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哲学家

Lou Andreas-Salomé,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In Love with Lou - A Philosopher's Life,Lou Andreas-salomé: Wie Ich Dich Liebe, Rätselleben

主演:妮可·黑斯特斯,凯塔琳娜·洛伦茨,丽芙·丽莎·弗赖斯,海伦娜·皮斯克,马蒂亚斯·李尔,卡塔琳娜·舒特勒,菲利普·豪斯,亚历山大·谢尔,朱利叶斯·费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语言:德语,意大利语,俄语年份:2016

《恋上哲学家》剧照

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2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3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4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5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6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3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4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5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6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7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8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9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20

《恋上哲学家》剧情介绍

恋上哲学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俄裔哲学家、心理学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寡居在纳粹德国,一位年轻学者的到访令她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圣彼得堡的求学生涯、青年时期的成就与爱情一一浮现在眼前。本片是哲学家莎乐美的传记电影,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三个时段呈现出来,连接这些片段的线索则是明信片,角色被放置于静态的景物和人物之间,宛若行在画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墓中无人丫丫的夏真人快打临江仙神探伍士德魔镜:致命前任请告诉我们关于战争的事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九尾妖狐之血泪美国派(番外篇)5:裸奔失形卧虎藏龙春&夏事件簿所有的土路都有盐的味道女牛仔的故事奔跑吧,少年碰撞时尚世家北欧人:维京传奇解忧之父子除魔模范煮夫第一季病毒禁区生死试炼烽火芳菲冲撞指定幸存者第三季热血司祭济众院白象坐着的女人

《恋上哲学家》长篇影评

 1 ) 被夸大的自我意识

菲佛真的是讲出了我全部地想法,莎乐美所追求地自由在我看来是自我禁锢,是她给自己定下地教堂,只是为了摆脱所谓的家庭束缚,在和其他男性到达一定关系以后,就会义无反顾的离开。

她和菲佛说:爱上她的男人最后总会遭遇不幸。

可是她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诅咒或是恶性循环。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是她是极度自恋的。

青年时期的selbstständig菲佛真的是讲出了我全部地想法,莎乐美所追求地自由在我看来是自我禁锢,是她给自己定下地教堂,只是为了摆脱所谓的家庭束缚,在和其他男性到达一定关系以后,就会义无反顾的离开。

她和菲佛说:爱上她的男人最后总会遭遇不幸。

可是她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诅咒或是恶性循环。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是她是极度自恋的。

青年时期的selbstständig 发展成为后来的egoistisch,在我看来,以我的价值观来讲,我是无法理解这种所谓的自由的。

我咋有点开始理解莎乐美为啥不愿意结婚了

 2 ) 观影印象

有一部分电影和她的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即36岁以前,莎乐美还没有接受里尔克时,她抑制感情的做法是否让自己矛盾、挣扎过?

当然,很大可能是我自己格局太小才这样设想莎乐美。

说实在的,我非常敬佩她许下诺言——永不结婚。

她认为,放弃身体愉悦能获得精神力量,在个人幸福和理想真理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因为前者的幸福何其短暂,只有精神上的求索才能带来永恒、宁静的幸福。

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电影中,莎乐美听了里尔克为她写的那首著名的诗后,气急败坏地转身离开。

里尔克追问:“你不喜欢么?

”莎乐美怒气冲冲地回答:“很不喜欢,毫无意义。

”里尔克穿透她的话看到其内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把情感掩藏在自己筑成的心墙后,这就是你所谓的自由吗?

”莎乐美以无解来解释,只答他:“你不必理解。

”里尔克从未这么硬气郭,他在身体和心灵上同时愈来愈靠近莎乐美,继续追问:“你这个懦夫,你真的想放弃生活中的美好吗?

”一边说着 他慢慢贴上莎乐美的嘴唇,这次,莎乐美没有拒绝。

下个镜头,就是她开始急迫地寻求、迎上里尔克的亲吻。

二人云雨中,莎乐美的眼泪汩汩从眼角涌出,有一道堤坝正在瓦解、崩塌,不用以一己之身负堤坝之重的莎乐美柔软下来,她对里尔克说:“我从来没有和男人在一起过。

”我想,那眼泪的温度,一定是滚烫的。

这个场景之后,莎乐美才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走进我内心。

而且我以小人之心猜测,她在前36年中,未尝就没有设想过和保罗或尼采在一起,但是她压制了自己的欲望。

理解到她也有欲望后,我反而对她生起敬佩。

自古以来,男人在感情中游刃有余,个体事功、发展和情感间总能平衡得很好,但女人却极易在情感中丧失自我。

前36年,莎乐美虽已非常杰出,但还没有独立到自己能撑起一份感情,于是她选择不享受温柔乡,而是培育人格和精神,使其愈加丰茂。

其后莎乐美还有过几段仅止于身体的感情,此时她已经独立到,既享受欲望的快感,又不让感情压倒自己的主要目标。

莎乐美在回复尼采的求爱时曾说:“我更喜欢原则、理性、独立和没有情感。

”现在再看这句话,莎乐美内心深处的复杂况味,令人唏嘘。

有得先有舍,是毫无顾念地坠入爱河,还是一心一意地培育自己的自由?

当然,把坚持不结婚=女性独立=自由的观点过于草率了。

从莎乐美我们看到,自由不是什么都能做,而是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独立,因此能承担所做选择带来的任何结果,因此自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能承担后果的能力。

真希望以后能看到这样的片子,女性不用再以二元对立割裂自己的世界,她可以有自由、有爱情、有事业、有自我,人生的各方面能在她身上融合为完整的“一”。

安吉拉•卡特认为:“拥有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事。

”莎乐美同样把这作为自己的生命重心。

所以,当里尔克对其愈来愈依赖,莎乐美不得不经常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时,她离开了;所以,当身体之欢育有生命后,她毅然爬到树上跳了下来 ;所以,50岁以后的生命,她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拜弗洛伊德为老师,并在女性社会角色和性意识方面影响了老师的研究,而她在这领域建立的积极自恋理论,至今仍未过时。

 3 ) 恋上哲学家

俄裔哲学家、心理学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寡居在纳粹德国,一位年轻学者的到访令她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圣彼得堡的求学生涯、青年时期的成就与爱情一一浮现在眼前。

本片是哲学家莎乐美的传记电影,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三个时段呈现出来,连接这些片段的线索则是明信片,角色被放置于静态的景物和人物之间,宛若行在画中。

 4 ) 影志《恋上哲学家》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出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一个上层社会家庭。

幼小的莎乐美总是为父亲的健康向上帝祈祷。

但在她16岁的时候,父亲还是去世了。

少年时的莎乐美第一次接触了哲学,便深深为之迷恋。

这些经历影响了她的思想,也引发了她对宗教的怀疑。

在一次教堂礼拜中,少年莎乐美公开挑衅了上帝的权威,然后扬长而去,推开教堂门的一刹那,倾盆暴雨,站在雨中的莎乐美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莎乐美的一生都是如此充满了抗争,向着自由奔跑的。

皈依哲学的她潜心研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想,不屑于各种世俗人生,同时,也疲于周旋来自家庭的压力。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莎乐美成为男神偶像的故事。

在追求她的男人当中最有名堂的当属尼采和里尔克。

莎乐美属于那种超越性别自我认知的知识分子,专心追求思想领域建树的她对男女情爱根本不屑一顾。

在德国期间,他和保罗雷、尼采三人一同郊游,引发了尼采对莎乐美极大的爱慕。

很难想象一个陷入爱河的尼采是什么样子。

但最终,莎乐美离开了尼采,尼采极为痛苦,也由此萌生了他仇视女性的思想。

1897年,莎乐美又被德国诗人里尔克疯狂追求。

彼时,莎乐美已经成婚。

由于她超越了世俗的男欢女爱,更多的是在体会一种思想的感悟,所以,她的行为多少会被世俗卫道士们所诟病。

同里尔克的交往成为莎乐美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里尔克也完全视莎乐美为自己的太阳,一分一刻都不能离开。

莎乐美骨子里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这也就注定了她不能忍受同里尔克之间不能喘息的情感窒息,再次回归了孑然一身的人生状态。

50岁的莎乐美开始学习精神解析法,拜在著名大师弗洛伊德门下。

此后,弗洛伊德同这位奇女子亦师亦友,她对弗洛伊德学术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莎乐美的一生是斗争与反抗的一生,闪耀着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芒,她跨越了俗见陋识,活在自己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这可能就是她被男神爱慕的原因之一。

尼采不是生下来就是尼采,我们所说的那个尼采是1900年去世后盖棺论定的尼采,而他的思想也是同他的人生一样在不断的经历中逐渐形成的“尼采的思想”。

也许莎乐美已经从尼采的人生经历中升华为“尼采的思想”中的一个组成元素。

诚然,哲学和艺术都是人脑的产品,就像康德所说,我们的感官见识改变着我们的内心知识,同样的我们的内心知识也影响着我们的感官见识。

每一个哲学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文明背景之下,特定的情感人生之中,他们的思想都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每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中都被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和一次又一次的推翻。

经验主义似乎总跳不出理性主义的掌心。

因为有太多的无法解释,无法解释的自然法则,无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受,上帝的话题在哲学家的沙龙座谈中就从来没有被中断过。

大多数哲学家都未否认过上帝不存在,但这个上帝已经超越了宗教的幻觉,超越了人格化的束缚,她有可能是一个自然法则,也有可能就是一个女人。

 5 ) Flow with life | Salome

就哪怕活到现在莎乐美大概都是会上微博热搜的人,裙下臣是尼采/里尔克/霍夫曼这种角色,全片主题是“好生活要偷”,尼采为她发疯“在此邂逅的我们来自哪颗星星”,里尔克酒神和日神两段灼心的诗。

大概是,人的观念在时间里流动,身心均无法停止在一个静止的状态,时间到了,一切就发生了。

莎乐美超越了男女性别,当然也从未停留过对自己的分析。

 6 ) 见不如不见

这是一部传记片。

是关于俄裔哲学家、心理学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传奇人生。

说实在的,就我的理解,莎乐美按照片尾所言,主要成就是这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成果。

至于哲学上似乎并没有鲜明的建树。

或许,观众的窥私欲左右了电影的创作。

我感觉电影变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姑娘,然后和天才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发生的故事吸引了世人。

尼采,大家都认识,而片中这个特立独行的姑娘,从小离经叛道,喜欢哲学,还坚持“不婚”的信念,深深吸引了尼采。

甚至片中所言,尼采因为这个姑娘而疯狂。

然后就是年轻的诗人里尔克,居然迷上了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莎乐美,更绝的是这时候的莎乐美居然和另一个男人(也是爱她爱到要自杀的家伙)保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关系。

最后莎乐美还成了弗洛伊德的入室弟子,帮了老师很多忙,也在心理学上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莎乐美坚持独立,从一开始的信仰,到后来的投身创作赢得经济独立,再到爱情与婚姻的特别理解,到最后一个人带着养女终老。

她的一辈子,似乎风花雪月,也似乎总与世俗格格不入,似乎传奇色彩农历,也似乎孤寂难堪。

不过我真正感兴趣,以及真正的疑惑却是另一回事:一个聪颖而勤奋的人,一个人生精彩丰富的人,为什么没有在哲学上找到自己的结论?

片中还有一句诗歌,就是里尔克写给莎乐美的:我是女性之母,你是男性之友。

这句话好像也被引用了很多次,原来这里是出处。

18.1.18

 7 ) 短评放不下

能让人短暂感到生命激情的电影,莎乐美真的活得自私得理直气壮,或者叫自恋,理智上极端强调自我意志,不用别人来教她如何过她的一生。

看她和保罗,尼采,里尔克的情感纠缠。

里尔克原来是这样有女性气质啊“点燃我的大脑,你仍活在我的血液里”。

几场雨中的光影美极,雨成为精神解放的象征,她放弃信仰从教堂里走出时,她和里尔克放纵去爱时……

 8 ) 感情内求不内耗 人生潇洒走一回

这部电影看了很久,却一直无从下笔,因为感触很深,思路却很乱。

有这样一位女子,她聪慧、自信、坚毅、理性、坚守初心;同时,她还强势、自恋、执拗、冷血、独断专行。

你会忍不住靠近,还是近而远之?

电影《恋上哲学家》中的女主莎乐美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又特立独行的女子。

而剧中的男主角们,不论是启蒙牧师基洛特、哲学知己尼采、保尔,还是诗人里尔克,在遇到莎乐美后,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求婚。

但他们均被拒绝,甚至是多次被拒绝,而拒绝的理由是“在法律上来说,我将是你的附属”。

哪怕是最终娶到莎乐美的语言学家安德烈亚斯,除了以刀刺胸口的自伤举动作为求婚的催化剂,还不得不接受了莎乐美“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的苛刻要求,确保莎乐美仍拥有完全的自由。

电影中的莎乐美,不愿被婚姻和生育所羁绊,在与世俗的抗争中,努力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电影中,弗洛伊德把这归结为她的积极自恋。

而我看来,这源于她强大的内心,情感不外求。

她对自由的向往,对掌控自己命运的欲望,远超于其他,包括亲情、友情,甚至爱情。

她的才华为她提供了实现财务自由的基础,而她的极度理性,让她从不因情感而内耗,进而能专心致志达成人生目标。

她也会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如前期是哲学、后期是心理学,但从不寄托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上。

正如剧中莎乐美所说:“我更喜欢原则、理性、独立和没有情感。

”对于情感,莎乐美抱着锦上添花的淡然态度,认为快乐都是很短暂的,不必太过留恋。

她的重心从来都是如何织好自己人生这张锦。

所以即便里尔克用炽热的真心带给她爱情与情欲的美妙体验,一旦察觉到底线被触碰,她便毅然决然抽身而去。

从利他的角度,这是自私无情;从利己的角度,这反而是一种超然豁达。

因为她在感情上,从没有主动伤害别人,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才选择了冷酷。

对于家境不如莎乐美、才华不如莎乐美,情感需求却比莎乐美多得多的普通女性而言,可以从莎乐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首先,放弃幻想。

几乎每个男人都是被莎乐美的才华所折服,进而向她求婚。

所以,爱不是无缘无故的,不要奢望自己什么优点都没有,却有王子来爱自己。

我们当自爱。

如果相貌平平,可以整洁清爽;如果情商不够,可以保持沉默;如果谋生技能不精,可以以勤补拙。

提升内在总是比提升外在(比如容貌)更辛苦,但风险更小且不会被剥夺。

其次,独立自主。

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时代,依靠自己的勤劳就能满足日常物质生活所需。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所以更要学会依靠自己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

与其把感情寄托在不可知的“真命天子”上,不如寄托在可控的兴趣和爱好上。

哪怕是刷短视频、看小说、看电影、打小游戏,也得到了一定的精神享乐。

当然,如果只放在这些纯输入式的精神享乐上,未免会空虚,那就进一步尝试下制作短视频、写文章、游戏编程等创造价值的输出上。

即便是把自己的照片反复P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也算一种有意义的创造。

最后,珍视自己。

这个大千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正是因为有众多生命的存在。

而似乎除了人类,其余的生命都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也似乎除了人类,其余的生命都从不自怨自艾。

但情感丰富不是负担,它让我们能够更细腻地感知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

而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唤醒独立的本能,珍视自己,包括学会保护自己的情感免受伤害或及时止损。

总之,世上多的是莎乐美这样的男子,却没有多少像她这样的女子。

这样的男子多半被世人赞扬,这样的女子却容易遭世人唾弃。

我多希望这世上多一些这样的女子,能更多的演绎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9 ) 莎乐美的哲思残片

一部不需要用噱头去吸引眼球的电影。

在此,我不是指它是如何优秀而不需要他人的注目,我想强调的是它的叙述本身,它的内容始终不是为任何追逐噱头的猎奇者准备的。

看看吧,当银幕上的尼采和保罗.雷在告解室向莎乐美述说,“我自私、我不忠、我厌世、我冷漠、我自负、我常常怀疑自我……”影院里的阵阵哄笑已说明一切。

对于这些从未对广义人类心智有过思虑的观众,任何同情、忠诚、乐观、热枕、谦和、坚定信念都实属多余。

若让我为本片确定一个得体的译名,《露.莎乐美》足矣,以莎乐美不寻常的婚姻关系来看,姓名中来自丈夫的“安德烈亚斯”几乎可以忽略。

而确实,在导演的叙事中,从露易丝.冯.莎乐美到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转变也只是无足轻重的一笔,哪怕这件事本身却对旁人有着重大影响。

是的,这就是莎乐美一生的行事风格,她为追求每个现时的自我,坚决地斩断了她与旁人乃至于她与过去的自我之关系。

出于这一点,我甚至认为仅是译作《莎乐美》便足够,因为,她与同时代王尔德笔下那个毫无瓜葛的“莎乐美”竟有着出奇一致的自我 。

在影片中,莎乐美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是极其显着的,但是,至少从电影来看,这种追求却是某种程度的幼稚。

我对于莎乐美哲学思想的了解并不多,但根据电影中对我相对熟悉的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在思想和形象上的典型化描绘,我可以相信,这种银幕气质的幼稚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所有传记电影的类型通病,与《万物理论》《模仿游戏》《心灵捕手》等相仿。

但是,哪怕是出于典型化描绘,在具体的表达技艺上,《莎乐美》仍有不足。

例如,导演在描绘尼采时,选择的关键词是“酒神”与“日神”。

当尼采与莎乐美在对话中论及两者,导演画蛇添足地在两人的对话中补上“酒神代表感性与癫狂,日神代表理性与秩序”的说教。

如果不是出于解构的原因,艺术表达中的自我拆穿无疑是可怜的自说自笑。

熟悉近代哲学的观众当然知道酒神与日神分别代表什么,而对于其他观众,这里便是一处可取的伏笔。

因为,在后来的叙事里,当莎乐美遇见诗人里尔克之后,在她从禁欲者转变为纵欲者的期间,这正是酒神精神对旧欧陆传统日神精神的胜利。

如此前后问答的设置,当然能使叙事更紧凑、完整。

当然,很多人对电影结构的诟病并不仅仅出于这一个原因,而是出于电影为秉承德国表现主义的些许风格化画面采用了明信片作为叙事线索。

一张一张明信片构成的欧洲景象,都是莎乐美曾短暂驻足的地方。

因明信片时间、因果关系不足紧密,便使电影呈现出琐碎的碎片化叙事面貌。

但是,若说电影全无结构,那只是愚者眼拙。

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相当明确,是以传记作家与老年莎乐美的交谈、争执、言和勾勒了故事的大致框架。

两人相识、言说、争论、弥合的过程实则从另一面反映了莎乐美一生的心性转变:立誓不婚与闪婚、禁欲与纵欲、被爱与爱人……年轻作家渐渐揭开了莎乐美一生的自我矛盾,让她不得不辩称“难道72岁的老太还需要你来教我如何过完一生?

”此后的莎乐美才逐渐走向了自洽。

是的,终其一生都几乎是不自洽的。

莎乐美言行的混乱在她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十分明显,这也是启蒙之初难以避免的常事。

她逃避当时社会现有的一切,乃至逃避爱情、性爱、婚姻,并声称它们是她自由之路上的阻碍。

可是,自由不是逃避,自由是积极地追求内心深爱之物。

自由不是出逃的奴隶赤身裸体地在丛林里游荡,自由是衣着得体的人们走在探索的道路上。

自由是文明概念,而非任何霍布斯笔下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

在脱离文明语境的境况下,自由是不成立的。

这便是为何莎乐美最初的成绩并非所谓女权主义的成就。

尼采是聪明人,洞悉莎乐美未想透彻的道理,他知道她会违背不婚的誓言甚至品尝不道德的苹果,但他任何说服她的尝试在她自我保护意识过剩的城堡前都毫无作用。

在这一点上,尼采甚至诚实地可怜。

与尼采相比,莎乐美后来的丈夫安德烈亚斯便精明地有些令人不安。

安德烈亚斯对自己的需求一无所言,完全依照莎乐美对理想生活的要求展开了求婚。

而尼采却太坚守自我的原则:我爱你的哲思,我也爱你的美貌,我想与你讨论哲学、宗教、文学,也想和你在河畔、花园、书房做爱!

而你,竟然将这视为我灵魂的堕落!

“对于我而言,意识之美会激起对肉体的审美。

”不知尼采在得知纵欲者莎乐美的这段人生信条后又会作何感想。

即便她与各种各样的爱慕者做爱,但她仍旧与丈夫安德烈亚斯保持绝无性爱的婚姻关系——仅仅是出于早年想法和促成的荒诞婚姻。

我无法细数莎乐美一生有多少情人,但是,在电影中,里尔克无疑是其中最具激情而最一无是处的。

是的,诗人,里尔克,除了激情,一无所有。

他啊,孱弱的青年,默默无名,依靠莎乐美的帮助才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他的稚嫩与热情令她心生怜悯,却也成了她终于感到厌倦的原因。

如果说两人短促的情感纠葛中有些更能体现他们作为哲学家、诗人与世人仓促的情爱不同之处,那应是后来长达0年的通信。

不过,这些并未在片中有多少提及,更别说尼采的思潮通过莎乐美对里尔克诗歌的影响,以及后来里尔克在《杜伊诺挽歌》中所揭示的艺术本质。

从尼采到里尔克,莎乐美身上本应投射出这个时代哲思的吉光片羽,但电影却在叙事中成了载满风流韵事的名册,而这本名册的脚注里还有很多弗洛伊德写下的“编者注”。

是的,莫非是为了符合莎乐美后来投入弗洛伊德门下的事实,电影中关于心理活动的描述都有些心理分析式的一厢情愿。

无论怎样,莎乐美作为一名受希腊哲学启蒙、从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入门的哲学爱好者,最终居然成为了心理分析家,这近乎已是一桩惨剧。

我很难说,究竟是因为她确实天赋不过如此,还是因为社会对人心智有无尽的压迫。

至少,她作为一名豪门子女,竟然不好车马权势而希求智慧,这已是难得。

或者说,正是她的这种难得令众人倾慕不已,以至于忽视了她仅是不过如此的成绩。

当然,即便如此,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仍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历史人物。

感谢她吧,感谢这样的前辈,感谢她们的付出,今日才会有更多的女性思想者能有机会取得比之更大的成就,才让今日的男性文人们不必再为寥寥无几的迷人女思想者争得头破血流。

 10 ) 敬礼莎乐美

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拒绝了哲学家保罗雷Paul Rée的求婚并希望他把她当作一个男人但她没有拒绝思想狂人尼采Friedrich Nietsche在山顶的强吻与河里的调情却仍对他要求一段同志般的友谊尽管她强调放弃肉体欢愉才能获得精神力量可她仍与保罗同居三年并和语言学家安德烈斯F.C.Andreas保持了四十多年无性婚姻又同诗人里尔克Rainer Rilke结成了狂热的无证夫妻关系她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egmund Freud虽然仅有柏拉图式的爱情却不足以影响他们之间非凡的师生之谊终于看到这部讲述她一生故事的优秀德语电影敬礼莎乐美一个曾质问过声称上帝无处不在的神父是否上帝也在地狱里的斯宾诺莎的隔世知音一位曾经折服无数伟大天才的神奇女性

《恋上哲学家》短评

啥jb破译名?三流网黄文的标题。一个世纪前的女哲,活在了21世纪人的眼里就是这个样子了吧。拍的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7分钟前
  • 闸蟹大拿
  • 还行

搞不懂讲了个啥。。。演员都没在研究哲学的样子,表演出他们心中以为的思辨模样。还有,到底为啥要假结婚啊?

8分钟前
  • 有人喜欢打玉
  • 很差

🤢

13分钟前
  • 速度外正
  • 很差

莎乐美,来自俄国贵族家庭的现代独立女性先锋,和20世纪的德国文化界:尼采、里尔克、弗洛依德,从哲学到诗歌到精神分析。什么人啊,生在什么样的年代啊……所有现代女性的母亲,我们只是她的不合格的副本。叫尼采和里尔克那样的灵魂都颤动和癫狂的女性意识和独立精神啊!表现手法也很有意思,从老年视角回望一生,亦不后悔其过于自恋和莫名其妙的坚持与堕落,直到精神分析揭开其中的秘密。视觉上莎乐美出入油画作品般的画面,处理得很自然,又别有一番感觉,不愧是德国表现主义。

16分钟前
  • 某种存在
  • 力荐

天才收割机。

21分钟前
  • 心太
  • 推荐

19世纪奇女子,中规中矩的自传。感性的爱情,未必会瓦解理性的堡垒,而情欲的满足,同样可以支撑她的主义立场——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来形容:偷。

2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莎乐美是我最喜欢伟大女性之一,所以看之前很是期待 但说实话拍的比较平庸,太多了对白都是每个人经典理论或著作或诗作中的句子,做到看上去高大上很容易,可同时又极其容易陷入一个循环却缺少传奇人物本身的精髓与灵魂。

29分钟前
  • 炑玉
  • 还行

配乐舒服,照片动起来也很美,文艺范的传记,但在电影这种载体里讨论哲学形而上的东西确实是很难的,鼓励的加半星

30分钟前
  • 昵称及其之一
  • 推荐

黑尼采黑里尔克也太过分了吧

32分钟前
  • 较差

拒绝肉体的快乐才能释放创造力,而肉体的吸引几乎绝缘了精神上的共鸣.

37分钟前
  • L.L
  • 推荐

挺有意思的拍摄手法。

38分钟前
  • 我不是女王
  • 推荐

文青是哲学科普的灾难。

39分钟前
  • 明呈天下
  • 较差

烂片,撑了一小时便实在看不下去,理由如下。1 一位哲学家的成就应该是在学术方面,而不是被多少出色的男人喜欢,这是对露的侮辱 2 我理解应该以爱情片的角度看待本片,但我不接受片面化男哲学家的形象,将一个个杰出的头脑弱化成只有爱欲与情欲的存在,这是对尼采、里尔克等人的侮辱 3 试图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凸显中场阶级趣味,而无视大部分观影者并非哲学研究人员的事实,以抽象的文字代替形象的演绎,好按着观众的头接受这虚荣的趣味,真可笑

41分钟前
  • 雨夜蒹葭
  • 很差

想一出是一出 羡慕

46分钟前
  • _aryl
  • 推荐

里尔克的诗让我痛苦流涕

48分钟前
  • 笑溶
  • 还行

停在了,神父老头亲未成年女主那里,无法前进了

52分钟前
  • 奶油米kaori
  • 较差

严肃传记片。三代女主演技都很厉害!那张马鞭三人照也是白学始祖了(好想要里面的风景明信片

57分钟前
  • ✨Lachesis
  • 推荐

也只有在讲莎乐美的电影里,能同时看到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的出场了。尼采见莎乐美第一面时说:“我们是从哪个星球偶然同时降落在地球上的?”查了下,居然是真事?尼采真爱演啊。(片名译得很莫名,尼采明明只是一个配角。)

58分钟前
  • 远子
  • 还行

这不就是——别爱她,没结果?

59分钟前
  • 沐樱
  • 还行

这世界上有两个莎乐美令人百转千回,一是《圣经》,一是这位生活于19和20世纪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莎乐美;那个时代的这样女性即让一些男性向往,也让他们恐惧,因此产生了对于女性的复杂看法;而在莎乐美面前,那些男性的软弱一览无余;如今人们把莎乐美贬低为那些男性的某段桃花……

1小时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