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调天后

Ma Rainey's Black Bottom,玛雷尼的黑臀舞,玛雷尼的扭摆舞,马雷尼的黑底

主演:维奥拉·戴维斯,查德维克·博斯曼,科尔曼·多明戈,格林·特鲁曼,迈克尔·波茨,杰里米·萨默斯,约翰尼·科瓦内,泰勒·佩姬,杜山·布朗,约书亚·哈尔托,奎因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蓝调天后》剧照

蓝调天后 剧照 NO.1蓝调天后 剧照 NO.2蓝调天后 剧照 NO.3蓝调天后 剧照 NO.4蓝调天后 剧照 NO.5蓝调天后 剧照 NO.6蓝调天后 剧照 NO.13蓝调天后 剧照 NO.14蓝调天后 剧照 NO.15蓝调天后 剧照 NO.16蓝调天后 剧照 NO.17蓝调天后 剧照 NO.18蓝调天后 剧照 NO.19蓝调天后 剧照 NO.20

《蓝调天后》剧情介绍

蓝调天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20 年代,在芝加哥的一场午后录音中,乐队成员们正在等待开拓性的表演者、传奇的“蓝调之母”玛·雷尼(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维奥拉·戴维斯饰),其间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录音进行到后期时,无畏又脾气火爆的玛和其白人经纪人及制作人就她的音乐控制权展开了一场意志的较量。雄心勃勃的小号手列维(查德维克·博斯曼饰)非常欣赏玛的女朋友,并决心在音乐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乐队在工作室幽闭的排演室中等待时,他促使乐手们爆出揭露真相的故事,这将永远改变他们的生活。 《蓝调天后》根据两次普利策奖得主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改编而成,歌颂了蓝调的变革力量以及那些拒绝让社会偏见左右自己价值的艺术家。该电影由乔治·乌尔夫执导,鲁本·桑地亚哥-哈德森进行剧本改编,凭借《藩篱》荣获奥斯卡奖提名的丹泽尔·华盛顿和托德·布莱克担任制片人。科尔曼·多明戈、格林·特鲁曼、迈克尔·波茨、泰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涅槃咒神龙策先见之明第二季剑网3·侠肝义胆沈剑心之长漂坂本龙一:终曲军人使命噩梦影院小学生大清后宫黑暗深处幽灵螳螂木偶奇遇记四天王2武媚娘传奇万物生灵第二季寻母千里行爱意,绽放东海人鱼传2龙之怒未知的首尔阿贾扬的第二次盗窃悬崖名校风暴第五季黑金营救吸血鬼雷吉纳德第一季真爱别有用心拉字至上第六季潜伏3最好的我们迷你百合

《蓝调天后》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谈论身份焦虑时,我们演奏起了蓝调

〈Ma Rainey’s Black Bottom〉译为《蓝调天后》,让我惊喜的是整部电影的推进被内化成了一曲Blues,片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做着自己的表达,有沉重的,有疏离的,也有强烈攻击性的。

小号手Levee的表达,他不关注任何宏大的叙事,他关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皮鞋是否被随意冒犯他的人踩,自己的创作是否会因为黑人身份不被看到,他用来对抗偏见、歧视、忽视的武器是有些自命不凡的,又埋伏着往昔种族矛盾下,失去双亲后满怀仇恨的婉转入江湖。

他每一句回应制作人的“Yes,sir”浮在一片泥潭之上。

他捅死踩了自己皮鞋的Toledo时,双眼极其悲凉。

主唱Ma的表达,她更倾向于关注整个Blues制作团队的控制权,她时时刻刻都警惕着自己作为一个黑人女性演唱者是否会陷入任人摆布的境地。

所以她需要经纪人一定要买来可乐才会演唱,她表现出来的攻击性、难以伺候,背后却是绷紧的神经,和对自己身份的焦虑。

我很喜欢看到她讨论Blues本身时表现出来的松弛,毕竟音乐是应该最淡化偏见,最无边界的。

其他的乐手们,谈论的是宏大叙事,他们谈论上帝,谈论黑人权利,谈论做人的道理,却服从于任何一种肤色的强权,不愿意为Ma的侄子向制作人争取报幕的机会,也不愿意和Levee站在一起争取属于自己的音乐创作机会。

结局不是Toledo这个人踩了Levee这个人的皮鞋,踩Levee的是夹在身份和强权之间的那轻飘飘的漠视。

 2 ) 蓝调唱的是生活

一部舞台剧风格的电影,故事主旨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密集的文本使得这不到90分钟的故事里塞进去了很多的内容。

Levi是个有天赋的小号手,由于童年时罪恶的白人带来的家庭变故,他不相信上帝,立志在音乐方向出人头地,得到白人的尊敬;被捧成“蓝调之母”的Ma对待白人咄咄逼人,毫不留情,有着骨子里的骄傲。

虽然Levi和Ma都是人才,可是他们互相却看不对眼。

一场平常的录音活动也变得剑拔弩张。

像所有此类影片一样,展现黑人在那个年代遭遇并延续至今的不平等待遇是叙事的主体,Levi父母的悲惨遭遇,其他乐手娓娓道来的故事和坚定的信仰,Ma虽然为人强势但她深知自己在那些百人眼里的本质,这些片段无不在强调这一点。

得益于查德维克·博斯曼、维奥拉·戴维斯等人出众的表演,整个故事动感和张力还是很充足的,尤其是结尾时Levi的创作结晶被唱片公司老板无情地否定,并且试图用几个小钱将其买断时,直接击溃了他的心理防线,让他一气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将他内心的撕扯放到了最大,冲击力十足。

影片的最后一幕非常的讽刺——老板请来了一群白人乐手录制了Levi的音乐,所以老板并不是不认可他的音乐的商业价值,只是想少付钱罢了,毕竟Levi不是Ma,他的演奏并非独一无二的,所以他永远达不到Ma的地位。

另一方面,乐手们在演奏时个个面无表情,只为了赶紧完成任务,而Ma和她的乐手们虽然剑拔弩张,但一旦音乐响起,他们的快乐和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就溢出了屏幕,印证了Ma的那句“白人根本不懂布鲁斯,他们只知道听,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被唱出来的” 。

制作上,影片的调色是很难被忽略的,那带有明显年代感的暖色调,质感非常好。

而且每一名黑人的皮肤都锃亮锃亮的,尤其是Ma,每一寸外露的皮肤都闪耀着光泽,给了他们别样的气质。

影片还有一个小支线,就是Levi一进排练房就开始纠结的那扇紧闭的门,在他印象里这扇门原本是开着的,能通向一个地方,可当他最后撞开那扇门时,发现门外只是一个天井,哪儿也去不了。

其暗示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影片走向结尾高潮的起始点。

PS:昨天看完了探讨女权的《前途似锦的女孩》,和《蓝调天后》一样,影片都设置了非常有冲击力的结尾,和两年前的《绿皮书》一派和气的结尾大不相同hhhh看来现在人们在拍摄政治题材影片时候的态度也更加激进了。

 3 ) 主题大于内容,情绪高过质感

一,傲慢表象和不平的整体语境。

电影中大名鼎鼎的女主角、蓝调天后Ma(维奥拉·戴维斯饰),个性非常易燃易爆炸。

当然她不是如今意义上的耍大牌,而是特殊语境下的更接近“用带刺的行为来保护自己”模式。

录制歌曲的开局介绍,她坚持要用自己的外甥,哪怕这个外甥结巴。

非常简单的几句内容、外甥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多遍。

耽误整个乐队所有人的时间,浪费录音室的银子。

因为答应了姐姐会好好照顾孩子,所以她将外甥带在身边,当自己的司机、为他强行要来录音中的工作机会。

至于这份护犊子的温暖,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麻烦和损失,在她看来都天经地义;因为她特别红、特别能挣钱,想出她的唱片、就得伺候好她、满足好她的所有需求。

外表嚣张不可一世,内心未必没有过度防卫的苍凉和无奈。

她也曾对着乐队里唯一能好好和自己寻常聊天的人低声倾诉:他们没人在乎我,他们只是在乎我的声音。

在这样的认知之下,她会变本加厉让自己变得难讨好。

忘了给她买可乐,会被上纲上线:我为你们赚这么多钱,你们连五美分的可爱都不肯给我买;线路出现问题,要重新录制,她甩脸色当即掉头走人。

对方可怜兮兮巴结着请求签合同,她自始至终态度傲慢嚣张。

这种傲慢,是被轻视过的群体、正在被轻视的群体,站在聚光灯中心之后用以对抗偏见的一种方式。

但影片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也仅限于此,看完让人觉得“就这样?

就没有了吗?

”影片本身的表达力度、质感水准是一方面,更多聚焦群像、戏份不够多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当然影片中值得注意的细节很多,开篇黑夜丛林中跑着去听歌的狂欢人群,一下子就将音乐的欢快、价值意义,表达得非常不功利不世俗,很美好。

对于芝加哥种种打工人面貌的呈现,也有油画般的凝重感,自带穿透历史烟尘的悲悯和关怀。

但影片中主体故事上的弊端依旧非常明显。

二,群体性的恶和个人之恶的复杂互渗。

影片中和女主角对位形成镜像的角色,是自认有才华但始终不如意的男主(查德维克·博斯饰)。

二人一个炙手可热,一个寂寂无名。

一个因为被剥夺价值、被视作赚钱机器而格外难相处;一个因为自命不凡、没有被看见价值而充满汹涌的不安。

二人之间相同的部分,是都有大把惨痛往事、都隶属于同样的被歧视被伤害的群体。

都把“难相处”、把挑衅,当成保护自己的常规模式。

和通常电影里男女主有感情线的模式不同,《蓝调天后》其实更接近群像模式,男女主顶多可以称为同事、情敌,二人之间没有更有密度的交集(开除戏份后面说)。

男主Levee一心期盼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华,成立乐队、名扬四海。

一半因为音乐理念不同,一半因为个性原因,他和乐队里的其他老伙计很难相处。

长期刺儿头、终于被Ma当众开除之后,他依旧不屑一顾,反而更加嘴硬“金主爸爸们马上就要发我的歌了”!

但最后他发现所谓承诺不过是一场空,对方只愿意花五块钱一首的价钱买下他的歌,不再愿意以“让他和他组建的乐队录制”的模式来推进他的音乐梦想。

所以他情绪崩溃。

电影最重要的戏剧高潮也就在于此,心态崩溃之后的Levee,因为鞋子被踩了这样一件小事发疯,杀死了踩到他鞋子的黑人伙伴。

鞋子这个意象在影片开局阶段就已经浓墨重彩出现,是他的美好愿景、也是他的野心、更是他复仇的重要道具。

希望凭借音乐过上体面生活,所以花了大半薪水买了一双极其昂贵的鞋子。

一来就对乐队小伙伴们开心炫耀这双鞋。

8岁时曾亲眼看见黑人母亲被白人迫害的人间惨剧,也目睹了父亲笑着和白人做买卖、转而复仇惨死的凄惨故事;他学会了通过巴结白人来找寻上升路径、并试图最终由此“把他们白人踩在脚下”。

不论是Ma还是Levee,个性都很偏执、缺点明显,但共性又是时局和群体所造就的“恶”的传染性。

尤其是男主Vevee,是一个典型的被迫害、被侮辱的角色。

最让人唏嘘的是,录音室老板辜负他,他拿着刀发泄愤怒的对象不是这位改主意的白人商务伙伴,而是踩了他鞋子一脚的无辜黑人。

一个从头到尾都很无辜的人,如果硬要说有过错、最大的过错不过是说了几句风凉话。

倘若Levee对伤害自己母亲或抛弃自己音乐梦想的人复仇,那这是一个江湖范儿、绿林气息的故事,不平则鸣、以身寻仇。

但Levee将怒气无差别抛向所有无辜之人,甚至杀死自己的黑人同胞;这就成了一个从受害者变成刽子手的过程。

悲剧最可怕的部分,未必是创伤后遗症,而是种种不平处境、仇恨情绪将人异化,将走投无路的受害者变成新的刽子手。

鲜血浸透灵魂,悲剧复刻悲剧。

从这个角度来说,《蓝调天后》完成了核心故事的反思性、反讽感传达,但影片呈现的方式很不均衡。

三,理念大于内容。

电影《蓝调天后》改编属性明显,从头至尾只有几个简单的室内场景,大段大段台词甚至是独白。

影片中诸多内容呈现在舞台上或许是合适的,但出现在影片中则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载体违和感,诸多痕迹都很生硬。

男女主两位角色,让人觉得像是“理念先行”式的人物塑造。

从“要承载什么样的冲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的创作者需求端出发,而不是写出自然的有机的饱满角色,呈现肌理很割裂。

男主明明也回忆了非常悲剧的内容,但却很难让人共情。

当然,种种长独白模式、剖白台词,也给了演员展现演技的空间。

对于演技着急的流量来说,这类场景就是公开处刑现场;他们需要镜头调度、画面、音乐等多方面辅助来遮掩短板,强化情绪。

但对于真正的实力派演员来说,这类走心的长独白显然是展现表演能力的机会。

如果说这两位的角色写得“理念感”过于明显(不是演员表演端的问题,是幕后创作端的短板),那么群像中的其他角色则又过于套路化。

泯然于众,没有存在感。

比如游离在男女主之间的女孩,她从Ma身边转向男主身边的内心戏,有非常大的呈现空间。

但电影里她就是个平平无奇的花瓶,一个被凶了几句之后换人找乐子的纸片人。

乐队里除却男主之外的几位都很套路化,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也没有鲜明的记忆点。

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爷爷激动跑出来演讲:我们所有黑人要如何如何。

这不像电影台词,而更像辩论。

如果是在戏剧舞台上,这样直白宣讲理念或许问题不大;但移植到电影中以后依旧是这样的表达模式,容易显得生硬又单薄。

让人有些遗憾:这样的阵容,这样的主题,呈现模式却有些跟不上表达诉求。

 4 ) 满意

#电影# 乔治·乌尔夫《蓝调天后》终于看到一部能让我从头到尾都满意的电影了我想知道谁翻译的这片名,这根本不是传记,跟蓝调天后没啥关系,蓝调天后只是引子,应该叫《蓝调录音室》才对整部电影一个半小时只记录了一个发生在录音室的半个下午的故事,时间跨度极其小,而且是群戏,没有太明显的男女主演,导演处理得非常好,堪比我无比崇拜的《热天午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白,为了不显得枯燥,故意把节奏加快,个个说话跟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地,就这样还加了一个隐寓,年轻黑人发现录音室多了一道门,一直想打开,都没成功,直到最后不顾一切抛掉工作返回录音室时才终于打开那扇门,却发现门外面不过是围住的高墙,什么都没有,这门就是暗示年轻黑人的命运表演也没话说,尤其是蓝调天后的表演还有就是音乐,全片四分之三都在放蓝调音乐,蓝调我了解得甚少,总之,好听就对了

 5 ) 演员表演撑起蓝调灌制——《蓝调天后》

今天聊聊电影《蓝调天后》。

片名Ma Rainey's Black Bottom (2020),别名玛雷尼的黑臀舞 / 玛雷尼的扭摆舞 / 马雷尼的黑底。

片名《蓝调天后》所指的正是玛·雷尼,她被誉为“蓝调之母”。

影片根据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改编。

整个影片讲述的故事内容并不多,故事就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某个下午的录音棚里,玛·雷尼带着她的乐队灌制一张唱片,演唱的歌曲正是片名《黑臀舞》(Black Bottom)。

《黑臀舞》是一种舞蹈,起源于20世纪头十年南方农村的非裔美国人。

它最终被美国主流文化接受,并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种席卷全美的热潮。

蓝调起源于20世纪初,原本是美国黑人在劳动中喊的号子,曲子较小,歌词内容也大多表达生活苦涩。

后来随着黑人们走出田地,他们的音乐也随之进入大众视角。

起先白人并不屑于听蓝调,后来随着一大批优秀歌手诞生,蓝调也成了美国一种流行文化。

蓝调强调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演唱讲究即兴,因此听每一场蓝调演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蓝调天后》既不是一部常规意义的歌舞片,也不是一部常见的传记片,而是改编成电影的舞台剧。

从布景到角色就可以看出,原作是为舞台剧而生。

乐队们在阴暗逼仄的地下室排练时,几名黑人老哥集体忆苦,诉说自己一路艰辛不易。

雄心勃勃的小号手利维看上了玛·雷尼的伴舞女郎杜西·梅(Dussie Mae),憧憬着依靠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唱片公司,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其他几名乐手则对利维“不切实际”的幻想发起嘲笑,丝毫不觉得他能够摆脱贫苦生活。

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是本片的制作人,早在2015年时,丹泽尔·华盛顿就宣布,他要把奥古斯特·威尔逊(Austor Wilson)的十部“世纪循环”(Century Cycle)剧作全部搬上大小银幕。

《蓝调天后》是继《藩篱》(Fences ,2016),华盛顿拍摄的第二部改编自威尔逊的电影。

《蓝调天后》是“世纪循环”中唯一一部没有发生在奥古斯特·威尔逊家乡匹兹堡的戏剧。

2020年9月,丹泽尔·华盛顿还表示,这个系列的第三部电影将会是《钢琴课》(The Piano Lesson),他希望让自己的儿子约翰·大卫·华盛顿和塞缪尔·L·杰克逊出演,由巴里·詹金斯执导。

饰演女主角玛·雷尼的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是第二次在改编自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的电影中亮相。

她之前曾出演过《藩篱》,并一举夺得第89届奥某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她凭借本片获得奥某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凭借四项提名成为获得提名最多的非裔美国女演员,也成为第一位获得两项最佳女主角提名的黑人女性。

尽管扮演了片名人物,维奥拉·戴维斯在片中只出现了26分41秒。

歌手马克塞恩·刘易斯(Maxayn Lewis)为玛·雷尼提供了大部分的人声。

不过玛·雷尼抚摸杜西·梅(泰勒·佩奇饰)时演唱的《我的这些狗》(These Dogs of Mine),则是维奥拉·戴维斯的真实声音。

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注意到这些,毕竟我们对蓝调并不感冒。

对于我们国内观众来说,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 (Chadwick Boseman)的“绝唱”。

《蓝调天后》是查德维克·博斯曼的最后一部电影。

他在与结肠癌斗争了4年后,于2020年8月28日去世。

他在拍摄本片时,其他演员并不知道他正在接受癌症治疗。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查德维克·博斯曼和当年饰演黑豹的样子判若两人,完全瘦脱了形。

查德维克·博斯曼凭借本片,成为继希斯·莱杰(Heath Ledger)之后第一位死后获得金球奖影帝的演员、第一位死后获得奥某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演员、第一位在死后获得奥某卡提名的黑人演员。

查德维克·博斯曼的确做到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撑起了整部电影。

他将这部并不出彩的舞台改编电影,变得有了戏剧冲突和看点。

今年该奖项最佳男主角提名奖项中,大多数被提名者都是有色人种。

获奖者是威尔士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其余提名演员分别是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里兹·艾哈迈德(《金属之声》),非裔美国人已故的查德威克·博斯曼(《蓝调天后》)、英国演员加里·奥德曼(《曼克》)和韩裔美国人史蒂文·元(《米纳里》)。

玛·雷尼一直保持着火爆脾气,仿佛数百年来黑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都在通过她来集中爆发。

为了向白人至上发起抗争,她通过耍大牌、提携亲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她会为了没有冰可乐大发雷霆,会为给大侄子一个报幕机会威胁罢唱,总之不顺着她的意思就不行。

唱片公司的白人工作人员看在钱的份上,点头哈腰,全力满足。

这些行为一度满足了玛·雷尼的虚荣,但丝毫不能改变黑人被歧视的地位。

出了门依旧是顶着白人鄙视目光,随时要准备遭受白人的欺压凌辱。

表面看起来,玛·雷尼是在用带刺的外壳保护自己,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安全区里耍耍威风罢了。

丝毫不能改变黑人地位和命运。

乐队里的其他黑人也是一样,包括其他黑人都是一样。

利维在大声吐槽时就指出,黑人从来不会想着改变境地,也不会担负责任,只会想着自己今天怎么快活。

如果真的想改变黑人境地,他们需要的是组织、纲领和武装,可以参考同期的《犹大与黑弥赛亚》。

其实今年奥某卡没有将影帝殊荣颁给查德维克·博斯曼是一件十分正确的决定。

就这几部提名作品来看,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加里·奥德曼对其他几名演员形成碾压态势,颁给霍普金斯或者奥德曼都没问题。

如果仅仅因为肤色、因为政治正确,就颁给已故黑人,那才是太不严肃了。

整部影片喊口号大于实质,蓝调不突出,传记不明显,基本都是黑人同胞在诉苦。

联系到近期漂亮国欺压亚裔的新闻,黑人并不是反对特权,只是反对自己不享受特权而已。

平平无奇的改编舞台剧,演员表演撑起蓝调灌制。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6 ) #电影志# Blue Blues

一直区分不出Blues,Jazz和Soul,《蓝调女王》一开场就是美国南方,在排队等着去听MA的小型演唱会现场,有种未闻其声就很期待的画面感。

自由灵魂歌唱MA说白人不懂Blues,他们以为音乐是为了发泄,却不知道音乐本身就是生活,是对生活的体验。

Blues在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流行,他们在地里田间甚至走在路边都喜欢吟唱,所以随性本身就是Blues多变吸引人的地方,歌声里蕴含的也是这人对生活的渴望。

Ma的随性、傲娇甚至“作”都毫不掩饰地展示了自己的喜好,又会去鼓励那些在她可掌控范围里的人们更加随性创作。

这才有了她的歌曲总能大卖,她的演唱现场场场叫座的景象。

但那些人录完了我的歌,就像是完事后的男人穿上裤子那么快。

悲伤又倔强电影中那位性格略扭曲的黑人小哥,从登场就希望成为舞台焦点,喜欢上了Ma的女孩,买了花俏的鞋子,讨好白人来写歌,后面却发现家庭与白人有一段悲伤往事,他有抱负却有懦弱,期待成功却有难免自卑,不愿讨好却总在谄媚,到最后被一个踩在他鞋子上的老爷爷激怒。

这一生过得悲伤又倔强,就像是他的音乐一样。

最可笑的是,那篇他写给白人的歌曲被用5美金贱买后居然还在录音室被白人演唱。

想跳舞的女孩这个姑娘从出场时就想跳舞,她是Ma的女孩,却不让她进排练室内,她总喜欢和Levee调情,是因为Levee在认可她和鼓励她去尝试,去感受。

最后离开的汽车上,她眼神里有一丝悲伤,回去后她又是那个只会扭屁股和拿拖鞋的女孩。

Blues轻快的节奏后却有点悲伤的底色,就像这短短几小时的录制时间里排练室里的人生。

 7 ) 人间清醒Ma Rainey

“他们根本不理会我的感受,所以连可乐都不给我买。

”“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这个人,只是想要我的声音(为他们赚钱)。

”“你之所以说(没给我侄子也发薪水)是个误会,是因为你发现犯了个错误:我还没有签发行合约。

”“艾尔文做我的经纪人6年了,只邀请我去过一次他家,还是为了给他的那些朋友们演唱。

”跋扈如玛,其实是人间清醒。

看上去刁钻刻薄,蛮横无理,不过是因为她看透了真相,才用恶劣的态度回敬与报复。

一旦进入演唱,玛就立刻转换为沉浸和投入、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由衷热爱音乐,天生才赋,无愧“蓝调之母”的赞誉。

1927年,黑人大量北迁,虽然废除了制度上的奴隶制,但实际上的歧视无处不在,黑人处境艰难,影片背景正基于此。

玛的乐队成员各自对社会环境和黑人命运有各自看法,但结果是,他们没有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反而是彼此倾轧、互相伤害,这升华了影片主题,但多少让人觉得心有戚戚。

黑豹遗作,他把主角那种轻佻功利刻画得如此生动,体型清瘦,我甚至没有认出他来。

 8 ) 蓝调,黑人的血肉与迷药

影片简介在概述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之前,我必须先责难一下网飞这个糟糕的官方译名——《蓝调天后》。

这个名字起码误导了百分之九十的观众以为这是一部音乐类型传记片,不爱这个类型的人(比如我)可能直接摇头拒绝了,喜欢这类的观众看后则大呼上当:什么玩意儿!

而原英文片名的直译更传达出一种这是一部讲述《玛雷尼的大黑臀》这首歌艰辛创作过程的电影的意思,这也大错特错。

作为一名因为被误导而并差点错过本片的受害者,下面由我来按照自己看完本片后的理解捋出一版剧情简介,以供大家直观了解: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值黑人大迁移时期,大量的美国黑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寻找新的生活,传奇“蓝调之母”玛·雷尼也带着她的御用乐团来到芝加哥录制新唱片,乐团中颇具才华的年轻小号手勒维野心勃勃,希望能像玛那样在用自己的音乐在白人世界闯出一片天地。

期间勒维因为受到唱片行老板的赏识而沾沾自喜,种种傲慢行径招致了乐团其他成员们的不满,但随着录制过程的推进,成员们在封闭的排演室中,逐渐了解了以及勒维难以启齿的悲惨过往,并很快在录制完成后,亲身加入并目睹了这场过往所招致的悲剧……整个简介我基本就是顺着勒维的线做了展开,并且加了一点豆瓣的简介没有提到时代大背景。

电影中其实有提到过,就是故事发生的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即20世纪初期,那个黑人备受歧视的年代。

黑奴制度被废除后黑人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与平等,状况只是从被迫为奴转变为被“合法”歧视,相当于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被奴役罢了,且五分之四的黑人都聚集在美国南部,于是在黑奴制度废除后,就有了片头的黑人大北迁。

这点我觉得还比较重要,是一个时代背景交代,但豆瓣简介因为照着imdb上的英文翻译,所以人家没交代,豆瓣也没交代,但人家不用交代,因为美国人只要看到那个20世纪20年代的年份就和我们看到1949年一样,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不需要去强调,但对中国观众来说,这里不说清楚,有些细节会很模糊。

综合评价一些专业的影评人给了这部电影客观的批评:没什么像样的运镜,场面调度也不够,就那么几个场景围绕着几个角色旋转,让人看了发困。

当然最多人诟病的是用台词交代情节这一点。

毕竟台词交代情节可能是小白编剧才会犯的错误了(参考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里面老三的一些情节竟然用字幕描述),但这部电影的台词交代情节对我来说却丝毫不影响观感,因为台词本身已经十分出色,韵律十足又内容扎实,再配合查德维克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紧随着他对回忆的描述,逐渐拉紧情绪,然后伴着他破眶而出的泪水一同将情感宣泄出来,仿佛就在勒维泪光凝聚的过程中,我们与他一同体验了儿时那出炼狱般惨绝人寰的经历。

各位不妨设想一下,这里如果加入拍好的勒维过去回忆的画面,是否反而会很出戏?

至少我是,而且我一直认为,文字一定是比画面更有想象空间的,再次设想一下,台词如果足够精准鲜活,用画面解释给观众还是必要的事吗?

但也不是说这部片子毫无诟病之处。

在逼仄的环境中,激烈的人物在互相碰撞,你来我往火花四溅,这才是我期待的舞台剧式电影。

但显然本片导演在这方面是失职的,没有调度起除了剧作和表演之外其他部分的职能,将电影自身的语言几乎遗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不满,其实不满的不是“舞台式”,而是把电影拍成舞台剧。

指摘完了瑕疵,接下来我将尽可能就这部片子最戳中我的两点做一个较为细致的复盘,也是一个分析,看看为什么如此简单的剧情之下,却能书写出如此令人无穷回味的人性妙笔。

一 人物

片中几个配角形象,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他们所讲述的故事来塑造的:迷信的团长卡特勒讲述了神父被白人欺凌的故事;书呆子甚至被思维白人化了的钢琴师托雷多讲述了自己被妻子遗弃,表达了接受自己是“白人盘中的剩菜”这一事实的淡然;愚昧但乐观的大提琴手拖步讲述了赚大钱的黑人同胞是如何邪恶可恶……这些故事和经历告诉我们,这些演奏者光鲜靓丽的背后,早就被白人世界打上了歧视的烙印,然而有人选择随遇而安做剩菜,有人选择奋起反抗。

乐团的老人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前者……只有玛雷尼和勒维选择了后者。

Ma Rainey玛·雷尼

初登场时,其刁钻和刻薄让人不得不以为她是一个恃才傲物的自大女人。

但随着剧情推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在混世中难得清醒的人。

靠着得天独厚的嗓音获得了蓝调天后的美誉,甚至在白人世界也受到尊重,她获得了能与白人抗衡的底气和地位,但她并未被这些虚荣蒙蔽,她清晰得明白那些白人对自己的尊重不是对自己这个人的尊重,而是对自己才华的渴求,他们的卑躬屈膝就像嫖客未得到满足前的谄媚,一旦他们穿上裤子拍拍屁股走人,你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她的对白人世界的抗争就是绝对不能让他们那么轻易地得到满足。

玛雷尼在南方的表演几乎场场爆满,虽然大部分都是黑人,但看到多少人跋山涉水专门来看她的演出,其魅力和人气就可见一斑,但到了北方,那些穿着优雅整洁的黑人对这个气势汹汹眼神傲慢的来客投来的并不是崇拜的目光,更多的是陌生和不以为然,玛雷尼瞬间就明白了自己在北方的确就是别人口中“连出租都打不到”的普通黑人。

所以最后她的经纪人催促她签合同的时候,她犹豫片刻还是答应了,就是因为她清楚,作为想要在北方开始新生活的一员,她得做一些妥协。

面对白人警察的挑衅毫不畏惧。

同时和所有天才艺术家一样,她也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热爱着唱歌,热爱着蓝调。

她比任何人都懂蓝调,也比任何人都懂蓝调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她可以前一秒钟对经纪人和唱片老板提出苛刻的要求,后一秒开始录制时,她又会瞬间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之中,露出那种会心的微笑。

从片头到片尾一直都是冷面横眉的玛雷尼,也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是面容舒展笑容绽放的,这不是热爱还能是什么。

而从乐团中成员们对她的尊重也可见一斑,这些人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玛雷尼的地位而摆出一副敬畏她的样子,事实上玛雷尼私下对乐团的人是很和蔼的,录制完后每个人她都笑着夸了一遍,他们根本没必要害怕。

他们正是因为看到和了解这样的玛雷尼,了解她对蓝调的热爱和她身上那种矛盾与抗争,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玛雷尼的人格魅力和对音乐的追求。

演唱时沉醉音乐的玛雷尼。

然而即便是这样强悍的人,终究也还是拗不过这个白人掌控的世界,只能在白人世界的挤压中夹缝求存。

录制完歌曲的时候,玛雷尼希望能为自己的侄子也争取一份工资,在经纪人去找唱片老板谈话时,玛雷尼的表情中闪过片刻的不安和怯场,但立刻又被她用强势抹去。

在经纪人追着玛雷尼让她签下合同的时候,她如果真的足够强势她完全可以不签,但因为她清醒所以她有衡量,她最终还是签了,我不认为她是出于对经纪人的感情,即便有那也是百分之一的含量,更多的还是因为她的强势她的刻薄她的刁钻,她的每一次恣意都有算计的,甚至是赌的成分,每一次她的张扬跋扈背后,都在赌,在赌这些白人会不会买账。

玛雷尼不安地坐在车中。

拨开玛雷尼那不可一世的外层,最终我们终于清晰地看到了这样一位清醒、聪明、强大,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白人权威,却又只能在蓝调中苟延残喘的lgbt天才音乐家——玛雷尼。

对你没看错,lgbt,she is gay!

精彩啊!

这样的人物竟然能够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社会大摇大摆地生活,天知道她经历过什么。

Levee 勒维

勒维初登场就是个好色的小号手,同时又是个为了获得心仪女孩儿的青睐而大胆在玛雷尼的舞台上抢风头的无礼家伙。

无礼是这个人物贯穿始终的特色,他的无礼与玛雷尼不一样,不分黑人白人,也不是所谓的恃才傲物,在我看来,他的无礼更多的是一种小人得志。

为什么我不觉得他是恃才傲物呢,因为他的才华我无法从他的创作中体会,更多的是从他自己嘴里“白人老板的认可”中得知,不像玛雷尼有那么多人的追捧,还能四处发唱片,并且真的唱得令人拍手称叹,勒维的傲慢恃的不是才,是老板的权威。

对于这个人我只能说,他的小号我不懂,他的人格我嫌弃。

不过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的轻浮,傲慢,目中无人等种种劣性,又必须归咎于他儿时所遭遇的悲痛过去:儿时的勒维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被擅闯家门的一群白人强暴,自己为了救母亲差点被杀,父亲得知惨剧后,带着家人去往别处生活,放弃了那片他本可大有作为的土地。

看着父亲对着那群伤害自己和母亲的白人满脸堆笑的告别,勒维以为父亲是个懦夫,没想到安顿好母子二人之后,父亲独自回去复仇,最后不敌对方人多被活活烧死……这段惨痛的经历直接影响了其人格和世界观,在那之后的勒维成了怎样的人,在勒维与团员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个人物一层层蜕下的皮。

乖戾

童年的遭遇令他放弃了信仰,随身带匕首防身。

那段惨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时刻自危的人,随身携带一把小刀防身,虽然可能主要还是用来防白人,但面对黑人同胞的挑衅和冲突他也同样毫不犹豫地就拔刀相见。

一点小不和就能让这个人如此大动干戈地拿出武器,只为证明自己是对的,感觉勒维就像他自己口中说的那样,将“谁惹我就让谁好看”贯彻为自己的座右铭,暴躁、冲动、谁也不服。

傲慢

勒维自以为有点小才华小机灵,让老板欢心和认可,就是他撬动白人世界的杠杆。

同样地,那段惨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傲慢的人,傲慢于自己所遭遇的事情令他看清很多事情,其他黑人根本不懂,比如上帝根本就不存在,至少根本就不理会黑人;傲慢于自己早就知道了白人的卑鄙龌龊,只有他这样的人才知道如何与白人周旋,只有他知道如何对付白人。

当然少不了他的才华带来的居高临下,他觉得自己才华洋溢与众不同,跟其他几个只知道跟在玛雷尼屁股后面转的团员完全不一样,他根本不必服从与玛雷尼,因为他会比玛雷尼更出名。

天真

勒维的天真造就了其事业上的失败,也许他和玛雷尼有着同等才华,但最终不同的性格还是让二人走向不同的人生。

前面写到勒维的乖戾和傲慢,其实也都源自于此,因为天真,所以他以为白人世界对自己的威胁仅仅就只有生命上的威胁,所以他整日持刀防身,因为天真,他以为自己得到白人老板的认可自己就能得到美好的未来,他对团员说自己懂怎么和白人周旋,但事实证明,他根本不懂。

最终丢了工作后,又被白人老板戏耍的时候,整个人精神气都散了,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拿托雷多撒气。

他的天真也体现了他的愚蠢和短视。

他想要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先假装恭维,然后等自己成名后再来惩治这些白人,他认为自己可以利用这些白人成为自己的垫脚石,他会成功骗过这些白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可他终究不是自己的父亲,他只是那个吓坏了的小男孩,敏感,懦弱,自尊轻得就像尘埃一般,一吹就散。

当他的才华被否定他的人生目标被否定后,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懂如何与白人周旋,他太高估自己了,他以为白人能挟持只有自己的生死,黑人就像白人的猎物一样,但他错了,白人不仅能够轻易掠夺黑人的生命,更可以决定他们的生存方式。

但如果故事就进行到这里,那他充其量还只是个盲目的天才罢了,因为自己的愚蠢葬送了自己的事业,仅此而已我也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了,勒维也不过就是个可怜的家伙,但编剧这时候突然邪魅一笑一般,剥下这个人最后一层皮,告诉我们这家伙其实,就只是个自卑、脆弱的懦夫。

被乐团开除,被白人老板戏耍,勒维满腔不甘、耻辱、愤怒,但最终却将刀刃转向了无辜弱小的同胞。

勒维前面义正言辞地和其他团员大谈特谈自己多懂白人,白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但最后轮到自己被白人欺凌的时候,他没能像他父亲那样英勇无畏,更没能像玛雷尼那样相信自己的音乐才华去转投他人,他没有选择向真正践踏他尊严的人复仇,而是选择了将愤怒倾泻于一个不小心踩在自己鞋上的老黑人,当他将匕首刺向钢琴师的那一刻,他的人物底色终于姗姗来迟地曝光在观众面前,哈,原来这家伙就只不过是个,有点才华,自卑又懦弱的小人而已啊。

前面勒维如此热衷于炫耀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和与众不同,其实恰好印证了这个人自卑内里。

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就叫做自我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

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简介中写到最后的悲剧都是由于年轻时的那场悲剧所导致,因为勒维这个人所有的心理和行为动机,都离不开那场悲剧,他所做的一切都在试图补偿那场悲剧带来的创伤,以及烙印在心里的自卑。

天真傲慢、乖戾的音乐才子就此陨落,堕落成为懦弱自卑又脆弱的冲动杀人犯。

精彩!

这双新鞋代表了勒维不值一提的自尊和对未来人生浅薄的认知。

二 主旨尽管截然不同的性格注定了勒维和玛二人走向不同的道路,但无论是他们中的谁,都永远无法摆脱黑人真正的宿命和结局,那就是永远活在白人世界的审视之中。

勒维撞门之后却发现不过是个死胡同。

而玛雷尼则莫名不安地坐在车内。

就像勒维费尽力气仿佛想要突破自己命运一般撞开那道紧锁的门,结果发现门后也不过是一个不见天日的死胡同一样,玛看似在白人世界活得恣意妄为,但唯一能让她喘息的地方,也不过是仅能包下自己和侄子、情人的那个狭小的车内空间,车外人们投来的视线就像炎热的空气一样令她汗流浃背。

讲到这里,我想各位应该明白这部片到底想要讲什么了,当然其实只要google一下原作者奥古斯特威尔逊你也大概能猜到,没错,仍然是讲述黑人在白人统领的世界中所遭遇的不公与歧视。

虽然我自己在片头直到片中都以为是在讲勒维如何超越玛雷尼成为新一代黑人蓝调王的故事,但所幸还好不是我预想的那样(笑)。

在白人的压迫下,黑人用苦难的灵魂和对自由的渴望创造了蓝调,蓝调来自压迫,却用于自我安慰,蓝调取自黑人的血肉,却也是治愈他们心灵的灵药。

尾声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获得了近年少有的冲击,看完后越回味越丰富,实在是太久没有遇到这种能余音绕梁好久的佳片了,豆瓣开分才6.6,我觉得这片起码在7.5分以上,仅剧本就合格了,再加上演员的精湛演出,6.6太低了感谢伟大的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 Chadwick Boseman。

我因为不喜欢超级英雄片,而错过了他的《黑豹》,之前看他那么火还稍微皱了下眉,觉得是漫威资本的威力,但在这部电影中他的演技彻底征服了我,充满变化,丰富细腻,真实灵动。

英年早逝实在令人遗憾,感谢他在此片奉献出的完美演出,希望他在天堂也能继续做他热爱的表演。

总之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可能也是这么些年,伟光正的主角看得太多,所以突然来这么一个堕落的主角还是挺震撼的,记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似乎都是如此,比如电子游戏领域的经典佳作《旺达与巨像》和《最后生还者》,都最终以负面主角留名青史,影视方面同类型的主角似乎都在复仇爽片里,所以大家能理解我推荐此片的原因了吧,还不看等啥呢!

眼看奥斯卡颁奖礼将近,鄙人不才,在此狗胆预测一下,今年奥斯卡男女主应该会由此片包揽,甚至会拿下最佳改编剧本,没办法就算这个编剧他改编得屎,可原剧本的台词底蕴和人物刻画实在太牛了。

希望大家都能去观看这部电影《蓝调天后》,然后可以再次回到这里一起讨论。

比心。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电影公众号,啥都聊聊,不学术,不无趣,看片品味奇葩,输出随缘。

 9 ) 原片名的“大黑臀”象征着什么?

以为是一部音乐传记片开始看的,但是天后的炸场演出之后,在录音间乐队就聊啊聊,迟迟不演奏,才发现这是一部舞台剧。

之后喋喋不休小号手突然开始述说他的辛酸往事,又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一部揭示美国黑人种族血泪史的政治电影。

但一直到最后的悲剧发生,才明白这些印象都太浅表。

《蓝调天后》不仅是关于蓝调音乐的,也不仅是关于黑人种族受歧视迫害的历史,它指向更深层的悲情:黑人种族集体无意识中那些阴暗的部分。

其实电影的核心人物并不是天后,而是小号手。

才华横溢同时又好高骛远,虚荣轻佻,他在这次录音表演过程中,一步步成为与乐队、天后和白人经纪人的矛盾焦点;他童年目睹的家庭惨剧在他心里留刻下深深的阴影,在他心灵中充塞了对所有人的仇恨。

正是这种仇恨让他在心理崩溃时不择目标地做出暴力之举。

怨恨,是小号手与天后的共同点。

名望之巅的蓝调天后其实是个粗野蛮狠、充满戾气的人。

她说白人不懂蓝调他们只是要我的声音,但又正是从白人那里赚到盆满钵满;她反对白人,却从未对自己的同族之人表示出一丝同情。

她的内心世界,其实与小号手一样狭窄和黑暗,就好像小号手奋力撞开了那扇门,却发现门后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死胡同。

在这个充满怨气和戾气的小群体里,唯一让人感到一点光明的,是老钢琴手。

他喜欢读书,愿意思考,却被小号手讥讽;他说黑人不能只想着享乐,应该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老钢琴手是理性的象征,他最后悲剧性的结局,也象征着黑人文化里理性的缺失。

这不禁让我想到近来读到的一本书,《Black Redneck and White Liberals》,作者检视奴隶制时代南方黑人文化,以及二十世纪初随着黑人北迁而形成的扩散(黑人北迁正是《蓝调天后》的时代背景),之后尖锐地指出:黑人文化里有一种 anti-productive 的基因,一种趋向破坏和毁灭的悲情特质。

难道是这种特质,决定了黑人音乐的内在力量 —— 悲苦而趋向于自我毁灭?

对黑人民族性尖锐而政治不正确的批评,其实也隐隐见诸于《蓝调天后》,于是才让这部电影成为种族问题上具有思想性的厚实作品。

所以《蓝调天后》的片名其实是一种误导,电影应该坚持它本来的名字:《玛蕾利的大黑臀》,因为“黑臀”才代表那种尖利的批评。

 10 ) 带有舞台表演风格的讽喻剧

去年,“黑豹”男星查德维克·博斯曼的意外离世给全世界影迷留下了巨大的遗憾,而他的遗作《蓝调天后》却意想不到成为了今年奥斯卡颁奖季的一匹黑马,他凭着片中的精彩演绎接连获不少最佳男演员的奖项,还有望在本周日晚获奥斯卡影帝。

“沾死人的光”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刻薄,不过这部份量甚轻的作品在往年能否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还真的不太好说。

因为每年一到颁奖季,自然就冒出数不尽的黑人题材影片,前些年的《月光男孩》和《绿皮书》顺利登顶奥斯卡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从片名来看,这部影片让我觉得是那种老一套的人物传记片,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这是由戏剧改编成的讽喻剧,带有强烈的舞台表演风格,仅仅截取了上世纪20年代如日中天的蓝调女伶和乐队在一个下午录制唱片期间发生的故事,题材和格局远非是荡气回肠的史诗题材。

核心自然是美国黑人的种族问题,借古讽今的故事引人深思。

遥想当年,黑人音乐家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依然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不论是资历深厚而霸气逼人的歌后,还是寂寂无名而富有潜力的乐手,全都成为了白人手中的玩物。

只要白人剥削和利用完了,自然将你打发走,到头来还将黑人引以为傲的东西据为己有,这个结尾相当讽刺。

影片有别于常见的黑人互助观点,大胆展现出黑人之间内斗,甚至自相残杀的刻画,暗中再次将矛头指向白人。

黑人面对的不公待遇和悲惨状况时至今日也没能彻底扭转,去年爆发的BLM运动就是最触目惊心的证据。

《蓝调天后》短评

“蓝调是生活方式的表达,唱歌并不是为了发泄,唱歌是一种理解生活的方式,所以才唱歌。蓝调让人在早上愿意起床,愿意起床是因为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世上还有别的事物,由那么一首歌增加的一些东西。”

7分钟前
  • andredao
  • 还行

太久没看过live theater,看完这个感觉看了一场音乐主题的话剧。如果能看现场版应该更酣畅淋漓吧。开头一直在想男主怎么这么像chadwick boseman,查了一下竟然真的是他的遗作。神奇。viola davis为了这戏增肥好多

10分钟前
  • QT@发奋涂墙!
  • 推荐

Rainey表面上不近人情,可实际上始终握有底牌,而Levee则相反,结果不言而喻。

11分钟前
  • 浮生会少
  • 还行

女主男主的弧光都感觉没完成…就是从头到尾展现了黑人不公平的境遇?缺少层次…

15分钟前
  • iamkarenzhou
  • 较差

很好地保留了原剧作本身的戏剧张力,在电影化的过程中没有过多使用户外大场面,而是以角色塑造为主用了大量面部特写拍摄独白,甚至能看到Chadwick酝酿情绪时抽动的眼角。男女主确实值得提名。

20分钟前
  • 兔安叽
  • 推荐

舞台剧的痕迹还是重了点

25分钟前
  • leiou2012
  • 推荐

舞台剧 - 演技张力爆表

29分钟前
  • ABEL
  • 推荐

本片和舞会的最大观感:好莱坞及网飞PC到魔怔。

34分钟前
  • shiriwusu
  • 较差

三星半。MTC上87的评分我觉得虚高了……舞台剧形式还是太重了些,很显然编导没有处理好舞台剧和电影这两种形式的关系。剧作尚佳,表演一流,但可惜镜头语言十分混乱,想讲的主题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埋没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查德维克博斯曼可凭借本片中的表演拿下他人生中第一座小金人,但可惜……也是最后一座。

38分钟前
  • 大燮羽烈王
  • 推荐

看完这部电影才真的意识到这个世界失去了Chadwick Boseman有多么可惜。他演的真的太棒了,比黑豹强十几倍。本以为是部传记片,结果竟像部舞台剧。时间,空间,格局,都小到不能再小,但仅靠表演,台词,摄影撑起来的对话戏,反而从另一种角度尖锐的捅破了黑人种族的内部问题。不是一部人人都能接受的电影,但真的很有份量

42分钟前
  • _witch2
  • 力荐

没想到还能看到这么粗暴无趣的平权电影,蓝调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还好戴维斯气场够强否则都要被乐手盖过了风头

45分钟前
  • Mr. Lei
  • 较差

查德维克在这部遗作里用瘦弱的身躯释放了倔强而强大的能量,来表达对黑人命运的控诉。但是戏剧改编的痕迹过于明显,电影也不避讳地用同一室内场景的大段台词来加重舞台剧感,以及爵士乐的部分给得太少了。

48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文戏失衡。没必要的词太多,重点就错了。

49分钟前
  • 費德外科
  • 还行

如果舞台剧的味道没有那么浓就更牛逼了!

51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22.03.2021 | white voice听着叫人心痛。戏剧的冲突感很强烈了,表达的信息也很明确,可惜除了Ma和Levee之外的角色略微扁平。Chadwick Boseman的离去真是电影史的损失。

54分钟前
  • 庸爻儿
  • 推荐

看不下去……

56分钟前
  • Kk
  • 较差

2.5/5 文本的体量和选取的故事截面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过小过窄,戏份几乎全程都被限制在了狭窄的室内,空间感几乎为零,使得男女主原本可以很亮眼的表演反而被过近的镜头推向了过强的戏剧感

57分钟前
  • Kieslowski.
  • 较差

主看表演的舞台戏剧片,在片子内部矛盾直接对冲,还能有一些旁逸泄出的社会控诉,故事可以。

1小时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较差

210403@ sfm:译名害人。August Wilson剧本扎实工整,三一的空间限定与乐队成员口述的多条支线在衔接与转换间形成诗性,排练室内的控诉与挣如同此间的音符被隔音设施牢牢拢住,问天却永远无法上达天听,这样的不公与惨剧又何止黑白之间。levee的表演和整个剧情都drama得有点too much又fair enough

1小时前
  • #木鼓鼓🌈#
  • 还行

劇本及表現手法都比較偏向舞台劇。演技加分。

1小时前
  • 侯先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