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与雨声

アイスと雨音,冰与雨声,冰淇淋与雨的声音,Ice Cream and the Sound of Raindrops

主演:森田想,田中怜子,田中伟登,青木柚,红甘,户冢丈太郎,若杉实森,门井一将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冰淇淋与雨声》剧照

《冰淇淋与雨声》剧情介绍

冰淇淋与雨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电影与舞台剧”的青春群像物语~松居大悟穿梭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华丽映像。之前与松居大悟合作过的音乐组合MOROHA将担任本片音乐制作,而时尚设计师KEISUKEYOSHIDA也将做为“衣装设计”首度参加电影制作。 本片入围了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映画・一种关注单元,2018年春公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夏洛克剧场版反诈风暴之不可饶恕龙娘七七七埋藏的宝藏咕咕是一只猫2宝可梦地平线最美时光遇见你记忆重现梦魇幻景录教子有方第一季我的绯闻爸爸D日24小时倒计时黑川森生、在找兼职!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二季老大月是故乡明能耐大了第二季30枚银币第一季穿越亚马逊黑色繁笺花打破沉默死神少爷与黑女仆第三季物物语Part2葡萄架下的女神摩登黄飞鸿天堂玩家花漾温暖的印记1%的可能性红男爵永不退缩3

《冰淇淋与雨声》长篇影评

 1 ) 观影《冰淇淋与雨声》:青春这种东西,碎了就碎了吧

  本来写完《塔巴德魔神》就准备睡觉的,谁知道鬼使神差看了《冰淇淋与雨声》,喜欢的不得了。

看完电影是凌晨四点半,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安昙子下落不明》,也是出自导演松居大悟之手。

  要说《冰淇淋与雨声》的惊艳之处,在于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以及自由切换的时间空间,整部电影可以说拍的很有力量。

无论是抱着话筒傻说唱的MOROHA,还是演员森田想努力追逐的独白,都表现的很有力量。

但是不足之处,也就在于这些很有力量的东西,打破了电影平缓叙事的灵活性,使得这部分的处理看起来很尴尬。

就像是油腻大胡子大叔,穿着紧绷绷的女仆装高喊自由一般。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开头就给出来了:2017年3月,小镇即将上演一出舞台剧。

出演的是通过试镜选出来的少男少女,但是因为售票状况不佳,舞台剧的演出被取消了。

以森田想为代表的少男少女们,为了实现梦想,冲破了重重阻挠最终站上了空无一人的舞台。

  电影的时间一共七十四分钟,在这七十四分钟里,分为现实和话剧排练两条线。

现实部分分别为正式演出一个月前、正式演出三周前、正式演出两周前、正式演出一周前、正式演出两天前、演出当天以及演出前一小时。

话剧内容以排练的形式穿插存在于这七段现实中。

  话剧的内容也很有意思,想从小的朋友怜子要离开小镇去远方发展,送怜子离开的时候,想伙同怜子杀掉了自己的男友伟登。

而与此同时,想的母亲也即将病逝,想一瞬间面对失去所有人的命运。

  冰淇淋和雨声,很好的诠释了故事内外。

冰淇淋甜美而冰冷,而雨声暴躁却充满诗意,哪一个才是梦境?

哪一个才是现实?

或许根本就说不清楚,当话剧里的怜子要离开的时候,那是一种对生活的追逐,能够追逐生活的人,是拒绝平庸的。

就像想在话剧里杀了男友一样,就像现实中不愿意接受话剧停演的结果。

无论是现实还是话剧,要表达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不想向命运妥协。

  然而,当演员们站上舞台的时候,面对的却是空无一人的观众席,这就是现实。

话剧中也是一样,虽然杀死了龌龊的男友,但是想最终要面对的,还是警察的调查,伟登父母的责难。

讨厌的母亲即将死去,迎面而来艰苦生活又成了要面对的压力。

哪一个是好?

哪一个又是坏呢?

其实都不重要,就像导演在开头说的,故事的开端是朋友要搬离小镇,讲述的是痛苦的回忆和人物的挣扎,故事的情节并不重要,想要描绘的是几个人在舞台上的生活,所以六个人使用本名出演。

  电影里的松居导演就是松居大悟本人,他所说的故事情节,既包含了话剧的故事情节,也包含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

情节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把青春期人物复杂的情感真实的表达出来。

  开头是故事和话剧的重叠,结尾其实也是,六人站在舞台上的宣言,不仅仅是针对那个话剧的,更像是电影本身的呐喊。

  moroha在开头念道“时间解决一切,无论是失恋、屈辱、或是后悔,所以我只是吃喝拉撒,然而我为什么你为什么还是要拼命的抓住这份稍纵即逝的情感?

”在结尾的时候,MOROHA喊出了类似的话,只是说“时间会解决一切,这样本来就可以了,为什么我还放不下,那些再坏再不堪的垃圾都是我的一部分,还给我。

”  MOROHA喊出的话,其实就是青春本身,丢掉了就再也回不来的本身。

当我们身在青春的时候,特别不在乎。

而当青春走了,却又那么不舍。

就像《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里最后的旁白:最后,一切都没有改变;最后,我们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但是最后,她们唱道:“来吧,轻轻吻我吧,一边凝望大海与天空,我爱你,此时此刻我活着……”这就是青春,明知道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还是要去改变,只因为,我活着。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生硬尴尬中二病,不过就像是热烈的烟火,很快就会消散,但是,这就是青春。

我相信,这就是大多数人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虽然他们注定会消失,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种,迷茫,又忧伤的东西。

 2 ) MOROHA的拉普声越大,我哭得越大声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尽兴的电影了。

74分钟一镜到底。

不用在意故事细节,但完全能融进演员们的情绪里。

电影演员、电影中的舞台剧演员、电影中舞台剧的角色都是演员本名,现实和剧情的界限模糊但立体。

台词又燃又丧,MOROHA的拉普真的很搭作品。

(拉普喊得越大声观者哭得也能更大声(褒义「时间会解决一切,将之化为乌有。

但是我还是不想这样,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

因为再坏,再不堪,也是我的一部分。

还给我!

还给我!

让时间带走一切你甘心吗?

」「“太好了。

真的太好了。

”得让自己强大到能说出这样的话。

」(把艺术视为梦想的人,为了目标拼命的人,真是太浪漫了。

(松居导演拍拍热血挺好的,「安昙春子下落不明」那种有点无病呻吟的意义不明……(后悔经过下北泽的本多剧场门口无数次都没有进去过(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宇宙(果然,年轻真好啊(因为字数超了几个就直接放影评了……(快毕业啦,但是没毕业之前,我还是觉得能追梦的话,真好。

 3 ) “放弃”这个词就作为憧憬以后再使用吧

【一篇非常个人向的影评+十级剧透】因为我特别喜欢《俄罗斯方舟》,所以我是冲着“一镜到底”的噱头来的,我觉得《冰淇淋与雨声》的创作风格十分先锋,尤其是歌队的个人诉说,加上剧本里所编排的剧情,按理来说连《恋爱的犀牛》都觉得吵闹的我应该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但我也有过排戏被推掉的经历,也算感同身受了。

【主要内容】讲述六个通过试镜来排戏但戏被推了但仍坚持要演完话剧的故事。

【拍摄风格】运镜流畅,调度有序,时间线的转变十分巧妙,但是其实它的长镜头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炫技。

导演想赋予镜头技巧去表达的是虚与实间模糊的界限,所以导演有用画幅来提醒观众。

而对于长镜头,炫技之外的意义我想可能在于戏剧之中不存在蒙太奇,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就是排戏。

【虚实难辨】虽然戏与真实之间有画幅的提醒,但是在剧中的戏里演员的名字就是在剧中的名字,而这也是真实演员的名字,可谓戏中戏中戏。

而且这幕戏不是在真正站上舞台才演给大家看,而是在排戏过程中展开对剧情的讲述,这种艺术形式更能表现他们对演戏和梦想的执着和认真。

还有结尾,六个人到剧院看到的有人替他们遏制工作人员且有很多观众,他们上台后,台下空无一人,却有着如同雨水打击在屋顶的声音。

森田想的几次在剧中说“我想这不是真的。

”这就是导演在模糊虚与实的界限,青春本来就是朦胧的。

【中间我要穿插两个小吐槽】1.戏的剧情,这种剧情我是观众我也不会去看:{第一幕}她的朋友怜子觉得这个小镇的生活好无聊要离开这,森田想把弟弟柚的随身听(可能误)送给了怜子。

男友伟登的深情表白。

{第二幕}柚找森田想要随身听,并且告诉姐姐妈妈已经奄奄一息了。

{第三幕}森田想一个人的独白、关于她与垂危的妈妈。

{第四幕}森田想让男友伟登在怜子走之前三个人一起3p并且和怜子一起杀死了伟登。

{第五幕}森田想跟好友红甘说如果伟登找到红甘就说森田想昨晚和红甘在一起。

红甘给森田想讲她和丈太朗去逛动物园的事。

{第六幕}柚告诉森田想妈妈死了。

{第七幕}森田想向丈太郎表白并且以自己母亲去世来博得同情。

2.当有人来说没有人买你们的戏所以不用演了的时候我好想建议他们录个NTLive,但是当我知道他们戏的完整剧情之后...【歌队的设置+结合剧情解读】这个最吵闹最先锋的存在,其实他(们)的7次出现都是对剧情起推进作用或者相互呼应的。

{一}“时间能解决一切,无论是失恋,屈辱或是后悔都能靠时间解决...为什么还是想要拼命抓住这份稍纵即逝的情感。

”就是与主旨、结尾的呼应:坚持梦想,不能放弃,即使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改变,但是就不能等时间来化解。

{二}“...说起来今天的聚会气氛超热烈...但我们真的很幸福了,有大大的梦想,有能谈论梦想的朋友...”就是在说一起坚持梦想的朋友嘛。

然后“...突然袭来的空虚感...那感觉也太糟了吧...我要出发了,居酒屋不是我生命的意义,还有不得不去实现的梦...”这个时候大家都围着一圈进行团建,这时候森田想是坐在大圈之外的一个突兀存在,她爬起来要离开这里去找柚对戏。

“现实艰难黑暗,但仍比想象耀眼...掀起革命,推翻黑暗。

”就是对接下来剧情走势的暗示。

{三}告诉大家戏演不了之后“2015年的富士摇滚节,是我没能触碰的大舞台。

”与戏不能演对应。

“...曾经追逐梦想,现在被梦想追赶...职场中的伦理道德比任何都真实。

”算是对现实和命运的自嘲了,提到了职场我感觉是要趁青春搏一把,坚持梦想,放弃就留到以后无法抵抗的时候再说吧。

“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会熠熠生辉,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并实现,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成现实,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

”第一句让我想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说的『小时候谁都以为自己的未来熠熠生辉,可长大后才发现没有一件事遂你的心愿』我感觉这种设置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成人世界是复杂的,那时我们无法摆脱命运,可我们现在还年轻,还有机会反抗,应该坚持梦想。

{四}“请不要因为失落而原谅自己,和只会苦恼的自己做斗争很无耻...分析弱点,做出总结,理应比昨天更进一步,我一步都没有向前,原地踏步,只有时间在流逝。

”反抗不反抗,时间都在走,与其和自己斗争不如和命运斗争。

{五}“班会上竞选班长,毛遂自荐的我,输给了朋友举荐的对手,现在还记得全班向我投来的嘲笑眼光。

如果你也是这样一群人,请你们继续用这样的眼神来看他们吧。

”接下来讲的就是他们反抗的故事,我觉得这里和《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旁人的讽刺,这里就是讽刺那些自己没有能力却还去嘲笑那些失败但却是勇敢者的人。

{六}“好感激你们能有幸听到我们的诉说,我们是抱着敢说出这样的话的心情来登台的。

”这应该是一段歌队在演出前的报幕,接下来就是演员上台,空空如也的观众席,却有如雨水击打屋顶似的掌声。

{七}“...即便如此,拼上一生一次的生命,活出生命色彩...时间会浇灭一切,唯有热情不会改变。

无论做什么的都不会改变,虽然时间会化解一切,但是我不想这样,那些都是我的,再不堪也是我的,还给我。

”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改变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而同样作为青春片的《冰与雨声》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反抗吧,但是全片都在讲这个又略显单薄。

【一些个人向的感受】我觉得我和森田想在她的第二层身份(现实的演员森田想是第一层,剧中的森田想是第二层,戏中的森田想是第三层)是有共鸣的。

我在为学校的戏剧节选送节目时排了一部改编自中国唱诗班的短片《相思》为话剧,与《麦克白》竞争,我们的话剧被推掉了,当时也是非常不甘心,甚至还在课堂上与对方剧组起冲突。

因为我是组织者,尽管他们也很爱这部戏很尽责,我但对于这个话剧的心血肯定是多于其他同学,而这部戏就是以森田想为中心的,所以我觉得森田想在这个团队中的地位是与我在我这边是一样的,所以她会在别人团建的时候因为责任感偷偷跑去排戏,但又会享受集体的美好和大家一起party。

不过我的反抗适可而止了,她们的这股劲儿挺令我羡慕的,所以接下来的挑战,趁我还年轻就不要轻言放弃了吧!

个人公众号『千禧放映室』欢迎来玩~

 4 ) 北影节的意外收获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惊喜,74分钟的一镜到底,突破了时间的界限,没有仅仅局限在表现短短74分钟内发生的事。

通过画幅的转变来表现现实与戏,迷糊了两者的界限。

几个年轻人很丧却很热血的故事非常日本电影,看到最后一幕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唯一不喜欢的是里面唱歌的桥段,虽然rap的台词不错,但总觉得太过于吵闹和聒噪。

影片结束后有导演和制片人的见面会,导演讲述这其实是一个真实故事,因为去年和这群演员一起准备的一个舞台剧演出被取消,因此想要把这个故事拍下来。

本来还想要再多听导演讲一些东西,无奈实在不喜欢主持人问问题的水平所以提前撤了。

总之对于新人导演来说这是一部值得赞赏和鼓励的电影。

 5 ) 《冰淇淋与雨声》8.0

《冰淇淋与雨声》8.0《听说桐岛要退部》8.0①发现两部电影或迥异或相似,倒也生搬硬套能说出点关联,偷懒的想法冒出来,就干脆凑一块写了。

《冰》是74分钟的一镜到底,绵延好几周、转换多个场景的时与空,都被一个镜头串到了一起。

《听》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时空的相同事件,是错综复杂的一张网。

在观看《冰》时,观众是全程的参与者,始终保持在中二热血的亢奋中。

而在观看《听》时,我们更多是冷静的旁观者,只在结局的阳台上,小小地中二一会。

《冰》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一场早已被取消的演出,而《听》里面所有兜兜转转,都是为了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人。

他们讲的都是,疼痛的青春。

②《冰》是一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那么,如何测试你与这部电影的相性呢?

打开音乐软件搜索日本乐队「MOROHA」,听上一会儿,要是没有翻着白眼赶紧关掉,反而津津有味的话,说不定,你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③常见的青春片总有少年升学或是转校生忽然到来,于是旧秩序失衡,各种纷争。

《听》反其道而行之,金字塔顶端的风云人物忽然说要离开,所有人于是主动或被动地被打扰,陷入无所适从。

一边是充分可信的微妙细节,一边是《等待戈多》似的荒谬主题,还真是,有意思的剧作。

20190409

 6 ) 四重美妙的梦境

虽然电影节还没有结束,但这部电影却是遇到的一份惊喜,很可能是最大的惊喜。

观影过程也同样精彩,坐我旁边的小哥哥开场不到十分钟愤而离席,另一侧的友人早已被镜头晃晕,而我,沉浸在这个中二气息浓厚的美妙梦境里热泪盈眶。

在短暂的71分钟的时间里,所感受到的艺术体验确丰富多彩。

像是在看一部关于舞台剧演出的电影,又像是看一部关于话剧排练的纪录片,再或者像是看一部影像化全景式的舞台剧表演。

这重重的梦境交织在一起,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带来了实验性极强的迷人色彩。

电影 当然,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电影,手中的电影票可以坚实的证明这重身份。

“戏中戏”的设计也极其巧妙,将话剧的内容和排练中的演员交织在一起,通过不同画幅的转换,编织了一出情绪饱满连贯的戏中戏。

梦想啊失落啊,故乡啊逃离啊,所有悸动得的偏执的属于青春的姿态,这里都有。

纪录片 当女主角打破第四堵墙面对镜头说话的时候,当男主角怔怔地直视着前方与我的目光相触的时候,一种纪实的质感铺面而来,仿佛是一群舞台剧演员在排练过程中的种种情绪,被我在银幕上观看者捕捉着。

在加上晃动的一镜到底的设计,这种真实粗粝的质感越发强烈

舞台剧 这是一部将舞台剧的电影,但为什么不能说是一部舞台剧呢,一部“影像化全景式的舞台剧”。

这个蹩脚的名字是我胡诌的,但在这部电影中似乎看到了一种更广阔的的戏剧可能。

现在的我们有“大型情景舞台剧”,有“浸入式戏剧”,那是不是也有一种可能,能够坐在剧场里,看一出中心舞台与剧场外实景(影像拍摄)相交的戏剧呢,打破剧场和置景对戏剧的限制,用把戏剧带入更广阔的维度。

就在结尾,银幕上六位主角在谢幕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感觉自己置身于剧场当中,刚刚看完一场情绪饱满的话剧表演。

从这样新奇的体验中,期待着未来的更多可能。

另外: 非常值得一提是MOROHA的音乐,虽然不甚了解,却意外的很受感染。

这种歇斯底里地呐喊和青春的气息非常契合。

也正由于这种中插的音乐,更加强化了影片带了的舞台剧质感,仿佛在看一场孟京辉式的先锋戏剧,

现实 查询影片资料的时候发现,现实中的演员名字正式影片中所用的名字,同时也像影片中戏剧导演所说的“要在排练的舞台剧中用你们真是的名字”。

这重重的交互,暗含着艺术与现实的互文的关系,更加令人着迷。

电影、纪录片、舞台剧、现实,四重梦境共同营造了一场美妙的艺术体验。

在这样一趟电影旅程中,艺术的壁垒和隔膜被打破,引导着我们去探索无限的新的可能。

 7 ) 时间

「时间能解决一切 无论是失恋屈辱或是后悔 都能靠时间解决 所以我只是吃饭呼吸洗澡睡觉 仅此而已 然而 为什么我 为什么你还是 拼命想要抓住这份稍纵即逝的情感 为什么 为什么」「请不要因为失落而原谅自己 和只会苦恼的自己作斗争很无耻 这只是为了说服自己而做的样子吧 分析弱点做出总结 理应比昨天更进一步 为什么 是错觉 不如说是恰恰相反 我一步都没有向前 原地踏步 只有时间在流逝」「时间啊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失恋屈辱后悔全都会在时间中得到解决 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 憎恨疼痛苦楚 甚至连有过的梦想 嫉妒过的对象 无法转交的思绪 时间都会一一解决 将之化为乌有 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就放下了 这样应该就好了 但是我还是不想这样 还是不愿这样 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 因为再坏再不堪 也是我的一部分 还给我 还给我 让时间带走一切你甘心吗 还给我 都还给我」

 8 ) 74分钟一镜到底,真牛逼还是假装逼?

说起影史上一镜到底的电影,除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外,很多影迷第一时间想到的经典之作应该是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短短100分钟内,穿越俄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实打实地仅仅是用一个镜头调度出来的,相当厉害。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但纵观百年光影,像《俄罗斯方舟》这么出名的“一镜到底”其实并不多,毕竟很少有导演能够一次就拍成功,而假如要反复NG重拍,所耗费的精力与财力都无可估量。

也正因此,某些不像索科洛夫那么“较真”的导演,也会尝试用组接的方式“伪造”所谓的一镜到底。

比如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鸟人》,看似一镜到底,其实中间有16个剪辑点;再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其实是十个镜头组成的;还有贝拉·塔尔的《麦克白》,是由两个镜头构成。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鸟人》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夺魂索》当然,近些年也不乏敢于挑战“一镜到底”的勇士,会偶尔站出来。

比如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席佩尔,就曾在2015年拍了部一镜到底长达138分钟的《维多利亚》,拍了三次才成功。

比如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大空港2013》,则以100分钟的一镜到底牵引出整个机场的人生百态。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维多利亚》

三谷幸喜《大空港2013》当然,可能很多人还会提到毕赣导演《路边野餐》中的42分钟长镜头,或者《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长达1小时的长镜头。

但因为这两部都并非一镜到底,在此就不展开了。

而今天我们要深聊的这部电影,来自非常年轻的日本新生代导演松居大悟。

这部新近出炉的日影《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最初吸引我的便是“74分钟一镜到底”这个技术性噱头。

有颜又有才的松居大悟导演放进影史序列看,74分钟一镜到底可能并不算什么;影片真正闪光之处,还在于那些排演时刻迸发的灵魂火花,虽为日式中二热血,也难免让我想念约翰·卡萨维茨的临场魔力。

而影片中某句歌词也令我一直记忆犹新:“看不到我的未来,我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未来平庸到让人反胃。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前阵子,北京温度骤降还下了雨。

在这样的天气里跑去电影资料馆看《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倒也很衬这个题目。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满怀期待进了场。

之前,看本片导演松居大悟编剧并执导的《Byplayers》颇感惊艳,也有所耳闻导演前作《安昙春子下落不明》因为较为大胆创新的手法、而收到褒贬不一的各种评价。

《安昙春子下落不明》而今年这部《冰与雨声》则是以74分钟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和打破虚实界限的华丽青春群像主题深深吸引住了我。

悄悄观察影厅其他观众,我猜或许大家也都是如此吧?

资料馆的大厅都没有坐得很满,而观众大多数也很年轻,大家几乎表现得像是来见一个朋友一般。

松居大悟的才气也确实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导演自己在映后的对谈中所言,《冰与雨声》并不太能够被定义为到底是怎么样的电影,而是处在某种“中间状态”,因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电影与戏剧,甚至观众与银幕的诸多边界;然而,也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有了自己的迷人之处,也即成为导演本人想要探求的某种真实。

影片《冰与雨声》展现了热爱戏剧的少年少女为了一次演出努力练习、却在最后被告知演出取消,因而奋起反抗的故事。

在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里,戏剧是一件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随时都能进入故事,随时都能进入表演状态。

导演通过画幅的改变,暗示我们什么是在电影中的现实里发生的事,什么是在电影中的戏剧里发生的事。

而我们年轻的主人公们就在戏剧和现实中肆意穿梭,串联起既是现实又是戏剧的双重剧情,推动两个不同故事共同发展。

此外,还有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的主人公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的画面,既是展现内心独白,又像是和观众对话。

整部电影的氛围相当自由却不至于令人费解,仿佛是一次对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相当轻快。

事实上对我来说,在观影过程中能感受到的是三重时空的同时存在。

所谓三重时空,一重是我本人所处的现实,一重是电影中主人公们所处的时空,一重是电影中的戏剧时空;三重时空交相呼应,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

在画幅伸展缩放之间,电影中的少年少女直视镜头喃喃自语之时,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就被淡化了。

由此更进一步,甚至观众和银幕的边界也是被淡化的。

假如当天在电影资料馆坐得足够靠前,那么在电影的最后那个场景中——镜头对准站在舞台上的少年少女们,前景是空无一人的座位,简直会产生此刻就坐在空旷的下北泽小剧场中的错觉,正看着舞台上的这群年轻人——多么微妙的感受!

电影作品中不缺少一镜到底的经典先例,而在这74分钟之中,导演却很好地利用长镜头发挥了电影的特质,在镜头的停滞和字幕的提示之间完成时空转换。

长镜头跟随演员,在演出开始前的狭小公寓中来回游走,或旋转,或停留,以此展现演出开始前不同时段主人公们不同的行为与相异的心境。

或者说可以这么理解,在演出最终开始之前,主人公们的日常就是不停地重复排练戏剧的各个部分,在每个时间节点导演截取的只是一种“横截面”,但这种“横截面”却能因其相似性而互相连接,然后再用这个长镜头的“容器”将其装载。

不得不说,还是挺有想法的。

而《冰与雨声》中的戏剧特质,除了主人公们突然地进入表演状态之外,也展现于担当配乐的MOROHA中。

这个只有两个人的音乐组合,包括了负责说唱部分的Afro和负责吉他的UK,在《冰与雨声》中担任了类似于戏剧中“歌队”的角色。

自戏剧诞生以来,歌队就在其中担任着叙事和抒情的双重功能,比如提示情节、暗示命运。

《冰与雨声》中的MOROHA也是如此,用他们一贯以来那种宣泄似的歌声告白主人公们内心理想受挫的愤懑和不知去向何方的迷茫。

从片头开始,导演让MOROHA时不时于电影中出现甚至可以与主人公互动,运用他们的歌声在影片情绪浓烈之处加以渲染,Afro的诉说也与主人公们抗争的心境相得益彰。

电影中加入诸多具有戏剧特质的重要元素,同时又不舍弃电影调度本身在时空转接上的优势,因此在整部《冰与雨声》之中,电影和戏剧的边界也是不甚分明的。

因此,在这两个层面上,《冰与雨声》所展现的就是那一种“中间状态”——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也模糊了电影与戏剧。

然而,电影的感情却是再分明不过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少年心气。

因为戏剧是唯一的寄托,所以失去了戏剧就不知道再有什么可以热爱的了,所以不甘心呀,不甘心向往的远方就这么被剥夺了,所以冒着被赶出去、被斥责甚至承担可怕后果的危险,也要溜进剧场,所以就算台下观众席空无一人也要开始表演,因为失去这个就一无所有了。

松居大悟导演在映后说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些孩子是真的因为原定的戏剧表演取消了,才会有这部电影作为替代——而松居大悟本人也在电影中“真实地”扮演了戏剧导演的角色。

而在真正的现实中,这些演员也正是怀着对戏剧和表演的热爱才会聚到一起——差不多都是高中生的样子,没有事务所甚至没有正式表演的经历,其中一位还是从大阪来到东京下北泽,甚至做好了要是不成功就坐夜班巴士回去的打算。

也难怪这部电影中的感情会如此真实——这也是虚实之间的又一次互相映衬啊。

电影的背景所在地下北泽,是东京新兴的流行文化区域,也以诸多剧场著称。

不少著名演员就是在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首次登台亮相,也是许多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寄托梦想的地方。

忍不住会想在《冰与雨声》背后的下北泽,还会有多少类似的年轻人,怀着相同的少年心气,在此奋力一搏呢?

从电影中的青春群像到电影背后,最终又回到电影中,这正是《冰与雨声》构造的“中间状态”的迷人之处。

不过直到映后,我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意会错了《冰与雨声》的含义。

用松居大悟导演的话说,雨声就好像剧场里的掌声,而“冰”事实上应该被翻译为“冰淇淋”,是把他带回到现实中的事物。

将这两种物件并置,正如电影和电影之外的同构,作为题目真是太好了。

能在影院体会到这种模糊诸多边界的“中间状态”,也真是太好了。

本文原标题:被模糊的边界与真实的少年心气——《冰与雨声》及其展现的“中间状态”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9 ) 缺少对创作动机即情绪的反思

首先说明,导演其实是有才华的,时间处理、场景切换、自带bgm这些点其实很巧妙。

题目应该是《冰淇淋与雨声》,导演解释的意思我觉得完全make sense,冰淇淋是话剧到现实的道具,雨声是在剧场听到的观众的掌声,结合电影来看这个主题挺有趣的。

但是这部电影给人观感比较一般,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部电影对创作动机的反思真的太不足了。

接受采访时导演回答说创作动机和电影里很类似,因为排练的话剧临时不能表演,演员们有不满情绪,导演觉得这些情绪很有青春追梦等一系列元素的意味,就拍了电影来记录。

所以,导演差不多是基于一种心情去拍,但其实情绪本身是非常私密、抽象的,如果不加以一定的反思来打磨剧本,作品的个人色彩就会非常强烈,以至于虽然是青春群像反而有种晦涩的感觉。

追踪意识这件事在艺术创作中是特别难的,在历史上能做的很好的人其实也寥寥无几,大部分还都是用文学为载体。

导演的勇气可嘉,但是由创作动机到电影制作这其中所经历的反思沉淀还是让人觉得非常欠缺。

片子中几位小演员的表演有点惊艳,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稚嫩,但同时也能感觉到是用心的表演。

另外还个巨大的槽点,不吐不快。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很了解青少年的内心,but在片子里所呈现出的15、6岁年轻人的内心戏是threesome未遂还要杀人,超验主义和虚无主义…导演说自己很了解高中生,让人有点点怀疑。

难道我过的是假青春!

( ´▽` )ノ

 10 ) 回旋在自我意识的宇宙

出生于1985年的松居大悟是日本影坛近年来颇受人气的新星,他既担纲演员,又足可胜任导演,2016年执导的《安昙春子下落不明》获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2017年在电影版《昼颜》中有过出演,更因执导剧集《Byplayers:如果这6名配角共同生活的话》而备受瞩目(续集同受好评);今年推出的《冰淇淋与雨声》和《你因你是你》也收获了比较两极化的口碑,喜爱者觉得新奇有趣、富有创造力,厌恶者则认为矫情做作、故弄玄虚,而笔者在观看《冰淇淋与雨声》后甚是喜欢,几乎可视作日影近几年难得的惊喜佳作。

精妙的时空转换本片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排练即将上演的舞台剧的过程,从面试开始,到公演前三周的彩排初期,时间轴以倒计时推进,直至开演前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时、最后一分钟……期间,剧团虽遭遇过表演不尽人意、合作不力等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迎来被告知取消演出的晴天霹雳——只因演员们不是大牌明星,缺乏票房号召力,制作方考虑到盈利困难,遂停演。

演员们决心冲破阻挠,以自己的方式上台“演出”。

影片最大亮点是一镜到底,说起一镜到底,影迷们脑海中迅速联想到的,不外是《鸟人》、《维多利亚》、《俄罗斯方舟》、《鱼与猫》、《大空港》,以及缝合较明显的《夺魂锁》。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镜到底在吸睛的同时,也往往流于刻意的匠气,有时甚至为了方便、迎合一个镜头内的调度,甚至不惜牺牲叙事的流畅、构图的合理;而且不少“一镜到底”并非是天然的一个take,而是由各组长镜头联合而成,是谓“伪” 一镜。

不过,本片的“一镜到底”是「时间」与「空间」的粘合剂与转换器,它将真实的物理时间长度化为空间内的调度,巧妙实现时空过度与转场,无缝对接「现实」与「戏剧」,调度堪称精妙。

跨越几个星期的事件,如何在一个镜头内展现时间的流动?

影片以出入不同场景空间作为转场的手段,也标注出时间节点,这样既丰富了场域信息,又保持、绵延了人物在单个镜头内的情绪状态。

观看时仔细分辨是否真正的“一镜”,并未看出任何明显的缝合处,虽说影片只有74分钟,但可以猜测是进行了大量现场训练与调度指导,才能将时间点掐得如此精准,且与剧本的发展完全贴合、恰切。

如此老道的手法,于一位青年导演来讲,对影像与镜头的掌控力,对文本的捕捉力,都是相当惊人的。

因此,“一镜到底”于本片来讲,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服务于叙事推进的必要因素,唯有才保持时间流动的状态下,观众才能透过被打破的第四堵墙,真正浸入其间,体验到虚实泯灭、现实与戏剧浑然一体的共情。

梦想照见现实影片用改变画幅来作为「现实」与「戏剧」形式上的区分符号,角色言谈内容亦可清楚界定。

「戏剧」的文本内外是两个同样悲伤而激愤的故事——戏内是两个女孩与一个男孩因没有出路而丧失生之希望的悲剧,戏外是一群青年无法达成梦想的苦闷呐喊。

而在这两重结构之外,是坐在影院中观看这出戏中戏的观众们,无论是与哪一重的戏剧内容有共鸣,都自动化身为第三层的人物,通过观看与被观看,创作的界限显然模糊了。

因此,这既是观众与演出者共同的现实延宕,又更像是现代年轻人共有的一出灰暗梦境,梦醒依然没有尽头,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声声的嘶吼与呐喊撕破舞台的帘幕。

当得知舞台剧被停演,为排练付出诸多心力的演员们决心以自身行动来抗争不公的现实,他们穿越剧院的层层阻碍,终于登上舞台,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演绎属于自己的戏剧。

这一刻,他们既是舞台上的演员,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当梦想在前方召唤,青春的勇气与信念燃烧的力量,终于让梦想穿透进现实。

这种信念在「戏剧」内的呼应是出走的念想,女主身处无爱可诉的环境,致使她冷漠麻木,对母亲和弟弟非常疏远冷淡,当得知唯一的好友离开小镇,她在绝望之中与朋友合伙杀了男友,准备一起逃离。

观众无法得知她曾经受过哪些伤害,才变成如今的模样,但MOROHA乐队以说唱的方式作为介入旁白,成为具有全知视野的第三方,我们可以窥见日常生活是怎样逐渐滑入虚无的深渊与无法自救的黑洞。

说起MOROHA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褒贬不一,不过笔者非常认同这个高度风格化的举措。

伴以清澈、嘹亮、激越的吉他声,年轻一代的迷茫与反叛尽显无遗,自省的意识破壳而出,急促的弦声如跳跃的思维,是无可安放的灵魂呐喊。

“我们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宇宙。

”结尾处的陈词动人心魄,拥有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冰淇淋与雨声》短评

时间流转的方式很勇敢

8分钟前
  • Breeze
  • 还行

日式青春残酷物语又回来了,烂俗程度可想而知。最后进不去剧场在门口的台阶演多好。但是!卧槽槽槽……出其不意地和戏剧拉拉手,一切都新鲜了。爱他们肆意的样子,其实是爱自己的倒影。虽然日式奔跑强行热血,座位空空强行煽情,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流了泪。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又或者,因为爱情,哪怕一切都不会好也尚可。看到爱情眼中自己的倒影哪怕只能孤芳自赏也心甘情愿啊!此刻的心跳,此刻的热切!为什么我总是对体验派的陷阱投怀送抱的!喜欢聚光灯喜欢舞台,熱く燃やせよ!

9分钟前
  • 𝓜𝓪𝓷𝓰𝓵𝓲𝓪
  • 还行

一群十几岁的演员,幻想着29岁的虚无缥缈与支离破碎,聚会是刺痛的审视,成长是疲惫的中伤,但还要在时间淹没一切之前,抓住些许怒放过的证明。戏里戏外衔接得真是贴合,一镜到底地让一朵花盛开,能感受到情绪冲破天穹的狂放。不过有时旁白的过火宣泄还是扰攘了些,连带着青涩的主演,共同嘶吼出一些容易出戏的学生腔,可那股学生气真是生机勃勃啊,添了几多天真烂漫!三星半。#岛展#

1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你说的青春我是懂的,你的一镜到底牛在哪我也是懂的,但我不喜欢……也许是一种妒忌,曾几何时我也想过拍这样的电影。

16分钟前
  • 阿斯古乳酸杆菌
  • 较差

takeru是和mabo演hellowork的那个男孩,长大了还挺帅的

21分钟前
  • 天煞孤星命
  • 还行

一镜到底 实力是有的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22分钟前
  • 高尔吉亚
  • 还行

大胆的先锋戏剧式电影,被取消的戏不断在演,丧和热血仅一墙之隔。片名又是雨滴又是冰淇淋的,明明就是愤怒和反抗的力量,值得被钦羡的年轻人啊。觉得歌手的设定很合适,青春就是你发自肺腑的嘶吼着,付诸真心,而那些路人听众只觉得刺耳。“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害怕未来。” 北影节资料馆

24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无聊

29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虽说两个主题——用三流青春疼痛舞台剧作嵌套追问电影本体、以“演员一秒入戏”路数作骨肉诉求小清新小确幸,都非常“学生腔”,甚至造成崩坏。但文本上哪怕自相矛盾,却并没有什么关系,上述一切加起来还是挡不住真正的才华。松居大悟就是电影天才,都没必要谈群戏调度、伪纪录戏中戏、一镜到底,能不断模糊和重塑时空、在生活流日常框架里四处爆发破坏感、以高度自控姿态完成不断自反。恕我直言,21世纪还能有这种年轻导演,哪怕有缺陷,不也应该看到他极其闪耀的地方吗?

3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一镜到底不新鲜 除了转场有点妙 那个呱燥的演员是什么东西!

35分钟前
  • 曉歌水冄
  • 很差

完全能get这片子的点。1.冰淇淋和雨声都是难以长久的美好事物,就好比踯躅不前的青春时期执着的一些事物或者愿望。2.画幅的变化对应着话剧表演场景内外的转换,也是对应着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变化。3.一镜到底+戏中戏+时间无缝跨越式切换,将演出前的排练细致的展现出来,已经分不清是表演还是真实,我们都以为那场戏会在片尾演出,但最终那场戏的剧情还是模糊未知,其实镜头中的现实世界已被舞台化为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剧场。4.如同片中模糊的舞台剧一样,这是一部不需要在意故事,就是在表现,宣泄着青春情绪与想法的作品。5.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个性不一的小宇宙。

36分钟前
  • 我可能是个演员
  • 力荐

可爱,有一种年轻创作者稀缺的品质:不怕丢人。导演相信自己的创作,幼稚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完成它,完成比天赋重要。

40分钟前
  • 芳心纵火犯
  • 还行

每一秒钟都尴尬,白眼68次,耳朵被强暴23遍,但最后还是有0.15丝感动。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映后交流,一个女孩举手提问。她扎双马尾,黑色校服配格子短裙,用不太娴熟的日语说:“导演,你觉得青春是什么?”全场寂静,这是只有青春里的人才会问的问题,又有种悖论式的可爱。外面雨还在下,冰升华过的清凉。答案或许不重要,正如每个夏天结束时,冰和雨总会溶于水中,不着痕迹。

48分钟前
  • Hoshinokapu
  • 力荐

想起剧社时。以及那部《有雷无雨》。

51分钟前
  • 巫眠
  • 还行

形式其实不难接受,伪长镜头算半个优点,想用遮罩开合区分现实和虚拟,但又刻意模糊两者的区别,这没有把假的东西变真,却让真的部分容易怀疑是假,再加上略中二的青春疼痛情绪本就没那么有趣,效果就是十分钟后你在视听上没有别的花样后,我的注意力就没办法集中到剧情上,更别说要有代入感了。

53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还行

直接用镜头转场替代了幕间转换,临场感更强,一镜到底与剧场舞台都自带热血属性因而相得益彰,缺点也很明显,戏剧文本糟糕完全catch不到点。

54分钟前
  • scenel
  • 还行

《冰与雨声》真的太炸了啊,完全没想到早上还想着要把票转了的这部电影竟然会这么棒!无限打破的第四堵墙每一下都是重击,我的北影节最大惊喜,想二刷

55分钟前
  • 南柿
  • 力荐

一镜到底中时间推进实属创意。能看到专属霓虹的中二青春也可以说是大胆青春。喜欢女主,长相也好,表演也好。整部电影作为一部舞台剧老看就舒服多了。

60分钟前
  • deepsnow
  • 还行

从当年在MIFF第一次看到《我们的追星之路》开始,就对导演印象深刻。在他的镜头下,那种年轻恣意妄为的活力、古怪和“个性的小宇宙”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每种情绪都得到了充足的释放;可以不管逻辑结局,不管人设形象;将戏剧与现实模糊,镜头跟随他们不断奔跑追逐,直到精疲力尽、痛哭流涕—这不正是青春吗。【WE ARE ONE #19】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