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大大咧咧的喝酒,认老乡,对生活小插曲的闲聊,仿佛战争只是日常,发现雪茄的欢喜,也有歇斯底里的吼叫,接受不了残酷的场面而失态,,各演员不同的微表情不同职位的不同心态不知道在得知没有援兵的情况下,他们内心是怎样的,只看见一片沉默,眼光有点茫然,好像时间停滞在那一刻勒热夫战役,著名的战争绞肉机二战苏联战场的惨烈,已看太多,我喜欢那片土地的人们,喜欢他们强烈的个性,喜欢他们悠扬伤感的音乐,也许有不同政治立场的观点,也许会有偏激,也许有人为无法挽回的错误
电影拍的很热血,里面的战斗场面非常激烈,但是不喜欢电影拿意识形态说事。
没有苏联,俄罗斯就亡国了。
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国土大天气也冷,德国人打几个月打不下来就废了。
这种看法非常有问题,很片面。
现代战争,打仗靠的不仅是人的战斗意志,坦克大炮飞机杀伤力太大,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就打不过敌人。
斯大林掌权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苏联实现工业化,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早晚有一天要来进攻苏联。
不实现工业化,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仅仅依靠步枪,他怎么能挡住德国的飞机坦克呢?
即使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苏联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
就比如电影当中说的勒热夫战役,苏联的伤亡是德国人的4倍,很大原因就是苏联的装备比德国差太多了。
电影当中,提了好几次45毫米炮,也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武器装备跟德国有很大差距。
战争后期,苏联能压着德国打,跟苏联的武器装备,有进步,有很大关系。
战争后期,战场上最厉害的坦克已经不是德国坦克,而是苏联坦克。
电影总是拿意识形态说事,你的表现出了,现在俄罗斯人的一种矛盾心态。
是苏联使俄罗斯更加强大,没有共产主义,俄罗斯顶多就是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很难成为美国的对手。
美国之前把苏联作为敌人,现在把中国作为对手,都是一样的原因。
题外话再说一句,电影当中的场面,虽然拍的还算不错。
但是,导演应该不是一个军迷,真正冲锋的时候,士兵和士兵之间不会离得那么近。
离得那么近的结果,就是一炮让敌人都炸死。
最过分就是韩国电影 太极旗飘扬 中的志愿军冲锋场面,人跟人连间距都没有,韩国人再也不会打仗,再不懂三三制,散兵线还是懂的吧?
棒子抹黑中国的能力可见一斑。
说多了,棒子的事跟这个电影没有关系。
希望,以后的战争片,无论是谁拍的,都能找个顾问问一下,不要让懂行的人笑掉大牙。
连长:(矿场高级工程师)一个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尽力维护自己手下士兵的好连长(尽力维护藏宣传单的老兵,为他在上级辩解。
维护一个小偷身份却冒名顶替的连长通讯员。
) 一个理性而又高智商的人说出这样一段话:有时候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指导员:一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呵斥居高临下安慰战士情绪,不切实际的宣传信仰。
可看到老兵递过来的饼干和罐头食物时,他还是接受了这现实状态。
后面为了维护战士他命人和他一起收集德国的宣传页,战士当时是多么的不理解他,不过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不受政治上的迫害。
(真实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督战官:说实话,没当过兵的人,或者没有了解过历史的人可能觉得这人很傻叉。
又把小手枪就绝的自己牛p哄哄的。
其实说实话:他的确就是很牛!
电影中他为了搜查战士是否藏匿德军宣传单,就凭一句《战时法律》就能让桀骜不驯的连长通讯员低头自己主动脱洗衣给其检查。
能直接将连队中第一个冲进德军阵地的私藏宣传页为了点烟老兵给逮捕。
(从营长直接问为什么没有直接枪毙老兵)一个连打入德国阵地就剩一半人的情况下,还要把老兵逮捕走,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工作多么严厉,他的权利是多么牛。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国内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在第四次围剿时,当时的共产党主要指挥官白天打仗,晚上被批斗。
与其多么的相似呀。
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人,一个孤儿,没人喜欢他,都会朝他吐口水。
就像他所说的:你还能请我去你家去?
一个被政治洗脑的人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
连长通讯员(一个冒名顶替的战场人精):头脑灵活(刚打完仗就及时向指导员和连长汇报要去缴获物资,搞到酒和搜获一把德军指挥官的手枪。
)擅长与领导交谈,和连长关系很好有种天然的自来熟(羡慕)。
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自己缴获的食物会与战友一起分享,看到新兵后会给他舍不得喝的酒安慰照顾他,知道老兵被新兵出卖后会气氛的教训新兵,不论他以前时什么身份做了什么坏事,但是在战场上我愿意有他这样的战友。
)老兵,一个真正的老兵,水壶上的流弹,一幕幕看过后就知道,这样的人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人。
但是只不过捡了几张为了点香烟的德军宣传纸就自动束手就擒了。
在被押送后方审判的路上,还主动救治逮捕他的督战官。
在弹坑里,他振聋发聩道:毫无人性的法律有啥可维护的?
断脊之犬手握生气大权!
哪条法律让我救你的,动动脑子,因为上帝的怜悯我们才能苟活。
最后用家庭的温情感动了他。
多么让人可敬佩的老兵呀!
新兵:胆小,懦弱,爱告状,但自从杀了一名德军后,他就变得不一样了,主动留下掩护撤退。
他真正成长了。
营长:尽管知道让他们连队在打上去是在送死,可就是没办法。
战争永远是那么残酷。
《勒热夫战役》,2019年俄罗斯电影。
影片的片名虽然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而且是莫斯科战役后犹如绞肉机般的战役,但是影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连队的作战。
这一点和前几年的《斯大林格勒》一样,感觉俄罗斯电影已经拍不出苏联电影那种磅礴气势,喜欢以小见大。
本片讲述一个连队付出重大伤亡后占领了一个村庄,然后坚守,然后在德军大举反扑后撤退,然后再反攻的故事。
影片的战斗场面谈不上多精彩,但是影片想表达很多意思,比如战争的残酷,比如政治的冷血。
比如在如此艰难的战斗环境下, 内务部的军官却执着于一些士兵有没有私藏德军传单,让人不可思议。
影片也展示了德军的残暴,比如屠杀了整个村庄的百姓。
也展示了苏联军官的无情,比如让精疲力尽的连队再次反攻德军。
影片也刻画了连长,这个有勇有谋的下级军官,和他形形色色,但总体英勇且乐观的下层苏联官兵。
和平演变,文化输出,扶持公知,宣扬滋油皿煮价值观,这一系列欧美国家惯用的手法在苏联解体后愈演愈烈。
要说本作背后没有公知煽动外国势力站台我是不信的。
2019年同年公映的《巴尔干边界》,那才是正宗的毛氏主旋律战争片。
凸显战争的残酷性,宣扬战争中人性的难能可贵是美国战争片惯用的把戏了。
因为美国总是处于战争的策动方,唯有渲染战争的残酷,鼓吹人权,才能凸显主角英雄即美国自身的正义性,而无意间淡化了自己策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卫国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侵略者的屠刀就在脖子上,你去和侵略者谈人权,讲人性?
不如学法国直接投降好了。
同样,我们也得反思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
什么男女平权,歧视黑人等等问题近几年在渣浪上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炒作,钓鱼引战。
无论到什么时候,马列主义,共产思想都是不能丢的。
失去信仰,强如苏联,也会轰然倒塌。
我等务必引以为鉴。
我的评分:7.5影评:董董老师推荐的电影,我是肯定看原片的。
影片开始就是冲锋的场面,士兵们被机枪割倒,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
影片并没有美化战争,适当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还不够真实与血腥。
影片的最后他们这个连又要杀回去,或者说是填进去,为了一个大的战役最的一个伏笔。
这些士兵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只是一些数字而已,战争太残酷了。
但是,我再想,若是我,我也会选择再回去 “送死”,因为对于生死,心中的民族信念更重要。
这次上影节,战争题材的电影真不少,除了像《猎鹿人》和《现在启示录》这样的经典,有一部俄罗斯电影出乎我的意料。
我一向不觉得俄罗斯的战争电影能有多好,即使是俄罗斯电影,真正高质量的微乎其微。
《勒热夫战役》出乎了我的意料。
《勒热夫战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勒热夫战役。
先简单科普一下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重要的一次战役。
因为在时间上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脚,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知道此次战役。
事实上,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勒热夫,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以一次大战役命名的电影,搞不好就成了军事领袖们指点江山的政治宣传片。
这部电影恰好相反。
它符合我心中优秀战争电影的三要素:战争残酷、矛盾冲突、以小见大。
战争残酷,不用多讲,如果一部战争电影连残酷的做不到的话,有什么资格叫战争电影呢?
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当然不仅仅指敌我矛盾,更多的是一方之间的矛盾,或者个人内心的矛盾。
以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为例,主角是一个涉世不深的愣头青,在政府的宣传下毅然决然的入伍。
当时的他,一心报效祖国,将北越邪恶势力彻底从东南亚消除。
可真正到了战场上,邪恶的不仅仅是北越,美军比起北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血腥残忍、残杀平民,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主角动摇了。
这种矛盾冲突在越战电影中最为常见。
以小见大。
战争电影的主角如果是政治家、军事统帅,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就很难做到反战。
政治家要是反战的话,那就不会有战争了。
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主角大多数都是小人物。
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我之所以对此很不感冒,就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是尼米兹。
《拯救大兵瑞恩》里虽然也出现过马歇尔,但主角还是那一群拯救瑞恩的普通士兵。
《勒热夫战役》,这三点都做到了。
如果非要纠结战争场面,《勒热夫战役》确实明眼可见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在场面残酷上,也做得相当不错。
电影虽然以“勒热夫战役”命名,但几位主角都是普通士兵,军衔最大的也不多是中尉。
里面倒是有一个中校,但几乎是反面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矛盾冲突”方面很有看头。
首先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中校命令中尉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死守某个村庄据点,以便于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听起来有点像《集结号》的剧情。
集体和个人,哪个为大?
矛盾就来了!
美剧《兄弟连》里,有这么一段,我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E连受命派出15名侦察兵,渡河去敌军阵地捉俘虏,这对于整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果能从中获悉情报,对于此次战役有很大的帮助;可对于E连,尤其是那15名侦察兵,几乎是飞蛾扑火。
作为E连的指挥官,温特斯直接修改了上级的命令,他和侦察兵说,我不要你们抓什么俘虏,活着回来就行。
其次是士兵与反谍报专员之间的冲突。
为了不被纳粹的宣传迷惑,苏联上头下令不准任何士兵观看和阅读敌方的宣传页,如有私藏者,直接枪毙。
反谍报专员确实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坏人的角色,甚至比纳粹德国都要坏。
他对自己的同胞、同志不信任,甚至心怀怨念。
看到这段,我突然想到了《亮剑》。
咱老李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不就差点被王特派员给枪毙吗?
十几年之后,老李再次见到了王特派员,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战友没有死在战场上,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当然,还有士兵之间的矛盾。
大家在参战之前,都不怎么光明磊落,你是小偷,他是强盗。
为了这个,队伍险些发生火并。
我一直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看完能让人厌恶和痛恨战争,而不是喜欢和崇尚战争。
一部毫无反战思想的战争电影,就算拍的再怎么热血沸腾,都算不上好电影。
国产电影里,你要我说一部最经典的战争电影,非《高山下的花环》莫属。
这部电影,拍得很残酷,而且反战,甚至还批判了当时的官僚主义。
四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电影,其他电影,只能望其项背。
虽然恨鹅毛,但不得不承认,二战时鹅毛确实非常不易,通过人海战术用巨大的伤亡扭转了败局,贡献不容否定。
2、战争场面描写真实残酷,属中上水平。
3、作为诱饵的部队,无论如何英勇无畏,都是悲剧的牺牲品。
4、伤亡惨重,孤立无援,冰天雪地,疲惫不堪,上级没有送粮食援兵弹药,倒是很快送来了内务部特别处(契卡?
)的少尉,气势汹汹嚣张跋扈地追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每个人都必须里里外外彻底搜身,不服从者用枪指着脑袋威胁恫吓。
老兵捡张传单准备卷烟用,被当做叛徒,竟然在部队减员严重且准备坚守阵地的情况下被逮捕,冒着枪林弹雨押解回去审判,啥叫自毁长城?
啥叫亲痛仇快?
5、一开始指导员如临大敌地搜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还觉得小题大做,不干正事。
后来内务部少尉一来,才发现指导员还算是温和的。
斯大林的特务政治、红色恐怖令人窒息。
6、每一个战士死去,都令人痛心难过,唯独内务部少尉被德国人打死时,心里有说不出的爽快!
7、要是我是苏军战士,老子早就一枪爆掉毒菜者的爪牙鹰犬的狗头!
8、内务部特别处,权力巨大,无法无天。
手中的枪大概从未对准过敌人,始终是对准自己人。
不干正事、不干人事,冷酷无情,飞扬跋扈,毫无人性,真TM不是东西好
剧情烂,细节烂开头鲁莽的进攻,没有火力准备,没有装甲掩护,甚至没有重机枪,苏维埃什么时候能这样打仗?不明意义的政委魔杖了一样,身为蓝帽子却第一个背弃了信仰,只能由东正教老兵用机枪拯救。
正如毛子在道路上的迷失,只能落得被德军全歼的下场。
营长为了功利不去支援被困连队,缺少食物和弹药,还要掩护其他部队进攻,后解释说要弃子作为诱饵。
细节就不说了,穿帮的地方太多了,意义不明的来回拉近景就是在拙劣的掩盖
二战最残酷的五大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冲绳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阿登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
五大战役中,苏联占了俩,中国一个都没占,其实原因很简单,中日之战用一个字概括是“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明显,我们只有利用广袤的土地拖垮了日军,所以真正惨烈的战役并不多。
而苏联之战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刚”,双方实力相对接近,直接硬碰硬,导致苏德之战惨烈至极。
就拿最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吧,苏联投入了250万人,德国投入了100万人,这场战役持续了200多天,双方共计200多万士兵在战斗中牺牲,战场上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是9分钟,能活过3天的直接晋升团长,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战争电影和就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关,这就是2019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勒热夫战役》。
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对勒热夫战役许多人不太了解。
这里小小科普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勒热夫战役都发正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苏联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勒热夫只是为了吸引德军的兵力,企图争夺德军占领的“勒热夫突出部”,真正的目标是斯大林格勒。
简单来说,勒热夫战役就是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打了个辅助,苏联初期投入的兵力只有70万,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非常吃力,结果本是一场佯攻战,双方却动了真格,不断投入兵力,开始了无休止的“绞肉机大战”。
当年一名叫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季耶夫的战地记者亲历了这场战役,多年后他根据回忆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赎罪的血》,《勒热夫战役》就改编自这部小说,讲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村的战斗后,一个苏联步兵连仅剩三分之一展示,他们必须坚守到援军到来,不能撤退。
这时候组织上派来一位少尉军官,他穿过枪林弹雨来到这里只为干一件事:揪出内鬼。
影片开头有一场苏德之间激烈的战斗,在冰天雪地里,双方共同打造了一个“绞肉机战场”:旋转的机关枪不断喷溅着火舌,穿梭其间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雪白的地面被鲜血染红,断肢随处可见,惨叫此起彼伏,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士兵的眼睛里,看得人后脊背发凉。
这场战斗场面之激烈残酷,一度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那场战斗。
不过这场战斗时之后,影片急转直下,将视角聚焦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这座小村庄里,相比于德国人的冲突,少尉军官和老兵的冲突成为了主要矛盾。
一场浩浩荡荡的勒热夫战役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人民内斗。
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德军在村庄空投了很多劝降传单,新来的军官害怕传单动摇军心,禁止大家私藏传单,甚至逐个搜身,结果从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而老兵不过是拿来点烟用的,按照军令要枪毙的。
一旁的连长求情,老兵在战斗中英勇无畏,放了他吧,军官犹豫再三放过了老兵,这种内耗其实也是苏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
《拯救大兵瑞恩》里塑造了一个唯唯诺诺翻译官的形象,它代表的是大多数懦弱的普通人。
本片中也有相同的人物设置,苏军中有一个样貌猥琐的家伙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一次德军进攻他立刻当了叛徒,德军给他一把手枪,命令他杀死被俘虏的同伴,这个怂人在纠结片刻后爆发了匹夫之勇,他拿起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而同伴也立刻被德国人打死,虽然结果都一样,但那个怂人在那一刻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下普通人的真实面貌。
影片最后也有感人的一幕。
团长让上尉和和连长进他的房间,告诉他们司令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去当诱饵,诱使德军以为苏军主力集结于此。
意识到真正的任务去送死,苏军士兵反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一面,这些人冰释前嫌,想一团星火一样聚在一起,朝着德军的方向缓缓走去。
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这我倒不同意,战争片不一定非要用激烈的战斗来填满,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也是必要的元素。
不过本片把政治元素作为主菜,把激烈的战斗作为配菜,无疑极大削弱了战争片的观赏性,影片豆瓣评分7.2,算是个比较公正地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开头字幕就打出,将本片奉献给勒热夫这座英雄的城市,本片的收入也将拿来捐献给那些为国奉献的老兵们。
去年12月,《勒热夫战役》在莫斯科首映时,包括俄罗斯文化部长和特维尔州州长都参加了首映礼,普京总统发起了一项“加里宁前线”的倡议,旨在搜索在勒热夫战役中牺牲(失踪)的苏联军人的遗体。
而俄罗斯会修建一座一座勒热夫战争纪念馆,旨在缅怀这个国家的英雄。
《勒热夫战役》是一部没有女主角只有男儿热血的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看个热闹,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国家记忆。
营长:将军准备近日内从这个方向发起进攻,我们的任务是牢牢咬住敌人主力,就好像我们要从这里突击一样。德国人会相信我们的主力军在这里,因此你必须出发夺回奥夫斯扬尼科沃村。你会得到兵员补充,你的优势是熟悉那里的地形,最重要的是,德国人想不到你会杀回马枪,你能夺回村庄,你可以的。连长:出其不意,这很重要,但我几乎全军覆没,我需要45毫米炮。营长:人我给你补,45炮尽力找,但村子,必须夺回来,明白吗?连长:明白了。可以出发吗?营长:去吧孩子。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
一部披着反侵略战争片外衣的乳苏电影。。
黑苏联黑的最狠的还得是俄罗斯,黑的看不懂
看得早不如看得巧,拍得比捌佰像样子多了。
毛子也陷入了自我纠结的境地:到底要输出怎样的价值观
很特别的拍摄手法,一个很新的视角审视一段历史。
看睡着了
两星半;画面还成,战壕里还玩了几个长镜头,可能是没钱,战斗场面不多而且小家子气,结尾就这么结束了?
送分题的悲壮情节,硬是被拍成毫无看点的流水账,我人傻了。
故事不知所云。没有重点,故事讲的细碎
政治讽刺大于实战,悲哀啊啊!额外说一句:为什么我总觉得俄罗斯战争片拍的就是比我们好,几点,1环境的真实感,2演员的沉浸感,3政治的开放型,尤其是人与环境的营造,看我们的片子总容易出戏,觉得不真实!各位怎么看!?!
非传统的战争片,个性刻画占了很大篇幅,开篇一战尽显战争的血腥残酷,片子既歌颂了保卫祖国的牺牲精神,也反思了过激的高压体制,俄罗斯电影人的创作自由度可见一斑。
神剧,且不合理之处过多,对白戏过多,本想3星,实在是被冗长的节奏恶心到了,2星
出其不意的精彩。这场村庄攻防小战役正是整个勒热夫战役在苏德战争中的缩影。尽管惨烈尽管无谓,但没有勒热夫战役牵制德军主力,就没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最后一个镜头的景别变换太帅了,从连长脚部特写,上移到面部表情特写,再向后推到整个连走向战场的全景。
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政工人员和NVKD的荒唐可笑。黨的第一要務不是抵抗外敵,也不是保衛人民,而是抱住統治權。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战争场面不行,剧情马马虎虎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激烈残酷的苏德战争,阵地战、战壕内的守卫和防御。连长没领盒饭,指导员也活着~sb内务兵,很狂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