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买的就是叶卡和几位情人的爱恨纠葛,没有吃到剧名的虚假安利,所以心理上的落差并不算太大。
只是随着剧情的推动,对于叶卡的政治才能不可抑制地期待起来,可惜这一部分只能等待下一季了。
这部剧里,叶卡这段时期俄国政治的风云际会不过是陪衬,人物才是一切剧情的刻画。
好多人夸赞伊丽莎白女皇形象光辉,有帝王的权谋和冷酷心肠,也有对爱人的百般柔情。
但伊丽莎白的形象已经是个成熟体了,剧里有生长有变化的,还是叶卡。
季末最后,一身洁白睡袍的叶卡举着一支蜡烛,穿过夜幕中的宫殿,推开大门,终于头顶皇冠手握权杖。
这一段充满暗示性的镜头恰恰便是这一季叶卡的缩影。
从异国公主到俄国的女皇,叶卡脱下了对于爱情的纯洁期待,披上了权势的华服。
看到最后一幕登上王座的叶卡,心里会生发出一种“终于”的感觉。
无论叶卡如何变化,如何被推着往权利中心一步一步走去,都会有一种归宿之感,就好像那里本来就就该是她去的地方。
命运早在最出众写好了剧本,一切顺理成章都是早有铺垫。
叶卡最初坐在马车上与母亲的对话,就以一个真正的恋爱脑为衬托,将她与愚蠢和绝对少女心割接干净,她追求爱情,但这是基于她对于权势的追求之上,尽管此时她追求的仅仅是个王后。
之后与女皇对答,面对体弱质疑硬撑着毒药的刺激回到房间,一个聪慧而坚韧的灵魂已经在重重叠叠的绣花蕾丝下伸出了她的钢筋铁骨。
叶卡两次黑化,一次举枪对上发情的彼得和他的情妇,一次是孩子被夺走。
后一次虚弱到无法站直的叶卡,扶着床栏对懦弱的彼得说出谋朝篡位的话,明明她满头是汗,连站直的力气都没有,可嘴里的话却如同杀人的利刃一般。
可惜紧随的剧情又落回了叶卡蛰伏无作为的等待和对伊丽莎白哀求,有些辜负了这一段的黑化。
其实全剧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人是彼得,虽然他沉迷艺术是个政治智障,脸上有坑还秃顶,但他真的很有意思。
他对于叶卡最后的厌恶很明显,前期的感情却很隐晦,难以分清最初只是厌恶姨妈的安排,而后的同病相怜,有那么一刻的动心,因为对暗杀的恐惧而产生的克制。
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或许彼得自己也难以分清,所以令人玩味。
最后让我高喊,能撩的一号忠犬的三号都是浮云,波兰小黄瓜赛高!
他用手指勾住女仆领口那一瞬间奠定了在我心里全剧情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从未见过这么儿戏的政治,看得我心情很糟糕,通篇讲的是伊丽莎白,但是根本感受不到伊丽莎白的手段,只是一个女王,感受不到帝王风范,政治手腕什么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一直在和彼得过家家,历史或许真的是这样的,但是这部剧的人物形象真的太过单薄,太站不住脚,在我心中不算很烂,但绝对不会有二刷的欲望。
伊丽莎白的人设看起来很牛逼,但在我这里看到的只有她体弱和愚善,伊凡这么大一个隐患也不出手干掉,战争画面约等于0,只有旁白告诉我俄国怎么样国际形势怎么样。
彼得更是垃圾,烂泥扶不上墙,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怎么样,但就这部影片看来,他是绝对的傻逼,没有政治才能,懦弱无能,和伊丽莎白对着干,行为举止像孩子,演员演技也不好,看起来很忧郁,完完全全大恶人,看不出半点身上其他性格的影子。
叶卡捷琳娜人设也非常刻板和平庸,明明是大帝,我忍受了七八集,从来没看到她稍微显示出的政治才能,动不动就瞪眼,但实际上只有在和情人偷情的时候才有出现一点小心机,最后的政变看的更是可笑,不流血政变可以,但是镜头拍得,如果旁白不说,完全意识不到已经更换朝代,她的上位不像是利用男人,只会为男人哭泣流泪,每一集都在生孩子,最后登上皇位和过家家一样,就像是被男人们推上去一样。
就这种演技和剧情,就算第二季能看到她的政治手腕,也会让人觉得很离谱很割裂,怎么就突然从娇妻变成女王了呢?
同样是说政治,纸牌屋拍得比这个好非常多,连甄嬛传都可以吊打叶卡捷琳娜,一直在看弹幕说女王多牛逼,就这种过家家的手腕,我看不出任何东西。
评分是两分,看得我非常憋屈。
颜值真顶 喜欢伊丽莎白女王 配乐确实单调但气势恢宏而合适第一集 伊凡第二集 叶皇病的莫名其妙 好的也很莫名其妙 叶皇正式改名啦第三集 叶妈当间谍被抓 彼得叶皇结婚第四集 彼得天花 第五集 终于和帅哥睡了 原来是女王出的主意 生了保罗第六集 孩子被抢了 帅哥也走了 叶皇哭疯了简直 女王立遗嘱要把王位给老公 收养保罗 王位就一定会在保罗手里 什么魔鬼逻辑 这集睡了个波兰王子?
还挺帅第七集 和普鲁士打仗 叶皇又救了个帅哥第八集 女王重病 彼得三世抽风 怎么会有彼得三世这么煞笔的人呢 叶皇这时候真一点儿野心都没有啊 只想带着孩子走 叶皇生了个女儿 女儿夭折 彼得勾搭了个瘸腿侍女 叶皇勾搭了之前救下的军官 彼得要离婚 女王说要彼得的情妇怀孕了才能离婚 他们脑回路怎么这么奇怪第九集 要被彼得三世气出心梗 我赶你回家我还不给路费 这是个什么极品男人啊我的天 偷偷摸摸生了个儿子是什么操作...第十集 和情夫造反 初恋回来漏了个脸 杀了伊凡 称帝了 确实没有大场面 有点low
富丽堂皇的宫殿,处处都闪着光,一切服饰装饰美轮美奂对于历史不太懂,人物名字略长,但大体也不影响观看此剧,很喜欢剧中的音乐,开场时两个场景的切换音乐配合的恰到好处。
对于印象深刻的几幕:1.叶卡捷琳娜被命名的时刻,彼得那个眼神,似是同情又带有悲伤,替叶卡捷琳娜成为又一个傀儡而感到无奈与悲伤;2.初期的叶卡捷琳娜像个少女一样,生病被探望时开心的跳到床上,与彼得谈笑,不顾及太多的亲吻,以及时刻能发现彼得的不一样,更了解他~3.明白了,我将接受您所有的优缺点,爱上完整的您。
(配合上剧中轻音乐);最喜欢的是玛特廖娜和贝曼这一对,简单美好!
伊丽莎白毋庸置疑是真的厉害。
感觉没有很详细的讲述叶卡捷琳娜成功的过程,更多的是讲述了她的感情线…个人还是喜欢彼得的,不愿做傀儡皇帝,一方面觉得他是聪明的,知道婚后自己的下场而不愿与叶卡捷琳娜产生感情,而内心有时像个孩子一样。
他向往和平自由,也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不是因为伊丽莎白,他很可能和叶卡捷琳娜成为美好的一对,去往其他国家过最普通的生活。
事实也说明,当他遇到对的人,也是会浪漫的送鲜花~许对方承诺。
同时他也是懦弱的,只能逆来顺受的接受姨妈给他的一切~(相信他内心是爱过叶卡捷琳娜大帝的)
这可能是我看的第一部俄剧吧.对于这个国家我知之甚少,甚至连电影都几乎没怎么看过,没想到一上来就是部连续剧.原本以为会不习惯他们的叙事方式,结果意外地很适应,剧本身也非常好看,再加上早就习惯了字幕,所以整个观看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很多年前看过凯瑟琳泽塔琼斯的版本,当时就对这位又美又强的女皇很感兴趣,读了历史书后才知道,她本来是个德国小公主,却推翻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当上了俄罗斯的沙皇.女皇在位期间施政英明,不断开拓领土,成为了继彼得大帝之后俄国历史上第二位大帝,一生足以谱写一段传奇.另一方面,身为皇帝的她,情人与男宠数不胜数.十分崇敬女皇的伏尔泰曾经写信给她希望她能够忠诚于爱情,叶卡捷琳娜则回复说,我只对美色忠诚.这样一位女性,美丽,杰出,野心勃勃,才华横溢,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仰与憧憬呢.所以以她为素材的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总能吸引我去看.俄语版更有贴合感,看到宣传图那刻,心里就已经雀跃万分地想要补这个剧了.于是兴奋地点开第一集,没想到比想象中的还要好看,一发不可收拾地一口气看完了,不禁想要感叹一声,俄罗斯人拍戏真不错.不过话说回来,这部剧虽然叫做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是有些名不副实的.因为整部剧一直到最后几分钟她才真正登基成为女皇,更多的是对她身为大公夫人时期苦难生活的描写.对于我这个只看过几页纸和一部电影的人来说,九集的容量很好地阐述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包括叶卡这些年受到的精神折磨,俄普的七年战争,彼得三世的作死过程,伊万六世的悲剧人生,还有伊丽莎白女皇的魅力.如果说叶卡捷琳娜是吸引我看这部剧的原动力的话,那伊丽莎白女皇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助力.当这位美丽的胖女士气宇轩昂地出场时,目光便不由自主地黏在了她的身上.这位充满魄力,果敢,聪慧的女皇,虽然残忍无情,但却是叶卡人生中最好的导师,这一老一少的每一次会面,剑拔弩张中带着惺惺相惜爱恨交加的暗潮,我相信她们是互相欣赏的.而伊丽莎白冷酷的外表下又何尝没有隐藏着柔情呢.她面对安东时的不忍与动摇,她将温柔留给了情人,她最终包容了叶卡的放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始终没有将事情做绝.饰演女皇的演员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真是绝了,堪称无可挑剔的表演.那强大的气场和目光中偶尔流露出的柔软演绎到位,浑然天成.多年以后当叶卡捷琳娜褪去少女的天真,目光坚定,梳起与前任女皇相似的发髻时,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历史上另一位传奇大帝即将诞生.这部俄剧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最后军事政变这段,节奏实在奇怪,拍得毫无紧张感,但总体来说称得上佳作.作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历史启蒙作来看也是不错的,更何况服化道与场景无一不美,绝对值得一看.希望俄罗斯能将它拍成系列剧,我务必想看女皇执政后的英姿,毕竟她波澜壮阔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叶卡捷琳娜大帝看完了,三星不能再多了越到后面越觉乏味画面精致,不可否认,每一帧截下来都跟油画一样;女主漂亮,我老婆看了女主都犯花痴;情人们个个都是帅小伙壮如牛枪法准但有几个问题不得不吐槽:一是进度太快。
不知道是不是预算有限只能拍9集还是什么,到后面一集的跨度都是好几年,感觉跟纪录片一样。
导演纯粹为了赶进度,照着历史事件一件件给还原出来了,纯粹就事论事,一件事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几乎没有任何延伸,纯粹是为了复述一遍历史二是主角形象混乱。
越到后面主角越让人看不懂。
伊丽莎白一世塑造的算是最成功的,其次是彼得三世,但他们的一些举动你依然会看不懂,不知道动机在哪,剧里面也不说。
至于女主,更是要把你搞晕,看完一部剧下来,你仍然搞不懂女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善良的?
腹黑的?
纯洁的?
淫荡的?
果敢的?
犹豫的?
你完全搞不懂。
而且,到后面莫名其妙就黑化了,莫名其妙就看上了那两个情人,从见面到上床,只用了十分钟的篇幅,看的我心理十分不适。
前面明明花了那么多集表现女主的忠贞、聪慧坚强,怎么突然就放荡了?
云里雾里三是拍的太简单。
比如最后一集,第三情夫发动政变,跟尼玛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从头到尾只见到他带了四五个兄弟,只打了一架,然后政变成功了?
这尼玛也太敷衍了吧。
类似的敷衍还有很多,比如普鲁士国王,每次出现,都是那两个场景,都是那三四个人外加两条狗,每次都在试图破坏俄国,统一欧洲,你说你这导演气人不气人,丢人不丢人。
总体来说,这部剧我认为只能比及格多一点点,给三星足够了
总体来说:前五集剧情不够吸引人,后四集看到停不下来1.感觉第三集叶卡捷琳娜从傻白甜(有点)转变成攻于心计的女人有点突兀,可能第二集结尾改名是标志性事件,但是第三集她说出我是处女这一句时我就感觉很突兀。
觉着第五集孩子被夺走,情人被外派,这块的转变很nice。
2.好心疼服侍小皇帝的奶妈,两个人相依为命,那种感情远胜于血缘。
3.爸妈都那么好看,保罗咋那么丑呢4.外交官好帅好帅好帅(没错我是颜狗),预定是叶卡捷琳娜第二位情夫5.叶卡捷琳娜挑情夫的眼光真不是盖的6.第六集叶卡捷琳娜怎么就那么在意一个被抓的中尉,很重要的一个官职吗?
可能觉着他好看,但是仅仅一面就为了好看就大费周折救他出来?还去监狱迎接他,卧槽长得好看就是厉害。
(虽然我也是颜狗,但是还是有点理解不上去,而且这位明显没有前两位帅啊),但是这个军官后来确实救了她一命,也是她登基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缘妙不可言。
7.俄国人名字太长了,一些官员傻傻分不清楚8.彼得三世的侍卫也好帅,马鸭!
我要是彼得三世,肯定被掰弯了。
9.看了彼得三世,觉着清末政府好像也没有那么令人生气了,毕竟清末政府还知道我是我,敌是敌,只是打不过而已。
10.已经等不及叶卡捷琳娜处死彼得三世了。
11.被关起来的伊万小时候就很好看,大了很帅气啊。
心疼伊万
1744年被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
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
1762年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后即位。
丈夫: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1728年2月-1762年7月),史称彼得三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一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七位皇帝(1762年1月-7月在位),出生于外国几乎不会说俄语,彼得一世的外孙。
因伊丽莎白一世女皇未婚且无嗣被挑选为继承人,其统治时期,普鲁士势力在俄罗斯宫廷影响达到顶峰,在他后的俄罗斯君主均为日耳曼血统。
1762年7月9日,彼得三世妻子叶卡捷琳娜(后为叶二世)发动宫廷政变迫使其下台,7月17日去世。
情人: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后担任波兰国王)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格利戈里·波将金
传记是《Catherine the Great》,是普利策奖得主Robert K Massie收集历史材料写的自传,很好读,也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很长,我还没有读完,打算边读边更。
对照来看能解决很多看剧时的疑惑,也能更理解一些比较跳跃的事件发生的背景。
由于不能粘贴所以英文就由我自己渣翻成中文引用剧中似乎把叶卡捷琳娜的出身背景塑造成了落魄贵族,其实,她们家和女皇以及Peter的牵扯还是蛮深的。
具体如下: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弗雷德里卡,剧中都叫她的姓。
出生于1729年4月21日。
她的父亲是Anhalt-Zerbst的prince, Christian Augustus,是一个节俭,自律,正直而虔诚的容克贵族/路德教徒,没有野心,也缺乏灵活的头脑,被国王嘲笑为“那个Zerbst的笨蛋”,常年处于(相对)的贫穷和单身状态,直到37岁在家族牵线下结婚。
而母亲Johanna的贵族品级更高,属于德国显赫的Holstein家族,在布伦瑞克的皇宫长大。
嫁给叶卡捷琳娜父亲的时候仅15岁(我也不理解这个婚是怎么结的)。
16岁时她生下叶卡捷琳娜,但可能由于生产的痛苦(生完之后在床上躺了19周),或者本身的重男轻女,母亲对头生的女儿并不喜爱。
反而对一年后生的残疾儿子格外关心。
这给幼年的叶卡带来了一定的心理不平衡。
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手记中,叶卡对自己这个弟弟的记载极少,仅仅记录了他在12岁时夭折。
但是叶卡从自己的家庭女教师那里得到了很多赞许,家庭女教师Babet Cardel是一个法国新教贵族出身的单身女子,教授叶卡法语等各种课程。
她盛赞叶卡捷琳娜:她有高尚的灵魂,有才华的头脑和金子般的心,她有耐心,温柔,活泼,公正,并且持之以恒——总之她是那种家庭教师梦寐以求的孩子。
但是母亲并不放在心上,还一直不断告诉叶卡她长得很丑:她反复告诉自己的女儿她很丑还很没礼貌。
索菲亚(也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被禁止张口说话,除非有人先对她讲话,被禁止对成年人发表自己的意见。
她被要求跪下亲吻来访贵族妇女的裙摆。
她遵从了。
叶卡也被说服了,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已经很确信自己的丑陋。
所以我更希望有内在的不凡之处,以期忘掉自己的外貌。
1739年,叶卡的舅舅,即Johanna的兄弟Adolphus,吕贝克的prince-bishop被任命为彼得(没错就是剧中的彼得)的监护人。
因为彼得成为了孤儿——他刚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亲(伊丽莎白的亲姐姐安妮),十一岁又失去了父亲(Johanna的表兄)。
这个孤儿并不简单,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光是俄罗斯王位的潜在继承人,也是瑞典王位的顺位第一继承人(因为Johanna家族是瑞典王室的一部分)。
叶卡曾经在自己10岁,彼得11岁的时候与他见过面。
在回忆录中她写道从周围人和母亲的眼光中她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成为彼得的新娘。
我知道他有朝一日会做瑞典国王,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小孩子,但王后这个头衔听起来还是很悦耳。
之后他们再见即是在圣彼得堡。
中间叶卡十四岁时差点嫁给比自己大十岁的亲叔叔George(私自接受了他的求婚),但女王的来信无疑打断了这个进程。
1941年,彼得大帝的小女儿伊丽莎白通过政变夺得王座。
所有人的命运开始改变。
就像上文提到过的,伊丽莎白的姐姐Anne嫁给了Johanna的cousin,公爵Charles Frederick。
他们也就是彼得的父母。
不仅如此,伊丽莎白本人也和Johanna的家族有很深的牵扯,在姐夫(公爵Charles Frederick)的推荐下,她17岁的时候与Johanna的亲哥哥Charles Augustus相识相爱,但订婚夜Charles倒下并被诊断为天花,之后没几天就病逝了。
伊丽莎白非常悲伤,她一生都没有走出失去初恋的痛苦,也因此将Johanna的家族看作自己一半的亲人。
再说回彼得,因为伊丽莎白即位,对姐姐感情极深的她收养了彼得。
所以彼得作为俄罗斯的王储,宣布放弃自己对瑞典王座的继承权。
按照两国的协议,俄罗斯要指定一位新的瑞典王座继承人(默默吐槽这个操作有点迷),于是伊丽莎白指定了彼得的监护人,也就是Johanna的兄弟Adolphus。
Johanna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很自信,她看不起自己丈夫的寡淡,经常外出经营自己的贵族关系。
比如伊丽莎白登基后她立即写信祝贺,也得到了女皇热情的回信和昂贵的礼物。
于是她一直在努力经营着这个关系,给女皇送去她姐姐安妮的画像等等。
终于, 女皇寄信来请她带着女儿秘密前往圣彼得堡。
此时反普鲁士的外交大臣别斯图哲夫正在给女王压力,要求彼得迎娶波兰公主Marianne,一起抗普。
但女皇对Holstein的家族有特殊的个人情感,于是要求Johanna带女速来。
Johanna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仅准备十天就出发一家人先前往柏林。
在柏林她们觐见了腓特烈大帝。
国王和14岁的小叶卡交流了很多政治哲学的话题,认为她惊人地聪慧。
同时腓特烈交给Johanna任务,让她做外交特务,伺机设法让别斯图哲夫下台。
Johanna为自己领到重要任务而喜不自胜,完全忘记了女王的恩惠。
母女二人前往俄罗斯的前半程因为要秘密行动所以非常朴素,但剧中呈现的破马车开到宫门口被俄罗斯的贵妇嫌弃就是艺术的加工了。
实际上自她们到达边境并与女皇安排的人会和后,就受到了礼炮齐鸣的礼遇,并且换上了豪华的车马,到达圣彼得堡。
讲到叶卡和彼得的相遇和相处,就不得不交代一下彼得的成长背景,真的是非常惨的一孩子。
母亲在他三个月时就去世了,父亲也对他并不上心,在他十一岁时也去世了。
被收养之后按理说应该得到礼遇,可是他的监护人很懒,给他安排的教师/管家Brümmer又严苛到变态:Brümmer更适合去驯马而不是教王子。
他用严厉的惩罚,讥嘲,公开羞辱和营养不良的饮食去折磨他年轻的学生。
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如果王子做错了什么,Brümmer会出现在餐厅并且威胁他的学生要惩罚他。
吓坏了的男孩没有办法继续吃饭,而是离开餐桌开始呕吐。
……饿肚子的王子被要求在吃饭的时候站在门边,脖子上挂着一张驴的图画,观看他的随从用餐。
Brümmer是不是就会用柜子或者辫子抽打他,或者让他跪在硬豆子上数个小时,指导他的膝盖又红又肿。
Brümmer使用的暴力制造了一个可怜的,扭曲的孩子。
他容易害怕,习惯撒谎,有对抗心理,喜欢吹牛,懦弱,多副面孔,个性残酷。
彼得熟习瑞典语,法语,母语是德语。
说起来他就是一个生在德长在德的“德国人”(打引号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德国”的概念,只有一个大概的地缘位置)。
后来也成为了Holstein的大公,远程从俄罗斯管理那里的事务(其实是求叶卡帮他管理了很多),所以他对普鲁士有感情,是非常好理解的。
而且,在小时候,家人出于他未被在一次俄政权交替时被选为王座继承人而心怀不满,给他灌输了很多俄罗斯的坏话。
彼得小时候就喜欢练兵,但他只喜欢Holstein的蓝色制服,而对俄国军服不屑一顾。
用伊丽莎白的话来讲:她的一大悲哀就是侄子公开地不喜欢俄罗斯的一切。
彼得讨厌俄语,并认为俄罗斯原始,落后。
所以其实,当同样说德语的叶卡出现时,他并不反感,把她当作一个难得的玩伴。
但其中并没有感情的因素,他甚至会对她讲自己喜欢的女人。
在开始尚算顺利的时候,叶卡病倒了。
但并不像剧中呈现的,是Lestoq下毒,Lestoq此人是后面好几年之后才倒台的,并且罪名是私通腓特烈。
病因是肺炎,而肺炎的起因是她急切地希望学好俄语,熬到半夜加班练习,所以着了凉。
又因为母亲Johanna试图隐瞒病情,而拖得更加严重。
伊丽莎白发现后长达四周时间亲自陪护着她,之后叶卡一直记得那种动人的情感。
在病重时Johanna提出找路德教神父来,而叶卡却拒绝了,说想见东正教的神父Todorsky。
伊丽莎白听到后大为感动,放声痛哭。
在这些事情传开后,整个城市的人民对德国来的公主有了好感,因为她如此热爱俄罗斯的语言和宗教。
因此,当叶卡病好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好感和尊重(不得不感叹她14岁就如此坚强有智慧,实在厉害)。
她在回忆录中还提到自己闭着眼睛装睡时从侍女的谈话中听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叶卡的聪慧不止是小聪明,事实上,在她十岁的时候就被瑞典大使惊叹为有天赋,是做哲学家的料。
后来在俄罗斯的一次晚宴叶卡和他重逢时,他再次感叹:你要结婚,真是太可惜了!
事实证明,一段痛苦的婚姻的确显得格外漫长,也许也的确耽误了她成为一个哲学家。
彼得的天花,的确导致了他和叶卡的隔阂。
本来他们是关系还算友好的玩伴,但天花带来的毁容效果让彼得变得更加敏感,自卑,也让叶卡实在难以伪装出若无其事的姿态。
Johanna被揭穿做间谍的事情和剧中展示的差不多,是直接被别斯图哲夫揭穿的,女皇也并没有牵连叶卡。
Johanna在婚礼后离开了俄罗斯,给叶卡留下了6000卢布的债务,6000卢布什么概念呢,叶卡一年的配给额度只有3000,这笔债直到她当上女皇才还完(其实就是没还吧,笑)。
1745年,两人结婚。
尽管医生建议伊丽莎白推迟婚期,因为彼得虽然16岁了,但是还未开始性发育,是不能生孩子的,但伊丽莎白推迟了一次之后还是等不及了,给他们操办了一个盛大的婚礼,甚至丢下政务,亲自关注典礼的细节。
但婚后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实在无法产生情感。
叶卡甚至感叹到,没有想到两个人能如此的南辕北辙。
剧中的情节是叶卡在努力地讨好彼得,但事实上,她因为自己的自尊心(pride),难以放下姿态,尽管也不情愿,但还是与彼得渐行渐远。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本来准备好去喜欢我的丈夫的。
可是结婚后几天我就得出了结论,如果我允许自己爱这样一个人,那我会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人。
……但是我对所有人仔细隐藏了自己的决心:我永远不会爱一个不爱我的人,我的心只会属于一个只爱我的丈夫。
婚后,因为迟迟抱不上孩子,伊丽莎白的情绪开始越来越不稳定,对夫妇两个时而爱,时而恨铁不成钢。
她解雇了与叶卡亲密的女侍,但又在彼得重病的时候告诉叶卡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抛弃叶卡。
她强迫夫妻两人住在相通的房间,不能轻易与外界联系,不允许他们随意娱乐。
派来看守他们的人是一对公认的模范夫妇,但他们中男的虚伪,女的没有文化,人品都非常低劣,让叶卡和彼得都备受折磨。
叶卡还同时被彼得的爱好折磨:拉乱七八糟的小提琴,以及把狗当成军队来训。
两个看守的夫妻最终由于男人的出轨而身败名裂。
而叶卡开始与萨尔托夫公爵发展恋情。
并非像剧中那么浪漫,萨尔托夫始终暗恋叶卡。
事实上,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萨尔托夫结婚之后,叶卡24岁的时候。
萨尔托夫公爵以喜欢征服女人为乐,他的妻子是他一度的“真爱”但很快也开始厌腻。
而独守空闺的叶卡成为了他满足自己ego的最好目标。
叶卡起初并不感冒,但耐不住他的多情攻势,就默许就范了。
在这段关系中,叶卡因为缺少感情方面的经验被萨尔托夫操纵,为他谋取功名。
这竟然成为她与一直反对她,反感普鲁士的别斯图哲夫的和解的契机。
女皇老了,别斯图哲夫非常害怕自己被秋后算账,与一心亲普的大公彼得相比,他觉得叶卡更加聪明,通情理,是可以指望的对象。
叶卡怀孕生产后,早就玩够了只恨抽不开身的萨尔托夫公爵也如剧中所演,抛下了她。
借着去瑞典报喜的任务,他和多个女性勾勾搭搭,这让叶卡彻底死了心,断绝了这份关系。
之后,波兰的王子,纯情的Poniatowski,书中甚至考证了他为处男,喜欢上了叶卡。
别斯图哲夫也帮助他们两人,给“小黄瓜”(书里没有提到这个外号)下达外交命令以让他可以一直待在俄国陪伴叶卡。
他和叶卡生下了不久就夭折的女孩安娜。
接下来就要说到政变了。
女皇其实并不像剧中那么专情,除了来自乌克兰的情夫阿列克谢,她还有更喜欢的情夫Ivan Shuvalov,这个情夫的叔叔就是剧中的情报局长,长得像伏地魔的Alexander Shuvalov,其实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
所以舒瓦洛夫派(Shuvalovs)和别斯图哲夫就分庭抗礼,在女皇健康状况明显欠佳的情形下不断互斗。
政变其实是别斯图哲夫的一个大胆计划,让叶卡去结识一个前线的将军,共图女皇身后的夺位大业(让叶卡和彼得平起平坐,共享权力)。
但叶卡觉得风险太高,并没有同意。
可是叶卡和前线来往的信件还是被发现了,尽管其中并没有过分的内容,但叶卡因为干涉军政,还是受到了女皇的怀疑。
未完待续。
俄罗斯电视剧《叶卡捷琳娜大帝》一直以来都是各大短视频平台博主的心头好。
毕竟,这年头大家都喜欢看事业型大女主疯狂搞事业的打怪升级剧情。
《叶卡捷琳娜大帝》号称俄版武则天,她送走无能老公彼得三世,登上女帝宝座,把当时的俄罗斯送上国运巅峰。
不得不说,叶卡捷琳娜大帝能有今日,得感谢一个人——她老公的姨母兼她的婆婆,俄罗斯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
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其实也是一个牛人。
在《叶卡捷琳娜大帝》第一集中,伊丽莎白一世正忙着给自己的继承人,皇储彼得选择新娘。
伊丽莎白一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内心并不是老母亲终于要看到儿子成亲的那种喜悦,而是左右为难,非常矛盾。
她选择彼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是形势所逼,有些迫不得已的味道。
伊丽莎白一世是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小女儿,她的婚姻按照中国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姻缘艰难。
彼得大帝最初为女儿选择的婚配对象,是来自德国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查理·奥古斯都。
这个家族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有着长期姻亲关系。
但是查理·奥古斯都在距离大婚只有几个星期的时候,因天花而亡。
年少的伊丽莎白非常喜欢这位未婚夫,为此伤心欲绝。
这段经历,给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为俄罗斯的皇储妃埋下了伏笔。
因为这位早逝的查理·奥古斯都恰恰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亲舅舅。
彼得大帝还来不及为心爱的小女儿再次安排婚事时,就去世了。
伊丽莎白一世作为彼得大帝的直系亲属,婚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影响到俄罗斯的利益关系。
因此这一段时间她的处境是情人不缺,婚姻无望。
父亲去世后到登上女皇之位这段时间里,伊丽莎白一世历经了三位沙皇。
她的处境日益艰难,最后发动政变,继承皇位。
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皇位时,已经三十二岁。
以现代女性的生育年龄来说,她能生育子嗣的可能性极大。
但是对于当时伊丽莎白一世来说,她已经没有时间了。
在《叶卡捷琳娜大帝》第一集中,她选定的皇储妃、未来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已经踏上前往俄罗斯的旅程,女皇内心却为了这个决定伤感不已。
她抱着自己的情人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忧伤地问为什么上天不给她机会享受做母亲的幸福?
她希望情人能答应和她成婚,让她有机会生下婚生子女,继承王位!
但仅仅一瞬间,她的理智就战胜了情感上的软弱。
首先她的情人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出生平民,这样的结合,必然遭到俄罗斯教会和贵族的反对。
以当时的权力游戏规则来看,一旦失去贵族的支持,伊丽莎白一世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这一点和我们国家过去的皇室不同。
大臣对皇帝的婚事再不满,喊几句忠言逆耳就是最大的反抗了。
其次她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生出子女来。
这种事情,大部分时候只能靠老天,而不是自己说了算。
所以,这样看下来,外甥彼得就成了伊丽莎白一世唯一的选择了。
彼得的生母,安娜是彼得三世的长女,嫁给了荷尔斯泰因家族的约翰·腓特烈。
在彼得三世三个月之后,母亲安娜就去世了。
伊丽莎白一世和姐姐安娜的感情非常好。
所以登上皇位考虑继承人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娜的遗孤彼得。
在此之前,彼得一直生活在德国。
伊丽莎白一世从未见过这位外甥。
把彼得接会俄罗斯后,伊丽莎白一世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了——彼得不学无术,举止怪异,最致命的地方是他对俄罗斯的一切,都没有认同感。
一个对祖国没有认同感的帝位继承人,如何能统领如此庞大的帝国呢?
这种担忧,始终缠绕着伊丽莎白一世。
但她其实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彼得和她的血缘关系最近。
所以在为彼得选择婚事时,她还是基于亲缘远近和政治权衡,选择了来自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而伊丽莎白一世的担忧,也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政变最具说服力的理由。
只能说,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幸运。
借此契机上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一度把俄罗斯的国运推上顶峰,还留下了那句霸气的话:“如果我能活到200岁,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脚下。
”
其实这一季伊皇的形象更鲜明一点,叶二相比起来着墨较少。叶二第一个情人最帅,可惜空有皮囊,屁用都没有,至于彼得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懦夫蠢蛋,废物就算了,长得还丑。
伊皇娶我Thanks♪(・ω・)ノ
第七集完
单说剧情:美则美矣,毫无灵魂。只是批了一层颜值外表的电视剧。剧情稀碎,人物不饱满,看不到人物的任何心路历程,剧情转折生硬且突然。
我想看权谋!结果……🙄
第一部俄剧,大失所望。这部剧表达得太肤浅,演员演技好烂,毫无灵魂。
别的剧可能会把最后这样的政变过程当成重头戏来拍,但这部剧直接略过,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会让人质疑女主政变成功的合理性。仔细一想,真的很聪明。整部剧都是各种不拍、各种省略。就像女主说的:具体的政变方案我不讨论,你们比我懂。
女主角关之琳既视感,表演痕迹太重,半集弃。
一样的内核披个俄皮就高大上啦?颜狗的跪舔罢了。
不知道在毛那边这部算不算在“历史正剧”的范畴,但有些部分真的很儿戏,比如伊丽莎白对继承人血统的要求反复横跳,叶卡兵不血刃政变成功,能瞒住所有人在皇宫生下孩子,生下孩子后才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大帝不需要完美,但一定不是剧中的玛丽苏。
大帝的学识渊博只有一句旁白就略过了 出现没有意义的裸露 剧的重点在情情爱爱
第一季对叶卡捷琳娜的塑造感觉还没有伊丽莎白一世的好,什么都不懂,权力,阴谋完全与她无关,服装道具都是美的,演员也很不错,但感觉还欠缺点人物的成长变化
又美又漂亮,视觉享受
美貌、智慧、坚强且荒淫无度的女帝,女性A片,俄罗斯演员的颜值高到离谱。
本剧卖点……只是看叶卡捷琳娜花式泡汉子吧(⊙v⊙),除此之外的剧情都蛮潦草的。
1我觉得彼得三世还可以挖出些东西来,作为全剧唯一双商负数的人,他是如何在权力中心平安活到登基的…2叶卡捷琳娜挑情夫的眼光一流3伊丽莎白女皇的形象更立体,政治老辣、内心向善、镇得住场。4两位女皇完全演出了才能上惺惺相惜、交锋火花四射的感觉,让一众男人黯然失色。
被抖推得只觉得演员太美了不看都不行了,因为历史书上真人肖像太过先入为主,就忽略剧情只当戏说偶像剧欣赏美人也还不错~
怎么说呢………有些历史宛如假酒。比如xxx的,和xx的、xx的~多说无益。
女主角很美,男的都好丑,男情人演的军人的感觉都没有,场景单调普通,除了光线不错,剧情单薄,是国外政变就那么简单,只能说全靠女主美拉起的。
用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说实话剧情挺让人失望的,太弱了。只有开头两集是以叶卡捷琳娜初入俄国宫廷的视角展开的,但实际上贯穿全局的更多是伊利莎白女皇的铁血手腕,拖着病体治理国家和对抗普鲁士并取得胜利,其政治势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也很立体。女主角只有寥寥几笔说了下她喜欢历史和科学,但主要剧情都围绕在和联姻丈夫彼得和陆续两个情人的感情纠葛。(当然叶皇在宫廷中遭到的父权压迫真是古今中外都莫不如是,令人改感概。)所以最后一集的夺位也有点令人失望,虽说彼得上位后一系列举措都像小孩子的理想主义、引起众议论,但剧中的叶皇也没啥实权... ...特别是最后三集的叙事节奏很有问题,一下子就十八年后了。女主是好看的。画面也充满欧式油画美。但支撑不了我看第二部。(果然豆瓣的国外剧很多都分数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