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向自诩正义,但是对于面对其中明显不正义的片段,敢于反思才会让人心悦诚服,敢于反思的国家才会进步,本片据真实故事改编,基本能客观反映那一段故事而几乎未带或者很少带倾向性。
对比军国主义时代日本无所不能且掩盖一切的军部,今日这全世界最强力国家的最强力部门也无法阻止国内民众的反战或者反思。
难以置信的影片,以及难以置信的事件。
哈迪塞之战,莫大的悲哀。
不知道英国为什么要为盟国美利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看完这部电影后也不会有中国人内心的复杂。
时隔68年,刺身裸体的枪火和杀戮从南京来来到哈迪塞,真理和真相如丧命枪口之下的冤魂慷慨低调的随硝烟隐匿,犹如士兵必须身着迷彩,战争毫无羞耻的退去外衣等待着粉饰和装扮。
同是采用了纪录片的的拍摄手法,晃动的镜头,间或虚化的影像,不求章法的构图,让人想到陆川的《南京!
南京!
》,但这次而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哈迪塞。
影片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高精尖的现代化作战武器—监视屏幕锁定潜在埋放炸弹的危险目标(扛着锄头的伊拉克平民),高度的警惕和防范作战思想(立即决定清除目标),迅速的定位与制导技术(仅需从5开始倒计时即锁定并实施精确打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已经把真实的战争过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演绎—典型的FPS。
也许这个原因,对于可以如此轻松捏死蚂蚁一样清除一个伊拉克恐怖分子的美国来说失去任何一个美国士兵的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要以眼还眼、血债血偿,射杀24名平民作为感情的释放点,以此告慰战友的亡灵。
影片拍摄的过于真实,仿佛是一场电视直播。
色调也和入围奥斯卡的《拆弹部队》完全一样,而后者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塑造了男一号威尔一个默默奉献、机智勇敢、是为己任,扎身美驻伊维和部队的一名共产党员形象,而《哈迪塞之战》试图以客观的方式展现真实的战争,没有故意丑化美国,也没有故意丑化伊拉克。
再次试问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促进和平?
没有,肯定没有,如果伊拉克人以及阿拉伯人,甚至阿富汗人只要能够从BT上下载到这部影片,这绝对是一支吹响的为同胞报仇的战斗号角、一张所谓恐怖分子招兵买马的宣传册、一份警告美军处境越将危险的通知单。
作为有着同样民族同胞被屠杀史的中国人,不可避免的通过这部影片产生对伊拉克人民的同情,如果我现在作为一名伊拉克的良民,对于这样的现实,以及美国意图赋予的和平情愿不要。
还是想不通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并且还要穿插下士Ramirez对抱着被枪杀丈夫尸体的伊拉克妇女伸手表示同情,还有影片结束前的一段真情告白。
无聊的编剧和导演,难道是担心别人说本片只有暴力屠杀没文化,或者美国观众不买账,在只给美国大兵穿上丁字裤后,为了补救又给它镶了一圈蕾丝边,结果只能让他更加丑陋。
我都不知道该给本片打几颗星,因为根本无法确定本片的意义,给我的理解只有一个—这样的和平情愿不要。
我承认我偏激了。
典型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战题材电影,露出的冰山一角足以撼动整个世界。。。。。。。。。。。。。。。。。。。。。。。。。。。。。
新闻联播告诉我们发生了爆炸。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爆炸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发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从舆论导向看,这部电影政治上不太正确,或者说很不正确。
明摆着是给美国军方摸黑。
秘而不宣才是正道。
或者至少要痛斥恐怖分子的邪恶阴线狡诈与没有人性,以及爆炸发生后各级领导如何亲临一线,及时指导抢险救援,营救受伤人员,处理善后事宜等等等。
缺乏强有力的中玄部的领导,美国媒体是干不了什么好事的。
其实,恐怖分子也就是可怜的下岗无业游民。
利益收到了触犯,就要报复一下。
大兵也不是没有人性。
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在同伴被炸死后如火山般爆发了。
上级领导糊里糊涂,把一起爆炸后的报复事件当成了一次勇敢果断的军事行动。
还好有不屈不挠所谓的狗仔队这样一群人。
感谢他们,让我有知道真相的机会。
现代科技水平已经进化外太空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和道德水平远远不能跟上。
尤其在极端条件下,人性中的邪恶力量就会宣泄般地爆发出来。
对于战争题材的片子我本能上是抵制的,无奈家里有个热爱一切战斗场景的同志,于是不小心看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把自己看哭了。
唉。
有时候抵制不是不喜欢,而是一种逃避。
我害怕面对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害怕直面那些我不想接受和承认的“人性”。
人类的进化速度赶不上科技、社会的进化速度,于是带来了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发生了,有些战争贩子就那样存在了。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人的攻击性,占有欲是无可厚非的,可在现代社会里,武器的杀伤力与百万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战争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人的基因却没有与时俱进。
一些人们依然用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去发动战争来满足自己或自己种族的利益。
对于那些把别人类生命视作蝼蚁的人们除了祈祷他们不要出现在我的周围,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还是把这个大问题交给历史来解决吧。
很少有人能够躲开复仇的诱惑。
复仇一旦开始,就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只能以毁灭结束。
情绪是我们另外一个大敌人,在暴怒、悲伤、狂喜的指使下,人类常常如同走火入魔一般作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情绪如何控制我们,以及人类怎样可以控制情绪?
这是最近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以后再细说。
电影结束,满脑子里都是一句话在回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尤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知道世界大同是否永远都是一个梦?
这是一部由谎言构成的诚实电影——诚实地叙述了谎言。
片头的重金属声嘶力竭地吼出了“lies,lies,lies”算是开篇明义。
鉴于没听过这个乐队的歌也不了解这个乐队,所以不免猜测,这是否是大兵所组成的乐队。
铿锵的金属乐与嘶吼向我们控诉了战争的虚伪和驻伊美军的迷茫麻木。
“甭听信那些谎言,最终只有你冒烟的枪。
”萨达姆撒了个谎,小布什借题发挥,对美国民众把这个谎扯得更大,把美国青年派上战场。
叛军对穆斯林撒了谎,实际上正是他们一手制造了这次屠杀。
美军对公众撒了谎,欲盖弥彰。
所谓战争,不是瘾,是谎言的集合体,是权力倾轧间被碾碎的民众。
鲜活的生命被荣誉的谎言、仇恨的谎言煽动,最终献上祭台(汉语中牺牲一词也正来源于祭祀)。
血债血偿,屠杀的领导者喊着“你杀了我的兄弟”屠戮手无寸铁的平民。
血债血偿,被叛军制造出的仇恨所蒙蔽的穆斯林举起枪。
他们都会成为谎言的牺牲品,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永远只有权力的操纵者。
如果说第一次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毋庸置疑,那么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则更多是从美国的利益角度出发。
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真实事件,就发生在那段时期。
武装分子埋设炸弹,炸死了美国大兵。
随后,其他美国大兵为给兄弟报仇,枪杀了 10 多名无辜的伊拉克平民。
武装分子利用这一事件,“激励” 更多伊拉克人报复美国大兵 ,双方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解,同时怨恨对方。
而最无辜的,当属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伊拉克百姓,他们内心最基本的诉求,便是远离战争,过上安稳日子。
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正是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这是一个多线性叙事方式拍摄的电影,讲述伊拉克战争的哈迪赛镇之战。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一场战斗,而是屠杀。
影片分别从美军视角和伊拉克平民视角两条线推进剧情。
残酷又冷静。
美军士兵癫狂情绪被重金属音乐嘈杂的蹂躏在一起,伊拉克普通民众的愁苦卑微以及不可控因子还在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延续。
影片对哈迪赛镇之战持否定态度,但毕竟是老美拍的,有局限性,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自己,比如现实中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民众生活应该更加凄苦不堪,美国士兵也根本没那么彬彬有礼。
表面上看哈迪赛镇之战是被炸弹袭击激怒,更深层的原因难道不是一直以来的蔑视与仇恨吗,不然怎会对平民和儿童下手。
战争让士兵痛失兄弟,令百姓失去亲人,每一方的痛苦都如此真切,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何人。
电影有点闷,不喜欢这个题材的可能会看不下去。
以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了真实事件改编的哈迪塞镇之战。
因为对真实事件了解不多,不清楚电影与事实到底有多大出入。
虽然电影情节与内核是老调重弹,但是还是有几处使我反思。
重金属音乐一直反复的lies仿佛在告诉Marines这一切都是政府的谎言;最开始出现的主人公批判基地组织是一群疯子,但讽刺的是他与基地组织合作在路边埋炸弹,间接害死了无辜的平民;内心有负罪感的marine在事件发生前已经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精神上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后来在冲动与刺激下屠杀平民,自己深受噩梦的困扰;万恶的政客们发动战争,军队高官当时批准行动并表扬marines的出色表现,最后在事情暴露后又寻找替罪羊。
就像主角marine说的一样“they don’t give a fuck about us.”最后看到新闻里的布什觉得他就是一个虚伪的war criminal,他的决定让多少人失去生命或是生不如死,不知道他自己会不会看伊战电影,夜深人静时会反思和自责吗?
我非常希望焦国标先生能看到这个电影,因为当初美国入侵伊拉克时,他写过赞歌。
说正义的美国士兵为伊拉克人民带去自由,民主,幸福。
我很想知道焦国标先生看完这个电影后会写一首什么样的赞歌,去歌颂他心目中的英雄――美国大兵。
但是我从这个电影中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看到了美国人和日本人一样,烂杀无辜。
日本人是以圣战,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来屠杀中国人,亚洲人;美国人是以反恐,建立所谓的“民主,自由”的伊拉克的名义来屠杀伊拉克人。
如果焦国标先生在1937年的话,会为这些日本士兵写一首什么样的赞歌呢?
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电影业发达。
当初越战进行的时候,美国没多少反映越战的电影,都是在战后出现的。
而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当伊拉克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的电影就推出一部又一部相关的战争电影,感觉就像赶上了直播一样。
看到美国人在伊拉克的国土上设岗设哨,对伊拉克人搜房搜身,我仿佛看到了二战时日本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
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及其人民最大的耻辱:生活在自己的国家的人却要被侵略者勒令下跪,进行搜身。
当Ramirez看到自己的战友被杀时,进行报复;却没有想过,如果他们不去占领屠杀别国的人民,人家活得好端端的,根本不会去杀他的战友;而正是因为他们占领屠杀了伊拉克人,所以伊拉克人才会反抗。
Ramirez更应该想想,真正杀害他战友的凶手是谁,而不是出于泄愤而烂杀无辜。
看完这个电影,心中只想:这样的事千万别发生在我身上。
附:致美国兵 作者:焦国标 伊拉克战争的第二天, 战场卷来沙尘暴。
前线出现胶着状态, 你知道我有多么心焦!
伊拉克的沙漠风搅天撼地, 你背负着小山一样的军包, 趔趔趄趄,顶着沙幕前行, 你知道我有多么心疼!
伊拉克沙漠盘亘无际, 沙梁上,你从镜头远处跋涉而来。
恶人和恶人的朋友诬你是入侵者, 对的,你的确是“入侵者”, 迷彩装的你, 是万古死寂荒漠里第一株先锋植物, 是万里无垠沙海里第一抹绿色希冀。
阿拉伯沙漠里, 骆驼就是轻舟。
阿拉伯文化里, 骆驼是最受爱戴的生灵。
如果这个古老民族还有救, 那就从心底把骆驼置换成, 伊拉克沙漠里行军跋涉的美国兵。
于今几乎所有国家的青年, 都不再蒙受跨国征伐之苦。
美国号称是孩子的天堂, 天堂里的孩子却在代全球的同龄人, 从军远行,自陷地狱,与战邪恶。
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先生说: “战斧”巡航导弹带不来民主。
我说这要看什么时代: 给法国带来民主的是攻克巴士底狱的炮火, 给英国带来民主的是英王查理的断头台, 给美国带来民主的是来克星屯的枪声, 时代在前进,伊拉克的民主, 只有靠“战斧”巡航导弹呼啸携来。
你的笨重的军靴, 跋涉在伊拉克沙漠的地平线, 那是人类文明的走向。
如果你倒下了, 人类将失去正义的脊梁。
如果你的国家跨掉了, 人类将回到中世纪的蛮荒。
丑陋的嘴脸在电视屏幕里评点战争, 实乃一帮号称专家的巫婆神汉胡批乱侃。
彻底的陈词滥调,全心全意的愚民, 是我逃不脱的声音聒噪。
我的心遥向伊拉克战场千百次呼喊: “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
” 美国兵, 请允许我喊你一声“brother!
” 如果招募志愿者, 请你第一时间通知我!
假如有来生, 当兵只当美国兵。
假如今生注定死于战火, 就作美国精确制导炸弹下的亡灵。
写于伊拉克战争第十五天,2003年4月5日 补:如果焦先生有时间,应该看看《标准流程》,这简直是为焦先生度身定做的。
this is war
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时刻提防着有人要取走你的性命,在极度愤怒与恐惧之下向老幼妇孺开枪,事后觉得懊悔为时已晚,因为杀戮已滋生出新的仇恨。
原来的人 和现在的世
迄今为止看过最好的战争片!政府组织都是有目的的,唯有平民只要生活~
又一个伪纪录片。意图是好的,看完很是沉重。但片中大多数演员演技实在捉急,打了不少折扣
想知道伊战到底的真实故事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就看这个吧
战争本来就是泯灭人性的。抽丝剥茧地展示了美军为何在伊拉克这个泥潭越陷越深。美军军方高层、基层;伊拉克平民;激进组织高层、基层...全方位展示。
纪实风格影片,味如嚼蜡。可是你能还是能清晰的感觉到,战争的邪恶荡平一切~没有真相,只有利益,只有屠杀,只有复仇~
所以🇺🇸大兵与恐怖分子是没区别了,你说不说都是要死滴了……虽然大兵杀了你们全家,但是他们也是受害者……不这么拍应该上映不了吧
本来可以给4星,不过觉得美国还是太假惺惺,既想做婊子还想立牌坊,太自大,别人搞不好,你干掉他,你就搞得好?搞不好,别人可以来干你,是天经地义?
到头来还是无辜的老百姓吃亏!
这些事就发生不远的05年末11月
人民只不过是被用来拉拢和利用的
伊拉克战争题材独立片,手持摄像,伪纪录片风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的很真实,没有英雄化任何人,战争很残酷,看完心情很沉重,冷血的政客无辜的平民,以及像要为同伴报仇的普通士兵。
带有明显的道德导向,没有客观呈现伊拉克战争,导演应该亲自去接触一下阿拉伯人,好好看看他们自己拍的dv。
没有一个是真的无辜。无论如何地球如果没有美国这个国家,包括我在内世界上会有更多活在地狱的人。哪怕现在已经很糟糕。
能拍出这部反思的电影实属不易。非正义的战争和缺乏信仰的士兵制造战争罪。所以我要说,任何鼓吹1945年以后美国海外军事行动的人都是耍流氓,非蠢即坏。
不错,多线不乱言简意赅,且有抓到真实事件的要点。
虽然纪实电影能够真实的反映事发的现场,但是电影终归是一种艺术,还是需要更多的修饰,让人有梦一般的感觉,否则和生活无异,干嘛还要电影。
挺好的题材,被拍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