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发现是2012年的剧,惊呆了。
还以为是这几年的剧集。
一群聪明有胆识、曾有神秘身份的女性,因为强有力的共情能力,为了女性的安危用第六感加寻找规律和模式,找到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
从细节里面看出女性视角的社会:1、家暴男,一个那个聪明、优秀,甚至是在秘密单位工作的女性,依然没有能避免遇见家暴男。
2、战争受过伤的丈夫,一个在战争中受了伤害的丈夫。
这个角色有的时候让我很迷,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会愿意让女性抛头露面,到她去见局长,但又是一个很想要管住妻子的人,看到妻子出现在车站时候的眼神,然后质疑妻子不着家的时候。
我总感觉他是因为瘸腿了,或多或少少了点安全感和自卑,才没敢特别大男子主义。
然后企图告诉她她是母亲,别冒险。
(我觉得他只是想过普通家庭生活的日子)3、四人组里面单身女生(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女主找她的时候告诉她自己结婚生子了,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了哀伤和失望,其实她对女主是有爱的,或者说是情投意合甚至是崇拜的,毕竟一起破译了那么关键的密码,她单身,对朋友体贴。
其实我更相信她的设定是那个年代的lesbian,最后果断的杀死凶手,在关键时刻就不会掉链子4、女主,一个靠极敏锐第六感生活的女性,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为了家人豁出去?
当然不全是因为家人,我觉得她更多是为了自己,每一个破解对她来说都是兴奋点。
也有号召力。
说她确实厉害,但是不顾家人的安危,抛头露面,那反观现在有一些男性在外面呼风唤雨,对家里不管不问,也说是为了家里好,才不着家的。
这两个观点我都觉得挺蠢的,都是一些第三视角的强盗逻辑很碎片,就没有过多的推理,而是在用这个故事来勾勒了那个年代的聪明高知女性的生活吧。
挺好的
3.9 在微博上掀起了“淑女的品格”的浪潮时,我看到了安利: “首页搞的女子天团人设,其实就有现成英剧可以吸哇。
布莱切利四人组,有中产家庭主妇,有逃离家暴的工薪女士,有游走黑白的成功女性,还有不婚工作日常的老太太,四位女士战时搞情报的,战后回归平常生活又因为一桩谋杀案重聚一起破案的事。
特别好吃,安利!” 它讲了一个类似退役的特工宣操旧业的故事,四位女士合力破了一起连环杀人案。
女士们不仅破了案,也实现成就了自我。
本就是最优秀的精英,沉浸在家庭琐事中虚妄度日难免有些可惜。
讲到这,我想表述一下我所理解的 “女权主义”。
我只支持“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人人平等。
朋友曾经问我这个单手狗,如果有一天我有男朋友了,一起出去吃饭怎么付钱?我当时的回答是一定会AA制,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在餐桌前将消费金额对半分各付各的,还有种理解 是这次你请了我吃饭, 下次我会请回来,形式不一定还是吃饭,可能看电影、赠送礼物等等,但一定会付出。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个人认为“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是最合适的,双方共同的背景、相似的爱好、相近的三观,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两人的相处交流更简单有效。
贴上我2017年写的一段话:门当户对真的是有一定道理啊,换种说法叫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平等才是最能维持持久状态的法宝,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家境上的。
当彼此的思想和三观都能达到某种契合的状态,趋于平等稳定,彼此才会更加和谐亲近。
昨夜一口气看完这出剧, 推理不是重点,四个女人各展所长的高效率高素质团队是绝对的亮点,故事自然少不了她们的男人(们)和孩子。
内心期望每日所为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影响使其改变,个体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是她们重新站到一起开工的源动力。
国家机器在战争中的角色和本色虽着墨不多,但是依旧一览无余,对于人性的扭曲和摧毁,作为芸芸众生,在战争中你我多少都是“被侮辱 被损害”的个体,包括那位killer......
布莱切利四人组,可以说是英国的二战密室成员,在战后十年以后,破案的故事,运用她们曾经的专业技能,把警察局无能为力的谋杀案,漂亮的破解了。
女主苏珊,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已经熟练的运用大数据在寻找深藏着的凶手,简直牛掰得不得了,这个看似内向甚至有点木讷,其貌不扬的外形,在美女成堆的女演员中,反而给你记忆度极高,当然,演技的精湛,让她撑得起高智商密码能人,也演的好一个有故事的女仆,英剧中这样功底深厚的演员比比皆是,高超的编剧配上内敛的演员,是英剧制作班底的标配,也是长盛不衰,越看越爱的缘由,毕竟看剧是为了看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贴切的表现出来,服化道和美貌终究不会长久。
就像一件品质上乘百分之百的羊绒衫,可以陪伴你很多年,而流行的衣裙只能穿一季就会丢弃一样。
说回英国密室四姝,战后的落寞,与社会阶层的降格,让她们深厚的理工科大脑闲置多年,难怪战后女权运动兴盛,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呀,如果给女性机会,图灵的密码机可以提早若干年转换成电脑,在当今习惯互联网的时代的我们,觉得莫名无辜,长头发的脑袋一样是聪明绝伦的,而颜值这种附加品,在最强大脑面前,可有可无。
推理剧本身就是理工科大脑的用武之地,犹如钟表或机械般严丝密缝的逻辑,本身就是魅力无限,而战后创伤导致的犯罪心理,无疑给本剧增加了历史厚度。
相比于我们的风声风语,更像用谍战来包装的职场争斗史,然后还往往加一点政治因素,两党相争的大背景,背离了逻辑推理本身的独特魅力,跑偏了。
这也是英剧始终吸引人的原因,任时代变迁,本真犹在。
(全文有非关键剧情剧透)
“如果给一个电视剧剧组四个女主角让拍一部女主戏,你要拍什么?
”就当前的认知,我想象了一下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国剧导演:“啊四个女主?
后妃嫔姬齐活儿了,来,我们来拍宫斗。
”美剧导演:“啊?
有四个女主?
是闺蜜、邻居还是同学?
给我几个男主呢?
哦,这也没太大关系,可以给我一打男演员客串么?
来,我们来拍八季撕×联手再撕×外加男友轮流换的情感大戏……”英剧导演:“哦,有四个女主……你们应该是四个高智商的女主吧,来,我们还是拍推理剧。
”脑洞完毕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一部方方面面恰到好处的真·英式推理剧集。
英国影视工作者真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捍卫了他们作为人类文学史上本格推理先驱者的尊严。
第一季,三集,集均45分钟,一个案件。
剧中人物技能分工各异,角色非脸谱化,全程推理部分量大料足,剧情发展除结尾部分,主角不开挂。
噢,发现这部剧的契机是《无人生还》(2015 BBC版),本片的第一女主(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Anna Maxwell Martin饰)正是我之前说的那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女仆。
没错,正是这同一张脸,演出的却是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她不是外形上的大美人,却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等你看完这两部戏,也会回来跟我说同样的话的。
恰到好处的复古氛围剧集定位在二战后的英国。
酒红色的女式风衣、黑色小圆礼帽、昏暗的室内光线、滴答作响的打字机……还有那怀旧气息浓重的煤油灯,尤为令笔者印象深刻。
犹记得当年在学习我国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每每提及“煤油灯”这一意向,老师总要科普一下其曾名“洋油灯”的历史以阐明产自国外的历史渊源。
不知还有多少观众有跟我一样深刻的印象呢?
还有拜讨论区和图片评论里的豆友们之赐第一次听说的“尖头内衣”。
据说“20世纪尖头文胸风靡好莱坞,并在服装发展史上曾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当红女明星纷纷穿上革命性的新内衣设计,以展示自己的魅力和个性。
”足见该剧主创在服装道具方面的考究和用心。
恰到好处的推理情节在如今这个各种打着“推理”之名拍出各种神奇大胆题材作品的当下(咳咳,具体就不点名吐槽了,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笔者的最新日记探讨。
)能看到一部推理部分量足且不浮夸的剧实在太太太难得了!
“本格推理”这本格二字为日本原创,意指传统的古典推理。
当然,本剧的女主们非本格侦探小说里的职业侦探,她们破案的手法带有浓重的自身职业技术色彩。
首先:女主发现警方在案情方面有所遗漏就是基于罪犯的行为应该遵从某种固定模式的推论。
这一点本身就是密码破译技术往刑侦方向的移植。
然后她们各尽其用地发挥了自身的特长。
这一点上我得说,也许因为不是大热影视作品吧,豆瓣的简介里所谓“四个拥有特殊技能的女人”太过敷(keng)衍(die)了,本剧绝对是很正经的推理作品好么;绝不是美剧中常有的那种特异功能拯救世界好么,所谓“特殊技能”当指各自擅长的职业技巧更为妥当。
例如原先位值上司的年长女士在相关部门拥有的各种给力人脉;而记忆力超群的美妞则能担当超强记事本的角色;精于填字任务和发掘深层次pattern的女主擅长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实为团队的核心大脑;而大胆果敢的刚健美人正是团队勇于突破的强心针。
另外,本剧的女主们也绝对没有各种逆天开外挂,大家又是分析路线图排列组合找交叉点又是真值表、排除法的……理工科基础技能玩儿的炉火纯青,面对强大的对手也是一路从坎坷和失败中“打怪升级”。
剧中也提到,这几位智商卓然的女士所做的一切推理都是基于警方已公开的部分真相之上的,所以当中有个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现实问题。
因此那种Get到一个点就全局了然的情况在这里不存在,剧中提到的每一条推理论据和结论都很值得推理爱好者认真思考。
(实际上在看剧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难完全跟上女主们的推理进度。
)另,真凶很变态。
本剧的拍摄过程中还是尽量避免了太过血腥和残忍的写实拍摄,在贴合主题背景:二战参与者 的前提下,体现了人文关怀。
恰到好处的女权主义
就这一点可以说该剧真正做到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四人组中最年轻的那个屡次被丈夫家暴的美丽小妞在亲身钓歹徒又被丈夫毒打之后,姐妹们一边破案一边陪伴她度过卧床休养的艰难时光,之后更是亲自为她安排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彻底摆脱了家暴残害女性的婚姻生活(结合第二季开头判断)。
没有高亢激昂地喊口号情节,没有与男权激烈地抗争,姐妹们就这样理智坚强地做出了最明智的安排。
还有女主Susan不被丈夫理解的四处奔波、四人组各种争取却不为身为权威的警方男性们重视等遭遇。
曾几何时,她们凭借自身的智慧为二战的提前结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而战后,却由于自身性别的限制和要保守战时秘密的承诺,只能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闲度余生”。
我从来不认为某个行业的的繁荣是集聚全部从业人员的力量所达成的。
相反,能真正打破时局限制取得行业突破性进展的一定是处在业内top的那极小部分人。
一如苏格兰场的警方,他们想的不是抽丝剥茧地侦破案情精进行业技术而是快速找到个凶手了结此案。
这样的见识和技术限制自然是无法与高精尖战斗性人员抗衡的。
犯人属于后者,布莱切利的妹子们也属于后者,这只关乎智商情商,与性别无关。
我们为女主们喝彩不是因为同为女性,而是出于对高端人才的珍视和理性推崇。
而就我个人而言,很反感并反对咋咋唬唬地“争权”式斗争,如果呼吁重视女权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令男性难堪和被欺压的条件下,那么与男权主义下女性受压制的境况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不平常女孩”注定不该沦为平庸不是出于无端空谈,而是基于她们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
而发声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基于理性思考提出的合理优化社会结构调整之构想。
最后还是得感慨一句,屡次被各种“神片”折磨摧残之后还是英剧合我心意啊。
遇到这样一个不狗血不神话、分寸拿捏得当的真推理剧集,你就看了吧。
好看的悬疑剧——第二季比第一季更精彩推荐:喜欢悬疑类破案剧的朋友这部剧有着浓浓的复古美和精致的腔调,从服装、饰品、家俱、报纸等等细节都很考究。
加上影片的复古风格,很容易代入二战后的氛围。
四人组均在二战时的布莱克利密码破译中心工作过,有着各自的特长。
有的擅长记忆、有的擅长语言、还有的擅长数据模式分析。
战后,她们尘封了对往日荣光的自豪与纪念,融入了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
故事的开始,就是围绕着几期针对女性的凶杀案,四人组中的一人“苏珊”,根据报纸上公开的消息敏感的分析出罪犯的犯罪模式以及警方可能漏掉的一起未发现的凶杀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她力有不逮,于是联系上了之前在布莱克利同组工作的几位前同事,联合起来追查案件。
这部剧有很多亮点:1、主角们不是全能英雄基本上无论是美剧还是英剧之前的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剧中的关键主角都是全能英雄,不仅能够和警局内部有良好关系,以取得警方的信息和资料;还具有各种先进装备来获得先机,最差最差,也有武器装备来保障安全。
本剧全都没有!
各位主角,有的是需要按时回家照顾家人起居的主妇;甚至被家暴的姑娘;还有一个是在咖啡厅打工的服务员,请假都很困难。
剧情的推进很符合她们各自的身份,情节的推进更多的是靠各种公开的报纸信息和获得的文件资料,以及各种推理和思考。
各种脑力激荡之下,情节紧凑,剧情紧张。
其中她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家庭的不理解、被辞退丢失工作,甚至和罪犯面对面的恐惧。
2、温情与责任破案剧中,侦探们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
总要有动机来说服观众,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剧集是以侦探的超能力为先的,福尔摩斯是为了济世救人、匡扶正义么?
——也许,这最多算个捎带手的事儿吧。
福尔摩斯的动力是为了获得智力上的快感以及打破自己的无聊生活。
本剧完全不是,姑娘们在遇到困难、罪犯对家人的威胁、自身的生命危险、无法面对的恐怖场景带来的噩梦,依然前行的动力——是不能让无辜的人继续受到伤害。
她们之前在布莱克利的工作也仅仅是破解密码的文职人员,不具有超能力,武力值近乎为0。
面对罪恶,依然前行的动力,是需要去救人的责任感。
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这都非常动人。
本剧在情节进展方面层层推进,看起来很过瘾。
考究的细节、浓浓的复古氛围也很舒服。
唯一的不足,是第一季最后的结尾比起前面的层层铺垫,有些突兀。
苏珊这个人的性格第一季里有点极端而阴霾。
第二季相比之下,这两点都有很大的改善。
第二季引入的Alice,性格更阳光,更可信。
第二季的破案环节也更合理。
第二季五星推荐,第一季四星半吧。
对itv的年代剧和推理悬疑毫无抵抗力,看了《布莱切利四人组》第一第二季 战后背景 纯女性推理团体,蛮少见的。
有人说是马普尔小姐+绝望主妇哈哈哈。
战时高度保密的女性密码破译员在战后平淡乏味的主妇生活里如何寻求自我,人物形象刻画得很出色。
楼上有个评论很有意思——女人当侦探不容易啊,福尔摩斯有华生风雨无阻相随,太太破个案还要分身回家烧饭伺候丈夫孩子……哈哈哈确实。
说实话《布莱切利四人组》本剧的推理剧情有点弱,推理结果给人感觉前面有点故布疑阵 虎头蛇尾。
不过剧情倒是很有意思 不同于古典推理的模式和套路 倒是对非现代刑侦技术 犯罪心理学和犯罪模式有了不一样的阐述 倒是蛮好玩的。
虽然作为文科生完全看不懂里面的数列和密码解析啥的……最近出的衍生剧《布莱切利四人组之旧金山》更值得推荐,整体剧情倒是完满了不少 对凶手的背景和心理交代更丰富了些 也合理了。
还能看到战后英美社会生活变迁。
我觉得要吓死了,每看一会儿就把音量调成0,实在太可怕了,然后看着看着弹出一个弹幕说她先看了结尾发现大家都平安无事再倒回去,我也赶紧去看了下结尾安安心,本来是想去听英英来着,结果剧情很紧凑都奔字幕去了这部剧还是很好看的,衣服特别特别好看。
喜欢Lucy还有女主的丈夫。
我还打开第二季看了一点,然后想到第一季看得如此害怕还是放弃了,难怪第二季弹幕那么少呢
马克吐温的一篇小说里写:人类中出现过的最伟大的军事家上了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对他顶礼致敬。
跟他比起来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啥的也就是个排头兵的水平。
此人在地球上默默无名,一生做鞋匠,一辈子没打过仗。
说起来战争确实可以极大的改变任何人的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是灾难,对极少数人而言是一展所长的绝佳机会。
对布莱切利(豆瓣里电视剧的名字打错了,难怪搜不到)四人组的几位主人公而言就是这样。
如果没有战争,她们相夫教子,闲暇时玩玩儿填字游戏也就罢了。
而战争给了她们发现并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自己能干预甚至改变战争的进程,多NB。
说起来女权运动也与此有关,女人们因战争得到了工作训练,并发现自己干的不比男人差,由此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
(阿加莎的两便士系列也有点这个意思,当然两便士是夫妻双双把案破)所以整个剧有带有温和但是鲜明的女权风格就不足为怪了,瞧那些笨蛋警察们被罪犯牵着鼻子走的蠢样儿,还是得靠我们几位女士出马同时-英剧可爱的地方就在这里-整个剧情比较扎实,步步为营,经得起推敲。
很多地方也是点到而止,不打鸡血不喊口号。
不至于让男同胞们看了觉得刺眼。
女主角那个对老婆在干啥一头雾水有点抓狂但还是展示了极大的支持与宽容的老公很可爱。
想一想如果是我自己的老公突然这么神神秘秘起来,姐打死也不干非得让他老实交代不可啊。
所以,2边各得1分。
本来嘛,男女之间就应该是携手共进的关系。
每个人干自己所擅长的,不以性别区分才好。
PS:看见几位女生贴了一墙的纸片,顺便赞叹一下计算机的伟大。
布莱切利四人组之旧金山倒着看的,先看完了第三季,然后意犹未尽的找来了第二季,第一季,还好有破烂熊字幕组的翻译,三季加起来才十五集,真的是看一集少一集,舍不得看完。
尽管每季的主角都不大一样,但是每看一集却都有意外收获,Jean看起来眼熟,应该是英剧里的老角色了,气质沉稳大度。
Lucy是杰克绅士里的小黄鸭,演戏的时候才二十出头,嫩的都可以掐出水,是个记忆超群但有点含蓄的小姑娘。
Millie居然是南茜的情史里的Nancy,真的是太惊喜了,剧里对她的描写是高挑又自信,衣着永远是那么精致得体,复古英伦,简直是那个时代的化身,气质是又御又攻,无拘无束,喜欢到处旅游,精通俄语德语,但是每季都因为案子失业,甚至还被绑架,未免有点惨。
暗戳戳的站一下M&L,当然M&J也是可的。
剧里她善于交际,搜集情报,交给Susanna这个超级大脑汇总线索然后分析算出犯罪的模式。
Lucy的过目不忘会提供足够的数据来支撑确认她们的假设和结论,最后由Jean指挥部署开始行动,环环相扣,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
每看她们破一件案子,简直是一种享受,就像看着一台精密的密码器解密一样,有条不紊,剥丝抽茧,一条条线索,逐渐串联起来,最惊险的不是结网的那一刻,而是预料不到的线断网破,但往往四人却能绝地反击,在最后的那一瞬间将网收住,惊险刺激。
每次看到她们四个聚到一起时,就觉得再难再大的案子都难不倒她们。
但是剧里并没有神化她们,她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要做繁琐无聊的家务,破案前甚至要给丈夫准备好饭菜才能出去,在外面为破案引诱变态杀人狂被绑架,在家却因为内衣的撕坏被丈夫家暴,为救朋友而上了黑名单屡屡失业,却毫不后悔。
第一季和第二季Susanna的演技让我折服,虽然颜值不高,但是处处流露出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却让人一点点沦陷,心思缜密,逻辑思维强悍,她就像整个案件里的顶针一样,一条条穿起来,由点成线,线线织面,丝丝入扣,密不透风。
虽然才15集,却短小精悍,整个画面和镜头给人的感觉就像在看电影,精致,让人仿佛就置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伦敦街头,阴沉的雨天,有着明媚阳光的中心花园,狭隘窄小的楼梯转角。
有时像一张复古沉凝的油画,定格了那个时代的风华。
有时又是一帧帧跳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的变幻流逝。
情节方面,感觉有时候智商不够,跟不上女主们的推理,解密数学什么的,看完之后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对解密跃跃欲试,想着自己也能解开,结果一开始光数独都没心思解,还好这个剧还有个纪录片,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关于布莱切利的历史。
结局太水了,果断差评。
场景很传统的英剧风,剧情太虎头蛇尾了,没有追第二季的动力了
这种“大海捞针”式推理剧集果然不对我胃口,总觉得有点自说自话。
你有这等的技术和坚持
一点吸引人的地方都没有啊
其实四个女人在信息这么少的情况下就这样推理出凶手并手刃之,也有点神剧倾向了,但好在影片对时代感的把握很细腻,对女性社会地位与家庭诉求的刻画,也有棱有角了。
男强仟犯、男暴力犯、男杀人犯。还以为在看男导男编拍的男社新闻。在看到热评“恰当的女性主义”时,娥就该避雷。
案件简单无新意,破案手法和剧情都很单一,总体评分偏高。
第二集結局就神作了
优点在摄影吧。其他真的很一般。
强行蠢化警察,逻辑就难通
放在性别叙事上的精力应该多用来打磨故事本身。有太多牵强的情节,幼稚的情节,还有一眼就看出来创作者准备怎么编的情节。
不喜欢满屏充斥着女性相互戕害的宫斗剧,相互给予力量才是现代文明社会提倡的主流。
或许解密上有点本事,但是很多行为上相当欠考虑,几次险象环生都只能说她们几个运气好(主角光环)…还有二战时期美军靠可卡因,英军居然靠女人图片也是绝了…
气氛是挺吓人的,但是抱歉我不觉得这算推理,很多关键线索都是别人告知的,如果别人不合作怎么办?另外Susan让我觉得特别不舒服,集合了我不喜欢的n个特点也是绝了。(吃了虚假安利的我很气愤
boss战五渣,女主时不时情商掉线,四女的人物形象塑造过于脸谱化
愚蠢到让我觉得 女主们还没干成大事的时候 她们就已经被干掉了
推理有些个跟不上节奏,题材还是很出彩,战后英国纯女性主角群像描写。
看得好难受。第一次遇到侦探故事绝大多数篇幅是用于跟非恶势力斗争的。相比于侦探主题,它更多的价值在于讨论性别议题。四个人作为女性的四种典型代表,遇到相同或不同的阻力——不论你追求自由还是选择家庭,你要面对的都是不理解、不支持。跟其他等女性侦探相比——刘玉玲演的华生除了有点恋爱迹象外,没有讨论任何性别带来的不同。马普尔小姐经受了大家的质疑,一介女流为什么要掺和这么多。但她本人对侦探权力没有更大的渴望,小说中提到的阻力也不及《四人组》——她更直白更具体更详尽。也因为直白,未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一股脑的抱怨可能会不太容易被接受。与之相比,推理故事逊色些。整个故事的反转是精彩的。但毕竟留下的篇幅没有多少,女性角色的设定限制她们能进行的推理活动很少,对于推理过程的描述平淡,节奏缓慢。
好看到要cry了!!!四位阿姨真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