这篇影评不写技术方面,就说说剧情吧。
影片前半部分用了大量时间作铺垫,和后半段的惊悚剧情之间的相互响应较小,前半部分主要是描绘艺术圈的面貌。
开始讲到Dease的时候惊悚部分才开始了。
(也就是为了看恐怖片的朋友不看前半部分也完全能理解剧情)个人觉得天鹅绒圆锯有两个内核:一是前半铺垫部分对艺术圈百态的讽刺,二是后半惊悚部分要表达的东西——个人理解有两点。
一是纯粹的艺术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
这一点从Dease的遗嘱中说一定要毁掉自己所有作品,艺术圈的人违背他的意愿发掘他的作品并展出后才会一一死亡。
另外,在影片的结尾,约瑟芬娜对要退出haze的艺术家大吼了句“如果没人看到,艺术又有什么意义”,之后自己成为了画作的一部分在街头被展览。
二是艺术不应该沾染铜臭。
在影片中,艺术家的作品进入艺术圈后,人们就只看到了画作的价格。
就算是被发掘后得到高度评价成为top hit的Dease的作品,也不再是纯粹的艺术,比起艺术更像是商品。
艺术圈称为艺术圈,金钱却成为了第一位。
丹吉尔罗伊对剧情的把控度非常纯熟艺术馆开篇一幕一个一个人物依次粉墨登场 一个一个装置艺术被依次展示机器人 圆球.....主次分明 顺便介绍了贯穿全剧M和J的感情线。
By the way 我真的很少见到角色这么多的群戏而又被介绍得如此有条不紊 这点就很值得赞叹了!
有个短评总结得好 男主角Gay里Gay气的却是全剧的Fucking MVP观众也是微醺了。
女主角演的是一个bitch从偷画到教唆Morf去差评贬低自己的Ex为了往上爬无所不用其极。
前台妹子Coco是最耀眼的存在没想到我很无感的怪奇物语里有如此尤物。
就算是轻描淡写的人物也有强烈的存在感几笔带过的几个人物 完全不是功能性NPC凭良心说吧 我就不信看完电影你会不记得don don你会不记得coco妹子你会不记得黑人混混街头艺术家你会不记得kisses kisses的银毛艺术品掮客更何况是主要着墨的主角们了。
一件艺术品,除了欣赏它本身之外,还能目睹它杀人的全过程。
而且杀完人之后,连带尸体又形成了一件新的艺术品。
是不是很有意思?
喜欢《天鹅绒圆锯》这部电影,第一次看到一半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找个时间,好好再看第二遍。
可能由于自己是视觉控,所以对这部讲述艺术品杀人的电影,有种莫名其妙的吸引力,如同电影中Vetril Dease的画作一样,让人撇上一眼就中毒了。
其实,自己对艺术向来一窍不通。
虽然喜欢看展览,也只是在看画面构图和色彩搭配,根本深入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而在跟别人讨论的时候,自己总是愧于词穷,只会说“有点意思”。
影片《天鹅绒圆锯》中,自己只看出来了一件艺术品,它挂在Josephina客厅的墙上,是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
其实,这个作品原本是一部超长影片,有近500分钟,大学期间有看过这部电影。
三年前去过一次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当时也见到过这个「帝国大厦」。
老实讲,这部电影挺无聊的。
以安迪·沃霍尔的个性,相信他也会这么认为。
只有给电影打低分,才能真正尊重他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
回到电影《天鹅绒圆锯》本身,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那样,它吸引人的地方主要在于,让死亡的方式显得艺术,类似与艺术家版的《电锯惊魂》。
电影中出现了6个艺术品杀人的场景,每一个都透露着一种怪异的美感。
第一个是Bryson,他在清洗伤口的时候,墙上画里面的猴子活了过来,死拉硬拽把他拖了进去。
第二个是Jon,他在自己展厅里,被一只莫名出现的手,拉着上了吊。
第三个是Gretchen,她把手伸进展厅的一个「球形」作品里面,然后被绞断了胳膊,流血过多死亡。
第四个是Josephina,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是被颜料杀死了,被印刻在了涂鸦墙上。
第五个受害者是Morf,被一个叫做「流浪汉」的展品,从背后干死了。
第六个是Rhodora,她是被自己后颈上的「天鹅绒圆锯」纹身,给锯死了。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要从过世的“艺术家”Vetril Dease身上谋求点什么东西。
其中,Bryson、Gretchen、Josephina、Rhodora都想从他身上获得金钱,而Jon和Morf则想让世人皆知他的“往事”。
而Vetril Dease的愿望,是把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抹干净,作品也要随自己一同死去。
显然,上面那群人违背了他的愿望。
既然他们给了自己作品生命,Dease就要把他们的生命夺回去,一起陪葬。
最终,这些靠艺术品而活的人都厄运缠身,被艺术品给生吞了,而且是被自己嫌弃过的「艺术」。
就比如Josephina,当她表示了对Damrish涂鸦作品的嫌弃后,最后变成了涂鸦。
其实,上面那群人之所以落得这样下场,主要是他们都是唯利是图的人。
Rhodora算是艺术品交易行业的boss 级人物了,在Piers的全盛时期,会故意留了一些作品进行库存,并选择一个好时机再放出来,以赚取巨额的升值空间。
除此之外,她还会找准时机,采用捆绑销售、签约新人等方式来牟取暴利。
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
Rhodora的目标就是,看准每个人成名的15分钟,然后紧紧套牢好从中赚钱。
不过,电影中Rhodora的眼光貌似也就一般,其对艺术市场的嗅觉,靠的全是安插在Morf身边的卧底。
而Morf扮演的则是,艺术届的上帝,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败。
记得他不止一次点评Josephina的肤色和着装,连葬礼上的棺材都要评价一番。
在谋杀了Josephina前男友的声誉后,Morf表示一篇糟糕的评论,要比默默无闻好得多。
而Dease想要的就是默默无闻,这也是为什么,Morf最后会被自己诋毁过的艺术品给谋杀的原因。
记得克劳德·莫奈和格哈德·里希特,都有在生前毁掉自己作品的习惯,不过他们是在追求作品的完美,跟Dease的初衷是不一样的。
据悉,电影为了塑造Dease的暗黑画风,一种制作了100多幅作品,其灵感主要来源于Henry Darger这个边缘艺术家。
Henry Darger生前是个看门人,1973年被房东发现死在家里,并留下了13000页的作品,从而被世人知晓。
由于Henry Darger小时候,在收容院受过虐待,所以作品中透露着暴力和恐惧。
有人描述其为“心理上的连环杀手”,还有一些人认为他与一桩悬而未决的谋杀案有关。
(貌似跟影片中Dease的故事有很多重叠)
除了Henry Darger,为了塑造Dease的画作,电影还援引了很多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比如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他的人物重影或形象模糊的作品。
<电影截图>亦或者是爱德华·蒙克的作品,电影中有个虐待的场景特别像他的「The Dead Mother」。
<电影截图>电影中的Dease会用自己的血液当颜料,而现实中的纽约,纹身艺术家Vincent Castiglia也会用自己的鲜血作画。
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有一个名为“Self”的系列作品,是用他自己的血液作为颜料,做成的雕像。
电影中,一些画作复活的场景,在现实中也有一些素材可循。
像美国画家比尔·斯托纳姆的《迪奥的世界》,以及布鲁诺·阿马迪欧的《哭泣少年》,都算是比较知名的诡异画作。
《迪奥的世界》
《哭泣少年》整体看来,Dease的厄运并没有作用在其他艺术家身上。
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艺术家其本身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一部分灵魂,而并不是作品带来的收益上。
当Piers看到Dease画作的时候,他兴奋地重新拿起了酒杯,各种迹象表明他很是欣赏喜欢。
(而他在之前的聚会上,一直在找水喝,可见他早已摆脱了酗酒的习惯。
)
值得一提的是,Piers巅峰时期的作品都是在酗酒状态下完成的,一旦离开了酒精的刺激作用,他的灵感貌似也消失了。
然而,灵感丢失的原因,大抵主要在于Piers太过清醒,功利心也因此变得愈加强烈。
从楼下的作品复制工厂就能得出来,Piers已经不思进取很久了。
而艺术创作的现实情况却是,“Creativity plays with the Unknown”。
所以,只有回归原本的自我,享受当下的创作时刻,而不再追究它的价值留存,艺术可能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而此时此刻,Piers也不再介意海浪把作品冲刷了。
不过,反过来再看,电影中所谓的艺术,真的是够讽刺的。
流浪汉的涂鸦能成为艺术,一个视力矫正眼镜被认作是Persol的最新款,一堆垃圾袋也有成为艺术品的空间,一个女人死在了展品旁边,大家居然也以为这是“艺术的一部分”。
而艺术家们,貌似都特别喜欢用人体的某个器官来进行隐喻,尤其是电影中出现的「球形」。
难道这就是,艺术品想要展现的某种趣味?
只能感叹一句:艺术家的世界,自己不配了解。
导演编剧了《坠入》拍了《夜行者》,他本人的才华我不想去怀疑,但这部片子明显想要表达太多却反而变成了四不像,把原本的讽刺用一种极为肤浅的方式表现出来——拍了一部鬼片,还是特别没有水平的鬼片。
它既没有深刻地表现出艺术圈的利欲熏心,也没有利用艺术片去讨论人性,对片中人物的刻画也是浮于表面,最后的成品就是一个恐怖又不太恐怖,剧情也没有剧情,内涵更没有内涵的烂片影片中想表达和讽刺的主题仅仅通过简单的对比是不够的,大基调上“追求艺术”与“追求金钱”的对比,老吉所演的刻薄评论家的“被批评的”和“有品味的”的对比,黑人女二“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的对比……这些都过于简单肤浅了,都只是单纯的把善恶摆出来,就像黑与白一样一目了然,没有去深刻探讨的必要。
再加上极为廉价的闹鬼桥段,更是把影片的水平拉到了一个新的低度。
实话说,我还觉得黑人女二的演技非常尬,她在影片开头发现男友出轨的那一段演出堪称矫揉造作,简直令人看不下去。
但老吉的发挥一如既往地稳定,就他本人而言,与导演上一次合作的《夜行者》无疑是整个演绎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会接下他的新片也不奇怪,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四年没拍片了手生,本片比起《夜行者》确实差着档次。
顺便,全片五个人的死,就后三个比较有创意,最有意思的是老吉演的刻薄评论家之死,被自己批评的东西所杀,导演是不是在暗示批评这部电影的人都不得好死……?
嚯嚯嚯。
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性电影,这么低的评分完全不出意料。
首先这片名又类似我刚刚评论过的《不要抬头》一样欠考究,尤其本片可以说相当离谱,虽然在片尾强行点题,但我依旧认为这和电影内容毫无关系。
看了下还是港版的《艺海疑魂》无功无过的胜出。
顺便一提,Rhodora的人设让我想到了《阿甘》里的Jenny和《男朋友 女朋友》里的岳小凤。
而Rhodora手上的那句纹身“No Death No Art”让我想到了澳洲死核乐队“Thy Art Is Murder ”。
影片开始的1/3是劝退点,但凡能坚持到加油站的必然会看完。
我分了三天才断断续续看到1/3,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有关艺术、艺术家、内心、宗教、创作、灵感等等杂糅在一起的类似《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一样的絮叨电影,更何况马尔科维奇就参演了本片。
然而在劝退点上又坐实了这是个鬼片,和精分撇清了关系。
也因此我认为这是Netflix实验性的电影。
在传统的类型片里,人物是脸谱化的,情节是流程化的,唯一的看点就是天马行空的死法。
比如在《SAW6》里,你根本需要认真盯着对白,搞清楚奸商老板和他的手下们的名字、职位、关系等等,乐趣就在于猜谁留谁死和死法。
而本片却以一个非常不接地气的艺术画廊的圈子在影片的开头里絮叨了大量的人物和关系,甚至包括了只露了一面和屁股的Morf前男友和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的Josephina前男友。
所以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弱电工也自称是艺术家,第一个领便当的也是他,恐怕很多人都没认出来;而那个导致死神前台COCO被开的马尾男又是谁,怕又是一群懵逼脸。
这部电影,是鲜有的我看完会立刻去看第二遍的影片,而且我特意要看的,就是一开始劝退的情节,而不是之后的花式死法。
这和传统的类型片行程了鲜明的反例。
在传统的所有类型片里,给我留下印象的只会是死法,而不会有任何对白更不用说细节。
Netflix显然知道这类传统流水线作品在反复炒冷饭和魔改之后已经成为了鸡肋,但这个类型不会消失,而创新总需要有人来做。
说完了前1/3优点,那正片开始的后2/3大量的只能说是缺点了。
在传统类型片里,死因、顺序、死法是层层递进和有迹可循的。
然而本片里则毫无章法可言。
电工为什么要死,又为什么第一个死?
DonDon为什么要死?
因为第二天准备公布画家的信息?
那么私家侦探死了没有?
Morf为什么在发布了画家信息之后才死?
又为什么死在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流浪侠”手下?
等等,Josephina的死法显然毫无争议的冠军,但为什么是那个时候?
还有那个强行壁纸是不是太刻意了?
传统类型片死法和线索紧密相扣,而且往往伴随着内心的秘密和愧疚。
然而这部电影里和这些传统只能说毫无关系,问题是和画都毫无关系。
唯一相关了的Rhodora,当猫在她身边坐下的时候我心里还说了一句“finally...”,但居然是纹身???
那副画最引发好奇心的就是那两条影子,而镜头毫不遮掩的给出了答案仙人掌,而且依旧毫无关系。
既然已经实验了,已经升华了,为什么不做好一点呢?
以电影文戏的基调当然不能浅薄的把死法都画在画上,但可以相关啊,那两条影子不香吗?
如果不是这些太随意的死法,如果把大量看似闲庭信步但包含细节的对白和线索融入死亡之中,我会说本片给该类型片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但最终还是虚掩上了。
天鹅绒圆锯 个人7.0吧身为个艺术生,对流行文化艺术这个领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毕竟这方面靠的是能否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没有说好与坏之分。
所以这题材很吸引我/悠闲本片我看主要是导演对流行艺术市场的一个讽刺和嘲弄,艺术作品化作的神秘力量只不过是种心理惊悚手段具有戏剧性,我看作是作品艺术家的执念和灵魂。
当代艺术圈本来就是个名利场,商家在意的根本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背后带来的巨大价值潜力,所谓的艺术评论家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一句话就可决定一副作品的命运(让我想起了某番茄?
)而最后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自私,利益和贪婪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
特别是罗朵拉的最后一幕和画作呼应,十分具有冲击力导演主张电影的主旨是希望这种可笑虚伪的现象能否好转吗,我认为最后的结尾告诉我是乐观但具有警惕性的。
伟大有共鸣的艺术作品自然会有人发掘并欣赏,但可别亵玩因为他们可时刻注视着你😬再看本身剧情,我知道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
但有些桥段显得过于乏力没有很引人入胜,人物关系也比较难以立刻搞明白显得有点混乱,这就很打折扣。
但本片的配乐,运镜和画面都别具一格十分吸引我,特别是本片配乐,我没学过乐理但这种古典,爵士和惊悚味的调调融合的感觉真的很有意思,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也是十分棒的
个人7分有点主观了,但不明白为什么豆瓣只有5.5这也有点低了吧
其实这部电影的缺点非常明显,那就是电影的性质没有把握好。
大部分观影者包括我一开始看完这个电影都有茫然感就是这个原因。
大家都明白这是一部有讽刺意味的电影,因为电影中很明确的显示出它的前期铺垫和后期结果。
前期铺垫是每个人物的塑造,艺术圈的复杂,各种场景的展现和各种细节的处理。
后期结果就是这些人性复杂贪婪的人最后消失死亡。
但是!
导演把所有人的死亡,非常没有耐心处理的直接交给了一个画中的灵魂,并且为了呼应他们的死得其所和死亡所展现的艺术感,把死亡场景完全交给了惊悚科幻风格。
这样本来沉浸在讽刺意味的电影氛围,瞬间又把观众错误引导到“画中的灵魂到底怎么回事?
这群人死于画中的灵魂也太瞎扯了吧”这种肤浅的讨论上,从而淡漠了讽刺意味才是电影主题。
包括结尾一幅画随意卖的讽刺意味,都让人最先想到的不是好的艺术变街头商品的命题,而是又在猜测会不会又有很多人又被画中的鬼伤害。
电影的主题风格完全没有把握好,东拉西扯。
那么电影主创们到底想干什么呢??
其实按照我的理解,前面的铺垫基本没什么问题。
而后半段每个人的死亡场景,导演的思路是这样的:后半段是讲所有人怎么死的,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似乎能杀人的迪森的画,一个是死的人本身。
首先第一要素作品。
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确实是能够引起观赏者深刻的共鸣,因为那些作品是经历了艺术家的人生波动产生的深刻感受经过艺术创作展现的。
电影中迪森这个画家孤僻不为人知,小时候经历过凶残黑暗的时期,受过欺凌,杀过人,却也有和爱的人的美好回忆。
这些都是他创作画的情感素材,所以当他的画展出时,大家才会静静的沉入画中的世界,表情既严肃又呆愣的观赏画,大家才会说,他的画能和人交流。
这不是因为画里有鬼,而是因为观赏者感受到画家的灵魂。
所以那个创作生命球的黑人艺术家和片尾在沙滩作画的艺术家,一开始都深深的被画的本质感动,在迪森的画展静静地感受画,后来也没有追名逐利的有艺术之路,所以他俩才没死。
所以说导演的功力或是表现意图不够好,所以他本来想表达的是那些画有巨大的魅力,就像印象派的画,梵高等等的画,只是静态的画,却有动态的效果和身临其镜的感受,但是导演却用一种科幻的惊悚的方式演绎出来,很容易就误导观众曲解了导演或是编剧的意图。
其次,说完了画,就要说人。
这些人为什么会死呢。
我们刚刚说了,画会有感染力,死的那些人再怎么肤浅也是有知识和艺术修养的人,但是在风格百花齐放,又物欲横流的世界,想生存就要特立独行,哪怕是不正确的,表面肤浅的,只要与众不同,在进行一些暗箱操作恶性竞争,就容易生存。
这就是死的那群人的共同特征。
但是这些人最终会因为贪婪自负,导致很多不好的后果产生,并渐渐的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可耻,因为这种可耻感,羞愧感,再加上每天接触的艺术品,总有一些像迪森的画那样有感染力,能洗涤人灵魂的艺术品,渐渐的他们神智就失去控制,像电影中那样,仿佛产生了巨大的幻觉,最后走向死亡。
我觉得或许每个人死亡相关的艺术品和艺术场面是有寓意的,既然有寓意又艺术相关,导演就应该耐心的思考并认真的写剧本拍摄下来,类似艺术评论家摩夫在声凝屋子里听到的幻听,那就是一种自我羞愧所产生的崩溃。
每个人死的时候其实应该都是这样的状态,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无奈不得已而为之,但却夹杂着低劣的手段,大脑中那些闪回的艺术品的感染力强烈压迫着他们的神经,最终他们死在了自己手上。
这些东西如果好好编排会是多么令人震撼的感官冲击,电影也会上升很多档次,观众也不会对这部电影如此费解。
但是导演却摆脱不了自己的商业片,惊悚片的风格,在想尝试艺术讽刺片的目的中,硬生生用快节奏的惊悚主题把电影撕的四分五裂的。
尤其是女主,那样一个看点颇多,复杂的女人,结尾死的那么突然。
很多刚看完有点懵的人因为电影视觉质感很好,并且演员演技的优秀,把电影的一盘散沙定沦为可能是比较前卫,类似实验电影,所以有一些不成熟。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在反应过来这部电影的主题和思路后,我感到非常生气和失望,一个简单的讽刺主题加上艺术与商品的命题,不好好拍,非要加上惊悚和鬼怪故弄玄虚,这是导演的不深刻和不负责,以及对作品方向把握的欠缺。
有关艺术讽刺片,我看得第一部是保罗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深沉,美好,讽刺穿插其间却又爱上生命的美好,这才是一个导演该有的思考和态度。
如果加一点悬疑,朱塞佩的《最佳出价》也拍的很有风度。
尽管这部天鹅绒圆锯能看出导演的企图心,但是他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也是事实。
所以说不论是艺术还是电影,现代派的东西不是简约,哗众取宠,而是更简单,更深刻,更谨慎,更认真。
Not artists themselves, but prigs like gallerists, art critics, curators, these who have power to peg art works and destine artists’ futurity, are scathingly dinged in Dan Gilroy’s third feature, VELVET BUZZSAW, a glossy critique on the contemporary art scene with a name ensemble headlined by his NIGHTCRAWLER collaborators Gyllenhaal and Russo (aka. Ms. Gilroy). The trouble starts from Josephina (Ashton), the former protégé of Rhodora Haze (Russo), the owner of Haze Gallery, who falls into the latter’s disfavor and finds numerous grisly art pieces left by a reclusive painter Vetril Dease, apparently kicked the bucket when he was destroying his copious works, rather easily, Josephina appropriates the dead artist’s unauthorized corpus and leverages it to be a co-partner of Rhodora, to exhibit Dease’s works which meets with instant success. But the bisexual art critic Morf Vandewalt (Gyllenhaal), currently dating Josephina, burrows into the disturbing backstory of Dease, troubled childhood, patricide, a stir-crazy head case, those usual suspects surface and soon, mysterious forces animating themselves from all kind of art works to dispatch those are linked by Dease’s works (though no buyers are victimized), henceforth, the story slips into a high-end killing spree in the pattern of FINALE DESTINATION, and Gilroy seems to lose his mettle to tackle the sinister undertow of these unscrupulous waters, instead, apart from hoary jokes of mistaking grisly, blood-spattering murder scene as a contemporary art piece, he just goes through the motions with due responsibility. While Gilroy and his art production team does a worthwhile job in curating scrumptious art scenes that dazzles our eyes, the ensemble cast only does a serviceable job even talents are overbrimming. John Malkovich’s venerated artist has nothing much to do, Tom Sturridge always looks more supercilious than the role he is offered, luckily we can always count on Toni Collette to delectably twist her knife in anybody’s wounds as the fickle, bob towhead, curator-wanna-be Gretchen.Among three protagonists, whose doomed fates are brilliantly streaking to a morbid confluence as they are chased by each’s scorned art to their own undoings, Zawe Ashton is the weaker link as if she is constantly bewildered by what is written on her script and aggrieved for some on-set maltreatment; Reno Russo is uncharacteristically good, leaves an emotional vacuum regarding her betrayed past as a riot grrrl with a veneer of impenetrable ambiguity, and impassively lets rip her grasping ambition as both a taste and money maker, plumb apposite to her character; finally, Jake Gyllenhaal, regrettably refraining from going back on the gay front (with a beefcake named Sedale Threatt Jr. as Morf’s ex, nonetheless), but purveying audience with an epicene mannerism and jacked-up physique, is squandered as a nervous wreck among a pool of equally unsympathetic artsy-fartsy posers. A descent from a master storyteller to a schlockmeister amounts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NIGHTCRAWLER and VELVET BUZZKILL, any viewers of Denzel Washington’s star vehicle ROMAN J. ISRAEL, ESQ. (2016), please weigh in. referential entries: Gilroy’s NIGHTCRAWLER (2014, 8.0/10); Tom Ford’s NOCTURNAL ANIMALS (2016, 8.1/10).
我在微博看的推荐,感觉题材挺新鲜少见,男主我也蛮喜欢。
结果全片看完太失望了,根本就没啥逻辑,也不恐怖,哪有恐怖片人物全程跟傻逼似的,也稍微有来有去,互相克制,才能有点意思吧。
电影里的杀人魔画简直开挂,给人一点活命的余地都没有。
还有那个小秘书,贯穿全片,和每个人都有联系,就她没死,看到一半,我不禁想象,难道小秘书才是背后boss,结果到影片结束,小秘书就真的是小秘书。
然后艺术家黑人和艺术家大爷,两人第一次看到画就好像被迷住了一样,尤其是黑人,好几次特写他专心致志看画的样子,我还觉得是要埋下什么伏笔,结果黑人和大爷毛剧情都没有。
首先,本片在内在上有一个巧妙的对应: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自身的内心情感(迪斯对人生的愤怒和仇恨,开场一幕中“伸手进洞可以探到你的欲望”的圆球艺术品---对性欲的强烈暗示。
)而另一方面,艺术品商业从业者的行为处事同样源于内心情感(对金钱的欲望而产生的压榨艺术家、同行竞争。
吉伦哈尔和黑人女友的做爱时手探入裙底的镜头---对圆球艺术品的对等性呼应,吉伦哈尔为女友报复艺术家前男友而写出违心的艺术恶评,女友为了名誉从单纯的行业新人变为掩盖迪斯画作获得途径来合法化画作买卖的商业老鸟。
)而在前半段,主线是商业从业者对艺术家的,基于“欲望”的压榨画廊间争抢黑人艺术家;迪斯死亡时出现的猫,与女艺术品买家的猫(女经营家在谈论拿下画作,而猫在看着自己当做食材的鱼---猫是经营家的象征)构成对应,暗示了商业艺术品经营者对艺术家一方的迫害。
这一关系的高潮和转折发生在中段:吉伦哈尔的假公济私恶评艺术展导致了女友前男友的死亡,迪斯的画作被擅自大肆卖出。
而以此为转折,后半段,开始了商业者的被反噬,以男画廊经营者被马尔科维奇嘲弄为开端,后续发生了:偷运画作者被画的幽灵杀死,吉伦哈尔看到迪斯的幻觉并且和黑人女友分手(此处夹杂了黑人艺术家抢走女友艺术家对吉伦哈尔的反击报复),女买家被圆球艺术品杀死,吉伦哈尔在音响艺术品的参观时听到自己对艺术家的一系列恶评而精神失常,吉伦哈尔被自己电影开头恶评而被扔进仓库无人问津的机器人艺术品杀死,黑人女友被迪斯的画作淹没而死(对应了迪斯生前交代“销毁作品”而导致买卖全部成为非法---迪斯对黑人女友和女画廊买家的反击),女艺术品买家被天鹅绒圆锯纹身锯死(前半段的台词和乐队照片的特写强调:女买家原来是天鹅绒圆锯乐队的乐手,纯粹的艺术家,而后转型成商业买家。
因此她可以说也是被作为艺术家时代的自己所反噬)。
而在这些段落中,均会交叉剪辑入画作的特写,来强调“艺术家对商业一方的反击”。
巧妙的是,在剧情上,毁灭商业一方角色的是他们自身的欲望过剩,而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源自于艺术家的欲望。
因此,后半段既可以是艺术家对商业一方的反击,也是“自身欲望对商业一方的吞噬”。
进一步来说,电影两次给到女买家的纹身“NO DEATH,NO ART”,加上女画廊经营家死于圆球艺术品时观众以为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的设计,又暗示了“艺术家通过杀死商业经营者们来完成自己的艺术”这个信息。
由此来看,本片的内在逻辑非常巧妙:艺术家和商业一方在内在原动力上对等;而且在达成自己的目标---商业盈利与艺术完成--时,在压榨/毁灭对方的行为上形成对等;而商业一方的被毁灭同时具备着两重意义。
借助这种巧妙的内在逻辑,丹吉尔罗伊或许暗示着“艺术家对商业一方的毁灭即是商业一方自身的自毁”,而再次隐喻了商业一方与艺术家基于自身内心的内在对等?
没想到这是拍过夜行者的导演拍出来的????
7.2(3⃣️),艺术品杀人事件。全篇散发着一种自以为是的辛辣高明,但以这样毫无缘由的超自然灵异惊悚片形式呈现却又有被他娱乐到,并不算是难看。对于当代艺术圈内的丑陋乱象一通扫射,也相当直白地刻画了这群渴慕名利,贪婪成性,被欲望主宰的男女群像。背离艺术的纯粹,而去投靠资本与权力;只是将这些夸张荒唐放在荧幕的会展上,试图借源于艺术的神秘力量进行复仇时,影片就掉入了自我预设的陷阱,被试图讽刺的浅薄反噬
看来我的审美境界还是不高,那些艺术品都没看出哪里好来,就只是不明觉厉而已。倒是所有女性角色的造型,尤其是衣服,都还满好看的。
。。啥玩意儿
电影本身跟它讽刺的那些矫揉造作的所谓“艺术”一样故弄玄虚,简直让人怀疑导演搞了个行为艺术【。
不算是恐怖片,基本是在讽刺艺术圈,但无论是恐怖还是讽刺完成度都很一般。演员表现尚可,但无法挽救这平庸的剧情了。
挺扯的……
质感足,细节佳,悬疑够,喜欢。
优秀的喜剧。稍后补长评。
怎么说,恐怖的毫无意义。行业吃人,自取灭亡都陈词滥调了,真的血腥就缺少味道。
豆瓣对恐怖片真的太苛刻了
三星半。马尔科维奇片尾的存在验证了导演进行的正是一场肤浅对肤浅的谋杀。
任何对艺术界的嘲讽都是心头爱,尽管悬疑部分太cheesy,但讽刺到位
LA的景观拍得很美,此片堪称美式贞子,我相信一些物件是有灵性的,真正的艺术是无价的
嗯。。。有点不知所云。
以当代艺术为背景,带有少许肤浅也并无新意的批判性的惊悚片。
艺术 惊悚
非本行业观众可能根本就看不明白这片到底想讲什么(艺术从业人员的自我反讽):一个经典的被顶层艺术权力利用的小人物(鬼魂)的复仇,还算是淋漓尽致(甚至贴心的放过了画廊小助理这种苦力),将策展人、评论家、画廊主、销售主管、博物馆和dealer都一网打尽,在这奇观的难以置信的层面上为所有底层唱了一曲赞歌。里面人物都教科书级别的经典,观影的时候在心里对号入座爽爆
上午才见Grace在《断背山》上映次年开创性地来了一回安叔春梦,然后就见Gyllenhaal时隔多年再与同性沾边,尽管是双性恋,全程跟女人滚床单。上流艺术的浮华数据,被金钱与势利蛇吞,就连评论都能有翻云覆雨的能耐,越发显得随波逐流与荒唐可笑。这场远古的复仇,形式艺术,寓意明确,可惜就是跟浮萍一样潦草。
概念先行 为恐怖而恐怖 噱头多过彩头 但对高档艺术产业圈的揭露有那么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