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有原著党这种类别存在,改编就免不了贬损和攻击。
可能是原著党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吧?
于我而言,电影本身就极具魅力,有些处理远超出了自己贫瘠的想象。
电影版的《重力小丑》重新“整理”了泉水“毫无章法”的插叙,算是成功走上了动之以情的道路,不但创造了一些更加精美的画面,还能和小说形成对照,从而延伸了小说的某些点到即止的东西,甚至还有超越——因为电影版着实抓住了小说最核心的情感。
电影版的重心在于温情,而温情的重心在于父亲。
父亲从医院被搬回家,还养起了蜜蜂,承担了电影最重要的温情部分。
通过春和泉水的回忆,“越沉重的东西越要轻描淡写”连同盲人演奏家的故事从春嫁接到了父亲初遇母亲的场景里,既把令人眼前一亮的文艺浪漫转化成更有趣味的睿智醇厚,也点出了春和父亲的相似。
而在母亲被伤害而将自己关在家里时,父亲摸着嘴唇骗母亲出门,慢慢帮助母亲恢复。
当母亲因为意外去世却被旁人质疑是否自杀时,父亲含着泪水说“我妻子是不可能自杀的”。
在母亲的葬礼上告诉春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要生下他,春和泉水都是他的孩子。
再到最后轻描淡写地告诉儿子们自己的病情恶化。
这些细节与小说有很大不同,却十分贴切,让人忍不住要把他们“添加”到记忆里。
而作为“对照组”的葛城,也相应地被“邪恶”到能与温情抗衡的深度。
泉水和葛城见面的那段华丽地展现了电影超脱于预言的独特魅力。
葛城背光坐在沙发上自顾自地摆弄摄像机,微笑而认真地说着自己的理论;站在远处的泉水则紧张地试探着。
葛城把摄像机随意地对着泉水,画面传到他身旁的电视机上,镜头逐渐拉近,泉水局促不安的脸被放大到电视机上,再拉近,是泉水震惊又隐忍的眼睛特写衬着前面得意而无所谓的葛城。
然后葛城起身去找照片,镜头在泉水的背后“看着”蹲在地上的葛城,听他一脸嫌弃地说“最差的就是生过孩子的妇女了,一点意思也没有,好像是说谢谢你强奸我一样”。
泉水的愤怒、惊愕和死心,葛城的可恨、自私和得意,淋漓尽致地被这精妙的非语言艺术展现出来。
这种极具张力的画面是看小说的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来的。
电影里的泉水给我的惊喜还在后面。
泉水满怀悲戚和愤懑地从葛城的公寓出来,独自走上天桥,闪回和春小时候的事。
幼年的春躺在下铺,无辜地问泉水“rape是什么”,知道内情的泉水低头默念,想到相似的grape,然后伸出头去看着春,告诉他Fanta Grape(芬达汽水),然后故意模糊读音,用搞怪的语调教春念:rape, rape, Fanta Grape,用误导保护了弟弟。
然后在回到天桥,泉水用力呼吸,慢慢停下来,低下头压抑地哭泣,交替着母亲意外去世时候父亲满含泪水地回答“我的妻子不可能自杀”。
(这段同样很棒。
镜头慢慢拉近与警察对之的父子仨人,然后聚焦到父亲身上,虚化了泉水和春。
第一次父亲急切地打断警察,很大声地说“我的妻子不可能自杀”,春低着头,泉水看着父亲又转向警察;父亲第二次轻声地强调时,春抬起头看着父亲。
然后父亲回头,随即泪水轻轻地流出来,镜头拉远,父子三人依次离开。
)对夏子由来的交代也是电影青出于蓝的一点。
怎么才能用更小的篇幅交代跟着春的夏子呢?
书可以不限长度,用泉水的回忆、和夏子多次的接触和夏子的自述来创造夏子。
电影则用照片里无处不在的夏子生动地表现了夏子跟踪狂的特点。
最让我与小说混淆的是泉水亲眼目睹春杀葛城(小说里是听见)。
泉水赶到老家的门外,隔着窗户看着里面的春和葛城。
然后画面调转过来,前面是低头背光的春,后面是窗户外急切的泉水,中间是尝试劝说春,强忍着紧张硬扯出微笑的葛城。
“你能站在这里有我的功劳。
如果我不强奸那个女人,你就不会在这里,你明白吗?
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呀!
”窗外的泉水喘着起听完这些,狂奔绕到春前面的窗子那里,看着春即将下手,他用石头砸开了窗户——这绝对是为了告诉春你的护身符在这里啊!
然后泉水亲眼看着春把葛城打倒在地,没有阻止也没有帮忙。
虽然电影里没有泉水在梦中希望春穿越回去阻止葛城,却在春即将下手的时候大声阻止“等一下,这样就没有你了!
”这一段,可是这个结局却似乎在和小说里的泉水遥相呼应。
唯一的遗憾是电影刻意淡化了这一家人的任性气质,把他们拖进平凡的世界里。
首当其冲的是母亲。
刻薄点说,电影中的母亲虽然美丽,却很脆弱,几乎成了父亲展现自身魅力的镜子。
要知道在小说中,母亲和父亲是平等的。
正如泉水所言,“父亲虽然看上去土气、不起眼、也没什么特长,但我毫不怀疑他的伟大。
梵高一定能够理解父亲。
但可惜,他已经死了。
母亲也不在了。
真可惜”。
虽然电影里也有母亲打家长,为春起名字的情节,但是这都跟在父亲宣告春的身份之后;小说中母亲在父亲之外的地方赢得了赛马,也是小丑摆脱重力的原创,这样的母亲才能成为除梵高之外理解父亲的人——这样的母亲才是和父亲一样柔中带刚的人。
而对母亲的贬低,也抹去了父亲的锐利和冷漠。
电影里的父亲几乎不知道春的计划,至少不知道他杀了葛城;自然也谈不上接受春的犯罪,所以那句“你和我一样”的力度还不及“小春是我的儿子,我的次子,泉水的弟弟”。
小说里的父亲可是一开始就有随意判死刑的先例,中途察觉了春的计划还警告我不要和纵火事件扯上关系,最后也只是轻松地说“你们和我一样,都不会撒谎”,再没有干涉春的决定。
最无可奈何的就属Springs了。
电影鸡肋地用春关于性的观点和甘地的两句话概括了春的与众不同,却只字不提春的偏执或是对克拉玛侬人、基因、人性之恶、费马、桃太郎等等的独特观点,在后半部甚至把他形容成无所事事的不上进青年,春成了刺激泉水觉醒和成长的工具——这是这部电影最可恶的俗套:为什么总要站在一个回忆的角度?
为什么总要某个人成长或转变呢?
泉水的失真更是严重。
也许正是通过电影的比较,我才能发现泉水根本就没有成长或转变。
他对基因决定论其实很反感,所以把纠结“nature VS nuture”放在他身上不得不说是一种侮辱。
他对春的关爱从不是“以爱之名”,而是非常细微的:害怕春被报复而患上慢性失眠,顾忌春的感受而没有说出木花开耶姬。
他也远非那种最后鼓起勇气觉醒的逆袭专业户:泉水不但早就开始准备自己的计划,而且一直对少年犯、法律体制、人性有自己的独立认知。
在整本书里,泉水除了失去父亲、担心春被捕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这只是一段偶然被你看到的生活而已,别随便附加无聊的意义喔!
不过要在短短2个小时里展现伊坂的博识和深刻实在有些苛刻。
不如,拍成日剧吧!
该电影根据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改编,其中小说的大陆翻译版和电影评分同为8.0。
一个容易遭人抵牾的弑父题材,这个分数一方面证明了伊坂“混淆视听”(误!
)的功力;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这次影像化没有陷入拉低原作水平的泥淖。
个人认为伊坂氏作品最迷人的两处,一在离奇玄妙的情节转折,二是笔下主角多为作者分身,时作惊人之语,能讲他在故事里没说尽兴的话,发表有关人生大义的“出格”见解。
但对更为倚重试听语言的电影来说,将这些“饶舌哲学家”百分百放置到电影中,不啻于是一场灾难。
故张爱玲刻薄俏皮话说得那么带彩,变成电影《红玫瑰白玫瑰》后,导演也只好割爱,把其中精采论断化为几页书签形式的默片字幕。
而反观改编伊坂作品的不太成功的一则:《鸭子和野鸭子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
(小说原作评分要比《重力》高,改编电影后恰好相反。
)平心而论,这部影片可能是对原著“还原度”较高的一部。
但中村义洋却忽视了两个媒介的差异,剧情进展似乎旨在考验观众对原著的忠实和耐性,一路温吞下去。
110分钟的故事讲得绵软延宕,“等”的感觉由焦虑到煎熬,不是“脱力系”的资深爱好者,恐很难领会其中奥义。
囿于时长限制,中篇较适于改编电影。
故对长篇小说来说,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压缩时间并提升戏剧性(不排除简单粗暴,“往俗”里改) ;将文字转化(不是“直译”)为影像的视觉化段落(人物由演说家变为多做少说、更需着重处理“怎么做”)。
《重力小丑》原作16万字,算是一个长篇,导演能在各色闪耀的小趣味间做出大刀阔斧的删改,是个相当耗费心力的活计。
所以,这次主要扯下本片的改编手段。
一、更为集中地塑造“家”的意向1.身份设定 泉水的身份由公司职员改为在校大学生,虽然这样一来对于颇具“叔”气的加濑亮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这样便可越过“老板——同事”一线。
故原书展示的丰富社会场景虽有所压缩,却便于集中发力,使观众视域集中于奥野一家人。
父亲在电影后半部成了养蜂人,是个十分恰切的设置。
影片结尾,小春和泉水一起研究蜂蜜的取法不得要领,小春说父亲或许有书指导进屋去拿,经过桌边时镜头停下。
父母二人虽分隔在两个相框内,却面对面笑得分外灿烂,仿佛在不同时空呼应着嬉闹——原来两人都已到了极乐世界,却是哀而不伤,一种恬静的生死观茶香一样升腾。
2.线索人物(神秘女郎)出场时间神秘女郎(小春仰慕者&调查者)出现时间点发生了后置(第50分钟)。
且她同前犯人葛城一同出现,有搅扰观众视听的作用(花瓶之集约利用法)。
受篇幅所限,影片推理成分已降至最低,如果泉水此时只是跟踪小春生父,无异于提前揭晓答案,杀死观众好奇心。
影片剧情的推动,更多不是靠女郎的引导,而是靠兄弟二人及闪回内容的相互作用。
3.神一样的点题关于Spring的涵义,原著中只是第一人称的碎碎念,电影中却特意展示是妈妈的命名,对于两个孩子一视同仁的态度和对家庭的守护与捍卫自然流露。
另外,将他人及作者的格言移至父母处,也集中了“火力”,塑造出这对可亲可敬的夫妇。
二、并非直译的文字——视听转化 1.“噪音”他用 父母邂逅一节没有照搬原书内容,是视听化较为出色的段落之一。
当时只是路人的父母深陷大雪围困的车中,导演通过车载收音机播放的爵士乐介入这对密闭空间的男女,营造出张弛有度的“攻防”节奏:一个其貌不扬的平凡男子,怎样通过自身休养和乐天洒脱赢得美女芳心。
一个常规处理中会颇费周章的桥段,只通过一个旋钮便轻松解决。
最后母亲向父亲“妥协”(动作上十分节约,只是扭大音量旋钮),镜头在收音机一片欢腾的乐曲中拉到雪景的俯瞰,救援车辆正自远方驶来。
十分俭省的东方式运镜,类似于觥筹交错后的花月画面及帐下男女主角的两双鞋子,下一段落跳到咿呀学语的幼年泉水也不显突兀了。
另一处妙用“噪音”的是神秘女郎出现时的处理。
泉水为调查前案犯与小春间的关系,特意跟踪去他常去的酒吧盗取贴身物证。
为凸显取样前的紧张,音轨上是泉水即将炸裂的心跳声,酒保(注意,一个女酒保)紧似羯鼓的砸冰声······泉水将葛城吸剩的烟头放进试管的一刹,砸冰声戛然而止,而这一幕都落入邻座美女盘诘的眼神中。
延宕真相的托出时间,听觉及视觉上的噪音(美女)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2.“多动症”弥补视觉枯燥兄弟二人有段会话,在单调而朦胧的夜景中进行。
弟弟春在讲话间童心未泯,不时从滑梯滑下。
通过控制身体节奏控制剧情节点,且人物萌化,增加了视觉上的活泼和可看性;而火场弑父父一幕,则由于演员肢体语言和走位的单调,使人在浓重音乐的渲染下仍旧觉得有些出戏——那火,未免燃得太超现实了。
3.单镜内蒙太奇——哥哥的杀意如何把一个有违常理的决定变得合情合理?
其一是生物性的,在动作实施前就让观众形成动作期待(格式塔心理学),自动补完这一动作。
强奸犯在“供述”(毋宁说在炫耀与追缅)自己当年罪行时,手中摆弄着摄像机,看似无心地将哥哥泉水的表情投至屏幕。
当时他正在总结已婚妇女与处女之不同滋味,并对已婚妇女诋毁为“就像在邀请自己一样”,镜片反射着寒光的哥哥,透露出视觉的杀意,暴力最大限度合法化。
下一幕他开始搜索杀人方法时,倒给了观众大快人心之感。
4.反差短兵相接 老爸说“我们是最棒一家人”VS小春与前强奸犯葛城的基因匹配率为97.7; 从葛城处失魂落魄地走出,泉水的回忆回到幼时。
听到同学闲话的小春问哥哥“何谓rape(强奸)”,被哥哥打岔荡开,变成了一个饶舌游戏“Rape grape Fanta grape”(葡萄渣葡萄紫芬达葡萄水) ,这一幕恰夹在葛城炫耀罪状和验证葛城为小春之间,其间震撼摄人心魄。
三、强行因果缩减时间并提升戏剧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建立因果(前面说的不排除简单粗暴,往“俗”里改),如泉水“采访”葛城后联系到母亲车祸作别的一幕。
尽管原书中并未将母亲的死因和多年前的创伤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所谓血债血偿,观影大众们被很快地煽动起来。
书名与片名虽为“重力小丑”,说的其实是“干掉重力”。
——通俗化的解释为“自由地飞翔”,歌颂跳脱束缚的“无重力小丑”这里的重力,可理解为法律及伦常规则。
伊坂在讲述一种可能,当法律和道德都无法做出正常裁决,在人情前无能时,一群依仗智商优良的草民,将自己变作治外的自由民。
在法律与常规伦理的罅隙间悠游有余,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景象。
与小春的实际作为相比,墙上的甘地画像成了反讽,其实春一直贯彻着以暴易暴的原则。
而伊坂幸聪明地绕过了这样的解释,编造出这样一种温馨谎言:如果你享受着生活,就能摆脱地球的重力。
可我们都乐得相信啊,文字和影像何尝不是天时地利的迷信,我们都在假定性中“坚信”的魔术呢
喜欢MASAKI。
看完电影快1天了,思绪还是不太清楚,却给自己定下了写影评的计划。
首尾呼应。
“春は二階から落ちてきた”帅气的弟弟,博学的哥哥。
温馨的家庭,虽然是3+1。
但永远有人陪在身旁。
有感触的地方是:画画得奖 和 “哥哥,RAPE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么问呢?
”“大家都在说这个。
”“RAPE,GRAPE,FANTA GRAPE。
”于是童稚的兄弟一起笑了。
很美好。
母亲的隐忍终究承受不了心中的压力。
痛苦的父亲。
父亲其实不必告诉HARU说你是强奸犯的儿子。
如果一直保守秘密,无人知晓。
但是,哥哥取得了强奸犯的烟头和弟弟的头发,做了亲子鉴定,99.7% matched. 低垂的头颅。
基因这么重要吗?
难道你们拥有的不比这个更多更重要吗?
还是觉得很突兀。
“俺たちは最強の家族だ”那些生物知识,在中国都是初级内容,高中生都知道。
UGA是中止密码子。
跟踪狂夏子是全剧的关键性人物,她告诉了IZUMI,那些涂鸦是HARU自己画的,那些纵火事件全是HARU干的。
IZUMI和强奸犯的对峙,HARU和强奸犯的对峙。
而他本身始终觉得强奸不是坏事,心灵扭曲地考虑的是他人的痛苦和他无所干系。
30件强奸事件,在教管所呆了5年,出来后继续从事初中生(高中生)卖淫。
而HARU是很看不起SEX的,电影一开始HARU用爸爸送他的JORDAN棒球棒打那些小混混,救了一个女生,却只抛下“我不是为了救你而救你的”这句话。
在某处涂鸦处,有一个镜头,HARU把色情杂志踹飞了。
路边“工作”,清洗涂鸦,几个高中女生对他喊好帅好帅要和他拍照,HARU直接无视。
深蓝色的天空,IZUMI在知道更多黑暗的现实后终于放声大哭。
镜头回转,母亲拉着IZUMI的小手,摸着自己圆鼓的肚皮,说:“名字我想好了,HARU。
HARU和IZUMI在英文里都是SPRING的意思。
都是我的孩子。
”IZUMI策划着杀了强奸犯。
当天,发现了HARU墙上的那些秘密,拼凑的强奸犯的脸,纵火路线,20年前的强奸事件报纸剪贴。
也是当天,发现UGA。
在旧房子里,强奸犯和HARU见面了。
“你是不是有病啊?!
到处放火然后把剪报寄给我。
”“这是警告啊。
我给过你机会的。
”(强奸犯很不要脸地说了HARU的身世,HARU肯定很痛苦,虽然是知道的事)“只是强奸而已,告诉我有什么错。
”然后HARU进行了最后1次纵火。
“大火有净化的作用。
你的恶行必须要被净化。
你自己也是。
”“我们可是血脉相连的啊!
我是你父亲啊!
”“我只有一个正在与癌症作斗争的父亲。
”这时IZUMI发现了一切,在HARU留给他的线索里。
跑到旧房子那。
打破窗户,HARU对IZUMI回眸相视,然后抡起棒球棍砸在了强奸犯身上。
就像那次纵火后,一人踩踏着垃圾一样用力。
本应该是很激烈的场面,却很温和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父亲起床看见HARU和IZUMI睡在客厅。
醒后。
“为什么要搭上我,你一个人就足够了的。
”“重大的时刻,哥哥总是在我身边。
你不在的话我会很不安的。
”“我会去自首的。
”“你做的并没有错。
没有哪个警察或法官敢说你不应该这样做的。
”临近结局,一家人在马戏团里。
“妈妈,小丑要掉下来了啊。
”“没事的。
看他的脸,他很享受,他摆脱了地球的重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丑,涂鸦脸的背后藏着多少痛苦仇恨。
正如所说。
如果我们享受生活的话,就能摆脱重力。
好像飘在空中。
“楽しそうに生きていれば、地球の重力なんて消してしまえるんだ”
想看這部電影滿長一段時間的,直到最近好像終於進入屬於我自己的「日影週期」特別想看日本電影,於是也就順理成章地想盡辦法去看了。
本片改編自同名小說〈重力小丑〉,屬於一部親情、犯罪電影,對我來說甚至有一點點像加入犯罪因子的《如父如子》,也讓我意識到原來身份認同的問題同時也與犯罪問題息息相關,雖然小說只是小說,不必太過認真,但其實小說也可以說是社會的影子,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隱喻。
故事圍繞在春與泉這一對兄弟身上,然而這個家庭卻與往常所知有些不同—春是母親與強暴犯生下的兒子,通常這樣悲慘的角色背景會帶來有些矯情的故事,但這部電影卻選擇聚焦在自身的身份認同,再加上直接且純粹的情緒表達讓這部電影不僅不矯情,也與常見的日式小清新電影有些不同,簡單來說是一部能讓人記憶猶新的電影。
如我前述所說,本片其實與《如父如子》所探討的主題有些相似,究竟「基因」是不是就決定了一切?
而無論是《重力小丑》或是《如父如子》都試著去證明:「愛,才是一切。
」
愛,才是一切。
就這部電影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馬戲團裡的小丑,而我們每一天都在高空中試著抵抗地心引力的限制,不斷挑戰高空單槓的拋接雜耍,這項表演正包含了這部電影的主旨:你對自己及他人的信任與質疑,而「愛」這把雙面刃既是這個主旨的成因也是結果。
我們這一生或許都會如此圍繞著某件事打轉,也許你會經歷許多事情與問題,但問題的本質卻幾乎大同小異,對春來說,他一直否定自己的出生也因此或許他這一生都會困在這樣的束縛之中,面對這樣巨大且難以承受的離心力,緊抓著春讓他不至於被拋甩出去的是家人的愛。
本片塑造出一種飄忽不定的氛圍,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難處,在這塵世間浮浮沈沈,而也許是因為本片改編自小說,所以許多設定都特別緊抓主旨,包括主角的家業是生產蜂蜜,採收時期需要靠“離心力”從蜂巢中提取蜂蜜、還有哥哥做的基因實驗,時常也需要使用到”離心機”、另外也包括許多春從高處一躍而下的敘述,似是說明這家人都飄浮在塵世之中,他們努力地抓緊彼此靠近中心,避免被巨大的離心力拋甩出去。
雖然全片都在述說這家人的難,但卻並不代表他們過得不愉快,就像片尾馬戲團中小丑的隱喻一樣,即使高空雜耍是有危險性的,但他們還是享受在高空表演的過程,因為享受,所以就算掉下來也不會覺得痛;雖然春總是有些害怕他人的眼光,但這並不代表他無法享受生活,因為家人給了他滿滿的愛,所以就算這個社會對他充滿了偏見,春依然能繼續在塵世之中闖蕩。
整體來說,算是一部四平八穩的電影,讓我比較意外又佩服的是,雖然本片加入了犯罪因子但卻格外溫柔;雖說本片與熟悉的日本電影的風格有些不同,但總是能在其中找到特別舒服的溫度,流動在人物與人物之間。
“春意从二楼飘落下来”。
开头的这句台词砰的击中我的内心,诗意的温柔,又带着凌厉。
本是平凡的一家三口,温柔的父亲,美丽的母亲,还有呱呱坠地的儿子。
没想到一场猝不及防的强奸案成了散不去的阴云。
本是坚强洒脱的母亲在怀孕这件事情上纠结万分,然后问父亲,他问神明最后落自内心的善良,平静的接受这个本是罪恶的孩子,安静的担起了父亲的责任。
于是一家三口有了新儿子。
一个有着卓越的美术天分,又帅气过分的男孩。
大儿子叫泉水,小儿子叫春,都是来源于Spring,圣洁而温暖。
他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面对着闲言碎语的恶意,一家人包容并坚定的同一战线,说着我们是最厉害的一家人呢。
只是强奸犯儿子的念头让自尊心强的孩子不得不去努力抵抗来自基因的恶意。
他斥责性,排斥女生的接近,依赖着兄长,偏执又执拗着从清苦的甘地中获取些解脱。
这部电影拍自同名小说,但是删改了一些内容,并不如小说那样富含细节的生动。
但把春身上遗传的恶和后天的善之间的冲突更加对立起来,他夹在在极端的中间,经历了漫长的焦灼,唯有纵火的净化来达成平和。
也许这也是日本微物的体现吧。
泉水说警察只会将你定罪,不会关心背后有过成千上万次纠结,而对于春来说这纠结花了他全部青春的力气。
先看的小说《重力小丑》作品里悬疑感和文艺感都很强,从影视化角度来看,电影版也很棒,去除了文化感,强化了故事本身还有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葛城这个渣人更恶心了,泉水没在他家给他一闷棍已经是善良了!
故事突出了一些兄弟之间的感情,哥哥想着保护弟弟,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父亲也没有了那段在医院里解谜的戏份了,整体故事更接地气!
很多名场面还是还原了,给书粉一个好的观感!
在经历黑暗后,虽然家人们都没有芥蒂,但是世俗就是世俗,闲言碎语比杀人刀更可恶!
Haru came down from the second floor冷漠的少年从树冠的高度一跃而下,背后樱花万千他是Izumi一心要保护的弟弟,永远不想让他受到任何伤害他看着年轻的弟弟,在心里念着他名字,那永远清澈永远青春的一个时光只会在其他人身上留下痕迹,haru则像生存在玻璃幕墙另一面的美丽生物,不会腐朽,永恒不灭izumi在人行天桥上哭的那段,倒回去看了三遍,背景音乐与黄昏气氛的配合太震撼,那是悲剧的最强音回忆和现实双重的打击令他崩分离析,不堪重负地停下脚步,无法抑制自己哭起来害怕haru哪一天知道真相,于是要把那个罪恶的家伙先干掉压住颤抖的声线质问对方有没有罪恶感而自己点开杀人网页的时候有没有罪恶感去收集杀人工具的时候有没有过一丝犹豫是否想过自己即将背负一生的罪只是为了haru,什么都愿意“我不可能守护你一辈子”说着言不由衷的气话, 最后这一句才是长存在心内,必须要说出的,最真实的心意最后一个涂鸦上的字样是unforgiven gets attacked,背景是更剧烈的红色焰火“不可饶恕之人必将受罚”U G A,基因序列里stop的意思只有izumi能看懂的密码原来haru一早准备好,希望着并且相信izuma能看懂大火可以净化一切挥棒吧少年,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haru回头对izumi微笑,天真无邪像回到童年,然后如我所愿,不可饶恕不愿忏悔的人得到了报应第二天是晴天最感动的是 “你不在我身边的话,我会很不安” 和那句“haru跟我一样,撒谎时习惯摸嘴唇”以及看到他们父母遗照的瞬间我就泪了恶人的死没有换来善人的生,但善本身被保存下来高高在上的神明什么话都没有说,不必说haru知道自己的生命不是那个基因99.7%match的男人给的,而是二十四年来始终视他如己出的父亲,是他决定让母亲生下haru,然后给haru与亲生儿子同等的爱izumi仰头看着依然干净好看得不像话的弟弟haru从二楼纵身一跃,背后延伸着无际蓝天,清澈得像他的笑颜
伊坂幸太郎的小说总是举重若轻地描述非常严肃的主题,就像小说中提到的“越是深刻的越要充满活力的表达”。
这部电影的主线情节是预谋杀人,但看完电影,只感受到温情,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这些感情如同钻石一样不掺杂任何一丝杂质,他们是最棒的一家人,和血缘无关。
春信任哥哥,依赖哥哥,希望重要的时刻,哥哥能陪在自己身边,在哥哥的注视之下,可以释然地、微笑地挥动棒球棒,不再犹疑。
他知道哥哥会接住自己,能够安心地从二楼一跃而下。
很神奇,如果换一个作者,故事肯定要朝向另一个极端地方向发展,猜疑,排斥和隔阂会成为主色调,单伊坂总能讲一个乌托邦式的真善美故事,且让人信服,沉醉其中。
就电影来说,前半段要比后半段精彩得多,以泉水从葛城家里出来,决心复仇为分界线,后半段略显拖沓。
泉水与葛城的对手戏非常精彩,配乐也增色不少。
作为肇事者的葛城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洋洋得意,对作为受害者的母亲随意出口侮辱。
泉水的精神防线被击溃,他在天桥上游荡,痛苦的记忆开始闪回,齐齐涌上心头,母亲车祸去世,父亲心碎的眼泪,年幼的弟弟问rape是什么,此刻压抑的情绪达到顶点,泉水忍不住颤抖,最终眼泪夺眶而出,这段的张力甚至超过了春最后的的火中复仇。
两个少年时代的小演员演技太灵了,尤其春,他的倔强和悲伤仿佛能穿透屏幕,击中你的内心。
到底要如何面对伤痛和苦难,在爱和信任中寻求庇佑,用幽默和乐观来面对。
这不是一个弑父的故事,而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春身上流淌着葛城的基因,但他的父亲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会说谎的养蜂人。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
很喜欢里面的爸爸,他是一个温柔的丈夫,当发现被强奸的妻子怀孕时,他没有嫌弃妻子,而是爱她如初,希望她生下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
正是拥有这样的丈夫,妻子才是那样乐观的人,生下了弟弟春。
长大后的春一直心存愧疚,他把自己当成一个错误,认为自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自己的存在就是妈妈痛苦的根源,在恨强奸犯的同时也憎恨自己。
他去做一些“大事”时总是带着哥哥,还有他的棒球棒,因为他觉得这样会心安,哥哥对春的关爱改变了他。
电影最后春从二楼的一跃,跃过了过往的自己,跃向了更美好的明天。
看电影时,总是会被里面家人之间的温情所感动,虽然多年前经历了不幸的事,但是每个人还在乐观的生活着,这正是现在的我们所缺少的能力。
如果你享受着生活,就能拜托地球的重力。
愿你乐观生活,并被生活善良相待。
星期天的下午,独自一人在家,看了一部日本电影《重力小子》 一切看起来漫不经心,惊讶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直到后半部,我几次暂停播放,平复心境,才能继续往下看。
震撼慢慢的淹没了我吃惊的大嘴。
开始弟弟仗义救人,拒绝女生,从二楼一跃而下,有一点点奇怪; 到父亲寻找行李袋,轻淡地说是患了胃癌;奇怪加重,常规不是要悲天悯人、痛哭嚎啕吗?
到回忆父母的雪地相遇,一次相遇成就了一次姻缘; 到弟弟告诉哥哥,每一次纵火都在涂鸦附近; 到母亲被强暴;每一件事都是大事,但都没有激烈的情感冲突。
到父亲肯定的告诉母亲,生下这个孩子,这是我的孩子。
街上是热闹的集会,时间是黄昏,是特别平常又温暖的时刻,一个巨大的决定就这样出现了。
看到这里,我几乎落泪。
故事仍然是漫不经心的向后述说,孩子在成长,父母搬家去了乡下,哥哥和弟弟感情很好。
直到弟弟画画得了金奖,全家一起去参加画展。
嫉妒的同学对弟弟说,是家人帮助完成作品,家人解释说,我们都没有画画的爱好;嫉妒的同学母亲意味深长的说,那是像谁?
弟弟冲上去用画板打人,母亲赶上去,本来应该是要拉开的,常规操作都是应该要拉开打架,但母亲看到了父亲的眼神,那眼神在说,不要怕,我们要爱自己的孩子,母亲顿时选择了加入打人。
真好,父母的爱是这样无所畏惧。
母亲在车祸中丧生,警察疑惑是不是自杀,父亲坚定的说,不会。
我想这就是举重若轻,可能母亲真的是多年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但是在孩子面前,在社会的舆论压力面前,她选择的是微笑和坦然, 这一点,父亲是同盟,是支撑,有点“我不言败,谁能败我”的坚强。
还有,父亲最后因胃癌去世,精神压力巨大的人,是容易罹患胃癌的。
惊讶的还有,到了孩子18岁成人,父亲并没有对孩子们隐瞒实情,按常规是要隐瞒的吧,但是父亲平淡述说了事情经过,然后肯定的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我们是最棒的一家人。
影片中也流露出来,弟弟比哥哥更了解、更关心父亲。
强暴犯在哥哥面前肆无忌惮的说,怎么会有人把强暴后的怀孕公开生下孩子,一点都没有隐瞒呢?
好像要感谢我强暴她一样。
这句话,就是小丑脱离了地球的重力,高高飞起来的快乐吧?
我为这部电影所震撼,是在命运的无常面前,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和怨天尤人。
该承担的,勇敢微笑又坦然的承担;该痛击的,毫不留情的去解决它。
这才是酣畅淋漓的人生,这才是高高飞跃而起的,小丑的快乐啊!
看完后和队友聊天,队友说,日本自古传统上重视家名,胜过重视血缘;可能这也是他们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的缘有。
把伊坂幸太郎的包袱拍成白开水刚 记取马戏团段落+最美的父母遗照
墙煎饭必须死!
加濑君你好迷人,PS:黑久米有看推理了
哥哥弟弟什么的最有爱了~
为什么要拉上我啊。因为我惩恶扬善的时候必须带上你跟我的球棒。 接住我哦,哥哥。 TAT 太美好了 555 哭了好几次
感觉可能小说会更好看一点,电影拍得太日式温吞了。本来以为渡部叔的角色会有个弧光什么的,居然就这么一渣到底了……冈田太美了_(:з」∠)_,日本演艺圈除了20代前半的长濑智也,我最喜欢的脸就是冈田(不笑的时候)了。
改编基本成功,因为书中的回环确实不易通过电影简单的画面表达出来。基本属于一条线表述下去逐渐揭秘。另:关于书中最后一句的改编是成功的。
我就不懂了,当兄弟两犯下杀人的罪孽后,小老弟你怎么还能那么坦然自若地说出甘地的名言「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并潇洒地从二楼一跃而下呢?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吃日本电影这套残酷励志的。
这里改改那里改改的,小说里好多有意思的地方都丢掉了。不过光从电影来看嘛还说得过去。就冈田君快醒醒啊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都不适合演这种人格复杂古怪又聪明的角色呐(虽然演其他的角色也很空气的样子
小男人的溫柔力量,如果你享受生活,就能擺脫地球的重力!
fast
只记得一头一尾冈田将生的纵身一跃了,我果然还是不喜欢伊坂幸太郎这种故弄玄虚拖拖拉拉的推理。
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生下来!
典型的日本的“白开水”
正在看書,總覺得書比較好看
略显平庸。没拍出打动人之处,
虽然情节有点曲折,但给人的感觉很阴郁,颇有点日本人变态的那种味道在里面,让人不舒服。所谓的家庭温情过于矫情和做作了。
浓缩的果汁,尝得到甜头喝不到香味。精华仍然留在原作里,推理变成了画面而已。
本来期待很高特意去补的一部片~主角一家的感情细腻而又绵密,娓娓道来的温柔真好,只是最后过于戏剧化的复仇让我略有失望,被大火包围还站定不动放嘴炮的着实少见,生生从4星拉到3星╮(╯_╰)╭
才半个小时已经两出强暴戏,无论编剧还是导演还是高赞短评里夸赞施暴者正点的内容都令人作呕,这种叙事已经数千年,女性受害受虐成为男性叙事的关键节点并以此迈向自己足够赞美自己的英雄主义最后其乐融融美好生活,是伐,女性只是承受了最痛苦的施暴,男性可是失魂落魄迷失人生方向了哟,看看吧,无论虚构的生活还是非虚构的现实,遍地都是这种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