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夫妻俩的争吵开篇,新房子是房车,新住址是乡下,新生活是种地。
Monica是带着气开车来的,见到现实后就更火上浇油了。
争吵的结果是将外婆接来。
但这个问题在于争吵的原因并不是接不接外婆来,而是靠看鸡屁股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但Jacob因为是长子把钱借给了家里,自己又不甘一辈子看鸡屁股,所以赌了一把菜园。
而Monica想要的是用两人挣来的钱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提起来外婆,只是因为丈夫寄钱给婆家的应激反应。
但最后化解矛盾的妥协方案却是把外婆接来。
这就像是你埋怨丈夫将钱都买游戏装备了,家里揭不开锅了,结果他给你买了瓶SKⅡ的神仙水,你消气了,但家里还是揭不开锅。
外婆来了后除了种了水芹菜之外似乎没干什么,不会做饭,不管收拾,就是看摔跤,玩牌九。
甚至忽视David的心脏问题,让他去挑水。
想喝水还让孩子去倒,不然也不会喝到尿。
而且和Jacob基本上毫无互动。
影片以夫妻俩的争吵结尾,连David的病有希望自行痊愈都无法熄灭Monica的怒火,基本上开车回来后,就是各自生活了。
结果外婆一把火烧毁了仓库,也再次把他们分开的决心烧掉。
Jacob第一晚就提议的大家一起睡地上,在最后一晚终于实现。
似乎没人再提分开的话题了。
但就和开篇的解决方案一样,真正的问题并未解决。
只是再一次被突发的更紧急的问题掩盖了。
Jacob去找了木棍寻水者,然后带着David去看水芹菜,似乎一切没有发生一样。
但问题呢,贯穿始终的夫妻俩对于生活方式的本质分歧丝毫没有改变。
影片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却没有找出应对的办法。
只是靠着外婆来住、外婆中风、外婆放火。
以外婆的一己之力让这段婚姻关系苟延残喘的存续。
这难道就是全片的意义么。
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
讲述一个移民美国的韩国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Monica和Jacob(妈妈和爸爸)带着姐姐和弟弟一家四口,从美国加州一路颠簸来到了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美国中部大乡下。
一下车,monica看到了现实版jacob所描述的“梦想之地”:一个破破烂烂的房车车厢——他们的新家。
“This is different from what you have promised.”这是Monica下车后对Jacob说的第一句话。
隐患的伏笔也就此埋下。
生活是艰苦的,jacob和monica白天以chick sexing(为小鸡分性别)为生,孩子们没有保姆,就只能跟着父母一路辗转,去工厂做作业,姐姐管着弟弟。
两个孩子实在是乖得让人心疼。
对辛苦的生活毫无怨言,还处处显露出小孩子的纯真。
其中有一幕:Jacob因为chick sexing做得快一些,弟弟想找妈妈玩的时候,jacob就带他到工厂外面溜达,让monica可以继续完成工作。
jacob(爸爸)问:你喜欢现在这个地方吗?
弟弟点点头。
爸爸又问:那你觉得加州怎么样呢(原来的家)?
弟弟说:我们在那什么都没有了爸爸沉默,点点头。
爸爸忽悠弟弟说会把这里打造成梦想的家园,弟弟听了深信不疑,很开心,于是爸爸说:你回家后要告诉妈妈你很喜欢这里,好吗?
弟弟欢快地点头。
单纯的孩子啊!
jacob是希望通过孩子的口来安抚妈妈(Monica),他知道Monica一点都不喜欢这里,可是如果孩子说喜欢,Monica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和所有的亚洲移民一样,monica和jacob是如此勤奋,忍耐,而能吃苦的。
jacob想要在这块荒地上开辟自己的农场,打造他的梦想家园,每天不辞辛劳从早忙到晚。
而monica也尽自己所能,在穷苦困顿中把家里和孩子都打理好,还费心为娃们造了个秋千。
他们是如此努力地在生活,如此努力让生活变好。
圆圆脸的弟弟特别可爱,有这个年纪小男孩特有的调皮和天真(看上去只有五岁的样子,超可爱)。
可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总是不那么如意的。
弟弟的心脏有先天的问题,医生说随时都可能会死。
而他们这个破地方离最近的医院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这也是Monica非常不满意这里的原因之一。
Jacob和Monica因为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和艰辛,不断地争吵。
孩子们躲在小隔间里折纸飞机,上面写着: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再吵了。
好想抱抱他们所有人,你们活得太辛苦了。
外婆来了。
从那么那么远的韩国,辗转来到了这个美国大乡下——来带孩子。
弟弟不喜欢外婆。
他觉得外婆是爸爸妈妈吵架的原因之一。
后来妈妈安慰弟弟说说,外婆来了,爸爸妈妈就不用吵架了。
外婆是个开朗可爱的老太太,教会了弟弟打牌,和弟弟去溪边种minari(水芹)。
外婆说,水芹生命力很顽强,你只要在水边撒一些种子,就能长出一大片来;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去摘了吃,又不用钱又好吃,所有人都能快乐。
弟弟就自顾自哼起小曲:minari minari,wonderful wonderful.可以看见,弟弟从开始的排斥,到越来越喜欢外婆了。
然后外婆就中风了。
生活,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底线在哪里。
可是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
Monica和Jacob又背上了照顾外婆的重任。
我好担心生活把他们压垮。
jacob农场的水井枯了。
供应商反悔不要他的农产品了。
家里没水了。
生活,真的过不下去了。
Monica说,就这样吧,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会带着孩子离开的。
我们分开吧。
jacob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吧。
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勤劳善良隐忍,都在为了保住这个家并开始新生活而奋斗,但这些都不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好起来。
现实非常残忍。
外婆中风后,虽然行动十分受限,但她在想方设法为这个家出一分力,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累赘。
就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照顾我们,在他们年迈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我们的照顾,却还要反过来照顾我们的孩子——从遥远的韩国飞来破房车里照顾她两个外孙和外孙女,来的时候还带了自己在韩国的积蓄给女儿。
直到中风后,还在坚持做家务,怕给他们添麻烦。
也因此,惹来了一场无名大火,把他们本来就所剩无几的一切都烧了。
生活真的能重新开始吗?
影片的结尾是带有希望的。
可是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很多很多细节都非常真实而有共鸣,可把我哭惨了。
向影片中的所有演员致敬。
作者:Violet Lucca / 《视与听》(2021年3月16日)校对:Issac译文首发于《虹膜》「永远不要为能免费得到的东西付钱,」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移民雅各布(史蒂文·元饰)在阿肯色州的农场上选择好了挖井的地方后,对儿子大卫(艾伦·金饰)如是说道。
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父亲式的建议,但对大卫这样的移民子女来说,它有一个独特的维度:父母的节俭是一种骄傲,表明他们已经超越了体制。
然而李·以萨克·郑有着敏锐洞察的《米纳里》并没有详细展开这一时刻,也没有为白人观众阐明其更深层次的共鸣——而是探索了同化的艰难过程、种族主义的创伤或一种非归属感,影片的叙事集中在完全可信的角色的欲望和他们之间的冲突。
李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取材自他本人的家庭经历,讲述了来自韩国农村的移民雅各布,从加州的家搬到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经营农场的故事。
(雅各布对儿子说,每年有3万韩国人移居美国,他认为韩国蔬菜市场会蓬勃发展。
)雅各布的妻子莫妮卡(韩艺璃饰)是一个城市女孩,她不喜欢新生活的乡下环境,经常公开蔑视雅各布为了实现梦想而做出的牺牲——这导致了夫妻关系的紧张,而这对夫妇观察敏锐的女儿安妮(诺尔·凯特·曹饰)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莫妮卡的母亲顺子(尹汝贞饰)很快从韩国来到这里帮忙,但一开始就被大卫拒之门外——因为她和他心中的外婆形象相去甚远,她看摔跤比赛,喜欢打牌而不是烤饼干。
之后,她会两次无意中加重家庭负担。
尽管这些悲剧反映了生活中残酷的偶发事件,但它们是精心设计的叙事的一部分,与李此前结构相对松散的电影《自由日》(2007)以及即兴创作的《阿比盖尔·哈姆》(2012)有所不同。
《米纳里》——指一种在韩国和东南亚树林中生长的顽强的草本植物——在情感和叙事层面都有着丰富的表述,演员们的表演也相当精彩,尤其是韩裔美国演员史蒂文·元——以《行尸走肉》(2010-16)和李沧东的《燃烧》(2018)中邪恶的本一角而闻名。
在这里,他展示了宽广的戏路,完美诠释了一个敏感而坚定的普通人,拥有远大的梦想,但他的智慧无法应对复杂的现实。
《米纳里》颠覆了通常社会对移民的定义或诋毁,其压抑而凄美的戏剧性表达了对移民经历罕见的诚实,并将许多家庭无法对彼此或我们所有人说的话放在了聚光灯下。
记者:不同于你以前的电影,你在拍摄《米纳里》时使用了剧本而不是大纲。
尽管如此,它还是有很强的视觉连续性:聚焦于小手势的镜头,或者传达触感和情感的特写镜头。
这些是基于你自己的记忆,还是在拍摄过程中做出的审美决定?
李·以萨克·郑:我们的拍摄时间并不充裕,所以我们不得不当场抓拍很多镜头。
你提及的很多镜头都来自于我们开车在附近转悠,东张西望,最后可能就是一个瞬间:「这还挺有诗意的!
」记者: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一家人在观看两个歌手的录像,外婆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母过去一听到这首歌就会「卿卿我我」。
你把镜头对准父母的表情,显然他们已经离那种状态很远了。
它反映了现代移民的跨国性质。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旧国家的形象,然而科技传播着关于当今韩国的图像——这是人们记忆中的它,以及它实际的样子。
你和韩国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李·以萨克·郑:你在电影里看到的很多都是。
我们会从韩国杂货店里买一些录像带,边吃晚饭边看。
你最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与地点和媒体的联系,而是心灵层面的。
你在录像带上看到的,是你的父母试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保存这种文化。
当然,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我以为这是我们做过的事。
记者:你说过你在写剧本的时候会回去看某些电影。
你看了哪些电影,你在寻找什么?
李·以萨克·郑:罗伯托·罗西里尼给了我巨大的灵感,尤其是《火山边缘之恋》(1950)和《游览意大利》(1954)。
他在这些影片中融入了许多与婚姻关系有关的精神挣扎:两部影片都以一对已经结婚的夫妇为开端,影片的重点是看他们的关系能否继续下去。
我仔细钻研了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以直觉的方式呈现的。
英格丽·褒曼在《游览意大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看一些东西。
她不断地思考死亡,以及精神上的共鸣和探索,所以我也在想该如何把它整合起来。
同时我也在重看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以及我过去没有向之致敬的东西,因为我想创造一部具有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电影。
记者:英国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但当雅各布去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家说,「里根是想让那些农民高兴!
」——这绝对不是真的。
在里根执政期间,农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句话是一段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对话。
李·以萨克·郑:是的。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农业危机期间,有很多人自杀,还有银行家被农民枪杀。
那是一段可怕的时期。
你可以看到许多家庭农场的消亡所带来的影响。
那也是影片中的家庭开始经营农场的时间——很不明智!
2016年,我读到一些报道,说这一切又开始了。
破产和自杀的事件都在增多,人们质疑是否会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第二次农业危机。
现在的情况是,每个人都被各种全国性的讨论分散了注意力并卷入其中。
我们真的在帮助农民吗?
我不会假装知道答案。
我知道我老家阿肯色州的很多人都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我试图以某种方式理解他们。
我尽量不去评判他们。
记者:很少能在电影中看到农民的形象,尤其是以这样一种真诚的方式——你可以看到,当雅各布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一天后,连胳膊都抬不起来,而莫妮卡不得不帮他穿衣服时,农业耕作需要付出多少体力。
李·以萨克·郑:我记得农民什么事情都会做。
电影中的火灾取材于真实发生在我们农场的一场灾难性的火灾。
但这对农民来说并不罕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在我现在居住的加州,也有很多农场着过火。
环境退化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记者:美国的南方其实也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
李·以萨克·郑:是的。
我认为我拍的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农民和阿肯色州居民的电影。
但每个人都把它视为一个移民故事,尤其是关于韩裔美国人的故事。
记者:说到南方人,你曾经提到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你的灵感来源。
李·以萨克·郑:我一直很喜欢弗兰纳里·奥康纳,她并不是一味地想创造出引发共情的角色。
她的文字包含了很多优雅——而且她经常允许那种优雅的想法出现在受谴责的人身上。
我喜欢这样的想法——优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不是通过上帝,甚至不是通过教会。
你如何在一片土地上或一个社群中找到一个新的教堂理念?
对我来说,保罗(李家的邻居,由威尔·帕顿扮演,他是一个虔诚的人,在农场事务上帮助史蒂文)和阿肯色州中部住在房车里的一家人一起吃饭的画面,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基督教的意象。
文学对《米纳里》的影响比我过去制作的其他电影都要大,同时我也在看泰伦斯·马力克和侯孝贤的电影。
我想到了契诃夫、薇拉·凯瑟和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故事;我试图在这个空间里创作,讲述一个家庭试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一个新身份的故事。
记者:影片中贯穿着基督教的意象,比如外婆带着大卫来到水芹生长的小溪边,他们看到了一条蛇。
她告诉他,把危险的东西放在外面总比藏起来好——这是密西西比诗人克劳德·威尔金森的一句话。
基督教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大多数韩国人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但那些基督徒通常都非常虔诚。
李·以萨克·郑:是的。
在韩国移民中,大多数人倾向于皈依基督教,因为这是他们移民到美国的方式——通过教堂的支持网络。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信仰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我在南方生活的结果——这似乎是你与生俱来的。
当时,多样性意味着:你是浸信会教徒还是卫理公会教徒?
(笑。
)但同时,当我上大学时,我选择了进化生物学作为我的专业。
我想对很多事情提出质疑,而不是对一切都想当然。
我仍然觉得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深深依赖的。
但坦率地说,我认为教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在我的生活中有那么几次,信仰激发了我内心的偏执,我意识到我必须成长、学习和质疑。
我想过这可能是我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了。
我思考和质疑的一切——从爱到生命、死亡到宗教——都在里面,真的:都是我私人的想法。
我希望每个角色都能与我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斗争,但不是以一种自我严肃的方式去做。
希望我放入了足够多的粗俗笑话,让大家能够享受其中。
(笑)。
记者:保罗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你说过他的原型是你家人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
李·以萨克·郑:威尔和我觉得这个角色是一个圣愚——一个比所有人都聪明的傻瓜。
而保罗的原型总是这样称呼自己。
威尔和我想要那个元素,但我们也希望他是一个普通人。
因为在很多场景中,重要的不是这些角色在做什么,而是他们为什么在做这些事。
例如,保罗走进屋子为他们驱魔的场景。
莫妮卡请他进来时的表情——你知道她是多么地绝望,她想要这场(净化)发生,因为她妈妈病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每个角色身上的人性,让他们脱离了那种夸张描述。
记者:如今有一种倾向是把人贬得一文不值,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还因为他们的信仰。
这部电影是为了纠正这一点吗?
李·以萨克·郑:我想我们都受够了。
我们知道自己被放进了这些盒子里。
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被关在这些盒子里。
记者:在这方面,莫妮卡和她的母亲远非典型的「东方女性」。
当莫妮卡不高兴的时候,她总是会让雅各布知道,然后让他继续做手头的工作,回家为全家人做晚餐。
当她坚持己见时,她从不唠叨。
这方面是你自己写的吗,还是通过和韩艺璃关于她的角色的对话得来的?
李·以萨克·郑:两者皆有吧。
艺璃担心她的角色有可能给人留下唠叨的印象,我告诉她我也很担心。
所以我说:「给我看看你觉得自己是在哪里产生那种感觉的。
」有几次我们做了改进,她又加入了一些想法,比如她为孩子们做的秋千。
她说:「在这部电影中,我没有看到我作为一个母亲试图为孩子们创造乐趣的任何时刻,而这正是我想要做的。
」我喜欢这个建议。
记者:同样,当莫妮卡第一次来到拖车旁边时,雅各布试图拉她上来,但她拒绝了他伸出的手。
这部电影非常注重角色与周围空间的互动方式,以及使用行动而非对话。
李·以萨克·郑:这是剧本里写的,她必须爬上拖车,这个动作会很笨拙,几乎是有失身份的。
我想这能立刻说明雅各布所做的决定对莫妮卡来说是多么大的错误。
我们拍了很多条,艺璃试图让这看起来非常艰难,但总是不尽人意。
最后,我问道:「要不然你试试抛开表演、真实地爬上这辆拖车?
」她照做了,你可以看到她往上攀爬的时候背部紧绷的肌肉,她是如此坚定。
一旦她按真实的方式去做,这个角色就活了。
记者:最初,电影以画外音结束。
后来你觉得这样并不合适?
李·以萨克·郑:我写的剧本在结尾有一个模糊的画外音,制片人建议我用它对我的父母说些什么——这就是我们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为了我们的父母。
但就在拍摄之前,我们的剪辑师哈里·尹对我说,「我觉得你不需要这个。
因为你在时间上做了跳跃,用了不同的演员去扮演高中时代的大卫和安妮……我们已经爱上了这两个孩子,然后他们要被其他人所取代?
这是行不通的。
」他说得太对了。
我花了一个晚上重写结局。
我增加了一家人一起睡在地板上和外婆看向摄影机的镜头。
我还补充了,当雅各布用探测仪找水的时候,他不会马上把石头放下,而莫妮卡会说,「来吧,把它放下。
」我只需要证明他们之间发生了变化。
这让电影停留在了那个时期,而不是让我的父母和画外音说,「这是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我希望这个家庭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并在那一刻让他们离我而走。
原文链接: https://www.bfi.org.uk/sight-and-sound/interviews/lee-isaac-chung-minari-faith-farming-family-ties
影片《米纳里》聚焦于上世纪80年代,男女主Jacob与Monica是从韩国来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
电影的开头一家四口从加州举家搬至美国中部,当妻子Monica抵达农场时一脸错愕,显然这与她预期的生活相距甚远。
他们要住的新家甚至不是一幢传统意义上的不动产,而是一辆停在农场中的房车。
这对亚洲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确实很难接受,就如同《无依之地》很难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一样。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 显然对于这样的安排,Monica并不知情,说出了“这和你许诺的不一样”。
这句话首次道出了夫妻二人缺少沟通的婚姻状态,也为二人影片后面不同的价值观引起的一系列分歧做出了铺垫。
也许因为韩国文化里女性在家庭中缺少决策权,也许因为丈夫Jacob清楚妻子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于是故意隐瞒,想着先连哄带骗的把妻子忽悠到农场,也许妻子在这里生活一阵子就能改变。
在加州时,夫妻二人靠鉴定小鸡性别谋生。
工作繁琐收入不高但相对稳定,妻子Monica有自己的朋友,城市里有便利的医疗条件为患有心脏病的儿子提供健康支持。
搬到阿肯色州Jacob有机会经营自己的农场,种植韩国农产品并销售。
这是他的理想,却也不完全是他的个人梦想,里面有改善家庭物质条件的。
但在阿肯色州,儿子就医不方便,妻子Monica没有朋友。
现阶段他们经济拮据,需要靠更努力的鉴定小鸡性别来维持生活,并为建设农场提供资金。
当农场的建设与经营多次面临困境,夫妻二人的矛盾也逐步放大。
Jacob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农场,忽略了家人的需求。
Jacob将农场置于了家人之前,认为农场危机的暂时解决,就等同于家庭危机的解决。
实际上Monica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并没有被看见。
没有狗血的出轨,光是生活本身,就已经足以让两个都想要好好生活的人分崩离析。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 甚至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生活的艰难已经让双方都不快乐了。
现实的无力打败了男女主,在明媚的音乐和画面反衬中,也传递给了观众。
为什么明明都是想要追寻幸福的两个人,最后却走不到一起呢?
可能因为他们对幸福的定义并不相同。
一个想要实现宏大的理想,给家庭长远的富足,却忽略了当下;一个想要把现在的日子过好,不至于捉襟见肘。
也许没有物质的拮据,Jacob与Monica的矛盾不至于不可调和。
可惜没有如果。
当影片把没有面包的爱情真真切切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感情的脆弱真实得令人难受。
更残忍的是,如果把自己代入男女主的处境中,能做出比他们更好的选择吗?
也许没有人敢打保票。
同样的困境不仅限于移民、留学生,每一个离开家乡工作的人应该都会有所共鸣。
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不可避免会面临工作的瓶颈、孩子的需求、父母养老的困境、住房的压力等等。
随着工作机会的流动性加大,是独自去更远的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还是拖家带口地整体搬家。
感情与事业的平衡,个人与家庭的平衡,没有标准答案,唯一明确的是要用更深的爱、更坚韧的爱、更有信念的爱、更有智慧的爱去维系。
#其他影评,可移步下方原文链接中的公众号# 缓慢更新中原文
《米纳里》是一部描绘生活、情感与困境的电影,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让观众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影片以一个移民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与情感状态。
这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努力寻找生存之道,同时也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互相扶持的力量。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气。
他们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压力,还面临着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这些挑战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
《米纳里》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深入探讨生活、情感与困境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对人类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Minari其实直译过来就是水芹菜。
还有起其他的名字的,比如《梦想之地》但是,我觉得直接叫水芹菜,更合适。
其实这部电影中规中矩,不是那种特别激动和吸引人的故事,和其他的韩片来比,挺普通的。
就连尹汝贞老师演得也是她的正常水平。
一个不同寻常的外婆,不会做饭,喜欢打牌,比较特别的外婆。
这片子据説是导演自己编剧与执导的,因为就是他的父母的故事,80年代移 M美、、、国的韩裔家庭创业扎根的故事。
虽然不是很特别的故事,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看看,所以豆 BAN给的评分是7.3。
是很适合的(我个人觉得)。
亚裔在许多方面虽然不同国家,但是有近似的传统。
比如男主是长子,所以要供养他在国内的亲属,在异国明明很辛苦,钱赚了都寄回国。
我们老一代的华裔也大多如此。
一家人由富裕的加州搬到开荒的阿肯色州,因为男主有自己的梦想,他想做一个农场,80年代,每年有3W韩国人移M美国。
他想这个异国的土地上种出韩 国人喜欢的蔬菜。
全片都是这家人如何生活,还有家庭里的夫妻矛盾。
挺生活的故事。
这里面有段让我泪涌。
女主把自己的母亲从韩国接过来,母亲大老远的给她带来辣椒,还有一些土产,还带来了钱给女儿,希望她能帮到女儿。
看到这里,我想到我刚到深圳的头两年的时候,我妈还没退休,她趁暑假到深圳看我,我给她买的飞机票,她人生第一次坐飞机,抱着一个包裹,一直抱着,我接到她,她説,这里面是我烧好的你最喜欢吃的鸭子,我包了好几层,你摸摸还是热的,你可以直接吃。
我当时就如电影里的女主一样眼泪流出来。
所以这个电影与我来説,有共鸣……那么,如果你们喜欢比较简单的亲情故事的话,有空可以看看。
这是一部讲述韩国人美国梦的故事,以米纳里(水芹菜)为比喻,歌颂韩国人如同水芹菜一般,无论在任何国界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当雅各布打定主意种植卖给韩国人的蔬菜时起,他就和去了美国只生活在唐人街的中国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在实现美国梦的道路上,不只有韩国人艰辛,中国人可能更加艰辛(在国内是精英的华裔,在美国却阶层低的可怜),即便是身处祖国的美国人也并不轻松。
孩子姥姥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先是有很多的劣根性,玩花牌说脏话,也不会做好吃的,好像确实没有女儿女婿奋斗。
但是姥姥却带来了家乡的食物,家乡的种子,还有给他们补贴家用的钱。
姥姥是他们这个快要破碎了的家急需的一剂粘合剂,虽然作用有限。
大卫说了很多次,姥姥,就不该来美国,这小小的抱怨,倒像是以他之口,说出了全家人的窘境。
原来想要来美国解决生存危机和情感危机的夫妻两人,并没有因为地理的位置改变而改善。
除了姥姥和大卫,其他人发挥的并没有那么好,史蒂文元的表现中规中矩吧,这是他的第二部烧房子电影,不知道回来有没有机会凑成烧房子三部曲。
即便表现并不完美,节奏也非常一般,但是这依然没有耽误导演把每个主要角色都刻画到位。
比如雄心壮志却总是出师未捷的爸爸,想要改变却深感无力缺乏安全感的妈妈,不像个姥姥却宠外孙宠倒不行一心要帮衬家里的姥姥,当然还有调皮的让观众担心随时失去心跳的大卫。
整个故事的挫折感非常到位,也为影片赚取了不少同情分,故事讲述的趣味性比《第一头牛》要好不少。
融入一个国家或许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肆意生长。
在这片国土上,无论高低贵贱,都有做美国梦的权力。
这大概也是水芹菜的另一层寓意吧。
1.一家人来到新家。
土壤很肥沃,女的不理解。
2.儿子心脏杂音。
3.雏鸡鉴定。
4.公鸡会被处理掉。
所以必须要成为有用的人。
老婆一直想搬家。
5.下暴雨了。
龙卷风可能会来。
二人吵架。
拍这场戏感觉导演切镜头呆呆的。
6.开垦农场。
在美国种韩国菜。
略有一点无聊。
7.接姥姥过来。
8.种植方式的不同。
信基督教的美国人。
9.戴维没吃过栗子,没喝过韩国的那个汤。
姥姥会打牌,带了米纳里种子。
10.加入教会。
11.和美国人做朋友。
12.给姥姥喝自己的尿哈哈哈哈。
这里是喜剧番。
不像真正的姥姥。
13.忽然间没水了。
用家里水来填,导致了家里没水了。
14.丈夫抬不起手,妻子帮他洗头。
先构建温馨的。
15.卖不出去了,有人从加利福尼亚拿货。
16.男孩和姥姥逐渐关系变好。
情感融合型。
奶奶会说他很强壮,心脏病犯了的他很害怕。
17.男孩去朋友家,结果最后是在打牌。
哈哈哈哈哈哈。
18.奶奶中风了好像。
保罗做法。
19.在韩国的日子太痛苦了,我们会去美国互相救赎。
20.爸爸想要成功,不想一辈子看鸡屁股。
妻子想要孩子好,选择离开爸爸。
21.得到儿子的好消息的时候,妈妈说我很开心,但是眼泪掉下来了。
22.在医院你依然选择了农场,而不是我们。
她想和他分开。
23.两人对话正不知道怎么结束的时候,老板出来问:还没走吗?
24.奶奶把家烧了。
25.米纳里蓊蓊郁郁。
内容还是很新的。
一些笔记《米纳里》类型电影:结果倒退过程;造梦,完成虚拟生活,所以越刺激越好、极致体验是类型电影的魂,讲究冲突探索电影:比较开放性的结局,所以不能用这个标准衡量(我:但是这并不是它结局烂的理由);求真意图——导演思维——导演手法 总是给到父亲后背的那个镜头——他留给孩子的总是背影。
(但是其实我反而更能够和这个父亲共情,我太理解他的想法了,要我看一辈子鸡屁股我是不愿意的。
所以我认为只是他们俩不合适罢了。
)没有所谓的“闲笔”such as:保罗在本地也是比较落后的、被人嘲笑;用钞票来显示当时保罗是朝鲜战争中退役的老兵米纳里:随时生长,能够很容易地扎下根。
生生不息的生存哲学。
祖母和外孙之间的勾连(表示对外婆的接纳),故土情节和血脉的传递。
米纳里旁边的蛇:看不见的比看不见的更危险——有一点文化入侵的意思吧。
对待基督教:1.雅各布:用宗教作为社交的媒介,他只信奉智慧,不信奉神;代表着移民通过被工具化的宗教来交朋友;最后雅各布还是用基督的方式找到了水源(展现雅各布的人物弧光)【移民的主要问题:很难真正融入那个国家的主流文化】2.莫妮卡:感谢保罗,让保罗来祈祷;给教堂捐钱3.保罗:朝圣者;十字架:它就是我的教堂移民的身份认同(地狱身份和文化身份):我是谁,我归属哪里,文化的脉络来自哪里。
东方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夫妻经常是处在一前一后,很少居于一条水平线上;绝对的父权社会(对儿子的驯化);莫妮卡有一定话语权但是还是属于从属地位。
父亲的人物逻辑:公鸡没有用;但不应该用“有用无用”来衡量意义。
房车:对于流动性的隐喻;漂泊感。
最近,《米纳里》在美国院线上映,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一年之前,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获得了评审团大奖,在今年奥斯卡各种前哨奖项中,影片也频频上榜,有评论预测,片中饰演外祖母的韩国演员尹汝贞很有可能凭借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由于这部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全部由韩国演员或韩裔演员饰演,因此很容易给人这是一部韩国电影的错觉。
不过事实上,它却是一部地道的美国电影:该片由该国目前最具活力的制片公司A24出品,讲述了一个80年代发生在美国本土的韩裔移民故事。
“米纳里”(Minori)是韩语中水芹菜的音译。
影片一开始,镜头跟随一辆轿车来到一座简易活动板房前,一家四口进入房中,妻子莫妮卡(韩艺璃饰)显然因为丈夫雅各布(史蒂文·元饰)决定入住此处颇为不满,一双儿女则对他们的新家不置可否。
不久之后,外祖母从韩国来到美国,一家人的生活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在片中,水芹菜“哪里都能种,就像野草”,外祖母将水芹菜介绍给大卫,不仅因为这种植物象征着韩裔移民的普遍命运,也无疑是想在不同代际的血脉间传递某种民族情结。
“活动板房”这一极具美国特征的意象很容易让人想起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1977年的名作《史楚锡流浪记》(Stroszek),在这部电影中,流浪艺人史楚锡从德国来到美国,从心怀美国梦的德国流浪汉变成了再无机会还乡的美国流浪汉,最终因绝望了结了自己的人生。
相比史楚锡,《米纳里》中的韩裔移民要幸运得多了,他们有工作、有家庭,有家人的相互扶助……不过,一家人依旧生活在种种麻烦之中:小儿子心力先天不足,夫妇二人经常因为住房问题打得不可开交,雅各布种植的韩国蔬菜迟迟找不到卖家,而外祖母也因为居住环境和水土不服罹患中风。
他们居住的地方远离城市,这也让一家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既想融入美国生活,又在客观上自我孤立。
《米纳里》无疑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导演和编剧李·艾萨克·郑(Lee Isaac Chung)本人就是在阿肯色州的一个乡间的小农场里成长起来的。
作为移民和赵婷的比较:都选择拍摄美国社会中的边缘人群,一个是住在房车中自我放逐的女性,一个是从房车移入“带轮子的房子”里的移民家庭,前者指向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人面临的经济和精神状态,后者则指向长久以来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二者都试图为我们勾勒出美国中产以下更广大的社会群体的轮廓,也都给我们强烈的居无定所的游牧感和漂泊感。
影片中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是雅各布的雇工保罗,其为雅各布一家驱魔的段落和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74年的恐怖片《驱魔人》(The Exorcist)和美国由来已久的驱魔传说。
不过,如果说恐怖片对驱魔的处理更具宗教神秘主义色彩,那么《米纳里》的编导则不想故弄玄虚,而是特地为之祛魅,给了我们另一重合理解释:朝鲜战争老兵保罗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不仅仅来源于美国南部的保守民风,更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战争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巨大阴影,而当地人对他的嘲讽进一步昭示了他作为老兵又被社会抛弃的边缘地位。
意味深长的是,关于保罗“住的地方没有水”“毛孔里都是泥土”“在铁桶里拉屎”的传闻,都是从童言无忌的孩子的嘴里跑出的,这也可以让我们大致猜测当地的大人们平常都在谈论什么。
正因为类似的社会地位,保罗才能和雅各布一家走得如此之近,尽管我们依旧能够看出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信任可言。
某种程度上说,《米纳里》还和韩国本土的电影作品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照。
在结尾处,雅各布家的仓房和他精心培育的韩国蔬菜化为灰烬,刚刚和餐馆达成的交易只能取消。
这个场景很难不让人想起李沧东的《燃烧》(史蒂文·元的出演更增加了另一层对照的趣味),只是在这部作品里,塑料大棚是被故意点燃的,这一举动明显指向一种来自底层的愤怒。
而《米纳里》显然温吞许多,我们甚至没有办法为这次“燃烧”赋予任何社会性的意义,它只是一场纯粹的意外——外祖母的一个失手——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移民的宿命,或许在最底层价值观上,影片是在暗示雅各布不够虔诚,但这种情节上的编排无论如何让整部影片失去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批判性。
不得不说,这是《米纳里》给人留下的最大遗憾。
大火之后,雅各布用当地人的方法寻找水源,又在林中水塘旁挖出水芹菜,两个场景暗示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图:韩裔移民一面想要入乡随俗,一面又想要保有自己的习惯和传统,二者看似达成一致、相安无事,实则矛盾被全然搁置、束之高阁。
而恰好与之对应的是,雅各布和莫妮卡之间的矛盾也完全没有解决的迹象,甚至大火之后,莫妮卡在导演的镜头中彻底消失,处在一种“被和解”的状态里。
类似敷衍的处理让人不禁想问,如果说李·艾萨克·郑真的想要展现韩裔移民生活的困窘,如果他们的生活真的如此无望,何不学学赫尔佐格、肯·洛奇,提出一些更为尖锐的问题?
归根结底,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困难但又不想深入呈现,这本身就向我们昭示着移民群体在美国面临的最大困窘,也深刻揭示了美国电影工业整体保守化的趋向。
只能说,美国电影恐怕早就已经不再需要一部亚裔《绿皮书》,而需要更多像斯派克·李、《逃出绝命镇》一样具有战斗性和创造性的影人和电影;一味敷衍、缺乏揭露的结果,恐怕不会是矛盾的弥合,而是幻想的破灭,是国会大楼被攻占。
二月初看的,影评拖了很久,一定得在奥斯卡前写出来!
主要讲三个方面:拍摄、家、信仰。
1. 拍摄很多视觉选择蛮大胆,很欣赏。
其一,构图上经常打破rule of thirds(三分构图法-把frame纵横三等分,然后视觉重点的人物或事物放在任意三等分线,是视觉艺术中惯用的手法,符合人体视觉习惯);而米纳里中常常有镜头把视觉重点放在绝对正中来强调重点和挑战观众习惯。
其二,不少片段采取extreme low key lighting(低调布光),画面极暗,甚至有几秒全黑屏;也是挑战观众习惯。
其三,long takes 长镜头,无需解释。
最后一点,其实不是关于大胆,就是失火的戏视觉上非常燃烧(李沧东),必须要说一句哈哈后面两点 家和信仰,是关于内容。
传达的信息都很隐晦,所以说很文学性,像文学理解一般。
2. 家夫妻Jacob和Monica经常吵架。
Jacob在乎农场梦和作为一家之主养家糊口。
Monica在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现实中的未来。
他们说结婚前有很多梦想,结婚后却是吵个没完,孩子会在他们吵架时叠纸飞机、写下父母别再吵架的愿望。
他们对对方的称呼是:孩子他爸 孩子他妈。
但最后拉爆的原因不是吵架,而是Jacob下定决心要自己待在农场、与Monica和孩子们分隔两地。
你知道吗,两个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吵不吵架,而是不管怎样都stay together, 待在一起。
这是Monica的隐忍和泪水中的话,也是米纳里主创对观众说的话。
还好发生了那场意外火灾。
寄托了莫大希望的果实被烧毁了,Jacob万念俱灰冲向火海中抢出剩下的蔬果,Monica也跑进烟雾弥漫的木屋里搬蔬果(虽然我不理解你的农场梦,而且你的决定让我十分受伤和绝望,但我依然担心你、明白你的心痛,所以我也冒着生命危险来搬剩下的蔬果)。
Jacob在浓烟中听到久咳不止的Monica,放下蔬果,找到蹲在地上的Monica然后抱着一起跑了出去(这个梦就这么没了,我十分痛心和不甘,但在农场梦和你的生命之间,我还是会选择你……)这里,他们叫对方“亲爱的”。
他们都在自己的坚持下各退了一步。
他们选择了对方。
孙子 - 外婆你是否有过“外婆应该是这样的” “爸爸应该是那样的” “妈妈应该是这样的”的想法?
我觉得我们都有过吧。
米纳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两个孩子一次次说:you’re not like a grandma(你不像个外婆)。
那外婆该有的样子是什么呢?
教孩子好好学习饮食健康而不是教孩子打牌喝激浪、鼓励有心脏病的小孙子跑几步?
很会做饭?
很干净所以不应该有泡菜味?
跟着妈妈一样劝孙子向上帝祷告而不是直接说别信那什么?
还有肯定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尿床吧?
面对这些反差,两个孩子不解,他们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个外婆、怎么对待她。
但后来发现,这些真的重要吗?
意外失火后外婆往漆黑深林走去,面对外婆的离开,两个孩子前去把外婆叫回来:他们不在乎外婆是不是闯了祸,是不是不像个外婆应有的样子;外婆就是外婆,家人就是家人。
社会对家庭身份的期待和定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继续去爱和选择对方。
愿我们不被这些标准困住,也不用这些标准困住我们爱的人。
3. 信仰Tradition vs. Relational Faith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其实世界都是)主要有两种:tradition/culture 传统、relational faith with God 真正虔诚、与神对话。
米纳里刻画了这两种和之间的对比。
帮Jacob一起管农场的Paul 神叨叨的,被当地人笑话。
来不来就在赞美和祷告,每周日别人去教会的时候他反而扛着一个很大很重的十字架走完很长一段路。
不少美国移民中(如很多东亚移民),初到美国的社交、获得朋友的方式是通过去教会。
Monica初到阿肯色州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一家去了教会。
那里很多人也是因为家里或当地传统所以去教会。
Jacob和教会里的孩子都笑话Paul扛十字架。
Jacob停下车问要不要帮忙,Paul谢过,但这是他的选择和朝圣。
这个看似奇怪的行为,其实有圣经来源:“Then Jesus told his disciples, “If anyone would come after me, let him deny himself and take up his cross and follow me.” Matthew 16:24 ESV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如果有人愿意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 马太福音 16:24 CNVS 这里更多是象征意义,跟随上帝不是轻松好玩只有彩虹。
另外耶稣被处死前也是被命令背着十字架行到要被处死的地方。
每周的这个奇怪举动,其实反而是Paul对神的追随、体会祂的艰辛、感谢祂的馈赠。
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只在乎神。
虽然教会对Monica来说可能始于韩国的基督文化和移民的社交方式,但她在生活的处处无助中会寻求上帝。
她每日都握着儿子的手睡前祷告,祈祷治愈、保护、和奇迹。
自己的妈妈生病了还老说房间里有怪东西,即使自己也许不完全相信,也去找来Paul帮忙。
““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For everyone who asks receives, and the one who seeks finds, and to the one who knocks it will be opened.” Matthew 7:7-8 ESV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 马太福音 7:7-8 CNVS后来儿子的心脏病平白无故地有了好转。
医生也解释不出为什么。
Paul为外婆和这个家祷告后问Jacob和Monica要不要帮忙,Jacob笑着把他送走,转头生气质问Monica为什么把两个人婚姻的事告诉外人。
但Monica并没有说。
紧接着,Paul的祷告,外婆的失误,一场火灾,其实是上帝对这一家的mercy仁慈和爱。
一个几乎支离破碎的家合为一体。
Science vs. Faith世界上的一切都能被科学解释吗?
世界上有超出人类可控、可理解的东西吗?
Is there a spiritual realm in this world? Jacob:嗨,还用说吗,水往低处流,我几岁的小儿子都知道。
发生一系列事后,Jacob不再坚持,他改变了理解。
自己之前找到的井口没水了,所以跟Paul一起找来了找水的人,标记上那个地方。
他们又有水了。
水芹菜继续茁壮地生长下去。
有家人、有神,便有了一切。
韩国的“米纳里”种哪都能活,做泡菜炒菜制药什么都行,是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农场的韩裔一家的写照。他们几乎没怎么融入美国社会,妈妈和外婆对两个孩子都明显重男轻女。史蒂文元又演了一部结尾烧房子的电影……
尹汝贞和韩艺璃好,电影前半部分还行,还算是扎实、有趣,倒数半小时的时候还有接连几场好戏,然后突然就垮了,2021年了还一场大火呢……配上配乐简直是灾难级别的第三幕
这片子看着太压抑了!到底要表达什么?!
扎实拍好一部家庭西部片,劳动致富值得歌颂,摔抽屉摔盒子那里剪得好。Steven Yuen蹩脚英语挺不错,他的韩语和刘思慕的中文哪个更好?我看这版把Mountain Dew翻译成山泉水,笑死。真没想到尹汝贞能拿奥斯卡,Glenn Close努力大半辈子都没拿到,我挺喜欢尹汝贞,那年林常树《金钱之味》在戛纳遭华媒群嘲,只有我喜欢,闭展前晚上吃饭碰上尹汝贞和剧组主创在路边吃饭聊天很惬意。
一部说着韩语的美国独立电影,讲述的是第一代韩国移民的故事。这个电影会让人疑惑,种族和语言真的很重要吗?虽然电影里的角色都是韩国人,说得也是韩语,可是他们的情感表达模式,他们的观念冲撞似乎都是普遍性的,而非特别的。丈夫和妻子的矛盾是事业和家庭,外孙和外婆的矛盾是人与人相处的边界问题,而这些问题似乎放在白人美国家庭里也是会有的。所以界定一个人到底是什么呢?
移民之前是否会无数次的幻想全新的生活和工作,幻想自己经营的农场,幻想可以改善家人之间的关系,然而是否忘了考虑环境改变之后的差异和家人是否适应。电影开始十多分钟便是一场激烈的争吵戏,然而再后便没有了这般激励的冲突,直到结尾的一把大火,烧掉了幻想的希望,烧出了真实的问题,烧掉了最后一道隔阂,烧出了彼此的和解。
整部片子我对Paul最感兴趣,所以他到底为什么要背着十字架行走?
韩裔话题要是想靠惯性在好莱坞存活下去几率为零。
和《别告诉她》配方好像(感觉A24有些偷懒了),而且也有个很抢戏的奶奶……史蒂文元是个好演员,导演和编剧太拉胯了。
东方的坚韧融合西部的野性打造的移民版《请回答1988》,父亲的压力、母亲的孤独、姥姥的传统、女儿的懂事和儿子的困惑铸就的家庭成长史诗,他们如水芹(米纳里)一般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在无人荒野艰难生存,但只要有涓涓细流就能重生。看完有种相见恨晚的惆怅,不坚持到2020年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最爱的电影会不会是下一部。
2021.03.21没我想象的好,没有唤起我足够的共鸣。
东亚男的一意孤行,全家人都被他害苦了。
#QY# 4.0分。不少时刻类似泰利斯·马克的风格但这种影像风格落在了某种草与土地间的观察者的视角,我还是挺喜欢这个节奏的。南方宗教气氛浓厚的小镇的小小的韩食农场,虽然陈列了移民家庭每个成人波折的努力(接触、改变与自我证明)但也用诗化的方式着重呈现某种记忆中的氛围、避免了深入刻画困顿本身的努力。最后那场让这个东亚家庭放下各自的固执而团结起来的大火在前序情节的铺垫下有种幽冥的突兀(剧作上似乎是偷懒了;其实姥姥抱恙也是吧)…… 多少让我想起《第一头牛》,也让我思考了一会儿Mirani是不是我爱吃的那个水芹菜。
无聊
210121 - 客居异国步履维艰的主题贯穿始终,并无更深和更广的探讨,情节发展也是基本没有悬念,总体来说影片的内容是hold不住这个时长的。
教会资助的?
且不说“韩国的移民”主题让人有隔阂,故事本身以及影片的呈现都非常平淡。女主从头到尾一张脸,而且人设也很刻意,以至于最后一切出现好转,女主却突然生气,感觉是她脑袋一直有什么问题。整体上,没有好看的故事,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犀利的观点……这是一部只适合电影节的片子。
-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像水芹菜一样野蛮生长吧。没看出和那些战后华人第一代的“北美开拓史”故事有何不同,朝鲜战争居然轻飘飘地一嘴带过。
就这?这奥斯卡女配我感觉国内不少女演员也能拿。韩国电影就怎么说,即使这么平淡的一个故事(不平淡的那个情节在其中显得刻意而突兀),你也觉得他们在暗处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