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本书,还是两年前,俺一同学借阅了一个学期,也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该书的阅读工作.鉴于此俺放弃了,因为对国外的作品本来就不太爱好.如今,看完影片,看了几位的评论,俺庆幸俺没读过原著.单从电影角度来讲,觉得不错,至少很吸引我看下去,也不是我讨厌的恐怖电影,也许很多同学喜欢的就是书中营造的那份恐怖.我不是电影工作者,我也不是影评人,我不会从导演,配乐这些方面上去细化,去点评,我只是仅从娱乐的角度来看,汤姆汉克斯我还比较喜欢,情节发展也有些意外,比较紧凑,比较有味道,这就可以了,电影不就是要达到一个娱乐大众的效果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和原著相比较.至于涉及到的宗教问题,其实就像兰顿说的"你相信谁?"是人或是神,重要的是在心里你相信谁.我不信上帝,我是无神论者,所以我更倾向于耶酥人性化的推论,佩服作者拥有这样的思维.我喜欢这句话:[圣经]不是上帝传真给我们的,它是人编的.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情节环环相扣。
紧张悬念是给我最大的感觉。
只是无奈对于西方的宗教信仰的细节并不太了解,很仔细地去看每个细节,去思考每个镜头内的含义。
虽然导演已经把很多方面都诠释得很清楚,但还是感觉特费脑子。
单单对于影片,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我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首先要充分肯定编导的辛勤工作和良苦用心,作为一本小说,《达芬奇密码》是如此的成功以及拥有那么多的拥趸,因此改编电影无论怎么样都会收到极大的关注和压力,因此《达芬奇密码》的编导决定采用最保险和谨慎地处理办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可以充分理解的。
电影《达芬奇密码》完全按照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编导甚至非常用心的突出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说博士和女警察到瑞士银行去密码盒时,被警察追捕,银行经理扮成司机协助两个人逃走,在出口处和负责追捕的警察关于经理手腕上的劳力士手表的问题,以此来表达电影『忠于原箸』的创作思路,可是在我们所有看过原作小说的观众看来,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小学一二年纪的看图说话,将本来阅读的文字通过电影镜头形象化表达一下,而限于电影的篇幅,编导大量用模拟的历史镜头来揭示原来书中非常丰富而费解的历史名词,这对于原来就生活在基督教环境中的美国和西方观众就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是要面对根本没有背景相关知识的东方观众。
由此一来,《达芬奇密码》的尴尬就是,对于阅读过小说的观众而言,看这个电影就是浪费时间,而对于没有阅读过小说,和没有相关宗教历史知识的观众来说,看这个电影简直就是不知所云,而对于那些冲着汉克斯和塔图去看电影的观众,他们又会抱怨,完全符合小说的电影简直束缚住了天才演员的发挥,特别是汉克斯在电影中,完全就成了一个劳动模范——敬业但是毫无风采。
《达芬奇密码》的问题,如果推开来说,其实就是关于畅销小说如何改编成好电影的问题,其实对于电影制作商来说,改编畅销小说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庞大的粉丝裙和媒体关注度完全可以让制作商拍完电影后收回购买版权和制作成本,说不定一不小心还成为了年度的票房冠军,以往的《魔戒》,还有《哈里·波特》莫过于此,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导演来说,则未必喜欢接受畅销小说的导演权,比如希区柯克就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三流小说,我就可以拍一部伟大的电影』,在他导筒下成为经典的《精神病患者》、《眩晕》、《鸟》等电影本来都是一些三流作家写的三流作品,他导演下的最『大牌』的原作小说也不过是一部《蝴蝶梦》,而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恐怕了解《蝴蝶梦》这个小说反倒是通过希区柯克的电影。
导演对于畅销小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果大肆改动恐怕首先会遭到电影公司董事会的反对,更不要说一旦上映后面对巨大的粉丝群的“声讨”,而如果完全终于原作的话,《达芬奇密码》的尴尬就是所有电影制作人的尴尬。
也许会有反对者提出《魔戒》、《哈里·波特》的例子,两个作品都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而也没有见电影制作人对两个电影在原作上有多少的改动,但是《魔戒》现在看来当然是一部经典的畅销小说,但是在PJ打算动手改编成电影之前,有多少非魔幻书迷知道这个作品还是一个问号,电影《魔戒》和托尔金的《魔戒》究竟谁占了谁的光似乎变成了鸡和蛋的两难问题,而《哈里·波特》由于本身的题材讨巧,因此不会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太多责难,不过平心而论,似乎冥冥之中《哈里·波特》就是应该被搬上大银幕,J·K·罗琳的小说与其说是儿童故事,其实更像是儿童故事的电影剧本。
如果要我发表意见,那么我会忠告电影公司,选择改编畅销小说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类型片,魔幻动作,好;儿童科幻,OK;爱情传奇,没有问题;但是千万不要改编悬疑推理类型的,因为本来这样的小说的生命力完全维系在推理过程的分析乐趣,以及最后凶手揭破前的悬疑紧张气氛,读者已经通过小说完全体验到了这些东西,你怎么还能够用电影让他们再来一遍。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惊喜,早在阅读原作小说的时候,已经用完了。
终于晚上还是和朋友去看了《达·芬奇密码》。
之前看IMDB上该片评分是6.2,打分走两个极端,几乎是一半给10分,一半给1分。
不知道给10分的是不是没看过原著的观众,1分的是不是看过原著的。
今天的票房肯定是相当火爆,我们看10点场,居然只能坐在第三排。
第三排就第三排吧,凑合了。
不过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发现除了晕以外,太近还有另一个弊病,后面再说。
直到我坐在第三排,我才想起这部电影导演朗·霍华德的前作《铁拳男人》,糟糕的镜头语言讲一个传奇讲的犹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
不禁使我担心这一次朗·霍华德能不能把故事讲好。
开场不久,这种担心果然多多少少变成了现实。
如果朗·霍华德能做到完完全全的重现原著的话,倒是也不错,但是很显然电影只是复制了小说的情节但没有复制出原作的精髓。
开拍前,朗·霍华德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部电影到底要怎么拍?
是忠于原著还是改编?
结果看来他是选择了前者。
但是他又面临另一个问题,一个对于大量读者来说已经没有悬念的故事,到底该怎么讲好。
在这个问题上,朗·霍华德做了个最错误的选择。
为了避免失去悬念而显得无趣,导演将电影的侧重放到了冒险上。
难怪嘎纳的评论会把这部电影和《夺宝奇兵》相提并论。
其实,很多读者去看电影并非要获得什么新鲜感,而是希望能从电影中再次获得阅读时的快乐。
《达·芬奇密码》的阅读快感在哪里呢?
显然大部分并不在冒险上。
我看来,《达·芬奇密码》原作属于伪学术小说。
这里的伪并不是说不好,而是作者将一些和科学相关的知识、事物采用戏说的方式揉合到故事里,使读者有一种思维和获取的快感。
选取冒险故事的形式更多的是为了保证故事的节奏明快。
而电影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相当的失败。
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应该说不短,但是由于几乎完全复制了小说的情节使得故事主人公在这两个半小时里几乎一刻不得停歇,一路狂飙直到结束。
观众看到的只是两个主人公不停的在欧洲狂奔,小说中最精彩的对密码推衍破解的思维过程被过度的行为戏挤压,思维的快感全部抵消掉。
也许是受到去年的仿作《国家宝藏》的影响,朗·霍华德把《达·芬奇密码》表现的冒险风格过于突出而文戏由于没有时间空间展现而萎缩到了极致。
没办法想怎么办,直接告诉观众吧。
这样的方式下,所有关于隐修会历史、基督教历史、密码破解的内容几乎都以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
其实《达·芬奇密码》原著的实质恰恰相反,是冒险故事的外壳和推理故事的内涵两者相得益彰。
而电影把两者彻底倒置了。
而倒置的结果是大部分观众看完后抱怨两个问题。
第一、没什么意思,显然是由于思维快感的缺失;第二、乱糟糟的,不看原著的话看不太明白,显然是由于对原著情节毫无取舍的复制。
还要说改编,仔细回忆一下原著,故事的每个情节几乎都发生在室内,卢浮宫、银行、别墅、教堂等等。
电影也是这么拍的,但是由于内景空间狭小的特点,使得影片里中近景过多,从始至终给观众一种潜在的压抑感无法释放。
为数不多的几场动作戏本来可以画龙点睛,却因为镜头使用的不当而大打折扣。
比如汽车追逐的镜头,手提拍摄来增强不稳定感,但是镜头摇晃太过剧烈,导致我根本看不清发生了什么。
而那个倒驶汽车的桥段似乎也不太新鲜了。
用光上的无特色也相当明显。
较多的夜景对于用光并不是什么坏事。
但影片中大量含混的轮廓光使用,使得人物形象失风格化。
光线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在影片中微乎其微。
稍有印象的是女主角用手按摩男主人公面部来减轻幽闭综合征时,车窗射进来的亮光打在男主人公面部。
此处仪式化的用光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神圣背景,还算是有趣。
此外还有几处女主角的侧逆光也有类似作用。
不过电影中类似此场景的风格化用光太少见。
使得本来就因为文戏比重太低造成的人物形象单薄变的更加严重。
当然,总体上说这部电影还算忠于原著,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讲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有趣的故事。
尤其对于那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
夹杂着法语和英语看了原版的《达芬奇密码》,翻译的字幕实在不敢恭维,大概是为了赶全球公映一夜之间仓促赶出来的粗活。
"Sister"在教堂的称谓应该为"修女"的,居然翻成了"老姐姐",惊得我差点没从电影院的座椅上摔下来。
不过挺佩服导演的节奏掌握,叙述整体还算有张有弛。
可能很多人报着太高的期望去看的,骂声不断,还是等时间来检验吧。
但我最欣赏的一段是 兰登他们前往牛顿墓地的那个场景,幽灵般的历史人物们前往参加牛顿的葬礼,数百年后的今天兰登为了发现真相也走在了这个古老教堂的路上。
斗转星移,惟一不变而清晰的是那鉴证了多少历史沧桑的古建筑,他们是历史的鉴证者,参与者,任何文字的记载都不能磨灭它们对历史的倾诉。
这段画面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整体的配乐也不得不提一下。
由于场景变化甚多,人物思想活动的篇章也不少,配乐的好坏起了关键的作用。
每当兰登在思索密码时,随时符号的奇特变形组合,背景音乐起了点晴之笔。
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流畅,在吐纳间收放自如。
最后提个小建议,可以开发出一条《达芬奇密码》的文化旅游线路了,实在是太多的场景可以让人们参与到密码或宝藏的寻找旅途中,真要能参与就太爽了。
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两部作品都改编自丹布朗的历史悬疑推理小说,但是这两部小说改编电影却有着很大的差距。
笔者想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简单谈一谈这两部电影的差距到底在哪儿。
达芬奇密码豆瓣7.4分,IMDB评分6.6分但丁密码豆瓣6.2分,IMDB评分6.2分
2006年达芬奇密码 汤姆汉克斯主演
2016年但丁密码 同样汤姆汉克斯主演一 内容核心主旨差距巨大我认为核心主旨是两部电影差距最大的地方,主旨立意的高低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一言以蔽之——达芬奇密码探讨的问题本身就是萦绕西方宗教几千年的核心问题,而但丁密码完全则是一个悬疑电影套了一个宗教皮。
下面来详细说说达芬奇密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耶稣的神性。
电影里提到,耶稣在历史上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生下了一个孩子。
千百年来,教会为了维护耶稣的神性竭力抹杀这个孩子的存在以及耶稣的后来的血脉,他们甚至不惜以直接杀人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而郇山隐修会则一直在暗处保护抹大拉的马利亚这条血脉。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唯一的女性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电影中提到,耶稣是否有孩子关系到西方基督教的核心信仰——有孩子,耶稣则失去神性;没孩子,则耶稣仍然是他们的神。
电影就在这个问题上,激烈地展开了。
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密码》绮丽的故事核心本身就是宗教信仰的探讨。
反观但丁密码,讲述了一个富豪为了“拯救地球与人类”,发明了致命病毒想杀死世界上一半人类来达到目的。
(理解成灭霸就行)他为了给追随者留下指南,把线索留在了但丁有关的历史文物中。
通过我的叙述其实就可以发现,至少电影中(不谈小说),这完全是硬套一个宗教皮啊!
更别提,这种“灭霸”做法,观众早已经司空见惯…
豆瓣高赞这位说的比我还狠换句话说,一个解密故事套什么皮不行?
只不过为了延续系列电影的历史宗教性硬去套宗教皮罢了。
二 历史性缺失带来的厚重感的差距其实第二个问题正来自于第一个问题达芬奇密码中,由于本身就在探讨西方宗教的核心问题,因此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历史画面。
电影里圣骑士团的画面而且原作者丹布朗善用历史来表达,他把历史上那些史实用来解释他的宗教理解。
因此,我们在达芬奇密码中看到了耶稣之死、十字军东征、基督教清洁派、郇山隐修会、圣骑士团的覆灭、牛顿、达芬奇等等等等人民熟悉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而通过这些历史元素或真或假,或真实或改编的引用,整部电影充满了神秘感、历史颠覆感以及历史厚重感。
而电影的带给人们的宗教震撼,我想正来自于神秘感、历史颠覆感以及历史厚重感。
(历史爱好者狂喜)但丁密码,由于是纯套皮。
连但丁有关元素都没咋太多牵扯,更别提历史画面了。
总的来说,正是这种历史厚重感的缺失,观感直接被拉开了差距。
三 剧情内容安排与冲突制造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都存在一个身份的反转的桥段。
达芬奇密码中“乐于助人”、学识渊博的爵士是最后的幕后boss
但丁密码中的女主其实是反派二当家但由于达芬奇密码势力的复杂,还牵扯众多历史人物,观看过程中很难猜出到底谁才是幕后BOSS。
而但丁密码中,女主上来就过分热心的帮助汤姆汉克斯,我相信稍微有点阅片量的观众就会对女主的身份产生疑问。
这种桥段也过于老套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丹布朗的三部改编电影中,都存在这种角色正邪身份的反转。
然而天使与魔鬼和但丁密码的处理都很俗套,一眼看出来谁是反派……只有达芬奇密码的桥段安排比较出色。
天使与魔鬼中,谁能相信伊万麦克格雷格是个平平无奇的好人呢…但丁密码中,戏剧冲突的制造也非常生硬奥马塞饰演的黑人在电影前期可谓是戏份拉满,神秘感很强,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结果到电影中段揭开身份,发现他和主线剧情甚至都没啥关系…前面他却有着大量篇幅,真的仅仅是为了制造不必要的戏剧冲突。
奥马塞饰演的角色如此生硬的冲突制造,怎能不让观众给电影扣分四 人物塑造其实我觉得两部电影主角的人物塑造做的都不咋地。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过分点说,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中的主角兰登教授完全是带观众在欧洲各大文物古建筑旅游的向导…可以说是电影里最大的工具人。
但是达芬奇密码着重塑造了一个冷酷杀手
保罗贝坦尼饰演的为教会工作的杀手影片花了很多笔墨在他身上,刻画了一个身怀大狠、身世悲惨、遭人利用的苦难形象。
最后得知真相时的震惊与悲痛可以说,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为影片增色不少。
反观但丁密码,可以说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刻画就是反派“灭霸”了,但由于动机的俗套,人物故事也落于俗套了。
五 Lsp视角
但丁密码女主菲丽希缇琼斯
达芬奇密码女主奥黛丽塔图奥黛丽塔图比菲丽希缇琼斯好看太多了啊!
六 结尾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两部电影因为上述种种差距造成最后观感差距极大。
举个例子,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的结尾镜头都给到了核心圣物
达芬奇密码中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棺椁
但丁密码中但丁的死亡面具然而在但丁密码中呢……则完全没一丝丝“震撼感”,反而感觉像是导演终于想起来——“哦!
我们这个电影叫《但丁密码》,不是《拯救地球2016》!
”然后像是写高考作文一样强行扣题给一个但丁死亡面具的镜头。
丹布朗是历史悬疑推理小说的优秀创作者历史悬疑电影比起普通悬疑电影有着历史化背景带来的厚重感,这也是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笔者衷心希望,以后能出现更多优秀的历史悬疑推理电影啊!
达芬奇密码”――真实还是虚构?
亲爱的朋友,看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你可能觉得非常精彩,但它是否如作者所宣称:书中有关艺术作品、建筑、文献以及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属“事实”并且经过历史考证?
已有越来越多学者专家指出,书中一些貌似史实的所谓“历史考证”其实大都为杜撰,不仅不是历史的真实,更不是什么有所谓文献考古支持的学术之作。
有关史料请看《达芬奇密码》评论专辑:http://godoor.net/jidianlinks/cd/dvc.htm下面我就书和影片中提到的主要问题作一些澄清一、耶稣“结婚生子”论作者认为耶稣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结过婚,而根据是近年来发现的古代历史文献《玛利亚福音》和《腓利福音》。
事实上,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这两本福音书是在公元二世纪或更晚写成的,比由耶稣门徒写的四福音书晚了许多年,既然作者并非耶稣的同代人更非其生平的目击者,那么将该文献作考察耶稣生世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必然要大打折扣,故它们被称为伪福音书;其次,这两本福音书在涉及耶稣与抹大拉马利亚的关系时,也只有残缺不全的简单两句,根本没有说他们是夫妻,这完全是后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二、圣经“政治阴谋”论作者认为圣经新约正典的形成以及耶稣神性的确认是第四世纪的天主教教会通过一次秘密会议投票决定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权力——只有把耶稣捧为神,自己才能名正言顺成为神在这个世界的代言人。
也就是掌握所谓的文化霸权。
(五十五章)事实上,新约不是一夜之间出台的,而是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已经被当时的众教会所认可,也被教外的学者所认可。
随后又经过漫长的好几百年的确认过程,包括确认耶稣有完全的人性和完整的神性;其次,历史可查,耶稣被钉死十字架后,他的门徒全都吓跑了,想不通耶稣如果是神之子,为什么还会被抓被杀。
直到耶稣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后向他的门徒显现,他们才开始相信他的神性,才敢重新站出来作见证,宣告耶稣复活的好消息,并为此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耶稣复活后仅三十余年,使徒和大批信众前仆后继的殉道,成千上万男女老幼基督徒,甘受罗马帝国政权残忍酷刑,献出生命也要坚持见证基督的神性,怎么能说是为争夺什么教会领导权力呢?
三、 上帝“雌雄同体”论作者认为,犹太人的上帝之名 “雅威”(YHWH)源自”耶和华”(Jehovah)。
然后他以语源学的方法,将”耶和华”一字分解——耶和华 (Jehovah),是结合了男性的 “Jah” 和古希伯来语的夏娃名字 “Havah” 而成的一个中性字,用以证明“上帝乃雌雄共体”与“男神与女神同等”的论调。
(七十二章)事实上,恰恰相反,“耶和华”才是源于“雅威”的翻译。
希伯来人借用了Adonai(希伯来文的“主”)的母音,将希伯来文“雅威”音译为耶和华,这是任何一位学希伯来文的一年级新生都知道的。
其次,作者误以为基督教信仰是父权制男神崇拜,然后用所谓“神圣女神崇拜”颠覆之,殊不知,其前设就有问题。
因为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既不是男神也不是女神,而是绝对的超越者,是道本身。
另外,作者所倡导的“恢复女神崇拜”其实有很强的生殖崇拜色彩,其仪式中有大量不道德的,秽淫秽盗的东西,作者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看似抬高女性,实则贬抑女性。
还请读者明鉴。
除了上述以外,从错误的论据得出错误的论点,在《达芬奇密码》中比比皆是,这里限于篇幅,恕不多言。
如读者有兴趣,请查看《达芬奇密码真相》的教育网站http://www.media.org.hk/davincicode/该网站从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四个角度揭示出作者在诸多细节上指鹿为马,在对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和基督教的宗教符号的所谓解密上胡乱拼凑,实在是对读者对历史不负责任。
耶稣到底是谁?
作者试图通过是似是而非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时间,地点,名称都有常识性错误)给耶稣“解密”——圣经中的耶稣是个伪造的,被神话的耶稣,而达芬奇密码才揭露出一个真实的,人性化的耶稣,实在是对圣经的误解。
圣经中的耶稣非常人性,和你我一样有情有爱,会因为朋友的去世而流泪哭泣,会为门徒的逃离而忧伤叹息,同时,他又有其独特的神性,那就是世人都犯了罪,而他没有犯罪。
正因为如此,耶稣才能成为圣洁的神与犯罪的人关系重建的桥梁。
圣经认为,上帝爱人类,创造出有灵性的人类,所以人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起初,人与神之间单纯信任,人与人之间真诚相爱,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处。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后来,人类开始骄傲自大,不再相信上帝的慈爱,反而亵渎神圣,这就是罪的起源,人心不再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而是充满了自私,贪婪,诡诈,虚谎。
不仅人对神如此,人对人也不再真诚、反而冷漠伤害;人对大自然也不再尊重,而是无情掠夺,接着,人与自我(内心善恶的冲突)、人与时间(死亡来到的虚无)的关系都开始破裂,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这种种破裂在今天这个混乱时代显而易见,大到社会的人际紧张问题,生态环保问题,小到个人的心理疾病问题,意义寻根问题,这一切问题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包括你我,每个人都犯了罪,离开了上帝。
那么,人如何重新回到上帝那里呢?
要知道,上帝是绝对圣洁公义的,有罪的人类不仅无法抵达圣洁的上帝,还得为自己的罪付出死亡的代价。
因为罪的缘故,死亡成了人类最可怕的噩梦,死亡也消解了人世间所有事物的意义。
但圣经里面又同时说,上帝就是爱,他愿意与人类和好,于是他差遣没有任何罪的耶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成了全人类的替罪羊,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死亡来替人类受死,使人依靠他的流血牺牲,能够手洁心清的来到上帝面前,得到永恒的生命;同时,在今生重建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作一个离弃罪恶,追求美善,活出“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形象的人。
耶稣:我们生命中的密码达芬奇密码不能解开耶稣生命的密码——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到哪里去,耶稣却能解开你我生命的密码——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借着他受的鞭伤,我们得了医治;借着他受的刑罚,我们得了平安;借着他受的咒诅,我们得了祝福;借着他受的死亡,我们得了生命,那么,你愿意接受耶稣的就恩,并让耶稣来改变你,来经历上帝为你预备的丰盛的生命吗?
只要你从心里愿意承认自己的罪,并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他在十字架上是为我的罪死的,而且相信他从死里复活,如今依然活着,他就会引导你过一个有永恒意义的人生。
0 0 添加评论(0)
和看原著一樣因為劇情緊湊而用嘞兩晚的時間看完小說最后髮現原來要找的東西就在自己曾經迷茫的地方第一感覺:被緊張的劇情牽扯住嘞,最后囬到原點,有點被騙的感覺而看嘞電影,最后一刻,依然有這種感覺,但,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我喜歡它的故事.我是基督徒,故事裏有點反耶穌,對我來說,雖然有點諷刺,但,用這個假設來做故事,的確是很大的膽量.而且也不影響我的信仰.TOM HANSJean RenoAudrey Tautou都是我最喜歡的縯員加上我最喜歡的故事,因此,這不電影也是我最喜歡的雖然整天有被欺騙的感覺,但我很快樂
特为抗议天主教会,昨天下午老子去看了《达芬奇密码》,说不上好看,也不难看,不过既然出于道德目的,好看与否也就没所谓了。
对于其历史背景我知之甚少,没权力评论,不过仅从逻辑上讲,如果真有抹大拉是耶稣之妻的记录,那么作为一个文艺作品,这片子有采用这背景的权利,如果此事完全是杜撰,那么也不过是一个猜想而已,但凡天主教会有那么一点儿自信心的话,也没必要像中X部一样下什么禁令。
所谓尊重与否的问题,我想只有当人们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宗教信徒;而当有人宣扬对一种宗教的经书的尊重时,逻辑就出问题了,因为那往往意味着他们要求你尊重他们对它的解释权的垄断。
当一个男人要求你尊重他的女朋友时,并不是说请你为她拉开椅子,而是警告你不要触碰她的身体,宗教人士所谓的对宗教尊重,与此庶几相同。
显而易见的是,天主教的历史上出了很多品德高尚的人,但非天主教的历史上同样出了很多品德高尚的人。
如果说在品德方面天主教会有什么明显的作为的话,那么就是他们架起火刑架、抓捕女巫、发起对异教徒的战争,制造了文明倒退的中世纪。
如此恶行累累的团体,直到今日仍不顾廉耻利用信众,我只能说体现了历史最复杂的一面:最黑暗的事物在最文明的时代仍有余澜。
余/杰等人最近觐见小布什,以中国一亿地/下/教/徒的代言人身份要求布什像里根解放东欧一样解放他们。
即便我是个对美国大有好感的人,对此也难免深感恶心。
我也喜欢美国,但是我曾问过自己为什么。
我喜欢的是民主自由和文明,是人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是阳光照耀在每个年轻人脸上,是无拘无束,是心地单纯,甚至是美国梦——如果说这些事与宗教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就是它们完全是宗教的反面。
一个中国人拥抱宗教可能是桩很自然的事情,甚至比美国人皈依天主还要自然,有人寻求麻醉,有人寻求一个温和的价值观,有人想给如此空洞沉闷的此生一个解释,可是最终,人们无非给自己套上了新枷锁,以忘掉旧监牢。
我尊重每一个倾心于任何一种宗教的人,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不欺骗自己是更好的选择。
在电影中,汤姆.汉克斯最终还让女主角自己选择是改变历史还是维持现状,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尾。
作者自己大概也无法做出选择,至少不是那么敢于明确说出。
如果是我们自己获知了达芬奇们保守的秘密,恐怕也很难做出选择。
历史太强大了,以致汉克斯同学最终也跪在了星空下,我想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在体会一个单独生命突然直面整个人类生活时的极度震惊之情。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最高尚的事情就是做一个人,关于宗教我能接受的底线是,你可以信,但不要试图传教,因为它极其显然的是一个谬种流传的谎言,更不要利用宗教谋得任何一点儿俗世利益。
最后一句话:以终极真理之名行恶,2000年前不新鲜,在当代中国更不新鲜,对抗这种鸡巴事很难,但是不信这种事很容易,只需要用黄豆那么大一块儿脑子想一下就行了。
(前注:因为看得书是英文原版,有些单词和人名没多想如何翻译得妥帖,所以索性都直接用的英文)280页,105个chapter再加一个epilogue,我终于看毕了。
抽空去看了电影版,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还是它在中国上映的时候和母亲去电影院看得,第二次是gap year补片为了写短评看得,但这次不同的是,我下了加长版,比之前的剧场版多半个小时。
电影和书,在很多细节上都有所不同,但电影基本还是忠于原著的,这其中的成败端倪我们稍后再议,先为咱们只看了电影还没看书的英专们谋谋福利,简单盘点一下书与电影的出入,也不是盘点,就只拿大家最关心的人物结局些许说两句。
不知道是演员太优,还是选角太棒,或是已经先入为主,我觉得这些大牌们都非常适合他们的角色,不像我看《姐姐的守护者》书的时候,脑海里Sarah一直就是凯特温斯莱特,结果一查电影演员表,是卡梅隆迪亚茨……好吧,让我先吐槽一下《姐姐守护者》的电影版,还没来的及看,听说连Julia这个人物都没有,主人公家庭以外最大的支线被生砍了一半,琼瑶没了女主角,只剩下孤零零的Campbell,更别提Julia的同性恋姐姐,和Jesse对她痴狂的这些乐趣了。
不是想批评导演,只是觉得可惜。
回来接着说Da Vinci Code,汤姆-汉克斯的气质很符合Langdon,这位因为有一场撸戏就错过《美国丽人》的“美国年度最信任的名人”,和角色正气凛然,权威睿智,又憨厚无辜的形象如出一辙,别忘了阿甘可是所有老美心中的活佛。
在《云图》看里看汉克斯演一次恶棍有多难得,今年又是以菲利浦船长和迪斯尼先生两位大圣人冲奥。
所以作为跑遍全场的Langdon我就不多赘述了,跟很多好电影一样,真正出彩往往都是配角。
伊恩-麦克莱恩实在是太适合Teabing了(虽然书对他的描述没有我们这个老同志帅,没错他是同志),幽默贫嘴如《极品基老伴》的傲娇攻,邪恶腹黑如《X战警》的万磁王,机智思术如《指环王》的甘道夫,绝望破败如《李尔王》的老国王,而且伊恩本人,也被册封为了Knight。
在电影里,Teabing在最后上警车之前猜Langdon已破出密码,其实书中Leigh在接cryptex的时候就已经发现里面空了,还有拨动出的字母APPLE,他当时就知道Langdon已经拿到了圣杯的秘密,不过最后还是只能在警方那边装疯卖傻,试图用精神疾病为为自己脱罪。
Teabing的仆人Remy则帅过头了,书中他在犹豫是否要在Temple Church中出面解围时曾考虑到,自己露脸了没关系,以后拿到钱要把自己脸整成帅哥好生逍遥,如果他真的帅跟电影里一样,还整毛线啊还让人活么!
还有当Silas问他是不是Teacher时,他的一句I am害我差点喷屏幕一脸,不过后来想想倒是也省了后备箱的对话,书中当时Remy回答的只是:我也是服务于Teacher的。
至于他的死不是饮毒死的,Teabing不会把事情做得这么像案发现场,是酒里加了花生,我是说电影里探员汇报Remy对花生过敏时,Collet说我女儿也是,我当时还心里暗骂,电影就这么点时间,谁关心你女儿啊!
我想原来导演是为了强调这个过敏好为Remy死因吧。
说到Silas,纯真与恶毒,被保罗-贝坦尼诠释的非常出色,保罗上次在这位导演的电影里是《美丽心灵》,演得干脆就是主人公的幻觉人物。
虽然书中他是长发,形象更极端,动不动就是全裸的,电影为了保级自然不会这样,而且他自虐的画面已经看得人够不适了。
书里的Silas最后回院应该是在大雨中,那个画面写的很有表现力,可惜电影里并没有出现,而Silas也不是在误杀Aringarosa后被当场击毙的,他当时把受伤的Aringarosa一直送到了医院,然后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才在雾霭茫茫的公园里,绝望懊恼地说下I am a ghost,不过最后还是在虔诚地祈祷中安详倒地,是一种精疲力竭,也是一种如释重负。
至于Aringarosa这个人物,感觉是在电影里被丑化最严重的,不过演员Alfred(中文名太长…)倒是太年轻了,按书中1982年的Vatican Bank事件, 他彼时已经权杖加身,不会是个毛头小子,如今三十年过去少说也该近六十高龄,怎么还生得个浓黑密发高大威猛……说正经的,首先Aringarosa做这笔交易,也可以说是情急之下出此下策,书里有解释,梵蒂冈已对他和他的Opus Dei下达了无情的驱逐令,如果他能如愿获得圣杯的秘密,就能跟当年的圣骑士团一样,通过威胁教会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保住自己苦心经营的教派。
而在跟主动找到自己的Teacher交涉的时候,他让Teacher承诺不会让Silas杀人才让自己的天使全权听命于他的,所以 Aringarosa在伦敦看到Silas枪击警察时才会失声大喊No,其实Aringarosa后来联系Fache并不是像电影所说,谎称Langdon忏悔自己是杀人凶手,而是当得知局势失控时向Fache把整个计划全盘托出,希望Fache能阻止Silas继续被Teacher滥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后Fache冲进牛顿葬地的教堂,逮捕的不是自己之前一口咬定的Langdon,而直接走向了我们的Teacher:另一个人Leigh Teabing。
电影里Fache跟Aringarosa最后闹翻了,而在书中两人的见面,是Fache来医院看望他,并把他为了让飞机驾驶员掉头去伦敦给出的教主戒指还给了他,两人还相视一笑,说我们都该早点退休了,当时那个画面其实很温暖。
by the way , Fache身上没有别Opus Dei的徽章,Langdon在电梯里看到的镜头是导演自己加的。
还有Fache威胁Vernet,和对伦敦机场飞行控制员拳脚相加这些蛮横的行为,也都是书里没有的的。
至于Aringarosa在电影里跟他撒的谎其实是Silas用来骗馆长的,他跟Jacques Sauniere说有人告解忏悔自己要加害于Sophie,Sauniere才答应与他见面,按照Teabing的计划,不仅打断了和Langdon的约会,更直接引狼入室。
Teabing之所以知道这么多,是因为Sauniere桌上有自己的监听器,就是电影里Collet在Teabing家附近找到的。
Fache说完了,就是Sophie了,法国演员我能说出名字的就仨,除了玛丽昂歌迪亚,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让雷诺,也就是Fache,还有一个是《天使爱美丽》的奧黛丽塔图,也就是Sophie。
爱美丽的灵性正是Sophie所需要的,但电影里的少了一份书中女权光环的色彩,不仅在智力上把全部推理都交给了Langdon,武力上也一直躲在Langdon的手臂后面,就在飞机上突然对Silas发了一顿大火,看起来很跳戏,只有扑到Silas那段才能终于看到点她探员的风采,其实在书中她是那种智商不比Langdon差胆子还比他大很多的人。
然后亟待解释的是她的身世,电影里Langdon说Sauniere不是她祖父,事实上他是的,只不过他的bloodline是来自她改名的祖母,车祸时死的只有Sophie的父母,祖母带着brother躲在了苏格兰的Rosslyn Chapel, Sauniere带着sister去了巴黎,Rosslyn Chapel的讲解员就是Sophie的哥哥,书中提到了他的英俊,但电影中Rosslyn Chapel唯一出现的那个人如果就是讲解员的话,唉,那就有点小失望了……还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说the Priory 最后也不知道了Mary的下落,其实书中祖母接过Langdon手中的最终纸条,当即就知道Mary被转移到哪去了,她也知道Langdon也会解出来的,而且她还声明了the Priory会将圣杯的秘密永远保持下去,并不是像Teabing 说的受到教会威胁而没法公布于众。
另外还有两个人物Vernet和Collet,角色性格都有很大改变。
电影中的Vernet看上去是想私吞宝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里没有所谓的安全通道条约,Vernet把两人带出去是不想让警察在Bank里逮捕他们,这样有损名誉,至于他为什么抢回来,更多是维护自己和自己银行的声誉,还是在确信他们是罪犯后为好友Sauniere的利益着想,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后来Sophie祖母证实了,Vernet的确是Sauniere的忠心密友。
而警察Collet,电影把他从一个负责跑腿的尴尬下级,改成跟Fache好像平起平坐的关系,并用他为切入口侧面表现警察内部对Fache的质疑,还添加了他告诉Fache被调离该任务的情节,当然这是不存在的,因如刚上文所说的,Fache并未殴打机场的工作人员。
最后两个主人公Langdon和Sophie,电影里他们最后发人深省又不失趣味的对话是导演自己加的。
一种师生情谊,一种疼惜和感激,成为两人的关系的最终注脚,就像冒险不过是场邂逅,曲终人散也不会有太多留恋,因为已经收获太多,更颇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情调,倒是深得我心。
而书里的结尾则浪漫缠绵了许多,两人在流连的夜色中相拥相吻,伴着Venus的见证下,谈情说爱俨然已要互许终身。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相比小说其实是电影更多的着墨在了两人的互动和感情交流上,书中的两人对话几乎全部是在推理上忙的不可开交,这也是这部电影评论走向两极的主要原因,推理过程在冒险和情愫中间,被压缩得没有了立足之地。
首先还是先说说朗-霍华德这次的优点,为了保持节奏流畅紧凑,对一些细节的改编都在可以容忍,甚至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比如开头通过一段采访,把书中大篇对Opus Dei的旁白介绍得干净利落。
还有通过油画质地的浮入和闪回,来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童年,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虽然加大了解读的直观性和猎奇性,但这些画面的紧促和有限,也对初识者的理解造成一定障碍,而且电影这样挤出来的宝贵时间,并不是用来给推理过程让步的,而全给了人物感情上的互动,和导演作者意图的表达。
后者不光在电影步入尾声后,给Teabing,Sophie , Langdon,Fache和 Aringarosa加的一系列独白和对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以及对片尾气氛的渲染,还有前面Langdon在Teabing家中两人简短的争吵,都是作者有意在提炼甚至提升小说的思想主旨和中心理念,可以说虽然这种结尾大点题的小学生做法略显直白,但是相比一直克制而且力争客观的小说来说,电影这种的表达方法更能引人思考,它并没有纠结于冗长繁杂的推理,而是抓住话语权说出书没说出来,没能说出来或者没想说出来的话。
再来说说它受到恶评的原因,都知道爬满整本书的推理细节是不可能浓缩到一部电影里去的,但加长版的两个半小时也不是一个很短的容器,可是推理的部分简直弱化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觉得这也是柯南的剧场版越来越不好看的原因。
其中最精彩的推理戏莫过于卢浮宫内和飞机舱内(P.s. Leigh的飞机本来就是开往伦敦的,并不是像电影里先决定去苏世黎然后又掉头),个人觉得最精彩的还是在卢浮宫里,因为有逃命的压迫,又是揭秘的开端,推理不管戏内戏外都扣人心弦紧张十足。
记得书里有一幕,正在出逃的Langdon突然想明白了什么然后又狂奔回去,在我脑海里,已经有汤姆汉克斯在空荡的白色走廊里突然停住的画面,廊里的灯光还要应景的闪一下,然后他凝重思索的表情突然瞳孔放大,一阵惊恐,又挣扎几许,眉头一绞,撒腿就往回跑。
当然我的想像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他们轻松地就像躲猫猫一般,这翻那翻掉出了钥匙。
其实还有很多很有趣的长知识段落,像看得我如痴如醉的对黄金比例的论述,电影里只在开头Langdon 讲座结束后借“路人”之嘴一句带过;还有像Langdon在监狱上的那堂课,光那一段的笑点估计比整部电影的笑点还多,而且都是电影里Teabing军衔梗那种level的。
总之对推理强暴般的弱化造成的后果就是,没看过的书的会两种反应,第一种就跟我第一遍看一样,完全没看懂,就连我看第二遍的时候,还以为他们一直在说的Mary是圣母玛丽亚……第二种情况就是大骂电影扯淡扯犊子狗屁一通,很正常, 因为电影里所有推理结果都几乎是直接给出来了,没有详尽的推理过程,更没有说它精彩的理论依据和证据支持。
而在很多人看来,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乐趣,所以看过书的人的反应,也有可能会因为自己乐趣被扼杀而大失所望,因为这本伪学术小说最大魅力,不是在于冒险,而是在于揭秘!
就跟人们喜欢看《走进科学》,不是看雷倒众生的结果,而是那疑神疑鬼的过程。
这本书让人毛骨悚然的,不是耶稣是人这个民间早以流传已久的传说,而是如何一步步带着你去颠覆已有的传统逻辑,去亲身目睹与经历,最终证实出这个传说,和它近在咫尺的距离。
《达芬奇密码》未必是一本好书,但不妨碍它好看,《达芬奇密码》未必是一部好电影,但不妨碍它在全球卖座。
书和电影,几乎是我全部的兴趣所在。
艺术和商业,是摆在每一个作者和导演面前的问题。
生活和生存,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
(后注:万的一半多,五千五百五十字,看来我又破记录了)
就看看奥黛丽.塔图了!
没书好看。
圣杯是个女人
幸亏我看了小说的。。。
真是跟原著差远了···
语言不一样,文化不同,历史了解的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密码意思不能准确理解,这类电影以后不会再看,电影最低标准应该是能够看懂,所以评了两分
比书差太多了
烂
失望至极...
过于复杂的剧情毁了这部电影
一直都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信基督,但是却要分成那么多不同的派别,最大的区别也就是对圣经的解释不同,却要互相找出证据证实对方的不对,为什么不和手找到事实真相呢?难道还要愚弄教徒几百几千年?
好看好看好看!
喜欢女主演而已
把原版敲得碎碎的
令我着迷的
没想像中好,,
神存在的可能
较差是因为我看不太懂。以前看过书的,看了N次并且有人给我讲解。现在自己看电影的时候早把之前的细节忘了,所以看不懂。 : )
没书好看 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
里面涉及太多信仰问题了,作为无信仰的人,理解不鸟。但是还是给了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