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漫长的一个多小时苦闷换一个瞬间的明亮结局,给人眼前一亮。
像溺水很久的人,呼吸到救命的那一口空气。
别沉迷那些复杂统一的商业流水线包装,也别离经叛道的妄图对抗,那样始终被困在其中。
享受自己就好。
就算统一天时地利人和,电影是电影,导演是导演,成功是成功,你还是你。
虽然什么也没有,你也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
关于影片之外的东西,一些碎语。
以下所有的观点都是个人的,不可能客观。
一直在关注这个片子的评价,因为前段时间也看了《矿民,马夫,尘肺病》,相对于那部片子我对这部片子的态度更加积极,不是关乎影片,而是关乎我对创作者的态度。
两部片子我都给的三星,个人认为两者的质量差距不大。
但是评分天差地别,前者八点几分,后者已经降到六分以下。
1.真实《矿》是一部纪录片,《擦》是一部故事片,但是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一个的着力点是生活的真实,而另一个是关乎灵魂。
《矿》从纪录片的水平上来看,个人认为只值三星,有太多高于它的影片,观看量连他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它的叙事基本是随缘拍摄,影片中也没有太多能显示导演功力的地方,总的来说是一部平平的影片。
如果想比较,不必对比徐童和周浩这样天赋型的记录者,挑一些质量高的学生记录片就可以。
《擦》在独立电影中也不算是佼佼者,但是这样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人不能只关注遥远的苦难,一部叫《何以为家》(迦百农)的影片,在中国大热,贫困儿童的问题在国内也很多,《归途列车》这样的片子更应该看看,但是《擦》这样的影片,也应该看看。
而《擦》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即使导演功力不成熟,但真诚是可视的。
这部呈现“轴导演”的“轴电影”,令我有很多共鸣,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部“纯电影”,是关于一个导演的“生活流”,所以它的文本组织上叙事是去戏剧化的,它本身是一部行为电影,导演自导自演,真实的导演和电影中的导演混淆,电影和拍摄行为混合,有后现代的“反身性”。
影片展现了一个导演在寻找电影投资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个人来说有一些共鸣。
有很多关于拍电影的电影《艾德伍德》《灾难艺术家》《日以作夜》《冥王星时刻》,《擦》在导演功力上低于这些影片,但是导演解剖自己,凝视自己的创作方法,在真诚上我是非常感动的。
电影有很多种形式和内容,把这个影片当成处女作还是有点野心的。
作为生活流电影,有些生活细节缺失的问题,导演独白写得也欠一点功力,但是导演愿意袒露的灵魂真实让我很感动。
现在没有人会说出自己是“电影之子”这样的宣言,没有人会展示出自己很懂,别人都是傻逼这样的姿态,没有人会展示出自己对“大众文化”的嗤之以鼻。
但是在创作者中这种情绪是共通的,但是出于“尊重”和“谦逊”的品质,我们都在调整自己。
2.电影之子导演所表现出的“电影痴”和“出淤泥而不染”是被一些人诟病的,导演身上有很多不成熟,中二病,自我意识过剩的地方,甚至称自己为“电影之子”,每天谈塔可夫斯基,戈达尔,耳边是“电影盛世”的粉饰太平,身边是靠女性带动的“投资”经济,导演处于二者的张力之中,这种困境很普遍。
其实很多诟病这一点的人,都是中了结构的圈套,这本身还是一部剧情片,现实的导演并非完全等同于片中的导演。
导演展现的就是逐梦电影圈的作者导演,这个导演的身上有一些通病。
这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并非输出一种价值观。
3.把电影还给电影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这个“把电影还给电影”的宣言,这部电影的意义就超过了一般的“语言”和“表达”,它所对抗的是,电影时代的落幕 如同文学的衰落。
影像廉价化,这个时代是影像的,但非传统电影的。
网大,主旋律影片,短视频,人们对于严肃电影越来越不耐受。
当年伯格曼在欧美世界风靡的时候,艺术片是有市场的,各种艺术院线,影迷组织,那时候电影审查和分级为了复兴院线越来越细化。
我们的时代,不会有人抑制“安全”的影像垃圾,但会禁止“不安全”的真实影像。
我们面临商业和审查的双重考验,而我们能作为宣言的,就是这句“把电影还给电影”。
4.为自由的电影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有过很多想法,想形成自己的话语,想对抗审查,想成立电影小组,想参与独立电影节,虽然现在我还不具备去实现这些的条件和能力,但我还有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时间。
蔡明亮说,培养观众才是艺术片应该考虑的问题,西方有美术馆体制来培养艺术素养,但是我们没有。
中国现在的艺术环境确实很糟,不过我们不需要最好的审美,只需要更多宽容的观众。
蔡明亮“上街卖票”,很多人会出于同情买下一张票,他的观众群并没有扩大,他并不想做电影节电影,但也确实苦于没有受众,台湾的艺术环境,还是优于大陆的。
而在我们这,导演自己把影片发出来,没有任何收益,还得到“卖惨”的评价。
国内艺术片,也一直缺乏观众,也没有具有强大支持、“出圈”影响力的、公平的、本土的电影节的宣传效应。
其实国内的影迷数量并不少,戈达尔的直播,有三分之一的观众来自中国,但是这些看艺术片的观众去哪了,这是值得思考的。
艺术院线,正规观影渠道的缺乏,审查的压力,以及严肃影片的本土评价体系都是一个个困局。
其实我觉得蝉鸣知了是一个勇士,其实他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肯定知道会有很多负面评价。
但是他敢拍,也敢袒露不体面之处。
他没有复制(也无法复制)蒋能杰的宣传模式,他不收票钱,也没有公益的旗帜,他是在提出一个宣言。
对于艺术片的困境,我们不反对那些主流的电影或消费的电影,也无法逃避资本的围剿,但是我们想要“为自由的电影”,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希望除去对影片的评价,观众能对“人”更宽容一点。
这部电影来来回回看了几次,也看过2015年的Demo版,我虽然到底是看过一些电影,但我一直不敢写评论或者说长评,感觉一个画画的人评论电影怎么都没法客观且专业,或是不信任自己主观臆断,又或是有些妄自菲薄的担心,害怕自己的断言得罪了未来的自己。
但在这部电影下的短评里,这些我所惧怕的一一出现,连绵不绝。
这部电影没让我对电影有任何绝望,毕竟几乎所有行业现今几乎都有如此相似之处,但今天翻了一圈评论,却绝望的很。
——“这一部电影是一部vlog,不是电影;导演是白痴;导演才华不够;机位不动所以不够专业”。
这些在我看来愚蠢的论调再伴随着跟风的一星二星打分让我这个外行都难免心凉。
不禁疑问,难道现在的网友已经有权利随意辱骂一位导演了?
已经有资格评判一部电影是否专业?
甚至已经能定义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了?
和电影里的种种一样,都是当惯了上帝做不回人,吃惯了狗屎爱上了粪。
这部电影里有句台词是:“真正的电影不被珍视和尊重。
” 在这些短评里,表现的“何止如此”和“更有甚者”。
看来不止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本身,以至于vlog、短视频,所有通过时间与画面作为载体向人们传达思想的,可能都不被珍视和尊重了。
我还看到一条评论,大体意思是导演想写日记干嘛拍成电影,干嘛不用纸和笔?
一星。
还有个用两倍速看电影的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
这些东西,呵呵。
而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好像本就知道这些短评里会说什么一样,把所有的回复都写在了电影里了,一一对应,不信你再去看一遍。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是拍错了,只拍了投资人、网红、富二代等等,说他们的种种问题,可唯独忘记了观众。
忘记了欣然迎接着越来越差的时代,并且在愉快的“自由发声”中被时代同化的那些观众。
看了这些短评,我深感到2020年远不如2015年,却对未来来说又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的那种绝望。
不久前有个纪录片导演把自己的电影资源发布在网上免费给大家看,引起不少的转发和议论。
因为不准备过审的关系,其实早就有把自己的电影,长片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以免费下载的形式发在网上的想法,只是当时还没想明白发布的同时,自己该为自己电影最后做点什么,是写篇影评就电影本身说点什么,还是托几个熟人影评人转发转发资源,还是别的怎样。
最后决定整这些有的没的还不如借这个契机说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毕竟内心真实想法这东西,不太有机会被允许说。
Demo很早就想拍《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2015年的时候是憋急了,输出了个24分钟纯制作的同名电影demo,即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demo,作为短片入了些影展,爱奇艺还首页独家推送了一个半月,当然也有很多圈内大V的转发,在当时还是有点流量。
当年就有很多网友给我留言。
现在距离当年已近5年了吧。
电影去年入围了影展,就有当年的网友给我私信什么时候能看到擦,说15年看demo的时候还是大二,现在转眼工作都一年了。
转而就想起当年demo时私信我说这个世界笑贫不笑娼做夜场的妹子,看了下她已经3年多没更新了。
不知道她现在如何。
时间有时候真是残忍。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私信,大多是关于何时可以看到长片《擦》的。
其实甄选了很多当年网上给我demo的留言评价出现在长片里,不知他们看到这份迟来的爱面对回忆是何感想。
总之对于demo时那批想看长片的观众,一直是有心存亏欠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绪的。
尽管当年众筹的款目未满早已退还。
从demo到长片,自己有写过这样的一段呓语:你看,大佛不也是花了3年时间由短变长plus,才在人性探究的黑白宇宙里染上点色。
坦白地讲,电影大半年来遇到的不开心的人事,一半来于影展,一半来于审查。
影展国内的某影展,让我有了两次递片两次被影展负责人亲自电话我跟我讲我的片子争议很大所以要来问问我情况的经历。
一次是15年擦demo,电话里我说片子和爱奇艺签了协议,后来demo也没有入围短片竞赛。
一次是19年擦长片,当天是初审会议说因为就我的片子讨论了四小时不下天都要黑了,问我看过我片子的人是如何评价的云云,其实我有请蛮多朋友来我家看过电影,他们看完的评价都有一一写进电脑文档里,只是此文篇幅有限如有必要贴出我将另起一篇。
最后去了竞赛外的另一个单元,关于此事我是至今还纠结和没有想明白的。
后来我才知当时有位初审,我与他其实并不相识,但他不惜得罪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也不惜耽误整个初审会议时间流程就我片子据理力争了4小时不下。
坦白的说,就我自己而言,我自己认知范围内觉得对的严肃的事,我会坚持和力争,但最多说两句就完了,最多最多也就争三个路口(有过的历经,也就是为自己的电影),不会冒众人之大不韪,替一个不认识的人与自己不想干的事争4小时还不放。
尽管如我先前所说大半年来因为电影遇到太多糟糕的人事。
但越是如此,越是让我珍视这些生命之中宝贵的人。
人家本没有必要这么做。
尽管我内心一直是坚持“电影不该被这么对待”。
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影展,原因就是去见见他。
所以,在此,我要特意再次感谢他,真心诚意的。
另外就是海外的某影展,写来的长长的邮件,满满的赤忱和感动。
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影展,太多的影展就像在做商务伴游,但就有的字字句句事关“电影”,虽这里不能提及再多,但永不会忘。
承蒙错爱,荣幸感激。
然后再就是台北的邮件,对于去年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影展进一轮的确认。
也是让人内心很是焦灼,邮件我回了16字:心虽向往,身不能至。
愧对电影,万分抱歉。
审查事实上从19年的十月过后,我开始凭着对自己电影本身所表达的自信(因为我确定我电影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问题)开始往返于上海电影局尝试过审,换来的是一次次转达的十条又十条的修改意见。
倒不是意见数量的关系,而是修改意见之荒诞。
我知如此简单描述缺乏理据,但此文篇幅有限,如有必要就审查修改意见之详细作陈述,另起篇幅。
我嘴上虽然答应着改改改是是是,内心其实是接受无能的。
我的电影,完完全全的独立制作,全部的电影拍摄制作资金都是我贷款来的。
如需证明我可以另起一篇贴出所有贷款的截图。
不会忘记,凌晨5点独自一人收拾器材,搬运魔术腿脚架灯架道具穿越淮海路;从楼梯摔下落地前脑子里想的是电影还没拍完自己不能瘸,爬起后自己将伤口一一处理;电影剪完后,每个月等来的不是电影节入围通知,如期而至的只有一家家的信用卡账单和贷款app的信息提示。
我豆瓣标注了近三千部已看电影,可以说我的观影都是通过看下载电影构成的。
但自己的电影,我有看过3次DCP影院,大银幕的观感体验和仪式感,以及情感体验确实不是显示器能给予的。
可是但凡我要是能够说服自己,背离自己的初衷,背离电影,接受撒旦的交换条件,接受修改,你以为我愿意负债前行,不愿意自己的电影上大银幕吗?
帮我做字幕和特效的女大学生去哥大(洪尚秀母校那哥)读研前给我写了篇长长的文字,大致意思是我的电影深深地影响了她,无形中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原本她大四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她坚定地认为我的电影应该被更多爱电影的人看到云云,我则和她开玩笑说走马观花的薄情年代有话微信语音条说,千万别写书信车马慢,读起来太厚重。
也许会有许多人问为什么会有导演把自己的片子放网上免费给大家看,放在爱奇艺付费点播不好吗?
爱奇艺从2019年初开始电影长片网络发行也需要龙标即上映许可证,即需要过审。
其实我的电影爱奇艺在影展期间看过后就有意收入,并早早对电影作了评估,很高的评价,并一直在我电影过审中提供解疑和帮助,在这里也感谢他们。
也有建议让我在片源结尾放二维码的,打赏之类的。
我是觉得,电影是有尊严的。
一部好的电影十年几十年后依然被观看,我相信我的电影是,所以时间量度就不该是当下每个过不去的瞬息。
倒是那种“澳门新葡京娱乐城美女荷官在线发牌”滚动上条,哪怕泳装发牌视频被插入三次的说实话我并不介意。
但是电影作品本身的删减阉割我是接受不了的。
也不要说什么上传Vimeo、亚马逊、Youtube付费分账,你需要有美国的税号和相关账户,才能暗度陈仓。
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当你完成了你所要呈现的电影,并且完成得很好,但是你不愿意接受审查,作按照他们意见的删减,那你就无路可走。
很多朋友都用诸如“曲线救国”的一套说辞苦口婆心地劝过我,大致让我顺着审查修改,最少上爱奇艺付费点播回个本不用继续利滚利的负债下去,留得青山在。
近日看到一篇叫娄烨的访谈,叫“用电影抵抗空间记忆的消失”的公众号文。
《今天》:还得戴着镣铐跳舞。
娄烨:我是反对这个说法的,这是一个什么词?
我不觉得这是一个犬儒之词,这是一个自嘲,因为你不敢戴镣铐,然后你又不敢尽情地跳舞,于是乎你发明了一个词是戴着镣铐跳舞,你认为这样既高于戴着镣铐的人,又高于跳舞的人。
这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这是你自己骗自己。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表演性,戴着镣铐跳舞,你是要显示什么呢?
跳舞给谁看呢?
对我来说,戴着镣铐跳舞,就是你失去了跳舞的快乐,也失去了面对镣铐的沉重和尊严。
我觉得这是你自己骗自己。
很难接受这个说法。
对此,我是深深认同的。
有时想想现世真的是欠电影一个公道。
有人觉得钱重要,有人觉得电影重要,有人觉得值得,有人觉得不值得。
简单点也蛮好,不用去想什么游戏规则、宣发物料、谁来背书、还有什么可怕的直播带货。
电影就是电影。
还好自己电影版权100%是自己的,免费上传就上传了,不用和谁商量。
不瞒相说,因为电影的关系,我曾幻想过无数次自己出台的情形,都是地毯鲜花的那种,但万万没想到自甘落得免费出台。
有太多版权不在自己手里的导演,陪着资方在等,等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有人上岸了,也有人在八仙过海。
有人在等上档,有人在等坏境回春变好。
昨天看到微博热搜,2020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
一场疫情,电影院关门,海外影展停摆。
国内导演们集体失声,只有一只知了在蝉鸣。
我反正是不等了,也不相信了。
就像我电影里的读白:身在门外,罗生门外,为阿修罗。
念什么都被讹作是脱否。
久了,你就不会再愿去立地成佛。
在我看来那个“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是BAT说要取代传统电影,赶超美国银幕数要霸屏宇宙那会,也就是行业的傻逼们一会追ip、一会追Vr、一会追直播、一会追一带一路、一会追科幻的那个年代。
好多人赶上了那个好时代。
繁花落尽,会有后来人。
总有人会在黑暗中手持烛火。
很喜欢网上的一句话,若路上没有灯,就点燃自己的头颅。
是啊,在光明和正义都还未来到前,站街的人需要先点燃自己的头颅。
行文到此处,总觉得有点像网络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出现在钟孟宏的电影里。
我知道这篇文章会得罪些人,活这么大,我一直不明白说真话有什么错。
但好像我封口不说这些,你们就会喜欢我和我的电影似的。
这不是一篇电影宣发通稿,也不是电影上书,它只是一个导演发自己电影资源时,内心真实想说的一些话。
本文摒弃了平日里行文阴柔娇作,尽量不沉溺自渎在无用的辞藻之中,只作真实内心想法之陈述。
都是大白话。
何况这里说得再华丽牛逼,只能说明电影说得可以,不能证明拍的如何。
还是请大家免费下载观看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是一部拍电影的电影,我的态度其实都已经在电影里了。
本人清楚明白以上之表达,愿意对自己的说话负责。
差点忘了还有说话的权利。
借着免费扔自己电影资源的底气。
蝉鸣知了2020-4-16
看完了《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名字很长,有点导演执着的艺术电影的意思。
片中一直出现小津,侯孝贤,塔可夫斯基,王家卫,太多次了,可以理解导演把自己的电影理想对标他们的成就,但是这部片子表达出的导演的电影艺术理想也就仅限于此了,和导演想要体现出的自我高尚思想相比,这种表达,有点啰嗦,或者,有点low。
除此之外就是“王家卫的《摄影娘》”,不懂电影却想分一杯羹的土老板,如果想接受他们的投资,和他们聊《霸王别姬》的滚滚车轮体现的感情是必然的,这是妥协,不需要走下神坛的无奈、自我伤感转而愤恨这种自作多情。
过分偏执对一个能力没有得到大众认可的导演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想做姜文,先拍《让子弹飞》。
但对我来说这是部好电影,抛开自我磨平棱角的我对主人公,或者说对导演的投射式看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执着,热忱,充满真诚的电影人,值得尊重。
期待《马斯托纳的旅行》。
导演是有才华的,但才华并不高,顶天算有点小聪明,但这类人都是一贯的偏执,听不进人话,我估计这片子在拍摄期间在后期在成片出来后都有人给了他一些建议,但估计他采取的不多,但凡有个能看明白的人提一嘴都不至于这样。
不能说全懂,但大概要表达的东西应该看出来了的,毕竟导演恨不得直接全部直白的把影片内涵说出来。
这片子最大的问题是矛盾,说了讽刺道貌岸然,其实自己挺满腹经纶;说是纪实,其实演得明显得很,单看开头建议导演绿幕抠图的小哥,先说了句我跟你说,又补了一句类似闽南话的瓦尬尼共,正常是说了方言再意识到不对补一句中文的吧,很多东西都很随意,可能看到导演自己六张卡八个app的用钱,但看不出导演的用心,再到结尾两个小孩偷拍,偷拍回来居然很平静的说句你看拍到了,牛逼。
就没了?
太低估正常的青春期小孩的猥琐程度了吧,他们偷拍到这东西跟吃了春药一样,不挤着脑门看,吱哇乱叫,不流哈喇子算好了。
再说全体演员包括自导自演的导演的演技,无一自然,肩膀手脚嘴角没有一刻消停,看得我想上去把他们的抽搐的肩膀压住。
旁白是故意说的有气无力又拖又慢的吗,如果是故意,那麻烦演员说台词的时候能不能快一点自然一点,对话的台词都过了正常反应时间了。
很多东西都很粗糙,但不是由于经费的粗糙,是时间处理,跟态度处理的粗糙。
希望多日以后或者多年以后,导演看回自己这个片子会笑,而不是还是觉得自己拍的相当好。
三星吧,其中一星是觉得导演未来会进步更多。
二姨和老姨是我妈的亲妹妹,但是当她们家中有事,孩子结婚等等风俗,都会一分不差的把礼随回去,她的人生准则就是,谁的也不欠。
我们是否欠艺术或者电影什么?
需要去做个殉道者,需要肝脑涂地再还给电影,在我的一生中,一直是一个问号。
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电影与我所从事的纯绘画还有云泥之别。
假设我自己想象一个画面,然后实践在画布上,尚且不能跟我的想象百分之百统一,何况是电影,几百人 一起工作,每个环节差一点,加在一起就差好多。
而且我做过电影美术,深知绝不是每个环节差一点。
电影是一个群体工作,有头脑有核心,但是还是逃避不了群体工作的事实,就算是电影之子生产的电影,也绝不是一个人的产物。
所以我们并不欠电影什么,是人成就了电影,而不是电影成就了人。
当然,片中从头到尾骂的还是非常痛快的,这帮王八犊子干不出好事,但主要是他们也根本没想干好事。
没有人会为了“你的”纯艺术去投钱的,人都是逐利逐欲的,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诉求。
他们本身就不想要一个好电影,所以为什么要往里放钱呢?
所有人对此毫无兴趣,甚至整个行业都如此。
早已见怪不怪了。
其实感觉没必要打那么低的分吧,不过就像那些打满分的人一样,我倒也不是和稀泥,我感觉这片子还挺好看的,而且话糙理不糙是不是,别的矫情的确实矫情,但情怀什么的确实需要落地,我感觉这个片子落地效果还挺好的,给我我可能还拍不出来呢。
当然批评不意味着一定要拍的比他更好,但话说绝了也没意思,我觉得这是个蛮好玩的小品,我们也挺需要这样的电影,最次也可以当伪纪录片来看对不对,虽然内容确实不太丰富,但确实是个人表达。
但其实呢,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缺乏的不是艺术的气氛,甚至不缺乏好电影,而且阻止胡波自杀和年轻人不断自我调侃的现实,胡波未必能拍出最好的电影但是他不应该死掉,这个导演就算这个我觉得还行但也未必能拍出真的好看的电影,但如果有一天年轻人不会被逼自杀,如果更多年轻人可以绕开苦逼的自我感动,那大概会很美好吧。
中国产出这样的导演是可悲的,完全是被文理分科毒害的存在,不懂逻辑不懂技术更不愿懂数理化。
要是让他们去拍拍老炮儿,拍拍红高粱之类的人文电影那还可以,流浪地球那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群自命清高的家伙在中国电影界,哪来电影工业化的希望,一上来就想塔可夫斯基,不如先从卡梅隆,斯皮尔伯格谈起。
不要觉得他们俗,他们至少是工业化。
这世界上还是有人敢干。
昨天无意中注意到一个不知名年轻导演拍的一部艺术片。
片名叫做《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
讲述身在上海的一个年轻艺术片导演如何艰难逐梦的故事——其实拍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自导自演。
看这片名,就够艺术气息的。
导演在豆瓣上,名叫蝉鸣知了。
他本人公布了免费网盘资源。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发行无望,无任何商业变现可能之下,导演采取了免费争取观众的策略。
而在片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导演抵押房产,借款30万进行拍摄。
如果这个近乎纪录片的电影中信息完全属实,那么,作者相当于拿了30万,做了一场梦,还是一个注定无法闪耀的梦。
做梦是一回事,抵押房子做一个没有希望的梦,是另一回事。
从此意义上,作者挺敢的。
几个月前,我认识的另一个电影逐梦人、贵州某小镇青年覃康勇,拿了20万拍摄了一部品质相当不错的电影《梦境危机》,全力全心投入、费九牛二虎之力却赶不上政策的变化,导致拍出的片子发行无望,只好拼尽洪荒之力,大开炸裂式脑洞,重新调整了电影的题材范畴,将原来拍摄的80%的素材放进新范畴里,再补拍若干素材,剪成可以发布的《梦境危机》,却又赶上网络大电影平台缩水之下的选片门槛提升,虽是好片,依然无法进入合适的平台面对观众收获合理回馈。
在中国怀有电影梦就是陷入这样的境地。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是另一种形式的梦境艰难。
作者是视频广告从业人士,阅尽天下名导的艺术名片,谈起塔科夫斯基达内兄弟伯格曼戈达尔就如谈论自己的叔叔和兄长。
自奉电影之子,平生愿望是“把电影还给电影”。
他的短片拿到过国际奖项,想为自己筹备了四五年的长片处女作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合作团队。
这个《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基本上是把他四处碰壁、不断被圈套被套路的历程给再现了出来。
这些影像拍摄于2016、2017年,正是中国影院扩张、资本进入电影业的高峰期,作者想拿到200万拍摄资金,在各种朋友穿针引线下,会见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投资人、企业老板。
差一点就敲定了首笔投资100万,合同签了后对方又变卦了。
最终,作者只得对自己与奶奶为共同产权人的房子动念,拿它做抵押去借款30万,采取自己的PLAN B,拍一个“经济版”的电影。
这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看起来就是这个PLAN B的实现版本了。
放在网盘上免费观看已经揭示了它的命运。
而豆瓣上看过的观众们,风言风语打低分的还不少。
我打了四星。
这倒并不是出于同情或什么的,而是它确有触动人心弦的地方。
我昨晚躺在床上看完了这部2个小时的片。
起初半小时也许可以用失落二字来形容。
没看出饱览大师作品后鲜明的影像风格,更像是平实的日常视觉流水账,加上作者亲自出镜演绎的男主角,毫无动作和言语上的张力甚至亲和力,而时不时的画外旁白显示出作者像是一个活在电影幻梦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二逼青年。
不过大约半个小时过后,我觉得这部片子变得好看起来。
一个心怀电影梦想的现代堂吉诃德,在电影的大时代里一次次荒诞碰壁的悲情感,逐渐突显出来。
起初我觉得作者有点二,不切实际,似乎是心胸大才具小,但随着更多旁白的展示,和画面里的导演在争取投资、反驳朋友的怀疑时的种种表达,我开始相信,他其实对电影是真的懂得很多,理解得很深,也怀着无比热切的梦想。
只是他苦于没有将理想影像付诸实现的机会和条件。
相比之下,电影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与他打交道的那些投资方,那些大时代里拿着钱满世界找好电影项目的人,是真的浮躁,不懂电影,甚至心术不正。
我的立场悄悄向作者/导演靠拢了。
我期待他最终能成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他落败到底,最后拿自己的房屋抵押款拍了个电影。
多少心怀电影梦想、对电影是真正热爱和懂得的人,没有见光之日。
那些喧嚣于显耀之处,并拿他们的垃圾影像塞满荧幕的,本质上都是些不懂电影只想拿电影变现、圈钱的商人。
似乎人人都围着电影,搞电影,谈电影,但电影一定很寂寞。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价值,就在于揭示了大时代之下的荒诞。
以及,真正热爱电影懂得电影的人,在这个世道上多么不合时宜。
作者那刚开始看起来有些二逼的旁白,最后就真的让人觉得悲壮了。
中国出不了塔科夫斯基出不了伯格曼出不了费里尼出不了安哲罗普洛斯出不了达内兄弟出不了贝拉塔尔出不了洪尚秀甚至出不了是枝裕滨口龙介出不了曼多萨,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不难理解了。
目前唯二也许能往这个名单上靠近的电影人一个叫贾樟柯,已在悄然中发生着嬗变,一个叫娄烨,更是在各种良莠不齐以及各种上映不了的浮沉中打转……希望这样的日子赶紧过去。
这么“伟大”的时代岂能没有相应的影像来呈现它?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FIRST的传销学真的贯彻的非常好,中国电影FIRST传销学院
拍拍电影挺难的。因为要注入导演很多的思考性的内容。还要有很强的个人坚持。
很多差评是因为看不爽影片主角的观念与行事,把影片情节当成现实来考量。若用这种逻辑看《飞越疯人院》,估计要愤然举报了。比起塔可夫斯基,我更爱看开心麻花,我看电影只为娱乐。但这不妨碍我被《擦》吸引,跟随影片了解影圈现状,了解一类电影人的“落伍”观念与执着。影片给四星,加多一星来平衡。
满腹牢骚
电影之子😂真诚得挺可爱的,篇幅有点长......&我也觉得自己平时做的那些剧本评估蛮sb的hhh,什么是电影,谁知道呢。
不是狂甩经典电影的名字就能拍出好电影的。
呃 偏记录写实无故事性 全程听自以为是又爱装逼的导演如何艰难创造的故事然后把它拍了出来 因为认同和理解感到有趣 新于形式和题材 也幸亏他讲的是电影的故事 否则 呃. 但是这种自大傻逼的样子像极了很多人 就如同我现在写评论仿佛满腹经纶的样子 他把我们都拉进了电影里面.还行
5.0 满腹经纶及道貌岸然都呈现的不错,若是擦及一擦能更显张力或在景别或表演上。对于灰度镜的使用持保留意见,室内戏的调度是想表达一种话不投机的割裂么?每年一场吃面的戏很喜欢。
吐槽的倒也是事实,但真不认为导演多有才华,甚至一度怀疑导演自己是否也在“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者”之列。现在某些导演们动不动就谈什么社会层面思想深度,不论场合毫不忌讳的谈性和约炮之类的露骨内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艺术工作者,是电影人,这足以显摆他们的开放和与众不同呀,但迂腐和封建是藏不住的,一遇事就露馅儿,这就是中国的电影人们(某些哈),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者们。
不知道怎么说,我既悲痛于导演近乎壮士断腕一般的资源分享,又心痛于其中的很多东西。毫无疑问,导演有想法且有才华,画面一直控制在一个非常舒适的色调和角度上,运镜也很漂亮,但做人真不能这么自恋,尤其是有才华的人,把自己的才华看作宇宙中心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我只能叹着气把电影标题回赠给导演。或许一个导演本科班里十个学生有八个都会觉得自己是电影之子,这不要紧,我相信你们都会是佼佼者,但若是太注重向内的东西以及自我高墙的塑造,这条路会越走越远。祝好。
电影看起来已经很sb很憋屈了,本来想打个三星鼓励一下,但是看完底下言之凿凿穷追猛打的评论,我决定给五星
傻逼拍傻逼,越拍越傻逼
非常非常喜欢,不愧是上海电影之光!
做电影确实太贵了。然而你一个导演从头到尾在干制片的活,能不烦躁么,前面那个自称制片人的姐们不好么。大哥你也别老塔王家卫了(老塔是苏联ZF给的资金,老王是靠明星脸筹资金),您得学学赫尔佐格,先打工赚钱,凑到3,5万了就拍起来,人家当年还要去捡废胶片,现在有个单反就拍起来了啊。有没有天赋还是得看作品,喊热爱电影没用,电影不欠你的。这片子港实话真的尬,旁白就听的难受,我就当学生作业看看,三星鼓励嘿嘿
当个普通影迷还是很幸福的。可要自认是“电影之子“那就难免要受点诅咒了。塔可夫斯基浓度过高。大师语录搭出来的“电影”。但是挺有趣的,总比那些无脑烂片好多了。
free, yet private
私人6.9分。觉得评分过低给四星。
想起了我家大老师说的那句话,很多人真的高估了自己的灵魂,那充其量就是一个人爱好…保持谦抑性,多看看漫威战狼啥的,多挨点甲方爸爸的毒打,早睡早起,生活还是挺美好的,电影更美好。
这是一个Volg式的纪录片,不是电影,谢谢。只有白痴才会把日记本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用摄像机再写一遍。想写日记就好好用笔,想拍电影就别拿笔拍东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典型文青,嘴上头头是道,热衷于用电影给人上课,整段影像都是作者,作者,作者,何不直接把自己塞进摄像机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