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酷的,陌生的,满足的2012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剧本。
西班牙锡切斯奇幻影展最佳女演员。
豆瓣上的影评大多配不上这片子,有一个叫舔爷的写得不错可贵之处在于带给我一种陌生的感觉。
同时是有意思的。
两个人穿着外貌很平凡,都有着阴暗琐屑妒忌神经质心理变态。
让我有抗拒和厌烦的心理。
渐渐看下来,却有说不上的满足感。
克里斯无法容忍一个胖子总往地上丢垃圾,于是借着倒车把它碾死因为奇怪的厌恶心理,克里斯用石头把一个旅游来的眼镜男脑壳打碎自己带的狗往地上拉屎被游客警告,两个人反过来说对方性骚扰,不停捉弄的同时,克里斯一时兴起把对方的脸打烂蒂娜在和克里斯一起的时候,竟然慢慢适应了这种表达情绪的手段。
因为克里斯和别的女人接吻,她把对方推到桥下脑瓜迸裂甚至克里斯都无法接受蒂娜的疯狂而拒绝和她性爱,于是她愤怒的用手解决。
第二天开快车撞死路边晨练的路人,只是为了发泄。
克里斯交到一个男性朋友,蒂娜倍受折磨。
于是勾引他。
又一时兴起在对方睡在帆布旅行车时连车带人推到悬崖下。
克里斯从头到尾是一个老练的杀人惯犯,邪恶到头;蒂娜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生活简单。
然而到后来克里斯被蒂娜后来居上。
两人相约跳崖。
最后一瞬间,克里斯跳下去,蒂娜稳稳的站着。。。。
除了杀人还有蒂娜的妈妈摆着摔倒受伤的姿势给女儿打电话,女儿忙于车震没接,于是妈妈淡定的爬了起来。
自行车拖鱼形舱。
蒂娜:“我没穿内裤。
” 说完后把克里斯那边的餐刀推到了地上。
克里斯:“我要捡起餐刀。
” 缩短别人的寿命就是减少他们的排放,杀人等于环保。
“喜欢你光着下体,脱下我的裤子,然后再我的腿上摩擦,把蜜汁涂遍我的整个腿。
” 铅笔博物馆,巨大的铅笔写信。
波比(狗)舔食呕吐物。
如果非要联系现实的价值讲这部片子的意义。
我突然觉得也可以说出一些。
它是非常正视人的内心活动,很客观展现人的真实一面的电影。
通常的电影,包括我们绝大多数的表达方式,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人自我描述自我认同自我表达,都回避掉这些。
这样的变态邪恶行为尤其是心理,是属于自己之外的他人,是属于这个电影中的两个失意的疯子的。
每个人都有浮现各种荒唐神经质的念头,但生活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用各种办法修饰遮掩掉了。
这部电影可贵之处在此。
渲泻和正视。
这是一部我从头到尾都在认真感受的电影。
在一趟人生旅行中,选择走哪一条路线,选择看哪一角风景,虽然没有人能完全如愿地按规划执行,但它是不是无悔,则由你自己来决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视角,是这些造就了每一趟旅程的模样。
-男主是个向往未来、坚守自我、自信勇敢的人,也许有人觉得这些正能量的词不应该用来描述男主,但从剧情中可以看到——男主向往成为大人物,成为有一样引以为傲的能力的人,他不怕承担任何后果。
片中有不少这一面的描写,比如失业后抱着成为作家的向往做了大半年游民,但没变得颓废;有善于发现美的优点,从他欣赏女主妈妈房间里的作品和称赞能看出;认真地跟自己欣赏的人商讨规划做一番大事业等等。
他是个活得很明白的人,在一开始就描绘了心中完美的观光路线,途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有怎样的天气都阻挡不了他走到旅途终点的渴望,即使看作一条不归路。
不过如果说得不好听,他还是一个眼中几乎只有自己的人,欣赏他的、与他同行的,他能温柔对待,就像对待她的女友。
可是如果冒犯了他心里的游戏规则,女友也是可以坦然背叛的,说走就走,即使女友被侮辱也无所谓。
他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看第一个被杀的胖子,男主已经从倒后镜看到了他,正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男主手脚麻利地赶紧发动倒车并加速。
不,他不是恨这个胖子不环保,只是胖子破坏了他旅途的心情,污染了那份美好。
“你的中指是在挑衅的我规则”,我想这是他的心声。
而从狗屎事件能看出,污染环境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又有人来挑战他的游戏规则,破坏他的随心所欲,“你要告我?
用你的法律?
不,我有我的法律。
”他说过:”我只是想要人们畏惧我、尊重我!
“包括杀害作家的那次,男主都细心地设计了掩盖证据的计谋,他并不是在头脑发热地毁掉自己的后半程人生,他并不打算就这样被抓,他由始至终都在计划着卷土重来,表现得那么理直气壮。
没错,他是个极其自私的人,这是他在人生中旅行的方式和视角。
直到最后他明白女友已经逼得大家都没有了退路,但起码已经达成了他的画里面的目标,到达终点,心想有一个认可我陪伴我的人一起去死也不赖啊,所以无所顾忌。
可是啊,女主跟他并不是同一类观光客。
-- 女主是个内心孤独到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能真心与她同行,无论旅途糟糕成怎样,甚至让她去做违背自己底线的事情都在所不惜。
从愧疚地看着胖子死去留下的血迹,到作家死了之后对男主欲言又止地惋惜,再到被彻底扭曲三观,软瘫地靠在石头上看着男主用棍子打得人面目全非,都能看出来她本来并无心毁掉任何人,她一直只是个小女孩,是她那份孤独让她为男主不顾一切——她们在一起才三个月,女主被男主的爱护死死套牢,被称作他的灵感女神,为他离开看似情况不乐观的妈妈去远游,为他织了一套性感和谐的线织内衣,因为吃男主的醋她竟然也用杀人来捍卫自己,跟男友讨乖,表明”我愿意无上限地爱你“。
可是女主啊……妳这种菜鸟犯罪容易抹杀他的后路啊,当男主意识到跟女主在一起越来越不安全,慢慢做出了无声的抗议,他可不会因妳的疯狂而感动,因为他跟妳是两个极端。
女主越冲动越得不到爱,乃至性爱都不被需要了,最后完全失去了理智大开杀戒。
结局并不让人意外,女主没有宏大的理想,没有狂妄的野心,她只有一个原则——得到爱。
在男主骂出了巫婆这句话时,女主的心已经彻底死了,她为了男友的爱做了很多垂死挣扎的事,却最后还是落得失望,”如果跟你一起跳了下去,我依然是孤独的“,即使最后往回抓的手透露了女主的一丝不舍。
-其实女主的孤独很大一部分是被她母亲雕琢的,环境能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家。
从一开始女主在门口一遍一遍耐心地叫唤着妈妈,眼神一直保持着温柔,就能看出她是很爱妈妈的,出发第一天还哭着说妈妈让她回去,旅途中心情不好时还打给妈妈诉苦。
但这位母亲可不擅长出演温情戏码,她希望女儿在家照顾她就好,不愿任何人带走她,即便男主表现得这么nice,也恶言相向。
其实她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女儿电话打不通后竟然麻利地从摔倒的姿势中站了起来。
对,妈妈也许跟男主很像,是个非常自私的人。
但也许妈妈也是因为希望从女儿身上得到关爱,不过我相信成分极少——女儿打电话回家诉苦时,妈妈不耐烦地三言两语挂掉了电话。
而让女主感到更孤独的是,妈妈眼里只有波比这条小狗,自从女主误杀了波比后,母亲的精神状态无比消极,屋子里只有小狗的画,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一张,甚至还用着凶手称呼着女儿。
女儿在家里得不到爱,但女主依然爱着妈妈,还想把更名叫波比的偷来的小狗带回给妈妈。
值得一提的是,小狗从始至终都亲切地融入到每一个人身边,总是显得那么友好,那么宽容,即使新主人是自己亲眼目睹的凶手,也友善到舔他屁股(笑)。
这像是电影要故意传达的情感,跟一路上发生的各种不光彩形成了单纯了对比。
-我们总是在照顾着自己的感觉和欲望,很少真正一路地为身边的人着想,污染环境、制造噪音、嫉妒、强势、自私、无理……电影里描绘的每一种缺点,无论戏里戏外都总会有人义正言辞地为自己掩盖、狡辩,为的只是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
然而保护自己不能作为胡所非为的理据,很多时候需要用伤害他人去换取。
不过这不是一部公益片,动机也不在教育人,它只是描绘了世界上各种来地球旅行的观光客的视角。
选择怎样的路线,把什么视为风景,最终会决定了你是个怎样的人,有着什么模样的人生。
也许多一点妥协,就能多一份安稳,但难得来地球一趟,很多人还是愿意当个我行我素的观光客。
我受到了惊吓。
又一次开始觉得生存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我默默的告诉自己:不要乱扔垃圾;要和善,不要与人为敌,只是翻个白眼也不可以;要微笑,不要暴躁。
我还是受到了惊吓,因为我知道明天开开门,我还是会不耐烦的对插队的陌生人说,不要插队!
我还是会对迎面走过的陌生人吐痰的行为表示明显的厌恶;我还是会小心翼翼的不想打扰别人,也阻止任何被打扰的可能性。
与神对话里面说,改变这个世界很简单,只要我们每个人具备改变的意识,然后付诸行动,哪怕全球性的温室效应都会得到彻底改变,前提是每个人。
这是明显的理想国思维。
有些事情理论上真的很简单,但是不谈约束别人,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控制。
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不是,我们不是不具备善良的天性,只是不敢善良。
大家都觉得如今是民风浇漓,善良之心式微,好人越来越少了。
可是,仔细想想,在我认识的人里,善良的人仍是大多数,而且他们对于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很不满意的。
推己及人,我相信别人同样会发现自己所认识的人里好人占多数,那么,合在一起,好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一个判断:大多数人仍然是善良的,但是,他们的善良只敢对自己了解的人表现出来,一旦置身于自己不了解的人群中就不敢善良了。
我们都会经常遇见以种种借口,装出种种可怜相而索求帮助的人。
倘若我们心软,几乎百分之百要上当。
虽然恶人是少数,而且永远是少数,但是由于这少数恶人及其恶行为未受到有力的遏制和惩罚,便使大多数善良的人失去了安全感。
人们不敢善良,因为人们怕善会招祸,怕善有恶报。
当不敢善良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时,表现出来的便是普遍的冷漠。
这是真正可怕的,在这种普遍的冷漠中,恶势力就愈加猖獗,善良的人们就愈加失去了安全感,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外,我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两性关系中究竟有没有互补这回事情。
电影里男主和女主杀人如麻,不但没有因为枕边的杀人狂而惧怕,反而产生了点惊险刺激的缠绵感。
所以就像是纯黑跟纯黑相遇结合为另一个纯黑,纯白与纯白相遇结合为另一个纯白,但是互补的话,纯黑和纯白相遇,变成了灰,都不再纯粹,究竟是创造出了全新的彼此更喜悦还是丢失了原来的自己更沮丧?
这个其实还是蛮迷思的,大概感情是最难以衡量的事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只能当事双方相互碰撞磨合。
磨合的过程想必是不太愉悦的,好在男主和女主的相爱也算是为民除害。
刚开始看个人觉得很温馨,“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杀人没觉得那么重要,但是男主角第一次杀人时女主角干到荒唐,甚至怀疑,但是爱情掩盖了那种怀疑,也同时女主角觉得男主角到底想要什么?
怀疑那幅画的意义,到最后女主角听完男主角说“你觉得怎么样?确定要这么做吗?
女主角明白了,我觉得男主角故意没抓紧女主角的手,甚至知道女主角不会跳,或者不愿意让她跳,从头到尾就是男主角的一甘情愿,如果两个人一起跳下去故事的结尾就圆满了,纠结是结尾女主角没跳有种背叛的感觉,我倒是希望结尾是两人一起跳下去,那就我不写影评了,选择是到底是很有趣的黑色幽默。
看过影片的朋友都会觉得很压抑,这两个人怎么会这样,好好旅游怎么会杀人,世界观为什么会这样,会不会太夸张了…而我却恰恰觉得这部片拍进了我的心里。
我同时能体会到男主和女主那些扭曲的心境,黑暗,难过而压抑。
Tina是一个一直被放养在屋里的老女孩,三十多岁,和一个一直还把自己当小女孩的母亲住在一起,心里渴望自由,渴望撕扯掉束缚在自己身上的看不见的条条框框。
于是她爱上了片中的男主角Chris,一个粗犷高大的男性,还有一辆可以出逃的车。
片中很多情节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不成熟的老女孩处理事情的幼稚和鲁莽,可又由于她也从心底认识到自己不再年轻,在短时间里推挤着自己成长,而这浮躁的情绪只能让自己变得极端和麻木。
因为她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外界刺激带来的改变。
正如之前所说,她的心智和小女孩无异,可是当这个小女孩的心智和大人的身体及过激的外部环境重合时,她心里已经没有对错之分,就像她片中所说“我不在乎公平,我只在乎开心。
”Tina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爱Chris,她只是希望借助一个外力来逃脱那个监狱一样的家。
在萨满围着火堆跳舞的情节,她不止一次地表露着对他们的不屑,而实际上她像幻想着成为其中的一员,粗野地围着火堆跳舞。
(推测以前在家里时应该也对母亲表露过对那些出游的人的不屑,其实心里很想去)只为她想的只是逃离,从一个监狱里逃出来。
在她刚逃出来时,她以为逃出了束缚她的监狱。
很快她又意识到她进入了另一个监狱(Chris对乱丢东西胖子的过激反应,及到后面的冷血杀人,他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会真正让她自由)所以她想逃出来,于是她幻想着自己成为萨满的一员。
而她是不能从Chris身边逃脱的,作为一个被困房子里很多年的迟钝老女孩,没有社会技能没有社交经验对外界还存有很多恐惧和疑虑,她还需要Chris,于是她开始寻找其他方式来让自己觉得“自由”了。
比如疯狂的性爱,协助和主动杀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时的快感,让自己忘记那个让她恐惧的影子,会将她拖回黑暗束缚里的影子。
所以她疯狂地挣扎着,甚至做到让一切无法挽回。
曾经有几个瞬间,她想过回头,可是母亲冷漠的回应让她更加坚定一直往前去找,直到彻底撕扯掉那些烦人的束缚,得到她自己所想要的自由。
而Chris,一直以为她很爱他,只是爱得有些畸形了,其实她和他一样,最爱的都是自己,这也是她最后没有跳下去的原因。
因为他已经不再是她飞向自由的翅膀了,于是她松开了手,麻木地看着他坠下。
Chris,一个失业的屌丝男。
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成功人士,带着一个仰慕自己的笨女人,开车出游,实际上是为新书搜索素材,这是他脑海里为自己勾画的完美形象。
甚至后后来他都觉得自己很优秀,是一个优雅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人士。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喋喋不休地数落电车上的丢纸男的原因,为的就是把自己和这种下等人划清界限。
而当自己第一次杀人之后,他的世界观开始坍塌,这种痛楚让他回到了现实,也认清了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人:生活不得志的一个失业穷屌丝。
他并不是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的那类人,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第二次刺痛是在遇到那个成功的旅游作家时,有一辆豪华房车,成功的事业,还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作家,已经在写第三本书。
而自己,只是一个满嘴谎言的可笑骗子。
强烈的醋意和妒意让他疯狂,他不能接受这个仿佛一只在嘲笑他的现实,他不需要现实,他需要回到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那个梦里去。
这里的剧情就好像《记忆碎片》的结局:真相不重要,要的只是那个会让自己觉得欢愉的世界,哪怕是假的。
所以他杀了那个旅游作家,杀了提醒他回到现实认清自己的线索。
从那一刻起,他又重新伪装成自己口中那个成功人士,而实际上只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他的本性已经出来。
下面的桥段用了个很讽刺的对比,一个地理爱好者谴责他不为狗清理粪便(正如他一开始谴责那个丢纸男一样),而他的表现也正和那个竖中指的丢纸男一样。
影片的后面,他交到了一个好朋友,仿佛他的人生在开始慢慢恢复正轨。
而这时,已经失控的Tina却把他冷血杀害,两个人错乱的人生又再次在千丝万缕扯得支离破碎。
最后无奈的他,希望以死亡的方式得以解脱,而那边却在最后一刻戏谑地松开了手。
那一刻他的心里也许很平静,因为他也不爱她,他只是需要一双仰慕的目光。
而这双仰慕的目光温暖地可以一直让自己活在自己的梦里。
现在这双目光已不再温暖,那么是否一起跳其实也不重要了。
两个人。
一个为了本向自己所期望的自由而不断疯狂撕扯,可最终也只是从一个监狱跑进另一个监狱,永远追逐不到她所希冀的幸福。
另一个一直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里而不愿醒来,因为他害怕面对醒来面对的真实的一切。
两个人就这样相互撕扯着撕扯着,像两个孤魂野鬼,纠缠不开。
看完本片走在路上都害怕有人從背後砍我或推我一把,你不會害怕坐捷運時有人從背後把你推下月台,這就是一種社會的秩序和道德,人人都小心翼翼的維繫公共領域的平衡,我想即使是旅行也是或多或少接觸陌生人的時刻。
你曾經看陌生人不順眼就給它巴下去嗎?
本片將這些不順眼一路下去。
初識的魯蛇男女相偕踏上英國古道旅行,看似一趟充滿性緻的自我發現之旅,在第一站就開始惡意,惡意直接殺戮,亂丟垃圾的男子,事業有成的旅遊作家,指責主角偷來的狗隨地大小便的多事男子,跟自己男友接吻的準新娘,...............只是在路邊慢跑的人,還有看來礙事的輕便旅行箱旅人,劇情發展使本來下手俐落精心設計的男主角讓散漫任性又壓抑的女主角開啟了心中黑暗的機關,事情越發不可控制,在男主心中浪漫瘋狂的燒車跳下古橋殉情的結尾,出乎意料的被女主發現並任性的遺棄了(養成了一個超級大惡魔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本片類紀錄片的手搖拍攝手法,以及路人男女主角的設定,就像平淡無奇的日常公路旅行,還是充滿詩意的英國古道之旅。
偏偏反差的將殺戮與惡意植入。
《观光客》真是一部让人蛋疼的电影,并不是不了解英式幽默,只能说个人不喜欢这种表现形式。
一对暗黑系2B情侣开着房车穿越不列颠诸岛旅行,沿途遇事不爽就杀人,警察也跟着抽风似的,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点与讽刺的杀人行为形成鲜明而蛋碎的对比,我明白导演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对于这样的电影,我确实感到凌乱无比。
首先我是喜欢这电影的,节奏快,但镜头不碎,反应的问题现实又犀利,默默的不狗血的,但却有着荒诞的故事。
我看了个片头和片名本以为是个墨迹的欧洲小清新——一对儿没用大龄男女的相见恨晚,旅行期间的爱恨纠结,撑死讲讲古怪宅女情感观的节奏,我都准备要睡了,但没想到它就是要在不经意间敲碎你的玻璃心,从男主故意撞死一个出言不逊的陌生人开始,才是故事真正的主题——旅途杀人日志,沿途杀了好几个人都轻描淡写的,却没有避开血腥暴力的镜头,导演没有从个案中顺便交代男主的童年阴影或是环境影响因素,他可能只是不爽一个大喊大叫的人,或者嫉妒别人比他的车好,比他会写书,比他的相机好什么的芝麻大点的小事,就把人杀了,他不是变态,在我看来他大多数时候只是杀了一个态度傲慢的中产阶级。
在片子里男主和女主的穿着打扮言辞习性,就算他们是大英帝国的子民,来到中国你都不会高看他们一眼,更何况是态度傲慢的中产阶级。
但是从导演刻画的立场去看,好像那些死去的人不值得同情,挺讨人厌的,所以他们的死也没有过多的描述,就算女主知道了她三十几年来交的第一个男朋友是个连环杀人魔也没怎么惊恐万分,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
我看了下时间条,片子过半了,我正说高潮该来了吧,女主就去杀人了,虽然没有出乎意料,但是完全在没有情理的情理之中,如果说男主算是遵循自我法规逻辑的杀人者,女主就是无序杀人者,到最后他们准备殉情,女主最后一刻松开男主的手,男主掉下山脑壳摔的稀碎时,我们就知道了女主才是本次旅途杀人日志的作者本尊大boss。
女主妈妈给了我们很多线索,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其实女主一直都是个无序杀人者。
以上是那么多剧透,是我刚看完的时候写的,过了一周多了,它还是萦绕着我,这不是什么犯罪心理,不是什么福尔摩斯,这就是现实的世界,罪犯根本不需要什么精心策划的谋杀细节,也没什么折磨人的变坏心路历程,他们就像我们一样,普通的大多数,只是每个人去衡量要不要杀人的标准不一样,我自己时常在跟某个人说话的时候就一直在幻想我是怎么杀了他的,即使现在我们认为城市足够发达足够文明,可是你出门的时候还是会经常受到不讲道理的粗暴的对待,甚至丧心病狂的对待,有时候来自别的个体,有时候来自整个体制,虽然有的没有刑事伤害,但对个体的心理创伤可能足以扭曲他们的世界观。
就在昨天,北京俩男的就因为和妇女发生口角把人家的婴儿摔死了,听起来不可思议吧,也没什么非杀不可的动机,可这就是发生了。
在古代,婴儿的爸爸就可以“为子取人头”了,可要是技不如人也只能含恨而去,就好像以前的武林高手互相看不顺眼了来个“一试高低”死也就死了,西方就是决斗,为爱情决斗,为财产决斗,其实是因为大家都有自己衡量一件事的标准和底线,只不过利益与真理倾向于强壮的一方。
阿奎那将法律描述为“一种规则和行为尺度,人们据此而约束某些行为,不做出某些行为”,可是谁去惩治道德伤害呢?
要是那两个男的没摔婴儿,只是辱骂妇女,殴打妇女,谁会管?
谁会关注?
超人吗?
钢铁侠吗?
还是绿巨人!
另一个方面,是不是当下的我们太脆弱了?
被国家氛围跟媒体划分了统一标准,在这个标准下看看周围的人吧,谁不自卑,因为那个标准是个奇葩,你要夜以继日的学习虽然你不知道你学的是不是真理,你要认真努力的工作哪怕是陪领导喝酒,进入体制进入国企才能高人一等,俯视你的所有亲戚朋友,幸福是有标准答案的,没达标的就活该自卑,活该被鄙视,活该扭曲,还得觉得是自己技不如人,没有一颗奋发图强的心,直到你活的跟他们一样。
你以为什么是人情,站在标准线上了再谈!!!!!
前两天看到肉唐僧说:“你知道体制是恶的,只是因为贪图好处加入它,你怎么是无辜的呢?
只要你是自愿上山,哪怕只是喂马烧火,那你也是个土匪。
杀人越货的收入里有你一份,罪也有你一份。
”其实生活里,大家都在扑向那个奇葩的标准,看到有些个没达标的活的那叫个纠结,有些达了标的活的那叫一胡汉三,我祝福你们,祝福你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远!
扯远了!
好电影让人废话连篇,电影还是挺幽默的,完全没有负担。
忠告:如果有人向你推荐电影,先看看自己和他的品味合不合拍。
好吧,我承认我被坑了,被“喜剧”和“公路电影”两个词给坑了。
一开始当“误撞”了那个乱扔垃圾的胖子时,男主流露出了诡异的笑容,而且还很保护女主,一直在安慰她。
后来,情节完全走样,原来是两个变态的公路旅行。
瑰丽的景色,沉闷的音乐,压抑的情节,苍白的脸庞,也不知道是什么情节让我一直能坚持看下去,是想数数看到底杀了几个人?
真心毁三观啊,人的阴暗面被无限制的扩大,想杀就杀,能奈我何?
最后,男的说:“GO。
”可是,只能说恭喜,碰到个比他更疯的女矫情。
也许是我的阅历还不够,或者说看的类似电影还太少,亦或是不懂所谓的英式幽默,总之现在要靠着听音乐来缓冲自己的心情。
传说中的“英式幽默”让我这叫一个压抑难过啊,但愿今天别做噩梦,后面几天还要看点低俗搞笑的来缓冲一下自己这颗幼小的心灵啊。
真想借用一句昨天在《看上去很美》里方枪枪小盆友的话“操你妈”,虽然在这美好的社会拒绝说脏话,啦啦啦!!!
影片讲述一对中年夫妇开着房车穿越不列颠诸岛观光旅行,不曾想这一路盲打误撞大开了杀戒,没心没肺的英式幽默让人哭笑不得。
克里斯想向蒂娜展示自己的世界,他的做法是这样的:开着自己挚爱的那辆大篷车,在英伦列岛上展开旅游。
这样,蒂娜就能在路上和克里斯交心,并且看到克里斯希望蒂娜去了解的东西——克里奇电车博物馆、Ribblehead高架桥和凯瑟克铅笔博物馆,以及这个国家里到处可见的充满石子的小路。
旅程一开始就像是梦想一样美好,两个人也异常地和谐。
可是很快,事情黑暗的一面就显现了出来。
一点点小事,让这两个人杀了一个人。
而在这起凶杀之后,克里斯和蒂娜却再次展开了旅程,并在路上杀了更多的人……
蛮喜欢这个片子的!!
超討厭的女角.....男角也不惶多讓
拍这样毁三观的电影是不对不对的呀~ 看到一半讨论三个可能的结局: 1.女主杀了男主; 2.男主杀了女主; 3. 女主的妈把男主杀了. 当然看到后面真的只能是其中一个结局了。说到这里我劝心智正常的人还是表看了
大爱这片啊!!镜头感和kill list一模一样啊,一种诡异阴森森的感觉,导演诡异邪恶的个人风格太浓了;萨满教徒跳舞与杀人穿插剪辑那段好喜欢啊,结尾也太精彩了 @donutboy
清新了点,好像很多英国片子都是这种感觉。画面和音乐都在不停地刺激观者的神经,剧情就那么简单,但是一步步深入,一直到最后,略微有点萌啊 哈哈
好奇第2个秘密是啥?
观众既便猜到了过程,也猜不到结局。音乐极好。
有点意思
★★★☆ 反日常的诡异剧情,表达的却是平凡的爱情~ PS. 女人不好惹!!!
傻逼碰见大傻逼就是这样的
颠覆小清新 不走寻常路
只能说这种幽默没感觉。
很不错的片子啊,简单纯粹,结尾更赞
我的幻想
反正我是不喜欢的,价值观依旧坚定。。
好疯癫!到景色真是美啊!
如果一开始因为乱扔垃圾被杀还算李菊福,后面几个越来越无厘头了,伦敦腔平常听着挺好听,吵架的时候却特别让人恼火,巨烦女主角,结局证明果然最毒妇人心啊。
一不顺心杀个人
不喜欢 基本就是讲述两个loser相逢恨晚然后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冲破心灵枷锁努力发泄的变态心理和行为 这不是爱 这是变态 特别是女的 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 真是臭傻逼 啊 我怎么骂人了
对这两位实在是无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