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巴斯特民谣,巴斯特的歌谣,西部老巴的故事(台),细说当年话西部(港)

主演:哈利·米尔林,佐伊·卡赞,连姆·尼森,詹姆斯·弗兰科,大卫·克朗姆霍茨,汤姆·威兹,克兰西·布朗,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布莱丹·格里森,比尔·赫克,斯蒂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剧照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2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3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4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5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6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3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4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5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6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7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8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19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剧照 NO.20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长篇影评

 1 ) 打到锅了!

1903年12月,制作成本仅150美元的《火车大劫案》开创了西部片这一最具美国特色的影片类型,创下连映10年的惊人纪录。

一百多年来,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西部片几乎被电影大师们一网打尽,诞生了《关山飞渡》、《正午》、《搜索者》、《虎豹小霸王》等无数经典。

《不可饶恕》(1992)掀起的高潮过后,西部片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一方面,自由派严厉审视一切包含种族元素的作品,连《乱世佳人》(1939)都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大帽子,创作者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西部片的题材日趋狭窄;另一方面,新新人类需要《复仇者联盟》这样简单、刺激、有高新科技的超现实主义英雄。

山重水复疑无路,西部片怎样才能拍出新意?

原著封面科恩兄弟的答案充满恶趣味,新作《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由6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性情活泼的歌手兼神枪手所向披靡、树大招风,被更厉害的枪手解决,火爆的枪战场面与欢快的歌舞形成强烈的反差。

斯克鲁格斯灵魂升天,依旧弹唱轻松的民谣,祈祷天堂里玩牌无人作弊,观众都不知道是喜是悲。

祈祷也许,这正是科恩兄弟想要达到的效果,人生不就是五味杂陈吗?

第二个故事非常精彩:

犹豫一间银行突兀地开在新墨西哥州一望无际的荒原上,而且只有一个神神叨叨的老出纳,一看就是很好下手的样子。

身手敏捷的劫匪几经犹豫,动手开抢。

俗话说得好,事出反常,必有妖孽。

原著插图果不其然,出纳是个亡命的背锅侠,浑身挂满铁锅,一边高喊“打到锅了”,一边疯狂进攻,状似疯魔,这谁顶得住啊。

第一次打劫就遇到背锅侠劫匪的苦难才刚刚开始,绞刑一波三折不得好死:印第安人骁勇善战,箭如雨下,刽子手纷纷毙命,顺便搭救劫匪?

呵呵,你想多了。

酋长做了个鬼脸,呼啸而去。

吊在树上生不如死,侥幸被偷牛贼救下,还没回过神来又再次落网被送上绞架。

这回总算可以死得踏实、死个痛快了。

已是老油条的劫匪,调侃吓得魂不附体的菜鸟:第一次?

呵呵不料,台下的看客中有一位美女,惊鸿一瞥,本已生无可恋的劫匪突然又感觉到了生命的美好……

千言万语,咔擦了之。

第三个故事描述一个流动剧团,哈利·米尔林扮演一位失去四肢、擅长模仿名人演讲的艺员,美其名曰“无翼画眉”,与扮演剧团经理的老戏骨连姆·尼森珠联璧合。

不动声色,意味深长,影帝级别:

XSWL名人演说曲高和寡,生意清淡——米尔林演技爆棚,因经理不愿替他买春而发出的悲愤之音令人喷饭:

第四个故事《黄金谷》根据杰克·伦敦的同名小说改编:淘金老汉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挖出金子就挨了背后一枪;匪徒气定神闲地抽了半根烟,见老汉毫无动静才入坑,结果遭到反杀:

问题出在哪呢?

吝啬。

吝啬是贪婪、凶残、无耻的最佳伴侣。

因为吝啬,匪徒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半根烟收好(科恩兄弟添加的这个细节非常出色);因为吝啬,他甚至不愿多打一发子弹,给了老汉反杀的机会。

作为斯宾塞的忠实信徒,杰克·伦敦信奉适者生存的人生哲学,前提条件是:在不伤害他人正当权利的情况下,个人可以充分发展。

诚实劳动的价值非偷抢拐骗所能遮蔽,否则,人类文明就不会发展到今天。

第五个故事饱含哲学意味,听闻被土著俘虏的可怕下场,女孩惊吓过度,在战斗分出胜负之前就饮弹自尽。

牛仔的经验之谈凝结了无数惨痛的案例,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人生充满变数:女孩没想到,背水一战的牛仔也没有想到,自己单枪匹马居然打败了强敌!

最后一个故事与死神同行,哥特味十足:

论艺术品质,《与狼共舞》(1990)、《荒野猎人》(2015)远不如《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为何前两部斩获多项奥斯卡大奖,后者颗粒无收?

说穿了也很简单:影片不仅没有土著拯救白人的鸡汤,还涉嫌丑化土著和“身体受到挑战者”,政治严重不正确,你想拿奖,你咋不上天呢?

 2 ) 西部黑色寓言故事

科恩兄弟 = 大卫林奇 + 希区柯克 + 昆汀

六个有趣的独立寓言片段共同指向永恒的死亡主题在大漠黄沙,快意恩仇的西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命运无常,荒诞离奇,科恩兄弟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 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但残酷的冷峻叙事下是科恩式的善良与悲悯

电影海报从主题字体中延伸出六条小径分别代表六位故事主角的剪影:I. 牛仔的歌谣(左下)血色酒馆超神杀 强中自有强中手II. 银行劫匪劫后余死(左上)大难不死未后福 笑对美人赴黄泉III. 吟游诗人的穷途末路(右上)诗意已死惨遭弃 落魄凤凰不如鸡IV. 淘金者的反杀(右中)杀人之后不补刀 黄金峡谷了无痕V. 西部爱情故事(左中)阴差阳错修罗场 落难小姐终将死VI. 死神马车(右下)时间从不来停止 死亡从来不缺席摘抄豆瓣某影评,表达了我的期望与畅想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集,比如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西门豹献河神、仓公断生死等,有的耳熟能详,有的罕为人知。

再比如搜神记、六朝怪谈、唐传奇、宋笔记、东京梦华录、袁枚的子不语、老残游记等,真是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如果能改编成类似的集锦电影想必也会异彩纷呈,热闹无比。

中国现代的民间文学也非常丰富,如张士杰收集的义和团故事集就非常有趣。

尽管其内容粗陋荒诞,但却犹如百姓自嗨般的狂欢。

比如刀枪不入的中国超级英雄“铁金刚”、借助神怪戏弄牧师的“鱼童”、啐口吐沫就能淹死洋毛子的“洪大海”等

 3 ) 四星半

六个小故事:充斥着人性的思考,没有善恶对错,坏人不一定面临惩罚,好人不一定长命百岁。

在现实生活中我往往面对这样的事情,有时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有时则苍天无眼。

这个电影没有像往常一样强行主旋律,在这一点是最值得称赞的。

通过意外,和人在种种情况下的选择决定事件的走向,其中某些人的确是不道德的,但是是生活让他们这样选择还是他们本性如此,这是观众自己解读的。

有一句老话:修桥铺路的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

 4 )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最后一个故事是本片的“题眼”。

这部电影的形式非常像贾樟柯的《天注定》和达米安·斯兹弗隆的《荒蛮故事》。

《天注定》和《荒蛮故事》都是由几个故事组成的一部电影,每个故事虽然独立,但却有相同的内核失控与复仇。

因此每个故事都是其他故事的注释,组合起来完成故事主题的阐释。

科恩兄弟的这部新作,直到看到最后一个故事《遗体》(The Mortal Remains)时,我方恍然大悟:在命运的这条不归路上,我们都抱着一颗“看客心”,谁知全是“剧中人”。

而现实的残酷不仅在于我们都是“剧中人”,更在于即便你是自己“剧中”的主角,你也没有人生的“主角光环”。

这种不确定和无常的气氛营造出整部片子的荒诞感。

以下涉及剧透,小心“观看”。

影片的一开始,是一本名叫“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的书本,目录页展示了六个故事名。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备上爆米花或者一杯可乐,因为就是来听故事的。

但品评他人的生活的时候,往往会照见自己。

第一个故事,上来就带来观感上的高涨。

主角巴斯特是个弹无虚发的“快枪手”,他精准、快速,还会弹琴、唱歌、跳舞。

直到他遇到了一位比他更会吹口琴、手速更快的“神枪手”黑衣牛仔,他成了黑衣牛仔故事里“升级打怪”的配角。

他的遗言很有道理“我早就该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人作不了一辈子的老大(can’t be top dog forever)。

”当黑衣牛仔站在死去的巴斯特的身边,他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是哪个top dog“升级打怪”的配角呢?

黑牛仔又会遇到谁呢?

第二个故事更加荒诞。

在牛仔因为抢劫银行而执行绞刑时,莫名其妙地因为一场冲突而获救,但是却因为另外一个“莫须有”之罪被执行另外一场绞刑。

主角的“first time?

”一问,幽默又荒诞。

命运给你开了一扇窗,又把门给堵死了。

他虽是主角,但到最后,他也没有等来自己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first time?

第三个故事风格走向阴郁,画面也变成了压抑的冷色调。

这个故事看得让我脊背发凉。

我一再想起《围城》里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不仅是因为自己也符合“全无用处”这个特点,更在于在现今的社会,“全无用处”意味着会被社会无情地抛弃。

你会雪莱的诗,你能说出莎士比亚的台词,你还能背诵葛底斯堡的演说,就算你的灵魂再有趣,可是当你的有趣不能带来“铜板”,你还不如一只会算术的“鸡”。

我们都怀着一丝的希望,最后连姆尼森在悲悯心的驱动下,带着主角和“鸡”一起上路,可最后马车里孤零零的“鸡”将这点幻象也打碎了。

随着主角一起被抛入湍急的水流里的是一身无法带来收益的“无用”。

被抛弃的“人”与被选中的“鸡”第四个故事算是这其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也是最不同的一个(大概因为这来自杰克伦敦的《黄金谷》?

)。

年迈的淘金者靠智慧和辛勤找到金矿,虽然中途被不劳而获的青年击中,却最终制伏青年,抱得黄金归。

可就算如此正向的一个故事,其中也包涵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老人的到来,惹得蝴蝶飞散了,鱼儿潜匿了,猫头鹰飞走了,小鹿也逃窜了。

直到老人离开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

只有那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矿坑却暗示着有人曾经来过、攫取过大地的矿藏。

我想那老人最后得以善终在于他偷鸟蛋时的悲悯与克制,可是他终究还是拿了一个,当然是为了生存。

第五个故事最揪心。

胆小懦弱的女主在终于迎来她“赶马车夫式”的浪漫爱情时,也迎来了死亡。

死亡的原因很荒诞,是典型的“戏剧性的误会”。

她不是死于“凶残”的印第安人,而是死于对恐惧、对失败的“预演”。

亚瑟与印第安人打斗之前,警告她看到亚瑟将要死亡时,你就要自杀,不然被印第安人羞辱致死。

而混战中,亚瑟假死诱敌,杀死对手。

女主就在亚瑟“假死”之际,开枪射向了自己的脑门。

故事的揪心往往都在于,本来可以,本来不必。

当他的未婚夫骑着马赶过来,我感到无限的惋惜。

“误会”之源第六个故事在我看来是最精彩的一个。

夕阳西下,一辆马车向未知驶去。

随着剧情的推进,画面也由落日余晖的暖色调转变为夜幕笼罩的冷色调。

色调逐渐阴冷当车上三位乘客各自在自己的经历、见识所塑造世界里各执己见时,却不知死亡即将来临。

直到“死神”说出了那句话:人们对故事总是听不够,就像小孩一样,因为他们总是把故事和自己联系起来。

我们都喜欢听自己的故事--只要故事里的人是我们,又不是我们--特别是最后的结局不是我们。

三位乘客方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命运,面露惊惧。

我想逐渐惊惧的不止那三位乘客,还有作为“看客”的我们。

这整部电影不就是导演给我们讲的故事么?

导演的“玩笑”开得不小哦!

我们在这六个故事里品着他人的爱恨生死,回味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即使在他人故事里照见了自己,我们仍然抱有一种念想,从不认为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的结局。

可是一切早已注定了:在通向死亡的马车上,谁也不能下车。

never stops而本片更现实(或者残酷)的地方在于,即使你是“剧中”的主角,你也也没有任何的“主角光环”。

神枪手会遇到更强的神枪手;牛仔等不来“最后一分钟营救”;会念雪莱的诗不如会算术的“鸡”;终于迎来爱情的女主下一秒死于“误会”和恐惧;死亡的马车永不停歇。

似乎只有那个勤劳、智慧又有节制的老人给了我们稍许的安慰。

欢迎关注我的豆瓣,李露白:独立影评人,影评,为兴趣而生。

 5 ) 我觉得我就是那个朗博格小姐

长期以来只要科恩兄弟的作品,基本都要看。

巴斯特的歌谣,第一遍看完,没觉得有出彩的地方,因为科恩兄弟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主义式的,黑色幽默式的。

第二遍的时候,觉得第五个故事真好,适合我这种抑郁状态下的心理。

以前傻傻的,不懂心理学,自从一年来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下不停的反思,也好歹有了点收获:那就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着完全的行为能力的,只是某种条件下会被自己的心理状态左右,变得像是失去了所有的行为能力,预期一切都是悲观的、消极的、不值得行动的,于是不吃不喝等死。

废话不说,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觉得我就是那个朗博格小姐。

故事开篇,朗博格兄妹出发去西部的最后一餐晚饭是和房东以及邻居们进行的,朗博格先生生意失败后再次萌发赌一把的心态,这次的赌注是妹妹的婚姻。

其他人的台词里暗示其实这桩婚姻只是朗博格先生的一厢情愿,朗博格小姐基本上属于从小被控制,不能独立思考,不能独立行动那种,对每一次人生的重大变化(其实是别人主导的)都充满期待,但也总是拿不定主意,她还不知道这次西部之旅是个什么结果,那个韦恩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开始对婚姻有了期待:有好的,又不好,总之脑子里已经有了幻想。

婚姻在她心理已经有了“锚定”。

所谓锚定,我想就是外界给予的某种强烈的暗示。

你所有的思绪、未来的行动不由自主的以这个锚定为基准而展开。

朗博格小姐未来人生的大事在哥哥说出结婚以后,差不多就只能以结婚为结果了,其他的也就是嫁给谁、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了,这很可悲。

还有买房子的时候,假如你被中介影响,他们首先提出一个价格,不管这个价格合不合理,你就只能以这个价格为基准和对方谈判,殊不知,你心理中所谓的上下浮动百分之十五,其实就在中介的利润区间里,只要不脱离那个一开始的价格,你终究会掉入中介的陷阱里,乖乖签约付钱。

心理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立刻摆脱这种价格锚定,大吵大闹毁掉这个谈判,重新思考,自己拿出一个价格来。

回到朗博格小姐的困境上来,西部之路刚开始,她哥哥就死了。

她理所当然的不知道怎么办,甚至护卫队二人组问她自己是回去还是继续,她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只能别人来处理她的困境,不知道如何做到什么地步?

例子,朗博格先生的死。

一开始房东很明确的告诉别人他哥哥的咳嗽不是传染性的咳嗽,是神经性的。

死去的那天晚上,虽然在外面咳了很久,但没有倒下或者咳血的镜头。

第二天早上就暴死状态。

老领队阿瑟先生说,霍乱很可怕。

霍乱大家都知道是要腹泻呕吐的吧,但是朗博格先生显然没有这方面的症状。

阿瑟这么暗示,是想推卸责任,毕竟他和坎普是保镖,收了整个迁徙队伍的保护费,在法律上我想也是要对整个队伍的人生财产安全负责任的,他暗示朗博格自然死亡,就是不想负责任。

没想到朗博格小姐连一句反话都没有讲,既没有说他哥哥有咳嗽的历史,也没有去想一想是不是谋杀,某些人是要负责任的,甚至连一句:我哥哥没有得霍乱,这种维护死者尊严的话都没有。

她也不知道不关心钱在哪里,直到打下手的小弟找她要工钱的时候她才想起钱是不是在哥哥的衣服口袋里,而这时已经离开埋葬地半天路程了,当时坎普问她要不要设立个标识,比如墓碑什么的,她同样是一句话也没有讲,坎普当然不愿意费心去为一个陌生人搞一块墓碑来,于是说出了印第安人吃腐尸这种话,朗博格小姐又全盘接受了。

这个时候,不得不来一点黑暗的猜测,坎普会不会知道了钱在尸体上以后,偷偷跑回去挖出尸体拿到钱,然后再跑回来,向朗博格小姐求婚?

如果这样的话,人性也太邪恶了,用朗博格家的钱来买朗博格小姐。

庆幸的是,电影里没有任何暗示,也没有暗示老牛仔阿瑟这样做过。

不过,以坎普的能力也不行,他遇到突发事件也是一脸蒙逼,解决不了赶牛小弟,甚至连一条狗都打不死,开了三枪,还要抱怨应该让阿瑟来做这种事,他是神枪手云云…… 坎普的求婚。

既然朗博格小姐展现出出了毫无人格界限,百依百顺的行事风格来,那么外界觊觎她的机会就到了。

坎普的求婚台词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完全是出于自私,干了保镖十五年,阿瑟老了,这一行没前途。

自己也到了要结婚的年龄,需要生下子嗣来照顾年老的自己,1872法令,一个人给320亩土地,两个人就是640亩。

反正没有一条是直接说出对朗博格小姐有利的,甚至没有称赞过她的外貌衣着谈吐之类的。

只是说了,如果你答应了,那我就负责你的债务,到了目的地就付钱给赶牛小弟。

谁知道那钱是哪里来的,也许真的去挖了尸体。

朗博格既然付得起400美元,身上的财产一定比400美元多吧。

朗博格小姐居然犹豫了。

不管坎普求婚的目的是如何的,起码能立刻改变朗博格小姐目前的困境吧,没有人照顾,无依无靠。

早答应早好,有个丈夫以后,就不用再看赶牛小弟的脸色了吧,但是朗博格小姐没有立刻答应,突然陷入了少女被追求的那种甜蜜幻想里,幻想自己已经拥有了某些好东西,出去找狗就是个迹象,本来她根本不喜欢那个狗,明确表示那个狗不是她财产,也愿意让坎普处决掉。

在得到了求婚以后,忍不住开始幻想,幻想以前不好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变好了?

根本没有。

她的自杀根本是掉入了另一个心理锚定。

阿瑟先生对于坎普要结婚这种事情到底是乐意还是不乐意,没有确凿证据。

我推测,阿瑟应该是不乐意的。

有人猜测是阿瑟间接害死了朗博格小姐。

也可以这样说吧,因为他一路走来,很容易判断朗博格小姐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但他不一定非要主动从自己的行为上杀死这个人。

遇到机会,心理上是会下手的,遭遇印第安人袭击,他给了朗博格小姐手枪,告诉她被俘的可怕后果,然后告诉她自杀怎么做。。。

于是朗博格小姐在行动上就只能在自杀和不自杀之间摇摆,就如同她在故事的前半段一直在结婚和不结婚之间摇摆一样。

最终情况恶化了,她只能自杀。

人生啊,即便是那个时代的西部,也不是除了结婚就是自杀两种选择吧,干嘛不独立思考呢?

干嘛要在他人的暗示下,自己给自己设定下那么牢固的限制呢?

如果抑郁的人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那么一切都变坏一定会实现,事实是一切也都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坏的无法承受。

如果乐观的人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那么一切都变好也一定会实现,事实是一切也都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变得无比美好。

那么预测未来这种行为,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预测未来的逻辑是,假如我把过去发生的每一件重大事情的因果捋顺了,那么如果我促使原因发生或者不发生,那么好的结果就会发生,坏的结果就会不发生。

因果律存在吗?

不存在。

因果律只存在于人脑的联想里,落实在类似金庸小说那样的故事里。

最近的困境在于闲的蛋疼,想做什么,总想给自己找个理由,比如某件事一旦开始肯定不能停下,那么一开始就要想好这件事是不是值得做,有没有好的回报和结果。

假如没有好的回报和结果,岂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别傻了,我活到现在,哪件事情不是想好了意义才去做的,结果呢,结果还是傻逼一样的呆在原地。

可以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如果纯粹从投入产出比来算计的话。

所以,以后啊,放弃预测未来吧,别轻易相信各种各样的锚定。

 6 ) 第三个故事《饭票》里出现的诗歌

第五个故事最像故事,曲折又有命运的捉弄,其余的故事更像寓言,最后一个充满了巧劲,第三个最风格化,艺术感最强,看的时候我就感到非常的喜欢。

第三个故事中主角二人没有一句对话,整个故事中也几乎没有连贯的二人对话,但连姆尼森用神情、眼神带动的情节走向极富张力,颇见功力,另外就是“艺术家青年”反复吟诵不停的一篇杂糅各种名篇的 “长诗”,细听之下有雪莱名诗、圣经中的名句、莎翁十四行、葛底斯堡演讲词等等,具体摘录如下:1.首先是故事开头的扉页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出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三幕,译为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没有写出的下一句很有意思,“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2.年轻的残疾艺术家一开口便以雪莱的名篇《Ozymandias》开头,此诗杨绛先生曾译过著名译文,奥兹曼迪亚斯译文/杨绛我遇见一位来自古国的旅人他说:有两条巨大的石腿半掩于沙漠之间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张破碎的石脸抿着嘴,蹙着眉,面孔依旧威严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谙其人情感那神态还留在石头上而斯人已逝,化作尘烟看那石座上刻着字句:“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此外,荡然无物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寂寞荒凉,伸展四方。

Ozymandias描绘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残迹。

拉美西斯二世功绩卓著,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法老当年宏伟的雕像只剩下了两条巨腿,以及虽然神情威严但业已破碎的面庞。

很明显的是,少年想说他也有当年如同法老一样显赫的光景,但如今只剩残缺的躯体。

但在我看来,少年更像是曾经逝去的文化象征,残破但依旧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和敬仰。

2. 后来少年引用了圣经中的句子“And the LORD said unto Cain, Where is Abel thy brother?”。

出自《旧约》创世纪的第四章,全句是4:9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And the LORD said unto Cain, Where is Abel, thy brother? And he said, I know not: Am I my brother's keeper?这句说的故事也很出名,亚当、夏娃生的第一个孩子名叫该隐(Cain),也就是所谓世界上第三个人,后来又生了亚伯(Abel),该隐为兄长。

兄弟二人的矛盾大概是这样的,一次,该隐献给了耶和华他种的地里的出产为供物,亚伯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为供物,耶和华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收了亚伯的贡品而没受该隐的贡品,该隐就生气了,把气撒在了亚伯身上,俩人打了起来,结果该隐把亚伯杀了,后来耶和华就质问该隐。

少年引用的就是上帝质问该隐的句子,故事不是重点,重点是少年仿佛在质问伤害过他的人,质疑高洁与崇高为何遭人构害。

3.少年下一句引用了莎翁十四行中的第三十首诗 “When to the sessions of sweet silent thought, I summon up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全文是当我传唤对已往事物的记忆出庭于那馨香的默想的公堂,我不禁为命中许多缺陷叹息,带着旧恨,重新哭蹉跎的时光;于是我可以淹没那枯涸的眼,为了那些长埋在夜台的亲朋,哀悼着许多音容俱渺的美艳,痛哭那情爱久已勾消的哀痛:于是我为过去的惆怅而惆怅,并且一一细算,从痛苦到痛苦,那许多呜咽过的呜咽的旧账,仿佛还未付过,现在又来偿付。

但是只要那刻我想起你,挚友,损失全收回,悲哀也化为乌有。

(梁宗岱先生译)4.第四句“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出自莎翁十四行诗中的第二十九首,全文是我遭幸运之神和世人的白眼,便独自哭我这身世的飘零,以无益的哀号惊动耳聋的青天,看看自己,咒骂我的苦命,愿自己能像某人之前途光明,有某人的仪表,有某人广大的交际,羡慕这一个的文笔,那一个才气纵横,对于自己的这一份最不满意;但是这样想来想去,几乎轻蔑我自己,偶然想起了你,-那时节的我恰似破晓时云雀从地面飞起在天门引吭高歌。

想起了你的爱,那真是财富无限,虽南面王的地位我不屑于交换。

(梁实秋先生译)5.最后一大段就非常出名了,林肯最著名的演说,葛底斯堡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演说。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6.少年最后的结束语“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into thin air: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The cloud-capp'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 the great globe itself, Ye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rack behind.”出自莎翁晚期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暴风雨》第四幕的第一场,全段是普洛斯佩罗:......热闹场结束了。

我们的这些演员,我有话在先,原都是一些精灵,现在都隐去了,变空无所有,正像这一场幻象的虚无缥缈,高耸入云的楼台、辉煌的宫阙、庄严的庙宇、浩茫的大地本身、地面的一切,也就会云散烟消,也会像这个空洞的洋洋大观,不留一丝的痕迹。

我们就是梦幻所用的材料,一场睡梦环抱了短促的人生。

......(卞之琳先生译)《暴风雨》这部剧作的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接纳与和解是这部传奇剧的主题思想,少年借用这部剧中的台词结尾,想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种对待困苦豁达地心态,更重要的借用剧中寓意表达自己对伤害过自己的恶人的谅解与宽恕,借用了莎翁剧中最根本的内涵即对“人性美”的坚信。

以上就是最初少年大段吟诵的内容的详细内涵,后面剧情中也有他到处表演的片段,也都是以上诗歌的反复吟诵,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五段走天下。

整个故事除了吟诵几乎没有台词,结尾处理的也十分隐忍,但那种风格化的悲伤简直令人寒彻,结束也让人不能自拔。

一方面,青年艺术家所吟诵的歌谣代表着崇高,代表着破败但阳春白雪的追求,问题是曾经人们瞩目的艺术真的代表人民的所思所想吗?

那它为什么破败?

电影里一开始表演看的人多时,收入也多,老头给青年吃肉,自己吃一些残羹,但其实故事里青年真的就是他的一个生财工具,弃之丝毫没有可惜之意,还得先扔块石头试试,生怕死不透。

而代替青年的是“一只鸡”,这是寓言故事最荒诞最荒唐的部分,鸡当然不会算数,但是谁会在意呢,老头不是宁愿相信一只会算数的鸡,他是相信这个噱头会让他有更多的钱可赚,就是如此悲伤。

如今,事实是真的还是假的,娱乐新闻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什么关系?

“后真相”时代,噱头才重要,意义也好、审美也好、崇高也好,并不如一只鸡,消解与解构充满了我们身处的世界。

用影片中的意思表达就是,残破与破败是人们关心的噱头,噱头才好玩,而你背的诗并没有什么意思,如果一只鸡会背莎翁十四行,重要的绝不是莎翁十四行,而实际上鸡不用会背诗,会算数就够了。

 7 ) 梦想,野心,希望,爱情——无论什么都赢不过混乱与虚无

科恩兄弟的作品给我的印象:一是白茫茫的一片冰雪世界,二是角色总是莫名其妙地突然死去。

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世界,不是“坏人好凶残,人心好恶毒”的那种残酷,而是更高一层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残酷。

这个世界里好像没有上帝;或者如果有的话,上帝似乎既不关心人类的痛苦,也没兴趣为我们主持正义。

如果说这个上帝对我们人类的世界还有什么意图的话,那只能说是某种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冷漠而神秘的意图。

在《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五大湖区的冰雪换成了新墨西哥的炎热和沙尘,故事也变得热闹了许多。

活泼洒脱的游侠一言不合就唱起欢快的歌曲。

然而,那份冷漠和残酷依旧,就像你不能真的指望靠唱唱跳跳来逃避死亡的空虚一样。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人类的处境大概类似于第三个故事里那个没手没脚的表演者。

这个表演者对自己的身体和境遇毫无任何控制权;我们对命运,不也是这样毫无还手之力吗?

然而,纵使无力至此,悲惨至此,这个表演者每日仍然认真地涂脂抹粉、无比严肃地占据舞台中央,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最真挚动人的诗篇;我们不也一直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吗?

这个表演者反复朗诵的诗歌:第一首是雪莱的《奥兹曼迪亚斯》,讲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生前是万王之王,功业盖世,死后却塑像倾颓,唯余黄沙莽莽。

接下来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29和30两首,诉的是人生诸般痛苦,最后却说“可我一想到你,我亲爱的朋友,我的心便如云雀从阴霾的大地震翅直上破晓的天空”。

然后穿插《圣经》中该隐弑弟的故事,这是伏笔最后表演者被兄弟所杀。

最后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当永存于世”。

然而,故事的结局是这位表演者随随便便就从世上消失了踪影,他被一只会算数的鸡完美取代了。

虚空如同漫天的沙尘,人类的震天豪情、盖世功业都敌不过这沙尘的侵蚀。

我一方面觉得这位表演者可笑可悲:对着穷山恶土、村野愚夫还非要夜夜念雪莱、莎士比亚,大概真是连只鸡都比他有用。

然而,人类历史上许多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人,不正像这位表演者们吗?

他们呕心沥血,“愚蠢的同胞”们却并不理解他们,更不打算感激他们。

但我们又有什么立场去责怪那些所谓“愚蠢的同胞”呢?

也许像这个故事里的那位兄弟一样,他们只是为了在荒凉的世界里混口饭吃而不得不残忍和麻木;也许,“对牛弹琴,不是牛蠢是人蠢”也算是一种逻辑吧。

所以,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表演者非常高贵,他也许就是“大家都生活在阴沟里,我却偏要仰望星空”的那类人。

但不管可笑也好,高贵也罢,他的生命都毫无意义。

对于他的死亡,观众甚至不会觉得太难过,因为我们看他活着,只感到“受罪”两个字。

这就是科恩兄弟世界里人类的处境。

有人挖到金矿,有人遇到良人,有人枪法盖世、歌艺超群,有人精通雪莱和莎士比亚。

但梦想,野心,希望,爱情——无论什么都赢不过混乱与虚无。

我们不仅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根本找不到任何一条反抗的途径(哪怕是无用的反抗),因为从头到尾,这个世界对我们并无恶意,它只是对我们毫不在意而已。

那么面对这样的世界,人类该何以自处?

在科恩兄弟的世界里,这个问题大概有些可笑。

莫非我们还有的选吗?

“你看了牌,就得打完这副牌。

”那个一脸严酷的男人冷笑道。

(第1个故事的插图配词)好在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从某个角度来看却也异常公平。

完全的混乱和无序,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你好与不好,怎样选择,都不打紧。

管你是功业盖世,还是废柴一根,时间都以同样的步调流逝,死亡都驾着同一辆车悄悄驶来。

你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你可以心血来潮去抢银行,也可以浑身挂满锅子和抢匪作斗争;你可以沉默不语,可以喋喋不休,也可以拼尽全力大声呼喊——只不过“那个驾车的人并没有慢下来的意思,不管他有没有听见。

” (第6个故事的插图配词)一旦接受这种终极的无意义,也就意味着终极的洒脱和淡然。

反正我们的选择并不重要,在科恩兄弟的世界里,人类的选择对故事结局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广阔的大地上,看不到人的踪影,也看不到人类之手留下的痕迹。

”(第4个故事的插图配词)也许我们该学学第2个故事里的那个牛仔,当命运的绞索套上脖子时,放宽心多看几眼人群里的漂亮姑娘吧。

或者我们该学学最后一个故事里的那个胖子,即便死神当前,正正帽子、坦然前行就好。

所以科恩兄弟的世界,是终极的冷漠,却也是终极的慈悲。

“这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

(第3个故事的插图配词,语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8 )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中六个故事贯穿一致的主控思想是什么?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部电影的主控思想就是死亡的突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共由六个故事组成,前五个故事中都有人死去,第六个故事几个人与尸体同行。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影片名字中的巴斯特-斯克鲁格斯。

他擅音律、枪法准、拔枪快,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镇上新来的黑衣男子,歌声更美妙、枪法更精准、拔枪更迅速。

于是一路顺风的老巴死在了这个黑衣男子的手下。

因为早已明天总有一个人会胜过自己的这个道理,而且死前还听到了妙不可言的歌声,老巴死得很开心。

中枪后检查了自己的帽子,然后长出了天使的翅膀,唱着歌儿就升天了。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抢劫银行被判绞刑,因为印第安人的突然袭击逃脱刑罚。

然而逃过第一次,逃不过第二次。

他终是因为自己没犯的罪上了绞刑台,因为已经有过一次经历,这次面对绞索,他并没有在意。

刽子手蒙上头的前一立刻,他还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这样死去也并不遗憾吧。

法官的判决只在寥寥几句话之间:He was caught driving rustled beeves.Good enough. Hang him.第三个故事中,流动剧团中没有四肢的艺术家,因为自己的表演太过于阳春白雪,观众日渐减少。

在没法为剧团老板赚更多的钱之时,他被一只会算术的母鸡代替。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直观的杀戮镜头,上一秒老板向桥下扔了一块石头,转身笑眯眯地向艺术家走来,下一秒马车里就只有鸡笼了。

这位艺术家除了在舞台上慷慨激昂的表演,台下几乎没有台词,也没有肢体动作。

全凭眼神演绎生之渴望和死之无奈。

第四个故事的反转很妙。

在黄金谷中淘金的老人,在某个方面有点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

可能是他们的执着比较相似。

在终于找到了金矿后,却遭到一直跟踪他的歹徒的枪击。

正当我以为老人就这么死在了成功一刻之时,装死的老人绝地反击,最后死的反而是贪婪的歹徒。

整个故事没有对白,一路都是老人的自言自语。

老人最后带着金子离开,留下满目疮痍的黄金谷。

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也是贪婪的。

第五个故事里有了浪漫的爱情元素。

根据每个故事必死一人的规律,这里一直以为死的会是Knapp先生。

至于怎样的死法,谁知道呢,也许是死于女主的男仆麦特,也许死于印第安人的进攻,又或许是生意伙伴的嫉妒。

没想到好事将成之时,女主角死于自己对未知的恐惧。

第六个故事第一次根本没看懂,只觉得几个人要进的旅馆看上去气氛诡异,怕是几位旅客都要死在这个旅馆里了。

二刷三刷,结合之前几位旅客在马车中的对话,才明白抬尸体的两人是死神派来的使者,片中有人称他们为“赏金猎人(bounty hunter)”,西方文化中也称这类使者为“灵魂的收割者(reaper of soul)”。

使者之一也描述了人死之前的种种表现,比如下面这一段与死神的讨价还价。

I must say... it's always interesting watching them after Clarence has worked his art. Watching them negotiate... the passage.Passage?From here to there. To the other side. Watching them try to make sense of it, as they pass to that other place. I do like looking into their eyes as they try to make sense of it.使者对面的三位乘客,都是年老之人,到了该去那边的时间。

所以最后的旅馆其实就是地狱,而不是我最初想象的凶杀现场。

人终有一死,或死得幽默,或死得淡定;或死于饭票不保,或死于贪婪;或死于自己的内心。

但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到头来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第六个故事的旅馆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

科恩兄弟比起从前,变得稍许柔和,很多批评者不喜欢这种变化。

好在科恩兄弟,如大卫-林奇、伍迪-艾伦、斯皮尔伯格等大师级人物一样,已经自成流派,不用在意行业中的规则或潜规则,不必有救赎性的转折,也不在意场景是不是过于血腥,坏人不一定会受到惩罚。

挺独特的一部电影。

 9 )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含剧透)

如果经常阅读日本推理小说的人,想必会了解,日式悬疑推理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本格派,一类社会派。

本格派的小说更像是几百集的柯南,主角们致力于在不可能的场景中抽丝剥茧调查出凶手的作案手法。

而社会派,则偏向人性和社会的探讨,可能凶手杀人的手法非常粗糙而拙劣,但这背后有着隐情。

《巴斯特 斯克鲁格斯的歌谣》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社会派的悬疑小说,凶手对死者几乎不是枪杀就是棒杀,作案手法毫不稀奇,简短的故事当中也从没出现过怪力乱神,但是你会在看完以后若有似无地去想它。

作为个命理博主,经常会面对客户提出这样的问题:报应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有些坏人却比好人过得要好很多?

既然恶有恶报,为什么善没有善报?

某某的三观怎么可以是那个样子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多。

曾经我对这些问题一直手足无措,但我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状况,就可以直接丢出这部电影的链接来作为答案。

整体一共被分为六个故事:1、关于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故事。

在开头,巴斯特就自亮了身份,他看起来礼貌开朗好相处,但这掩盖不了他进入酒馆一言不合就开枪打死了里面包含老板在内所有人的事实。

接着他去了镇上,凭借自己的机智干掉了威胁自己的人以及他弟弟,正午的阳光下,他逢战必赢,出场就能轻易成为视线的焦点,像极了现在流行的所谓“人生赢家”。

然而一个吹着口琴一袭黑衣的人,没什么理由就痛快干脆地干掉了他。

记得《江湖儿女》中,一心洗白的昔日黑帮老大,眼看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就在停车场里轻易地被没什么能耐的几个小混混三下两下捅死了。

大风大浪经历过来只能证明你厉害,可厉害又怎样?

世事从来没有答应过你,在暴风雨中驶过的船就不会在阴沟里覆灭。

2、一个无所谓好人还是坏人结局都难逃一死的故事。

起初男人只是想抢个银行,不料看起来和蔼好欺负的店老板早有准备。

老板浑身挂满了锅,看上去狼狈、邋遢、又兴奋,就这样直接冲过去逮住了看似潇洒帅气的男主。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被无赖扬石灰踢裆插眼睛的伎俩给打败了一样。

醒来时脖子上已有了绳索,以为一群印第安人的袭击可以拯救他,但是没有。

又来了一个赶牛的人,真的把他救了下来,以为这下要有新的故事发生了,结果还是要面对即将被吊死的结局。

没有主角光环,没有金手指,你潇洒、帅气、被给到的镜头多,就也仅此而已,不代表会有额外的运气眷顾你。

3、关于见利忘义的故事。

男孩儿没有四肢,索性有马车夫照顾他,与此同时,他也是马车夫赚钱的工具。

男孩儿的演讲主题宏大,发人深省,但人们更爱看的,还是一只会算术的鸡。

曾经,马车夫经常会喂他吃饭,为他化妆,按理说,这些点滴都在构成两人相依为命的温情。

可是,人虽然的确因为有自己的感情、理想和价值观,才显得比动物更高级,但人依然是一种动物,在动物的世界里,生存可以压倒一切。

何况杀掉这个没有四肢的男孩儿,是那样轻易,他完全没有反抗能力。

于是他死得也是那样波澜不惊。

4、一个为淘金陷入惊险中后又恢复如常的故事。

老人在景色优美的峡谷里淘金,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找到金矿。

于是日复一日地挖土,淘洗,还在挖过的土坑上作上了记号。

他掏鸟蛋,鸟并不会说话。

他挖沙子,大地不会说话。

他在溪水中淘金,溪流也只是静悄悄地流淌。

直到他终于找到金矿,被后面偷袭的年轻人打了一枪,大自然的蝴蝶飞舞如常,峡谷里的景色依然美丽,这个辛勤劳动的老人的死去,不会让周围任何事物有所动容。

最终老人成功反击,还如愿挖出了一袋袋金子,满意地哼着歌离去。

周围依然是宁静而祥和的,他以为的任何失败或胜利,大自然都不会替他惋惜或高兴,这一切的成败得失,就只是他以为的而已。

5、关于生命的混乱和无序的故事。

女孩儿要和哥哥随大部队去俄勒冈,没走多久,哥哥就病死了。

她什么都做不了。

人们嫌她的狗太吵,她一方面为自己推卸说狗不是她的,责任不在她身上,一方面当车队的纳普要开枪射死小狗时,她又有些难过。

她不过是个心软又懦弱的人罢了。

纳普在漫长的行进路上想着难得遇到一个女人,他想安家了,不想再漂了,就向女孩儿求了婚,女孩儿答应了,虽然哥哥死了,她孤身一人,又一无所长,但毕竟有人可托付终身了,虽然是无能懦弱的人,但也没有害过别人,心肠又很软,看在上帝的份上,应该也可以生活下去吧。

事实是,没有上帝。

谁能想到跟着小狗去看土拨鼠也会有生命危险呢?

骁勇的印第安人可不管这些,为了杀掉和女孩儿在一起的阿瑟,已经损失了好几个同伴,但他们也不在乎。

他们袭击人没什么理由,被打死也没什么抱怨。

最后阿瑟凭借老辣的身手活了下来,女孩儿已经被打死。

她的死该怪谁呢?

没有人说得清楚。

她死了又能怎样呢?

纳普只是想娶她,不代表就多么爱她。

6、一个谁都避免不了终有一死的故事。

衣着光鲜的老妇人和自说自话的猎户坐在一起,大家各说各的,好像在交流,其实每个人都只是说自己的事,根本没在听其他人讲什么。

大家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身份不同,彼此之间有那么多的不同点,但面对同样的终点摩根堡,却退无可退。

坐在马车里的人尚且具备体面,被扔到马车顶上的索普先生,当被拖下车时,就像一个巨大的蛹。

但体面不能让自己免死,不体面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那些各自的特点、主张、贡献,随着摩根堡的抵达,就只剩下屋外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寒意。

电影以一本故事的翻页为开始,以合上书为结束。

在这六个故事里,你是好人、坏人,美人、丑人,学识渊博的人、粗鄙无礼的人...无论怎样,上天都不会额外苛责你,也不会对你有特别的照顾,在宇宙变化中,你的一生与自生自灭的草芥没什么不同。

有人读了关于你的故事,这件事就仿佛听到了一声尖叫,看到了一轮落日一样平常。

世界美如斯。

王小波说:“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

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

”你的存在、你的追求、你的标准,在宇宙中,就只是存在本身。

坏人可能因为意外遭到报应,但也会自己把自己作死,你不报仇,他就还是过着自己的生活。

很多你以为的事情,都不会像你以为的那样发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全篇说的,就是这个理。

 10 ) 只有马车和发光的楼梯是靠谱的

网上有人说这些剧本科恩兄弟在抽屉里放了25年,终于拿出来把这些零散的小故事拍了个合集。

所以这六个故事有人说不连贯,是属于短篇集。

其实我看上去这六个故事是连贯的。

当然不是说这个连贯的整体西部风格,而是连贯的同一个电影主题,那就是死亡。

这部电影和其他的科恩兄弟的电影有些不同,它包含了科恩兄弟过去的风格和元素,依然是黑色幽默,依然是讽刺的美学,甚至有手挡脸的老梗,同时这部电影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元素,来表达了科恩兄弟对死亡的终极思考。

第一部分白衣牛仔天下无敌一样马失前蹄,第二部分笨贼逃过了审判又逃不过误判,第三部分小鸟的努力表演无力改变自己不如算数的母鸡的处境,第四部分不劳而获的盗贼还是被放下鸟蛋的淘金老歌手反杀,第五部分绝望的移民少女就这样失去了未来和牛仔一起生活的可能。

无常无处不在,意外随时发生。

没人能掌控一切。

谁都跑不了最后都要登上第六部分的马车。

第六部分里,小胡子和助手驾着马车拉着三个人。

理性的刻薄法国人,虔诚的正直的基督徒,自由自在无智无忧的老猎人。

理性思考?

宗教信仰?

随遇而安?

到底人要怎么面对前面五个故事发生的世界?

这三种态度哪个是对的?

哪个能成功?

科恩兄弟不知道,他们用小胡子说出了他们的看法,小胡子说,我怎么知道,我只是观察。

人类太渺小了,连前五部分的世界他们都无能为力,又怎么能够在第六个故事里找到答案?

那楼梯上淡淡的光,和周围旅馆的昏暗形成了对比。

科恩兄弟给出了他们兄弟的态度,那就是跟理性的法国人一样,带好帽子,微笑着,从容地,走进大门踏上楼梯。

踏入那道光。

科恩兄弟这部电影,可能不是一部特别好的极品电影。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和看法,但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不同以往科恩兄弟的电影,而是另一个味道,嗯,怎么说呢,我想:虽然人们都喜欢听故事,但这不是一个讲故事的科恩式电影,这是一个揭穿故事的科恩式电影,它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其实都在故事里。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短评

喜欢这种小品式的故事集锦。音乐非常好听!我最喜欢《黄金谷》,可以看作是逆向《老人与海》的故事。其次是《饭票》,有点爱伦坡味道。《受惊女子》太伤感了……结尾死神那个略显刻意。

5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西部坎特伯雷,壮丽又怪鸡

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风景还不错,故事6评论比电影精彩

10分钟前
  • 如果我是编剧
  • 较差

如果电影失去描述传奇的功能,就会沦为风格的陈词滥调。

12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再降一星。结合那部群星联谊春晚《凯撒万岁》可以看出来科恩兄弟是真的没啥想说的了,而且如此丰富的故事线和文本量却始终缺乏贯穿其中的建构逻辑(除了都是西部大背景,莫不是西部奇观展示)就只能是一盘沙子。而且这些年网飞糟蹋的人还少么,科恩第一次不用胶片就这么塑料质感,数字影像美学基本找不见。整个一电视广告视频合集,倒也符合网飞电影一贯的水准。

13分钟前
  • OreoOlymLee
  • 较差

可视为章回体,改名《米国西域恩仇录》,分为六回。第一回:此曲只应天上有,言多必失终有尽。第二回:零落岁月莫蹉跎,不抢银行不放牛。第三回: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丧感在人间。第四回:千淘万漉虽辛苦,少吃鸟蛋始到金。第五回:曾经沧海难为水,该出手时就出手。第六回:词穷。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西部版寓言故事合集?观影过程很舒畅,娱乐性也很足。但和Hail, Caesar!看完后的第一反应都是:why

19分钟前
  • MR.Charles
  • 还行

几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开头一个玩儿得最欢脱(但小翅膀飞上天是什么鬼…),用镜头捕捉声音来源的做法让人眼前一大亮(尤其是吉他里面的那个镜头!)。第二个故事结尾大好。第三个故事立意最高。第四和第五个故事分别集中传递出科恩兄弟暴力和宿命的两个侧面。最后一个???让人莫名想起小林正树的怪谈。

23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故事太短,隐喻也平庸,视听手法无特点。

24分钟前
  • Kevin
  • 较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6分钟前
  • 超人
  • 力荐

六个充满隐喻的美国西部小故事,原来导演是《老无所依》的科恩兄弟,怪不得电影里充斥着他俩钟情的西部牛仔和人生隐喻。虽然六个故事的长短不一,但都充满黑色幽默和荒诞反转。第一个故事,招招致命的赏金猎人神枪手却因为轻敌而草草死在了探员手中。第二个故事,抢劫钱庄的劫犯逃亡中被偷牛贼救下一命 可最后却被误当作偷牛贼被判了绞刑。第三个故事,一个失去四肢的说书卖艺人被一只会算数的鸡比了下去 失去了市场价值的他被拍档仍进了湍急的河流。第四个故事,淘金男人被黑枪击倒后装死 一直等到凶徒放松警惕才反杀成功。第五个故事,落单的商队少女遇上了印第安掠夺者们 在骁勇的男人反杀印第安人的前几秒钟少女因为害怕被印第安人凌辱而饮枪自尽了——对未来的恐惧将自己引入了恐怖的未来。第六个故事,原来外国的黑白无常 是用马车送逝者上黄泉路

29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很有质感的画面,6个小故事,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主题:命运无常。

33分钟前
  • 薇色
  • 较差

看不明白

35分钟前
  • 框框
  • 较差

或灵异或悲伤的六则小故事,叙事都很精当很电影化,不追求层层反转的叙事资本主义,更着重展示人物命运和具体境况。第一个叙事最漂亮,第二个最感同身受,第五个人性最丰富,都很喜欢。

40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第一个故事两星,其余0

42分钟前
  • dama
  • 较差

什么鬼

45分钟前
  • milancoffee
  • 较差

参差不齐,在科恩维度里实在是蛮差的一部。攒合六个短片的类型反转的比维持一个长片的类型反转的难度缩水是次方级的。

48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又臭又长

52分钟前
  • 蜜汁菩提子飞冰
  • 较差

科恩兄弟照抄老版拍出了一部平庸生硬的《大地惊雷》,这次缝合了《关山飞渡》《原野奇侠》《西部开拓史》等经典套路,再加上当代三俗情节,最终打造出了这部不温不火的民谣集。除导演本身创作力的急剧下滑外,最重要的是西部片作为一类型片已然失去了历史土壤的滋润,这段故事由神话到解构已经被发掘的差不多了,实在难生出什么新花样

53分钟前
  • 熙德
  • 较差

不知所云的片子 19世纪美国西部人文风情展示?

58分钟前
  • bkwoeur13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