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除了猎奇,真没什么。再说你也太草率了吧,把颜色调成黑白,弄几条破船,来几段怀旧音乐,你就回到了毛姆时代的南亚?
124min# 侯孝贤-阿彼察邦的脉络,四部戈麦斯下来,应说喜欢他的轻松、无压力,但这也容易成为无聊和莫名其妙... 每部都有喜欢的点,但都离一部好作品差一些什么(且都要忍受一半的不好看的段落,干脆不要做二分结构了)... 可能永远在他的影片中不会寻求到想看到的完整性?当然这部几乎是没救了...
怎么不是一次对《私奔》的翻译。「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寻常的遇见。没有自己,没有目的,没有预料的爱恋。进退两难,难以双全,举步维艰的画面。不敢宣言,不敢见面,不敢透风的想念。」所以才有了「跟我走吧」,影像和文字互相撒谎,互相成全。
感谢这部片子具象地告诉我老白男是怎么看待东亚和东南亚的。成都入藏的路人都说着北方话真的笑死,台词说竹林可以看见西藏雪山,连人文地理都没搞清楚,何尝不是一种影像的Chinoiserie。就像小红书上八天七夜欧洲十国游vlog,打了卡就等于去过了。
在Anora出源的今天终于把壮游看了。也把启发Gomes拍出本片的毛姆《客厅里的绅士》读了读。在最不可能共情的故事中完成共情,一面是惯于临阵脱逃又苦寻life gap的男主,一面是拿得起放不下作困兽斗的女主,似乎都有我的影子。再一转念,仅因过去十年追随诸多弃我而去者的壮游而塑就今日之我,他们本身却又配得女主那反复出现的嗤笑,就不免感慨,what a journey, what a tour
#VIFF24# 对于这部非典型游记来说,一切当代的,现实的,时效性的解读都是多余的。
没想到刚从日本回来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壮游。我相信这样一部作品存在的理由就是歌颂东方主义---创作者需要将自己的Orientalism找到一个容器,或跟有这类兴趣的西方人寻求共振。说实话生活中对东方执念的老外确实还碰上过几个,但是伴随现在社交平台的发展,东方主义亚文化的神秘主义在褪色。而壮游的路线也确实遵循了东方主义的进阶过程,从不列颠东南亚殖民地启蒙,进入全盛的日本,最后抵达东方主义的核心中国,并从外滩沿江深入到了如今网红8D重庆,青藏高原脚下成都城外的竹林为止是为东方留下的最后一片净土。作者们陈列出游历东方的素材而编出了这一部生硬魔幻主义作品,来讲述一个为了东方深着迷而逃离家庭爱情宿命的谎事,但没有情节的fictional故事确实是一种折磨。
#10697. #8th PYIFF# 闭门学术放映。前获2024戛纳最佳导演奖。戈麦斯技法和观念都是当世顶尖。故事或者东方主义与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用影棚拍摄的场景搭建人物,而各语种旁白结合散文电影式的当下影像(90%黑白,10%彩色,均用胶片拍摄)创造空间,既然无法重返历史,那就用如今的材料去创造仅之于(今日理解的)故事发生之时观念上的“历史故事”,跟所谓“真实”毫无关系(正如片中对中国的书写,完全无需“真实”,中国观众能看出中国部分的“假”,那其他语种的观众自然也是如此——英国角色还讲葡语呢!),用一种从根本上反对历史片的方法拍摄历史片,并达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实现的迷人效果,这当然是最佳导演。#年度十佳候选#
散文诗一样的电影,需要耐心,需要感受~
#House Cinema 观影复健看壮游,谁来救救我?
这是病了吗?2024年,亚洲通常景象还能做为“奇观”……我不好了。最重要的是,这片如何在拍摄之时能拿到如此多政府资助……知道是小说改编,每个国家都对应当地的语言来叙述,有几个语言一听就能辨出,做作啊……这几年东南亚了解的多,若非如此,可能还不会如此讨厌此片。
虽然片名翻译云里雾里,但是既云又雾的东游历程,因地制宜、拼贴时空的戏耍是颇有意思,且令人期待拨云见月更见苍穹的。只不过,小的方面,视角从爱德华切换到莫莉,起初柳暗花明,旋即嘴上频繁的屁音和拔地而起的疯狂,竟然渐渐抹掉本该有的性别批判,空让人揶揄他们无非“莫爱”组合。大的方面,新旧交杂的东方时空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的叙述技巧,也可以说是因为无从把控进而懒怠把控的浅薄乃至傲慢,这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难免格外透出许多哭笑不得的无聊。
我知道你想批判昔日歐洲殖民主義,但這樣把素材庫扔出來然後生搬硬湊真的有必要嗎?就當是為了創造現代讀者看日記然後想像古今互聞的效果吧,可是也難掩城市素材空有拍攝沒有感情。到最後直接連故事都不圓一下了。
设定还挺有趣的,一路亚洲之后,模糊时间之后,反而有些魔幻的感觉。
难看的提前离场,神马玩意儿啊
广播剧能不能作为材质拼贴延展电影的形式边界?观感来看,收效甚微。
以为会是个神神叨叨东亚/东南亚民俗风情观光片,震惊居然有两段式剧情还认真交代了结局。那个越南的鸵鸟表演我好爱噢。整个这种“阴湿”风的丛林,竹林,黏黏哒哒,还有雾气朦朦,再来几个竹笼和尚吹笛子,抽牌算命泰国“美人鱼”提线木偶,太多东西我都很喜欢,在传统的民俗里,又来了点真实街景,口罩与摩托,和平饭店的爵士表演,还有最后打灯表演结束的退场,莫名有点当代艺术的渗透。喜欢不算爱到骨子里但是确实值得高分啊。VIFF2024.
要不先别游了,无法欣赏,没看出才华,还不如看邱炯炯的椒麻堂会呢。
浮光掠影东游记。
感觉还不如邱炯炯拍的,充满了西方的无知,矫情和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