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只想说,这俩都是疯子,文学创作的痴迷人!!
吉尔曼的文学创作梦被克劳德再次唤醒,遇到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怎么能够放弃了,为了克劳德能够继续待在那位被偷窥者身边,他不惜违背校规偷了数学卷子!
他也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克劳德!
克劳德创作这位出色的学生,他要亲自观察事物才能继续创作!
他盯上了那位数学成绩很差的男同学,给他辅导数学,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住进了这个家!
这给了更加便利的机会让他发挥他的创作能力,其实也是偷窥这个家庭的每件事!
吉尔曼和他的妻子每天都在读着克劳德创作,他们想后面又发生了什么!
隐私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看着看着不知道里面是这个家庭真实发生的还是克劳德自己创作的?
他和男同学母亲发生关系,男同学的死是他的另一种假设,真实确是他被赶出来这个家!
那位男同学告了吉尔德,他被撤职,这些是克劳德的创作还是……?
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窥视欲怎么能抵挡呢!
(图文日志版:http://www.douban.com/note/265723831/)2013-03-09早就有想法要写一篇关于文字盗窃的文章但一直没找到切入点,感谢这部法国电影《登堂入室》为我提供了下笔的契机。
首先再赞一下《Dans la maison》的中文译名,“登堂入室”把原本“在屋内”的意思更加影像化和戏剧化,“登堂”的动机和“入室”后不可预知的动向,这些都是影片在片名里就甩出的大包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本片无论是在色彩、剪辑、声效等技术上还是影片的故事结构、主旨立意方面都有极为出彩的表现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2013年开春以来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登堂入室》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因而在本文中我也不会就这一点多加分析,但影片背后引人深思的地方有太多,诚然本片不属于受众面很广的范畴,但却不失为一部有启迪性的上佳之作。
受本片的启发,我想要在下面谈一谈我对文字运用的个人看法。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愈发开始察觉到文字,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交流,绝没有它看上去那么单纯。
不,准确而言应该这么说,文字本身是单纯的,也是简单的,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分享的工具,承载了信息发布者的思想,以便于不同个体间的交流互通。
但是,一旦文字从单方面获取信息的工具变为了一种交际手段,它的中立属性和文本价值就全然变味儿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购物消费需要用货币来进行支付,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亦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支付”着自己的信息去“购买”他人的信息,而文字就是这场交易中的货币,书面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钞,而各类口头的或是电子的就如同信用卡,它们的呈现方式不同于钞票而只是一个数额,但仍然具有购买的效力。
那么既然现实生活中的金钱可以被偷窃,文字世界的信息同样如此,但又与前者有所不同 —— 钱被偷造成个人财力的直接损失,并且通常情况下都是不自觉或是不情愿地,是被他人借助外力主动窃走了;而信息的偷盗和获取就有意思的多,因为这个行为是可控的,并且无法就单次行为而评价是好是坏,因为你既可以因为疏忽大意泄露了信息而遭窃,又可以是早有预谋主动放信息给“你想要被窃取的人”,以达成你个人的目的和计划,至于最后是赚是亏,还得比较双方信息获取量是否对称才能定夺。
首先说说几种信息偷盗的方式。
第一种就是简单粗暴的无脑剽窃,或者叫抄袭,也就是留学生们每次写论文时候在要求里都能见到的那个触目惊心的“Plagiarism”。
可能在很多人概念里剽窃应该是手段最直接、操作最简便、获利也最可观的信息偷取方式,但这是完全错误的:第一,就剽窃的超高风险来说,“获利最可观”这一点已经被全部抵消甚至产生信息负量,因而不成立;其次,为了规避这样的高风险,偷盗者在进行剽窃的时候通常会有意识地进行掩人耳目的处理(尽管这处理在外人看来是如此的粗糙和不堪一击),比如事前做好充分的调查,又比如事后销毁证据企图瞒天过海,等等…… 而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其实偷盗者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疲于应付各类的预期外状况,身心其实都有一定的消耗,所谓的“手段最直接、操作最简便”也只是存在于一个剽窃永远不会被抓到的乌托邦之中吧。
第二种在剽窃的基础上进行了粉饰,变成了更有心机、城府更深的窃取。
不同于剽窃行为那种“全文照抄”的奔放鲁莽,行为二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窃取就是因为这是进行在他人不自知、无意识的情况下,不动声色地对被窃者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纳,然后窃出最有价值的那一些挪为己用。
这些信息难以被查证因为窃取者往往在偷窃的过程中就同步进行了信息的转制和改编,借用他人信息的“神”,赋予带有个人色彩的“形”,而因为信息的普遍廉价性绝大多数人判断的依据就是“形”,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那些猥琐的信息窃贼总能够堂而皇之地把自己反过来变成源信息的拥有者。
窃取的表现形式虽然模糊暧昧,但也决不是无迹可寻:写论文的时候喜闻乐见的先谷歌度娘然后自行“Paraphrase”、盗用他人还未落实的创意做出自己的产品、“参考”并“借鉴”他人的作品雏形…… 这些行为都构成窃取,但因为这种信息和知识层面的东西太过意识流和虚无缥缈,大多数时候就对于窃取的界定存在困难,尤其是盗用未成形的创意这一行为,缺少实体化的真凭实据,只要偷盗者死不承认,几乎是毫无办法继续追究,甚至被反咬一口都不是不可能。
第三种方式其实和偷盗已经没有什么关联了,但因为有主动获取他人非自发想要分享的信息的倾向,这一行为仍然是不正当的。
我个人对方式三的可取与否不想加任何的主观评判,它涉及的信息面太广面向的人群也太庞大,以致于总体上我们可以忽略这种行为动机不纯的瑕疵而默认这是可行的。
这个似乎就多少牵涉到哲学方面的思辨了,当一个错误被所有人都不承认的时候,那么这个错误相对而言已经不再是错误了,它变成了大众观念普遍能够接受的正确。
方式三看似高深其实谁都会用,它的最基本手段就是观察 —— 具体到观察信息对象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语速语气语调、发型、着装…… 即使信息对象不在你面前而只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中,你依然可以通过对其惯用词库和成句方式的归纳找到获取该对象信息的方法,而各类社交网站诸如人人微博脸书推特等等那更是信息对象集体“裸奔”的好场所,你所要的只是留一双冷眼,旁观他们的分享、推荐、喜欢、@等等操作就能够窥知一二。
之所以这种行为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之为偷盗是因为你获取的信息都是对象明码标价摆在那儿的,但你如果主动去获取又是非正当的,因为人家未必就是摆给你看的,即使你有方法能够看到。
引入了方式三,信息的交流就变成了明争暗斗的有趣行为了。
要注意的是,没有一种信息获取的方法是万无一失的 —— 你能够用方式三去不动声色地暗中套取别人的信息,别人其实也未必傻他可以三反来防御你对他个人信息的非正当获得。
三反的原理其实和审问一个专业演员的博弈逻辑是一样:你去审问演员是为了获得你需要的证词,而演员他知道你要测谎或是套话所以他可以在对话中穿插刻意的表演来迷惑你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演员,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对象永远是处于主动的一方,因为他可以通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表演来决定自己给你多少信息,给你多少信息,真信息还是假信息,他不需要知道你相信哪一个因为他所要做的就是一股脑全交给你然后让你无从选择。
既然三有它的实施方法,那么三反也不例外,其精髓就在于要时不时地抛出“lure”和“hook”给信息窃贼,以确保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陷进自己设好的棋局,等到他们自以为大功告成准备全身而退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个瓮中捉鳖一招将死。
这跟催眠师与被催眠者的关系很像,方式三是催眠师,而三反就是被催眠者,想要不被操控,最好的方式其实不是直接醒来,而是将计就计装出被催眠的样子,然后抓住机会把催眠师反催眠。
2013-03-10接着我们绕回窥私癖的话题。
其实说到窥私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因为它和对话交流一样填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话交流是信息互通的手段,而窥私则是推进信息互通的动力,当然,我们的对话未必从一开始就以窥私为目的而展开,或者说我们至少会把窥私的倾向表现得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对话的结果其实已经是窥私的产物。
窥私癖就像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原罪,它和人的欲望一样都是自发产生,消磨不尽的 —— 一个人没有欲望,除非他对异性没有性趣,但他可以对同性有性趣,那欲望也就依然存在;即使他无论同性异性都彻底对爱情绝望,他的欲望仍然不会消失,因为他总会再去追逐些诸如名利、权力、金钱之类的东西;窥私癖也是如此,一个人没有窥私癖,除非他断绝了社交和外界没有往来,但是这样的断绝只是相对意义上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如果他彻底和这个世界隔离,他没有办法存活一段能久到让我们证明人是没有窥私癖的生命长度。
(比如他怎样获取食物,如果他打电话交外卖,那么他便和世界相联了不能算是彻底隔离;如果不叫外卖父母每天养着他给他送饭送水,那么他在接受饭菜的过程中是和外界联系了;即使他既不叫外卖又不让父母送饭,选择自己做,那么他还是需要获取食材因为他无法自己合成,因为他还是避免不了和外界的接触。
)窥私也不像它的字面意那样难登大雅,它单纯作为一种目的和动机的时候也是没有褒贬的中性词,但通过窥私对被窥者造成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我们可以最后判定这个行为的价值。
这个行为总体上也可以分为三类:恰到好处的叫作“关心”,正常范围内的叫作“偷看”,而用力过度的话就变成了真正的“窥私癖”了。
再者窥私的动机或意义是什么,即我们为了什么而窥私?
加以概括其实也无非归结为以下这么三种:1. 实时掌握信息对象的动态,以此来帮助自己后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2. 获取信息不是出于为计划做准备,而是一种私人化的行为,其意义只是为了用一种不公开的方式去了解目标对象,并且通过这种行为获得一定的愉悦感(比如各类隐身访问的功能,就是为了迎合目标人群2的需求)3. 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意图,通过窥私来收集对象的各类把柄和黑历史,以达到操控、胁迫、打垮、甚至是毁灭被窥者的目的2013-03-11那么窥私这一行为的价值如何加以评判?
这就又引入了一个概念叫作“信息对称”。
对称的概念使得对信息盈亏得失的量化有了可能。
信息对称又非常巧合地也可以分为三类:价值的对称、数量的对称,以及时效的对称。
在计算的过程中三者的数值可以互相转化,比如A与B的信息交换在价值上不对称,但A仍可以通过给数量更多或是更少的信息以达到对称的平衡态。
然而也正是因为信息的价值能够加以评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行为也就变得有利可图,更多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并不是自发产生,而是权衡利弊后带有目的性的信息交易。
为了在这场交易中获得最大的利润,我们总能找到各种方式拉开和另一个信息对象之间的信息差 —— 比如直接在计算信息对称度的三个指数上动手脚: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想要从你的朋友那儿打听某几个人的八卦新闻,那你自然不是白听的为了获得真实可信的消息你必须也要提供给对象一部分信息,但同时你可以只用少量的、陈旧的、并不完全真实的信息作为交换,只要你提供的信息足以让对象感受到你的诚意,那么你以小换大,以少易多,以旧变新的企图就有可能实现。
在用这种方式对对方的信息进行了窃取之后,你仍然可以重复这样的伎俩用套来的信息继续去套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直到你认为满意或是该行为已经无法进行为止;又比如你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外貌、衣着、礼仪、交谈环境等等)来控制信息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进行流通,以达到拉开信息差的目的。
这种方法需要依附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即你只有明确了什么样的信息有什么样的数值,有多少数值,你目前需要哪些数值之后,你才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获得你想要的信息。
两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为了造成交流对象的信息流失和自己的信息流入,但微妙之处在于这样的流失和流入只是相对的并不绝对。
为什么?
因为在你构思信息窃取的计划的时候对方也懂得也这种思维方法去判断,双方在信息流入流出的过程中就像在用太极推手过招一样,其实谁都在揣测对方什么时候会出招,会出什么招,用多大力出招,大家心里都有杆称在衡量着信息的数值以决定还要不要继续进行接下来的交流。
这种博弈说白了也就是这样一种情形:你知道自己要从他那里窃取信息,而他也知道你要窃取信息,而你又知道他也知道你要窃取信息,接着他也知道你知道他也知道你要窃取信息…… 循环往复到最后其实谁都难以知道是领先了对手一步还是棋又慢了一招。
但无论最后的博弈如何,在双方都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一旦信息对称的平衡被打破,一方便会选择从这场交易中退出。
待续。
《登堂入室》裏的家庭關係、中國符號、師生關係與倫理性又是在停電的暴雨夜與歐容「相遇」,並在《弗蘭茲》之後再一次沉醉在歐容的電影裏。
「登堂入室」的感覺我也如此熟悉,拍攝紀錄片常常也是一種「登堂入室」。
此外,在布達佩斯留學時,後來有一些朋友,常常邀請我去她們家中吃飯、喝茶,也有「登堂入室」之感,她與丈夫、孩子的關係,他們為什麼沒有要孩子,中產階級的生活逐漸呈現出來。
電影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的探討,也是帶來了新的思考。
「才華」與「偏愛」,關係的拿捏,如何創作與推進,《登堂入室》提供了一個不太尋常的版本,但並不離奇。
歐容電影中的中國也是值得關注的地方。
例如,拉斐爾與中國人做生意,拉斐爾家的「中國菜」,拉斐爾對中國人口增長的探討,拉斐爾一家搬去中國,以及吉爾曼妻子珍娜畫廊展出的中國畫,吉爾曼對馮唐寫作的藝術目錄的嘲諷,從中可以窺見一個法國人對中國夾雜著偏見、畏懼和艷羨的複雜情感。
因為上學期的工作,常常會關注到類型電影。
我也會問我自己,我最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或許標籤裏並沒有把《登堂入室》標註為「倫理電影」,但在我的分類中,它是「倫理電影」,也是最能讓我入戲的一類電影。
从《登堂入室》看法国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文/空语因明 《登堂入室》不是讲述法国里的中国人的故事,不过这个影片提到最多的外国就是中国。
这个影片从意识形态,到经济活动,再到文化生活,勾勒出了一副相当立体的中国形象。
这不仅是提到中国,而且中国形象也参与到了这个影片的主要内容中,甚至影响着这个影片的主旨。
当我们说“法国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这当然不是说将所有法国人的意见都汇集起来,而是仅依据某个媒介来看。
这里就是试着按照这个电影的表象去呈现这幅多层面的法国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参合着主观感觉。
【中国形象之意识形态】 ………… 在《登堂入室》里,我们可以从那个艺术品商店里直观地看到关于中国意识形态的形象。
…… 这样的表达不再由那些虚伪的客套话构成,不论是否局限,至少比较诚实。
法国也有共产主义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他们不至于那么厌恶意识形态的中国,他们甚至将当时的中国看成理想社会。
或许,这也正像伏尔泰所作的那样,只是由此批评法国自身的政体。
无论如何,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发生的那场可怕的集体性疯狂改变了法国共产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中国的看法。
…… 按照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看法,政体或意识形态只是上层建筑,经济才是基础。
据说,现在的法国共产主义团体之所以批评中国政体,就是由于中国发展了的经济威胁到了法国工人阶级的利益。
对于法国资本家来说,只要中国经济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才懒得去理会……【中国形象之经济活动】 伏尔泰之后,随着法兰西对封建天朝的殖民或侵略,法兰西资本家愈发接近中国,封建政体管理下的天朝被看作非常不错的市场和资源。
后来,…它不再只是市场和资源,它自己已经成为资本的主体,影响到了法国,这时候,法国甚至成为前者的市场和资源。
在《登堂入室》里,克劳德的同学的爸爸在和中国人从事经济活动,我们可以从他的观点中看到中国的经济活动对法国人的影响。
他概括出了法国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我们对中国心怀惧意,但中国也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对中国心怀惧意,这意味着那些法国人担心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可能冲击法国,损害到法国的经济利益;中国也是这些法国人的机遇,意味着,只要这些法国商人能够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那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
既令人心存畏惧,又让人心怀希望,这是一种矛盾的对待中国的态度。
畏惧会让这些法国人产生对抗的观念,做出对抗的事情来;希望则会让这些法国人产生好感,做出合作的事情来。
这些法国人并不需要在畏惧和希望之间做出选择,因为这种混合的矛盾态度与现实的立场有关。
根据克劳德的描写,我们可以从《登堂入室》看到中国的经济活动对这个法国经济职员的生活的影响。
这个法国人不仅喜欢谈论中国人,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受到了某些中国偏见的影响,比如他说,“那些中国人说,韩国人最阴险狡诈”。
中国的经济活动影响到了法国人谈买卖的方式。
他们学会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谈买卖,那就是“应酬”或者“和客户一起喝酒”。
若不如此,他们就无法正常地和中国人谈买卖。
可笑的是,当买卖没有谈拢,这些法国人会为请中国客户吃饭花了300欧元而生气。
据某报道说,一位英国大学生觉得在中国实习几个星期获得的经验比在伦敦一年还要多,而他举出的例子就是:在中国,和客户一起喝酒很重要,而在欧洲就不算问题。。
从《登堂入室》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活动中的一项巨大的优势:廉价劳动力。
这个法国人说,那些中国人以前繁衍得像兔子一样。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
而现在,中国商人来和法国人做生意,他们可以很自豪地摆出模仿能力和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
在该影片中,一位中国商人为这些法国人带来一项投资机遇,他们想推出一种玩偶,由法国人设计再由中国人制造,这个玩偶成本3欧元,拿到法国可以卖30欧元。
中国制造所需要的低成本和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分不开的。
通过和中国制造合作,这些法国商人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我们不必特别在意这种对意识形态的空中楼阁的批评。
据说,“中国制造”的玩具已经占有了法国玩具市场的五成以上,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六成或八成之多。
这样的骄傲成绩!
【中国形象之文化艺术】 中国的意识形态曾经是最好的,在从汉至清的历史上,任何一个外族入侵中土,即便在武力上取胜,他们的结局也都是被中华意识形态同化。
中华文化契合着最好的封建政体。
而后来,欧洲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欧洲文化统治了人类的时空和观念。
任何其他文化与之相较,也只能通过融合进欧洲文化来保持自己。
中国的文化艺术也是如此,它不得不融入到欧洲文化中来保持自己的特色。
一些中华的知识分子还保持着非常原始的自尊心,以为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们不惜为此“发明中国传统”,虽然这样的文化艺术已经在欧洲文化艺术的框架里了。
在《登堂入室》里,展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国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名为“上海的天空”。
这是一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之所以如此说,是由于它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颜料。
这样一组所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让人忍俊不禁,它简单而又无聊,就像是水墨的随机晕染。
它似乎非常适合让那些试图装作懂艺术的人欣赏,就像该影片中的那对双胞胎姐妹,还有那位对艺术并不热心的中产阶级妇女。
虽然这组所谓的绘画用的是中国水墨,但它之所以能被作为艺术品展出,则是由于它被纳入了欧洲文化艺术的框架。
它没有表现什么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容,它表现的就是空洞与无聊。
它应该明显受到了二十世纪欧洲文化艺术风格创新的影响,但它并不具备欧洲文化艺术的根基。
它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混合物。
它确实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只不过产生的是一些转瞬即逝的声响。
《登堂入室》里的法语文学老师吉尔曼还批评了一本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品目录”。
他批评道,那本中国的艺术品目录是最糟糕的阅读,遍布词汇的无用堆积,里面的介绍都是垃圾,甚至变态。
他所批评的其实是所谓的中国现代艺术的语言,那种所谓的中国现代艺术其实是在模仿欧洲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这样的状况,它一方面表明着曾经的中国艺术语言的衰弱,另一方面则试图融入到欧洲艺术语言的框架中,并且还要以此保留自己的名义。
不过……中国不至于一直被欧洲文化的标准牵动着,中国文化也会自己参照欧洲文明的标准去设立奖项。
这或许表明,中国文化已经试图对欧洲文化进行反客为主了。
但在后殖民主义的文化里,意识形态的表象并非如其所示。
剧透线片中元素很多 在这里对片中部分元素发表个人的一点看法:1.恋父:影片刚开始就交代了克劳德的家庭情况,母亲出走,父亲冷漠且残废。
父爱的缺失势必造成他对于年长男士的关注。
影片里重点刻画了老师吉尔曼和拉斐尔的父亲。
在克劳德第二次去拉斐尔的家里的时候,他幻想着拉斐尔父亲在浴室打肥皂的情景。
这应该是青春期男孩子对性的冲动,加之家庭影响,也是对年长男子的企图亲近的心理。
而这一定更是在他的老师身上找到了依托。
老师欣羡他的才华,他却以此为借口要挟老师。
与其说是克劳德的邪恶,不如说是他的对年长父亲任性的心理。
他与老师在完成一次交换,他满足他的文学创作热忱和偷窥的心理,他获得他特别的关注和慰藉。
2.恋母:对于母爱也同样匮乏的克劳德来说,中产阶级家庭中充满女性气息的女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成熟女性的气息无一不刺激着克劳德的荷尔蒙。
男性对于女性的依赖和爱慕其实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3.师生:师生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很暧昧的状态。
因为他们都熟知并且热爱着同一件事,因此他们也更能够探寻和了解彼此内心的寂寞。
也更容易擦出火花。
可以成为知己,若稍加升华便容易成为恋人。
影片中吉尔曼对文学方面郁郁不得志,又人到中年难免对梦想会心灰意冷。
因此克劳德的出现点亮了他心中沉寂已久对文学创作的热望。
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的寄予厚望,并深深沉迷于克劳德的文学天赋中。
片中两次在黑板前讨论人物走向的描写,便向我们传达了由吉尔曼在写作中对克劳德的带领到他对克劳德才华的敬仰的一个转变;与此同时,克劳德也对老师也在逐步掌控,由掌控他的好奇心到掌控他整个生活。
4.中产阶级:本片对中产阶级着墨较多,于是老生常谈的又要开始关于中产阶级的讨论。
克劳德由于自身家庭的不完整也不止一次的对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感到好奇。
他们的焦虑,不安,在现实与理想生活边缘徘徊。
吉尔曼和拉斐尔的家庭都是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表面安然平淡,但内则貌合神离。
中产家庭作为西方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时常处于悬空状态,因此造就了他们压抑的生活状态。
而寡淡的生活更是激起他们偷窥欲的温床。
影片正式开始,吉尔曼便与夫人都遇到了事业的转折。
吉尔曼开始担任了中学的法语老师,在一堆乏味的日记中注意到了克劳德;而他夫人的艺术馆可能即将遭遇被关闭的危险。
而开篇不久后,随着克劳德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拉斐尔夫妇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拉菲尔先生企图脱离不尊重他的上司独立发展,而妻子计划已久的改装房屋的设想也可能因此而流产。
克劳德的出现让两个家庭隐藏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5.校服:从影片开始的序幕里就开始强调学校在新的学期要求学生穿统一校服的,很显然吉尔曼对此并不赞同,他在一群鼓掌的老师中吃面包,在随后与校长的谈话中声称校服的改革是场悲剧。
校方所强调的是校服对孩子们的平等,而吉尔曼则认为校服让孩子们变成了一群绵羊。
将学生的特点包裹在一样的皮囊中。
而他却也看不清这皮囊之下克劳德带给他的人性的邪恶。
6.文学,数学:个人认为影片中提到的文学与数学是虚与实,感性与理性的的两个入口。
克劳德以辅导数学为由从一个理性的真实世界将我们带入了感性的文学创作的虚拟世界。
当克劳德说出数学至少永远不会让我失望时,他企图放弃故事,回到理性真实世界来。
7.艺术馆:艺术馆象征着吉尔曼夫妇的婚姻,之前一直都是惨淡经营,却在同一天发生了转折。
他们彼此都试图摆脱失败,却都无力的迎来了最终的毁灭。
8.同性之吻:在导演的《八美图》中也有过突如其来的同性之吻。
本片中拉斐尔对克劳德的那一吻许是青春期的懵懂。
拉斐尔是很无害且普通的男孩,他身处温馨美满的家庭,对父母都很依赖。
而克劳德的强势闯入则让拉斐尔感到了好朋友带来的欢悦。
而克劳德对自己可怜身世的强调和当众念作文被同学们起哄的一切微妙情感杂糅在一起,产生的无法言状的情感。
9.中国:撇开中法两国尴尬的外交关系不谈,在本片中的中国形象几乎都是美好的。
在拉斐尔父亲的心中,中国是彼此尊重并且充满无穷机遇的国度。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们选择搬到中国;而在吉尔曼妻子的艺术馆里,上海的云朵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因此中国在成为了一群中产阶级心中的乌托邦。
幻想可以逃离不如意的现实生活。
我看過的幾部法國電影,給我感覺是:法國導演有種本領,就是能把所有的題材都演繹的非常高雅,文藝,浪漫,上升至哲學層次。
婚外戀,通奸,不倫之戀,戀尸癖,這些有的人想一想也覺得有罪的故事,在法國電影里總是如此真實,坦然,純真,讓你目瞪口呆,讓你不好意思鄙視。
講不出半句骯臟。
我覺得法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世人都說法國人最懂浪漫,信然。
從他們的電影就能看出,電影反映出一個國家,一種文化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倫理。
從這些法國電影里,總能看到法國人的立國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建基于此的寬容。
本片中已經年屆中年的教師夫婦有一段對話,大致是:妻:『你該不會是愛上他了吧』(指 中學生)夫:怎么會呢?
妻:自從你開始輔導這個學生做作文,我們就沒有做過愛了。
夫:哦,真的嗎?
但克勞德是個男生啊,我只喜歡女人啊。
妻:不過你在年齡增長過程中,說不定又出現什么新的欲望呢。
這種對話不是離地三尺由導演臆想出來的,相信它源自彼此真誠對待的情侶與戀人之間,無論任何一種關系,都不能綁架一個人的自由,彼此間真正的關心可以是關心對方在這段關系中是否開心快樂。
最后妻子離開吉爾曼時說:我的畫廊生涯結束,我們的緣分也到了盡頭,就非常自然。
這是它表達出的戀人關系。
沒什么天長地久,沒什么相依為命,有的是合則共,不合則分。
《偷窺隔籬媽》(《登堂入室》)是個講青春期少年偷窺的故事,間接的講了中年人的生活和中產危機,順手黑了一下中國,自嘲了一下現代藝術。
同時它還是一場非常生動的寫作課。
整部電影,音樂貼合流暢,對白精彩,畫面更是大師風范。
我沒聽過專業的寫作課,這部電影中的一鱗半爪,講出寫小說的真諦:就是描述某個人,為了達成某種欲望,不惜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
老師吉爾曼是個懷才不遇,由作家淪為中學法語教師,人到中年,深知自己此生無力翻盤,滿心憤世嫉俗。
這樣的隱于學校的作家型老師,是很好的天才文學少年的伯樂。
師生關系由是展開。
中產的家庭危機,婚姻,事業,日漸枯萎的個人夢想,在每個中產家庭發生。
而克勞德這個母喪父癱(估計要靠綜援讀書)的少年,有幾分早熟,更有幾分同老師一樣的憤世嫉俗。
他們互相點燃了。
借著這篇似乎永遠『未完待續』的作文,老師的家庭,同學那個典型的中產家庭,日常生活曝露在殘酷的現實中。
這部電影和《American Beauty》(<美國美人>)與《革命之路》(港譯《浮生路》)要講的主題是一樣的,卻用了如此別出心裁的故事,那些一開始就絮絮叨叨的密集的對白,另片中的老師有幾分似Woody Allen,這部電影在幽默感上,也和Woody Allen的電影頗為相似。
是知識分子幽默,需要有一定知識背景,想一想才會心微笑。
法國人尤其喜歡Woody Allen,不無道理。
隨著情節的深入,每個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各自『覺醒』,吉爾曼夫婦緣盡分開,其妻去追求更美好有生氣的生活,賠了夫人又丟了工作的吉爾曼則開始頹然自放,而拉法一家卻更親密,更像『中產階級』家庭了---事實是變得更虛偽,更加懂得掩飾自己,委曲求全,向現實低頭。
而片中的天才作家少年,經過一場『假作真時真亦假』現代小說與青春期覺醒后,更加篤定了自己的創作才能也更加客觀理性的抽身而出,站在人生的大幕前,觀看蕓蕓眾生荒謬又精彩的人生演出。
影片結尾一個全景式的別墅區,每個房間的剖面展現在觀眾眼前,有人換上性感內衣顧影自憐,有人孤獨的在家里打高爾夫自娛自樂,有一家人坐在餐桌前面對枯燥而沉默的晚餐,有槍聲響起在三角戀的情人之間。
有戀人在前戲中,有戀人在事后煙,有人在爭吵,有人在祈禱,有人在享魚水之歡,有人在享天倫之樂,這一幕人間場景如此恢弘,而藝術家則可以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寫進書中。
他們坐在公園里看對面別墅的風景,而坐在影院的觀眾看在戲外看著他們的背影。
聽說此片曾是去年高層『北戴河開會』時領導專享的引進電影,在我看來,這些老革命和紅二代,不懂生活更不懂藝術,更本不可能看懂,估計他們也看不下去。
估計是看片名和介紹以為是三級片才引進的。
另:本片借吉爾曼妻子的畫廊,冷嘲熱諷了現代藝術(『和性用品商店有什么分別』),黑了談生意的中國人(雖然沒有出場),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片中吉爾曼說這種東西簡直是『屎』,并不是說馮唐,馮唐還沒有那么高大上到進入法國人的生活,他說的是一個音譯『Tang Feng』的攝影作品(也就是故弄玄虛的上海天空一二三四).
(提示:严重剧透)久违的让我看得五体投地、目瞪口呆的电影!
这是一个用人性、欲望和生命三者,来影响并且控制的一场文本、角色和影像的对峙!
整个影片,从克劳德下笔为原点,慢慢发展延伸至欲望的最深处,惊悚,赞叹!
克劳德的第一篇“待续”的作文,勾起了吉尔曼和妻子的好奇,而后这种好奇很快地升级为偷窥的欲望。
【第一个阶段:开始】开始的阶段,老师吉尔曼占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里,他控制着一次次“入室”的剧情走向,并且通过对克劳德所写作文的修改,间接实现着对电影本体的刚刚过去的影像的修正,也即同时段故事的重新演绎(比如克劳德在辅导拉斐尔的时候,拉斐尔父亲拿着篮球进来的段落的两次演绎)。
但是从克劳德暗示老师吉尔曼必须把数学试题泄露给他,才能保证他能留在拉斐尔家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的时候,这对师生间的关系,就开始走向制衡,而这里,便正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制衡】在这个阶段里,克劳德慢慢抓到了些主动权,他用笔下的故事开始牵制吉尔曼。
而吉尔曼提出的所有指导和建议,都只能对克劳德的故事走向起辅助的作用,而不再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克劳德有了跟拉斐尔母亲独处的机会,有了窥视整个屋子的机会,他对拉斐尔母亲的欲望也愈加露骨,观者(包括吉尔曼夫妇二人和我们自己)也就异常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三个阶段:完全平等】而在观者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克劳德跟老师吉尔曼的关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从克劳德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开始反过来给吉尔曼画自己笔下的故事时开始!
此时,吉尔曼已经明显地失去主导地位,他已被克劳德牵制,他一遍又一遍地问克劳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阶段里,吉尔曼虽然还是会提出一些建议,批评指导着克劳德所写的内容,而且影片仍然给他在影像上重述的权力,但是这时的克劳德已经是完全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跟吉尔曼“对峙”,他会直接质疑老师“既然你知道故事该怎么发展,为什么不自己写呢”!
【第四个阶段:带入】在这个阶段里,真正的优先权给了电影影像。
抛去两人正常修改作文的过程,而是直接把克劳德和吉尔曼的交流放到事发场景,影像在这个部分,真正的让两个偷窥的人一起来到第一现场。
所有讨论与争辩,变得更加酣畅淋漓。
克劳德“当着吉尔曼的面”,让拉斐尔跟校刊告老师的状,“当着吉尔曼的面”跟拉斐尔的母亲接吻,并且被儿子拉斐尔看见。
影像上的癫狂,在克劳德看着拉斐尔父母做爱,然后躺在两个人中间后,达到彻底的高潮。
而作为间接偷窥者的吉尔曼,更是欲罢不能。
文本失控,角色失控,影像失控!
生命的本性,屈服于人性的欲望。
【第五个阶段:吉尔曼完全失去控制力】在这个阶段里,电影本体和克劳德的作文这两者的虚实都愈发模糊。
克劳德可以大笔一挥,就把主要人物之一的拉斐尔给写死,轻而易举地以此把吉尔曼吓个半死。
吉尔曼自己也意识到他彻底失去了对故事走向的影响,他试图叫停,但是,这一切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克劳德“已经停不下来了”!
当吉尔曼以罢读来宣誓自己的霸权,想以此来叫停一切时,克劳德轻蔑一笑,把写好的作文扔进了垃圾桶,结果当然是吉尔曼灰溜溜地捡起来继续看,他已经完全沦丧,他早已败给了自己人性中自有的欲望!
当克劳德最后把几种结果甩给他,让他自己选择的时候,还在试图维护自己“辅导师”形象的吉尔曼,却已是彻底被克劳德赤裸裸地脱光了站在观众面前:你是想看这些故事的,你早已在你的欲望里沦丧,老师!
拉斐尔的母亲,纵然终日苦闷无聊,但她知道家里的两个拉斐尔需要自己,克劳德,是她片刻的兴奋,过后,终于还是要向生活低头,回归到原来的轨迹,那是一个在中国的新生活,对她来说,却是平淡的继续。
克劳德,给拉斐尔一家和自己写下了这样的结局,可是电影,还在继续。
【第六个阶段:那好,这是我给你的结尾】克劳德去找老师的妻子,他知道,这个女人一直都在偷看着自己的故事,他对拉斐尔母亲的欲望,同时正有意无意地在鼓动着老师的妻子,提示着她的生命,同样是那般压抑、凌乱不堪。
这个被自己的艺术馆折磨得身心疲惫,丈夫不理解她的艺术品而且长时间不跟她做爱的女人,渐渐明白自己跟拉斐尔的母亲的境遇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
她选择了最后的放纵,在跟克劳德云雨过后,了结了这段平淡而枯燥的婚姻。
吉尔曼回到家后,跟妻子扭打在一起,他这其实是在跟克劳德故事中的拉斐尔的母亲厮打,是欲望与欲望的厮打,是愤怒与苦闷的厮打,故事走到这里,深入骨髓得可怕。
【最后:都输了,没选择】没了工作和妻子的吉尔曼,落寞地坐在长凳上,克劳德走过来,两人对着对面阳台上的两个女人,讲述着自己认为的正在发生的故事。
这时,他们讲的故事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电影的影像给到两个人的背影,我们,作为观众的我们,原来一直就在他们的背后,望着他们望着的故事,偷窥着他们偷窥的生命,原来,看得酣畅淋漓的我们,也不过如此。
我们被这个结尾裹挟了,我们偷窥到那栋楼里,有人在打牌,有人在跳舞,有人在做爱,有人在用枪杀人,有人在看着一个叫“心生”的人写下的他自认为从《登堂入室》里偷窥到的一场欲望的对峙(别回头)……【待续】
这是我2013年最喜欢的电影,看了多遍,昨天偶然机会瞟了下片头,竟然又忍不住看完了整部电影!
我在昏昏欲睡中,依稀觉得欧容通过这部电影,实现了和诺兰的神交>_<欧容和诺兰都是我非常喜爱的导演,这么一YY,我做梦都在笑啊XD让我想到诺兰,是因为这部电影编织的层次感,犹如千层酥一般嘎嘣脆。。。
克劳德对他的法语教师有浓烈的兴趣,另外可能部分由于年幼丧母,进一步对他的妻子也有着更加复杂的浓烈的兴趣。
但是这是一个不普通,有着艺术鉴赏力的家庭,直接偷窥他们是很难把这盘棋下好的。
要偷窥一个家庭,必须找到一个入口。
偷窥这个文艺家庭的入口,接近他们的诱饵,恰恰就是偷窥本身。
慢慢地,克劳德找到了拉法尔一家作为跳板(这个跳板也让他好好享受了一把啊),实现最终对“心爱”的法语老师的终极偷窥。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条趣味盎然的偷窥链慢慢形成:(<==表示前者被后者偷窥)【普通的拉法尔一家<==克劳德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化身<==法语老师一家<==偷笑的克劳德】利用法语老师一家的偷窥心理去偷窥他们,这注定了这部影片的高潮迭起——因为我们这些观众最喜欢偷窥,更别说这种前所未有肌肤层次感的偷窥了。。。
我有一股冲动,分析下克劳德的文tou学kui欲是如何得到一层层满足的:首先是偷窥他们家本身。
但仅仅观察本身,已经满足不了克劳德,满足不了法语老师了。
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讽刺小品,没有目的,没有达到目的的障碍,于是就没有戏剧冲突,于是就不能让各个人物的性格浮出水面,这样一来,这个家庭就流于表面上的和谐,和最早克劳德观察到的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这种偷窥的刺激也不再强烈了。
所以在偷窥之上,克劳德多了一个任务:操纵。
没有目的制造目的,没有冲突制造冲突。
这种偷偷操纵的快感,是位于偷偷窥视之上的。
他亦真亦假地放任自己爱上拉法尔的母亲,他慢慢和拉法尔的父亲建立某种联系,还慢慢地诱导出拉法尔的同性之爱、嫉妒。
在整个过程中,克劳德不断地搅拌这个家庭内部的关系,使得所有人的欲望都得到了发泄的出口。
这个时候最满足的是法语老师,是他指导的克劳德,他才是这根搅拌棒。
法语老师和妻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克劳德其实是在不断满足这对好奇的文艺夫妇。
但克劳德自己真正的高潮还没有到来。
法语老师在帮助克劳德操纵拉法尔一家时,他不晓得自己已经深陷其中(做出偷考卷这种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或者不妨说,他明知自己已经深陷其中。
克劳德相当于通过操纵拉法尔实现了对法语老师的操纵。
而且克劳德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非常会利用时机,选择了拉法尔感冒的那一天把拉法尔自杀情节的段落交给老师。
然后是这场游戏的真正靶心:法语老师的妻子——克劳德素未谋面的文艺女性。
比起来前面所有的东西都只是铺垫。
比起来前面都是三国杀的普通版,这才是升级版。
导演对法语老师的妻子着墨甚多。
一个极富魅力,有极高艺术品位,生意不是很得意,时而还会卖萌的女性。
在克劳德拉着行李箱敲开他们家门之前,克劳德一直对她实施着远程挑逗。
拉法尔的母亲只是个幌子。
克劳德写拉法尔的母亲,富有诗意的想象。
克劳德写拉法尔的母亲透露出朦胧的情丝,法语老师把这段文字念给妻子听,“她坐在沙发上,头发的颜色和沙发相应成趣”,此时作为听众的法语老师的妻子正斜坐在沙发上,头发的颜色和沙发相应成趣,某种程度上她已经坐到了舞台的最中央。
这些文字,其实是一封极其浪漫极其高级的情书。
一个女人接受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赞美,而且她也富于想象力地想象着自己的美。
然后包括克里的水彩画等,都是“漫不经心的量身定做”。
这位法语老师的妻子Jenna没有让克劳德失望,她的文学素养其实高于法语老师,对这些东西存在着天生的敏感,她收到了克劳德隔空传来的信息。
克劳德在搅拌拉法尔一家时,也荡漾了Jenna心中的一池春水。
写拉法尔的母亲,克劳德爱上她,问她能否私奔。
Jenna站在拉法尔母亲的角度想,这样一个和谐家庭的母亲,当然不会跟着一个小屁孩私奔。
但是!
“我又没有孩子!
我完全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 克劳德拉着行李箱来到Jenna家门口,敲门,Jenna开门,打量了长相平平的克劳德一眼:“想必你就是克劳德”。
这一幕,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重复,对我而言,这幕是整个电影真正的高潮。
Jenna的演员真是太赞,她看到克劳德的时候,其实有疑惑他是谁,惊讶,心想我终于盼到你了等等好多层心理,她的表情、导演给的镜头,都给这一幕充上了极其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这幕真是太赞了,给人的就是那种造跨海大桥,大桥两边终于接上了的满足感。
然后,他终于可以直接问她关于孩子的问题,继续搅乱她的思想,现场描写她入睡的样子,然后,最后的最后,找到自己的结局,达到终极的目的——用他的文学天赋,继续登堂入室。
听得克劳德在门外大笑,观众在屏幕前笑得更甚。。。
作为黄雀的欧容用这么高级的方法挑逗了我们这些多少有些偷窥癖好的流氓观众,我们是不是该敬他一杯,敬酒词是“欧容你个臭流氓!
”--我想说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快感是克劳德不曾体会的,那就是——被玩的快感,为了一种隐秘的冲动不惜失去一切的快感。
就像法语老师为他做的那样。
我在YY着,在将来,克劳德会不会被一个横空出世的克劳德2.0玩转。
我不为他担心,相反,如果真的能碰到这样一个高手,克劳德必然会含着笑被玩到死去。
--为什么导演要选择克劳德这样一个小屁孩?
法语老师年纪的中年人,有家庭,有事业,这些都在电影中的一天内同时失去;而克劳德这样的屁孩,He has nothing to lose,而且他还有青少年保护法之类的东西让他恣意妄为。
而小孩玩转大人,像《水果硬糖》这样的逆袭电影,一直是观众喜欢看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主题(观众就是喜欢看,他们想着“幸好我没有被一个小孩玩到死”)。
另外,这个年纪的小作者,一切还在学习中,他需要一位长者的指导(进而无知不觉地玩死长者)。
这样年纪的小作者,还可以恣意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
所以安排这个年纪的小屁孩,真是给了导演相当多的想象空间啊!
--有一个设置非常非常有意思,剧本选择了和这部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数学,作为对拉法尔一家偷窥的切入点;而当克劳德玩腻了的时候他说:我不想继续写了,我觉得我应该继续学好数学。
这是要实现文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么哈哈哈,在这部戏里,数学成了实现第一级偷窥的基础。
如果我做一翻过度解读,我可以说正是这种缜密的理科思维赋予了克劳德理性甚至残忍,注定了他比常人略高的欲望层次。
影像肆无忌惮蔓延的时代,总是怀念和尊重文字的力量。
怀念在,阅读已经变得越来越图像化和标题化,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尊重在,静谧的文字总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让你一遍一遍又一遍。
欧容这部《登堂入室》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一个和写作有关的悬疑故事。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满足自己创作的快乐,满足他人阅读的快乐?
都有吧,那就是按照《镜与灯》的定义,世界中的读者、作者一起参与来创造精彩的作品,不管是不是所有作品都如此,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影片当中,学生渴望自己的文字得到老师的认可,丈夫渴望学生精彩的作品分享给妻子。
我一直觉得,除了酒精、咖啡、药物,文字也是安慰人灵魂的好东西。
理想的睡前状态是,和心爱的人一起阅读半个小时左右,安宁一下身心再入睡,可惜现在,屏幕太多的占据了空间,电脑、电视、手机,在各种屏幕间来回切换和更新,床头阅读的文字是可以不被人打搅的,阅读首先是自私的,其次才是分享的,法语老师吉尔曼把自己的学生的连载作文做为消遣娱乐,津津乐道和自己的妻子分享,老师看似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实质却是教唆学生继续冒险满足个人阅读快感,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平淡的中产阶级生活搞得波澜四起,进行到一半吉尔曼想喊停他主导的这个节目,可是快速转动的剧情已经停不下来了,而且已经不由他做主了。
什么样的学生会受到老师额外的关注?
大概不是那种乖乖的文弱的,反倒是有个性,有点小叛逆但是又有点才华的孩子,有时候你不想关注,他却闯进了你的生活,带着你不能拒绝的诚意。
这样的孩子还总是少年老成,让你一下子似乎找到了对话的对象。
导演塑造的克劳德就是这样的娃娃,他和吉尔曼老师的关系,是亲密的师生,认真上课听老师的辅导;是利益关系,他要挟吉尔曼给他偷数学试卷;是朋友关系,一起并肩坐下分享彼此的故事。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涉及到理论,吉尔曼老师会讲的头头是道激情洋溢,当然对于还是高中生的克劳德来说,这是何等精彩的演讲,吉尔曼老师就是他心目中的“大师”。
可惜岁月蹉跎,吉尔曼的理论只停留在理论,那藏在家里的一本小说是不肯轻易拿出手的,那伟大的作家之梦也已经和平淡的生活一样随着年岁的老去而消磨殆尽了。
克劳德进入拉斐尔一家,落实到文字上就是一场精彩的冒险,偷窥成了他的乐趣,观察整个家庭的房间,观察夫妻的谈话、吵架甚至做爱,当然导演镜头一转,把影像变成了吉尔曼的文字阅读,画外音成了沟通读者和作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又像是一场对叙事的冒险,读者看的惊心动魄、欲罢不能,之中当然少不了故事的补充者和提供者——吉尔曼。
在一个真人秀节目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读者仍然和吉尔曼一样,对于克劳德构建的拉斐尔的上吊寻死的情节紧张万分,很快我们发现克劳德像一个熟稔各种类型电影的导演一样,把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拍了个反类型电影。
当恼羞成怒的吉尔曼去找克劳德的时候,才发现把游戏当真是自己。
讲述故事的是克劳德,冒险的却是吉尔曼夫妇。
人物身份在导演的镜头的切换间不停进行置换:吉尔曼夫妻、拉斐尔一家由于克劳德的出现身份被置换,这种关系包括,一是父子关系的置换,二是母子关系的置换,三是夫妻关系的置换,克劳德破坏了原本圆满的中产阶级美梦。
恋母情结、同性之爱、偷窥、缺爱的成长,这些都成了丰富整个故事,打碎了中产阶级的完美幻梦,充满生殖崇拜的艺术馆的惨淡经营,挂满各种不能读解的画作的家,无奈应付上司和中国人的工作,中产阶级的生活在一个小男孩的叙事和冒险下竟然那么不堪一击,不同于2011年波兰斯基的《杀戮》零零碎碎的絮叨,最后的结尾让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两人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看对面的悲喜人生,什么是故事最好的结尾,大概莫过于“待续”两个字。
问者:你知道强杀列侬的凶手的口袋里有什幺?
回答:有枪。
问者:对,还有?
回答:…… 问者:《麦田守望者》
偷窥的文学吉尔曼对克劳德产生兴趣源于克劳德的周常随笔,一个白开水般乏味的故事,流水账似的文笔,只在待续二字上掀起小小波澜。
然而就是这样幼稚的文字吸引了吉尔曼的注意,从此两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这里讲讲偷窥与文学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往往高于生活,前者需要作者的观察,后者需要作者的想象。
而无论是观察还是想象,都不要求主客观性和主客体性,这也使得在欲望的驱使下,观察有时就变成了近乎下流的偷窥。
生活不比文学,无法拥有上帝视角,然而文学驱动着作者掌握或者了解角色的心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偷窥的诞生。
于是就有“变态”作家,研究角色的行为、揣摩角色的心理,甚至不惜违反逾矩,只为得到更多的信息,满足自己的写作欲望。
在这时,往往分不清现实和写作,分不清自己、角色和读者,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
《后窗》克劳德母亲出走、父亲残疾,家庭的不幸让他对法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他的家庭,并进入其中鸠占鹊巢。
当然,这是基于文学创作后的加工还是克劳德的真情实意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克劳德深陷其中,并以之为乐,肆意地偷窥艾丝、(大)法拉,自如地左右故事的走向,并且以威胁的语气强迫吉尔曼助纣为虐。
克劳德一次次突破底线,偷听(大)法拉的工作、艾丝的理想,插足法拉父子关系,他故意留宿,亲吻(小)法拉、看法拉夫妇做爱,他引诱艾丝,故意让(小)法拉看见。
这个家庭在他的手下或者说笔下被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吉尔曼作为克劳德唯一的读者,本有无数次机会终止这疯狂的行为,却屡次默许,并指导克劳德进行艺术加工,俨然这一切都是文学虚构的人物,更甚者违背师德听从威胁,盗取考卷给克劳德一行,以满足自己丧失掉的文学梦和那隐秘的偷窥欲。
异类从电影的开头和几处细节可以看出,吉尔曼算是个异类。
他不认可校服的统一规划,希望学生能表达出各自的特点;他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却能常常引经据典;他曾经写过书,却是烂俗的爱情故事,也没能发表,最后也放弃成为作家;他鄙视那些"现代艺术品的商品目录",认为它们缺乏灵魂。
总而言之,吉尔曼是个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性。
异类间是会相互吸引的。
克劳德出现了,他笔下流露出的那种原始的欲望,吸引了吉尔曼,让他看到了文学的萌芽。
于是他开始单独对克劳德开小灶,利用克劳德的原生家庭缺陷,让他在另一个家庭寻找弥补,让他在文学上靠拢自己规划的终点,让他满足自己的偷窥的文学梦。
但很可惜,正如妻子所说,吉尔曼的天赋远不如克劳德,吉尔曼分不清现实与文学,克劳德却能自如地游走在现实与文学的边界上。
因此吉尔曼在一次次的交手中落了下风,最后众叛亲离,只能屈服于克劳德。
我们确知的是法拉之死是假的,那数学考试风波是不是真的,还是克劳德对吉尔曼的服从性测试抑或夺走吉尔曼一切的其中一步呢?
我们不得而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克劳德的原生家庭并不好,母亲早早离开、父亲瘫痪领救济金。
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失、畸形的父子关系,导致了克劳德严重的恋母情结和朦胧的恋父(同性)情结。
他潜入法拉家中,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实践它们。
在第一次进入法拉家,克劳德就无法压制住对艾丝的迷恋之情,那充满挑逗的文字,无不展现着克劳德压抑已久的恋母情结,之后更是单独寻找艾丝独自在家的机会上门,来获得与艾丝独处的机会。
他闻艾丝的香水、看她的腿、听她的理想、了解她的身体和生活……最后两人发展成了禁忌之恋。
而克劳德的恋父情结很特别,一方面他的父亲并没有缺失,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反而需要他的照顾,因此在他心中父亲和自己的地位是平起平坐的,这一恋父情结演变成了类似于同性的恋情。
克劳德不掩饰对男性裸体的渴望、要掌控自己的老师、和(小)法拉亲吻……
中产家庭事业危机、感情危机云云教育电影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背景,在一开头就指出学校成为了试点学校,要统一着装,让不同背景的学生趋同,显然吉尔曼很反感这种做法——在一众老师鼓掌时吃面包。
吉尔曼在发现了文学的苗子后,对他进行培养,干涉他的创作,希望把他培养成"自己"。
但正如一切笨老师与天才学生的错位模板,克劳德开始不满、开始有了更多的目标,他瞄准法拉一家,也望向吉尔曼的生活。
在克劳德的引导下,吉尔曼开始落了下风,甚至在黑板上画写作思路的都变成了克劳德,乃至最后克劳德进入吉尔曼家、和他妻子做爱、挑逗失去一切的吉尔曼。
一个中年男人失败的文学梦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即吉尔曼的妻子抱怨自从克劳德出现,吉尔曼不再和她做爱。
影视作品中的x无能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解释。
吉尔曼夫妻实质上是貌合神离的,丈夫无法忍受妻子代理的"艺术品目录",妻子不欣赏丈夫的"文学",因此两人的欲望必然得不到释放。
吉尔曼唯一的知音就是克劳德,唯一让他期待的就是他的周记,或者说是自己想要的文学。
从他那儿,他能满足"偷窥欲"、子嗣、出轨欲或者说性欲(对艾丝)、青春的感觉,这些欲望依托于克劳德,最后发展成了对自己学生的感情。
想到这里我也算是明白了中年男人恋男童的动机,说白了不就是恋自己。
只不过自己太过悲催,爹不疼娘不爱,连自己也讨厌自己,于是把自己投射到年轻的同性上,给予帮助的同时又无法抑制自恋情结的爆发。
写到这里,顿觉自己的影评变成了"情节目录"、"主题目录",像是份绞尽脑汁写出的阅读理解的答案,又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看过电影、而非LLM生成的、劣质的电影鉴赏课课后作业,那就闲扯点,不如就"艺术品目录"谈谈。
自中学起,我常常觉得许多人写的文字都是词藻的堆砌,实则空无一物,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浅薄乏味。
还有那愚蠢的应试作文,简直是中学教育最保守最刻板最死气沉沉的角落。
比起这些,我更愿意写些天马行空的诡谲文字,笔下的人物如提线玩偶喜怒无常,时间随意流动、空间任意组织,在这里逻辑可有可无:就像梦一样。
而一切的深邃的、骇人听闻的、小众的、猎奇的、温馨的、感人的、滑稽的……,想通知读者的,都深深地埋藏在这底下,并且我告诉读者:"爱挖不挖。
"
拿锤子敲开脑袋,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用洗涤剂洗三遍,再用清水漂洗。
得到的废料用同位素标记好,拿去焚化炉焚烧,别忘了打开GPS后台,心里默默记下ID。
然后梦醒了
破电影
这片到底哪里好了哪里好了哪里好了?!!!。。。。。
你在字里行间看风景
1.对虚构与现实的剪辑和混搭极为出彩,差点傻傻分不清;2.对枯燥压抑、貌合神离的中产阶级家庭危机的犀利讽刺;3.画面分割开场,结尾致敬《后窗》,形式上妙到颠毫;4.古典配乐带入感够强;5.融惊悚、道德禁忌(各种不伦恋)与对电影、文学本质的解构主义探讨(读者与作者权力关系转换)于一身 (9.0/10)
剧本在戏中戏和符号学方面做得很棒,文本结构有实验性,和悬念结合得好,音乐很带感。但完成度差一些,穿帮镜头太多,不细致。P.S.这片子逼我复习了法语书面语里的简单过去时。我喜欢这孩子的作文。
缺乏深度,有人性无物性,缺乏类似影片“千言万语”的历史背景,显得单薄阴暗。
看的困死,可能我真的没有偷窥欲吧,一度看不下去耶
欧容教你如何用电影讲故事,剧情的推进高潮迭起,电影与文学的魅力交织,可惜结尾收得不够好,但仍可算是近两年牛逼到爆的片子了,五星力荐。
不喜欢 悬疑惊悚不应该是古典乐和慢节奏吧 弄得我总想快进
有点做,小帅哥眼神真像阿汤
不知道怎么,我就是特别不喜欢这个电影的调调
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是窥私欲的产物,后人将其置之圣殿,却忘了它们其实诞生于幽暗而非堂皇。我们以为窥探能带来上帝视角的满足,安全的刺激,却从未意识到自己早已深陷其中,并将为此付出代价。少年窥探同学,老师窥探少年,我们窥探剧中人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被导演静静窥探着。
+ 像是朴赞郁拍的(对于“在场”的表现都那么相像),但朴可能还要好一点,全片都充斥着说不出的奇怪。为了服务于这个看似精巧的元叙事,欧容掏空了一切可供挖掘的暖昧,没有人物,只有奇情的断面。于是Claud 的动机也被架空——似乎并不重要一般,不过是被当作黑色符号摆弄的人物,做出什么都不令人意外。整部电影就像一场游戏,或是一吹即散的泡沫
冗长无趣
让人恶心
懒得去想什么虚幻与现实的交错了,最近想看像设计图纸一样的电影
节奏有点慢
拿了本塞麗娜的《長夜行》把老頭給砸暈了,我就注意這種事兒~
猜到故事了。很多对写作有用的东西倒是
最有意思的桥段就是法语老师吐槽冯唐的书怎么好意思拿出来卖,简直就是”屎”了!骂得真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