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原著故事其實篇幅很短,而且村上講故事的風格,總是維持一種很奇怪的距離感:讀者與故事主角間的距離被刻意拉長,呈現淡漠的筆調;又,主角往往都不是一般人,什麼羊男、冰男、東尼,但是異於常人的主角跟常人之間的距離又短得出乎意料。
但是有人說,文藝青年都愛村上。
音樂、影像畫面與整個故事都共同透露著一種氛圍,叫做孤獨。
也就是說,東尼(和東尼的故事)本來就是以「孤獨」為骨架。
很多時候鏡頭近距離拍攝人、物的局部,例如車子的後車廂、衣服的質料,用物體的一部份填滿整個畫面,好像用整部電影反映出東尼反常的性格:擅長於專注在微小、精細的結構。
電影剪接的節奏很貼近原著筆調,東尼和東尼父親的生平來歷、過去和將來所發生的事件,擷取一個個片斷、跳躍的串連,僅僅用了前後幾個影格和聲音效果,把妻子的死亡展現得很輕巧,忠實呈現村上特有的奇怪的距離感。
畫面很乾淨、配樂憂傷低沉,看整部電影,幾乎等於閱讀村上那篇《東尼瀧谷》。
很喜歡這一部電影。
人其實都是在一個封閉的房間內的吧?
我們由一間房間走到另一間房間,從這裡走到那裡,再從那裡走到另一處,然後又再回到那裡,再走到這裡。
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
哪裡?
那裡都是一樣,都是封閉的房間而已。
房間裡只有自己,真的好孤獨呢。
可是我在自己的房間內看見了你。
那不是真正的我。
那不過是你的想像。
每個房間裡其實只容得下一個人,每個人都被房間困死了。
我們看見的「對方」其實都只是幻像。
好寂寞喲。
怎麼可以一直一個人呢?
甚麼也不能跟人說,甚麼也不能跟人分享。
說了也是白說,因為大家本來說是不同的人,說了出來,別人也不可能會懂。
就算離開了這個房間,去到別處,還是會一樣喲。
沒有人會懂得你的寂寞。
因為每個人都寂寞。
我們只懂得自己的,並不懂得別人的。
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也弄不懂。
把自己一分為二吧?
把自己變成二個,就可以自我對話了。
那就有人可以分享自己了。
可是結果還是只有一個人吧?
是的。
自我對話其實只會更寂寞喲。
也是的。
能不能走出去?
不能夠。
為甚麼。
因為身體本身也是一個房間。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66
坂本龍一给之所配的BGM,听过上百次。
本人,在2014年时尤为喜欢这部电影当中的BGM。
话说:在2014年时,还写出了【同样彰显出了_电影当中-那种茕孑寞黯=的-小说】。
茕孑寞黯,是本人自己发明的词汇。
茕:没有亲朋好友,连远在他方的都没有。
孑:独自一人,连消遣对象都没有。
寞:动作息止,意为【生命活力丧失了】。
黯:昏暗+缺乏希望。
PS:写了这篇小说之后,正巧某天看到了百科简介而发现的。
观赏这部影片,则是在最近——没错,就是在最近。
在某人约我一起看老电影《情书》而双双感觉【影片当中全都是琐碎的无意义无价值内容,浪费了那么好的视角和画面】之后,我带那位朋友一起观赏了《大话西游》。
在那位朋友离开之后,我想起听音乐来平复心绪。
正巧点到【《Solitude》--坂本龍一--东尼泷谷(Tony Takitani)】,于是就想到【看看这部影片,验证一下: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本电影,是否真地很乏味】。
我先挑几个节点看了一下,发现【也没什么特别具有爆发力的桥段】。
于是:我拉回开头之后,完全就是快进着看的。
因为:《情书》给我留下的负面印象,让我压根就没耐心以正常速度看《东尼泷谷》看下去。
更何况:许多大致情节,早就通过简介来了解过了。
我自己还是写小说的,就更能脑部完全。
我自己相似作品,都是带有爆发性的独白和台词的。
我从中学起就听着【氛围音乐】继续成长。
我无法忍受:缺乏氛围的-“默片”我感觉:影片,压根就配不上【坂本龍一给之的BGM】然而,随着影片继续发展……主要也是因为:我向来不会轻易下结论,我会看到最后才下结论。
再继续观赏下去《东尼泷谷》的核心主旨,就开始显现了在妻子因过分的购物癖而死去之后,【东尼泷谷】招聘【跟自己长得很像的人】来穿着妻子的衣服给自己看。
这很显然是不怀好意的。
可是,却发生了:看见【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在后来的宴会上,下属为了拍东尼泷谷的马屁而:不断在言语之中透出【将那个女人,视作爱慕虚荣的且也不被东尼泷谷在乎的小情人】,反复在东尼泷谷面前用【那家伙】来称呼她。
东尼泷谷,出人意料地稍微有点义正言辞地说:“不要再称呼她为【那家伙】了”。
这让他的那位下属,着实吃了一大惊。
此时,东尼泷谷的内心,应该是【开始觉得自己真是恶心】。
他,不忍心污染这个生命。
……影片接近结尾处,主人公-东尼泷谷,从恍惚着的记忆碎片当中再度看见和听到了:【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他,应该是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要是他一早就醒悟过来,【原本让他不再孤独的妻子】也不至于【会从那么鲜活的生命变质为,那样子病态的残命】。
他一生都在恐惧【孤寂】还有【万一会重蹈父亲的后辄】。
这种恐惧,才是真正值得恐惧的,并且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以及他妻子的人生悲剧,极有可能还会伤害到许许多多人。
当他终于想明白这一切之后,他的人生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鉴于【这是算是本人祖辈的作品】,能如此真地已经算是非常出色了。
原著,也应该算是【村上春树-最佳的作品之一】吧
之前是期望太深所以有些失望........................................................... 整部影片大致說來還可以,不到後悔去看的程度。
選角的部分,男女主角很盡職。
但是看完之後,感覺有一些失望,某些東西似乎沒有被適當的表達出來。
故事很短,才剛喘一口氣,就結束了,結束在那通不該打的電話。
瀧谷試圖跟世界連線,我卻覺得那不是瀧谷。
如果现在还说某人特喜欢村上,一定有一群人过来殴你还有另一群人朝你抛白眼。
据说现在某地的妓女挎包里有三件宝:口红,TT,村上的书(另一版本是王小波)。
村上跟王小波都是俺喜欢的,尤其是看过村上几乎所有译成中文的长中短篇小说而且不止一遍,难道俺也有出去做做生意的潜力不成?
还是说电影吧。
村上的书付诸影像是有难度的。
其实要让我拍我就菲要拍那部《海边的卡夫卡》,其中身体力行的性同一者——大岛君非要让李宇春来演,至于15岁的卡夫卡君嘛,如果我再年轻10年的话该有多好!
tony父亲的生涯可谓波澜壮阔,是个优秀的爵士乐手兼风度翩翩的泡妞高手,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二战,战后被遣回日本然后同一女子结婚生下tony然后死了。
跟tony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相比俺们就像冬日里躲在树洞里抱着坚果呼呼大睡的松鼠。
父亲心血来潮给儿子取了个东西结合的混血名字,因此tony备受歧视而变成一个习惯孤单的人,跟村上所有书中的主人公一样。
但tony由于孤独在别人都在着迷于写意中却练就了画机械装置图的本领,并且跟实物一丝一毫毫无差别。
于是他碰到了衣服精灵购衣狂女孩儿,就如同碰到宾馆精灵、胃扩张女孩一样。
女孩死了,空留堆积如山昂贵漂亮的衣服孤零零的挂在空旷孤单的房间里。
一股无尽的孤独感弥漫开来,村上一贯的主题。
不是自己的生活孤独,而是主动追求孤独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罢了。
75分钟的片长并没有刻意将村上的文字拉成长片。
除了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结局与小说不同之外,影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对照着小说看,影片也基本跟书中一模一样,不敢越雷池半步。
画面也是小心翼翼的采用从左向右缓慢平移的幻灯片式手法,坂本龙一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钢琴声时而掠过熨贴着房间内的每一个皱褶。
可能是由于村上文字实在是难以影像化吧,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画外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面的衣服果然是精挑细选,尤其是穿在宫泽理惠身上更是相得益彰。
尾形一成演绎的tony倒是跟我之前预想的形象有所差别,可能我对其印象还停留在《一一》中的那个钢琴师那儿吧。
看完影片总觉得欠缺些什么,这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看过使自己满意的小说后然后再看根据其改编的影像作品总会拿来与原作对比,并且由于对原作先入为主从而对后者产生或多或少的排斥。
看完《托尼瀑谷》总觉得影片过于小心刻意迎合村上的那种感觉,可要是真的做了改动,可能又会产生新的不满意吧。
人的秉性源自祖辈的基因,反反复复,来来去去,终究逃不出这天性使然。
难道寂寞也是遗传,父的一生孤寂注定是要儿来继承,只能够活在一个人的灰色世界。
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活在这个社会,却始终与这个社会保持距离,从事的工作无不可独立行事,与人无涉,就象村上春树的写作。
这些人物都是村上自身的投射,又或者说是我们这些村上迷们的投影,至少从内心有着渴望如隐士般的边缘生活,额头上均贴着寂寞的标签。
寂寞不是表象,并非形单影只便是寂寞,这是内心时常听见的自言自语。
影片的主人公叫托尼泷谷,就象村上春树的文字一样,是一个夹杂着西语显得很不日本的姓名。
村上的小说受到西方的影响大过日本,他的视角从来是远离日本来看日本,托尼泷谷这个英文名日本姓的结合体就是村上自身的写照。
对村上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是期待的,同时也是担心的,村上文字独有的意味如何用影像来表达是个很大的问题,《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奇鸟形状录》这些充满意识流的经典作品该如何转变成电影?
就怕拍成个奇幻电影,让人失望。
导演市川隼是小心翼翼的,小心地挑选了村上的这个短篇来拍电影,小心地运用暗灰的色调,小心地配以坂本龙一的钢琴,小心地将镜头定格或平移,小心地用局部特写来转化村上对细节的描写。
一切均是小心翼翼,对于这个简单的故事市川隼努力去还原小说的原貌,这样的努力还是找来了村上文字的些许感觉,不过想彻底用影像来替代文字的感觉,似乎很难,两种不同艺术型式如果做到相同,只怕都失去彼此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作为村上迷的我们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电影完全表现出村上小说的气质,一方面又觉得电影不应该拘束于原作而丢失影像的特色。
托尼泷谷的父亲泷谷省三郎一生都在飘流,娶妻生子后妻子偏又死了,注定只有继续独自飘流,这仿佛是早已注定的宿命。
“泷谷省三郎不适合做父亲,托尼泷谷也不适合做儿子。
”在别人奇异的目光中托尼孤独地成长,成了插画家,继续孤独地在家里工作。
他已经习惯了孤独,只是有一天他想改变宿命,于是与心仪的女子结婚。
影片中他与妻子生活的那一段是灰暗色调中唯一一段亮色。
然而托尼害怕寂寞会回来,可寂寞却偏偏要回来,一个寂寞的人无法忍受止水生活为外物所挠。
他终究无法忍受妻子对衣服的痴迷。
于是在他的生活中她被带走,但是爱在得到后又再次失去,这似乎比爱从来不曾来过更令人痛苦。
那个被找来替代妻子存在的女子也只是短期缓解痛楚的麻酸剂,仍旧需要去将爱遗忘戒掉,托尼还需回到最初的孤独寂寞之中,这是他一生中无法逃离的宿命,从父亲的血液流淌到他的生命中。
影片中一出现尾形一成饰演的托尼泷谷时,给村上迷们的第一直感便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男子实在很具村上春树的外形气质,只是年龄比所饰角色略显大。
由旁白与角色自叙连贯起整个故事,让影片始终弥漫在一自封闷的内心世界中。
市川隼的确是尽全力在试图还原出村上春树的小说,哪怕是一丝丝的气味,应该说这部电影也自始至终是针对村上迷的,或许有人挑剔有人满意,但就我个人而言它的确是做得足够到位了,最重要的是将孤独的感受表达得深入骨髓。
也许作为一名喜欢村上作品的读者的视角,未必能全方位来评价这样一部电影,但确实体会到村上作品的一些特质,而不仅仅是表象的模仿。
或许唯一让人遗憾的便是那个开放式的结尾,与小说的表达有所背离,但或许也能理解为导演对艺术的再创造,在影片上印上个人标签。
文:眉间尺
拍得很恰如其分,原本彩色的画面过滤成浅灰,对白相当克制,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片头托尼细细画出的叶子纹理,牢中父亲和换衣间托尼睡姿的一致等。
但感觉在人物塑造上有点单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
真想知道村上对这片子的观感。
《托尼瀑谷》原是村上短篇,孤独,又是孤独,人从出生到死亡,永恒的主题便是孤独。
托尼瀑谷一来到世上,便遭受丧母之痛,父亲不适合做父亲,儿子也不适合做儿子,父子之间疏于联络,加上名字的怪诞,他从小就生活在自闭之中,日子久了,倒也习以为常,直到碰到日后的妻子,他才下决心结束孤独,两个人的世界无比温馨,虽然妻子过分的购衣欲望也干扰了生活,但日子还是平静美好的,他要求妻子稍微节制下,结果满脑衣服的她倒在退衣路上。
于是,托尼瀑谷又一次回到了孤独的状态,辛勤工作,面对满屋空荡荡的衣服,他的眼泪化作烟灰的、暗暗的叹息,他躺在茕茕孑立的地板上,和影子和空气的对话,对自己说“忘记了”,能忘记吗,如果能,他就不会要求跟妻子身材相似的女孩来穿那些昂贵衣服了,听到那女孩惊喜的、压抑的哭声,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延续下去,他果断地结束了痛苦的、自虐的回忆,将所有衣服包括后来逝世父亲的遗留爵士唱片统统拍卖给二手商店,将所有关于爱的回忆统统烧掉。
整部影片像首优美的散文诗,淡淡的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耳边,有旁白,有自述,慢慢的娓娓的讲述着从父辈开始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在烟雾笼罩的迷茫色彩中基本完成对原著的阐述。
最后要说的是,女主角的小腿太纤细优美了,尤其是描写她出入各商店时穿的眼花缭乱的高跟鞋,太诱人了,不辜负那些美若仙境的衣服,说到衣服,有个镜头记得是这样的,镜头一一从那些衣服上扫过,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模糊—清楚--模糊,像生命的高潮起落。
看完电影,把碟留在光驱,反复地听菜单部分坂本龙一所作的背景音乐。
男声旁白之下镜头若无其事的游移,是容易让人沉溺的。
纵然这远非完美的作品。
之前没有读过村上的原著,我便不会从文字的角度看待这部电影。
是料想中缓慢却不易让人心生厌倦的叙述。
即使对于一个依赖于衣物填补空虚的女人我不置可否,即使托尼瀑谷彻头彻尾的孤独,只能在眼前的光影中微微略见。
2007.8.
1994年这一年,村上春树发表了《奇鸟行状录》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他其实还在内蒙古和蒙古旅行了一趟,被当地的饮食折磨得天昏地暗。
这一年,吕克•贝松拍了《杀手里昂》,弗兰克•达拉伯恩特推出了《肖申克的救赎》,迪斯尼折腾着《狮子王》。
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大江健三郎,诗人顾城自杀身亡才过去一年。
这一年,无数美国人看电视转播辛普森在公路上开车狂奔。
这一年,在国内,有个叫张楚的人,发了一张CD,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些事情都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
不知道这一年,托尼应该算是多少岁?
昨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又落了单。
等到我从黑漆漆的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开始哗啦啦地往地上倒水,大雨倾盆。
我老老实实地在站台等巴士。
说来奇怪,明明是部彩色电影,怎么我记住的感觉都是黑白色?
在回来的车上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直到睡着之前,我还模模糊糊地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今天有人问我:“你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到底是说什么的呢?
”我把手上的水放下来,皱了皱眉,说:“它说的是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么孤独。
”我终于把这个词说出来,然后久违了的张楚这首歌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像幽灵般的盘旋。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唱,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人必须要作为个体活着。
再如何彼此了解、互相依赖,都还是得一个人活着,我无法将任何人占为己有。
同样,我也不能够被任何人完全融合。
就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在一起又永远分离。
看似咫尺,其实天涯。
我想起清水玲子笔下的一个机器人。
里面最优秀的那个人造人拥有美丽的皮相、懵懂的感情和不老不死的身体。
他爱上的人总是会老会死,如果他感受到的悲伤强烈到威胁系统的运作,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帮他进行记忆清除。
将之前的那段记忆统统抹掉,重新开始。
托尼把亡妻的衣服卖掉,把父亲留给他的小号和唱片卖掉,就好像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格式化的命令。
要不动声色地舍弃掉,遗忘掉,才能继续若无其事地活着。
一个人活着。
像婴儿一样蜷着睡在空荡荡的储物室也好,侧躺在沙发上小声地哭也好,喝着白水吃蔬菜沙拉也好,缩在凳子上看窗外的风景也好,拿出纸来统统烧掉也好,他就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偶尔有星星路过,可是从来不曾在他身边驻留。
男主角长的就很像村上春树。
文艺范
西岛秀俊的旁白作为绝佳媒介,准确联结了剧中人物与观影者,直截了当,剧中人物也得以跳脱出第一人称的视角审视并陈述自己,这个处理手法赞的。宫泽理惠举手投足都太美了!暂停舔脚!
一个男人孤独的一生。西岛秀俊低缓的述说、坂本龙一清冷的配乐、极简构图冷色的画面,迅速将人带入长相神似村上春树的男主角孤寂的人生。他像画他最喜欢擅长的精细机械插画一样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不断横移的镜头像放幻灯般一页页扫过他的一生寂寥。这其中有过火花闪烁音符跳跃,只是逃不出命运旋律五线谱的框束。像我们很多人一样。「孤独就像一所监狱。如果她说她不嫁给我,我一定会死掉。」
非常糟糕的改编。这故事应该王家卫拍吧。
08.10.29不愧是坂本龙一,钢琴伴奏真的很好听。很孤独。看片时流泪了。
前半部基本是念白+PPT,后半部在莫名其妙中结束,观影完毕已确诊ADHD。两星全给坂本龙一配乐。
很文字流的电影,或许称作电影并不准确,更像是对于小说的音影化呈现,而少了一些电影独特的感官魅力,不过这可能是最贴合原著的村上改编作品了。
掉落的苹果,道别的天空,从牢房到衣柜,死亡毫发之差,气息融入纤维,哭泣分身,孤独幽灵;村上春树有声读物PPT,又或坂本龙一钢琴MV;整挺好
男主太老太丑
村上的小说原著+坂本龙一的配乐+西岛秀俊的旁白
課上看的。簡約主義日本小清新潔癖電影。不知朱天文巫言里的帽子小姐是否來源於此。
我太爱这个短篇了!!!!| orz...西岛居然是旁白| “知道遇见你,我才知道我有多孤独”| 旁白:“直道那些唱片也没有了,然后他真的孤身一人了”
几日前阅读《村上T》,恰巧他在书中提及了本片原著创作的原由。起因竟只是因为一件在夏威夷古着店买下的T恤,是一个名叫Tony Takitani的人的竞选T。因这完全不知悉的人名,他的脑海中浮现了他的一生。原作中浓烈的孤独感通过文字予人极强的压迫感,坂本龙一将这种强烈的孤独感转化为音乐,在平静中缓缓造出一股恹然的忧愁,像水一般流动着、包裹着、推动故事流淌。宫泽理惠美丽的脸,还有散文般的故事,一个男人孤独的人生就这样不疾不徐地漾开。与小说截然不同,真实的Tony Takitani后来通过电影与书籍,得知了这件事,他写信给村上,他已然成为一名小有名声的律师,这一生也并未囚在孤独的牢笼中。
2021:音乐不错,上豆瓣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坂本龙一操刀。镜头语言也很有特色。不过真的很无聊……2023:两年后剧院重看,为自己当年的狂妄道歉。这部遗珠之作完美地表达出村上作品中的孤独。作为改编村上小说的电影来说,不逊《驾驶我的车》
悶到吖...
流亡者之殇。东尼妻子那不停翻新的生命力,也不过是另一种精致的孤独罢了。再囤积再丰裕,仍旧如同堆符号组成的寿衣,失去了冬春的引见,遗世自伤。如此空洞,如此凝视,一次次交换了假冒的生死。氛围如此萧索阴沉,影像则太过单一,旁白具有间离效应,他的一生凝固于75分钟,我们在人海也只短暂汇合,与现实互文。
人是多么孤独的生物。第一层级的孤独:身处孤独而不自知;第二层级的孤独:尝到幸福后又在失去,知道何为孤独;第三层级的孤独:所有的人都离开你,却留给你一堆他们的唱片和衣服之类的东西,叫你放又放不低,忘又忘不掉。太狠了。
丧得很冷静,喜欢。灰色的影调克制又平衡,流动的镜头像缓缓翻动的书页,干净的疏离,感孤独是种洁癖。市川准执导,村上春树编剧,坂本龙一的原声。宫泽理惠的背很直很美,西岛秀俊的旁白好听。云在青天水在瓶,狱中人重逢梦中人。
1 音乐很好. 2 我联想到Blonde Redhead的那首Love or Prison. 3 Loneliness is like a p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