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性恋解放阵线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同性恋群体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歧视和社会压迫。
2.然而,同性恋受压抑的根源深种于社会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的家庭模式结构和犹太教-基督教文化。
虽然反对歧视同性恋的法律改革和教育改革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是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既存的社会结构还保留着,社会偏见和公开的压迫就总是会死灰复燃。
3.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自身视为旨在废除各种形式的社会压迫的更加广泛的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它将致力于建立与其他受压迫群体的联盟,并同时保留其组织上的独立性。
4.我们的联盟成员将包括下列群体:(a)女性解放运动。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相似。
(b)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这些人所遭受的种族主义歧视与我们所受到的歧视具有相似的结构,只是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以种族为依据,而我们所受到的歧视以性差异为依据。
他们是我们社会中在社会和经济上最受压抑的群体。
(c)工人阶级,即所有的产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劳动养活了整个社会,但是他们的技术却遭到利润导向经济的误用,他们组织起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以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d)拒绝资产阶级家庭、拒绝这个社会为他们提供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并尝试培养出一种非剥削性的反文化的年轻人。
(e)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
他们尚未获得民族、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地位,而这是一切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
5.我们不相信任何既存的革命理论已经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全部的答案。
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学习和讨论所有有关社会和个人的批判理论,并用我们自身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来检验它们。
同性恋解放阵线的要求是:——结束一切来自法律、来自雇主、来自整个社会的对男女同性恋者的歧视;——所有被同性吸引的人应当懂得,这种感觉是美好的和自然的;——学校的性教育应当不再以异性恋为唯一内容;——精神病医生应当不再将同性恋视为问题或疾病,以免为同性恋者制造负罪感;——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在法律上拥有通过报刊广告、在公共场所以及通过他们愿意的任何方式自由与其他同性恋者建立联系的权利,警察的骚扰应当立即停止;——雇主不应再以性倾向为由歧视任何雇员;——同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应当降低到异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拥有在公共场所拉手和接吻的权利。
(Evans,115—116)
我们必须尝试喜悦。
我们可以没有消遣,但不能没有喜悦,不能没有享受。
我们必须顽强地接受我们的快乐,在这个无情的世界的火炉之中。
——杰克•吉尔伯特《简单的辩护》足足等《骄傲》等了半年,每个月都要去查查消息,终于能在国内看到的时候,真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前天就已经看完了整部电影,感觉这种边缘抗争的题材就是我永远的泪点,虽有一人起头全体合唱这样的革命戏码,但个人感觉总体来说《骄傲》中的煽情是很圆滑平缓的。
看完全片,《骄傲》给我的感觉比起运动更像是一次会议,我对80年代的LG运动了解不算太深入,但在一些关于“同性恋史”的书籍上都明确看到了作者“学术性地”明确表达了60年代到90年代是同志运动、妇女运动等新左派运动的高涨时期,而经历了6、70年代著名的爱之夏、“石墙酒吧造反”、“同性恋文学解放”,一大批“解放后”逐渐意识到他们走出了柜子后还应走上街头,80年代,在酷儿理论被提出以外,第一例艾滋病例也被发现,这使得恐同暴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骄傲》没有过多地去描写那些实际的、肉体的暴力,没有木棒与汽油,但人情抗拒的冷暴力却得到了异常淋漓的着墨,固守的道德和尊严是如此的可怕,可以让人在危难之时因为某个毫不相关的理由而去抗拒一次热情的帮助,而主角方所代表的组织,在施以援手的过程中几乎是卑微的,他们在尽其所能不留余力地去帮助一个陌生的群体,去关怀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但对于这个另类的群体来说,他们是如此的特别,以至于与“外界的人”接触就需通过森严的审判,需要忍受蔑视与怀疑。
他们所承受的轻视大部分来自他们帮助的对象,而被帮助的人反而高居道德,去衡量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帮助,最后甚至需要投票来决定,这种种荒谬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同性恋群体从古至今的“小众”,人类对外的排异心理似乎真是从古至今的天性使然。
但这个组织却执着到了可爱的地步,也许是他们习惯了别人的眼神,能够欣然地将别人对自己的唾弃转换成一种自嘲式的自称,既然他们可以拿着花里胡哨的小水桶并肩站在阳光底下,摇晃着里面的硬币,忍受着过路人的厌弃,所以他们也可以忍受在村所大厅里对他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漠然离去的人群。
这就是被称作“骄傲”的同志精神,当全世界都变得荒谬可笑,充满冷漠的时候,只有自身的骄傲可以带来自我的尊严。
虽然他们也像小孩子似的挤在睡袋里讨论着要不要逃跑。
但说的更心灵鸡汤一些,结局总是好的。
这片子的煽情戏码真的拿捏得不温不火,稍过一点就会觉得厌烦。
Jonathan在桌子上跳舞那段儿简直纯透了,让人一瞬间觉得人情冷暖也没有那么复杂,后文又倒回来说到他的病情,才觉得又多了几分悲戚,生命可贵吧,这半斤兑水的情怀大家也不陌生,可又能怎么说呢?
过于相信美好事物的人是愚蠢的,但丝毫不认可爱的人是可悲的,我们都还活着,若无欢喜,不如无生。
当片尾他们冲向那一辆辆花哨的面包车时,我脑子里面控制不住想起《海盗电台》结尾形形色色驶向沉船的船只,而当彩色的骄傲浪潮涌上洒满阳光的长街,耳边又想起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感觉这就像是一次小小革命的胜利。
谈谈演员,基本上这种类型的片子有Bill Nighy基本就可以抱有期待了,在经过优雅而冷峻的Johnny Worricker系列之后,他在《骄傲》里的角色依旧还保有着Curtis式的温情,但更少了一份“love actually”的无忧无虑,我真是喜欢美少女爷爷的演技,《真爱至上》和《第八页》几乎极端地代表了我对英国电影的两个审美,但他们又在Bill重合的、绝妙的演技上显露出截然不同英国气息,好像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兼备有阳光与迷雾,一方是普照众生的温情,一方是内敛醇厚的沉默,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样多变的戏路实在是难得,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称赞,他拍照时的剪刀手也实在是萌到人说不出话。
其实对我来说,一部片子能让我看到他和Imelda对戏已经够如梦似幻了,那场两个人一切做三明治的“出柜戏”拍得很诗意,一个单调的房间、两张紧靠的餐桌,Bill很明确地捉住了那种欲言又止的怯懦,Imelda也泰然自若到恰到好处,他们和充满上进心的年轻人不同,似乎出柜这件事对于Bill的角色来说是走投无路的辩护,但他已没有青春与气力去作出反抗,因而Imelda报之以平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她说她早就知道了,这种知而不言的善意保护,从她这样一位老太太的嘴里说出来,不知为何就是特别柔软,几近慈悲。
也许正是因为年迈,这两个人不再存有令人正聋发聩的激情,但这样轻柔的对话即使是如此的微弱,却很温情。
而Imelda这位演员,我觉得她真是一个太厉害的女演员,在《维拉•德雷克》里的表演令人叹服,更别提她塑造得最深入人心的角色——粉色的Unbridge——简直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而《骄傲》里的她实在是太可爱了,尤其喜欢她打电话感谢圣诞贺卡的那场戏。
本片其他的主演也都十分出色,paddy considine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是很Edgar的,可能也是因为他演了《世界尽头》而这片子令我印象太深刻?
而dominic west这种TV熟脸我真是脸盲了差点没认出来。
至于AS我是一直都好喜欢他的演技和个性……花了2小时想到那儿写哪儿,感觉这篇影评真是轻松加愉快,果然还是这样充满爱与和平的电影好叽歪(茶
当初我在想是什么电影,开始看到是GAY,我一度想关掉,但是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故事,我才发现幸好的看完了,心里那丝激动还在,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管是不是真人真事,但是确实演的很尽善尽美。
先说开始,开始乔,一点都不希望自己参与,到后来的参与,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真实,看着那些鄙视的眼神与言论,我可以感受到GAY,拉拉那个时代所承受的鄙视,其实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骄傲。
我记得上次有个GAY,跟我聊天,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女人,他说:没有,就是性别歧视而已。
可能从他们最根本的就是欣赏男性,并且以自己是男性为骄傲。
当然拉拉也是如此的,有的异性反而没有这股子自信的根源是没有那种骄傲,其实越是强大的人,越是不会被摧残,越是脆弱的人,越是喜欢去鄙视。
只有比较才能获得的骄傲,那不叫骄傲,真正发自内心欣赏自己的骄傲,那才是,这个电影,可能是想说这么一句话:既然你已经这样,那你就接受你自己,并且干好它。
电影开头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感让我错失了更早领略它的机会,以为会是那种无聊需要耐住性子看的影片,明天夜班可以好好睡个懒觉,今晚想着要找一部电影来看,不假思索地点开了它《pride》让我觉得这个单词的含义更加高大上了,它并不仅仅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骄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本来的形态,我们本就如此的姿态,我们毫不掩饰的真实自我马克,无论角色本身,还是演员,简直爱到骨子里,他出来的第一秒还没有台词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同志,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是同性的电影,意外地,最近最触动我精神神经的都是同志,神奇的是这电影同志还能和矿工工会联合起来,而且逻辑合理,一点也不突兀思想执行能力这么强的领导性人物马克的魅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他才能够吸身边那些各具魅力且一样坚韧的朋友,他们是一群多么勇敢的人啊!
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难以想象在1984年,以同志的身份生活在那个环境该是有多么地孤立无援,会被人觉得是何等的异类,改变世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是他们让国家甚至世界接受了同性恋之前看了挪威的一个剧《skam》总觉得第三季里福寿禄对isak所讲的话的台词灵感来源于《pride》,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游行,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却不被社会偏见接受的自己,是为了给勇敢做自己的人更多的勇气,就像马克说的那样: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无论人生的选择是什么,人生总是短暂的,在我们看来年轻的马克就那么消失了实在是太遗憾,可也许于马克本人而言,他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为自己而战斗北威尔士男人的柔情能比下去男方更多男人的情,被打的住院了,依然只关心着自己所爱的人的健康,在被世界恐同染病新闻的轰炸下,依然那么温柔地爱着他所爱的人,那些说他们是异类的人,认为他们该感到羞耻的人,不是更加的异类吗!
我再也不会理会那些说英 国是腐国的话,外号往往就是偏见电影里的台词我要永远地记住!
当有人给你取外号,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你太年轻了,才有法律来保护你,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不懂我自己,那样的生活会很可怕,乔,会很孤独,这是你想要的吗?
没有家庭,向同事和所有人隐藏自己,过秘密生活有点骄傲,have some pride因为生命很短暂,because life is short.okay只支持同志权益,而不管其他人,这样有什么意义,你懂吗?
或者只支持工人利益,却不支持妇女权益
每年在世界各地浩浩荡荡的同性恋游行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但,他们所征求的权益无非说到底,是一种公正,是一种天赋人权一般选择的权利。
不得不说,《PRIDE》这本片充满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那句“今天我们不支持他们,他们被消灭了,明天我们被压迫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支持我们”。
直弯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选择爱的对象不同而已,他们不应该被歧视。
就个人口味来讲,虽然刚看的《坚不可摧》中充满了虐待小恶魔帅哥集中营这些赚人眼球的元素,但是还远远没有《PRIDE》里面这些基佬和矿工还有基佬矿工来劲。
更像是一群身份特殊的年轻人参加了一场社会政治实践。
矿工与同性恋两个群体的权益和困境落到每个个体身上,从社会社区到家庭,呈现出重点不一的交错冲突。
必然有艰难的情节,作为喜剧整体还是很乐的。
腐国之所以是腐国,权益斗争可以联合的可能性,也是一段特别的历史。
(大家都是同志。。
80年代矿工罢工反ZF,被停暖停电停巴士,矿区小村子社区居委会大叔大妈们(勾心斗角)的生存形态;伦敦GAY & LES 面对家庭反对、社会隔离歧视和疾病威胁的生存形态…两个群体走进对方开始了解的时候,个体的经历会有一些交集。
电影在这个点的情节设置得很好。
// 剧中的两次合唱以及片尾曲,好听且动人片中的恐同反派大妈虽然讨厌,看到最后讲述后续故事的字幕的时候,觉得她说的话也是另一类人的另一种角度看法,谁说这不是一种利用?
也是互利。
换个说法就不那么难听了。
上经济史的时候老师讲撒切尔和80年代英国的罢工,撒切尔在让工人失业一年后又复工好像是撒切尔的胜利。
现在看来当时英国社会这种政治上的博弈算是双赢——就像苏格兰闹独立那样,提醒自己的存在,让政府闹心一会,但的确是双赢的——只不过矿工们的生活会艰难一段。
那时候另外一位老师讲到香港的战中运动,典型的伯克式的对激进的港人不屑一顾,老人家教训年轻人的那种典型的图样图森破地一通评论。
是非常尊敬的老师,可是还是觉得在一个笼子里的人为何去嘲笑另一些渴望自由的人。
他们所寻求的,说到底我们一样需要。
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gay pride会和工人们的罢工联系在一起的。
看过一些类似的电影,话题也大多类似,比如秘密被发现时的困扰,比如面对自己的那种不堪,比如来自偏见的穷追猛打,比如hiv对这个群体阴魂不散地笼罩(当然,现在与影片当时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异性恋感染的人数已经超过同性恋。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维持偏见)。
《米尔克》里Milk的种种努力非常感人,最后的被枪击让他成为一个平权运动上的标识。
但这只是gay group内部的争取。
这部片子和其他片子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是它讲的重点不再只是基佬,还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为了同样的权利而达成理解的故事——或者说是两个少数派,弱势群体如何建立起尊严和理解的故事。
这样的主题是昂扬的动人的,令人难以抗拒。
是直是弯甚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或许换句话,是不管是否理解,但至少都能将对方当做一个自然存在的人而非异类。
不因为对方是少数而欺凌别人,不因为自己是少数而对世界带着过多的恨意。
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一种善意,也值得珍惜。
“人人都怕难怕远,怕扑空。
全球得我未死心,没有放松。
”这句《奇洛里维斯回信》里的歌词挺恰当。
电影里那群可爱的人也就是用一点点的耐心来改变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吧。
理解万岁。
理解万岁。
喜欢Johnathan跳舞的那段,非常美好,个个都眼神明亮,个个都在发光。
也喜欢Joe胆怯羞涩的样子,好像在他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有一段是工会和L&G群体合作被曝光后,Mark他们的住所被人投掷进烟雾弹和爆竹,惊恐万分和无比沮丧的状况里,Mark把一地的狼狈往外扫时,突然眼神明亮,他发现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以利用这提高知名度。
这个时候我觉得他太可爱了,也非常聪明,甚至会想这样的人,如果不是gay,在当时的状况下,应该会发展更好吧。
或许就不会在最后染了HIV匆匆消失了吧。
或许,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吧。
另外一段是Joe的父母发现他是gay之后,那个长镜头,父亲的责备的声音,然后扫过Joe的照片,就像一场漫长的告别。
可能对于这样的场景每个人都会鼻酸一会。
家庭意味着正常的生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一种归宿。
身为gay,是个异类,怎么能有归宿呢。
没有归宿就是孤独的,而孤独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艰难,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怎么能和别人不一样呢,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如此的反问于发问的人和听者都太残忍。
三十年后的今日仍然是一个问题,而在当时,应该更难得到宽容吧。
可是,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需要宽容。
应该会有这样的问题吧。
同性恋有什么好骄傲的?
你们为什么这么得瑟,还要玩政治?
你们难道不羞愧吗?
不觉得丢脸吗?
工人们为什么要罢工?
你们是日子过得太好了吗?
国家难道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吗?
你们不觉得你们在阻碍国家的发展吗?
惭愧吗?
你们惭愧吗?
电影告诉我们,弱势的人们总会找到一种方式,也应该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理解。
或许正是社会上这样一种压迫的力量,把工人们和基佬们集合在一起吧。
我知道电影只是电影,即便轻松愉快的段落这么多,即使结尾有些皆大欢喜的胜利意味,但现实里一定还有更多的苦涩被他们品尝过。
可是多希望,这样一部欢乐的,有尊严的电影能够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最小的改变也好。
真的,哪怕再小的改变也好。
但没想到在80年代非常保守意识下的英国,也曾有过纯爷们的矿工公会和同性者的联盟,如果不是纪实电影简直难以相信。
我个人不喜欢同性者,对赞誉无数的断背山也很无感。
像费城故事,米尔克,平常心等电影都是同性者追求自身权益的电影,只是出于公众道德才会表示支持。
看完《骄傲》开始觉得,我这样冷淡的歧视者是不是才是最卑鄙的,虽然不会嘲笑他们,但也不会有行动上的支持。
而被歧视的同性者们却主动支持工会罢工,用行动打开人们道德上的坚冰。
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只出在嘴巴上,那是非常软弱的行为,就像我在教会的祷告一样软弱无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虚空的应付,而无实际。
十分付出才有一分获得,所以我觉得羞愧。
这些80年代的同性恋者最终获得来自公会的支持,他们是配得这份骄傲的。
故事的背景:撒切尔时期-新自由主义政策矿工在英国,是工会中最强的一个。
当初大部分的矿业都是国有企业。
撒切尔的改革首先要转国有为私有,许多矿业是亏损的,因此要关闭一些矿坑,大量工人要失业。
在南威尔士,矿工们进行了一年左右的旷工。
由于他们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因此矿工运动要靠一些其他的组织来支持,例如LGBT群体。
同志群体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新自由主义强调自主性,经济上的自立;同志,长期以来在政治上没有权力,因此他们试图在经济上获得权力,继而从经济上影响政治上的地位。
同志群体从八九十年代以来,与新自由主义有着共鸣的关系,新自由主义赋予了同志一些自由。
Intersectionality:歧视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传递:对同志的歧视很可能会传递到群他群体,例如对老年人和妇女的歧视。
歧视实质上是对男权化的社会群体内对权力的渴望。
过去二十年对同志的电影,很多都是为了争取同志的权力,只聚焦于这一个群体,是比较狭隘的。
但《Pride》围绕同志权力在西方社会中的胜利而展开,目前同志群体已经获得了阶段性胜利,前景反而不明朗。
现代性导致我们的身份越发模糊。
同志在获得了阶段性胜利之后,下一个目标是走向其他的社会团体,争取社会范围内的胜利团结。
例如同志群体在争取艾滋群体、妇女群体的平权。
在现代这个个体主义的社会中,我们同时面对着一个庞大的“机器”,更多团体的联合才能争取更大的胜利。
国家的阶级分层对同志运动的影响:阶级间不平等与同志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经济上的,后者是……嗯。
当国家的阶级分化非常严重时,同志运动是发展不起来的,甚至同志运动可能会沦为阶级运动的牺牲品。
eg:同志运动在中国此前基本都是受到西方资助的,那么在现在这个左右分化的风口浪尖时,同志运动可能会被当成是“西方的代言”。
同志的诉求和社会公正不能很好的结合的话,同志运动是很难发展下去的。
这个电影中的LGSM群体,都是working class background,因此能够获得矿工的共鸣。
同志群体也在阶级分化,中产阶级的同志能够享受消费带来的身份自由,但底层的同志可能连这方面的自由都很难做到。
civil pollution之后才能civil repair!
边缘体验:边缘体验是相同的,在“共情”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互相尊重差异性。
为什么在英国发生而没有在美国发生:美国60年代的社会运动过于兴盛,在80年代遭到了强烈的反弹;共和党吸收工人阶级,民主党吸收LGBT阶级的议题,二者分道扬镳。
而英国的社会运动没有被分散。
1984年10月,一辆被各种涂鸦抹得花枝招展的黄色小货车停在了南威尔士小镇Onllwyn市政集会厅门前。
从车上跳下来的男男女女住穿着鲜艳,行为举止间透着山区从未见过的雀跃深情。
这是一群来自伦敦的同志,他们专程驱车前来,为彼时正处于长期罢工中的矿工加油助威。
不过,这群自称“同志支持矿工”协会的志愿者并没有受到镇民的待见。
80年代保守的社会风气下,同性恋仍旧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一种人性的扭曲,即便同志平权运动已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在全世界范围展开,恐同思维仍旧大行其道,同志仍旧是社会的边缘人,在日常生活中亦饱受歧视,当得知一群娘娘腔想要为工人运动摇旗呐喊,保守的英国社会中已是一片哗然。
1985年6月,一年一度的伦敦同志骄傲大游行如期举行,当参加者们兴致勃勃地扛着标语大旗来到现场,却被告知今年的游行中不允许出现带有任何政治因素的口号,在游行队伍周围不停晃荡的警察不怀好意地建议道,“雀跃点,这是场派对,别把一切都搞得那么极端”。
不过,在这场盛大的游行中,仍旧有超过一万名示威者走上街头,规模大超以往,也从此改变了“骄傲游行”的内涵。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方阵是来自威尔士的煤矿工人公会的代表。
工人阶级和同志之间生发的革命友情,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运动中被人遗忘的篇章。
80年代初期,新自由主义政府决定关闭境内的二十余处煤矿,使两万余名矿工面临失业的命运。
英国北部和威尔士地区的矿工工会为表达自己的抗议,于1984年开始,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罢工。
然而,长期罢工导致工人收入大幅度下降,雄心勃勃的矿工工会经济上捉襟见肘。
正在此时,“同志支持矿工”组织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一边是被撒切尔谋杀在货币主义祭坛上的矿工,一边是在保守的社会中充满困惑的同性恋者,同为弱势群体的他们破天荒地达成了政治同盟,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反对法律和权威的压迫。
马修·沃楚斯充满活力的影片《骄傲》带领着我们重返现场,以期铭记这段重要的抗争史。
在《骄傲》之前,《米尔克》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同志作为一种力量如何极尽周旋,在政治的舞台上发声。
而《骄傲》中描绘的平凡同性恋者,则属于更为底层的社会阶级。
24岁的同志运动积极分子Mark Ashton因有感于弱势群体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决定在自己所属的社区中召集志同道合者为矿工公会捐款。
集资不易,让矿工接受募捐更是困难重重。
电影花了不少力气来描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团体相互接受的过程,令人欣慰的是,这段相互培养信任和阶级友情的过程在电影中显得妙趣横生。
社会有其残酷的一面,《骄傲》却对残酷背后的人情味更加执着。
电影的叙述视角相当平衡,同志群体由一群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具有持久的恒心,对试图接纳他们的一切善举都抱有感激,Mark Ashton则是他们具有政治诉求的领袖。
和大部分同性恋影片不同,《骄傲》并不沉溺于感官世界,镜头下的同志也并不是一群奇装异服伪娘或假小子,在电影中他们嬉笑怒骂,看上去就像一群正在经历叛逆期的大学生,带有某种心比天高的可爱。
矿工团体则相对复杂,女性普遍比男性更为包容和开放,秘书Sian和Hefina果敢坚定,身处封闭小镇对同志并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以空前的热情和这群远道而来的支持者成为坚定的盟友。
工会决策着Dai和市政厅活动室老板Cliff亦都对同志的帮助怀抱感激,其他原本怀有敌意的成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摒弃偏见,修正着自己性别歧视错误观念。
“威尔士的男人从不跳舞”,当一位女性居民在酒吧里这样向同志团体抱怨时,Jonathan Blake调高了迪斯科的音量。
在人潮中尽情扭动身躯,当欢愉的气氛到达高潮,市政厅活动室中仅存的敌意也烟消云散,镇上的年轻男人甚至主动讨教起了成为“舞池皇帝”的经验。
事实上,这位凭借高超舞姿获得工人信任的Jonathan Blake是同志历史中无法绕过的人物, 80年代中期,艾滋病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时,他是英国第一位被确诊的HIV病毒携带者。
时至今日,已经年过六旬的他还活跃在同志平权运动的舞台上。
历史上,“同志支持矿工”运动并未成功,在经年的罢工无果后,矿工们于1985年的冬天逐渐复工。
政府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返回矿井的工人们还是在铜管乐队的伴奏下举行了“忠诚游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同志群体,也被当地社区奉为英雄。
就这样,同志和工人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碰撞出火花,弱势团体你帮我助,相互成全对方的政治诉求。
《骄傲》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回顾, 80年代同志运动活动空间,如伦敦Gay’s the Word书店,Electric Ballroom舞厅,和轰动一时的“Pits and Perverts(矿井与堕落者)”筹款演唱会都在电影中一一展现。
威尔士小镇工人运动轰轰烈烈的氛围,又让我们想到早些年社会主义者导演肯·洛奇充满社会关怀的影像。
当一车又一车的威尔士工人代表相继赶来,争相在“骄傲游行”队伍最前端组成庞大的方阵,我们的情绪也再一次被革命友情的烈火点燃。
总有一种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会将僵硬的空气打破,也总有一种理解值得我们用“万岁”来致敬。
本来对同性电影极度疲劳,还好这片子的重点不一样
不落俗套的叙事切入点,一个群体援助另一个群体,抛开各种符号和偏见,通过人与人的相处融合隔阂,让这片子彻底成了欢乐美好的正能量喜剧,而且对于这种群戏的片子,每个人物的刻画还都能细腻鲜活立体,更是足见主创们的功力。对于这样的改编,编剧的切入点真的很聪明,绕过事件,直接讲人。★★★★
2小时如同吃屎。是个LGBT题材就能感动得不行?
这样沉闷的小类型电影居然好意思被称为喜剧,两个小时视觉接触这样的东东,我算是眼瞎了,获得金棕榈又怎样?!看来,豆瓣看电影,影评一定要先看看,不能仅看打分。嚓~
喜剧片给我看哭了,身为同志可能更能理解那种支持的伟大。这是一个弱势群体支持另一个弱势群体的故事,伟大的革命友谊!
载着满满的代入感就会觉得不能更好看了,笑点泪点铺散的都刚刚好,不会太过。沉重的撒切尔时代政治背景下LGBT成了一道突破乌云的亮丽彩虹,两组完全不同的人物相互融合互动的戏份太精彩。【虽说有点太容易】各种英剧熟脸,莫娘的角色太人妻,小狼出场两分钟就迷倒万千到场基友。【其实只有两个在尖叫】
郭敬明应该多看这种片子。但是我敢说这件事之后他依然会毫发无损地赚钱,而且他永远不会为同志发声,也许还会有更多的男孩子为了成名敲开他的房门。
实在不懂英式幽默
现实主义,真事改编。里面的音乐不错。外国人稳定以后的斗争途径就是游行,新闻,演说。中国历来是中央集权,因为国家太大,不中央集权很容易出问题。现在并没有完全民主,仍是集权。
1984, 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 威尔士口音英语与威尔士语略萌。
故事本身比影片动人
题材本来可以很有戏的,但挖的深度不够,情节设计痕迹太重,符合时代需求的产物。人物过多,里面的几个Gay都太纸片化,人物成长也很刻意,果然讲故事前要先立好人物。
真实发生在英国历史上的一段事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同性恋支持旷工罢工组织影片表现方式的乐观冲淡了当时过程中可能的艰难1984年,英国保守的风气下,从接触到理解,再到包容,确实不容易现实中,LGSM和矿工们一起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友谊最终换来了友谊而影片中表现出的一些真实的细节也确实打动人心2014年3月,英国同性恋结婚已经合法化当下网络发达,信息获取方便,也确实冲淡了那些无知带来的误解虚构人物joe的成长其实不仅仅是在同性恋这个题材上,应该对所有人,人生只有短短的时间,应该要正视自己的不同,骄傲的活着
So, we were sharing one bean together!!! r u suducing me? mr.big deal? bill, big deal, 2015-01-30
不是老开玩笑 是brittish和是homosexual没啥区别哈哈哈
片子有点乌托邦的嫌疑,色彩亮丽,结局美好。。缺少点戏剧张力
Very disappointing film - what is it about the celeb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Where is the drama?
片尾歌好听
看睡着了 果然冷门有冷门的道理。
Bill Nighy 和 Andrew Scott 的角色那种剧情点到为止但每个镜头都让人觉得这人身上很有故事的感觉把握的太好了。主线放在同志群体这边,具体人物刻画亮点都在矿工这边,虽然抗争过程的描述有点弱,但最后还是看哭了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