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剧透挺严重的)去年4月,《通勤营救》(The Commuter)上映时去了影院观赏,整体印象无非就是权势与平民之间的斗争。
最近又在腾讯视频重温了一遍,留意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尤其是其中出现的几部文学著作。
编剧以其深厚功底深究人性这一永恒主题,也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
该片同时也再度证明了文学力量的强大。
先列下影片出现的几部名著:《风之影》(The Shadow of the Wind)、《蝇王》(Lord of the Flies)、《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以及《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影片主题与上述文学作品均能找到契合点,涉及强权与平民、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胁迫与复仇之间的较量。
每个人物都被裹挟其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选择与反应。
开片镜头在男主迈克家的卧室慢慢移动,桌上的一本《风之影》虽一掠而过,却暗示出故事的主线——男主为了家人不受牵连深陷在列车上为权势一方追查目击线人“普林”(Prynne)的圈套,刚丢掉工作的他难抵诱人的报酬踏上了不归路,与《风之影》主人公的遭遇如出一辙。
随后,与儿子的一段对话出现了《蝇王》这本书,父子俩提到书中一个孩子差点被杀死的情节,熟悉此书的观众或预感到此片涉及文明与野蛮、强权与民主之间的斗争。
经过上述铺垫,男主在通勤列车上阅读《愤怒的葡萄》时,与陌生女的对话正式拉开了大戏的帷幕。
这本书此时出现暗示男主将代表“善”的一方。
虽不是书中落魄但充满人情味的农民形象,但中年危机的处境本质上相似,只是所处时代不同。
好奇心推动着男主步步入局,在目睹多位无辜者被杀害后,他意识到背后“恶”势力的强大,他们就如同《蝇王》中代表野蛮的一方,扮演着“人性的恶”,那股咄咄逼人的气势从男主的紧张感中让观者感同身受。
引其入局的其他恶人物无疑已对这股力量缴械投降,无论是陌生女郎,还是前警队同事,他们信奉“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noble in the world”,纷纷倒向“恶”的一边,助长着“恶”的气焰。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列车只剩下在冷泉站下车的乘客时,男主终于找到读着《红字》的证人,代号为“普林”,恰是《红字》女主角的名字。
在对峙的最后一刻,现代版的“普林”勇敢地站了出来,其他无辜小人物也在正义力量的驱使下进行着斗争与自救,因为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最后的结局算是圆满的,择善而从的人获救,恶势力暂时败退。
影片的最后,依然在列车上,返回警队的男主逐渐走向正在读《基督山伯爵》的女主,与开头形成呼应,他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话“what makes you a man is what you do when that storm comes”。
当男主拿出警徽,预示着“善”的复仇开始,影片在此画上句点。
写到这里,深感善恶的天平从未消失,即便在和平年代,两股力量始终在输赢起伏之间写就着人类发展的历程。
历史一再证明,一旦恶占了上风,在人心深处的恶之冲动迸发后,任何理性、正义的力量都是难以对之驾驭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血淋淋的明证。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善的一方当然也不会因此束手就擒,放弃希望,当择善而从的人多了起来,那股浩然正气必会填充于天地之间,激发出荡气回肠的巨大声响,即便要为此付出极度惨痛的代价。
好的文学使人向善。
(完)
由「地表最强老爹」連恩尼逊主演的最新動作片《通勤營救》也許在對於一部動作類型的電影來說並沒有多麼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創新劇情,也無具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動作靈感設計,甚至可以看到許多同類型作品的故事影子,但此片卻依然在節奏掌握、氣氛堆疊、埋下的懸疑伏筆等都可说是十分上乘的水准之作。
整部電影在導演精彩的掌控下都把故事劇情拍的高潮迭起,完全存在着緊張氣氛下呈現,即使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的賞識及贊同,但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卻無疑是一大觀影享受,相當難得。
而觀眾的好奇心也一再的被挑逗撥弄,也随着【最强老爹】一起寻找原因真相,緊張的情緒也一直持續高漲,直到最後再搭配上結尾的一記回馬槍收尾,觀影的過程可說是好不痛快,也可以說是大呼過癮了。
整體而言電影《通勤營救》就是一部閉密空間的懸疑動作驚悚片,透過老来嬌的【最強老爹】靠著智取與動作打擊壞人,電影氣氛醞釀相當驚悚、故事相當流暢,节奏流畅而且扣人心弦、也可以算是绝無冷場,令人驚艷!
而在「厲陰宅」系列中的華倫夫婦薇拉法蜜嘉與派屈克威爾森,也飾演不同以往的角色,成為本片的亮點之一。
雖然電影不是什麼大製作,但對喜歡動作電影的觀眾,這已經是一部相當優秀的商業懸疑動作電影了。
一个普通收入的中年人,要还房贷,要养孩子。
如果丢掉赖以生存的工作,怎么面对未来的生活?
当十万美金摆在你面前,只要能完成一个游戏,就全部归你,将如何选择?
——《通勤营救》,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1)看似平淡的开头,层层铺垫麦考利(连姆·尼森饰演)失去了赖以维持生活的工作,沮丧、压抑、迷茫,与朋友在酒吧倾诉,还碰到了以前的同事警长霍桑,霍桑对麦考利一顿挤兑。
美国电影一般的节奏形式就是这样,看似平淡的开头,不明确的故事方向,把观众带入陌生的胡同。
前面的路是什么,观众不知道,能见到什么,观众也不知道,必须紧盯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等着影片的逐步展开为你拨云见雾。
麦考利像以往一样登上了通勤列车,这趟列车他坐了十多年,上面的人和事都像回家一样捻熟。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为麦考利接到夺命任务埋下了一系列合理的伏笔。
他变穷了,更需要钱了,所以才会接这单无厘头的任务;他熟悉列车环境,并有警察背景,所以才被选为任务的执行者。
麦考利当然不知道自己从踏上列车的那一刻,就开始“身负重任”了。
他此时的心情非常沉重,只考虑回家可能会面临妻子和儿子对自己失业的责问和失望。
这时,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人乔安娜坐在他对面,热情地跟他聊天,打断了他郁闷的情绪。
这里有个小误会,麦考利以为乔安娜要追求自己,解释说自己有妻子,乔安娜笑着指着自己手指上的戒指,说明自己是已婚状态,麦考利的担心其实是个误会。
她进一步讲述自己的职业,让观众看来只是解释刚才那场误会的延续。
乔安娜是一个人类学家,专门研究人类心理,现在要跟麦考利玩儿一个小游戏。
故事发展到这里,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只是一个美女和一个中年男人打发列车上无聊时间的邂逅,不会让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深意。
可是故事就是在最无意的时候展开,让人措不及防。
2)听说好奇害死猫,好奇心有时真是条绝路一个神秘美丽女人善意的聊天,一个看似无害的小游戏,让麦考利刚刚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他接受了这个游戏。
游戏任务是:先去第三节车厢,拿一个袋子,里面会有2万5千美金现金和任务内容。
麦考利并不太相信,但是好奇心驱使下,他还是去看一看。
当打开纸包的一刻,麦考利愣了,里面确实有2万5千美金,紧张气氛从此开始。
紧接着,催命的电话来了,命令他在这趟通勤列车上找到一位化名为普林、背黑色皮包的乘客,这位乘客会在冷泉站下车,如果找到这位乘客,将会得到剩余7万5千美金的奖励。
生活压力,让麦考利选择搏一搏,他接受了任务,虽然有些被动。
无疑,这个任务的难度非常高。
车厢里人员众多,从几百名乘客中甄别唯一符合任务的人,曾让麦考利一度陷入迷局。
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向比较熟悉的列车员求助。
因为列车员的工作是检票,可以帮助麦考利缩小寻找范围。
面对麦考利的求助,列车员没有同意,每一个列车员都有为乘客保密的义务。
列车员没有错,可是加大了麦考利破题的难度系数。
当麦考利决定放弃这个任务时,一个黑人小孩给他一枚戒指后匆忙下车。
这枚戒指是麦考利妻子的戒指,曾经做过警察的麦考利意识到:所谓的任务并不是一个游戏,而是一场殊死较量,是一场危险重重的迷局。
很快,催命的电话又来了,神秘女子用麦考利妻子的性命威胁他完成任务。
麦考利异常紧张,他求助于好友——警察默夫。
默夫答应帮他,麦考利也进行同步自救。
他筛选出一个马上下车的老人聊天,然后偷偷地把求助信息写在报纸上,大叔心领神会。
麦考利对求助的结果抱着很大的希望。
这时,夺命的电话又来了,神秘女人好像无所不知,她拆穿了麦考利的求助,让他看向列车外。
老人在过马路接近警车时,被一辆呼啸而过的大巴车撞死了。
这一刻,麦考利瞬时崩溃无助,他知道自己已经深陷泥潭,难以脱身。
3)催命铃声下的寻人之路麦考利苦苦求助于列车员,列车员最后透漏出一个信息,每个到站的人身后都有一张卡,会在下车的位置打一个洞。
麦考利在这个提示下,逐步把嫌疑人范围缩小,并结合自己的十几年坐这班通勤车的经验,通过排查熟悉的人,把人员范围缩小到最小范围。
麦考利最终把叫普林的嫌疑范围缩小到六个人身上。
第一个,红发纹身女孩。
第二个,黑人吉他手。
第三个,蓝色打底衫紫色外套年轻女人。
第四个,中产商务人员高盛先生。
第五个,玩牌的格子衫男人。
第六个,听歌的卷发白衣女孩索菲亚。
在紧张的排查过程中,催命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让影片气氛更加紧张。
离终点站冷泉站越来越近,而神秘女人要找的普林还是没有最终确定。
这中间有几个小插曲,在确定人员的过程中,麦考利找错了两个人,一个是跟普林接头的FBI,另一个是神秘女人的杀手(黑人吉他手)。
其中FBI被吉他手杀死,还要栽赃给麦考利,吉他手在与麦考利殊死搏斗中,反被麦考利杀死。
这段故事的节奏一直都让观众的肾上腺激素飙升,好像自己化身为麦考利,随时都有葬身夺命列车的可能。
4)生死存亡与社会正义的选择普林为何人?
他身上肩负着什么秘密,让神秘女子用性命相逼也要找出来?
故事讲了一多半,这一直是个谜题。
麦考利的警察朋友默夫给他一条有用的线索,普林跟一件政府人员跳楼事件有关,可能涉及公务贪腐等。
最后,麦考林确认普林就是白衣卷发女孩,也知晓普林事件的背后隐藏着非同寻常的政治阴谋。
当麦考林看清事件的是非对错时,他决定保护这个女孩,即使面对神秘女郎乔安娜的夺命电话压力,也不为所动。
乔安娜已经愤怒了,她给麦考利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杀死“普林”,这趟列车将成为死亡列车。
麦考利果断拒绝乔安娜的威胁。
从麦考利正式进入任务开始,整部影片的节奏一直飞快地推进,观众的心也一直悬在嗓子眼无法落下,时刻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
当普林露出真实面目,政府黑幕也随之浮现,麦考利知道这趟列车危机仍未解除,只会迎来更大的危机。
果然,火车并未在终点站冷泉站停车,而是失控地向前一路奔驰。
列车长和麦考利发现制动火车的工程师已经被杀,火车根本无法停下来。
这时,麦考利大叔变身“超人”,在非常有责任感的列车长帮助下,分离了火车头和列车车厢,大家终于活了下来。
如果说麦考利在寻找普林时,是智慧的化身,那么在选择保护“普林”时,就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
一个失去工作,倍感生活压力的底层大叔,在金钱和死亡面前选择正义,非常的感人。
正是存在这样的人,社会才能被光明普照。
影片最后阶段,默夫进入列车劝降,麦考利发现默夫实则已经被神秘女子收买,变成黑化的警察,麦考利更坚定了保护普林的决心。
在默夫用枪指着列车上每个人逼问“谁是普林”时,车上所有的人都站出来说自己是普林,用生命保护普林,这也是正义力量的生动体现。
虽然情节有些老套,但演绎到此也很感人。
最终,默夫被击毙,普林的秘密重见天日,政府黑幕被揭开,所有隐藏在幕后的黑手即将被挖出,麦考利也重新被警队接纳,不仅解决了工作问题,还让大家看到了正义的光辉和成功。
这部影片是非常正面的题材。
5)无形的黑手,看似操纵,实则失控影片一直都有一根暗线牵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看似是神秘女子乔安娜和她的催命电话,实则是背景深厚的政府黑势力。
这部分力量一直掩饰自己利用公权,私自占取人民的利益,他们胆大妄为,怕事情败露,不停地杀人灭口。
在列车行驶的大半段时间,麦考利都被这双无形之手操纵着,为其寻找质控他们的证人普林,而麦考利在寻找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黑势力对事件发展稳操胜券的掌控,渐渐变为失控,就像这趟有条不紊行驶的列车,最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驶过终点站,还脱离了轨道。
证人普林被控制,黑势力欲盖弥彰的黑幕无法再掩饰,神秘女人乔安娜也随之失踪,剧情好像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可是影片一转,正在看大仲马小说的神秘女人乔安娜,与变身FBI的麦考利在列车上再次相遇,麦考利喊出了乔安娜的名字。
这部影片结束了,同时也埋下了另一个伏笔,如果有第二部,麦考利将怎么揭出乔安娜背后的黑势力?
娜末有话说《通勤营救》作为悬疑动作片,最引人入胜的是,谜题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步揭开,好多看似闲聊的内容,实则都是伏笔和隐藏的意图。
当谜题一步步揭开,才让观众恍然大悟,这相当于一个破案过程的全程展现。
比如开篇,麦考利的妻子跟他提到了自己手上的戒指;在酒吧吐槽的麦考利被警长霍桑挤兑,让观众了解到麦考利以前曾当过警员。
当然还有麦考利寻找普林的过程,非常烧脑,也非常好看。
观众被剧情牵着走,看似普林的嫌疑人,被一一证实都不是普林,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变幻莫测,增加了神秘色彩和悬疑性。
说了这么多,喜欢这部影片的童鞋们,最好还是走进影院,切身体会一下这个故事吧。
- END -
是的,刚看了个开头就差点哭出声,一个60岁小老头,干了小半辈子警察受不了体制内气氛辞职卖保险,微薄的薪水勉强维系家庭,0存款,中年得子正赶上孩子要上大学,供着远郊的房子每天得乘坐通勤列车上下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嘛,忽然公司就把他给开除了,老婆打电话来让想办法交学费还得强颜欢笑,下班喝个小酒解愁遇上已经高升的前同事眉梢眼角全是羞辱,紧跑快赶挤上回家的列车手机又被偷了……这正戏特么还没上演呢,也太丧了吧,我都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是啥样了,太真实了!
利亚姆尼森的星途颇有意思,盛年成名巅峰之作是厚重无伦的《辛德勒的名单》,儒雅的外形与细腻风格都定性为文艺派男星,眼看着会像凯文斯派西、汤姆汉克斯、霍普金斯那样一路去搏击小金人,最后功德圆满晋升老戏骨。
谁料人到56、7岁,当真正的硬汉打星们都开始考虑转型的时候,他却因为一部《Taken》(飓风营救)二度爆红,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动作片之路,营救系列一拍再拍,从飞机到火车,从德国到俄罗斯到伊斯坦布尔,演的不是警察就是间谍,自带美国好爸爸属性,不看脸还以为是布鲁斯威利斯走错片场。
当然,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代价就是,演技精湛的辛德勒(想当年辛德勒临走与众犹太人告别的那场戏何等震撼)连续两次被提名金酸莓奖。。。
当然这是因为哈里森福特淡出后,好莱坞缺乏传统的风度儒雅的中年类型片明星,像格里高利派克、加里格兰特这样的一上银幕大家都可以等待一个喜闻乐见、不用脑子的绅士冒险故事的气场巨星,在当今的好莱坞其实凤毛麟角。
肖恩康纳利和哈里森福特都近于退隐,布鲁斯南过于英国,汤姆克鲁斯一直就没转型到中年男人的轨道,休杰克曼和丹尼尔克雷格帅劲有余文气不足,唯二沾边的就是凯文科斯特纳与利亚姆尼森了(如果不算《国王人马》的科林菲尔斯)。
而利亚姆尼森相比凯文又更加文弱幽暗,气质同时有知识分子的优雅和中产阶级的疲倦,给他设计的打斗也是更加简洁写意,动作幅度小而利落。
《通勤列车》延续了《飓风营救》三步曲的风格,紧凑曲折扣人心弦,可惜情节上的故弄玄虚,让一个可以打8分的故事最多也就7.5分了。
前半部分,刚刚失业的利亚姆尼森在日常通勤列车上遇到一个神秘女人,以优厚酬劳引诱他寻找列车上一位化名“白兰”的乘客,把定位器放在对方的包里。
这一段作为开头很醒胃,虽然有点俗套,不过典型的希区柯克风。
看下去起承转合,大概都能想得到,直到最后高潮的美式煽情,普通人一个个站出来掩护受害者,简直噗嗤笑出声来,这不是根据地群众在鬼子面前保护八路军战士常用的桥段吗?
西方大城市的通勤列车文化,是一个悠久封闭小社会里的标本,它建立在郊区和卫星城早已成熟,人们的工作模式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几乎完全不变的乘客十年同车,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却并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互相了解。
人生擦肩而过,命运齿轮交错,通勤列车成为都市巨型怪兽的燃料传送带,有投行精英,有漫画肥宅,有非主流少女,有失业的保险经纪和前警察。
有人期待艳遇,有人自鸣得意,有人无动于衷。
失败者最后一次被它吐到一个车站,成为社会的渣子,不再被城市召回——高盛小子懒得掩饰“我们通常不代表你们这种客户”,而那位腐败掉的警察最后说:我也有家庭。
当然电影最终有一个光明尾巴,主角在压力下作出了正确的道德选择,所以又被体制召回,然而恐怕观众也无法相信一个离职十年的60岁失业保险销售,会触发这种逆天的操作,尽管他被称为“英雄”。
2018-11-18男主曾经是警察 为了家人辞去了职务 转业成为卖保险的 十几年如一日 早晨新闻当作闹钟起床 老婆开车把他送到火车站 一日 男主突然被公司开除 男主尚有两笔贷款 男主与曾经的警察同事喝酒后又遇到警局上司 男主坐火车回家 男主坐这趟火车十年了 有不少熟人 男主独自坐在火车上看书 一女来搭讪说给男主一个任务告诉男主说完成这个任务有十万美金 有二万在卫生间后就下火车了 任务是找到一个假名叫某某的 然后把GPS放到他的包里就可以了 那个人会在某某站下车 男主在卫生间发现美金 男主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打算放弃 车辆到站一人上车给了男主一个信封 里边是他老婆的结婚戒指 男主借电话给警察同事打电话被监视 男主给一老头的报纸上写字 结果接到电话让他看窗外 老头过马路被人在后边推了一把被车撞死 男主开始在车厢寻找七号座位的 其实某某就是一开始被经纪人嘲讽她说用廉价香水的那个女人 女人换座位了因而男主找不到男主发现几名不经常坐通勤列车的嫌疑者 一女的帮男朋友运送假证 一位是与男朋友要分手的护士 一位是背着吉他的黑人 一位是FBI 男主怀疑FBI 去找他时发现FBI被杀死在车厢下 此时警察包围了列车 男主躲在车厢下 列车重新发动男主从车厢下到车底下然后重新登上列车 男主曾和FBI打架被背吉他的黑人用右手拉起来 男主怀疑他是某某 黑人默认 男主要求看他的包 黑人打开包是左手吉他 男主发现原来他是上头派来的杀手 黑人的枪被男主抢到男主接到电话 女人威胁他绑架了他的家人 男主拒绝与他们合作 男主发现了某某 知道了事情原因 某某的男友是公务员发现了一件事情 被人推下了大楼 女友拿到了资料要去给FBI 男主答应保护她 此时列车出轨 被警方包围 男主让剩下的乘客用报纸把窗户贴上 警局上司让男主的警官朋友去劝说 朋友上车因为说了一个词语列车上的乘客都知道了原来他就是推人下楼的警察 男主制服了他 警局上司本来就认识男主并很欣赏他 让他复职了 在列车上 男主再次见到给他任务的女子 男主拿出警徽 这次任务牵连很多高层 所以没有任何办法
晚上,我投屏电视看影片《通勤营救》,刚写完作业的娃也跑来看了一会,他突然问道:“爸爸,这些JC怎么像是坏人?
”我说:”他们就是坏人“。
我想,现在还不能跟娃解释为什么JC也会有许多是坏人,等他长大成人就会明白。
在MX政府,JC是维护国内社会治安的力量,由于ZQ规则轮替,所以其JC不效忠于任何一个D,只服务于国家法律,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为**服务”也不为过,欧美影片中常有镜头“我是纳税人,你们JC应该为我服务”,当然了,其中也有一些是坏人,JC也是人嘛。
在**,JC只效忠于劳动裆及其权贵,职责是为了维护唯一的ZQ之稳定。
所以,当民众与权贵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当出现不利于ZQ稳定的时候,其JC是维护正义还是维护权贵ZQ?
就不言自明了。
既然其JC并不一定维护正义,那么其经常充当权贵的黑恶保护伞家丁走狗打手坏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了,花无一片同、人有千万种。
其JC之中也有许多好人。
至于电视晚会上、影视剧中、文宣作品里的光辉形象,那只是宣传罢了。
配图就不放了,一放就敏感了。
《通勤营救》,2018年美国电影。
Liam Neeson已经66岁了,近年来却老当益壮一直以拍“营救”系列。
先是大受好评的《飓风营救》三部曲后,拍了《空中营救》,然后又有了这部《通勤营救》。
这部电影里的Liam不是身手矫健的前王牌特工,而是当了10年保险销售的前警察,因此身手各方面都差了些。
但是这并不妨碍主角在一列通勤列车上来回倒腾,继续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影片主要以悬疑为主,主角儿卷入了一个寻找目击证人,并将其杀害的一个极端环境中。
但是总体稍微有些虎头蛇尾,作为悬疑片的强迫症患者,我始终觉得最后的特工加西亚是有问题的,虽然影片到处理完了一个警察后就直接结束了。
另外,扮演男配角和女配角的Patrick Wilson和Vear Farmia在《招魂》里扮演通灵夫妇,难怪如此面熟。
这是一件涉及到很多高层的案件,能出动警察直接推证人跳楼的恶性腐败案件,然后把寻找销毁最后证据的宝押在了一个已经干了十年保险经纪的60岁的前警察身上。
60岁、离任十年,代表什么?
代表无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他早就不具备最好的敏捷性和职业思维了。
身体和思想的条件都早就不是应对这种事情的最佳人选了。
最最重要的是,他不是你们一伙的,这是一个你挟持家人逼他就范的人,那其中的变数就太大了。
连静妃娘娘都知道,如果把成败的关键放在你的身上,那你就一定是他们的人,这个道理。
大家可以自豪一下了,好莱坞的逻辑严谨比不上琅琊榜。
然后就是大叔在车上的一切行动几乎都在对方的掌握之中,就像对方掌握天眼系统一样,可充其量应该就是车上还有一个同伙监视,那这个信息传导就有点超自然了。
而且黑人杀手是个右手,却买了个左手吉他做道具。
左右手梗的应用也不自然。
如果杀手是左手,吉他是右手更好些,毕竟当道具用的琴,八成是随便买的,那买个左手琴,就有些太刻意了。
打斗场面还可以,虽然说60岁大叔能战胜一个伤都没受,就干掉FBI探员的人有些牵强,但主角光环的力量大家都知道,所以并不意外。
最后的结尾不明就里,Joanna是谁,为啥这么安排,为什么谁死对她都有好处。
Michael亮警徽是啥意思?
作为一个被一车人认定为英雄的人,如果他是普通公民身份,就没法举报有这么一个女人曾经威胁过他吗?
开篇大量的和妻子儿子的互动,上班路上的争吵、恩爱,与孩子的读书互动,孩子考上大学。
原本以为家庭会有些戏份,结果作用就是告诉你大叔是一个十年如一日的上班族而已。
以至于最后妻子儿子来到现场和大叔见面都快忘了他们是谁了。
超燃!
故事设定很有意思,一列封闭列车,一项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任务,一个到冷泉站前必须完成的终结,是选择10万美金还是选择高尚的的人格?
被解职的保险公司职员、前警察麦克·麦考利最终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在整个通勤营救背后,还牵连出政府内部系统性的腐败,以及和警察间的肮脏交易。
连姆·尼森60多岁仍老当益壮,扮演“营救之神”。
虽然全片打戏不足,但以悬念取胜。
在有限时间、有限空间内,小人物完成既定任务,作出符合人性的选择,这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
完全符合美产出场标准。开头三五分钟的摄影去死
救完了女儿 救飞机 救完了飞机救火车 连姆大叔也迎来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又营救了,翻译硬是把没什么联系三部电影翻成三部曲,剧情略显牵强,前面有点太刻意了,结尾还不错
感觉佐米·希尔拉是要玩遍各种类型密闭空间而这次恰好决定是火车,于是在此概念上去强行填充情节,到最后就彻底飞升了。
Liam Nesson任何时候通过任何交通方式出门必定出事。。。
十年卖保险,不过是警察生涯的间隔年。
June2018 爱奇艺
①漏洞多且大,剧情不抓人,转折很生硬②绝命毒师的光头老汉还是一个铮亮的脑门③争做普兰送人头,太踏马和谐了
豆瓣的文艺青年真的是太惜分了,一定要几年出一部的那种巨制才肯给个四五星,电影能拍成这样,观众票钱就不白花,连姆尼六十岁被花式吊打有那么一瞬仿佛看到我基努里维斯在John Wick里的被虐的残弱身影,但身残志坚,永不放弃,最终还是能happy ending 看完充满希望 挺好的
尼玛好看,都是老熟脸,去看就完事了。不过每天单程通勤就要差不多一部动作片的时间也是真惨,好在不用换乘手动捂脸表情。
大叔真辛苦,天天救了这个救那个。
设定是挺好的:限时任务,杀掉无辜的人抑或家人被杀。只不过男主看起来并没有啥判断力,最后都没找出真正的目击者。列车营救的场景很刺激,也很不真实,哪个火车能给你这样搞。。
又名“沃伦夫妇的失败卧底行动”?剧情故作玄虚其实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快让Liam大叔跟巩皇去谈恋爱吧 别整天营救了我的苍天呢
很好,观影之余,还能思索,若是主角不那么高尚,是不是他的结局更加皆大欢喜?你是否愿意做一点事,对自己有利,而又不需要知道后果?
开头设的局不错,悬疑感十足,虽然最后圆得不完美,但不影响整体观感。一些颇具亲情色彩的小细节铺成也挺令人唏嘘感动。
整个观影过程有种撕裂感,导演花了很多时间讲男主角的生活和家人,下一秒就进了动作游戏,一下子变成“又一部连姆·尼森动作戏”,而且还很没辨识度,连《招魂》夫妇招惹了尼森大叔,都是一样的下场。
非常合格的悬疑动作片
还不错,在影院看得津津有味,没打呵欠,没上厕所。连叔这次没因为救人而搞死很多人,也就死了四五个,很仁慈!我相信他在 辛德勒的名单 里救的人,还是比这十年来杀的人多!
把所有乘客集中在后车厢解谜的时候像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尾集体普兰也太硬核了
真的白天上班电车都没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