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翻来覆去看过近十遍,并非从专业的目光来审视,只因里面有我所向往的。
用青春去自由不羁地追寻星空大海丛林的冒险生活,认识各色各样的人,鼓起勇气去做从没做过的事,必定会充满危险但我更愿称之为奇遇,那才是我梦想的生活。
也许就像片中Richard说的,Everyone tries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but you always wind up doing the same damn thing. 但如果经历过,那我至少会跟你们有一点区别。
疑怒交加使我超了短评字数,不得已变成一篇影评。
所以这是一个寻找乌托邦,以为到了天堂实则进了地狱的故事吗?
是想表达世外桃源并不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离群索居者,不是神明,就是野兽。
不知这句是否恰当,我感觉我没看懂,乱七八糟的。
四个人之间感情和sex的各种秘密交易,与领袖坚持要守住的海滩秘密,可能有点意思(重点跑偏…)为了守住秘密,无论是哪一个,大家最后都付出了代价。
中腿伤的人像垃圾被抛掉被强行清除出去,而人们只想要眼不见心不烦,假装无视问题忘却悲痛继续所谓的快乐生活。
可惜就像那片坏疽,始终在心底刻下一道痕迹,埋下一根剧毒的小针,即使听不到他的呻吟也会惶恐于阴影的笼罩,终有一日将爆发。
待在这里,只能痊愈或死亡,否则就要逃离。
当然死亡是最后归宿啦,毕竟达菲虽然出去了但也抑郁至死。
男主理查德独自一人在岛上那段太迷幻了,他疯没疯我不清楚,反正我要疯了,观看最大的心理活动就是这都什么鬼??
中间有几次吓到了,尤其是大晚上看,达菲满身是血冷不防一个直挺挺起身,我也差点从床上弹出去……只有那位善良的法国青年似乎可以算是唯一的正常人。
去瞄了一眼百度百科,发现剧组因为拍摄破坏当地环境,莱昂纳多由此建立环保基金会,走上了环保征途。
啊哈哈。。
好幽默诶。。。
真是呵呵了。。。。
最最重要的一点,明明李子这时候还年轻啊,为什么电影里怎么看这张脸都……有点丑呢?!
是因为人设的问题吗?
那我确实不喜欢这个角色。
若想回忆起小李子年轻时的盛世容颜,这部海滩必定不会让你失望。
电影中那时候的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虽不复巅峰时惊艳但还是一枚腹肌美男小仙肉,而非沙滩玩水枪快乐奔跑的胖大叔。
正映衬了电影的名字海滩,乌托邦的完美海滩终会消失,如逝去青春里的盛世美颜小李子,徒留文明沙滩大腹奔跑中年大叔。
电影讲述了小李子扮演的理查到泰国度假,偶然从旅馆获得一张神秘地图,遂跟一对途中遇上的法国情侣共同找寻传说中的人间乐土。
原来在那里已有一批先觉者组成社区,生活其中,他们为了享受原始的逍遥生活而跟在岛上种植大麻的当地武装毒贩农民订下协议,不能对外透露踪迹。
然而,理查未防止意外留下的地图导致四名背包客男女前来冒险,最后被武装毒贩农民枪杀。
理查目睹全过程幡然醒悟,农民发现多余的地图后暴力将他们的社区解散,让所有人返回文明社会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故事其实并不算足够优秀,主题讲述了“自然是美好的,而人类是邪恶的。
所以谁也不能待在海滩一样的天堂或理想里,我们不配拥有它,它最终会被破坏,就像很多理想者最终会被生活在这个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而逼疯一样。
另外电影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旅行成瘾者和远离现代生活者的语录: “你还想知道其他的什么?关于我家人的事情吗,或者我来自哪里?那些都不重要。
尤其是当你越过大洋让自己得到解脱,去寻找那些美丽的,令人激动的东西。
是的,我承认,有些事情很危险。
到现在18小时内在飞机上,三部无聊的电影,两餐倒胃口的食物还有六瓶啤酒,完全没有任何睡意。
终于我要降落了,在曼谷。
” 有人说,如果你很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 。
如果它回来找你,那么它永远都是你的。
要是它没有回来,那么不用再等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你的。
“其实坦白说,我和大家一样,恐惧未知的事物,希望抓住些什么。
” 大家都想摆脱束缚,千里迢迢去看风景电视,只是想找落脚处。
令人不禁自问,目的何在?
“不要拒绝邀请,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失了风度,别停留太久。
敞开胸怀吸收经验,痛苦的经历。
或许值得回忆。
” 我很好。
我做噩梦,却再也没有见过达克先生。
我玩电子游戏。
我吸一点毒品。
我凝视着千里之外的远方。
我带着满身的伤痕。
我喜欢这种表达。
我带着满身的伤痕。
如果我们距离太远,我们会淹死。
但是如果我们不试,就永远不知道。
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却都落与平凡。
”吸引我们观看的是那颗逃离平凡枯燥无味生活不甘却又极少付出行动和相应代价的心,就像电影中到达传说中岛上理想社区却可能被枪杀和被鲨鱼咬中导致丧命的代价一样,平凡的现实生活提供安全的保障给你,同时它也会剥夺你的梦想和意义,如同电影中岛上可以除生存所需外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玩各种游戏和思考人生畅谈闲聊的理想生活,但有时也必须面对饥饿和死亡的威胁。
而出门远行本身不具备救赎意义,钱粮耗尽还是要回到现实的烂摊子里。
如同《猜火车》里面的马克说“如果吸维生素C 违法,我们就去吸!
”这些人在影片当中行走旅行,奔跑呐喊,吸毒,不工作,逃离玩耍,冒险死亡。
他们只是不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而又害怕在平凡的现实世界中默默死去,因此拼命挣扎想寻求一丝觉醒的机会。
而当我们一旦品尝过绝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味道,突然失去就会怅然若失,严重的甚至无法忍受现实中嘈杂和混乱,最终导致死亡,就像电影里离开小岛的达非一样。
现实中无法面对社会宅男宅女,无法停下脚步旅行上瘾者等等人群的我们何尝不是电影中那群向往理想生活的脚步冒险不停的背包客,唯一不同的是欧美国家受生长和社会环境影响能够迈出离开现有状态的人群较多,而我们因种种因素导致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直到死亡也无法付诸行动更无法承担行动后的后果。
但最终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得适应嘈杂混乱的现代社会,一如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无法独自在荒野的生存一样,那些无法适应和接受者都会被伤害乃至死亡。
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死去的空壳人,而有灵魂和寻找到生命意义的精彩者是凤毛麟角。
在电影院里看果然是无敌风光片。
10年前的莱昂纳多还未发胖还未硬凹男子汉,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将熟未熟的帅哥。
另外看到哪位高人说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high客对大麻的向往”这句,真不愧是本片的点睛之笔。
沙滩以及沙滩上的生活永远只是美丽的泡泡,每一个向往沙滩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远离大陆上的“毒瘤”,但他们不知道这“毒瘤”与地域无关,只要有团体,“毒瘤”就摆脱不了。
当他们抛弃那个被鲨鱼咬了的人时,“毒瘤”就存在了只是还不足以引起注意;那四个新登陆的游客被当地人杀害、当地人再向沙滩上的移民者问责、施压,这些都是“毒瘤”成熟所需的必要过程,最后当移民者首领选择扣下扳机时,“毒瘤”已然熟透没有挽救的机会,而其余移民者都是帮凶,大家意识到这一点时,所谓沙滩已和大陆没什么区别。
小李子被首领要求去摆平那四个新游客和销毁地图,那一大段比较碎比较飞的他独自一人“发疯”的戏起什么作用?
我认为是他个人觉醒的过程,有一段戏是他在黑屋子里不搭理任何人处于“精神失常”转态,在那个时候他已经“觉醒”了,他是第一个意识到沙滩团体里“毒瘤”存在的人,就像之前在旅馆里碰见的那个疯子达菲,他是沙滩的四个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个主动离开沙滩的人。
所以在首领即将冲小李子扣下扳机时,小李子所表现的不是反抗也不是求饶,而是提醒,然并卵。
有意思的是,往沙滩上“平静美好”的世外桃源生活投掷致命一击的源头,也是小李子,当初他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为了求得心安而留下了吸引他人前往沙滩的线索。
http://ppluxx.blogbus.com/logs/41107830.html将近10年前的老片,在去过泰国3次以后,看到LP东南亚册推荐这部片子为去泰国必看电影。
找来看,发现竟是超乎意料地好,几乎是这一年来看过最好的电影。
当然,也许是因为我以为就是风光+惊慄的商业片,放低期望值,所以有惊喜。
惊喜真的很多,很多镜头拍得很漂亮,比如说男女主角在月光下的海滩那一幕。
Richard变身游戏中人物那段也是神来之笔,但当我知道这部片的导演拍了《猜火车》,就不吃惊了。
惊喜来自我熟悉的泰国。
曼谷,吵吵嚷嚷的考山路,简陋狭窄的Guest House,苏梅,攀牙岛,Bangalow,大麻,摇滚,海滩狂欢,穿着宽大麻布衣服的背包客,醉生梦死的嬉皮士,以及靓死人不偿命的海滩。
当然更多的惊喜来自剧情,尽管先看了剧情简介,还是不断对剧情发展感到意外。
这是一部泰国版的《消失了的地平线》,几个年轻人去寻找泰国的香格里拉或桃花源。
当他们一路追寻,终于到达那个传说中的天堂时,看到的确实是一幅男耕女织的画面,虽没有黄发垂髫,都是年轻人,但都怡然自乐。
但故事发展下去,却与《消失了的地平线》或《桃花源记》完全相反。
“欲望依然存在,阳光晒不去,海水冲不掉。
”遁世的人们,依然想念或说需要物质世界的电池、卫生棉、安全套、巧克力、咖喱牛肉、报纸……如果只是这样,那一月一次的大采购就解决了。
解决不了的是,他们需要保守这个秘密,哪怕是看着同伴死去。
故事或者说故事里的人越来越残酷,天堂轰然坍塌。
在死了六个人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竟然就是光良所唱的“何必寻找所谓的天堂”,或是Charlene在《I've never been to me》里的那段独白:Hey, you know what paradise is?It's a lie, a fantasy we create about people and places as we'd like them to beBut you know what truth is?It's that little baby you're holding, it's that man you fought with this morningThe same one you're going to make love with tonightThat's truth, that's love......一本《消失了的地平线》让人们至今在寻找香格里拉,或是直奔那个本名中甸的小镇,但看完《海滩》,我只想哪都不去,呆在家里,即使哪一天重返泰国,我也不会去寻找那个海滩。
世外桃源,多少人梦想的地方。
影片中都市中的男主角也向往着世外桃源。
终于在历经危险,在东方的一个偏远地方找到一个小岛。
躲过了追杀,他和同伴们终于到达了世外桃源。
如诗如画的海滩,和睦相外的一群人,刚开始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人的存在,就有人性,就有社会关系,就有政治。
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的欲望之间必然有冲突的。
只要有人与人关系的存在,就有猜忌、嫉妒、争斗。
只有和睦相处,那只是在想象之中。
当遭遇鲨鱼袭击,如诗如画的海滩变成恐怖之地,自然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要生存,你要努力工作,你要与危险做斗争。
大自然不会理所当然地给你馈赠,生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去寻找自我的地方,反而在那里失去了自我。
现实总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只有经历了你才明白这个道理。
在丹尼·保尔的履历表里《海滩》总是被遗忘的对象,但当你真正注意到这部影片时,又会觉得它是那样的刺眼,或者说是不合时宜,总之一个字“拧巴”(偶不会数数)。
影片开始时和《猜火车》一样都是由主人公的旁白带入,画面感也是同样的凌乱。
前者是曼谷嘈杂的街道,后者是琐碎的生活片段。
烦躁、不安和无数发泄的荷尔蒙充斥着整个银幕,随后是罗伯特·卡莱尔饰演的Daffy的出现,衣着破烂,疯疯癫癫,虽然还没有《TOKYO!
》中的莱奥·卡拉克斯那么“令人发指”,但其所言说的事物亦是莱奥·卡拉克斯在《TOKYO!
》中所要表达的。
不同的是罗伯特·卡莱尔用嘴,莱奥·卡拉克斯用了一兜子炸弹。
影片在迪卡普里奥得到地图后踏入正题,Daffy则用精心布置的仿佛杀人魔刚做过案似的自杀现场为莱昂纳多童鞋的梦幻旅程祭旗。
(我就纳闷了,那血是怎么喷的!
本片从此开始拧巴。
)法国小情侣带着莱昂纳多童鞋以超低价一路杀奔到梦幻小岛,过程中免不了SNAKE A PEAK,荷尔蒙大动,双方再互相调戏一下,一点小惊险,一点小刺激,安全抵达梦之国度。
迎接他们的是看起来相当可靠的黑人同志。
(特点是热爱上帝与板球且不是gay,嗯,果然是个调节气氛、平衡关系的准龙套角色。
)接下来终于轮到女王出场啦!
不愧是蒂尔达女王,气场就是强唉!
简直就是母系氏族的女王标配啊!
妮可·基曼可以去死啦!
(这个译名好囧)玛西娅·盖·哈登比较适合统领外星生物。。。
而我们的莱昂纳多童鞋在女王兄(唉?
为什么要说兄?
)的首肯之下顺利入住海边社区,并且在不久之后的叉<。
)#)))≦训练中利用主角优势无耻的开了外挂,瞬间掌握了叉鱼技能(之后居然还叉了条鲨鱼),一跃成为月旦评上的社区之星。
更无耻的是操控编剧,让心仪已久的法国小妞投怀送抱,无耻啊无耻!
而我们之前看起来很屌的法国小帅居然就这样接受了,一定是受了编剧的威胁。
(话说一直觉得此人好像总是出现在好莱坞性喜剧里,回来一查居然是《两小无猜》里的小受,正宗法国人,啊……丢人啊!
)就在两位新鲜恋人不顾在一旁默默流泪的法国小帅而打的火热的危机关头,偶们的女王陛下终于耐不住寂寞出手了。
因为仓库的米适时的烂掉,女王陛下才有机会私通。
以外出买米为由,抓紧一切时间亲身体验莱昂纳多童鞋滴“阳物运动”,果然是深谙春宵一刻值千金之精髓啊!
而女王陛下在这时也终于露出了她的软肋——轻信而无断。
面对莱昂纳多童鞋一而再再而三的弱智谎言居然无动于衷,是逃避责任还是爱得深沉,我们凡俗之人果然是无法领悟啊!
但祸根就此埋下。
就在女王陛下性得志满起驾回宫之后不久,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鱼妈妈为了给被莱昂纳多童鞋无情残杀的小鱼报仇而上演了一出鱼妈妈的逆袭,瑞典三人组做了垫背的。
一个当场咬死;一个重伤,后窒息死(by童鞋);另一个居然没事儿,难道是因为他长得最挫?
老天果然爱怪小孩。
(拧巴之二:为什么没有人指责莱昂纳多童鞋,要不是你当初滥杀无辜,而是乖乖的让小鱼吃掉,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捏,众龙套们的失职啊!
)剧情的拐点终于来了,傻帽二人组带着两个看起来更呆的傻妞(而且丑)终于杀到对面的岛了(是岛吧?
)。
女王在这种关键时刻居然完全失态,只是忿忿的把责任推到莱昂纳多童鞋身上,让他搞定。
(怎么搞嘛?
童鞋还小,怎么搞的定啊?
)回城之后还把春宫之事一一讲给大家听(好有爱……有爱有屁用啊!
都失控啦!
)结果莱昂纳多童鞋就此变呆(本来就挺呆,现在更呆了),还打起了真人电玩(好囧),其实他是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啊!
四个傻屌登岛见到大麻地后和之前莱昂纳多童鞋他们一样也是手舞足蹈,又唱又跳,越跳越像傻屌,结果被嘣掉。
唉……其实还是语言不通惹的祸。
话说匪首那位大叔,你干嘛装的听不懂英语啊!
受不了傻屌你就直接杀嘛!
还非等小兵(哦,是小匪)走火你才师出有名,一点也不光明磊落,鄙视你(#‵′)凸华丽丽的分割线---唉……过去的一年被严重电波化,已经不会正常说话了,写着写着就成了这个囧样,悲!
书归正传,本片从罗伯特·卡莱尔的自杀式行为艺术开始就传递出一股死亡气氛,而且是特决绝的那种。
而影片却一再避免流血,匪首居然成了和平大使,一个悖论就把除女王外的所有人都赶出了岛(话说虽然没了地图,但人是有记忆力的啊!
一个隔岸就能清楚望见的岛有什么神秘的啊!
真愁人!
)。
虽然本片不是恐怖片,不能像《28天后》那样死人,但好歹也要做个姿势吧!
居然连姿势都省了,受不了!
还有罗伯特·卡莱尔的自杀原因(自杀方法不在本讨论之列,因为那是绝对无解的)。
从女王的行为方式来看,他绝对不是被流放的,那就是自愿逃离。
为什么?
像迪卡普里奥一样被孤立,或者说是自我孤立?
而回归尘世后又像迪卡普里奥第一次短暂会回归大陆时一样完全适应不能,因而对世界绝望了?
貌似缺乏说服力。
还有就是本片的人物众多,人物性格还未来得及展开影片就已经草草结束了。
如果像凯丽·布鲁克和比利·赞恩的《Three》那样只有3至4个人物的话,演员们的发挥空间会更大(废话)。
人多果然没好事,罗伯特·卡莱尔说的都是真理啊!
这的确是一个完美的小岛,碧绿的海水,白色的沙滩,一切像画中一样的景色。
完全原始的生活让这里成为一个乌托邦。
然而,这美妙的生活看似淳朴,不过是更大的虚伪罢了。
来到这里的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压力,不希望面对喧嚣的气氛,为享乐而来。
那么便不能摆脱欲望的诱因。
在这里,似乎淳朴的情感也可以被看淡,只需要性的满足;似乎爱情也可以被抛开,只需要不妨碍他人的享乐;似乎看着同伴死亡也可以理所应当。
当然,这所谓精神的欲望满足之后,岛上的人仍然摆脱不了对物质的渴望。
他们要定期跑到大岛,在那个他们极度厌恶的地方,他们仍需要购买电池,报纸,化妆品这些本不那么被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这里的人弃岛而逃只是早晚的事情,他们只需要一个导火索。
于是这天,当地的农民发现了这几个陌生人。
因为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能有更多人来的约定,农民终于发怒了。
他们要求这群“热爱自然”的人们必须做出判断。
想呆在这里就要杀死新来的人。
首领的欲望已经太深,他太执着和贪恋这岛上的一切享乐。
于是为了这一切,他选择杀死曾经还产生过感情的“陌生人”。
当然,手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但他的作为已让岛民大感失望。
大家带着恐惧落荒而逃。
我想,也许导演的本意,并不是这样,或者导演是希望我们看到主角(陌生人)的心里路程。
又或者我没有仔细品味这部电影。
但最终留在我脑海中的,只有那个Shara首领的,满是欲望和丑恶的脸。
《The Beach》,李奥纳多主演,丹尼波尔(Danny Boyle)导演。
(丹尼波尔最近导演了一部众所皆知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样知名的男主角以及这样资深的导演,在很多年前合作出一部被传为商业娱乐惊悚片的电影。
英国导演,美国男星,泰国故事。
这部电影我从头至尾看了两遍。
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了之前没有观看到的细节,做了少量的截图和笔记,查阅了网上对此片的评价。
然后默默发誓一定要学会游泳。
李奥纳多在拍完《Titanic》之后陆续接了很多电影,但无一能够超越之前的风光,虽然说1998年的《铁面人》给他带来很高的呼声,但是那是来自于史诗性电影本身的魅力,换了谁做男主角都会是好电影。
于是他停下来整顿自己,直到2000年的时候拍摄了《The Beach》,此部电影之后李奥的演戏风格大多很类似了,或者说他所饰演的人物性格都有类似的地方。
2005年巨制的《飞行者》,2006年的《无间行者》,2007年的《血钻》,2008年的《叛谍同谋》。
我喜欢李奥纳多是在2005年的时候,那时候看了一些他小时候拍的一些电影。
我在书店买了一本20世纪电影人物传记之李奥纳多·威尔赫姆·迪卡普里奥,随书附赠了光盘两碟,有李奥纳多的三部电影:1993年的《不如重新开始》,1995年《赤子本色》,1997年《马文的房间》。
李奥完全本色演出,看不到修饰的痕迹,相对于票房高高在上的《Titanic》,这些小电影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可以看出,正是之前的演出经验才使得后来的他有了特别优异的表现。
如果说《Titanic》是李奥超越性的演出,那么之后的《海滩》可以说是回归本色,返璞归真的演出了。
ps:说到这里,我想起现在当红的Shia LaBeouf。
希亚·拉博夫。
大家认识这个人恐怕大多是从《变形金刚》开始的,2007年,在好莱坞备受追捧的年轻男演员当属希亚。
其实希亚出道很早,或者大家都看过他的电影,只是当时他没有机会做主角,造型也不够有个性,戏份也不多,所以当大家看完《变形金刚》之后会恍悟到他其实早就让大家眼熟了。
如果看过《地狱神探康斯坦丁》的话,一定会有人记得基努里维斯的司机,有一个从基努脸上跳转至饰演司机的希亚的镜头,短短五秒钟,还是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眼睛。
如今他出演了变形一二,夺宝奇兵4,被誉为下一个汤姆·汉克斯。
李奥没有什么不如他,只是李奥老了。
老了就会受到尊敬,年轻的则会受到喜爱。
再说回来。
《海滩》拍摄于泰国的PP岛和苏梅岛。
据说给那里的环境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李奥在2000年的时候很不受泰国人欢迎。
这部片子在柏林上映的时候还遭到很多人的非议,但是票房还是很好,李奥的影迷为他这次自灭形象的演出更加疯狂起来。
影片的内涵很深刻,但又过于深刻。
电影不深刻的无法打动人,但是过于深刻的话又会脱离现实。
所以《海滩》被很多然叫做迷幻海滩。
“海滩”是世外桃源,当人们背起背包想要旅行的时候本意就是想远离喧嚣的。
离开城市,离开自己的城市,去别的地方,寻找另一种感动。
是物也可以是人。
但是离开还是要回来,“海滩”是一群人的天堂,他们自给自足,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们抵制外来者,他们内心自私冷漠,这些都不够成组成“社会的条件”,这个住在天堂里的集体必将分离。
世界是大家的,想独守自己的城池,想远离人世,除非你离开地球。
又或者,这些人已经远离社会,老天给他们一块净土,可惜他们自己的内心不够净,他们还是需要电池,肥皂,卸妆油,有体育新闻的报纸,安全套,以及让自己不会饿死的大米。
如果他们真的自给自足,真的不接受文明,不渴望文明,那么这个天堂会长久的持续下去,但是他们不仅需要,而且迫切需要。
最初来到“海滩”的心态已经转变,他们想要占有,想要在这片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耗尽一身,这是他们亲手搭建的国家,她是他们的女王,这些臣子不能够泄露“海滩的秘密”。
看守大麻的农夫是金钱的躯壳,海滩的居民是贪婪与自私的化身。
看到他们三个人来到海滩时,那幅画面再美好没有的了。
世界上没有乌托邦,有的话也只是在我们心里。
网上网友的评价有些低估了这部电影,这样题材的电影很多导演都尝试过,但是能够阐述的这么透彻的不多。
寻找“海滩”是一个奇遇,男主角没有被鲨鱼吃进肚子里是一个奇迹,天堂解散了是一个正常的结局。
在辞职后的这一天里,我写下这篇电影笔记。
要感谢逾北兄,是他强烈推荐的。
我之前就想要看这部电影,但是因为电影宣传是的定位是惊悚片,导致我这么久之后才看到这部好电影。
还要感谢我的森林,他说他希望我写个故事,我想来想去还是写点评论吧,这样的话也算是为喜欢此部电影的人做点贡献。
————我真的想找一条船,能远远离开这片海岸。
迷幻沙滩....
不喜欢这种类型感觉很像猜火车。层次太高,不是我的菜。
不喜欢不喜欢。莱昂纳多,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了?
白茫茫的沙滩,赤裸裸的人性,三观不正的一群人最后居然还都洗白了。
小李子拍这种剧有点水土不服的感觉。。。中二病的世界理解不能。。。
小李早年的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大片大片绿葱葱的大麻啊!~对老美来说那就是天堂吧,不过那东西能当饭吃吗!?好久之前看的,记不清名字一直没找到条目,看到时光的这个专题才想起来【http://news.mtime.com/pix/2012/03/27/203296.html】……
white trash party issues
哎哟,这部电影毁掉了我对嬉皮士和群居生活的全部向往,这些追求“爱与和平”的人自私虚伪没有担当,有事儿就吓的鸟兽散。电影中间一度失控,还好结尾收回来了,但还是以回归主流生活结束,失望,太失望了!
8月去了pp岛,回来就一直惦记着《海滩》,想看看这部让pp岛一举成名的片子。片中的莱奥纳多嫩得可以,想想姜戈中的老李子,真是感叹物是人非,pp岛也同样,片中的天堂、乌托邦如今已被观光客占领,讽刺的是电影一直在抨击走马观花,攻略式的观光客,却捧红了pp岛,让它也成为了观光客的天堂。
乌托邦是存在的,未来的某一天,物质条件极大富足,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
上个月去清迈旅行的路上看见新闻:「2019年5月起,泰国玛雅湾关闭至2021年,这里曾是莱昂纳多主演的《海滩》取景地。玛雅湾关闭之前,每天有高达5000人到访,导致许多珊瑚礁死亡。」没想到居然是19年前的电影了,距离他拍完《泰坦尼克号》也不过才三年的时间。很多很多年以前就想看这部电影,但是因为一直觉得「乌托邦」这个词有一种幼稚的梦幻感,所以就从没打算看过。这次因为玛雅湾关闭的契机,才让我能有机会看完它。来到泰国独行历险的美国男孩,意外获得了一份前往种植大麻的海滩岛屿地图。这确实是个美丽的地方,他在这里找到了球友、得到了漂亮的法国女友、成为了和鲨鱼搏斗的英雄。然后,再一一的失去得到的一切。这不是乌托邦,这就是人生。
里面仙境般的海滩是原始,远离现代文明。小团体的生存与封闭以及发展。世外桃源再美也难敌心中的恶魔,人性的复杂。
选歌品味真好啊
天堂即地狱…
Leonardo那时候好帅啊~故事有点俗,前后风格怎么不一样呢,最后说的话完全和影片风格不符嘛,有点像烂俗美国亲情片结尾
这电影是Alex Garlan飞着叶子看《现代启示录》获取的灵感吗?
丹尼保尔想表达的内容量已经超出了剧情能承载的限度,影片的下半段导演跟小李子一起陷入了一种过度的狂躁和错乱状态。这种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社会学实验应该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不动声色地以上帝视角看着,而不是用千回百折的配乐来煽动观众情绪,除非导演一开始就已经在主导最后的结尾,就像本片一样。
看了想赶快去安达曼海的小岛 虽然有鲨鱼 不要大岛 虽然电影是在大岛普吉拍的 不过环境却是小岛的
其实乌托邦这个词现在已可以理解为金玉其外绣花枕头一包草了,所以”反乌托邦“这个词能不能代替本来乌托邦的意思?
「(反)乌托邦」通俗作品的编导与(受影响)的观众最大误区在于,单纯认为「乌托邦」的毁灭在于外来不可测的暴力,以及内部不可知的吃醋;「乌托邦」被描绘成一群没心没肺的人一起无忧无虑的生活本来就是现实人群某种极端无知的臆想,而《海滩》只是将「乌托邦」借为描写青年一代成长中的迷茫、追求和痛苦,一如「青春期精神病」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