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闲人的马大姐》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
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喜剧作品,更是一面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让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缩影。
马大姐的形象深入人心,她那独特的幽默感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着每一个人。
这部剧集不仅带给我们欢笑,还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和温情,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哲理。
《闲人的马大姐》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了经典之作,它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陪伴了我整个学生时代,每天晚上吃饭的那半个小时就是最欢愉的时刻,每天看着潘大庆和马大姐吹着他那4个亿的工程,看着吕小品和她闺女眉来眼去,看着王援朝同志每天的自嘲与逗闷子,还有大嗓门奶奶无穷无尽的打岔,成为了我每天的快乐源泉,以为这是一部永远看不完的剧,剧中的人物每天都在自由自在的生活,活成我们自娱自乐的身影,而不知道哪一天他们消失在屏幕里,不再与我们见面,不再谈论那些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而我们依然继续我们生活里的鸡毛蒜皮,认识新的人和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粹的生活,怀念这部剧。
我记得马大姐的亲人都不太顺,以为会是个悲情人物,但是正相反,这部剧很正能量。
马大姐乐观向上,管的闲事都是正事。
片尾曲更是印象深刻:你拍一,我拍一,赖汉也能娶好妻。
你拍二,我拍二,人老还得有个伴儿。
你拍三,我拍三,巫医神功要揭穿。
你拍四,我拍四,出事不能自顾自。
你拍五,我拍五,虚假广告太离谱。
你拍六,我拍六,装修还得自己弄。
你拍七,我拍七,偶尔咱也打回的。
你拍八,我拍八,小孩儿早恋必须抓。
你拍九,我拍九,两口子吵架别动手。
你拍十,我拍十,发挥余热还不迟!
这首歌词真的说尽了一切,现在更有价值谁不愿活的实在一点要是太自私就会人见人烦既然自己是一个社会单元再大的事都得管一管你拍一 我拍一 小孩少打游戏机你拍二 我拍二 废物装进垃圾袋你拍三 我拍三 假冒伪劣一锅端你拍四 我拍四 足球出线是头一次你拍五 我拍五 胡同里抓贼两头堵你拍六 我拍六 千万别买注水肉你拍七 我拍七 上网要学计算机你拍八 我拍八 召开奥运在咱家你拍九 我拍九 先上户口再养狗你拍十 我拍十 发挥余热还不迟社会正在进步眼光得远自己个的牢骚别没结没完别人的事再烦都把它当个事办别说你忙你没时间
忘记是哪位名人说过,不要看好的作品,要看坏的作品。
好的作品带你了解一个人,坏的作品带你了解一群人。
《闲人马大姐》忠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大妈所有特征,讨厌一切男男女女的事,游手好闲,好管闲事,意志不坚定,从不自我反省。
要说头两集马大姐还反映了一个下岗女职工坚强不息与生活斗争的坚强品质,后面只能说明马大姐在这场斗争中彻底输了。
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中年妇女,年纪轻轻离开了没给她带来过什么温暖的家庭,不再把人生寄托于自我独立,转而与前街道主任孟大妈斗智斗勇,或者跟在梁主任后面瞎嚷嚷,或者成天参与刘奶奶家庭纷争那点破事,企图在社区生活中抛头露面以获得存在感。
这部作品忠实通过各种角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反映了当时的一个loser是如何成为并进一步成为loser的。
编剧似乎是梁天的妹妹梁欢吧,后来和英达结婚了,据说是个才女,写这部作品也不知道是故意为之还是为了讽刺。
回想起来,马大姐女儿王艾嘉倒是挺明白的,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人也不聪明,面对小梁主任的男朋友的时候,表面上夸小梁主任家庭条件好文化程度高,话锋一转又暗地里打击小梁主任“有很多七七八八的幻想”。
据说她最后成功没有和青梅竹马刘勇在一起转而嫁给了中年成功人士。
想起MLA的“这些年我犯过的错,如果可以再来过,我都会拣这样过,我就是这么卑劣的我”
确定一个基本法:只有《闲人马大姐》才是真正的马大姐,其余什么《党员马大姐》《超人马大姐》以及《马大姐新传》都是异端。
100集更名之后的《马大姐和邻居们》也是异端。
其中梁左梁欢编剧的部分归为《闲人马大姐·旧约》,之后的被称为《闲人马大姐·新约》。
这里我们单独讨论旧约。
首先我们说一下马大姐的人生:马大姐是杂货铺老板的女儿,父亲是碰瓷高手。
马大姐初二那年下乡插队, 推算下来,马大姐生于1954年。
《闲人马大姐》于2000年播出,第十六集《马大姐过生日》中明确交代了马大姐今年46岁,2000-46=1954,再次印证了这一推理。
马大姐一直不甘心向命运屈服,她曾经对王援朝抱怨过自己的一生:年轻时候下乡插队,让四人帮耽误了。
之后结婚生孩子,让你给耽误了。
其实她还可以再加一句话:“如今国有企业改革,让政策耽误了”。
可是,由于“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这句始终没有说出口,但这的确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之后的对话很有意思,马大姐说,“我可再耽误不起了,再耽误下去我这辈子就差不多了。
”而王援朝的回应是:“我还以为你已经差不多了。
”这时马大姐却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还早着呢。
”是啊,“还早着呢”,人生还早着呢,本来这一生已经如此悲哀,这句“还早着呢”似乎又暗喻着未来无穷无尽的悲哀。
想到这里,不禁有些悲怆。
马大姐一直追寻着诗和远方,在《马大姐读书》一集中,马大姐为了找工作,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于是在辅导班选了三门课:计算机,会计,文学。
计算机和会计好理解,至于这个文学,和他的初衷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背道而驰。
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是因为马大姐心中还保留着一丝情怀。
在《马大姐的客人》一集,马大姐就曾经抱着插队时的绿军装感叹自己的青春。
试想,如果没有遇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或许马大姐会继续读书,成为一名文艺青年,终日抱着吉他捧着诗集,走遍山川湖海,不再囿于厨房与爱。
或许这才是马大姐想要的人生吧。
我们不能把马大姐的悲哀完全归咎于这个时代,她的丈夫王援朝也应当为马大姐的悲哀负责。
很多人认为王援朝是一个老实顺从的好男人,但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
王援朝并不会事事顺从马大姐,当马大姐为了读书不做家务的时候,王援朝和王艾嘉联手反抗——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做饭的。
几乎每一集《闲人马大姐》中,马大姐都在竭尽全力与命运作斗争,最后却都因为考虑到丈夫和女儿不得不妥协。
马大姐的家人就这样用亲情与爱绑架着马大姐,将她永远困死在鸡毛蒜皮的生活中。
虽然每一集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代价却是马大姐的一次次妥协。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马大姐也只能做一个终日柴米油盐的“闲人”。
再说王艾嘉,我当年的女神。
当初认为王艾嘉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青春少女,但以现在的角度再看《闲人马大姐》,会发现关于王艾嘉,有太多细思恐极的事情。
细思恐极之一:《马大姐当导游》一集中,马大姐回到家,看到王艾嘉正在和刘勇卿卿我我,于是怒不可遏,呵斥王艾嘉去写作业,怒斥刘勇以后不要来打扰王艾嘉学习。
可是当刘勇表示要给马大姐介绍一份月薪三千还有提成的工作的时候,马大姐立刻换了副嘴脸,留刘勇在家吃完饭,还叫艾嘉“多陪陪你勇哥哥”。
——亲妈啊!
细思恐极之二:《马大姐装修》一集中,家里的墙被王援朝刷坏了,马大姐抱怨“这晚上可怎么睡?
”王艾嘉立马接茬:“不能睡我去同学家睡。
”在被马大姐怒斥之后立马补充:“女同学家……”忽然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细思恐极之三:《马大姐的邻里关系》一集中,刘奶奶怀疑马大姐偷用煤气,马大姐就去找刘奶奶解释。
正好当时刘勇在楼下陪刘奶奶散步。
刘勇说:“马大姨儿,别计较这三瓜俩枣的事儿,何况我和你家艾嘉……(淫笑)”然而!
马大姐的反应是,她完全无视了刘勇的话,继续和刘奶奶解释偷煤气的事!!!
哎我说你跟艾嘉到底怎么了!!!
细思恐极之四:马大姐与王援朝的婚姻生活马大姐的原型王艾嘉的身世王艾嘉的秘密情人
这部剧我是真的当下饭剧,毕竟以前看都是在饭点儿,看着电视吃着饭。
《闲人马大姐》这部剧里基本上每个小故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看起来不像现在那些脱离生活的“悬浮剧”的乏味,而且作为一个喜剧,其中的荒诞意味真的很有趣。
我印象最深的有两集,一集鼓励大家节水。
节水第一还表扬。
马大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节水运动。
但是他的节水不是一般的少用,甚至到了影响生活的程度,女儿跟王援朝都叫苦不迭,我还记得一个月过去他们一家已经是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了哈哈哈,这么下狠手节水过的跟缺水一样的,该是节水第一了吧?
结果不是,节水冠军那家人出门旅游,所以压根没用水。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桥段啊哈哈哈哈哈,荒诞有趣。
还有一集垃圾分类,可能是因为现在几个城市垃圾分类又提了上来,所以又想起来那一集,不过那集我确实也学到了一些垃圾分类的小知识。
《闲人马大姐》还是蛮有意思的,现在越来越少好看的情景喜剧了,或者说……现在每年播的量也少了,新出的情景喜剧我看的越来越少了。
《闲人马大姐》作为梁左的遗作,固然举足轻重。
大众对于马大姐的第一直观感觉就是热心肠、直率、见义勇为……但是,在当时90年代下岗大潮背景下推出的本剧,绝没有如此简简单单的,马小燕作为下岗大潮中的牺牲品,其实在社会、家庭、亲戚中,都是一个被动无助的可怜儿。
文:翟鼎钧(宅大鼎)1.从下岗就开始被坑。
马小燕,外号马大姐。
1999年,她下岗了。
上映于2000年的《闲人马大姐》未在开篇说明年份,这个1999年是我推算出来的。
首先,在第23集《马大姐的美丽人生》中,马大姐在录制自己自传的时候说自己是1953年生人。
对于她的生辰年份,百度百科说她是1954年生,我认为有误,毕竟要根据角色的台词来决定,所以应该是1953年。
其次,在第14集《马大姐不信邪》中,马大姐接受访问时候说自己是45岁,而在第16集《马大姐过生日》的时候,暗示老公王援朝自己要过46岁生日了,这前后短短不到两集,而且剧集从第1集到第16集都是夏装,说明这些都是一年中发生的事情,那么1953+46=1999。
所以马大姐是在1999年下的岗,是90年代下岗大潮中的一份子。
马大姐的下岗可谓是被领导坑了一道又一道。
在得知自己下岗之前,作为国务院某部招待所服务小组副组长的马大姐,接受了领导给的一个任务,就是按照下岗名单挨个找人谈话通知下岗,为此她还找邻居小杜反复练习话术。
结果第二天还是得罪了单位里的同事,还差点和其中一个辞退员工打起来。
当马大姐终于谈完了下岗名单上的最后一个人后,却被领导告知自己也下岗了。
这不就是卸磨杀驴吗?
让马大姐恶心了别人,落了一堆埋怨,然后接着恶心她。
可惜这马大姐临走还被人当枪使了一把。
手捧着单位最后发给她的先进个人奖状,她无力的对女儿说出了那句:“这是你妈我工作得来的,这是你妈我辛辛苦苦努力工作得来的,这是你妈我过去30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辛辛苦苦努力工作得来的。
”
为了自己不那么难堪,马大姐表示她这是提前退休而已,因为他们领导告诉她:“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同志,45岁以上可以提前退休,这是国家规定的。
”所以她开始了自诩【提前退休】而非下岗的说法。
国家的确针对重体力劳动人群规定了这个法令,但却不适用于她:【国家对于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规定是】: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无论是现在从事这类工作或者曾经从事过这类工作,都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才能按照《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第(二)项办理。
(一)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十年的;(二)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九年的;(三)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累计满八年的。
一个招待所的副组长,您马大姐究竟是不是重体力劳动您不知道吗?
显然这是领导拿她当话术对象,其实她心里也明镜一般,【下岗】一词太刺痛她了,像他这样爱面子的人岂能承认,因此【提前退休】这个说法成为了马大姐最后的遮羞布。
其实马大姐也代表了一大批当时下岗人群的心声,那就是:下岗这个结果我不接受。
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工作换来这个结果?
2.老公闺女组成的抵抗联盟让我们先来推算一下马大姐的星座——第16集《马大姐过生日》中,马大姐在暗示王援朝明天是自己生日的时候,得到两个关键词:7号、星期三。
那么1999年中的7号正巧对应的星期三只有两天:4月7日和7月7日。
当时整部剧前半部分演员都穿的是夏装,说明应该是7月7日。
再加上第23集《马大姐的美丽人生》中自己表达的1953年生人,可以推断:马大姐生日是1953年7月7日——巨蟹座。
都知道巨蟹座顾家,马大姐也是如此。
家里洗洗涮涮,炒菜做饭都是她来完成。
经常能看到的一幕是艾嘉和王援朝都下学下班回家,发现马大姐不在家之后,居然都纷纷倒在沙发上等她回来做饭。
马大姐退休之后成为了家里的保姆,事实上王援朝和艾嘉也是这么看待她的。
在《马大姐不在家》这一集中,嫌弃马大姐唠叨的王援朝和艾嘉听马大姐说想去上海看看远房姑妈,结果还没让马大姐吃完饭,这父女俩就搀着她往火车站走。
马大姐不在家的日子,老公王援朝约会了楼上的寡妇赵阿姨,女儿约会了邻居小哥刘勇,这俩人都是马大姐警告再三不许接近的人,结果这下俩人可撒了欢。
马大姐不在的这一个礼拜父女俩没修煤气灶,吃饭全在外面造,把王援朝一个月工资全花了。
王援朝还天天约同事回家打牌,弄得最后就剩下五毛钱让女儿出去买烧饼吃,还说给他留半口。
可见这马大姐不在,这俩人都要废了。
最后王援朝生病不起,艾嘉实在没招才给马大姐打电话让她回家。
马大姐的家庭地位重要吗?
重要。
因为她能操持家务和做饭,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是家里认可的一家之主。
马大姐的地位其实徒有虚表,稍有掌权,就会招致父女俩的抵抗联盟。
第15集《马大姐家政改革》中,马大姐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起因是王援朝抱怨马大姐财务专政,要进行家政改革,也就是谁当家里的话事人。
在这次会议上王援朝第一次站起来硬刚对手,表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插个画外音,马大姐下岗之后的经济收入是300多块钱(各种兼职),王援朝是1000多块钱。
(第14集《马大姐不信邪》中受访的时候自己说的。
)也就是说王援朝这个社科院看大门的比马大姐挣得多多了。
“真正有钱的在这呢,缺钱管我要啊!
你得巴结着有钱的,没事儿你巴结那没钱的干嘛。
”这是当时家政改革王援朝对艾嘉说的一句话。
从此可见其实王援朝一直有不服马大姐管的思想,还顺带拉了女儿这一票,最后还得意地说:“现在知道了吧,谁是那真有钱的,谁是那假有钱的。
”在王援朝看来,家里的主导地位就应该是他自己。
女儿艾嘉在得到了好处费后,也开始帮着爸爸说话。
这也反映了中国家庭的一贯思想:谁挣钱多听谁的。
本来下岗的事情够让马大姐失落的了,现在又眼看着在家都快做不了主了,这怎么能行!
马大姐表明:“我这辈子就没服过软。
”“怨不得你提前退休呢。
”这句话王援朝没说完就咽回去了。
另一件事儿也能表明:在《马大姐六亲不认》中,为了阻止马大姐把亲戚招到家里,开展了车轮战,父女俩合起伙轮番劝说马大姐。
一夜之间,这父女俩各自上好闹钟,接班儿似的跟马大姐开展说教工作,愣是一宿没让她睡觉。
这事儿是他们联盟的一个重要事件,想想都残忍,这得多变态才能把审讯犯人的招儿用在自己妈和妻子身上。
在第111集《说话算话》中,马大姐因为太唠叨,父女俩又开启了联盟,他们在晚上商量出了一套计谋,叫说话算话。
你马小燕不是爱唠叨吗?
行,你说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你要为你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结果弄的马大姐说每一句话都小心翼翼的,把自己憋得够呛,着实难受。
在这一集艾嘉说出了马大姐为什么爱唠叨的原因:“那她干嘛还那么唠叨啊?
这恰恰说明她说话不管用。
”
正解。
说话没人听,可不得唠叨吗,可越唠叨越没人听。
其实马大姐的唠叨,更像是倾诉,只是没人懂罢了。
为什么大多数剧集里王援朝对马大姐百依百顺,怂到家的感觉呢?
个人推断马大姐可能有着王援朝不可告人的秘密,王援朝才会一直觉得对不起马大姐,从而服服帖帖的。
其中两件事儿的细节可以推断:第一件事儿:第36集-37集,讲的是《马大姐的家庭秘密》,说的是艾嘉得了大病,在验血的时候发现马大姐和王援朝不是艾嘉的亲生父母,从而故事讲出艾嘉是马大姐捡的弃婴。
当时我看这集还是挺感动的,但是全网现在找不到了已经。
第二件事儿:第2集《马大姐上学》中,马大姐对王援朝抱怨:“上山下乡让四人帮耽误了,后来结婚生孩子让你耽误了。
”说完这句,王援朝愣了一下看着她。
如果将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生不了孩子,而且问题出在王援朝那里。
所以马大姐选择抱弃婴艾嘉当女儿。
3.害她的都是自己家亲戚马大姐的母亲曾经语重心长的说过:“那时候你爸开个小杂货铺,里里外外全指着我,我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往面粉里掺沙子、往咸盐里兑面汤、往香油里面兑茶叶根子、往黄酱里头搅马粪蛋子……”不仅如此,马大姐的母亲大跃进的时候参加了缝纫组,家里的衣服都是从组织上偷拿出来的布料;在文革时期,她母亲还当了造反主任,成天批斗这个批斗那个。
王援朝对于马大姐家的亲戚们有一句评语:“就你们家这些亲戚,没一个好东西。
”话糙理不糙,马大姐家里亲戚确实没给她带来什么好,全是糟心事儿。
但是在马大姐这里,总是一句“都是亲戚”而搪塞过去。
在96集《马大姐六亲不认》中,一次性出现了三拨儿远房亲戚投来的“麻烦”:第一个远方亲戚是她的亲表舅老爷要在张家口办90大寿,他们不仅要买贵重寿礼还要远走张家口一趟;第二个亲戚是他爸家的亲表姑家的孩子要来北京旅游结婚,打算免费住马大姐家;第三个亲戚是马大姐亲表嫂的亲表妹,要在北京做服装生意,让马大姐帮忙看货、提货、发货、运货,但是赚钱没马大姐的份儿。
首先不论这些亲戚都是什么人,可见这几件事都是赔本的事。
对此王援朝和艾嘉都表示拒绝。
而马大姐却总是想不通,问了三个邻居(刘奶奶、孟大妈、潘大庆)后,大家都给予她的意见是:这样的亲戚就应该六亲不认。
其中潘大庆对于搞服装那位亲戚一语道破:“她(那亲戚)到时候说您骗他、坑她、暗地里拿回扣、这事儿您都说不清楚。
就算不至于,但到时候她把砸手里的货全运北京来了,往您家里一堆,跟您哭天抹泪,您也不好办啊。
”全楼都懂的道理,马大姐不懂?
我觉得不见得。
马大姐对于亲戚总是带着那种敞开心扉的热心肠,甭管远房亲戚还是别的亲戚,都带着一种有忙尽管帮的动力。
你说她傻吗?
马大姐应该算对钱比较精明的人了,但在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上,还是打算往上冲。
所谓中国式亲戚,就算吃了亏,也忍痛当作没发生过,谁让他们是亲戚呢。
我一个朋友的爷爷听了亲戚的谗言,说做生意缺钱,让他爷爷先垫上算投资,等赚了就分红,结果那亲戚最后直接卷钱跑了。
我朋友打算要帮他爷爷走法律程序要钱,结果他爷爷就说了一句:“兹当喂狗了。
别追了。
”马大姐也干过这么一档子事儿。
在第57集、58集《马大姐投资(上)、(下)》中,一个上海远房亲戚吴非来到马大姐家中做客,说自己正在做一个投资项目,还告诉马大姐可以1000元起步投资,每个月返还10%的利息,每发展一个下线月利率就增加10%。
这其实就是非法集资+传销的违法行为。
结果马大姐义无反顾投了2000元钱(王援朝两个月工资),只因相信亲戚不会说谎。
当马大姐拿到了头一个月的200元红利后,便开始大肆宣传。
结果凭借她的好人缘,一下拉拢了4个下线(刘奶奶1200元钱+孟大妈2000元钱+杨胖子2500元钱+王胖子3000元钱),加上马大姐的2000元,足足10700元。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有马大姐这样的亲戚,我也可能会有犯罪企图。
4. 邻居给的冤枉气热心肠,好管闲事的马大姐老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儿,还不长记性,这我也是服了。
第5集的《马大姐的邻里纠纷》就是开端。
因为是筒子楼,各家儿的煤气灶都是在一起的。
邻居李二姐偷用了刘奶奶家的煤气,结果让马大姐看见了,李二姐让马大姐保守秘密。
结果当着刘奶奶面被倒打一耙,让刘奶奶误会是马大姐偷用自己煤气。
这一下给马大姐气够呛,最后她不得已告诉了刘奶奶实情,结果刘奶奶不信,还告诉她不要诬陷好人。
同时李二姐也责怪马大姐,说她违反承诺。
像这样的气,马大姐享受了不止一回。
潘大庆家晚上打麻将吵得邻居睡不着,但刘奶奶等一众人不敢造次。
马大姐为了治潘大庆在白天敲锣打鼓不让潘大庆睡觉,反倒招致刘奶奶的斥责和谩骂;马大姐为了开导王胖子,赌下了“不说客套话,见谁都实话实说”的誓言,结果得罪了全楼的人;马大姐当了楼长,和邻居们收安装公共防盗门钱的时候,被大家指责说:“你这楼长办点实事儿吧”;第213集《傻瓜刀》中,潘大庆犯下所有错误都被马大姐巧合“接盘”,成为邻居们吐槽对象……随着马大姐的一声叹息,她开始了下一个闲事的处理。
5. 发挥余热还不迟就像尹相杰在《闲人马大姐》片头用关学增老先生单琴大鼓的唱腔唱的那句:“不甘心从此歇菜,成天介锅碗瓢盆儿。
”就算干错事儿,马大姐也想干点事儿。
就像下岗后她学英语、学会计、学计算机、当作家写《马小燕的美丽人生》、给老外当导游、当港企秘书、当保姆、卖电脑一样,她想要充实自己的人生。
她不想无所事事的浪费一辈子的时间。
当家庭主妇?
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其实,在看《闲人马大姐》的时候,总能让我把主演蔡明和马大姐联想起来。
蔡明一直是我的偶像,当我和朋友聊起这个来他们都是捧腹大笑,显然他们不懂蔡明。
蔡明作为春晚的常客,却很少让观众第一时间想起,往往是看到了她登场亮相,从而意识到:对对对,还有她呢。
12岁的蔡明作为童星在1973年《海霞》中扮演了海霞。
此后从1991年一直到2019年,蔡明连上了28次春节联欢晚会,可谓春晚钉子户。
但是在赵丽蓉、宋丹丹、牛莉、买红妹这些女演员都纷纷告别春晚舞台之后,蔡明的名字还是无法让人满怀期待的放入第一梯队中,反而光芒渐渐被马丽、贾玲这些后辈取代。
演《闲人马大姐》的时候蔡明才30多岁,能把46岁的角色演的出神入化,可见她的演技其实是很了不起的。
蔡明在《鲁豫有约》中说过,在拍摄《闲人马大姐》其中一集的时候,她得了急性阑尾炎,但是当天这集的戏份中有两个演员第二天不能到场,所以她便强忍着疼痛坚持拍完了当天所有戏份。
我一直认为蔡明身上有种不服输的个性,这点很像马大姐。
30多岁演中年妇女,55岁却上了《男人装》。
在《吐槽大会》中她也笑谈:我只不过是把自己买菜的照片发给了杂志社而已。
现在提到蔡明,更多人的反应是:装嫩和整容。
我认为蔡明在和自己较劲,因为她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所认为正确的。
55岁上《男人装》?
除了看到了她的自信,我还感受到了她的霸气。
就像马大姐一样的倔强,起码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马大姐这部剧伴随着小时候的每一个午后…以前总是能在中午放学,吃午饭的时候看到它,边吃边看,伴随着外婆的催促声让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小时候觉得马大姐好烦呀,什么事儿都管,吃力不讨好,有时候还好心办坏事。
现在重温才发现,如果身边有一个马大姐这样热心肠的人,会很温馨。
夫妻吵架有人劝,东西丢了有人帮忙一起找,谁家有点什么不方便的事儿,有人替你操心…马大姐有缺点,但是在她身上也有我们做不到的优点
曾经北京台有一档节目叫630剧场,每晚六点半,专门播一些生活喜剧,印象比较深的是《网虫日记》和《闲人马大姐》,后来还有些不太经典的情景剧,我都一集不落地看过了。
那个时候的生活是这样的,下午孩子放学,父母下班,回家做晚饭,六点半,刚好够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剧。
而那个时候的630,就是一种标志,意味着到了这个时间点,人们就应该已经坐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但如果硬要把当时的生活和现在比,其实是有一点尴尬的。
首先,当时的时代处于90年代下岗潮以后,在这样一个经济波动的时期,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一些幸存者的生活状态,而这些生活状态里,其实都隐含着经济条件,所以幸福的并不是那个年代的全部家庭。
其次,我们对童年回忆有太多的美化,那个时候我们的世界观很简单,看到的世界也很简单,而现在的我们变得复杂了。
所以不能用现在的你和童年的你比,而要用你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童年比。
如今630早已成为过去,人们更熟悉的是碎片时间的短视频和深夜里的播客。
但630所代表的生活是的的确确存在过的,无论属于个人,还是属于整个时代。
太闹腾了,看得有点烦!
菜名奶奶的声音我们全家都烦死了。。
其实我挺喜欢看的= =
马大姐还挺可爱的
看过
早期情景喜劇...
当年晚上吃饭时候必看,就是轻松大俗,挺好的
不太喜欢蔡明
小时候超级喜欢的
多北京啊~~~630剧场~~~
初中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的 跟爸妈一起~真怀念!我想爸妈!!!!!!!!!!!!!!!!!!!!!快让我回家吧!!!!!!!
无趣。
得 这我也看过==
哈哈当时超喜欢~
前40集还行,现在的。。。
太好看了好吗!
很多年前的午饭时间,CCTV8不见不散。
打小就不喜欢这婆婆妈妈的事
4
噩梦般的回忆..吃饭时候实在没的看,我记得那个时候饭都吃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