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欣赏了这部在戛纳和平遥都备受赞誉的《小白船》,导演真的不要太会拍青春期少女之间那种纯粹的感情了!!!
里面的几个镜头美的几度令我落泪。
导演把青春期迷茫与缺少爱和关怀的少女拍的那么细腻动人。
相信所有人看完都会理解为什么15岁的刘娴会喜欢上明媚又破碎的金明美了。
明美在这里真的将自己的美丽完全释放出来了!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在哈尔滨拍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女孩观看这部电影时的感觉简直叠buff了🥹~——道外靖宇大街的老鼎丰、松花江的码头与灯塔、那些老建筑们…都存在于我的生活里。
已有龙标,有望今年上映🏳️🌈!!
😎所有人到时候都去看吧!
《小白船》是我朋友推荐给我看的一部电影,主创团队都非常年轻,导演甚至和我差不多大。
剧情是十五岁的刘娴因为妈妈要去非洲,她被送到了亲生父亲身边。
父亲开了一家快要倒闭的照相馆,照相馆前台阿姨的女儿叫做金明美。
故事就发生在刘娴和明美之间。
导演把勇敢和真诚这两种美好品质均匀地撒在刘娴身上。
她不合群,不喜欢少年宫的小伙伴,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我不知道刘娴对明美的爱是如何发生,或许是在黑暗狭小的阁楼、或许是在空荡的无人的练琴房,或许是在那些以朋友为名相处的日与夜。
夏天的炎热喜欢黏在人身上,从皮肤里冒出来,成为一个个难看的小包。
十几岁的世界像鱼缸一般狭小,和喜欢的人发生互动便是最紧要的事。
明美看起来是那种张牙舞爪的人,18岁的身体里仿佛有一个25岁的不羁灵魂,但她面对生活也依旧节节败退。
反而是15岁的刘娴,她的眼睛里写满了对爱人无限清澈的欲望,仿佛用眼睛将爱人抚摸一遍。
电影里有一幕是刘娴文艺汇演结束之后,没有看到观众席的明美,刘娴哭的像碎了一样。
没有人不会被那种心碎打动,属于她们的夏天结束了。
最后,女导演万岁,请大家多多支持女导演👩❤️👩
从不合适的服装讲起,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对照到最后明美姐姐在婚礼上穿着的那件量身定做的朝鲜服,尴尬青春期的情窦初开就这样戛然而止。
恨和爱是一样的,都很深刻,都很难忘。
朦胧而温柔的滤镜本身就像刘娴的梦,梦是陌生化的产物,在梦里所有的事都可以不符合逻辑。
对于刘娴来说,朝鲜语形成了梦的隔膜,她没办法从明美的母语里摄取准确的信息,只能从她的表情和语调中感知到明美的情绪。
这样的交流是不完全的,也是非理性的,也像梦里的交流。
明美在隆冬时对和朋友嬉戏的刘娴说,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开心。
其实不是的呀,两个人躺在床上,一转头刘娴就能看到明美,那是很亲昵很开心的一刻。
真正的开心不一定要用笑声来表示。
很多观众在刘娴生扑她男同学的时候大笑,但我觉得完全没什么好笑的,她只是在做探索在模仿,虽然这种探索的目的不单纯。
男性和女性探索性向的方式实在太不同,虽然这样讲有点stereotype,但托胳膊肘那场戏我实在想不出来男同片的实现方式,我觉得美好程度和过春天里缠手机那场戏完全并列。
明美演得很convincing,那个黏糊糊的小东北口音,特别像冬天透出来的阳光,对于活在baby blue这种冷色调滤镜里的小姑娘有致命的吸引力。
导演说,对刘娴来说,到爸爸的照相馆过暑假,等于刚从保温箱出来,真实的阳光带来的温暖和保温箱带来的温度完全不同。
看完之后我在想,对于刘娴来说,异性之间的情///欲到底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窥到母亲和同事的亲密,她对那个男同事的敌意显而易见,异性对于她来说是夺走她亲密关系的对象,这种敌对自然而然延续到了明美的已婚对象上。
再进展到她和男同学,亲密戏份里的目的性显而易见。
最后是明美带她和已婚对象见面,嫉妒无可挽回,猴子夺过他车上的装饰,大卸八块。
唯一的例外是她看到父亲和明美的母亲亲热,没有什么情感波动地离开。
说到父亲,刘娴的父亲说好每天去少年宫接送她,但没有一天实现。
他的缺席实属意料之中。
映后有观众说这部电影的“电影感”太重,生活感不足,我是同意的,有些地方设计感太强。
但鉴于简内个中环境中实在缺少对于少女情感流动探索的片子,我觉得还是可以加一点分,最终可以打4星。
18岁时每个人都在一艘夹杂酸楚和甜蜜的成长小船上,寻找着外界的灯塔。
电影《小白船》围绕着两个青春期的女孩展开,以刘娴和明美的成长为线索,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青春世界。
刘娴是一个相对晚熟、内向的小女孩,而明美则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姐姐形象。
两人的关系温暖而真实,彼此成为彼此的灯塔,让彼此卸下包袱,感受女性之间的温暖和安慰。
电影中的亲吻镜头,不仅展现了青春期的探索,更是对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和这个夏天的描绘。
刘娴融入周围的世界,观察着生活的多样性,而她的成长也在观察中不断发生。
电影中刘娴并没有过多地困扰于自我身份的定位,她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
整个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呈现了一个温暖而真实的世界。
这是电影《小白船》中的精彩片段。
电影通过色彩、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打造出一幅青春期少女们成长的画卷,展现了她们寻找灯塔的旅程。
电影希望传达的是,每个人在青春期都面临着不确定性和迷茫,但通过彼此的支持和理解,我们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归属。
记者&采访:编号104编辑:杨发财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抛开书本:这部片子的美术设计非常棒,电影中出现红色和蓝色,想请问您这里的设计?
耿子涵:其实从色彩角度上来讲,还是会回归到两个人物。
刘娴代表蓝色,明美代表红色。
整个片子是刘娴的第一视角出发,明美的红色就是一笔浓重的色彩进入到了刘娴纯净的蓝色生活中。
抛开书本:两个人物是如何设计的呢?
耿子涵:我觉得刘娴是一个小女孩,她更单纯,她也挺晚熟的。
她是相当于一直跟妈妈生活,被妈妈保护得很好,没有建立太多属于自己的特点或者特色的一个状态。
明美就是其实已经开始闯荡社会了,有自己的一套处事风格,她面对很多人能展现出不同的面。
比如她面对她的老男友,她就会彰显出一个小女孩可爱的一面;面对喜欢她的那个朝鲜族男孩,她会像哥们一样与他相处,我知道你喜欢我,但是我们继续维系哥们的关系。
反倒明美在刘娴面前反而是最放松的,不需要一直去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没有什么目的性。
这样两个女孩的关系是非常温暖的,是能让她们彼此卸下包袱,或者说让明美卸下包袱,有一种女性互相的安慰在。
抛开书本:那请问导演最初是如何处理明美和刘娴的人物或者感情设定的?
耿子涵:其实我会把一切都归结于青春的不确定和这个夏天。
因为这个夏天刘娴来到爸爸的照相馆,这个环境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并且爸爸对于刘娴来说是有点怪异的。
其实明美的出现对于刘娴来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漂亮的姐姐,好像我在爸爸的照相馆的生活能过得有趣一点,至少不会那么痛苦。
她们相处的时间渐渐变多,刘娴对明美的了解越来越多,然后了解到明美的多面。
比如说她的父亲,她的过往。
她们不断的靠近,都是在激发刘娴的成长。
那对于她俩关系而言,我觉得在我的角度最珍贵的是在于女性之间的一种温暖。
并且刘娴在这个故事里有很多的冲动,这是我心中属于青春时期的冲动,是一股劲儿。
而且我觉得刘娴她看似是一个文静的有点不善言辞的一个女孩,但她其实心里有股劲,还挺倔强的,一个是属于她,一个是属于青春的。
抛开书本:那刘娴和周围的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耿子涵:对于我来说刘娴是一点点的在融入这个世界,就像她离开她妈妈,去到照相馆,看到朝鲜族的文化,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刘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性格,她可能总会把自己隔绝开,她更多的时候在群体当中像一个观察者。
抛开书本:您在构思这两个角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她们对于自我身份的一个定位?
耿子涵:我觉得站在我的角度,我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刻意考虑刘娴的自我认同。
原因是我始终会把刘娴理解为一个眼睛,她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女孩。
我不觉得刘娴有这方面的困惑,就是我怎么认知我自己,我觉得她反倒是在看别人,她看到了更多,所以她成长。
她更多的是对明美这类人先是感到好奇,然后会有真正的注视,但这个注视背后的情感可能有对明美的怜悯,也有对明美的期望,也有对明美离开的不舍等等。
抛开书本:影片的后面有一些角色之间的情愫,那她是一种青春期的探索,还是对自我产生怀疑?
耿子涵:刘娴没有太怀疑过自己,因为拿刘娴的成长环境来讲,她更多的时间跟妈妈待在一起,爸爸是相对缺席的状态,女性天然地对刘娴来说可能更安全更亲近,她会觉得女性是更温暖的。
抛开书本:刘娴会不会代表身边的一类群体呢?
耿子涵:现在新的一代孩子可能也会面临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的问题,我觉得越来越多年轻的小孩好像感觉自己很孤独,这是我在这个时代观察到的一个特点。
抛开书本:电影的最后,明美出走,刘娴她还是继续过这样的生活,你是如何设定这个结局的呢?
耿子涵: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刘娴一定成长了,在这个夏天她脱离了她妈给她那个保温箱,去接触外部世界,认识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明美,又经历了明美的离开。
那她对她对自己的认知或者说她到底有有什么改变,更多的在于她的生活的态度。
就像她的父亲也失恋,可能在这个故事里很多人的感情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实她未必是纯粹的伤感,反倒是一种生活还得继续过的状态,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很伤心的事,反倒是刘娴有了能力和力量来面对这个事情,是她最大的成长。
抛开书本:那你会创造怎样的女性视角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看到怎样的女性形象或者女性表达呢?
耿子涵:我是希望看到多样的女性形象,我喜欢明美这个角色,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孩”,但是她很真实,有令人心疼的一面,也有特别坚强的一面,我希望能看见更多真实的女性。
抛开书本:结尾你是给予明美什么样的期待的呢?
耿子涵:明美这个人物,她做所有事情的动机其实都是她想离开她的那个家,她不喜欢跟妈妈一起生活地捉襟见肘、狼狈、吃力。
所以她想要去当空姐也好,或者找个有钱人结婚也好,她都是想要离开那一亩三分地,离开她睡在客厅的床,她也在寻找她自己的人生的可能性。
戛纳现场照抛开书本:影片中有许多运用黑柔处理镜头,也有一些过曝的处理,你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呢?
影片的摄影风格你有哪些尝试呢?
耿子涵:我们在前期拍摄的时候,运用了黑柔的一些处理,然后在后期调色的时候还把它扩大化了。
因为我觉得《小白船》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对过去回忆的回望,我把我对回忆的理解做了影像化地处理,有点模糊,没那么确切,但是情感确实是非常深刻的。
我也非常喜欢刘娴和明美这两个人物,所以在构思拍摄的时候,我总希望摄影机离她俩更近一点,我特别想去捕捉她们的表情,捕捉她们的感受,再加上我觉得整个故事是一个少女的第一视角,刘娴的情绪是每个镜头的支点,她的开心与不开心都是使影片流畅的扣子,所以我觉得镜头一定要捕捉到这些。
抛开书本:那在拍摄中和演员的合作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耿子涵:合作地很愉快,她们都在极力的把自己贴近角色。
首先周美君我是通过《嘉年华》知道的,我觉得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她自身就是有一种魅力,她在镜头前好像就是剧中的人物,她非常的自然,又特别准确,她不会错失掉任何一个细节,所以我觉得周美君的表演非常棒。
黄子琪和我是多年好友,我们很熟悉彼此,但她为这个角色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比如提前学习朝鲜语等等。
包括拍摄的时候,黄子琪也进入到了金明美人物的痛苦之中,最终把这个复杂多面的角色呈现的很好,在银幕上令人难忘。
抛开书本:里面有俄罗斯、朝鲜、韩国等的元素,有一种民族杂糅的感觉,为什么要考虑把部分融合进一个载体?
耿子涵:整个故事是刘娴的成长,她想要看到更多。
并且像哈尔滨有俄罗斯、苏联的遗留的建筑,也有少数民族,哈尔滨本来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多元化的环境,所以《小白船》是想借用城市来展示成长的多元化。
抛开书本:在拍完电影之后,有没有自己遗憾的地方呢?
耿子涵:比如说在拍摄的过程中,每个镜头都想追求极致的好,可能有些小遗憾留存。
但越往后,后期制作后,比如声音的加入、调色的加入、剪辑的不断休整,其实它变得相对的完整,原先觉得很遗憾的地方,现在好像觉得又没那么重要了,我每个时期关注的不太一样。
但也因为有出品公司七印象的支持和梁静老师的指导,在创作和制作阶段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筹备阶段,静姐作为监制给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在演员选择及团队搭建上给了很大帮助;包括静姐出演“刘娴妈妈”一角,在拍摄现场分享了很多她的工作经验,静姐的指导让我在工作中安心许多,是我非常重要的支柱。
抛开书本:最后想问一下为什么要用《小白船》这首歌呢?
耿子涵:选择《小白船》的原因一是因为对于我成长环境来说这是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二是它本来是一首朝鲜的童谣,它让朝鲜族和汉族能超越不同的语言却运用同一首旋律来搭建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小白船》的英文片名是A Song Sung Blue,我们想保留唱一首悲伤的歌的概念,刘娴原本生活的一切都伴随着这个夏天的结束变了一幅模样,她在这个夏天飞速成长。
成长是痛的,《小白船》为所有人的成长唱一首悲伤的歌。
左右滑动查看【抛开书本在戛纳】
关于服装的美学设计:因为刘娴的妈妈是医生所以想让她身上有消毒水的感觉所以开头是浅蓝色的衣服,而且比较像婴儿一样干净。
而明美是闯入刘娴生活的明艳的所以是红色。
而后面在和明美的相处下,刘娴的服装也由浅蓝变深或者多了斑点花纹。
关于开场吃花生酱:其实一开始在剧本里是在妈妈要出差的时候刘娴为了阻止她故意让自己过敏,但在剪辑的时候把她放在了开头,变成了女主明明知道自己会过敏却不知道过敏是什么感觉,想尝试的行为。
体现了她青春期的渴望探索。
关于为什么是东北但是夏天:主要是体现青春燥热的萌动?
关于爸爸拉着刘娴穿过街头后摄像馆里各式各样拍照的人:主要是体现刘娴见识到了各式各样的人,融入到了新环境中。
关于明美对刘娴的感情和人物形象:导演说有一点喜欢和暧昧,也感受到了刘娴对她的感情,但无法实际发生什么。
带她去跟男朋友吃饭实际上有点让刘娴知难而退的意味在。
而婚礼上的小白船是对刘娴的一种告别。
想不到了,想到再写。。。。
或者在场的补充下!
2024.03.06 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
写上日期才发觉现在已经三月了啊。
在阿姆是寒气未消的初春,在电影里是青涩的盛夏。
刘娴和明美好像两块固执的磁铁,总是把相似的两极朝向对方,却因此再也无法靠近了。
— 我透过玻璃看日常训练的你;我拿着花扑看着和朋友打牌的你;我隔着红酒杯看着与男人拥抱的你。
这些都是你,可都不完全是你。
你在众人面前遗失的一部分,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唇边的伤口里、在深夜的相机店里补齐的。
而我想这些,都与我有关。
— 最后只剩下一首回赠给你的小白船。
我看到你突然凑近的眼睛;看到你在台上目光游移;看到你在雪地笑得放肆。
我没有千言万语,我只有一首你唱过的小白船,用我的语言也唱给你听。
你的台下有众多听众,而我只愿你听完这曲。
还有很喜欢的片段,摄像馆里众人来访,人们各自独立生活,但共享喜怒哀乐。
无论经历了什么,在镜头面前只有“笑一个吧”。
还有花衬衫男孩讲到第一次遇到明美。
她的父亲刚过世,被问到名字,羞涩地小小声说“明美,是明美啊”。
明美曾经,也与年少的刘娴重合过吧。
非常女性凝视的拍摄角度。
刘娴演员的表演太细腻了……其中有几个镜头实在太喜欢。
一个是刘娴脱下男人送给明美的韩服,又用背后抱的姿态帮明美穿上。
在传统叙事中“母亲为女儿披上婚服”的情节,在两个来自同样不完整家庭的少女之间互相完成了,这是一种非常细腻,非常母姓氏族的叙事。
还有后面两人拿着小相机互相拍摄,交代出一种凝视主体的转移与平等。
大量的镜头都缠绵得让人即使没有一丝过界的亲热却面红耳赤,纠缠黏糊的情欲悄然间裹挟了整个氛围。
这实在是一部非常私人的影片,私人到让人不得不相信其中夹带着大量导演个人的亲身经历,否则不可能拍出那么细腻的感觉。
虽然影片还有不足,例如除了两个女主以外的角色故事线都不完整,有着部分不知所云的安排,但是作为新人导演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从导演的映后谈回答能够看出她的稚嫩,以创作者的身份尝试去解析了很多镜头的运用,故事的安排。
但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由创作者直接向观众展示意图。
但是是很可爱的一个导演。
很显然《小白船》想吸引的并不是像远叔叔这种人近中年的男性影迷,但我仍然能非常明确地感受到它专温柔的表达气质,是很有魅力的,而且很包容。
它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湖水,时不时泛起涟漪,它会让你不自觉的就沉浸其中,甚至无法自拔,你就静静看着这波涟漪越来越远,然后你甚至都会忘记那涟漪是怎么产生,到底是一片树叶落到水上还是一颗石子深入水底...非常细腻,非常温柔,非常清澈,非常纯粹。
的确《小白船》表现出的某种纯粹质感,是当下院线电影中稀缺的,很珍贵,它一方面是一个女性导演创作首部作品的巨大的表达力量,或者是表达欲望推动呈现的,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跟作品的本身的核心情感有非常大的关系。
而在这种所谓纯粹的表达以及温柔细腻的质感之下,我们看到的貌似是人生中某一段关键经历的回忆,又像是没那么关键的一段往事的碎片复原,而如果站在更高维度观察,这是一个女孩长大成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节点,远叔叔经常讲,男人的成长是一辈子,而女性的成长在几个很短时间就实现了,而这其中就包括十几岁青春期,一方面是荷尔蒙使然的情窦初开,是有关情感的认识升级,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变化导致的她们敏感地感知生活当中的所有人以及所有行为,电影中的这个感知是模糊的,不能简单用某种概念去框定的,所以就显得这部作品格外浪漫。
再加上它用虚实结合以及特写近景画面表达情绪,你会觉得它有类似青春写真集的样貌,有怀旧感,香气很独特——芳草香中的青春味道。
我已经能够想象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在影迷群体,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影迷群体当中掀起的巨大波澜了。
一直念念不忘《小白船》就是俩原因:真到心坎儿里去了;完成了“成长”这个课题的诠释。
整部片子里没有一个吻但是这恰恰是最诚实的还原。
十五六岁的年纪,有点沉默又有点倔强的你在生日那天被一个特别张扬而美丽的人在耳边庆祝“生日快乐”。
那个潮湿逼仄的厕所里,暗黄的柔光打在她的鼻尖,目光对视永远都是暧昧的触发点。
她带你认识朋友,带你玩游戏,带你听朝鲜语,带你吃东西,带你看到更多声色,带你拓宽世界的边沿,又带你走进她的隐痛。
你与她,最最亲近。
于是你想要拯救她,正如同她曾牵起过你的手,在茫茫然的时刻。
你心疼她,心疼她脸上被打出的青紫,心疼她嘴角渗出的血,心疼她落泪时仍然高昂的姿态……所以当她说想开个小店时,你在心里默默盘算要怎么得到三万块,实现她的愿望。
你也深深恨着她,恨她缱绻在别人的怀抱里,恨她不再对你更炙热一点,恨不能吻上她,……所以你用力扯住听诊器让她跌向你,逼她直视你对她的爱和占有欲。
你终于还是要看她结婚,你绝不会错过她的人生大事。
她说想看你穿上美丽的嫁衣,你的一颗心要被拧碎成七零八落,却仍然平静笑笑“那太遥远了。
先让我看看你有多美吧。
”你对她就是永远有着无穷尽的温情和柔意。
她会在某一天离开你,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金色的发尾拂过你。
你会经历一段缠绵的阴雨天一样的悲伤时期。
但你终会将自己渡到对岸,像她发现你那样去发现更多人更多生命更多体验。
你们也许会再次见面,也许不会。
但她真的让你成长了,感知到爱和真实的世界,已然十足宝贵。
我始终相信,情动让每个不想逃的人都陷落过,哪怕程度不一哪怕时间不同。
所以,刘娴的每一次心颤,金明美未尝不是如此。
纵许爱发生,终究是因为爱。
片子的故事性不强,甚至有点平淡无奇,算是能归为“不错的毕业作品”到“还行的院线电影”中间。
但胜在视听漂亮,少女的纯真情愫总是楚楚动人。
龙标之下能留住惊天动地一吻更是再添一分。
全片的画面都用了很大的柔光,像朦胧回忆中的彩色糖纸,灿烂,温和,闪烁着灼灼的光。
如果说女主的爱是一艘小白船,那么镜头也恰如其分地如水波潋滟,如浮光跃金,少女心事随之忽隐忽现,静谧安然的氛围下,是汹涌热烈的爱意。
成熟的音乐和剪辑也是加分项。
对一个看过《过春天》《南方车站的聚会》《河边的错误》的人来说,我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能认出来马修·拉克劳的剪辑风格,这种识别正确的感觉非常奇妙。
剧情其实是简单的——情窦初开却爱上直女的经典痛苦故事。
你是明艳的,直白的,我的喜欢是潮湿的,执拗的。
我偷看教室里你训练的样子,我心动于你发现我时惊讶的笑。
我喜欢和你胡乱地玩耍,维持着混沌的暧昧。
我痴望着我灯光下的你在镜头前摆姿势的样子……可在我的演出上,为什么看不到你?
我爱你,我决定吻你。
我恨你,恨你注定要和别人远去。
你会在我面前勾着他的肩膀,吻着他的唇,答应他的求婚。
你的爱不会等同于我的爱。
真残忍。
“我知道你喜欢我。
很多人都喜欢我。
”这能一样吗?!
但我总归还是爱你。
你举起的胳膊累了,我会下意识扶着。
这不是什么怪异的事情,就连猴子也会明白的。
爱出于自然的本能,无法避免,无法伪造,无法制止。
看到女主多次试图壁咚男同学然而下不去嘴,我终于从大哭转为大笑。
拍得太好了。
第一次见周美君是在《嘉年华》,第一次见黄子琪是《消失的她》。
她们一同出现在片子里的时候,有种恍惚的感觉。
周美君,周美君,我默念这个名字。
很伟大的电影脸。
柔韧,敏锐,有着猛兽般超出年龄的爆发力,要把情感刺穿胸膛,刺破屏幕。
让人忍不住画下来。
(看到女主妈妈的第一眼我就嘀咕怎么这么像制片人,影片结束一翻豆瓣,影片详情赫然写着梁静二字。
😂😂不过说起来,片头的很多名字都看得我蛮震惊的。
)大概就是这样。
带着鼓励可以给四分的片子。
看完电影想再把《蓝色大门》刷一遍。
大粪塘的小白船
还得是女孩子!
一部还算流畅的青春片,内核是懵懂的自我性别认同及取向,但是终究没有更进一步。其他的部分只能照常规剧情去填充,整体偏紧,仅有的松弛感还是龙姨给的,周美君不太行,看的时候会想换成王圣迪会不会好一点儿。
公映第一天,排片不作美,只能大早去看,结果就是空无一人的影院。又一部发生在东北小城的故事,挺简单和有点狗血的叙事,但是拍的还可以,不难看。最好奇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怎么过审的?不过国内青春电影中女主们半永久的倔强苦闷脸也真是审美疲劳了。世界不欠你们八百万,你们的愁苦也没那么深那么重要。真的是看累了。
#7thPYIFF No.17 很多以往女同片的影子。a song sung blue—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借由摄影机的凝视和投射—烧女图中油画的内涵。由于大陆的(自我)审查,主要的两个女性角色除了彼此之间的平和的互动以外,还硬生生搭配了同男性角色间的强烈互动(骑在同学身上、与老板打情骂俏)——均是显化的超过了两女主。但影片更多的还是关于小女孩的自我认同,通过首尾合唱服的设置完成了这一认同过程。摄影用光居然能把每一个白色表现的bling bling的,造势很暧昧,但怎么女性的暧昧动作就一直是绑吊带呢…
有点太难看了
作为年轻导演的作品,剧情设定细节足够细腻,难得的作品,眼前一亮!
【5】惊讶于怎么做到把那些情感串联起来的,又一边惊讶于这个故事如此缺乏信任感。前头的龙标配合着溢出屏幕的姬情,但很遗憾的是这个电影是属于没姬硬搞的。本质就是很土的那种拜金女剧本,电影中台词一句就最好“我知道你喜欢我,很多人喜欢我,我很幸福。”所以电影本质讲了就是这个故事,异性恋,还有高中生动不动就要上床的情节看我的扶额。最后消散在小白船的音乐中。柔光滤镜很不错,能体察到创作者的用心,但真的很平庸。
6/13青葱放映较平,或许带着它去了戛纳的期待来看,反而发现没有什么闪光点,“刻板”保守的人物设置让每个情感都浮于水面,许多点踩了但又不继续探索,如果它是一个二十分钟的短片,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长篇体量来看,比较浅且平
远超预期,比call me by your name好看。蓝色果然是最温暖的颜色。
拉丝了
7/10
不知道该说点啥,反正就是不好
6.5。在相似的地域背景下比陳哲藝挖掘出了更加私密、個體、在地的體驗、氛圍與表達。漫漫夏日的萌動與性探索如幻夢般被包裹在局部過曝的藍色調畫面與部分失真的聲音設計中。
明美很漂亮,刘娴太孤单。对片子期望有些高,所以比较失望。导演似乎想表达很多东西,但……
-.5
去年平遥之后听了一年的好评推荐,终于在今年青葱计划中看到,不负期待。夏天的东北有了一种南国的湿漉漉,那些隐秘的暧昧、试探、逃避被完全自然地表达出来。期待顺利公映。
全女班底,很可爱,居然是首作甚至是毕业作品,好神奇的姬片,le永远爱直女啊。青葱影展,24/9/21资料馆。
在华语电影叙事语境有些突破,很不容易。演员状态还是不错的,鲜活真实。但选取青春题材还是显得些许投机,因为青少年肆无忌惮,容易冲动,处于最华彩的年纪,想要突破尝试各种禁忌的概率最大。整体作为长片处女作试水是OK的选择。
沒有生活,一些內地新導演的普遍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