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一部响应国家号召几乎毫无宣传的影片,上映前几天,用全国5%的排片却能拿下25%的票房,其中原由自己领悟。
但此片的人文性、民族性、现实性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围绕“一辈子本本分分种地,却把自己种成了贫困户”细致展开,对于政策等方面巧妙的简略带过,将艺术回归于生活,重在每个角色的刻画,使得电影非常写实,但内容的冗长和节奏的拖沓成了影片的累赘。
【7分】
2020年我们国家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真的是太伟大了!
精准扶贫、因地制宜、靶向治疗,是我们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这一切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扎根基层扶贫开发工作的干部。
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计划中还需要继续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中国,加油💪🏼
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就这么默默地在那,真是可惜了。
无意中搜到,看介绍说是精准扶贫,感觉爸妈会爱看。
一起看完,我们评价不错。
要找到和爸妈一起看的电影很难,但能够陪伴他们,我觉得很幸福。
尤其是带他们看电影,让他们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但这部电影,是为了回忆爸妈的童年农村生活。
比如看到插秧,爸爸就很有感触。
整部电影虽然拍的是农村,拍的却很美很有诗意,用了很多航拍镜头,让我发现农村可以那么美,翠绿的世界。
湘西农村,讲话很像贵州话和四川话,听着也很亲切。
农民出去打工了,怕被子发潮,就挂在村长屋顶。
花花绿绿的被子,悬挂着,点缀黑漆漆的屋顶,让我印象深刻。
每家都有人因为贫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有人在家种地,盼着每年那一次相聚,真让人有些心酸。
影片最后,外出的人都返乡了,农村发展了各种产业,他们不用打工就能致富了。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可以跟家人在一起,跟这方土地在一起。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城市好的。
每次扶贫干部一说普通话,就觉得有点跳戏,为了主旋律说了一些话。
还是喜欢看真实的农民。
电影经常出现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特别美,可能象征希望和美好的明天吧。
我也希望这一切是真的,农村越来越好。
脱贫攻坚这项交付于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则各会有不同的故事。
本片取景于湘西苗寨,优美的梯田风光与恬静的乡村生活令人神往,也在此情境中展现了一代十八洞村人淳朴动人、笑中带泪的奋斗画卷。
本片同时以细腻的笔触让我们得以用微观的视角看待中国的脱贫攻坚,接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不论是具有硬朗军人气质、一辈子坚持守在水田里、觉得当贫困户丢人的杨英俊,还是失语但乐天、最后父女团聚、家族矛盾化解的留守老人杨英连,或是与矿洞子交“一生孽缘”、最后请求“山神”饶恕自己、改头换面的杨“懒”等,都是众多脱贫故事中那些更为全面与真实的人性写照。
脱贫攻坚政策本身就带有深刻的中国乡土本色与文化烙印,它在一点一点地破除乡村人民的农耕思维,也让中国古老的乡村更加有活力,让人们对未来生活更加怀有期盼。
小王同志也是众多驻扎一线的基层脱贫干部的生动代表,他们身怀使命与人民嘱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与广泛调动多方面资源。
但他们也怀揣巨大的身心压力,或是个人仕途上的不得意。
也许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就矢志要带领乡村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
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众多无私伟大的脱贫干部,他们甘为人民的孺子牛,而视自己的前途与眼前的幸福为次要之物,这样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如果说中国人为什么真能做成一些事情,制度优势那当然不能忘提,但制度之中那些广大有血有肉、处江湖之远而思其民的人民先驱,我想也是极为重要的。
本片为2021年寒假期间社会实践项目要求的必看影片。
看完这部电影,确实为我对我们的实践地——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算是补了线下不能前行之憾。
也让一直存留于我脑中的宏观的“脱贫攻坚”卸下一些拘谨与政治之色彩,而更加鲜活与具体,从而让我减少同历史时空的疏离感。
本片是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与乡土电影的突出代表,外国人毕竟拍不出来,所以给个五星鼓励下。
一个小小的苗族村寨,竟也有这样动人的故事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自然得就像身处其中。
鸡鸣声,鸟叫声,小孩子的痴笑声,当地的人声笑语错落其间,有时是苗歌悠扬飘转,有时是苗鼓有力铿锵。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透过小孩子指间的暖阳,还有那村头一口井水的清冽,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苗乡大娘藏蓝色的袖口……这部电影非常具有节奏感,情节急缓不同镜头语言也不同。
奔跑时摇晃的镜头让人恍然茫然,就像王家卫电影里一样。
观者此时的头脑也和主人公一样一片空白。
我还想到了《局外人》里面的默尔索日光下头脑昏昏沉沉的状态。
当杨英俊回忆过去的时候,电影那种快进方式很俏皮呢。
苗族的女孩好水灵电影结尾说的那种习俗超级可爱,男孩子轻踩女孩子的鞋面儿,她回首粲然一笑。
苗族的人们朴实又热心,平时有红白事儿互相帮衬,能无偿帮别人家种水稻,互相走亲访友送米送酸菜鱼,小孩子丢了全村女人帮忙找。
她们一队人在悬崖边儿上蹑手蹑脚接近小南瓜,一起紧张惊惧,后来抱紧小孩一起向后倒去的样子让人的心突然就柔软了起来。
他们重情重义团结一致,有一种喝血酒的习俗,绝不能容忍那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他们的价值观让人肃然起敬:敬天敬地,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粮食,不能放火烧树林……一个多么智慧而善良又勤劳的民族哟!
这些大山的子孙,由肥沃的稻土和蒸腾的云雾养就,景美人更美。
期待假期与他们的相遇
《十八洞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湘西村落“十八洞村”村民脱贫的故事。
看似关于“精准扶贫”的“主旋律”影片,却因为编导演者的用心而并未有明显的说教意味或此类影片中常见的“假大空”倾向,有些人物塑造与细节处理甚为动人,“落后”人物的心理转变过程也不突兀(这大约是此类影片中最易为人诟病的方面之一)。
查了下编导苗月的背景,原来曾是孙周电影《心香》(1992)的编剧,难怪对普通人生活与心态的描摹如此细腻。
影片之朴实可信也源于主创者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与村民境况,因而剧作扎实,人物丰富而丰满,口中讲出的不是想当然编造的套话;被“帮扶”对象(杨家班)与驻村公务员(小王)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理解与信任关系,也因经历了一波三折而显得温暖。
这个村庄的风土人情(苗歌苗鼓)、历史礼法(喝“血酒”)、家族关系(杨家)都有呈现,但并未被奇观化,编织在叙事与人物关系之中,间杂画龙点睛的村民的智慧与幽默感。
尽管关于偏安一隅的村落与村民,却是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流动的劳动人口及家庭付出的巨大代价。
年轻男女抛家弃父母/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经历被剥削、欺骗与歧视,拼尽全力劳动也难以在城市立足(他们的子女也难于在城市就学)。
在经济落潮之时,能否回到很多人仍依恋的乡土,如果乡村未能提供他们安身立命的资源?
影片的结局自然是乐观的,因为现实中十八洞村也是成功的范例。
然而,广大农村有更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我们去关注,去努力改善。
扮演村民杨英俊的王学圻与麻妹的陈瑾表演内敛自然,其他演员也都尽职,与村民本色出演的朴拙感顺畅融合。
与经验丰富的好演员合作至关重要。
若说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苗月是位更成熟的编剧,导演手法则并未与编剧水准匹配:一方面可以更不拘泥于保守传统,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收”(有些段落拍得过于狂放,与影片整体风格不符)。
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在家里干活周志芳2017-11-09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十八洞村》,立刻有了归隐之心。
白天在田里干活,播播种,施施肥,锄锄草,晒晒太阳淋淋雨。
晚上在家里干活,吃吃饭,看看书,上上床,抱抱宝宝做做爱。
一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活,享不完的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遵循大自然万亿年以来休养生息的朴素法则。
晴耕雨读,不亦乐乎?
影片中最吸引我的不止是青石板、泥巴墙、木板壁、青瓦房,也不是其弘扬倡导的精准扶贫主题思想,对于我来说,在那一片生态环境优美的湘西深山老林里,我最受触动的,是这里的淳朴山民们面对大自然恩赐的山清水秀也罢,穷山恶水也罢,他们自始至终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良好的适应力,这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没有任何政权政党介入这片土地之前,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们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繁衍生息的生存法则与生活规律,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早已适应的轨迹从容地继续生活下去,就像那些自得其乐生活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并不需要所谓的文明世界那些自命不凡的精英分子的拯救一样,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奇迹,就是造物主的恩赐,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没有权利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活。
我当然知道,湘西深山老林里的人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在他们当中,即使是一个特别吃苦能奋斗的退伍老兵,他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最好成绩也不过是种10亩地产粮5000斤,按照每斤8毛钱计算,一年只赚4000块钱,可我仍然觉得,他们过得很滋润很幸福,因为他们不用活在别人的统治下、别人的规则里、别人的管辖范围内,那些自命不凡的信奉自宫主义的精英分子大老爷们不要试图诱骗我说为人奴隶才是人最应该过的生活,我要正色告诉那些做惯了奴隶还生怕做不稳、一旦没有奴隶可做便惶惶不可终日的傻逼们,人之所以为人,他的天性是渴望自由、安于自然。
对于我来说,目前还不是归隐的最佳良机,因为红尘中还有很多我无法舍弃的东西,不仅仅是还未完成博士学业,也不仅仅是爱情幸福婚姻美满尚未达成,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野外生存能力不够强,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在一片荒芜的蛮夷之地顽强地活下来,所以我需要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准备,我当然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活下去,健康地、自由地活下去。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
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
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单位某组织要求看的一步正值正缺的片子,强制要求必看而且时间非常不友好,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考虑各种不便因素临时加了一场说只要拍照就算看过了,我和我的同事从网页搜出来大家欢呼雀跃,虽然非会员只能看五分钟的开头,可是因为大家知道不到一分钟只要有片名出来就可以正好下班算是完成任务了所以第一次因为五分钟会员要求也这么高兴。
大家正襟危坐看着字幕让其他同事拍照,证明看过,最后我说“这一幕就像是个电影”,身边的同事会心一笑。
拍照后大家起身刷脸回家。
农民要钱么?
农民不要钱,他们要的是日复一日的种地,有收成。
有吃有喝。
他们就开心了。
国家的GDP不好看,就想要农民手里面有钱,他们的报表就好看了。
至于农民有没有吃喝,是否能有收成,他们不关心。
国家不关心,经济学家不关心。
我去做了几年的扶贫。
很深很深的那种村庄。
扶贫,好几年的人成了懒汉。
他们每天早上吃火锅,晚上在江边喝茶。
再也不种地了。
我曾经听一个老太太说她的一生。
我听上去是:冷漠,孤寂的一生。
总是和荒凉的土地打交道。
她说土地是温暖的。
差点意思
为了体现“精准扶贫”而拍,非常概念化的类型尝试。琐碎的段子和蹩脚毫无幽默感的台词让人物变得干瘪而生硬。杨懒明显是一副艺术家样子却成了扶贫对象,王学析也没有使人眼前一亮。真实的贫困不是或者不只是这样的。电影表现了还算漂亮的摄影,但是却不接地气,乏味至极,像是电影频道的山水风光片。叙事节奏掉了,戏剧缺乏层次,没有《米花之味》的本土和诗意。
内地农村片
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景色秀美的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很接地气。朴实的表演很精彩。
田园画面美不胜收,剧情不行,后半段太粗糙。
本以为是套路主旋律,没想到演员还比较出彩,故事还是宣教多不接地气,对白欠打磨
片子是好片子,只是希望有那么一天,在中国的电影市场里,这样的片子不再需要靠刷票房也能让人注意到
女主刚刚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这部剧也是不可多得的主旋律佳片,难得讲现实、接地气而且演技自然的影片。
意外的很不错 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状 挺有共鸣的
我去过十八洞,那里没有路,他们真的属于世外桃源,男耕女织,而现在再去,你会看到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逆打工潮回村的样子不愧是咱社恐人士
印象最深的是演员,演得真是好。王学圻抱过呆傻的小孙女顺手给孩子擦鼻涕一甩,向稻田里扔苗插秧;陈瑾背着孩子甩手大步走在山路上,抱着一大摞碗对丈夫温婉一笑全都那么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表演痕迹。
一部这么主旋律的电影 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要坚持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必然会放弃一些事情,这是最难的。(看的那场只有我一个人)
简单架构,命题作文
一部文旅宣传片…
主旋律拍得具有一定章法和意境,不容易不容易。
水平再高的宣传片也离不了煽情、说教、光明的尾巴,再接地气也透着根上的假。最主要的致富路是种老稻谷,但是估算一下全村200来人所有的土地种稻收益也就刚够6个驻村干部发工资。
种田种出大土豪!
bas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