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运动电影尤其是一些极限运动的影片,不管是纪录片还是传记电影,都特别动容。
也许是自己缺少一份体育的天分也永远无法触碰到身体极限的一分一毫,但并不影响这些挑战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分享他们本身的困难和挑战与突破的过程所带给她们的意义和感受。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分享,让我作为诸多观众之一,理解了世界的多样和挑战的意义。
戴安娜·奈德,本片的女主角,马拉松游泳运动员,年轻时就曾经具有超凡的天分和影响力,29岁的一次挑战失败让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游泳挑战成为了遗憾和心魔。
而60岁的她过完了生日,再一次重拾了对游泳的想法,在挚友同时也是教练的邦妮的支持下,重新开始了挑战。
她们决心不带防鲨笼,而组建了更加现代化更加有效的团队去完成这次挑战。
影片里讲述了四次挑战的过程,天气,洋流,水母,药物过敏一切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挑战的失败,甚至在倒数第二次挑战因水母中毒失败的时候团队差点解散,而在奈德自己的坚持下,仿佛天时地利人和,挑战成功了,我也在影片的最后看到了5次挑战的路径,越发觉得最后一次就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的人物和体育精神外,我最喜欢电影所呈现的游泳过程中她的回忆和幻觉,我想这些都是基于真实呈现的,同时也很聪明的讲述了她之所以是她的原因。
她的天分,家庭,教练的影响和侵犯,她对游泳的执着,都是她在这场漫长旅程里的动力和压力,同时生理引起的幻想也让人更加理解大海带给人的痛苦和欣喜。
看到泰姬陵和邦妮去鼓励她的两段对我挺触动的,一个是运动本身和极限带给她的别样体验,一个是强调了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挑战。
电影的剪辑也很有特点,剪进去了很多真实的记录,除了艺术呈现外真实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结尾她走到岸上,欢呼声和彩虹旗的飘扬,她不只是一个挑战成功者,她是一个领袖,代表着少数群体和高龄群体的成功,做自己去挑战无关年龄性向这些,人只是自己,这是很重要也很感人的。
我觉得这个已经无关世界记录、人类极限的问题,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大海于我而言跟宇宙一样浩渺畏惧,就是那种来自于无边无际、渺小到尘埃的、虚无主义的恐惧感,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奈德在预计60小时的泳程里会频繁地产生幻觉,对位进去不难理解,在黑夜里的大海,天地都为一色,即便身边有着60号人的团队陪伴,但是自己思想已经被这千篇一律的波浪、无穷无尽的暗黑、绝望孤独的风声完全淹没了,这种虚无主义下是怎么还能贯彻自己梦想的坚持,又是什么样子的力量支撑着她不管性命的安危、心灵的摧残、精神的毁灭去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我要继续游下去。
因为奈德是61岁开始地重拾梦想,历经三年五次地尝试于64周岁完成了这个古巴游到佛罗里达,预估历时60小时(实际完成是53小时)、103英里(166公里)的壮举的,可以说这绝对不是人类身体机能的极限,是人类意志极限的壮举,因为热爱?
但是她30岁退休后就没有碰过游泳,因为虚荣?
在巅峰时期也没有用紧荣誉去标榜自己,因为好胜?
但是在正常逻辑下这种舍弃生命、折磨亲友的做法,好胜心也并不太站得住脚,这是电影里没有给出的答案。
电影里没有着墨的是奈德母亲的去世,奈德母亲是在享年88岁走的,此时的奈德60岁,她觉得按照母亲的享年推算,自己还剩下28年,这是促使她不要命一样去追逐的动机及动力。
电影里提及过程多么曲折、准备多么精妙、这个壮举多么困难都不是我最关心的,而且大多能想到而且情理之中,但是她的动机才是最让我着迷的。
她们两人经历过真正的相互扶持,吸引、守护,而分开,基于某种原因,亦或一种考虑,成熟后的她们,也许爱的方式不同,也许感到负累,也许生活不同,也许精力不足以为继,也许状态变了,也许有新的生活目标,不能为彼此放弃所有顾虑走到一起。
但是,切勿随意轻视,人极度疲劳饥饿,体力耗尽时,大脑因身体力竭而虚弱,放下顾虑,忘记负担,复归婴儿,最想亲近,最想信任,最不忘记的人,那是她刻在岁月中珍藏的挚爱。
每次被电影中的一两个瞬间击中,我就得缓上好半天。
如果不记录下来,印记会长成心头的一个结。
在电影《奈德》里,就有两个这样的瞬间,分别在一头一尾。
正式片名出现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关于日常生活的序幕。
在这段叙述中,女主奈德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言下之意是,这些生活很多,很好,可是好像都不太对。
直到她终于落进了水里,哎,一切都对了。
hello darkness,my old friend是落进,不是跳进和扎进。
为了以示区别,在她入水之前,专门展示了一名男性用标准的姿势扎进泳池的专业动作。
对比来看,奈德的“落水”动作确实略显笨拙,但其实更接近自然状态。
落下去,才能被水(妈妈)的怀抱接住。
这水于是成了羊水。
据说,胎儿是会游泳的。
胎儿漂浮在羊水里,是靠脐带呼吸,而肺里面全都充满了羊水。
刚刚出生后的婴儿先天会游泳,后来这种天性才一点点地被遗忘,消失。
所以我们后来学游泳,不过是捡回原本的自己。
“一切对新知的学习仅仅是对前世经验的回忆。
”羊水正是这样一种温暖的保护层,让人感觉到回归的自在。
但同时,羊水也是练功房,成长空间。
这就意味着它也带来了痛苦。
海水不是单纯的让人安心的舒适圈,奈德在那里更多是受苦。
晒伤,抽筋,脱水,缺氧,脱皮,被水母蜇伤,被鲨鱼追逐……并且更艰难的,是独自待在水里时,过往那些难堪的回忆、童年的阴影,全部无所遁形。
八分之七的冰山露出了它的全貌。
而所有这些,只有你一个人能看见。
这些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也全都是羊水的赋予。
这就是“黑暗老友”真正的含义所在。
胎儿于是要从羊水分娩,出逃,从而脱胎换骨。
在电影《地心引力》里,也见过类似这样的一个结构。
女主回归胎儿状态
飞船碎片(精子)撞向地球(子宫)
女主在大海(羊水)孕育
女主出海(分娩)
颤颤巍巍,重新学习走路而在《奈德》的最后一幕中,同样有这个镜头,女主像婴儿一样重新开始学习走路。
看得人心尖儿扑扑地发颤。
岸上的老友像老父亲一样,耐心地教学,反复强调:双腿脚踝出水就行。
这就跟胎儿出世的过程一样,先露出头,而后是身体,慢慢地,只要双腿脚踝出水,就大功告成。
这两部电影,都在女主重新学习走路这个镜头处戛然而止。
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们已经在何种意义上扩大了自己的生命经验。
虽然她们的动作幼稚、笨拙,但其心胸已经修炼得几乎和自然本身一样包容。
就像《地心引力》女主说的,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趟“非凡的旅程”。
虽然一个关于太空,一个关于海洋,但用了一模一样的结构:落进黑暗,独自成长,重新出生。
而这个结构几乎是浑然天成地与分娩过程暗合。
真是惊心动魄。
在这些故事里,女性竟然同时是婴儿,也是母体;是主体,也是空间;是旅人,也是星辰大海。
女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摄影师金国威这对极限运动爱好者夫妇。
2018年拍摄亚历克斯·霍诺德,攻顶世界难度系数最高的美国酋长岩。
这部结合准备过程与同行评论的《徒手攀岩》Free Solo,既有冲突性又有知识性的好看作品,获得同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21年,他们把12个足球队员跟教练受困在岩洞里12天的故事,拍成《泰国洞穴救援》,结合新闻短片跟采访,一样精采无比。
他们最新的作品《奈德》,还是有老影像,还是有真实故事。
不过,这次的整体形式已经走向了剧情片。
而且,一样好看。
曾经被视为世界最杰出长距离泳将的戴安娜·奈德,28岁颠峰时期想要从古巴游泳到美国佛罗里达。
结果受到潮汐跟天气影响,没有成功。
2013年,已经年过60的奈德(对,就是片名缘由),决定重新挑战。
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她的自传,主轴放在,这一切是怎么发生,怎么完成的。
小奈德的名字,原意是希腊神话当中的女性精灵。
爸爸发现她喜欢游泳,有潜力。
而且教练欣赏她,训练她,鼓励她。
所以,她理所当然的走上游泳之路。
现在,重点(终于)来了。
为什么这是年度最佳互怼电影呢?
必须说明的是,这段110英哩海域,有无法捉摸的洋流,有毒性极强的水母,有鲨鱼。
然后,你还得至少游上两天两夜以上。
所以,你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撑你。
你,同时也得支撑这个团队。
65 岁的班宁饰演女主角,60 岁的佛斯特饰演年轻曾和她约会过的挚友。
另外,还有研究洋流的领航船长,不喜欢讲话的船长,队医,治水母专家,治鲨鱼专...共35人。
不要吐槽我剧透:其实是拉拉的她,后来被教练性侵。
难怪,她后来决定不再下水。
奈德有心魔,但也得魔高一丈的面对,所有人的虚弱跟人生的难处。
年龄是一道坎,身体状态是另一道。
大自然的挑战,更是坎坎相连。
所以,不只是好朋友互怼。
尽管你自己年过60,还是得跟自己互怼。
我觉得女主角跟女配角,明年都有可能被提名冲奥!
一个会演讲的电视工作者,是一个会游泳的健将。
28岁的梦想,60岁了,想要实现。
通过体能训练,环境考查,团队合作,赛前充分的准备,来完成人生最后一次游泳。
终于在经过35年后,63岁的年纪完成了古巴到佛罗里达166公里的海泳。
这个壮举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想实现梦想的人。
人生遇到的困难,真的是想都想不到,我们可能想过会成功,但困难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
活动的经费,团队人员的配置,自己体力的分配,海里的危险因素,天气原因,外界的声音等等,都要一一克服。
这些都还只是前期困难,可以通过人格魅力,朋友帮忙,来解决。
真正的挑战,在大海,未知的天气,海里的鲨鱼,水母等,还有连续60多个小时的游泳,体力,耐力,信念的挑战,才是人类极限的挑战。
坚持不下去时,就会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那些曾经努力的时光,那些证明自己的片段,真的又有动力继续游下去。
相信自己可以的,泳不放弃。
回忆让观众知道为什么奈德是那么坚强,少女时代被性侵过,养成了强硬的态度,靠自己相信自己。
曾经的奈德是马拉松游泳的冠军,自信,专业,无敌,但是一直有个梦想,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110英里,太可怕了。
110英里的路途,有海洋的气流阻碍,有海洋生物的侵袭,有生理上的调整,有心理上的无助,不可控因素尤其多,也通过其他人挑战的报道体现,这是一场挑战极限,挑战年龄,挑战生死的旅行。
最后经历一次次失败,她成功了,太棒了,即将成功那一刻,真的很让人感动。
有朋友,有团队,懂得感恩,生命真tm伟大。
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用力爱的样子太美好。
结尾的混剪太好了。
啊啊啊啊啊啊,无言以对。
老年拉拉就是如此有力量。
结尾bonnie在diana讲话之前先拆台说她是个很好的story teller但她觉得有点embellishment太多了“but the picture is the same” diana“…thank you.” “if you think im a badass you should see bonnie” “diana and bonnie see each other every day” 她们一起做的那些事情啊啊啊啊 整个电影最喜欢的casual的部分就是开头她们去宠物店diana说不要买蛋糕不过生日just us maybe some scrabble;bonnie如此sarcastic(啊啊啊)然后生日惊喜派对锁门diana一进来就说why are you talking like that “like what” “like you’re enunciating. …did you blow-dry your hair?” (“like what”给的那个镜头太美了我简直要昏厥……….)jodie foster这个胳膊我整个人都。。。。。
啊啊啊啊最喜欢的台词是Bartlett在bonnie下水回来之后说 “show-off” 哈哈哈哈哈哈彩虹旗飘扬。
电影中无垠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贴近领航船游泳的是挑战横渡海洋的老年奈德。
关于剧情我想已经有很多人说过。
我想说说的是关于影片最后,真人奈德的无法让人移目的性格特质。
天还没亮就去健身房的奈德,带着小号吹起了起床号,把邻居们都喊醒。
她是如此的令人发笑(褒义)。
一个把乐观和勇气带给大众的人,实际上有着无法抹去的创伤。
这种悲伤的过去,更加映衬出了她的不屈不挠的斗志。
她战胜了自己。
从身体到心理。
而这种喜剧气质,也注定了她不会走寻常路。
演讲中的奈德表现出了孩童一般的真性情。
这种“真”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不拐弯抹角,勇往直前。
她这种强大的执行力无形中带给了她领导力,也影响了她身边的人与她同行。
用邦尼的话讲,不再年轻以后,还有什么事情是像和奈德一起挑战横渡海洋一样激动人心的呢?
人们都在循规蹈矩的遵从年龄的自然规律,但奈德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人追随。
退役游泳挑战身份之后,奈德又开始了多项新挑战,她成为了一个icon,追随者众多。
这部电影展现的重点其实不是年龄。
关于奈德成功的原因不光是一个好的运动基础能力,还在于她自己的执着追求还有团队协作。
那些跟随她挑战的成员都成了功勋人物,不光奈德没有放弃,这些人不放弃的精神也是让这次横渡壮举得以实现的要素之一。
是什么让他们坚定的坚持下去,又是什么让他们尽心尽力、团结一心朝着目标前进?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166公里(实际达成的一次为了抵抗洋流游了177公里),共挑战5次,横跨35年。
能够做出这种壮举的人,已经不是坚持二字能够概括,这是她的人生使命,她认为自己只有完成才是活着。
左一:真人奈德。
左二:演员奈德。
右一:真人邦尼。
右二:演员邦尼。
能做到常人不能做到的,超越人类的极限,就是运动员的使命。
老年奈德在做有氧训练。
哪怕不做第一,每一个人都可以超越曾经的自己。
用勇气、热爱、协作、一点点幽默感,去体验一下奈德的世界吧。
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
这样的事,只要不是“疯”得彻底,只要会——哪怕只有一点点——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只要是有一丝对生命的怜悯之心,都不可能做到。
而恰好,这些“羁绊”,对黛安娜·奈德来说都不存在。
这位游泳界的狂人,在自己60岁时打算完成此生夙愿,挑战全程约110公里,无休无止游上近70小时,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壮举。
而在接连四次的各种各样原因的失败后,终于在64岁时成功。
当她蹒跚地走上沙滩的那一刻,她也做到了古希腊人对有死之人最大的期许——握住不朽。
一些评论将这部电影评论为“标准的励志片”,无非是传达一些诸如“不要放弃”、“任何年龄都可以完成梦想”的陈词滥调,但是在我看来,奈德的所作所为根本与“励志”毫无关系,励志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可重复性,而奈德壮举的首先条件依然是天赋,其次才是勤奋与毅力。
所以与其说奈德励志,不如说她揭示了以人类事物的无意义性对抗人类事物的脆弱性的终极方式。
而站在人性的角度,奈德的闺蜜老伴邦尼则比奈德更伟大,她的伟大与奈德梦想的伟大相比不具有独立性,但人与人之间可建立的关系的最高级——无私,是因为邦尼的存在才得以彰显,奈德人生的完整是要感恩邦尼的相伴的。
对普通人而言,我们大概只能处在自身极限之内,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处在互相扶持促进的关系之中。
要说励志,这一层的励志会更靠谱些。
传记片和纪录片有壁
性别视角不是很突出 但也的确是个振奋人心的故事 拍的略微套路 这个拿来做人格分析也是很有意思 偏执的人做极致的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俩60多岁老太太的电影有啥可看的?
女士们,不要听信任何人说你的黄金期已过。永不言弃!敢于梦想 梦想的确会成真
最感动的不仅是奈德的坚毅不拔,更是一大群人陪着她完成壮举的无私精神。
好看
想到王家卫评价张曼玉“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演员,因为你不怕重拍”,Nyad会成功也是因为她不肯放弃, 尝试了5次,皇天不负苦心人。 看来我没成功,1️⃣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2是没有坚定的决心。因为这个片子,记住了Mile的换算:mile 1. ★ [C] a uni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equal to 1 609 metres or 1 760 yards 英里(= 1 609 米或 1 760 码)
谁不想岸上有个朱迪福斯特拿着毛巾等着。
泳不放弃
看完一天回过味了 就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导演热爱的偏执狂题材
有的人固执可以获得成功 但这是小概率事件
中规中矩,女主女配的表演和化妆是亮点。剧情就是个套着励志老人打破年龄焦虑的外衣在讲职场PUA的事儿。为了实现从小被养父灌输男权思想的偏执女老板,用梦想和友情的大饼,拉了一波义务劳动团队,陪着自己疯了5次。还好这是个改编真人真事最后成功的故事,不然我都不敢往后想。
为了个人英雄主义绑架身边亲朋好友陪跑也不太好吧...但是游泳池的运镜🉑参考。
Here they come again. 又来了,这对导演夫妇。从Free Solo我就发现他们有一种把神奇变平庸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运动经历找到了职业赛道(让体能强者商品化,说好听一点是推广,说不好听一点,抢占&消费),但是他们的导演能力让一部又一部作品沦为平淡的展示,遮蔽住了真实人物本身的光芒,也剥夺了观众在首次接触这些人物时产生更强烈共鸣的机会。当我看到电影的一半,不仅觉得无比平淡无聊、缺乏深入挖掘,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直觉,这部电影的精神启迪能量最主要的接收者,是导演夫妇和两位女主演(电影拍摄过程、为了扮演和“成为”Nyad在六十多岁时去健身挑战游open water、让这部电影诞生的“壮举”等),我就不想浪费时间继续看下去了
关乎梦想和友谊,挑战极限泳不放弃,年逾六旬的Diana Nyad经过5次尝试最终横渡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110英里海域,这是真励志!当然,团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2024奥斯卡影后大概率要么就是贝宁要么就是惠勒。 7.6
62岁,60小时渡海,会幻觉会失水……每一次侧头呼吸她都会看到船上的她,寸步不离,生死相依。朱迪很敬业。女主角的小金人实不至名不归。
最能打动人的就是真实故事,然而……这部整个就一装逼套装,令人不适。
如此平庸。
不论年龄多大都可以追求梦想,但我更想看如何展现60岁身体状态的力不从心的窘境与突破,而不是女性题材一贯的苦难性侵和谁的背叛。。。我甚至觉得奈德从人设上都很空,贝宁演的也使不上劲儿,另外不会设置悬疑不如不搞...
好喜欢电影里两位女演员的身体状态,松弛又健硕,肉眼可见个体与时间(老去)对抗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