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女主妈妈强调又强调过不要喝酒。
老师也说了不要离开学校,不然要打电话告家长。
最后老师只告了一个家长,那个家长的孩子几乎是悬崖勒马。
走之前喊女主,可是女主不走。
这个时候别人的家长也没有义务去联系女主家长。
女主好奇心大,想玩,青春期和她妈妈关系不好。
可是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到底应该怎么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最后出事了,女主是受害者。
她妈妈愤怒和失望也是真的… 我觉得这里就不应该再说you are not the girl that i raised. 之类的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安抚情绪只是发泄自己不满的话了。。。
也许女主妈妈认为这是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怕别人说闲话?
我以为北美没有这么封建呢?
希望十几年以后我会是一个情绪稳定,出问题先解决问题的妈妈。
1、女主为什么下那一刀?
因为他有枪啊 现在是校园枪击案啊 她在保护自己啊2、女主表现很碧池?
这是她的自我救赎人设 经历强奸和枪击案后 根本找不到方向 她甚至不让转校 还要act like normal 然后在纽约见到那个女的 那个strong的人设 她才找到了至少可以act like normal的方法 当然事实证明越压抑越愤怒女主真的很惨 过去总如影随形 连发布一个婚礼post 还会被过去的纠葛留恶评 一个victim却因为“没有死 没有伤”而被一个“受伤”的加害者污蔑 被妈妈羞耻攻击 她为什么不敢报警 因为她妈会骂她妈也好 身边那些同学也好 甚至后来的纪录片记者 她未婚夫 fuck you all
挺多元的一部戏,有青春,有uptown world,有女性独立,有反对校园霸凌,有女性自我保护,有反对拜金。
从这个角度来说,算是融合地挺好。
整个节奏不拖沓,非常Netflix的风格,也没有想要拿奖,就是一部网剧,看个高兴,就行了。
但是,你逻辑得通啊??!!
为什么人家帮你,你就反手一刀,毫不犹豫,刺完也不救,来个瑟瑟发抖。
看到一个评论说,枪就隐喻了男生的”枪“,所以看到有人拿枪干,就PTSD发作了。
但,拜托,那个是你朋友啊!
在你硬要融圈失败,在你迷茫时,给你力量的朋友。
你可以因为分不清爱和make爱之间的差别,你可以在朋友开导你的时候,执迷不悟。
但你的朋友为自己,为别人报仇时,你却忽然刚起来,拿刀防身?
然后,朋友替你出气时,你也不先劝劝,就直插要害啦?
莫不是,这里面还有个特工培训的隐藏剧情不成。
这样一个杀人,没有法律惩罚?
她把人杀了,被救的人说,杀了人其实是合伙,警察也信了?
你对被杀的朋友,没有半点抱歉?
还是沉浸在青春期,爱与make爱的剧情里不能自拔?
所以,影片其实的主旨是,不要多管大胸女人的闲事,一身骚不说,弄不好就被反手一刀。
故事开始,女主准备结婚了,看这结婚筹备的架势,应该是个“有钱人”,啥事儿都要讲个档次,当真是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啊。
但是,总是感觉一股“上流社会”的婊里婊气弥漫在整个画面。
镜头一转,女主就开始“开车”了,说起来,还真有点猝不及防的意思。
“男人的快感”、“五周训练奥林匹克吹箫运动”、“比前任更持久 更深”,这些虎狼之词怎么感觉让人“眼前一亮”,难不成,这是一部“不正经”的电影?
女主是啥也不管,继续开车。
当你感觉车速太快时,女主忽然刹车了,如果不注意,能从车窗窜出去。
原来,这只不过是女主的工作,话说,女主从业的杂志,向来以“开车”闻名,于是日常车速基本是没有一点障碍的。
但是,这结婚前夕,女主开始因为一些“往事”,开始回忆起当年上学的时候,就透着一点点悬疑了。
原来,女主当年也属于“下等人”,为了跻身上流社会,高中时选择进入了名校,为此,老妈可是节衣缩食。
可惜的是啊,“门不当户不对”,女孩在高中时代,是深深的受到了来自“阶层”的血脉压制,看看人家动不动谈的就是我家祖宗十八代,而女主只能在心里暗骂“祖宗十八代”。
这种矛盾,早晚会出事儿。
至于当时究竟出了什么事儿,导演还没准备说。
只是,事情的余波,波及到了女主的婚姻大事儿。
此时,女主的闺蜜(貌似),说当年的肇事者准备和她谈谈。
谈个鬼啊,女主也是好不容易把当年的“屈辱”淡忘的,如今你想忏悔就忏悔啊,老娘宁愿去取悦***。
只是,如今的出版行业,几乎没什么钱可赚了。
女主即便是取悦***,大概对维持现在的“生计”也是有点困难。
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小套路,女主还是要“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的。
对于这点,女主的老妈是一百万个不同意,自己当年为了让女儿钓到金龟,可是把老命豁出去了。
如今,真的钓到金龟了,女儿想着打回原形,这怎么可以?
如果,女主为了“维持”当下的“上流社会”,那故事也就没什么戏剧性了。
女主始终还是要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做个选择的,这样的套路,才是正能量。
那么,女主在学生时代,究竟是遭遇了什么呢?
校园霸凌吗?
这个用脚趾头也能想象得出来。
关键问题是,霸凌到什么程度。
其实,女主千方百计想让自己“升级”,这个愿望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她大概是低估了“阶层之间”转变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样的代价,有时候不是明码标价的,而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身在其中,才能领略滋味。
故事结尾其实还蛮有意思的,女主头顶“智慧和知识”,做出了“普信”的选择。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女主在其中,虽然是“受害者”,但其实并没有“独善其身”。
或许,这就是“升级”的代价。
非常深刻的一部电影,细致入微的讲述了一个曾经遭遇校园性侵的女性的心路历程。
从最初的恐惧、自责到选择性遗忘,从逃避现实到最后勇敢的讲出来。
影片塑造了一个勇敢面对现实的女性,个人觉得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清晰的诠释了啥是真正的勇敢?
勇敢的背后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现实中多数普通人是懦弱的,遭遇侵害、不公时,多数选择就是忍耐和逃避,即使被逼入绝境也依然会找出无数理由让自己苟且下去。
为了家人、为了饭碗、为了父母、为了……然后就像啥都没有发生一样岁月静好。
正因为大家内心缺乏勇敢,才有了无数文学影视作品中虚构的英雄、大侠复仇雪恨来安慰我们的玻璃心。
但影片结束,我们都继续在现实中苟活着。
想起另一部影片《沉睡者》,四个进感化院的少年被狱警强暴,长大成人,阴影始终存在,最终完成复仇。
复仇过程非常戏剧化,就是一个精彩的好莱坞童话。
本片女主最终选择直面现实,她做出这个决定的代价就非常现实、非常巨大。
她的工作、她的名声、她母亲的抱怨、英俊的上流社会男友、她即将嫁入的豪门家族名声,这些都可能因为她的勇敢选择而彻底失去。
相反,她只需继续隐忍,她依然会光鲜亮丽的活在世人面前。
即使她选择在媒体公开,在现实中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热度,并且不乏更加恶毒的攻击和诋毁,也有可能彻底毁掉自己。
影片叙事节奏也控制的很好,一直到影片收尾,她依然在纠结和犹豫。
毕竟当年强暴她的男孩两个死去,一个坐了轮椅,而她也即将嫁入豪门。
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公开面对。
即使影片结束她不选择公开,我也觉得没资格去指责她或看不起她,毕竟我们都是在忍耐中苟活着。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她居然会杀死那个遭遇霸凌然后复仇的校园枪手,救了强暴他的男孩一命。
也许是故事需要那个男孩活下来吧!
我也遭遇到类似女主一样的创伤。
我很能共情的一点,就是,我那时胆小弱小,不敢,才被欺负。
现在我现在强大了,如果我感受到不舒服,我一定要当场骂回去怼回去,哪怕撕破脸。
女主就是这样,路人一句不经意的蔑视,一笑而过又有什么,她一定要骂回去,才能爽才能有安全感。
我也是这样的。
这种小事爱较真,不能就这么算了,如果不是和女主一样的受害者可能很难理解。
我总想着,我那么大的屈辱都受过了都扛过去了,如果在这点小事被人欺负,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小到预定的座位被别人坐了,买的咖啡被人错拿走,或者被人不知是否故意泼身上打翻的饮料。
一定要争个输赢,争一口气。
才能证明我强大了,我不是那个胆小会被人欺负的那个我,我是一个谁都不敢欺负的我。
并非是我本人易怒,而是如果我忍着,就会让过往的创伤一遍遍在脑海里回旋。
那种滋味太难受,所以我选择把自己变成一个爱较真爱炸毛易怒的不好惹的人,即使这不是我内心的本意。
其实想给一星的,但我真的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底子。
女主角被强奸,金丝眼镜男生(A)被霸凌,一个看不惯霸凌行为但平日里自己总惹小麻烦的男孩(B)每次都站出来和校霸对抗,后来为了给女主出头B跟校霸打了一架,误伤老师被开除,伙同曾经被校霸欺负的A制造了校园枪杀案。
一个故事融合了两个最热门的议题,如果让大卫·芬奇来拍,这绝对是一部剧情饱满的心理惊悚片,但迈克·巴克却硬是把它拍得稀烂。
最离谱的点在于导演把女主拍成了一个弱智。
小时候害怕通知家长,在校长室反悔决定不报警,这我可以理解,帮她上报的老师因为放学生们离校去开party被开除了,也不能怪她。
但是强奸她的人她一个都不敢对抗,甚至连质问的勇气都没有,还生怕言语间伤害了强奸犯的感情。
反倒是唯一站在自己这边劝自己勇敢的好朋友,因为措辞太激烈被她骂了一通。
男生A和B气不过,最终决定拿枪报复校霸,他们当然是行为极端的,杀掉了一些看起来无辜的人,但A没有杀死女主和她旁边的女生,而B让一个女孩离场的时候也说,我挺喜欢你的,你走吧。
所以可以揣测,他们并没有极端到报复社会的程度,只是杀死所有在他们看来罪有应得的人。
B把枪交到女主手里,劝她开枪杀死强奸她的Dean,她不照办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在B夺回枪打断了Dean的腿之后,她突然“勇敢”了,拿刀直接插进了B的脖子,这他妈到底是凭什么啊???
她可以旁观,可以跑掉,甚至可以出去报警,我都能接受,但她有什么理由和权力杀死一个最初一直在帮助自己、始终站在弱者一方且眼下也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啊?
Dean幸存以后怕她跟警察说出自己的强奸罪行,所以恶人先告状,对所有人说她和他的两个朋友都睡了,然后被自己抛弃,所以才找两个男生一起制造枪击。
Dean肯定是混蛋,但女主也是个混蛋啊。
这属于狗咬狗。
成年以后的女主变得心口不一,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内心充满厌恶但嘴上说得好听,这我是可以接受的。
发条娃娃这个比喻也很妙。
但是她依然选择不说出真相,维系自己现在即将嫁入豪门的美好生活。
纪录片导演对她说可以帮助更多女性的时候,她还拿出了“其他女性好着呢”这种“你少跟我道德绑架”的姿态。
说与不说,都是受害者的权利,无可指摘。
可问题是,最后她的主编轻描淡写的几句“部分诚实是不够的”,“你应该写出没有人看到过的东西”就让她突然翻然悔悟了,甚至不惜和未婚夫摊牌:我一直在利用你,把所有积压的情绪都发泄在你身上,现在我需要不顾你或者任何人的想法说出真相。
这种抉择的转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刺激点在哪呢?
她早怎么没想通呢?
我们都知道,导演需要一个性侵题材的女主突然清醒过来成为代替女性发声的受害者榜样,但你不能不管最基本的叙事逻辑啊。
前面女主试婚纱之类的剧情完全是废笔,对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没有任何帮助。
至于她在女性杂志写性生活专栏的人设也很矛盾,她写的东西都是教女人如何取悦男性的,并且她对此也并没有表现出厌恶,而是一种看透了男女关系之后的戏谑,以及对自己把握话题度能力的骄傲。
她作为一个性侵受害者,到底是如何产生这种心态的呢?
你到底是想说她坚强还是软弱还是她在故意表现出无所谓呢?
这些都没有拍明白,而且她明明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这和她工作时的从容是完全割裂的。
影片前半段一直在试图留悬念,通过闪回一点点揭露往事。
但对现在的陈述里缺少对过去的铺垫,最后的枪击案明明应该是荡气回肠的高潮,但由于铺垫不当完全没有制造出该有的震撼,反而因为不断地插叙影响了剧情的流畅度。
甚至连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女主都是一进门就开始对着摄影机讲话,没有任何前期的准备,这种失真的细节会让影片丧失正常的节奏感,导演好像根本不懂什么叫张弛有度,只会一股脑儿地给你罗列事件。
最后女主对着镜头号召女性受害人勇敢揭露真相的情节,也因为前面的自相矛盾和令人生厌而显得突兀。
地铁里的女人纷纷用手机发表自己对女主文章的支持并袒露自己的创伤隐秘,也是非常刻意和尴尬的场景。
总而言之,闪回中的故事单拎出来是非常好的故事梗概,但导演的拙劣技法让这部片子再无任何可取之处。
一部题材如此讨巧的片子在刚出没多久、仅有2000多人评价的时候就只有6.8分,那它实际上要差劲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追求权利,也是要讲究方法的R君说“其实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
特别丧的是,心灵美对于外表美的人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却不曾给外表丑陋的人雪中送炭。
”(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
每隔几年,美国都会发生一些震惊全国的校园枪击案......如果是普通枪击案,通常也都令人可以理解。
但是有一些枪击案,犯案的却不过是一些学生自己。
他们拿着自动武器,对着自己平时的同学和朋友,冷静点射,甚至处决,这种场面即便联想起来都非常令人震惊,但竟然会不止一次的发生在现实......更有甚者,因为这些枪击案实在太过吸引社会关注,还有人借此机会,编造各种阴谋论,或者借机推行自己的受害者人设,博取同情,并号召大家“加强枪支管制”, 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甚至写书做传,趁机发财.......这一次,甚至还有人把女权主义和枪击案非要拉在一起,拼凑了一部电影。
这,就是最近在美国上映的影片《最幸运的女孩》的故事。
实际上,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2015年的一部同名畅销书《最幸运的女孩》(也有翻译为《你好,法奈利》)。
当年与之齐名的作品包括《控制》和《列车上的女孩》,后者曾经风靡一时,R君在古巴的度假村里还看到很多老外几乎人手一本.......并且,那部作品也曾被改编为电影。
所以,能和这样的作品齐名,可以想象,《最幸运的女孩》也算是多么轰动一时的作品。
R君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原作,但是据说电影改编还是基本依照了原著,讲诉了在纽约时尚和女性杂志正混的风生水起,甚至即将走入另人羡慕的28岁优秀女性编辑蒂凡尼.法奈利痛苦的内心世界......因为一直折磨她的,是14岁时在贵族学校经历的一场校园强奸案和枪击案,而她一直因为害怕而不敢说出真相,或者面对那些引发问题的同学们。
故事以法奈利现状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做穿插,对比,映照,主要突出说明女性受到凌辱和不公待遇时的各种社会压力和心理煎熬,并最终以法奈利勇敢站出来,牺牲了自我的现在社会利益,而揭露了真相,为广大曾经受到类似待遇的女性树立了坚强的榜样........
所以,这当然是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
电影也算拍的非常努力,一边是现代纽约的纸醉金迷和社会利益至上,一边是当年校园强奸案和枪击案的残酷现实,算是基本真实反应了美国的社会情况。
甚至,在豆瓣的很多影迷短评和书籍短评中,都有大量女性观众和读者共鸣支持的留言......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却让R君要叹一口气。
因为,在R君的观感中,站在男性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不仅不能让大家对女权有所感悟,甚至还有些起反面作用.......实际上,女权主义的作品很多,比如R君就写过《前程似锦的女孩》(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婚姻故事》(每一对男女,在走向婚姻前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以及最近的《沼泽深处的女孩》(为什么这一场谋杀,却看起来充满了正义?
),乃至印度的作品《孟买女帝》(这部充满勇气的印度电影,公开挑战了性交易的道德和非法性。
)和《红粉惊魂》(假如“唐山案”的妹子们奋起反抗会怎样?
).......这些都是相当不错的女权主义作品,为啥这部就不行?
因为合情合理反映女权社会问题的作品,当然是值得支持的。
但过于走极端,甚至不顾逻辑的煽动,就从来不值得推荐了。
错误的方向和引导,其实不仅不能帮到女性,甚至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女性们走的道路更曲折。
这偏偏就是这部《最幸运的女孩》最糟糕的地方.......这是女权还是反面案例?
不知道看完电影有多少人会觉得蒂凡尼.法奈利是个相当人格割裂的人物.......28岁的她,语言刻薄犀利,所以才能靠尖刻的文笔和富有争议的视角在纽约的女性杂志里面站住脚,并且得到赏识。
站在这个角度,电影选了米拉.库尼斯做主角还真的没有选错。
她真的就长了一张典型纽约 “Gossip Girl”,非常婊的脸蛋........为了争得出人头地,她在很多地方其实都很“心机”,不仅要一直隐藏自己出身普通的历史,还总是试图在各种地方要突显自己的地位(比如在老板的办公室里假装是自己办公室接待来访的纪录片导演),也追求各种超越自我能力的“时尚”感。
(其实来自于自己未婚夫的财富)其实这很美国,也很大都市,本身就是社会现实造就的,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你很难想象一个已经混到28岁,显然已经彻底拜服于社会金钱价值体系,“婊”出本能和天际的高段位女人居然还能有什么童年的正义感在内心挣扎,甚至会在非常重要的场合失态,或者开罪明显比自己高出几个阶级的未婚夫.......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违和。
从头到尾,法奈利要对抗的,都是自我意识。
比如她因为醉酒趴体被同学侵犯,后来又被指责为枪击案的背后煽动者。
其实多年过去,这些事情早都已经变为陈旧的历史,即便是还有人要去回顾,她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但相反的,她要去翻案,一切都是她的自我陈述,除了破坏曾经强奸她的同学迪恩.巴顿的社会地位和人设外,其他的代价几乎都是影响她自己的:婚约被破坏,经济受影响,受到其他控枪支持者的敌视.......当然,你可以说,法奈利是为了妇女正义和权利而发声,为很多女性做出了榜样。
但,辛辛苦苦混到28岁,正是职场和社会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为了正义牺牲这么多现实利益,绝对不会是一个大都市职业女性做的事情。
(如果是《沼泽地里的女孩》,倒是合情合理。
但你看,凯娅当时面对渣男就脑子清楚的很,她绝对不会拿这种私人的事情去公开处理,反而宁可选择私下复仇解决.....
一个乡下女孩都懂的道理,在纽约混了那么久的职场女性,高段位“婊”会不懂?
何况,电影中也完全没有展示为什么2位曾经支持她的同学突然变成了校园杀手。
如果是因为校园凌霸导致的结果,那么她突然暴起用刀当场杀死了亚瑟就更加奇怪了。
人家根本没有把你当目标,何况,对强奸你的人你都不敢行动,怎么反而把替你一直主持正义的人杀了??
然后忍气吞声了那么多年,又突然在自己人生上升阶段,突然自毁前途,就为了出口气??
这整个故事中的人物思维实在太跳跃割裂,完全不符合现实,并且做事相当不智。
且不说母亲努力想让自己靠近更好的阶级,受到更好的教育,嫁到更好的家庭,这本身也没错;她自己在贵族学校中生活不够检点,不懂识人导致被人侵犯;在必要反抗的时候不反抗,在不必要反抗的时候却反抗了.......
整个故事,她在诸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时间点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至于在出租车上发泄,在2个家庭集会上突然失控大放厥词,跟男友之间时不时神经发作的场面.......这哪里像个成熟,性格稳定的女性该做的事情?
难道世界都要围绕她一个人转,才叫公平和正义?
真正的女权和智慧女性,要么在当时就勇于反抗,敢于行动,比如《孟买女帝》、《红粉惊魂》;要么有自己的谋略,懂得选择方式和时机,比如《沼泽深处的女孩》、《前程似锦的女孩》;要么行事果敢决断,绝不拖泥带水,比如《婚约故事》、《女人的碎片》.....如果她这也算女权,那我真的谢谢她,像这样神智昏聩,不分黑白,不懂进退处理事情和人生,真的拜托不要误导诸位女性。
就她这样的人生和经历,不当反面教材就不错了.......要本质,不要口嗨
其实要意识到的是,世界上的丑恶,其实并不常常只针对女性。
比如,最近美国最近刚刚现实宣判了一场校园枪击案的“诽谤罪”:10月12日,美国康涅狄克州的法院陪审团就裁定,知名电视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Alex Jones) 对2012年12月14日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的指责,说这场枪击案完全是为了煽动人们加强对枪支管制而被导演出来的“骗局”,犯了“诽谤罪”,并因此要向15名原告赔偿近9.65亿美元的巨额赔偿。
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美国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罪犯亚当.兰扎不仅预先枪杀了自己的母亲,还闯入桑迪胡克小学教室,一言不发的对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扫射,结果直接打死18位6-7岁的儿童,另外2名伤重不治,还打死了6名教职员工。
但这样的惨案,正如本作电影一样,立刻被知名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大加利用,说整个惨案都是一场闹剧和谣言,是为了加强人们对武器管控而特意编织出来的事件。
他为何要这样做?
除了他本身反对禁枪之外,当然就是利益驱动了。
因此编造谣言,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为此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好处。
(大约应该是来自广告)
《最幸运的女孩》中,谣言当然针对女主角本身。
可是现实中,各种恶意可不仅仅是对于女性,而都各有目标。
所以,很多时候,谈社会伤害,歧视,是包括了所有的弱者。
比如,大家应该都不会忘记,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也是一位被陷害,误判的人物。
要真正保护弱小,维持社会公正,最需要做的应该像《孟买女帝》甘古拜那样,在获得自我地位和社会认知的前提下,再去努力争取权益和对话机会,从顶层制度和体系上去改变,而不是依然试图用个案和舆论的力量。
实际上,民众永远都是健忘的,并且很多时候,也是难以预测的。
依靠社会舆论和媒体方式,从来就不是最好的道路。
当然,让过去的罪犯得到道德惩戒,可以让故事看得很爽。
但恐怕也就仅此而已了.......社会的进步永远依赖于智者和行动力超强的人,而不会是那些靠口嗨得到高潮的人。
作为电影,《最幸运的女孩》勉强及格;作为女权电影,R君只能给它打个不及格。
R君,2022年10月19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谢谢啰!
财猫电影兵无常势,水无定形部分社会题材电影影评:-印度人把他们的“唐山案”,拍成了对莫迪政府的讨伐檄文-当韩国电影人又在思考这场病毒危机......-汤唯又扮演了一次韩国的王佳芝,可惜智商还是没有在线-戛纳的影帝,能否为“贩卖婴儿”正名?
-为什么一个教师会挟持16名儿童作为人质?
94届奥斯卡专题影评:-一场不动声色的谋杀,成就了今年奥斯卡最大的热门-暗黑、诡异、奇幻、欺骗、谋杀......今年奥斯卡偏爱暗黑路线?
-《沙丘》: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就是它最好的模样!
-迪斯尼又拍了部毒害万千女性的“鸡汤”啊.......-一场彗星撞地球,撞出了最大的人间丑剧-“邦德之死”,一个时代偶像的最好谢幕-英雄的困境,来自过度的政治正确和多管闲事.......-讽刺了,古驰品牌赞助拍了一部古驰家族谋杀案的电影-为啥这部《失控玩家》,会让社畜们看得很扎心?
-史皇这奥斯卡的一巴掌,可能就是入戏太深93届奥斯卡专题影评:-这是独立女性都需要好好看的一部电影-这部暗黑版的《寄生虫》,10年前就已经得了文学大奖-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说尽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这部9分的皮克斯新作,其实是一部“毒鸡汤”-这也许才是《信条》最简单明了的解读.......-汤姆汉克斯的2020新经典,精彩重现了二战的大西洋海战-《少年的你》:9分,毫无疑问的年度国产最佳
女性遭受侵害后发声的作品很多,但是这部,给了我别样的感受……简单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外界的偏见,法奈利被同学、母亲及男友所不解,当然,这也是警醒世人的重点……其次是虚假的人生,法奈利为了隐瞒、欺骗甚至于藏匿,在看似成功的形象中持续痛苦……再就是情绪和行为,法奈利在求索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偏激和充满攻击性,这对于突出展现一个受伤的形象特别有益,前提是恰到好处……接着是被幻觉支配,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较为鲜明,集中在伤害他者和自我困顿两个环境……然后是个人的背景,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进入贵族学校接受教育,且在写作方面天赋异禀,穷和智的冲撞必将法奈利引向地狱或者天堂……最后是少数的支持,同为女性的闺蜜和上司,在法奈利深陷挣扎的时候陪伴和开导……量变产生质变,女主抛弃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却也收获了更加贵重的精神胜利。
能开启新的人生,着实令人欣慰……
为什么这片只值5分?
女主的编辑lolo一语道破原委:if you are going to write it, approximation of truth is not enough. It's either truth or sugarcoating.Protecting someone, even part of yourself, is not gonna cut it. 如果你要揭露罪恶,近似真实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拿出百分百的真实感召读者,揭露罪恶,才能给自己一个closure。
否则就像有过类似不幸经历的lolo所说,you suck it up and move on with your life.如果你认可这句话,我们就来看看本片错过了哪些本应彻底真实、却用近似真实的陈述糊弄观众的地方。
1. 先说arthur之死。
这点恐怕是女主无法得到男生共情的主要原因。
校园枪杀案的两位主角,一位是dan,他受过被人在身上拉屎的奇耻大辱;一位是始终在替女主和dan打抱不平的arthur。
纪录片导演问过女主:“你和dan之间有某种understanding吧”。
女主承认,因为他们都是校园霸凌和性暴力的受害者。
那么arthur呢?
在arthur向dean的大腿开枪之后,女主反而持刀手刃了arthur,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在纪录片录制过程中,女主就这点一带而过,没有给出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引发男性观众大为不满实则不该怪观众,没有深挖女主当时做出此举的内心动机,企图以一种无关痛痒的解释蒙混过关,就是lolo所说的近似真实,但这无法服众。
2. 荡妇羞辱这种典型的stigma对于成年女性来说都无法很好地应对,更不必说是尚未成年的高中女生,因此女主被轮奸后选择沉默完全合理,更不用说她还有一位在贞洁问题上非常严苛的母亲。
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让帮助她的老师丢了工作。
问题在于,在dean向全校传播女主的不堪过往且事实上成为同学口中的荡妇之后,她还选择缄默就很奇怪了。
此时的她已经孤立无援,没有任何人做她的朋友,她既不被允许转校(母亲不同意),又不主动出击道出事实真相,如果这还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观众是难以信服的。
3.高中期间的纽约之行,女主有了一个顿悟: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我认为大学毕业后的她算是做到了。
8万美元年薪的杂志专栏作家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纽约城也绝对不算混的很烂,独立自主肯定是做到了。
可成年之后的女主又为何还是三缄其口呢。
电影模棱两可地给出几个解释:比如女主内心的职业鄙视链作祟,认为畅销书作者dean的背景光鲜亮丽,自己一个女性性专栏作家相比之下简直就是下三滥,说的话没人信;比如母亲认为她应该攀龙附凤,过往不堪晒出来豪门无法接受。
但我们始终不是很清楚女主成年之后的真实想法,她到底是如何看待这段经历的:她把过往包的严严实实,但又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即无法move on,又不愿揭露罪恶。
导演靠这种连近似真实都靠不上边的内心戏是无法感召观众的。
高赞短评说女性受害者应该凝视深渊才能获得救赎,可是本片最缺乏的恰恰是凝视深渊直面真实的勇气,因此最后的高潮更像是强行拔高,没有任何令人触动的因素。
想要借此片替metoo运动造势,恐怕差的不仅是一口气。
综上所述,本片豆瓣评分公正合理,没有拉黑踩踏。
枪击画面太让人难过了。片尾曲赛高!
爆米花主旋律
同意评论里说男的不要在这里刷差评谢谢,满分电影。
饿
看完只有一个想法:碳水化合物才是真魔鬼哈哈哈哈哈哈
Rapists should never be excused for whatever reason
到影片后半段 拍得很棒。
立意很好,但是整个片子透露种怪异
完全无法和前程似锦的女孩相提并论,看到强奸戏的时候简直要疯了,太窒息了,又是一个他以为他懂的故事。看完导演性别和视角,觉得这一切反胃的感受也不是没有源头
心痛
叙事很垃圾,悬疑的点难道是叙事方式吗,弄不明白
有的地方真的很烂,但单说主题其实是一部非常有必要的电影,让我们洞察到性侵幸存者每天都在忍受的复杂现实,在东方语境下其实更为常见,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轻率的评论植根于他们自己的恐惧和偏见,衷心希望我们的社会能重视性侵受害者被二次伤害的这个问题。
我最爱的大女主类型片已经被女拳毁了
看完就忘系列
是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不喜欢女主角性格但是依然代入感很强。为她的勇气鼓掌。
心理旁白有它的效果,但好像一开始就“破题”了。影片着重于人物的挣扎和突破,动机部分比较取巧,对自身状态厌恶一目了然,另外就是靠过去来补。另外,不少人好像对那一刀有疑惑,其实很简单,基本的是阻止其继续杀戮,再来是可以借以提升自己地位。但事与愿违,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转变。
应该是一部挺有争议的电影,看的时候就很纠结,一会儿认为女主做的对,一会儿又觉得不对,我看不同的观众也一定会有大相径庭的选择。残酷的社会现实,各种各样的反道德,女主选择做回真我真的会艰难,未婚夫已经做的很好了,但决裂在所难免。结尾的场景,女主在街上回怼了挑事的路人女,预示着现实中连很多女性也是不支持的,结果还很难判断。
2.5
这太分裂了 这合理吗????——————————————————————看完结局加一星,为所有勇敢的女孩
余生所有暗潮都可以归结于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