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这一主题,谈何容易,到处都是看着外星人悲惨境遇愤愤不平的圣母。
两百万人口,科技领先地球,身体素质强于人类,智慧不低于人类,况且还都是社会底层,虾民素质堪忧,论风险论消耗说接待国宾一样现实吗?
不说将来如何,就影片中执行人物被大虾杀死的士兵怎么想?
等哪天自己被屠戮的时候跟敌人谈博爱去吧。
唯一可行的就是尽可能掠夺外星科技,实现科技进步,但是影片中,二十年的时间,还停留在解剖尸体这一阶段。
电影的叙事跟剪辑还蛮不错,穿插了一些DV风、纪录片片段跟新闻视频,让影片很有一种写实的风格,也更让人有代入感,或许也是让人圣母心爆棚的原因之一。
感觉分不符实,披上科幻外衣谈博爱,还不如讲讲欧洲难民,批判一下白左。
科幻作为一个赚噱头的外衣,毫无价值,而且相当肤浅:二十年的时间,二百万难民竟然一个集体组织都没有形成,电影以一句领导层死了盖过;一艘飞船停那二十年,放空措施没有嘛?
科研不搞拆解嘛?
上面没有安保嘛?
既然选择了科幻的外衣为什么不精细严谨一些,真的不如讲讲现实的难民。
不过或许,影片真是在假借外星人影射现实难民,讽刺当今政府救济不力,无视人权?
😂想起了以前姑父教育我的话:地球上的事还没整明白搞什么外星秘密!
但是这仍阻挡不了科幻作为我的最爱,再但是这部电影真的不配这个分数。
总结一下,一个炫酷的科幻外壳,加上一个肤浅的赚同情的博爱内核,配合地球人救助悲惨外星人发现地球人恶劣行径的简单故事,本片诞生了。
或许放在十年前确实很不错
http://www.zhongzhijun.com/?p=352自从《黑客帝国》过后,电影界就少有科幻佳作,偶尔有几部被宣传得神乎其神吊足观众胃口的“大作”最终也都一一被证明是骗钱的垃圾。
稍远些的如拍科幻片的行家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新近的如一向特立独行,出演了经典的《黑客帝国》的基努.里维斯在去年拍的乱七八糟的《当地球停止转动之时》。
这一系列的科幻烂片让喜欢科幻的人近乎绝望。
不过幸好,最近刚出的《第九区》(District 9)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和希望。
《第九区》故事并不复杂:一艘巨大的外星人飞船突然悬停在南非上空,地球人进去后发现数量庞大的奄奄一息的外星人,他们都长得像地球上的虾一样,他们是落难到地球上的。
地球人一开始把这些外星人隔离安置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个隔离区内,名为第九区。
20年后,这群外星人的数量繁衍到了180万人之多,造成问题也越来越多,引起所在地周围居民的强烈不满,社会愈加骚动不安。
在民众的压力下,列国同盟组织(MNU)决定将这些外星虾人迁移到一个新的隔离区域,他们任命特工威库斯负责处理此事。
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威库斯显然对这个任命十分兴奋。
他满怀激情的走马上任,“挨家挨户”地走访要求外星人在迁移书山签字,即使被打也不能减弱他的工作劲头。
当他走到其中一个外星人的家时,偶然间发现了许多化学实验装置,他把这视为阴谋,那个外星人因此被杀。
威库斯在检查过程中一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玻璃管中的黑色液体,并沾到了身上,导致他狂烈的呕吐,不久他鼻子里也流出了一些黑色液体,然后是可怕的变异——他被感染了,开始慢慢变成外星人摸样——他首先长出了一支外星人的手。
这次,轮到威库斯被隔离了。
他被自己岳父负责的MNU抓去——不是给他治疗——而是被用来做人体实验。
原来,外星人在落难地球时携带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但这些武器是由外星人的DNA控制,地球上的人类无法使用。
而变异的威库斯身上融合了人类和外星人的基因,他被证明可以使用这些威力强大的武器,因而瞬间成了无价之宝。
在生死的边缘,威库斯逃跑了,遇到了密谋离开地球的外星人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称他的飞船上有治疗威库斯变异的药,但他必须先返回母船,而且要等到他撤回所有的外星人的三年后才可以治疗威库斯。
但克里斯托弗需要威库斯的帮助以夺回他收集了20年的液体动力——那瓶导致威库斯发生变异的黑色液体。
这样,原本是生死对头的一个地球人和一位外星人因利益而结成了同盟。
威库斯和克里斯托弗一起战斗,在战斗中互相帮助,慢慢地抛却了偏见和仇视,产生出了超越种族的情谊,终助克里斯托弗返回母船离开。
2004年吕克.松曾经拍过一部名叫《十三区》(中文名常翻译作《暴力街区》)的电影,讲述未来的巴黎有一个叫十三区的贫民窟,里面尽是现代社会的弃民,那里没有法律,没有制度,一片混乱。
吕克.贝松这部片子主要看点还是里面流畅华丽堪比李小龙再现的身手动作,但其背景也可以看做《第九区》这部电影的渊源之一:第十三区的居民和第九区中的虾形外星人的境遇十分相似。
如果说老牌导演吕克.的《十三区》点出了人类贫富差距造成的巨大沟通鸿沟的话,那么新晋导演Neill Blomkamp的《第九区》则思考了不同宇宙生命之间的鸿沟。
此片故事背景地——南非约翰内斯堡——的设置蕴有深意。
南非见证了黑人争取种族平等斗争的历史进程。
昔日白人在南非高人一等,黑人则因皮肤的颜色而“天然低贱”。
经过不懈的斗争,黑人终于推翻白人的统治,废除了种族隔离的法律,实现了种族平等。
可以说,约翰内斯堡是人类种族问题的一个宝贵标本,《第九区》的故事背景地被设置在约翰内斯堡自然是在暗示种族隔离时代白人和黑人的巨大差异及矛盾犹如影片中的地球人和外星人一般。
在人类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仅仅因为不同的肤色就造成了种族不平等和仇视的鸿沟,那么当人类的足迹真的脱离大地,踏入浩淼无垠的宇宙空间,奔向那“千亿的星辰、千亿的光芒”,成为一个宇宙公民之时,人类如何与来自其他星球的宇宙公民沟通并相处呢?
有了地球上的先例存在,这种对未来的展望实在会让人产生浓厚的悲观情绪。
这里首先要面对一个认同问题,以及认定生命的标准时什么?
当然,这个生命不是广义上的生命,而是特指具有智慧和文明的生命(这个限定本身也是不得已而为一个矛盾。
茕茕众生多愚昧,焉知一沙不能一世界,一花不能一佛陀)。
无论地球人种差异有多么巨大,但地球上人类的构造几乎完全相同,差别仅仅体现在体型、脸型、肤色毛发等细节之上。
但是外星人可不同,他们可能是一只“虾”形的动物——就像影片中的外星人那样,或者其他诸如一直传说的脑袋巨大四肢短小的蝌蚪式动物。
不过这样还算好的,毕竟这些想像中的外星人至少还和地球上的“生物”有类似之处。
可是宇宙星辰数不胜数,人类想象力也有局限,谁能肯定外星生命不会以一种与地球生命体截然不同的形式出现?
地球上的生命是碳基生命,而外星生命或许是硅基的(当我们目前使用的电脑进化出智能之后也就成了近似的硅基生命了),也或许是铁基的,更或许是人类目前根本不知晓的一种元素为基的。
当我们面对这些在生命元素的基本构成上有着根本不通的“生命”之时,双方能够互相承认对方是生命吗?
这是个难题。
即使双方能够抛开成见,互相承认对方是生命,那么第二个问题随之产生——不同生命之间能够沟通共存吗?
在白人强大,黑人弱小之时,白人可以以杀戮玩弄黑人为乐;当地球人强大,虾形外星人弱小时,人类可以以杀戮玩弄虾形外星人为乐;但当生命的舞台搬到宇宙之中,外星人强大,地球人弱小之时,地球人很可能要承受许久之前弱小的黑人和外星虾形人所承受的苦难,成为强大的外星人杀戮和玩弄的对象。
就在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坦尼大法官还在斯科特案中裁决可以是黑人属于白人的财产(该案的判决使得当时的美国南北双方的冲突再无回旋余地,美国内战由此开始,因此史称“引发美国内战的判决”),其潜台词就是黑人不属于人类。
那么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遇到有智慧和文明的外星人之时,或者仅仅是地球上的电脑进化出智能之时(如《机械公敌》),是否还会将对方视作是物,或者说能否将对方视作是“生命”。
反之亦然,外星人会将地球人视作生命而非物吗?
如果要互相承认,那么承认的标准时什么?
智慧和文明进化的等级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是否平等对待的决定权显然决定在高等级智慧和文明的手中,而且双方还要经过一场“比较”,或者“较量”,分个高下输赢方可。
同是碳基的生命体之间都杀戮绵绵,怎能又期冀在构造上有着根本差别的不同宇宙生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
杀戮,或许是自始自终缠绕在人类身上的魔咒。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也是几千年的杀戮史;人类文明的长河,也是一条人类鲜血汇聚的长河。
地球上的生命如此,宇宙中的生命想必也无法例外。
当人类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太空时代之后,立即就向宇宙发射了众多兼作地球信使的生命探测器,上面标着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携带人类的音乐以图同可能遇到的外星生命交好。
但也有更为悲观者,他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座黑暗的森林,里面的生命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且互不相知,在这座黑暗森林中,当发现一个生命时,最为有利的做法就是像猎人一样首先开枪消灭掉它,因为你不能保证对方不是怀有同样的想法。
《第九区》成功地触发了观众对恢弘的未来宇宙剧场的思考,但优秀的科幻影片不仅仅在于对未来世界的恢弘想像,也在于其对人类的现实境况的深刻关切。
当我们把不同肤色的种族之间的问题再往上思考一个层次,同时将投向宇宙生命之间问题的目光再收回地球之上,我们可以发现地球的舞台上类似的故事太多太多,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小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大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事实上都存在着沟通理解的鸿沟和敌意的冲突,并且已导致了伴随人类文明的绵绵杀戮以及道不尽的灾难。
如何弭平鸿沟并消除冲突,并非仅仅是科幻电影中幻想的未来故事所要讲述的问题,而是关乎人类现实命运的千年难题。
《第九区》正是这样一部宇宙政治寓言片。
影片的结尾是充满美好希望的:地球人威库斯和外星人在战斗中产生了超越生命形态的信任和情谊——威库斯帮助克里斯托弗父子离开,而地球上留下的外星虾人也帮助威克斯消灭了要杀他的地球人同事。
完全变成了外星虾人形状的威克斯在垃圾场中给自己的妻子折着玫瑰,默默守望者与克里斯托弗的三年之约。
荧幕落下,不禁思考:茫茫宇宙剧场,谁可同台共歌?
对于《第九区》这样略有深度的电影,无需动不动就说到人性,不必一思考就追问到终极,这是一部科幻影片的无法承受之重。
我们不如抛开思维的惰性,回到当下,说说眼前,少谈些主义,多研究点问题。
电影中,人类面对外星文明,最常见的就是表现出一种被迫害妄想狂,设定那些强横的外来生物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来毁灭地球的,而人类奋勇自卫,终于保得蓝色星球不灭;《第九区》里这种情形被逆反了,人类一变而为施虐狂,把那些星际难民当成蝼蚁,任意践踏、侮辱、杀害。
应战顽抗表现了我们文明的自卑;而横暴施虐,则是表现了我们文明的傲慢。
总之,面对外来者,人类总是难以保持平常心,总是焦虑的摇摆于两级,不能进行平和对话。
外星“大虾”们的文明级别显然比人类更高,高到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抹去人类文明,但他们来到地球后,却成了弱势群体。
原来他们社会的组织形态类似蜂巢,到达地球的时候母蜂已经死亡,失去了主心骨,所有成员只是凭着本能活着,各自为政,难以组织成具有威慑力的团体,弄得虎落平川龙游浅水,任人奴役。
故事舞台选在了约翰内斯堡,黑人的地盘,黑人在历史上曾经被贩卖被歧视被隔离,现在面对草根中的草根大虾们,却翻身农奴把歌唱,犹如印度种姓隔离制度里的“贱民”变成了婆罗门,来了个身份大转换,成了作威作福的的地头蛇,黑人们对待大虾,犹如当年白人对待黑人一样,尽显傲慢与偏见。
片中,不难看出,“大虾”取代了“黑人”,“黑人”升级成了“白人”,而影片主角从“白人”变异成了“大虾”,三重身份的置换为影片提供了足够的戏剧张力。
最重要的身份转换发生在主角威库斯身上。
威库斯靠着裙带关系担当大任,一开始很是得意,官腔十足。
他对待外星难民是无关痛痒的,甚至是轻佻的,带着部队横冲直撞,强盗一样任意搜查房屋,任意杀戮,甚至把火烧外星人坯胎当烤爆米花,着实一副小人得志、草菅人命的流氓嘴脸。
当他受到感染,上演变形记,“高等人”的身份逐渐丧失,终于成为大虾的一员,体验难民生活,不得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他亲眼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自豪感怎样发展成了文明的傲慢,甚至扭曲为文明的残暴,自认为高人(虾)一等的人类,喜欢安排他人的生活,充当临时上帝,面对他们认为的“低级文明”的大虾,政府要驱逐它们,黑人要吃他们进补,白人要肢解他们做实验,在地球上生活了二十年的大虾们根本没有享受到文明的雨露。
――威库斯从天堂坠入地狱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变成“非人”后,他身上的人的劣根性被逐渐清除,倒是越来越有个“人样”了。
――他顾念妻子,在逃亡中极力和妻子保持联系,表达对妻子挚热的爱,一心想回到妻子身边;他对红色高级大虾刚开始是利用,后来却发展为战友,产生了哥们义气,冒死促成大虾父子成功登上飞船。
除了对人类文明的侵略性进行反思,影片还批判了资本的畸形扩张,为了研发外星武器赚钱,威库斯的岳父可以六亲不认,把女婿当成小白鼠来解剖实验,为了万恶的资本,人类对同类如同对待异类一般残酷,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文明的严重隐忧。
《第九区》上映于2009年,剧中提到红虾父子会在三年后回来,也就是2012年,那是玛雅历中地球的毁灭年,如果玛雅人不幸而言中,人类漂流到外太空,成为寄居于别的星球的“他者”,会发生什么?
不敢设想。
一直很想知道大虾们是电脑的合成还是演员化妆后+电脑合成?
不管怎么说化妆的确很猛很强大!
看完后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人类是如此“恶心”的一种生物!
影片一开始用纪实的手法来回忆这一事件,他们称外星人为“大虾”这是一个贬义的词,第九区,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这里充满了暴力,色情,黑帮,武器非法买卖,犯罪,贫穷和饥饿,外星人不得不靠着捡垃圾,卖武器和抢劫勉强维生。
却成了威胁贫民窟的最大隐患。
MUN不得不想办法,驱逐外星人,年轻的MUN探员库维斯被任命为这次行动的总负责人,MUN虚伪的要外星人签下驱逐条约,这只是走一个程序而已。
却在搜查过程中遭到感染,即将变异为外星人。
而感染的事曝光后,MUN官员不仅没有帮助他,却妄图活活解剖库维斯的身体,以求获得控制外星武器的方法。
在实验室中,库维斯看到了用大虾来做实验,看到了MUN不为人知残忍的一面,在被送上解剖台,他祈求岳父救他,岳父不管他的死活,人性的贪婪和冷漠暴露无遗。
库维斯不得不自救,逃到了第九区,在“大虾”克里斯托夫那里知道了治疗的办法。
思绪忍不住开始天马行空。
如果真如玛雅人所预言,2012年,地球将成为死亡星球,我们能自救么?
我不得不怀疑。
人类喜欢驾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挖空心思的发展科技,攫取地球的资源。
Prawn的武器依靠的是自身的基因,用于小型飞船的动力,也就是促使Wikus变身的那瓶液体,也是他们自身的基因所提取。
他们的基因无疑是强大的,完全征服了人类那脆弱的躯体。
影片再次传达了一个信息,类似黑客帝国中机器人也将人类作为能量的来源。
也许,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就是自己,基因工程的真正开发才能让人类的科技开启浩瀚的太空之旅。
2012,这个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太多影片针对这个字眼大做文章。
如果地球真的两极倒转,太阳风肆无忌惮的摧残,大气层再也挡不住外来的彗星,无论我们怎么自救,也许也是徒劳,所以,开始可怜地寄希望于天外来客。
“我保证,三年以后,我会回来”Prawn父子的表现无疑是片中的亮点,对人类的保证掷地有声。
3年后的2012年,就算外星高智慧生命来拯救人类,《第九区》正好对人类与外星人的共生关系,提出强烈的质疑。
卧塌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换位思考,如果外星人将我们拯救出去,人类是否能与之和平共处,答案再明显不过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第九区》片中的人类言而无信,蛮横暴力。
要得到救赎,自己就得先拯救自己。
如果说人类还剩下什么,那就是那朵金属玫瑰留下的,微乎其微的爱情。
其实我觉得我们看这部电影不应只是批评人性丑恶,其实那也是缺乏沟通和一小撮邪恶跨国组织造成的悲剧。
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片中隐含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一直寻找外星人,假如真的有一天外星人大批出现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去看待这种异类?
就像电影里一样,时间一长,我们会不会因为外星人给我们造成的麻烦而厌烦,会不会因他们先进的科学而恐惧,在对外星人的好奇心过后我们该怎样接纳他们?
中国可是有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到时我们会不会以这种心态看他们?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其实我认为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如何对待,而是如何相处。
有些路是不能回头的,变成异形就是其中之一。
我先想到了这句话,然后再想想,尤其是想到片尾那朵金属制的玫瑰花时,便又想要将这话给抹去了……其实可能确有一条回头路,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就好像一切希望都只是过程,唯有在结果不明、目的未知的情况下才能存在;那些能够表现希望存在的电影,它们多半是好的,至少可以让人在允许任意泼洒可能性的联想中回味。
我和Neill Blomkamp并不熟,不知道9区还会有些什么新故事。
约翰内斯堡本身是我极为向往的一个城市——我听很多人说南非极乱,黑人的性格极度凶残,但我并没有亲见:告诉我这些的这许多人,他们也并没有亲见,只是还有些没有亲见的人告诉了他们——少量的来源造成了广泛的印象。
那些来源是媒体,就像异形片以及父母、老师、书本、电影和音乐自小告诉我们的那样:外星人多半来者不善,丑恶的多半是邪恶的,陌生人多半不值得信赖,岳父的话多半要听……我们自以为见识太多,哪知我国特色的经验实用主义往往最容易迷蒙我们的双眼。
无论是片中主角Wikus,还是座下观看影片的众生,对于自我自身于社会,无一例外存有一套成见般的认定:如果它不曾颠覆,那么我们大多可以享有愚钝的幸福;如果它被迫颠覆了,那只有警醒之后的无尽痛苦——《District9》中是这样,《1984》亦是这样,《夜访吸血鬼》如此,《变形记》也还是如此:几个杂乱的例子,无非是想阐明”我竟非我“的困惑。
不管是无奈、被迫还是自愿,当你即将成为少数,被逐渐孤立在几个多数之外:在那过程中,脚踩边缘,被曾经鄙视的排斥,被曾经亲近的背叛,无论是人还是外星人,对所有生物的信任都殆尽,唯有力求自保的信念在支撑一具即使在哲学命题上也早已非我自身的躯体……想想那种心情,倒可以套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这片子讲的真的不是异形,是寂寞。
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讲: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
9区的内在,表现的恰是如此的焦虑:Wikus先生最初急于扮演一种合群的身份,甘为城管队长,带领武装小队组织搬迁工作。
即使到感染脱逃之后,开上高科技动力装甲VS暴走之时,原来的面具也还留下小半张:不过,这个运气极好(也可以说是极坏)的人在事发74小时的那会儿多了一种新的认同,或者说是释怀——是幸运的事,因为这运气极好的人,开始逐渐习惯异形身份了。
另一方面,外星人也存有同样的焦虑。
他们开着巨型的母舰,有着卓越的外星科技,却又不幸虎落平阳,沦落到贫民窟中任人宰割(这个形容放在片中实在太过恰当,除了被白人欺压外,当地的少数恶劣黑人还吃他们)。
其中一些随波逐流,少数精英却时刻梦想着回归母舰,为此他们甘愿被人辱骂、凌辱甚至射杀,只要他们秘密维护着的计划仍在进行中,种族可以复兴,个体的死亡也无需畏惧。
再一方面,Wikus的岳父、MNU的佣兵们、9区的黑人帮派、主角的夫人……影片也试图表现他们的焦虑,或多或少:这些都是对画面内各个角色所做的诠释,在那些看上去杂乱又琐碎的细节上,焦虑的光芒就如电磁脉冲枪的发射一般闪耀,矛盾冲突蕴育在所有的种族、集团、民众和个体之间。
整个约翰内斯堡的焦虑心情,就像那些悬浮在半空中的巨大母舰,伴随着时刻不停的DV视角、新闻报告、事后采访和监视器记录一道,随电影胶片的转动摇摇欲坠着。
再稍谈谈9区的外在。
特效部分,由于本身使用了如同《死亡录像》《苜蓿地》及《女巫布莱尔》那样的仿真伪记录片风格,就特别注意不去制造太过好莱坞化的火爆镜头。
早期特效的亮点在对于蟑螂星人的糟糕生活的刻划上,点缀一些主角变形时拔指甲、掉牙等等很疼的镜头作为调剂;中期入侵MNU基地,外星脉冲枪的强力结合影片本身刻意营造的、故作真实的气氛,没有极度夸张的镜头,但却能让人耳目一新——基本上,就和玩《辐射2&3》时的感叹类似:火药武器果然是不敌电磁武器啊..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个个像气球一样血肉横飞,还让人觉得像在看新闻的感觉。
除了主角的运气过好让人颇有微词之外(谁让他开启了主角模板呢..),紧张度和热血度皆是完美。
后期机甲战让人有EVA错觉,或多或少会去联想到同步率之类的东西:机甲设计偏真实向,金属感和质感十足。
可惜这里出现了一些应用上的Bugs;佣兵的装备在外观上很让人满意,但在实战效果和战术布置上却过于科幻和大片化了;机甲的能力也有前后矛盾之处(共有三处,但均可补完后再解释,这就不剧透了)……演技上,Sharlto Copley很值得一提,虽然是半路出家之人,但演出上却能配合9区本身的题材,表演出十分自然、真实的效果。
全片的镜头基本围绕他展开,甚至可以说Wikus是本片的唯一主角:对于3天时间内的心理、身体、身份转变,每一个细节都雕琢得恰到好处。
前期的企业齿轮酸味、发现身体变化后的黑色苦味,折臂断指之时的腥辣血味,看到电视中污蔑他与异形性交时的无言涩味,结尾目送外星人回归时的微微甜味……尽皆可从Sharlto利落到位的表情动作中品尝出来,尤其是,在影片末尾又闪回最初他即将从总部出发、拿出妻子照片那刻的甜蜜表情时:我竟觉得这已是完全的两个人了……当采访中说到”Wikus,在我的记忆中他已经死了“时,仿佛是瞬间替换了自身,生出一股余韵悠长的悲凉滋味:此刻片子已经无关科幻,只剩下对人世无常的感叹了。
除此之外,Sharlto本人还是一部名为《Spoon》的片子的导演兼编剧,鉴于对9区的印象良好,此片大概也值得一看...^^据说Peter Jackson允了三千万给Neill Blomkamp,请他尽管随意发挥。
结果便是这部9区——票房和口碑大家也看到,估计Neill在开机时曾有的焦虑现时也统统去了散了没了。
至于Wikus,如果真得如约等上整整三年,会否在他栖身的破屋后面种满亮闪闪的金属玫瑰呢?
倒也真期待看到这样的一圃花田。
Wikus的进化过程来得并不像格里高利一样直接了当,简单明了:一天早晨,格里高利·萨姆沙从不安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甲虫。
Wikus的进化漫长到要花掉72小时的时间,以至于他可以慢下来,睁大还未变异的眼睛好好瞧瞧这个世界上的人,瞧瞧这个世界。
这72小时里Wikus暧昧而孤独,痛苦于无地,在人世边缘游走徘徊、若即若离。
籍着残存的人类表征和尚能接手机的右手,他在手机跟前陷入崩溃的边缘,苦苦哀求那一头的妻子,不要放弃自己,而他给出的理由竟是这般强悍而无力:不要放弃我,因为我还没有放弃你······这个时候,不用装逼的扯身份的焦虑和认同,傻子都知道可怜的Wikus落单了,在有一个月亮和七个月亮的世界里,他两相不是人。
同事离他而去(对于城管我们还能期待些什么?
),朋友电话忙音,这个时候Peter Jackson要再连老婆都给他撤了就该去玩独立电影了。
幸好我们的制片人是拍过《指环王》的,因此,爱情成了Wikus最后的救命稻草和信念,他开始告别混沌的身份和生活,起了个大早,洗漱干净,加入外星人的行列,满怀希望有一天能够重回人间。
可他还是像个智人一样混蛋,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一棍子把外星同类干倒在地,恬不知耻的对着可爱的小外星人哼哼唧唧什么Wikus蜀黍带你回家啦。
直到更混蛋的智人把他从天上拉了下来,他才大彻大悟痛改前非,钻进变形金刚里,奋死一战。
也许是进化的程度变高了,Wikus有了单纯的想法和善良的心,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我不欺骗你,你也不会欺骗我,我对你的承诺会实现,那么你也会实现我的。
所以,外星同类说Three years,I promise的时候,Wikus很有素质,很外星人的相信了。
而在这三年里,吃喝拉撒除外,Wikus整天泡在垃圾堆里,用爪子做着一朵一朵的花。
我们无疑都被感动了,那是因为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
回到现实,我们是毕竟是智人不是外星人。
因此当你给我的promise被放了鸽子,在我还没有放弃你的时候,你放弃了我,我都不怪你,谁让我们都是混蛋呢?
看完《District 9》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俗话说人有人道,那兽能?
有兽道,虫呢?
有虫道。
要是人变成了兽,是该遵守什么道呢?
变成了虫,是该秉持人道还是虫道呢?
光是《变形记》的故事框架就非常吸引人了。
男主角Wikus在最后一个镜头里面通过复眼,精心地制作一朵绝美的金属玫瑰,身下却是绝望的废墟和荒芜。
反差很大,带出了所谓的讽刺。
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讲: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
9区的内在,表现的恰是如此的焦虑。
问题是,焦虑的背后,本质又是什么?
先岔开一下,说说另外一个话题。
在心理学界,曾经有一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心理试验的素材和模本,通过交战的双方。
这就是朝鲜战争。
首先有心理学家,通过美军的被俘士兵,他们在战俘营中写出的“悔过书”以及作出的反战申明,来测试美国国内的平民如何看待这些美军被俘士兵是真的叛变了呢还是只是唯心的谎言。
大量的数据最后得出,老百姓如果只是听到录音的申明,对叛变的认可度比较低,但如果看见被俘士兵本人亲笔签名的文件,会大幅度提高叛变的认可度。
根据心理学当中“情境归因”的理论,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得出,大部分的人都会对别人进行内归因。
即所谓的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
认为这些被俘士兵都是内心真的出现不忠诚了才会作出这样的行为来。
我称之为内变形。
而另外一个阵营中的士兵在战俘营中发生了更惨烈的事件,就是这些士兵在身上被对手文身、刺字、残害。
而这些文字都是所谓的“反对”“打倒”“重新做人”等有针对性的话语。
当这些士兵回到本国后,遭受到了比战俘营中更加残酷的迫害,对于这些士兵的内心来说,他们解释了千百遍,也无法让自己人相信,是在怎样的环境和背景下被刺了字、文了身。
对此我称为外变形。
不管怎么变,反正都是变形了。
身体变成了虫,或者心理变成了虫。
对于变形者,我们是该以什么身份来对待呢?
我们自己都在焦虑自我身份的归属、划分和统一。
对于别人的身份问题是不是就更“欲说还休”爱谁谁了呢。
从《District 9》里能看出不少这样的部分。
虫虫们刚来地球的头二十年里,人类的好奇和友善都被消磨殆尽了。
剩下的只是对这些“非我族类,虽远必逐”的不耐和厌烦。
所以后面的恶劣行为也就水到渠成。
直到,Wikus开始了变形,通过人类的“复眼”来重新认识虫虫们的文明和历史。
而心理学上为了避免归因错误,提倡大家看自己要多用内归因,看别人多用外归因。
这和很多故事里以及本片的角度是一致的。
回到焦虑的身份中去,大概本源就是我们认识自己或者认识外界的时候,信道单一。
基本只能从一个纬度来思考和认识。
我今天住不了大房子、不能成为成功人士就焦虑了,我今天工作不顺、失业在家、不能成为精英分子就焦虑了,我今天漂泊异乡、不为这个城市所接受就焦虑了。
要焦虑的太多,只为都忘记了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离开了我们单眼这一个视角,其它全成为死角。
我们再怎么变,也改变不了生命的根本和时间的根本。
所以《District 9》最后,还是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景象,不管脚下是怎样的废墟,不管身体是怎样的变异,心灵深处的玫瑰花依然盛开,不管它是坚硬的金属还是柔嫩的芳菲。
啊呕~~~我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太后悔了,虽然外星人父子和男主感情挺感人的,但还是太恶心了,制片人是Peter Jackson,其实想想他一直都挺会恶心人的,群尸玩过界就很恶心,魔戒虽然新西兰美轮美奂,但半兽人也是巨恶心人的
我怎么没看出来好在那。。。。
该怪我看不懂吧,我是冲着这么多人给5星去的,结果很失望,整个片子太压抑,以至于我没有看完;一直在外星人面前显得弱势的地球人,终于意淫了一把,把自己想得特别牛逼。
伪纪录片的风格我非常喜欢,前半部分很好,不论是剪辑、表演、节奏都控制得相当精准,后半部分倒是秀的成分多了起来,感觉就是乱打一通,失去了前半部分那种伪真实带来的震撼力量。后半段的说教意味也颇浓,镜头中明显有强加导演观点的意思,和影片整体风格不是很搭。
并不是非常出色的科幻片,没有大气磅礴的科技,也没有惊人的故事情节,仅仅是用纪录片的手法描述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矛盾,冰冷的让人绝望。
为什么分数那么高列?一点都不好看,外星人的形象还很恶心。
都说好,没坚持看完
概念还是有些创新意义的,情节经不起推敲,疑惑多多。前半段拉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后半段突兀草率地结束。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
外星人长得太难看了,有的镜头会让人反胃。。。尽管如此这片还是我看过最好的伪纪录片之一,人类对外星人的态度正是他们对自己的态度
2009年终于有部看得爽到不知道怎么办的电影了!
What a refreshing step in Sci-Fi genre!
其实说深度也不是特别厚重。但是往往最简单最直白最残酷到无情的描述能把人性勾勒的最惟妙惟肖。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风格以及毫不搔首弄姿的特效。 一切都刚刚好。 今年暑期档最大的惊喜。
太恶心了这片子……单纯觉得视觉效果很扎心=。=
转自韩寒:《第九区》是一部极好的外星题材电影,也叫《贫民窟的百万外星人》,它的出现使得食物链得以运转,白种人欺负黄种人,黄种人欺负黑种人(事实上是白种人直接欺负黑种人,黄种人则喜欢互相欺负),黑种人欺负外星人,外星人再欺负白种人。给9分。
这样一部电影本来可以有几个机会成为佳作:社会批评/讽刺,一也;有创意的科幻构想,二也;人性-或“物种性”-的存在悲剧,三也;etc, etc. 可惜的是,编导很快就放弃了“剑走偏锋”的可能,而轻取捷径,落入好莱坞俗套。
牛逼闪闪的片子啊!!可惜这位没卡梅隆有钱,不然也搞个3D+IMAX,我绝对支持此片击败阿凡达拿奥斯卡~阿凡达描绘的是天堂,此片描绘的是地狱,显然,地狱更有冲击力!
为什么外星人总是这种带有触须的,而且黏糊糊的,真的是看着太恶心了。不过看久了,就像看异形一样会慢慢适应。其实把外星人设计的丑陋一些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样才更能体现【黑暗森林法则】起到的作用。伪纪录片的拍法有一点儿意思,不过还是觉得有些跳脱,整个纪录风格没能全片一以贯之,内容上其实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种族歧视相关的主题电影,能拍成这样当然还不错啦,就是到结尾后还是会有些不过瘾,特别想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很多评论电影里人类没有人性,外星人更像人。我觉得吧,人性本身就包含正面和负面呀,男主最后不也展现了人性相对光辉的一面吗?
好吧,还是对外星生物爱不起来——
不喜欢的风格烂电影却叫好叫座,我实在不理解
好好的一部电影,拍得不够整洁,看起来不够舒服。那些科学家的电视画面好像没什么必要。说完不舒服的地方,剩下的就是对电影的赞美,外星人的人性,全片由视频录像组成的创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外星人父子情…… 最让我遗憾的是机甲战士挂得太可惜了,这么大的威力完全给男主角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