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明代戲劇家 湯顯祖《牡丹亭》的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一個人,但是細細體會導演的一些場景和鏡頭,人物之間的愛情,還是有跡可循的。
角色性格:江怡敏的角色性格,從小家庭物質條件比較好,但是精神上缺失陪伴,並且被家長嚴格要求和保護起來,每一次她的人生決斷都是「我爸(不)讓我⋯⋯」。
P5.景深镜头的作用 00:46
P5.景深镜头的作用 04:45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K411d7c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5.景深镜头的作用有這樣強勢的父親的孩子,是沒有很強的自我決斷能力,她不懂交流和拒絕,即使心裡不舒服,也依然口是心非說著「沒關係啦」,
P6 场景「霞關樓」的隐喻与双关 01:09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G4y147bC/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6.场景「霞關樓」的隐喻与双关長期的精神被忽視,造就了她性格上的怯懦、壓抑。
不難發現,在第一集第一幕家庭生活場景,她雖然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個操持家庭的主婦,她依然無法真正活出自己,依然不懂溝通。
從丈夫的電話我們得知,婆婆對怡敏多少有点不滿意從另一個角度講:限制,也意味著安全。
鍾亭亭的角色性格,雖然導演沒有過多刻畫,從只字片語中可以發現,亭亭家人不太管她,家庭條件也一般,因為沒有強勢的父母管制,所以自然她的性格開朗外放,看似直接勇敢。
另一個角度看:沒有限制,雖然自由自在,但也就意味著危險。
到底是什麼吸引著學妹喜歡怡敏這種怯懦的人?
第一集「校園場景:學妹看學姐打排球」,看著學姐英姿颯爽,充滿自信的一記扣殺,鍾亭亭學妹(我們的心頭肉),那一陣小鹿亂撞的心情(通過音樂)和花痴的眼神。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y1q7rk/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3.镜中像的隐喻——掩藏不住的爱这个视频里可以看出,学妹对学姐懵懵懂懂的如梦境般的喜欢。
她或許在學姐怡敏身上,看到了那一瞬間的充滿爆發力的自信的魅力,她應該是非常欣賞 學姐打排球 / 跳舞(第5集)的那種酷酷的生命力,或许因為自己並不具備,才會被深深的吸引。
然而平時的學姐,又是那樣的沈默不語,帶有一絲孤獨感,沒什麼朋友(除了嘉欣,我們看不到學姐還叫過誰的名字),性格上的反差,角色就相對飽滿,既有魅力,又有缺陷。
鍾亭亭,在精神層面應該也是一個缺失陪伴和關愛的人。
家裡人不太管,也就同樣沒有陪伴。
當她發現,學姐也跟她一樣缺失陪伴的時候,她想通過帶給怡敏陪伴和愛,來滿足自己的缺失。
當學妹第二次說,「學姐,我載你吧」的時候,就意味著,她已經從自己心底的缺失,深深共情,而讀懂學姐是需要陪伴的真相。
這是似乎是一個心理學範疇。
但我認為是在角色人物身上真實存在的。
鍾亭亭是一個脆弱又可憐的孩子,從第一集第一幕的鏡像就可以看到
她一直右側鏡子裡呈虛像,並且她的虛像被無數條條框框割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R4y1s7Mh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1.第一幕「镜中像」对结局的隐喻而且一直是鏡中像,她的愛,她的心,她的人格,是破碎一地的。
两人同时看向镜头方向她的虛無,也造就了她也必須放手一搏,她的成長,完全卡在學姐拋棄她高中那一年。
在視頻第02:37,求學妹的心裡陰影面積有多大?
一個非常標準的景深鏡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K411d7c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5.景深镜头的作用蹊跷之处是:正常情况,導演應該會先給學姐離開時,學妹的一個主觀鏡頭,也就是看著對方走的一個視線镜头,但是這裡沒有給。
导演却因为某些原因特意留了这个镜头。
她的初恋像是一場夢境,一场被突然驚醒中斷的夢,她需要找到這個夢的支點,證明自己在那個夢境中的否被愛過,這是她唯一也必須要確認的真相。
看似捕猎高手 实则荒芜破碎她的愛需要被江怡敏確認,她的心需要被呵護,才能再次成長。
初戀愛情的本質,是一種自戀和自憐。
我們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種不具備的缺失,期待通過與對方的連結來填補,同時自己又能通過對方的反饋,看到自己的重要和獨特。
画地为牢,霞关楼内的藏着被困住的爱情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G4y147bC/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6.场景「霞关楼」的隐喻与双关看完第6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她们彼此的救赎和成长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灯,请继续走下去。
道阻且长最後相擁場景是天橋,不是馬路,不是交通工具——不是出租车,不是轨道与汽车,(外界规则掌控的方向)甚至不是自行车,不是摩托车/机车。
(自我掌控的方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R4y137e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2.出租車的隐喻——人生的方向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L4y1n7dN/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4.「轨道」与「汽车」的隐喻——是规则还是家?
天橋,代表了一種溝通,是預示兩種不同觀念的和解,(類似的,比如李安導演在《喜宴》中,郎雄在安檢時舉手姿勢,表達出的一種對新觀念無聲的妥協)甚至是,自我的接纳,對不完美的彼此,相互的寬恕和谅解。
行则将至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先認清自己,成全自己,接纳自己,好好爱自己,珍惜时光,千萬不要等到最後才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湯顯祖《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作者:青泉石上_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458161/ 出处:bilibili 2021年12月17日
纯属个人主观感受,“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非专业,非逻辑党,想到哪讲到哪,后知后觉的我因为金钟奖才来看这部宝藏剧,结果瞬间入坑然后很难出来😂,有好多感受想要分享就忍不住记录一下。
开始正题!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可能这也是女性导演(编剧也是同一人)的特质,因为细腻虽然短短的六集加起来也不到一部电影的时间,却可以反复观看,每次观看又会发现新的细节。
这部剧各方面都很好,剧本、演员、台词、镜头调度、画面布局等等,什么叫做氛围感这部剧很好的诠释了。
个人觉得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电影电视剧这些视觉作品,比起文字来说,它们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视听语言,而不是纯靠台词甚至旁白来输出,这部剧的视听语言就相当精致。
其实故事很简单,但是它又有很多内涵,主演就三位,却反映了传统婚姻、男权社会、性少数群体曾经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的种种社会现实,其中怡敏和她的老公是非常贴近现实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夫妻,亭亭这个角色是稍微有点理想,但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像生活中就会有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样,而且戏剧嘛如果都是怡敏也就没有这段故事了。
每个角色都有很多面,所以多多少少每个人都会有共情,这也是这部剧这么多推荐的原因。
我想先从最后一集结尾那个经典天桥对话开始展开(其实是因为目前只截了这一段的部分图🤣)这一段可以说是前面五集全部铺垫的最后爆发,也是这一段对话她们俩才第一次谈到喜欢,才第一次互相正面谈论她们之间的感情。
第一个小细节,就是这一段对话开始的称呼,是全剧中亭亭第一次喊“怡敏”,而不是“师姐”。
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巧妙,这里说明终于她们俩在感情里平等了,怡敏终于第一次主动去介入亭亭的生活,而不是亭亭像是一个救火队员,随时准备出现又随时准备消失,只为怡敏解决她自己生活中的困境。
整个前五集基本都是以怡敏的视角去展开,花了极大篇幅去写怡敏曾经和现在经历的种种,她毕业了、大学交男朋友了、没有出国而是结婚生子了、和老公的现状等等,就像亭亭在对话里说的,是她一直在满足怡敏的需要,仿佛亭亭就是为了解决怡敏的种种困境而出现的天使,而亭亭这些年经历了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或者说是不太清楚的,只是从侧面(怡敏老公网络上看的,最后一集亭亭妈妈讲的)只言片语去了解。
但最后这段对话里,我们终于看到亭亭的挣扎,只有在最后一集,我们才得知亭亭有男朋友住在男朋友家这个极大的反转,但这个反转所带来的某种“指责”又很快消失,亭亭说的“我可以去跟我的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瞬间把这个阻碍清除了,也理解了亭亭,甚至更心疼她。
扯远一点,我看到有评论是对两个人都各打五十大板,说两个其实都出轨了是不伦恋,但我其实并不想去道德谴责剧中的这两个人,也觉得不应该。
现实中的感情或者对错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怡敏婚内出轨和亭亭背叛男朋友,不能简单地这样去做道德判断。
我觉得这里反映的其实是社会的问题,那就是性少数群体面临的困境很大,她们被迫伪装甚至连自己都讨厌自己,想要变成所谓的正常异性恋的样子,就像怡敏是其中一种,她是故意忽略或者之前她甚至没有两个女孩可以互相喜欢这个观念,只是按部就班按照社会规训去结婚生子的一种人,亭亭是另外一种,她知道了自己喜欢女生但是又没有足够信心,还是需要一定伪装或者尝试去当“正常人”。
(一不小心又说了好多,还是回到那个天桥对话吧😅)
这里的对话让我对怡敏也有点新的认识,她质问亭亭是不是在报复,其实也说明对于高中当时她说出恶心那样的话,她是知道这很伤亭亭,她有认识到她们之间不只是友情的。
而亭亭这句“我做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感受不到吗”,不得不赞一句演技到位,瞬间让我刚才对知道亭亭有男朋友的有点责怪变成心疼。
“我喜欢你”亭亭终于直接说出了告白,前五集的那么多对话里无处不在说“我喜欢你”,却没有直接说出来过,原来都是为了最后的爆发。
“如果我第一次喜欢的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你知道我有多讨厌自己喜欢女生这件事”天桥这段对话里面亭亭的台词真是太好了,也是全剧里最能和亭亭共情的一次,之前的她太像天使了,好像为了怡敏她可以永远直球永远热情,其实她也是会受伤的,她的爱是鼓足勇气的。
亭亭的剖白与告白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已经最关键的时刻,那就是现在的问题,以前的我们是怎样的我不在乎了,现在,此时此刻,这次怡敏你会做什么选择?
我可以为了你去分手的,男朋友根本不是问题,最大的决定权在怡敏。
刚去考古发现了导演上过两期播客,也讲了讲最关心的第二季的问题。
主持人问出了我们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一季结尾怡敏的那句“可是……”后面跟的会是什么?
是又一次抛弃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导演回答的意思我理解是:不想完全真空撒糖,还是像第一季一样要拍反映女性,尤其是性少数群体面临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但导演说了“我会逼我的角色们勇敢面对”🤣其实怡敏和亭亭要面对的难题显而易见,经济来源、孩子抚养、长辈难题、旁人眼光……但唯一的希望是现在在台是可以合法结婚的,也算是清扫了最大的一个现实阻碍,给角色们勇气,尤其是怡敏真正的勇气,HE还是有可能的。
虽然我也不排斥BE,特别是这么合理的BE,但还是更期待奇迹,毕竟现实这么苦了希望戏剧给我们力量,去幻想去奢望,最终获得足够的勇气,最终现实也达到喜剧中圆满的彼岸。
(好的,感觉写得像是结束语了,但还有好多想讲☺️)【人物分析】这三位主演,尤其是两位女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差萌”:怡敏的演员仔仔是相对而言中性风格一些,从外形来看更像是女同中主动的一方,结果角色性格却是相反的,怡敏是被动的那一方。
高中作为学姐的她英姿飒爽还有点高冷,是排球队的主力,在球场上是所有人目光的焦点,也是这样才会吸引学妹一见钟情。
但她的性格却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是特立独行的酷Girl,而是恰恰相反,她的家庭里父亲是有绝对话语权的,父亲给了她相对优渥的生活,却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她,“女生之间是友情,友情和爱情是不一样的”“上了大学就是要交男朋友啊”“长大了就要结婚生子不然长大干嘛”她是那个被社会规训的人,在哪个阶段该做哪个阶段的事情,她也确实那么做了,非常及时地斩断了青春期懵懂的天然情愫,那个晚上的暴露狂只是意外,但因为怡敏本身内心就觉得她们两个女生太“好”了是不对的是会受到“惩罚”的,结果当晚的偶然意外就被她当作“惩罚”的必然,两人之间的美好故事没来得及展开就结束了,而且留下了直到十五年后还在隐隐刺痛亭亭的伤口:“你不是觉得我们两个女生这样很恶心吗”。
亭亭的演员樂樂则是外形比较甜妹,算是传统偶像剧里女主角的长相,全剧刚开始的时候,想不到她才是这段感情中主动、勇敢的一方。
如果没有最后一集的反转,我其实有点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梦幻了,她对怡敏就像天桥上那段对话里说的“接受所有的她”“满足她的所有需要”,哪怕学姐说出了“我觉得我们这样很恶心”这么伤人的话之后,在学姐上大学时她还主动过来示好,试图重新开始,直到发现学姐已经有了男朋友。
十五年后在朋友婚礼上偶遇之后,她又再一次扮演天使的角色,把学姐从生活的泥沼中解脱出来。
此时的学姐过上了她青春期所期盼的相夫教子的生活,但现实却不如那般美好,那天听一个宣传期两女主上的一个播客节目,播客主持人说的一点特别有同感:怡敏一出来感觉就已经“死了”,整个感觉是被生活磨得了无生气的人妻。
而这时久别重逢的亭亭,接受了学姐的已婚、学姐老公平时在外工作一个人在家带孩的丧偶式育儿、学姐孩子还是高功能自闭症、学姐和老公一起看球赛遇到她却假装不认识的一切的一切,她不计前嫌、继续主动付出,帮她带孩子看病、陪她和孩子一起玩、陪她渡过漫漫长夜等等,而且随时面临被抛弃的可能,因为她要隐身,要让位于怡敏虚伪的正常生活,有点太天使了。
不过最后一集,让亭亭这个角色真实了许多,观众终于知道,原来亭亭也有那么多的挣扎,原来她也不是那么勇敢。
我觉得到最后一集,怡敏终于从她自己的蜗牛壳里出来了,她敢于和老公坦白,说出那句杀人不见血的“她懂我”,而且最后在亭亭的告白后,终于做了自我剖白“其实我不知道我要什么”“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做我自己,做不好有人可以包容”“我一直都非常非常珍惜我们的相处,因为每一次,我都觉得是最后一次”,而且给了回应“亭亭,我很喜欢你”,虽然接的是“可是...”但已经是怡敏这部剧里最大的勇气了。
至少让亭亭知道了,这么多年来不是她一个人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她的爱是有回应的。
而在久远的高中以及重逢后的相处里,她们从来都没有正面说出来过,都没有互相坦白过,亭亭在不断地付出却没有收到过确定的反馈,直到最后的爆发。
以及我觉得,两位演员演得都真特别好,也是选角选得很好,演员自身外形气质和剧中角色性格形成了这样的“反差”,金钟奖拿了三个大奖是有道理的,仔仔演出了怡敏这个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演出了高中时英姿飒爽和重逢后被生活所磨掉的“体面”空壳,其实我们很多普通人就是怡敏。
樂樂的眼睛太有戏了,在剧里我也更喜欢亭亭(有谁会不喜欢呢),每次看她和学姐的互动那个眼神,都暗暗OS:有这样一双大眼睛看着我,肯定立马陷进去啦,哪还说得出“我说的不是室友,是结婚的家”那些话呢?
另外不得不说的一个角色就是片中的男主,李易演的怡敏老公仁修。
我觉得这部剧这个男主设定好就好在,他不是渣男,他没有出轨没有家暴也没有什么特别渣的举动,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老公,甚至除了最后那个吵架,他说出“这是我的家,你走”这句话之前,他还算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
他也愿意和怡敏沟通,愿意为之作出改变,“你列一个清单,需要我做什么”,但问题就在于像怡敏说的,两个人组成家庭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怎么可以跟做饭一样写出食谱列出清单?
这部剧很贴近现实让人有共情也是因为这些设定,怡敏一家就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小康之家,除了孩子有自闭症以外,看起来就是分工明确和睦和谐的一个家庭,丈夫在外赚钱养家,妻子在内照顾料理家务。
按道理讲,这样的家庭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出轨都是会被唾弃的,当然在道德层面我们不讲,但至少在观剧的整个体验里,观众是非常能够理解怡敏选择和亭亭出轨,非常能够共情怡敏的困境。
因为剧里描述的怡敏一家的情况就是现实,我们就觉得很真实,也许家里的老公、家里的爸爸不就是这样吗?
这反映出了真实的困境,现实的女性在婚姻在家庭中被不平等不公平对待的现实。
男主外女主内看似一分为二很公平,其实一直以来限制了女性压抑了女性太多,就像剧中的怡敏。
其实仁修也没错,从小世俗就教育你,男人主要负责赚钱养家,所以家里晚上吃什么孩子喜欢什么衬衣放在哪里,都应该是女人的事嘛,何况周一到周五还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周末回家放松一下怎么了,难道周末回家做家务。
作为自闭症孩子的父亲,他是缺位的,从剧中明显可以看出,虽然仁修是孩子的父亲,但孩子跟才认识不久的亭亭阿姨相处得更为愉快。
在怡敏工作和照顾孩子冲突了,是亭亭来帮她,而不是她的老公。
第一集怡敏拨通她婆婆的电话让她老公跟他妈妈对话那里,她老公没有跟他妈说实话怡敏去参加婚礼,而是撒谎说怡敏给他们做的晚饭吃,我觉得这个剧的细腻和细节考究,就体现在这里了,全剧没有出现怡敏一家双方的父母,但就这一段,怡敏给他老公拨通电话,以及他老公跟妈妈沟通的内容,就能体现怡敏在家的地位和困境。
在她老公、她父母、她婆婆那里,她必须一直扮演完美的老婆、女儿、儿媳的角色,连去个同学婚礼所以没做饭的空隙都不可以有,所以她才给亭亭说“跟你在一起我可以做我自己,做得不好会有人包容”,和亭亭在一起她才能做回江怡敏这个自己,在这段婚姻在这个家庭中,她只有做乖乖听话的女儿、照顾老公的老婆、包揽一切家务的儿媳。
这部剧真的有很多细节,而且前后很多地方相互呼应、别有深意,有的细节是在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之后才发现,这么精巧的设计和隐喻,容我慢慢道来,未完待续...
看完第三集,我写了第一篇影评《提前HE》。
大结局过后,我依然笃定,没有BE,一切都刚刚好。
亭亭有男朋友的设定在我看来并不突兀。
在前面的剧情里,亭亭几乎是个完美情人,甚至给学姐,给观众都营造出了一种孤独、痴情等待心爱人的错觉。
有男朋友,不是亭亭的错,是我们都自以为是罢了。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是啊,学姐有什么资格说她?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学妹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等,傻傻地,痴痴地等15年,围绕着学姐这颗小太阳公转,中途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和生活。
可能么?
合情么?
合理么?
或者说,真的需要这么残忍,才能证明学妹的爱么?
更何况,在学妹眼里,那个所谓的“男朋友”甚至是个挡箭牌,是证明自己“正常”的活化石。
不然,她怎么能轻易说出【我可以去跟我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
够了,真的够多了。
【你知道你有多自私吗?
我接受所有的你,满足你的需要,可是你每次都选择抛下我!
】所以呢?
学妹怎么做了?
即使被刺得伤痕累累,她还是在等,等,等到自己通过各种所谓渣女的方式来忘记江怡敏。
可结果呢?
等来一个偶遇,等来的是再次地不可抑制地心动。
要有多勇敢才能重新穿上铠甲继续往前。
不让你看到我的脆弱,因为我知道你需要我,我想要让你依赖我。
我想,想要你在我面前可以完完全全地做自己。
你做什么,我都开心,就算做错,我也不会怪你。
因为,我喜欢你。
然而,我也是人。
我想要回应,我想要证明【过去的一切都是真的,不是我在一厢情愿】,我想要你给我一个答案,告诉我,你曾经也喜欢过我。
你说你非常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觉得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我,又何尝不是呢?
从我介入你的生活开始,我就做好了背叛世界的准备。
小三也好,txl也好,全都不管了,我只要你,只要你能回头看看我。
人心都是贪婪的。
尤其面对爱情,有谁把持得住说“我永远只要一个简单的回应而已”。
给了一个,便生发出想要持续在一起的欲望。
所以,亭亭再次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而能把她拉回来的人,只有怡敏而已。
我喜欢你,喜欢到一次又一次地把伤害我的权力双手奉上给你。
【亭亭,我很喜欢你。
可是……】怡敏看着亭亭不住地落泪,“可是”的后面再也接不下去。
她心疼了,她不忍心。
口口声声说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眼下,她是知道的呀。
她要亭亭,她要这个能给她安全感的女人。
从头到尾,她都是爱着的。
学生时期的情窦初开,夜晚深巷里的短暂拥抱,不小心亲吻过后的脸红心跳,有哪一个不是喜欢的表现?
即便怡敏是那么“世俗”的一人,还是因为同样不可控地喜欢而暂时跳出了规训,来到有亭亭的世界里,尽情绽放。
她那么肆意,生来从不曾有的肆意。
而现在,她已然走出了组成家庭的这步。
没有错,也不需要后悔,她因此活在了大众的安全感里,躲在了大部分的背后,享受过所谓的安稳日子。
只是,当再次面对喜欢的人,她又有什么立场和信心能迎接这份感情呢?
综上,两个人都有对彼此深刻的爱意,也都有各自不可调和的矛盾纠结。
正是因为如此,两人深情拥抱的镜头,才能更加给予我坚信结局是好的的决心。
或许,逃离现实的爱终究会像烟花一样,升起,又落下。
但这个长长的拥抱,转白的天空,终于通行的绿灯,无不在暗示:就算前路坎坷,充满未知的恐惧,也会有物质匮乏、家人不支持等各种阻碍,可两个人一起面对,不就是爱情最美和最初的样子么?
没记错的话,怡敏家的栀子花,早就开了。
文/李镇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
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只专注于男性群体和男性视角。
台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反其道而行之,以独特的百合题材,一开播便冲上豆瓣9分高位,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偏爱。
本剧讲述了怡敏和亭亭两位女性,高中时期曾有过一段隐秘的同性情谊。
多年后二人重逢,那段未竟之爱又让二人平静的生活激起波澜。
《花香》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它又是否真如观众说得那样好?
01 放肆地喜欢,克制地爱《花香》采用双线叙事,时空分别设置在怡敏和亭亭的高中时代,以及二人长大成人,分别步入社会和家庭后。
高中时代的恋情,始于亭亭在球场旁,对怡敏崇拜又爱慕的眼神;亭亭主动走到怡敏面前申请加入校队,语义含糊却态度明确地说:“学姐,我是认真的。
”
这样的开场略显老套,我们能在许多偶像剧中觅到相似身影。
但《花香》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在青春偶像剧的传统框架下,笔调清新、细腻又暧昧地勾勒出两个互生情愫的青春期女生对爱情的探索,毫不回避这种初萌爱恋中的甜蜜与尴尬,放肆和小心翼翼。
《花香》所书写的,是人类情感的本真样态,无关性别,无关身份,每个人都能在这对恋人的日常相处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得不感叹导演邓依涵对女性之爱的把控之精准,仅凭几句台词、少许细节,便让“高冷学姐”怡敏与“可爱学妹”亭亭之间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譬如,亭亭能听出怡敏口头禅“没关系”的弦外之音;怡敏担心自己运动后有汗味,亭亭说自己闻不到;亭亭酒后许下诺言,将来赚钱给怡敏花。
而二人无意间的亲吻、赤裸上身触摸彼此心跳、伏在耳边轻声数数等举动,更是让厌倦了工业糖精的观众们品尝到久违的清甜。
对于二人多年后的“第二次恋爱”,导演则敛起机锋,笔调变得更加克制、温婉。
这既暗合陷身传统婚姻无法喘息的怡敏,在亭亭面前的欣喜和纠结,也体现出亭亭对怡敏人生选择的体谅与包容。
时过境迁,怡敏已为人妻、为人母,婚礼上的不期而遇让她尴尬又兴奋。
尴尬在于,当年她因恐惧对亭亭恶语相向,一句“恶心”几乎伤透了亭亭的心;兴奋在于,她在一段近似“守活寡”的糟糕婚姻中无力脱身,而亭亭是照进她晦暗围城的一束光。
剧中,导演反复拍摄栀子花,而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
亭亭正是那朵栀子花。
岁月呼啸,只有她关心怡敏过得开不开心,她一直没有换电话号码,她依然记得二人间“高脚椅”和“没关系”的秘语……这份女性独有的柔软和细腻,为怡敏死水般的生活带来救赎,也让她的心旌开始摇动。
尽管亭亭依然坚持不婚主义的底线,但她变得更加成熟、包容。
她深知这份同性之爱的禁忌性,也理解为何当年怡敏急着与她划清界限。
所以,在怡敏的丈夫面前,她替怡敏保留住秘密和体面;在怡敏的孩子小哲面前,她同样予以无限的怜爱。
亭亭的不渝坚守和默默守护,让她成为全剧最闪光的角色。
02 东亚女性困境《花香》不是一部只会撒糖的百合剧,里面承载着导演的社会表达。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她的绑缚,这也是她人生不幸福的根源。
剧中总共出现了三个相对具体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全方位地对怡敏的自我意志和心理健康进行压制与破坏。
一是怡敏的父亲。
这位男性角色从未出场,却时时被怡敏挂在嘴边,处处控制着怡敏的生活。
他不管怡敏安全,罚她深夜练球后独自回家;怡敏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决定未来规划;他很少关心怡敏,被怡敏吐槽“赚钱比陪小孩轻松”。
二是怡敏的丈夫。
他在剧中的表现,可以说是踩了几乎所有女性的心理雷区:缺乏家庭责任感,日常活动是打电动和玩手机;对妻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不耐烦,大庭广众之下训斥担心儿子的怡敏;在怡敏面前,对只有一面之缘的亭亭评头论足;因为工作,他在婚姻生活与子女教育中全然缺位。
怡敏呢?
当年却因为丈夫的无能没有出国,放弃了也许比现在锦绣十倍的前程。
三是露阴癖男。
他在怡敏终于要面对真实自我的关键时刻出现,用下流猥琐伤害了怡敏的心灵,也给她一记当头棒喝:对这个世界袒露真我,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怡敏,思想早已被驯化得谨慎、保守、克制、规矩。
虽然她知道自己对亭亭依然存有爱意,也只有在亭亭面前才能展露出久违的笑容与女性姿态,但她依然在孩子与职场让人焦头烂额的夹缝中,恪守着东亚女性被赋予的“主内”天职,甚至无意识地劝亭亭“养儿防老”。
而这种男权教化的可怕之处还体现在,当学校得知露阴癖男的事,找到怡敏和亭亭调查时,亭亭非常自然地写下当晚发生的事,包括她与怡敏的特殊关系。
在亭亭看来,这种同性爱恋无比正常,而她要做的,是实话实说,保护更多女同学不受伤害。
但怡敏却在楼梯口与亭亭决裂,并给出一个荒唐的理由:“那不是意外,是我跟你太好了。
”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众多东亚女性普遍的身心困境。
她所有的沉默、纠结、自责和言不由衷,背后的原因都令我们深思。
03 题材滤镜与道德审判《花香》在如此短小精悍的体量里,能将故事讲述得这般动人心扉,实属出色。
但在我看来,《花香》的总体质量并未达到9分水准,观众对它的喜爱更多是出于题材滤镜,即百合题材的稀缺性,以及女性视角的天然光环。
如,剧中的男性角色都十分单一、脸谱化;情节编织过于平淡,剧集整体架构、节奏把控有所欠缺;对人物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消隐,让怡敏的心理挣扎略显悬浮,也局限住了《花香》的故事格局等缺憾,都等待着导演在下一季进行弥补。
更值得讨论的是,目前有一撮针对《花香》的道德审判之声,认为该剧三观不正:将亭亭第三者插足、怡敏婚外恋当作正面案例来宣扬,同时怡敏有骗婚之嫌。
导演在创作之初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她将怡敏的丈夫塑造得巨婴、惹人厌恶,并尽可能地压缩他在剧中的戏份,似乎都是在帮观众为怡敏的婚内出轨提供某种心理上的抚慰。
但我认为,大家不必对剧中人物这般口诛笔伐。
艺术作品之所以宝贵,正因为它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无限包容和尊重,它为我们在社会法理和伦理秩序的约束之外,开辟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
如果我们仅以一句“渣女”或“小三”就全然否定掉怡敏和亭亭情感世界里的曲曲折折,人性中的那些隐秘和挣扎,其实也在无形中扼杀掉了艺术多元化的可能。
纵观古今,有无数经典佳作中的人物,都生长在道德暧昧之地:《小城之春》中,周玉纹在丈夫戴礼言与情人章志忱之间的艰难抉择;《花样年华》里,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假戏真情;《盛夏未来》里,吴磊和张子枫的动情一吻;《导演请指教》中,备受好评的曾赠短片《爱情》里,张晚意对张雪迎的一见钟情;……
它们所注目的,都是人类情感中最隐秘、最纤细也最本真的角落。
它们也许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则,却是一部作品的最动人所在。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我喜爱这个片子,从第一秒就喜欢上了它的摄影入画质感和光线,两位主演的演绎不俗,将成年后的内敛和青春时候的纯洁清新表现得细腻入微。
某些转场对比让我热泪,某些台词具体到令我感伤青春的伤疤竟这么多年还在。
gagaoolala营销的方法将一部不足100分钟左右的的电影长度截取为6个约15分钟的剧集,每周五播出的这种传播方式也很适宜这部剧,每集播出后都有相当热的讨论度,“超话”截止到今天已有越4.1万粉丝和4千多贴子在女同剧中属于现象级别的,观众被细腻的情节和对话吸引回忆了过去的青春相似经历。
我本人与剧集中的情节相互比较或者像回忆检讨我青春时期恋爱做的哪里不对哪里不成熟,现在又有哪里成长起来,每集分割的节点和讨论也是如此吸引我思考,随着第五六集的播出后,我似乎被迎面打了一个闷拳,所以要在此处“叫疼”。
看到第四集我对自己说都2021年了,不概率不会有那种lgbt的阴郁压抑文学结局出现,因为它太老套了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了,且第一集即交代了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的背景,两位女主当然能认同两个女人在一起组成新家庭或者新情侣的关系,并且希望结局展现“我们这样不恶心”来比较15年前在校园中的台词“我们这样很恶心”,但我没有看到这部剧的编剧来推翻那种谬误的“恶心”。
随着剧情的推进反而走向了另外一种女性社会压力中的不得已和压抑生活,似乎任何事情都是不能选择的,选择本身也成为了选择需要勇气,特别是第三集到第四集之间交代了亭亭和怡敏已经在恋人的位置在一起相处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毕竟家里要有高脚椅都的青春梦想已经实现了。
但怡敏还是没有对现有生活状态试图作出改变的想法和开始掌控人生。
也只有亭亭提出要不我们带小泽走这样勇敢的话,来尝试压迫让怡敏思考,但显然此前并没有思考什么,因为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这是我家啊”+看向恋人的空洞眼神。
异性恋和同性恋没有优先度的孰高孰低,异性恋婚姻对与同性恋情一样的美好,那么相处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两位的对话和相处还是如此的简短不明,如此的如幼儿梦语,言语不清,到底是要走出婚姻迎接恋情还是要出轨一段时间重新回归家庭,你给交待嘛!
面对亭亭提出来的“我们带小泽走”和“我可以陪你”我们怡敏还是不置可否,此处被王仁修拉着王小泽出现的打断了,并且三位成年人、人走入短暂的客厅修罗场,我们怡敏也是一直用眼神指挥亭亭走,送走亭亭(我几乎认为此处出轨已经结局),怡敏似乎想要和仁修修复关系找到婚姻的痛点,突然蹦出“我已经喜欢上别人了”令我不解,也许是慌乱时候的口不择言,亦或者是潜意识倾斜于与亭亭的感情,当我认为bi&bi间终于要豁出去走向新生活了的时候,迎来的是他妈的第六集我们怡敏看着女朋友接回送来小孩,坐在车上听老公的安排不要下车,在车上的眼神也是躲闪不要和女朋友有交流,总之就是在外听话老婆人设。
回家后与仁修吵起来的时候也只从自我角度说起亭亭“她懂我”,没有看出一点想要离开家庭做选择,或者与老公认真讨论的婚姻修复计划和想法在里面,终于还是在仁修说出多次“你走吧,你走”后离开辛苦经营的家庭,漫无目的的开始走向未知,到此处我不清楚怡敏的人物动机,直到她在天桥处坦诚喊出“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个剧集表现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的选择吗?
他们从不选择?
他们只做“对的”事情,或被事情(大学-男朋友,怀孕-结婚,与初恋再遇到-出轨,被发现-离家)推着走,他们似乎不具备自由没有选择,令人十分泄气的是我们怡敏几乎没有自由意志(超话中参与讨论的姐妹依靠她表演中的细节来推测怡敏的心理状态可见一斑),那么一切都将没有价值,难道我们只是享乐么?
与亭亭的再遇到只是沉闷婚姻中的一次抬头换气吗?
然后再继续低头划水。
这周末看完所谓“HE式的开放性”结局后还是久久想要发泄一番不满,诚然,欧美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后相处的剧情,东方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前的剧情,文化上的差异令我天然更加喜爱这种内敛和细腻及女性秘密风格剧集拍摄审美也是我十分钟爱的,但在内核上面我认为在此时此刻是不妥的或者完成度欠缺,此剧的描写角度是怡敏的角度几乎是怡敏的全部生活,我们从怡敏的视角来看,但没有感觉到怡敏从高中到30多岁的成长,高中从父,结婚从夫,还是那个高中生的怡敏,即使大胆到“出轨”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爱人,什么样的家庭。
难堪到几乎是被丈夫赶出家门,与亭亭在天桥上最后一场戏,两人一个狼狈的穿着毛衣,一个穿着急随手拿出的男朋友的外套,红着眼洒泪台北深夜的天桥至上,两位30几岁的双性恋女士发泄后共同感动随着我这些天单曲循环的主题歌慢慢远去、淡去,可是,一会儿她们要各自到哪里去呢?
我的女朋友一直在生活中不断地教育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难道导演/编剧要传达的内核也是如此两位女士需要各自的家庭或者男性友人来支持生活和经济面临难以抉择的困境吗,我不同意。
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年轻姬的时候看the L word时候被局中人tina的一句台词“我们可能真的成就了lez girl电影,想一想那些中西部女孩看到此剧的情景”所振奋提示焕醒了自我意识,我不就是当时那个“中西部”女孩之一。
我的女朋友一直教育我“艺术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传递达出来对人和和世界的理解”。
此剧传最终所达出来的思想和理解我实在不能认同全部,人生并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也不是偶遇焕发的短暂出轨的美好,艺术是keep on the sunny side和自我意识觉醒,这些我认为是道德之上的东西,很多人指正剧中出轨的道德瑕疵和亭亭提出可以立即与男性友人分手的“渣”,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女性意识觉醒,拥有了和对生活把控的能力,这些所谓道德瑕疵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价值,或者我在此处找到一种知晓理解两人秘密的感觉,但漫无目的或者根本无目的的出轨和无感觉得感受硬凹造型的风景和转场现在想起令我难过,我和嬛嬛一般喊出:这么多天的观剧感情竟是错付了。
希望传说中的粉丝向第二季能有些硬内核,不要把选择本身作为拥有阻力的选择。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剧透范围在前三集)别小看台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以下简称《花香》),哪怕你对它已经有了高口碑与大热度的认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部剧,虽然目前才播出四集,即全长的三分之二,但是豆瓣评分却高达9.1。
这意味着,它已经是华语LGBTQ剧集行列里头最高分的一部。
空降榜单冠军位,这样的剧会不好看吗?
自然也是好看的。
它讲的是怡敏(林辰唏饰)念高三的时候,在排球队遇到了高一学妹亭亭(程予希饰),对方一见倾心,试图接近,但二人再要好,也只是好到了闺蜜的位置。
十几年后,她们再度相逢,怡敏已当了人妻人母,但旧情,或者说不了情,在往当年未曾有过的方向复燃。
《花香》就在平行蒙太奇的模式下,分别往初识、重逢这两条线上持续推进。
而两条线上,又有所交织。
比如当年,她们亲昵地并排躺着,聊起对日后家庭的想象。
怡敏说要有电影场景里窗边很高级的高脚椅,亭亭就说,那以后「我们家」的窗边就放高脚椅。
重逢之后她去怡敏家做客,就问了一句,为什么家里没有高脚椅。
对白就是这样清淡日常,但是内心戏、画外音听得很是锥心。
长大后,尤其是走进婚姻生活,不再扮演一个「个体」之后,有多少青春时的畅想,都在加速枯萎,甚至再也不曾想起呢?
怡敏这就是一个实例。
但偏偏亭亭还记着。
这一记,就不只是戳到当事人的遗憾,还会勾起自我怀疑与质问。
关键是,还有人愿意「留」在当年,替自己默记那些本该是自己的梦想。
那么,就不只是精神上有了重返当年的兴致与急切,更有了对比之下蹉跎中的狼狈,甚至对某段往事与这位故人的歉意了。
而这歉意,也是对自己的。
如今,当一切似乎不能弥补的时候,又似乎来了个机缘,该怎样抉择,又该怎样接纳,这点犹疑、暧昧以及小鹿乱撞,就总在故事的框架里四散,收束不住,连戏外人生也撞了过去。
如此这般对照着现实来呼应,进而叫人心生唏嘘的段落,《花香》这三集短短的四五十分钟内,就有不少。
可以说,这个十分私人的故事,情节与情感却是十分外化的。
毕竟两位女主角时隔十几年的两段生活,有太多观众可以随之共情的篇章,因为那高度概括化的生活里,有着极为细腻的琐碎呈现。
高中时期,怡敏在场上打球,镜头就一直追着她的身影,从群体里,渐渐地单独拎出她,然后把动作放慢,把光芒添上,完全是在模拟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聚焦与追随,等到视野里只有她一个人了,才把观众席里看得发痴的亭亭给切换几遍镜头。
球场在很多青春故事里,都是荷尔蒙横行无忌,初次心动勃然而发的场所。
特别是女生对男生,抑或是同性对同性,仰望跟铭记的姿势都不少见。
选择在这里引动这段关系,是一种迅速找到类型化表达的切入口。
而从情动,到行动,亭亭的主动出击,怡敏的被动领受,也有各种青春恋爱故事的模样。
《花香》在这种经典模式下,很敏锐地拍出了很多怦然心动的感觉。
女生之间天然的亲密性,让互有好感的两个人可以迅速构建出闺蜜关系,但这时候,亲密性开始成为具有迷惑性质的阻碍。
怡敏只觉得当下的关系舒服自在,却无法真切体察乃至理解亭亭对自己的真正心思。
怎么去捅破这张纸,往往是主角煎熬,但观众兴起的剧情所在。
《花香》安排了一段从肉体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试探,先是青春期女孩子对彼此身体好奇的比较与更好奇的触摸,从不经意却又顺水推舟的一个轻吻,到相互把手放到对方胸上,羞涩,却又有莫名的满足与撩动。
非常青嫩,也非常女性,于是故事可以顺势滤掉情欲暴涨后的激越,以及潜在的尴尬,转而借由女生之间的亲昵,直接过渡到双方对日后的探讨。
只是开头提及的高脚椅,并没有引来共振的憧憬,在亭亭畅想「我们家」的时候,怡敏只是传统地觉得结婚生子才是想要的生活。
小情小爱,尤其是两个不在同一节拍上的人想要越界的故事,总是伴随着心花怒放,以及黯然神伤。
那不同主角有所差异的地方,则在于感情能否水到渠成。
很显然,尽管她们的高中生涯还没有讲完,就注定会有一个很不顺遂的结局,不然也不会有长达十几年的生分。
而剧集就依据这段时间距离,来一一呼应过往细节,一面凭吊,一面抽出新枝。
台湾毕竟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同性恋情亦早已转变成日常一种,于是《花香》有了一种复盘的况味,它褪去了苦大仇深,可以更从容地在个体与个体间寻找情感的火花,这也让人在去禁忌化后,还能享用那种跌入禁忌的期待与羞赧。
而且,既然不用负担什么使命,这故事就更不只是关乎一对拉拉。
当然,严格点说,两位女主都有不少跟男人相恋的经历,《花香》更应该是两位双性恋的故事,这大概更能引起观众推及自身的怀想。
翻看社交网络,就有很多人都在分享自己青春过往,或是爱而不得的经历,这也都成为剧集的有机延展。
因此,透过这不止是爱情的故事,我们可以观照到当下社会的许多暗流,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的。
怡敏跟丈夫也不同步,他以大孩子的心态在度日,偷偷打游戏,对关顾自闭症小孩等家庭任务不做多少尽责的承担,然而出了差池,就会在公众场合对妻子进行训斥。
这样的夫妻、父子关系,其实并不少见,婚姻关系让人疲惫、厌倦的源点,特殊儿童得不到正确对待的危险,就在于此。
怡敏在这种束缚下,有机会跟亭亭再进一步,就具备了戏中所谓的合法性。
主创把种种反应,在对比中处理得自然而娴熟,证据就在于哪怕是未曾确切经历的一些境遇,都能叠加到观众耳濡目染后的社会经验上。
所以,《花香》可以火出相对狭窄的拉拉圈,或者台剧圈,收获更多关注。
其实早在月初,《花香》电影版就在东京电影节上首映,赢取了不少好评。
如今的剧集版,实质上是把原有的103分钟,拆分成6集体量的超短剧,来进行周播。
虽然内容并无二致,然而这种切分,让它暗地里一气呵成,表面上又独立成章。
它其实掐准了情感萌生与发展的每一阶段,让我们能够一周接一周地,看到不同时间段落里的变的过程,而一个小故事拉长了,也让追剧观众更贴近剧中相对漫长的时间线。
这种形式,台剧有不少尝试。
前段时间程伟豪与鱼丁糸联动的《池塘怪谈》,就是一例,它必然倒逼主创在每集的固定模式上增加一些花样,好让每周才能浅尝的内容不致于辄止。
《花香》则是以每集结尾的一点遗憾或甜头,凝聚观众不断追看下去的动力。
但也必然考验一些观众,尤其是非目标受众的耐性。
最终能够坚守下来的,或多或少还是得有些对性少数题材的包容与兴致才行。
这里就有一个现象,既然它不像电影那样「便捷」,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更即时的反馈,那么,拉长周期,哪怕面临剧集往往高开低走的一定风险,却也未必不能通过目标观众的筛选和锁定,来减少分数回落的幅度。
而且,考量LGBTQ题材,尤其是华语区的LGBTQ题材时,《花香》堪称性少数中的少数。
小众的狂欢属性与补偿心理,就体现在打高分的热浪上,毕竟难得出现一部即使挑得出毛病,却也愿意适意醉倒的剧集。
换句话说,《花香》当然不是不好,但是距离那种一马当先的精品,平心而论,也还是有一定差距。
假如结局没有让观众吃到期待已久的糖,又或者故事走势落入一些陈腐的或过于先锋的观念,那么,对口碑一定会有所反噬。
再说了,这部剧集还有第二季的计划,那么,无论第一季结局如何,都必然要被推翻。
某种失信的可能,就增添了观众寄情两位主角的心理赌博风险。
而我们不难想象,商业上的这种贪婪,往往很难带来持平甚至超越前作的续集,更糟糕的结局,则是一次迎合期待的粉丝向创作。
那么,《花香》会否又成为一个故事的完整性以及表达的敏锐性被商业动作所伤害的个案呢?
我希望不是。
陪伴我读过了凌晨两点腿疼睡不着的一个夜晚现在是凌晨四点眼泪还哗哗地流 视线也很模糊其实细数看过的les片真的少也就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和 率知完这种副线等等所以也造成哭成这傻样 哭到下巴抖了看到弹幕对结局很不满、说什么三观炸裂但确实这就很现实啊…如果是我也会这样无助现在现实有多苟且、压力有多大,高中时两个灵动的女孩子就有多美好。
几大泪点:“那你为什么都不理我”委屈哭了“我非常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机会,因为每一次都像是最后一次”学姐毕业装大方去拍合照 联想到自己毕业的场景了…也是在装大方呢“我很喜欢你,可是…”学姐用力抱住她(共情过强了“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第一个喜欢的女生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
”————————来看这个的一大原因是是我能找到的耽美都渐渐沦为流水剧(雾)可能会渐渐更喜欢台湾作品两位主演讲话轻声细语 台湾口音下 本福建人是觉得非常生活化 很真实很日常的对话 不同于像之前追的《以家人之名》日常对话的疏离感 给人感觉的就像巨高质量的vlog 可能这也是我能共振的原因吧~以及海报好漂亮 画面好漂亮 美女好漂亮啊~亭亭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
1、“她也是一个需要被治愈与关爱的女孩子”恕我直言,抛开部分道德卫道士,最后一集后半部分以及亭亭有男友和不停换男友这个设定才是这个剧和导演的封神之处及野心体现,才是大部分人的现实写照。
之前看了前三集,东亚极致推拉和摄影美学让人太上头,引发了好多私人回忆,当时在小组讨论过,出于对那个女孩的藏私不放在这里。
为什么学妹不能有男友?
甚至从对话中得知,不停交男女朋友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学姐让她这样做。
十五年对自我的怀疑、对爱情的压抑,终需要有归口去输出。
人永远是无法仅从自身去了解自己的,你需要与身边人和事不断碰撞,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是吗。
那么多人从生命中来来去去,终究不敌一个你,这难道不是最重的年少深情吗?
十五年,每每午夜梦回,心里不知道该抓住谁的寂寞,谁懂。
除了勇敢表达爱和撩的直球,她也是一个需要被治愈与关爱的女孩子,在喜欢的人那里受到的挫折与怀疑,经过自我与他人的治愈,才能重新在爱的人面前展现最好的样子,满足你所有的需要啊。
甚至只要学姐需要,她永远是优于所有人的第一选择,这大概是一个普通人在经历那么多次同一个人的爱而不得和抛下后,我所能想到的最温柔、坚定和感人的承诺了。
现实里没有完美恋人,不顾满身伤痕奋力去爱的人都不常有。
否则,一颗破碎的心,该怎么去拯救一个麻木的灵魂呢。
原谅每一个人的脆弱。
不想再被抛弃,对一个伤很深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没什么错。
可能说这个设定让人下头的人大抵年轻,还没有体会到现实中的爱而不得或无法厮守。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2、“人生不比歌谣,总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如果说前三集是一阵纯净美好的青春剪影,那么后三集则是生活的真相和每个人的负重前行。
没有后三集展现的现实冲突与抉择两难,恐怕也仅仅会沦为矫情的空中楼阁。
“人生不比歌谣,总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
是啊,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年少放在心尖上的人会对你讲出最残酷的话语,会以自己的人生不允许有任何差错为由抛下爱情放弃你,会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忽略你的需求;你会发现,曾经那么念念不忘的人比起生存难题好像也并没有那么重要,自己对她的感情经过时间洗刷好像并不那么纯净,相较自己的生活你想要过得更舒服一点,好像自己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不在乎社会的眼光与约定俗成......原谅每一个普通人吧。
自私的基因和人性的弱点是我们所共同具有的,但依旧愿意和选择一直爱你,是我能给你最柔软的灵魂了,抛却所有技巧,我仅剩真诚与毫不设防。
3、“念念不忘,终得回响”“那你为什么都不理我”“因为我们这样很恶心”“那我呢”“我喜欢你”“所以你又要抛下我了吗”“我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已”承受来自你和社会所有的不包容,从未奢求你会如此坚定从一而终得选择我,只是为了证明过去发生的一切不是幻觉不是一厢情愿,一句简单的“你也喜欢我”,就要等待十五年,而我也愿意付出这样的等待,坚持如此深的执念。
大抵都是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喜欢一个人却要卑微到尘埃里。
有过所有表达爱的方式,主动创造接触机会的、直球开撩的、撒娇淘气的、不经意吻上的、吃醋难过的,到后来学会了用让你觉得舒服的方式来表达,配合你的装作不认识、帮助你照顾小孩、甚至可以和你的丈夫谈笑风生,时间改变了我,却好像又没有丝毫改变为你心动的心。
外表操作看似行云流水,可这是经过多少次打击才让人认清现实呢,哪怕能以一个备选的身份接近到你的生活里,满足长此以往的一个执念。
十五年后,当终于听到所爱之人口中真正说出“我很喜欢你”,我猜学妹内心应该终于得到了释怀,念念不忘,终得回想。
从很恶心,到友情与爱情还是有点不一样,到很喜欢你,年少惊艳需要怎样深的执念,才愿意一直等你的承认。
相比于现实生活,这已经是HE了。
毕竟有多少人从恶心开始就会因爱生恨,有多少人有重逢的机会以及重逢后的依旧心动,有多少人能接受喜欢的人现在的模样,有多少人能够如此确认和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喜欢,又有多少人最终能等到这句“我很喜欢你”呢。
为什么如此想要这个剧有一个HE,因为现实太无奈,因为枷锁太重缺乏勇气,因为不幸的人有各自不幸的故事,因为太想知道一个幸福的版本可以是怎样的,才能获得一点继续支撑下去了此残生的意志力吧。
因为这一生,我选择做一个俗气透顶的人;下一世,再来做自己好好爱我的女孩吧,但我想提前预知,我们尽可能幸福的结局会是什么模样,那个我脑海里从不敢想象的我们的幸福模样会有多甜。
4、送给亭亭的《人间》“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可生命总免不了 最初的一阵痛”“但愿你的眼睛 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 都让人感动”“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 不会一场空”“天上人间 也是因为有你 才会变得闹哄哄”
PS:好多年不追新剧,用文字纪念一下我的上头状态,在宝贵的复习备考时间里,我也要尽快回归到日常生活了。
希望第二季出来的时候,自己和剧中的人物都会是一个全新的更好的状态了。
导演能不能第二季安排多一点学妹doi的镜头,ball ball了!
多一些脸红心跳无法呼吸吧。
作者: pASslosS 是的,这部每集仅「15分钟」,片名有点小清新的6集短剧,下周就要迎来大结局了。
实际上全片加起来也只有一部电影的体量,被拆成这个样子,相当于让观众花上一个月的耐心看完一部电影,而且要为最后的15分钟再等上一周,着实煎熬。
无论如何,这种播出方式都是对观众不友好的,但《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一上线就拿下豆瓣高分,此后一连霸榜数日,这种现象合理么?
还算合理,因为每年毫不遮掩地讲述女同故事的华语影视剧简直凤毛麟角,而「结合真实当下」就更是一种奢求。
本剧导演邓依涵本身是有心理学背景的,她曾创作过《亲爱的卵男日记》的剧本,导演过短片《玫瑰色的裙》,前者探讨了同志的生育困境,后者是关于青少年的性别认同。
由此可见,《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同样属于她所擅长的题材类型。
若要形容《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首先需要坦诚的是,我并不觉得这部剧在横与纵的拓展上有多么给人惊喜,如果说它有重量,大概也就是一场梦的重量。
但「梦」又是不可被低估的享受,事实上,有很多观众需要并愿意等待一部剧或是一部电影提供这样的梦,也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部剧的内容已经被观众疯狂扩写了,以至于每个情节都能成为结合个人经验进行讨论的故事底板,如此,它的价值终究是大于那场梦了。
影视剧中,同性情侣间的虐恋一度是无法动摇的故事底色,台剧《孤恋花》和《逆女》都是经典案例。
这些故事往往比异性恋的虐恋故事来得更写实、更凄惨,如今每当人们谈到同性恋情侣的故事,也总容易把「勇气」这个词搬上台面。
的确,在同性恋的世界里,「勇气」需要被用来对抗更多的恐惧。
在这部剧中,从青少年到成年,学姐怡敏和学妹亭亭始终被内心真实的声音炙烤着,如果没有真正的成长和释然,这种痛苦还会持续更久,那么她们的灵魂中始终有那么一块不曾直面世界,某一个自己也没有「活过」。
我想,剧中她们青春期时的恋情和对自我认同的探索是《水仙花开》式的。
成年后再相遇,一人已有枷锁般的家庭,一人仍在自由地漂泊着,她们之间的阻碍是《卡罗尔》式的。
《卡罗尔》但最后影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比较纯净,更像是简单质朴的《爱的甘露》,这部les片是1985年的,有着对性少数群体非常排斥的时代背景。
但无论有着怎样的阻碍,该影片最大的价值是对女同性恋爱情故事的处理方式,《爱的甘露》完全是「唤醒式」的,旨在唤醒她们在被压抑的日常里对情感的知觉。
而且《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颇具女性气质的一处是,它不争夺情感,而是专注于向内的,对个人情感的审视。
或许这才是能够引发共鸣的地方,剧情没有以结果为导向,而是让角色在个人情感世界里寻找自洽,归根结底还是类似的问题——「我的爱是怎样的爱、我的爱是否足够隐藏/暴露、我的爱可不可以(单向/双向)地持续下去」。
两个女主都有类似的困扰,只不过处理方式不同,这就诞生了冲突,但就算观众会入戏,跟随剧情评比出谁在情感中更胆怯,谁在情感中更吃亏,这些判定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分歧,因为这只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因人而异」,毕竟亲密关系里创造遗憾的方式还是非常多样的。
其实剧中有很多值得细抠的细节,因为导演和编剧给的点都很精准,各位列文虎克们大概已经把这些细节吃透了。
其中可以肯定的是,林辰唏饰演的怡敏是个双性恋,而程予希饰演的亭亭虽未明示,但她应该更偏向女同性恋一点(仅根据剧情推测)。
对此,影片处理得真实又得当,她们除了性取向上的差异,以及互有好感的事实,隔在彼此之间的障碍物并没有因为同性婚姻的合法而瞬间瓦解。
台湾2019年通过同性婚姻法,此后人们的观念至少已经升级到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是爱情,同性之间的婚姻是婚姻」的认同。
但除此之外,有待升级的观念还有更多,比如关于家庭构成的传统概念,夫妻分工的既定模式,一切都涉及到两个生命体长达一生的理智规划,如果说性取向是关于爱情,那上面的这些基本都与爱情无关。
对于已经进入家庭的双性恋来说,如果不是非要进行抉择,选择「既定的生活」并不像女同性恋想象的那样痛苦。
就像第5集那句亭亭的质问「你明明可以很特别,为什么要和大家一样」。
事实上,双性恋女性爱上一个男人、进入家庭、育儿并成为母亲的选择并不是一种背叛,就像不想生育的独立女性同样没理由指责想要生育的女性,这都是很正当的个人选择。
但亭亭需要面对的问题的确很狰狞,那就是,双性恋确实可以做到「和大家都一样,只和你不一样」,而且她没有违心。
「她不必去特别」,这既是自由的一种,也是特权的一种。
但另一面,怡敏身上还叠加了「母亲」的社会身份,这让故事的现实层面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不难发现,怡敏也是受困的,她更容易拥有被社会所默认的「女性理应拥有的东西」,一个老公、一个孩子,还有一个传统的异性恋家庭。
这些东西一旦拥有,那么对于家庭中的女性而言,其绑定程度要远远大于男性,毕竟同性婚姻的合法无法改良异性恋婚姻的经营模式。
所以倒不如承认怡敏从来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她不那么追求自我探索,于她而言,如果想做忠于内心的「好爱人」,代价是做社会眼光中的「坏女人、坏妻子、坏母亲」,这是普遍的女性困境,是不分性取向的。
因为怡敏这个角色优柔寡断,以至于观众一直怀疑她根本不喜欢学妹亭亭,除了在老公面前装不认识亭亭,下图中这种微妙的细节也被导演捕捉到了,哪怕无人逼迫,她还是会更靠近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但是她并没有达到令人厌恶的程度,因为林辰唏把怡敏这个角色塑造成了「惊弓之鸟」,任何有悖于安稳现状的变动都是令她怯懦的,不只是耗人的工作、老公和孩子,可能还有突如其来的真挚情感,无论事好事坏,都是对当下的威胁。
同性之爱的重新萌发对亭亭来说是试探和失望的回声,但对于怡敏,则是要重新经历亭亭已然经受的一切考验,如此,她的胆怯和疲惫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然你看,她对丈夫出柜后得到的反应,和当年她对亭亭说的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回过头来再看「勇敢」的亭亭,她一直在承担选择的代价,这样的故事如果放在内地就更惨了,因为在「不能选择」的同时也要承担代价,最后变成了「别无选择的代价」。
怡敏当下的恐惧比对出了亭亭的勇敢和包容,这点很难否认。
所以看待这样的关系,不是爱与不爱的区别,也不是爱与更爱的区别,我宁愿把她们看作两条错位的平行线,两个人处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困境,如果不能对彼此足够包容到一种同频的程度,任何为爱冒险都将是幻想,毕竟冒险的代价很大。
在同性婚姻没有合法的社会里,这个挑战就更大了。
其实在第一集就被狠狠虐到了,两个女生的婚礼,太稀少了,当时怡敏的表现也暴露了她从来没有正视过个人感受的事实,而那没有被唤醒的部分就像终生携带的死胎,感受着诡异的阵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郑宜农为该剧创作的同名主题曲,其歌词直白到可以直接作为全剧主旨,同时也是最简短和诗意的点评。
「那终将是我认识世界的那一天。
」「那是生的渴望,必须要靠近你。
」「那阵无畏的风将经过我们,嘲弄着那一公分的距离。
」抽出这三句歌词,倒着排列,基本就是本剧大体剧情了。
郑宜农演唱《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郑宜农本身就就是公开出柜的艺人,由她来创作主题曲再合适不过,这里面可能多多少少有她自己的感同身受在。
不过还是要说,观众非常需要更多关于女性情感和女性处境的影视作品存在,我认为关于女性的故事远远没有被挖尽。
因为更多作品还是围绕着那几个最醒目、最为人熟知的焦虑命题做铁饭碗,作品之间互为复读机,把不同的女性经验进行瓜分并各立门派,持「虽期盼发声却不真正交流」的姿态。
但在看完这部作品之后,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情感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资金投给这样的作品,一部电影时长拆成六集播放这种事最好不要再出现啦,真的残忍。
先从人物分析开始吧。
学姐(江怡敏):她是一个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就像亭亭说的是掌上明珠,而且从两个人的零碎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学姐家中,父亲是有话语权的那一个。
她和母亲是附庸,一个靠丈夫赚钱来花,另一个对父亲的管教言听计从。
这种长年累月的服从性家庭教育下,形成了学姐在任何边缘行为下都会习惯性地退让、忍耐、服从的软弱性格。
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反抗和对峙这一说的,也没有所谓的自主的权利,因为这些都是在父权笼罩的家庭中不被允许的存在。
所以当她和亭亭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或是说早已质变只是在她尚能欲盖弥彰的范围内时,她要强迫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后退,退回到最初她的价值观中的「朋友」的范围。
即便这种退出让她痛苦,但是她也会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这是其他人眼中「正确」的选择。
怀着这样的想法,她结束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又听从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看似过上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亭亭没有再次出现,可以预见到怡敏的一生都只是从一个笼子走到了另一个笼子中,麻木且认命。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句话完全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每天除了要像男性一样上班,还要照顾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回家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角色。
她的丈夫像是另一个巨婴,一个生活上的白痴,他对于妻子在生活中的面面俱到坐享其成,以至于怡敏只是参加一个婚礼,他帮忙带一天儿子,隔天孩子就因吃坏了肚子而腹泻。
同时,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再晚,吃完的餐具也应该是由妻子回来收拾的。
面对这样的丈夫,怡敏有想过要反抗吗?
显然没有,她认命了,「命苦呗还能怎么样呢?
将就着过吧。
」大概是这种想法。
所以当她从沙发下抽出丈夫打了一天的电玩手柄,拖着疲惫的脚步去收拾餐具,听到丈夫对婆婆「夸赞」自己「把一切都弄得好好的」的时候,她感觉不到高兴,只是觉得悲哀但无力。
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她进一步彻底地失去了自我,连手机桌面都是儿子,一周五天在外出差的丈夫,完全指望不上。
面对精神障碍的儿子,她显然要付出比其他母亲更多的精力,因此她的生活里,没有「我想要」,只有「儿子需要」,说得难听一些,这是一个守活寡的母亲。
而亭亭的再度出现,仿佛向她十五年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投了一颗石子。
她自以为压下去、只是一时冲动的少年情愫再次唤醒,或者说她沉睡的自我意识终于开始觉醒。
这逼得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
十五年后的重逢,惊喜、愧疚、感激以及过去未能表达的爱使怡敏感受到了短暂的快乐。
而亭亭对于她生活上的帮助,也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中另一半「同伴」的作用,因此她开始重新试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感。
过去,她对于自己与亭亭之间的感情是极力否认的态度。
可当她在婚礼时看到一对女生同样幸福地举办婚礼分享喜悦时,她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在别处」的好奇与兴奋。
所以当亭亭试探性地对自己做出情侣剪的亲密接触时,尽管她感到紧张,但同时也怀着猎奇的心理,就像她高中时代在亭亭的怂恿下第一次相互触摸对方的身体。
最后的拥吻是她情感到达的顶点,这一刻她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人。
从她主动抚上亭亭的脖子,对她的吻予取予求时,这十五年来的委屈,悲愤,懊恼,对过去自己软弱逃避的愧疚,以及从未消失过的爱,瞬间把她和亭亭淹没,在这一刻,她用行动代替了语言,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对亭亭那么多年的爱第一次正面做出了回应。
江怡敏终于成了江怡敏,而不是王太太,或是小哲妈妈。
分割线————————————学妹的晚点发。
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还有太多现实没有顾及。
一口气看了4集,一集15分钟正片,相当于一部电影剪成了网剧,但是可以想像如果真的是直接用电影的形式放出来会很失败。在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各方面完全比不上《阿黛尔的生活》、《燃烧的女子肖像》……所有能给的分数,都是情感分:第一次国语的同性恋题材、少见的网剧等等。我非常渴望看见相关题材的网剧,可是导演水平相当于网大的剧,真的能够正向传播lgbt文化吗?还是更多局限于群体的自嗨了。
我感觉还可以拍得更好,比如丈夫的台词,问亭亭有没有房车,我真的很无语。面对妻子突如其来的出柜,我觉得可以更多站在男性视角去安排台词,上来就说房车什么的有点过于幼稚了,演技也很让人出戏。学妹演得真好,看学姐的时候满眼都是星星。
最後一集全程貓貓困惑表情:這不會是真的吧???然後看評論更加大無語,真是一個困惑的夜晚,為什麼要讓初戀為之後的人生背鍋?
妈妈 太香了 湾湾 太牛了
没有政治正确性支持lgbt的意思,只单纯感觉台湾拍同性片有点上路了,比起很多夸张的类型片,做得格外有真实感。
像孙燕姿和欧阳娜娜拍MV
016|极其烂俗的情节和感情线,以为把内核换成同性爱情就可以抵消?感谢整部剧加起来也不过两个小时,不然我一定会因为浪费我太多时间而更愤怒。
刚开始觉得好好磕,真甜,结果到后面发现我磕的是💩
很简单的剧情,但是拍出了很真挚的情感,真挚的尴尬,真挚的一点点通过接触化解尴尬,再慢慢靠近,再矛盾爆发,整个剧看下来,整个人也跟着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这部剧可能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观感相差很大,年轻观众和中年观众感受差别很大。而我这种中年、女性观众,可真是太能感受到剧里人物的感受了。那种跟男人永远讲不通的窒息感,那种真的面临婚姻破裂时的痛苦、不舍、愧疚、崩溃、想解脱、想逃避五味杂陈的心碎,以及,面对一份感情时,那种茫然,一直以来就是觉得应该按部就班的走,可是得到的东西又似乎不是我想要的,而我想要什么呢?我不知道!故事停留在那一个迷茫困惑的拥抱,很好,以后我想要什么我不知道,但眼下我只想要跟你一个紧紧的拥抱。这怕不是个纪录片吧!
后面简直断崖式烂尾,啥啊我就想问? 啥啊?????
我们东亚人,隐忍地暧昧,克制地推拉。“没关系”,因为撕破后更是苦楚。
我们总以为执念是喜欢,是深情,其实执念只是执念而已,是不甘心,是任性,是需求没有被满足。学姐可能没那么爱学妹,她只是偶然发现短暂逃离婚姻生活的乌托邦。学妹也没那么喜欢学姐,只是多年前爱而不得的不甘心,继续做那未做完的梦。学姐对于她来说是一切的开始,痛苦、心动。十几年过去了,生活环境、步调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还会互相吸引吗?可能只是各取所需吧。
影评未看,不会再看第二遍了,一共6集,一集20分钟?哈哈哈哈‘搁这拍MV呢,吊女主太作了,搞副女主心态,搞老公心态‘
没什么真挚可言,陈词滥调,刻意卖腐,台词尴尬,为了渲染自以为很美的场景,根本不顾上下文。感觉是拍给在异性恋关系中但又渴望“成为”同性恋的人看。不会给人带来勇气的!
如果是一部长电影那实在有点无聊,按部就班地讲起承转合罢了。变成六集短剧,给观众多了猜想和期待的空间,最后一集还是很平,学妹的困境浮出水面,淡淡无奈的怅惘,午夜天桥无解的眼泪,作为短剧的结尾倒更合适,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轨迹,有相遇的时刻就免不了离别的到来,但没关系,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彼此,微小的交汇点记录了所有的美好与痛苦,短暂的相遇,成为了彼此一生的回忆,就像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你已成为了我生命里最动听的那首旋律,在懵懂的春天呼唤新生,在炎热的夏日驱散烦躁,在泛黄的秋季吹起涟漪,在漫长的冬夜温暖心窝。一切美好终会如期而至,一切等待都会有所回报,一个眼神越过千山万水,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一个亲吻超越千百轮回,我相信,此刻便是永恒。人世间最动听的三个字是“我爱你”,最无情的三个字是“对不起”,也许我们注定无法在一起,但我知道,我会一直喜欢你,我可以为你放弃一切,也可以为你改变自己,而不变的唯有那颗爱你的心。时间在流逝,岁月在荡漾,花会枯萎,叶会泛黄,雪会融化,人会衰老,但爱不会凋零。
后两集有点拉了。。
林辰唏形象加分,故事聊得不深刻,但有写意的情感和烂漫的时刻。你笑起来,我哭起来,都是因为意气风发变成无奈的拥抱
太有代入感了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