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开始看,到最后结束,将近两个小时,看完时,已是凌晨1点,电影的结尾让我在悲伤中旋转,沉没。
一个多重身份的记者,父亲是叛国者将领,却深爱着家乡,在炮火,饥饿和寒冷中,那么多无辜百姓的生命被践踏,为了一个普通的孩子却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故事中,感人的情节穿插的很自然,包括自杀的德军飞行员,知名的歌剧演员,还有最后那两位拒绝执行命令的中尉,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平静和谐的生活来之不易。
《列宁格勒九百天》的开场······肖斯塔科维奇的手的特写,它们放在钢琴上······摄影机在直升机上,在房子外面,摄影机将穿过开着的窗户。
我们看到这双手在摸索《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音符,它开始于三个乐器,之后是五个,然后十个,之后二十个、一百个······我的开场就根据这个曲子来做,用一个长镜头,一个人们从来没做过的长镜头:摄影机离开作曲家手的特写,它爬升,我们看到他的房间。
我们从窗户出来,来到了街道。
晨曦时分,两个市民在街上走着,每个人一杆猎枪。
他们上了一列区间小火车,摄影机跟着火车走,音乐继续。
火车停了几次,许多市民登上火车,他们手里都拿着武器。
最后,火车来到市郊,停在一个小广场上,那里停着许多相似的小火车。
在火车旁,是等待他们的卡车,火车空了,所有的乘客都变成了军人······没有女人,男人们登上卡车,摄影机跟着卡车前进。
始终是同一个音乐,始终是同一个镜头,没有剪辑,没有插入。
我们来到了保卫城市的最前线,音乐越来越强烈,有越来越多的乐器加入演奏。
俄罗斯人在阵地上安顿下来。
突然,摄影机越过草原,辽阔而空旷的草原,音乐越来于强,直到穿越草原,看到数以千计的德国装甲兵正在准备战斗。
第一轮排炮在音乐声中响起,我剪断画面!
第二个镜头,大幕升起,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会,大厅中坐满了5000人,120位音乐家演奏,于是:字幕开始!
——《赛尔乔·莱昂内作品》不知道这部电影和莱昂内筹备的是不是一部,同样的美国记者。
列宁格勒原来叫彼得格勒,是沙皇时期颇有现代意识的彼得大帝硬生生在一片荒芜的海边沼泽建立的城市,为纪念列宁而改名的。
二战时期是德军三路进攻中最北一路的目标。
围而不打,以饥饿、疾病、空袭作为武器来对付防守坚固的城池,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东北长春也用过,城内最终死亡人数也在数十万以上。
德军所向一般披靡,所以这种攻城在二战中并不常见。
这也反映出德军当时虽处于鼎盛但已有强弩之末的疲态。
这种攻城方法是一种极其野蛮的方法,因为是以大量的平民死亡为代价的。
围城一方的残忍不用多说,守称一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百姓大量死亡而不投降,不管对错善恶,至少也是很不人道的行为。
战争只是背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战争状态下的爱国。
一个苏俄内战中白军的女儿,放弃国外优越的记者生活,冒者别当作间谍的风险,隐姓埋名自愿留在缺食少药的列宁格勒,这份爱国情怀的确很高尚。
当然,她似乎也割舍不开对几个小朋友和大朋友的爱。
但无论这爱有多高尚,我却无法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无私的高尚的爱我越来越怀疑。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在我的理解里,某种爱只是从众或是有利,才会有人打着高尚、无私的旗号去虚伪地爱。
两个女人,如两朵艳丽的花朵,在冰天雪地里,在战火纷飞时,即使被层层包裹于饥寒和绝望中,却仍然高傲地绽放最美丽的青春。
早晨看新闻云:菲律宾当地时间10月30日23时55分在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出生的一名女婴成为世界第70亿个人。
这名女婴名叫丹妮卡·卡马乔,出生时体重不到2.5公斤。
世界是喜是悲不得而知,我想她的父母是满怀欢喜和温柔的, 无疑!
周六佳片有约放《列宁格勒》,断断续续地看完(实不忍认真看)。
被困883天,150万人死亡!
那150万人谁不是父母的孩子或孩子的父母?
为了一个或几个心态、人格扭曲的人一个城市就搭上150万条生命。
不可谓不惨烈!
“总有一天我们会烧光所有的书籍、家具、地板--”女主人淡淡地说着。
极冷之地无煤无柴、无水、无电、食物短缺。
涂着口红的两个女人 , 翩然起舞。
似要舞向世界的终点。
两人并排而卧,谈论着怎样媚倒和降服男人!
很美!
就如人世中的惊鸿一瞥,那一瞥就足以抗衡人生的苦寒与苍凉。
以为是很老的片子了,阴郁、暗沉、苦寒,一星两星的亮色很快就在其中湮灭---却不知是去年的新片。
是啊,在那般痛楚中浸渍过的民族,该会永远记住。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理性,但有时候却太冷漠,我们感性,但有时候却太放纵。
人性的爱反而在物资贫乏、环境残酷中摇曳生长,正如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
那个有机会突围出去却又折返用自己的配给维持小男孩生命,最后自己虚弱致死的英国女记者 凯特身上人性和母性的光辉,令人动容。
看该片,我真切的感到人是如此卑微渺小,无论在自然中或人类的浩劫中。
一座饥饿之城经历了漫长的882天,死亡人数超过150万!
用惨烈二字来形容这场战争一点不为过。
人类文明越发达科技越先进,毁灭人性消灭文明就越残忍越快速!
战争是没有人性的,但是整个电影故事却充满了人的本性:善良,德国飞行员的自杀,把食物留给孩子而死去的母亲索尼娅;平时严肃自私的派出所所长恳求妮娜带走女儿又让人感动于这份父爱;告诉凯特“时间到了,不要休息太久不然就起不来了”老人;两个主角女警察妮娜和女记者凯特更是不用多说了。
片子并没有象国产片那样迫于政治影响,很多负面的东西不演出来,这片子中有抢劫,有小偷,有食品黑市,有不顾妮娜劝阻的被德国人的“糖”炸弹炸死的群众,也有自私的所长(怕被撤职,硬说女记者死了)等等...让人更真实的了解当时的情况。
影片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总体说来是值得一看的。
一开始以为是惨烈的战争片,后来觉得是反应民众苦难的反战片,最后看到凯特历尽千辛万苦逃离列宁格勒后,毅然转身喊着妮娜的名字和妮娜一起返回随时可能饿死或者被轰炸死的恐怖之城......只觉得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GL片——如果这都不算爱,世上也没有爱情了......
电影如此感人,以至于无法忘怀,生命在战争枪炮和飞机的轰炸下,如此脆弱和渺小,饥饿令人已经盲目将印制“糖”的炸弹当食物,钻戒只换回一个罐头;而生命又是如此伟大,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责任或是为了一句承诺,民兵被枪推上前线,老人最后拾起了枪,勇敢地去面对牺牲,母亲把活的希望留给女儿,女记者因自己对尤拉的承诺再次回到列宁格勒。
可能电影有过于煽情之嫌,但无疑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伟大的,坚忍、顽强,在最后所有人团结着,并非为了政党或是其它,为的是民族和民族的未来(那些孩子们,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而战斗。
反观,抗日神剧已沦为笑柄,因它脱离了实际,被用作喜剧或是某种麻醉药品来消费。
尽管有被人鄙视为“崇美”的风险,我还是要说,先看的这个“格勒”(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要比后看的这个(列宁格勒 Leningrad)更让人有感觉。
还好豆瓣广大群众的评分,让我没有被归入“一小撮”。
虽然已经过了那种喜欢炮火连天热闹非凡的纯战争场面的年龄,但好莱坞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让人很震撼。
更能抓人的,是战争泥沼裹挟之中的小人物命运、心理的刻画。
在我看来,好莱坞在这两方面的功力是无可匹敌的。
狙击手和政委,较之女记者和女警察,更打动我。
俄国这部,场面描写约略有好莱坞大片的气质。
但很遗憾的是,电影让观众对于女记者何以执着的回到俄罗斯,女警察何以一方面秉公执法,又一方面徇私庇护女记者,缺乏应有的判断依据。
但总体而言,不失为一部流畅、可看的电影。
而美国的这部,对于政委的心理转变、狙击手对于自己暴得大名的惴惴不安,都有令观众满意的刻画。
裘德·洛的演技,功不可没。
两部都对极权体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一定的描写。
可能是为了不去更多的触犯当下流行的“斯大林情结”,俄片很显然着力大大弱于美片。
这也是敝人青睐于后者的一个因素吧。
点开这个片子,我还以为是激烈的战争片,然后发现主角是两个女人,结局是两个女人都死了,最主要的剧情就是她们联手拯救了那位连他亲妈都已经判定他注定会死的病弱的擅长象棋的孩子。
而这最主要剧情的主要部分,两个女人都回到饥饿的列宁格勒后,发生了什么,电影里没有,你只能去想象。
圣母现在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好词了,可是这部电影里面出现了一群圣母,著名女歌剧演员,在饥饿城中,八克拉钻戒被偷,被偷去换一盒罐头都不计较了,只希望对方活着。
还有德国军队里的男圣母,为了良心的安宁,喝着酒,对着苏联人的大炮飞过去,选择自己消失也不想再看到饥饿的城了。
太多的圣母,我不想细说了。
连路边坐着的老大爷都圣母,劝女主之一不要坐久了,会站不起来。
也有战争场面,轰炸场面,威胁和抢劫场面,割死人肉的场面,可是那些都不是重点。
看完之后,脑子里回响的全是瓦维诺夫的《圣母颂》。
为什么一部战争片,拍的全是温柔,全是忍耐,在这里,死亡不可怕,即使满条路上都是沉默着拉着亲友尸体的人,都不可怕。
即使饿到只能躺着炉火边上等死,都不可怕,连孩子都没有露出害怕的神色。
就像开篇一样,即使坦克来了,子弹已经入体,还是会用最后一口气炸坦克。
电影里面的圣母们用对爱的坚持,战胜了死亡。
看到列宁格勒坚持了900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伟大的城啊,正在被动的守城啊。
如果不是依靠无数圣母的温柔和忍耐,足足逝去一百五十万人,足足900个日子,粮仓被炸,是怎么坚持下去的。
很抱歉,一星是我对联盟的尊重;其实就凭我对联盟的尊重这一星都不该给。
bd-wiki
战争是残酷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平静和谐的生活来之不易。
其实都很好,只是最近心情不好,寒冷与雪白的饥饿让我同样心寒最近的工作状况!
穿警服梳寸头的俄罗斯美女真心帅啊!
两个孩子,要么活一个,要么全死。
战争制造了人间地狱,甚至感到时间的凝固。控诉的东西略多,真实性有点欠缺。
战争来的时候,爱最强大。
俄罗斯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比《一九四二》温和多了。最后她俩跳舞时才发现凯特身怀胸器。←_←
俄罗斯是一个让我着迷的国家。
一定要多吃东西,打仗的时候才不会被饿死
表达方式赤裸裸的直白,没有什么剧情的推进和承接,感觉就是一个个片段的话剧,色调搞得很灰暗,人物性格也很突出,但是是一部并没有特别值得打动人的剧本。
不好看!
近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其实就是一场围城,饿死了150万人。一个成年人,一天只有125克的口粮。到了后来,当吃完了城里所有鸟雀,老鼠,宠物之后,还发生人吃人的骇闻。人员伤亡之惨烈,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
怪不得人家说纳粹德国和苏联绝对是欧洲的两个另类。纳粹打仗不怕死,杀人不眨眼。苏联死要面子活受罪,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阶级斗争
相比其他的二战电影,这部来的更加深沉,以及两位女主角的拉拉情。
看过才知道真的好看!但是看了会很难过!非常。
给它3星只因为Attack on Leningrad这个名字跑题了……
有深度,不过故事显得单调乏味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