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我很喜欢的作者的作品,一等到首映我就立刻买了票,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失望,导演到底真的有get到小说吗?
虽说小说本身不算是个较长的故事,但是由于故事情节细腻反转,事实证明导演即使花费2.5小时也并没有把这个故事说好,如果事先没有看过小说的我真的会一头雾水。
1.扩写,省略的地方完全捉摸不透关于女主原生态家庭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女主的原生态家庭,她和父母的过往,所以才造成了她从小的看法观点和普通大众不一样,“喜欢只用冰淇淋做晚餐”,“喜欢像妈妈这样向往自由的人”“即使被议论与众不同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电影里全部忽略不交代,以至于后期古董店送杯子的桥段出现时显得那么莫名,完全无法拉起我的共鸣,你的前文都没怎么出现过“父亲”这个角色的铺陈,为什么后半段要拍摄这段怀念父亲的情节?
到底在怀念什么?关于店长我个人认为,作者塑造店长这个角色是女主与世人眼光看法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体恤女主安排周日放工---保护女主信息不透露行程---发现被家暴帮忙安排正式工作。
店长这个人物的形象一直是“这个社会对女主的善意”的真实写照。
可就是这样温柔的店长,在故事最后既没有认真倾听女主口中的男主,也没有相信女主所描述的关于绑架案的事实。
前期给予了多大的帮助,最后就会有多大的失落,也正是印证了作者描述的“社会的善意也会成为刀刃”这一主题,所以女主才会觉得没人可以理解她了,呼应了名字“流浪之月”。
电影中,又是忽略这个角色……关于文的塑造小说最后文的视角,我愿称之为本文升华的精华片段。
文是如何搜索更纱的信息的,文有多想靠近更纱,哪怕只是和她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文对自由如此小心翼翼却又情不自禁想要靠近的渴望,只看电影的话,什么都没拍……更是给文安排了一场脱裤子的情节,小说里更纱是从警方口中得知文的特殊情况,电影变成文亲口当面坦白从而形成了一场冲突戏,我个人觉得灵魂的契合难道不就是“我不用说出口,但是我如此幸运,你懂我”吗,有些细腻感情是要体会的,一旦放在台面上,不免只是变成了一个略带涩情意味的俗套桥段而已。
2.假以爱情之名作者写了好几次,更纱和文之间不是爱情,具体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段感情,他们也依然在探索……我是对于社会来说“异端”的存在,何其有幸,遇到了另一个“异端”的你,因为人都害怕“孤独”所以我们结伴而行,两个人就像月亮一样努力围绕着地球漂泊,却始终无法融合。
更纱和文,他们是灵魂的结伴同行者。
导演把他们幼时发生的故事用插叙的手法穿插在整个电影情节中,这种方法非但没有让我好好融入进这个故事反而容易让我忽略细节,以至于没法让我好好体会到他们这种灵魂同行的感觉。
反而,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作用下,我会觉得他们是爱情。
梨花和文确认说“你喜欢更纱吧?
”文回答说“是”;文和更纱平躺在地板上,两人的手相握;还有电影最后那个文对幼年更纱擦嘴的桥段,难道不是想说男主心动了?!
而那只是文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体问题伪装出自己是萝莉控的表象而刻意为之的举动,导演为什么会把它放到电影的最后??
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看完电影,我的观感是导演只是在描述一段“不被世人祝福的爱情”罢了。
难道真正吸引读者的,不正是文和更纱这种无法用已知的社会词语定义,道不明的惺惺相惜感?
导演却俗套的拍成了一种爱情的形态,难道不通过“爱情”就无法吸引观众了吗?
其他还有很多的吐槽点,比如亮捅了自己一刀后没有向警方撒谎说是更纱干的反而躺在救护车上就说“算了”,中间没有发生任何桥段不觉得他的情绪转变很突兀?
还有亮用靠垫打地板的假打片段……真的是看的会笑出来的程度,转头女主就伤痕累累了……亮本身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导演只是以为用邋遢的形象能挽回我们对家暴男的体谅?
当然也不是说一无是处,文被警方带走时,镜头给了他的脚部特写,那一步步颤抖的步伐配上BGM真的有触动到我,是对未知的迟疑,以及自己选择的一种释然;还有一个是警察来咖啡厅带走梨花和文时,多了个桥段就是文挣扎着想去握住梨花的手,对比了10年前他没有反抗的不同,或者导演想表达文其实也在后悔自己10年前如此轻易就放开了更纱的手。
虽然对桃李没什么意见,但对于一个缺失第二性征的人,文的声线真的会像桃李那么粗吗?
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丝丝也是美丽的。
但单看电影我实在是找不到什么一定要推荐的地方,是我不理解导演,导演或多或少忽略了我觉得这本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拍成了一部普通的故事电影,而这部沉闷漫长的故事电影,也完全没打动到我。
一个人的公园进入一把小伞
就如同进入另一个世界与你一起的时光
自由自在 如梦似幻想融入成年人的生活圈
朋友如烟知人知面不知心
男票如鬼过去都会过去
无奈的店长
陌生的安抚
新生电影里男主独白的那首诗很喜欢 孤独 作者:爱伦坡儿时起,我便与常人不同他们的视域与我不同我难以随同众人为些许小事激动我的忧伤也和他们并非一类同一种高论无法使我热血沸腾我爱的别人想爱也是不能。
当时我还幼稚在重复磨难的一生的开端我便从善与恶的每一层摄取一种秘密,至今风雨半生,我仍然为它控制我从激流、山泉与岩石从绕我旋转的太阳以及秋日灿烂的金光我摄取,从那天上的闪电当它飞快掠过我身边从雷霆、黑压压的暴风雨还从乌云(远处天宇仍然是一片蔚蓝),当它在我眼里成为恶煞。
没有背景音乐烘托,镜头冷静而执着地拍下更纱被男友家暴的画面。
她在拳脚相加之下气喘嘶叫的动静让我想起咒怨里爬下楼梯的可怜女人。
看到这,放映厅里大部分女性观众可能没办法保持冷静了,尽管几经唯美的手法处理,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东西是真实且残忍的。
更纱脸上糊满了被殴打后残留的新鲜血迹,她甚至没有穿鞋地在路上奔走着,旁若无人。
她只看得到她黑暗中唯一的光——那可能不过只是从遥远的地方照过来的,依稀而残破的月光罢了——然而她脚下还是义无反顾地,跌跌撞撞地,往那束光奔过去。
因为,只有那束光照着她。
尽管那束光是那样的微弱,微弱到仿佛幻影一样虚晃...却足够长久了。
长久到即便那个无助的少女成为了静水流深的成年女性,当她泪流满面地抬起头,看到的也只有那束光而已。
这些年心中无声的呐喊也许不曾停止。
“我的光,我要回到你那里去。
”当一个人自以为是试图用爱情把你紧紧攥住,那不是爱情。
在所有假象被撕开的瞬间你终于懂了,你想起曾经有一个人也是紧紧握住你的手,却又放开,他说你就是你,你属于你自己。
那种挣扎着奔向心之所向的画面,老套得好像某些过时的俗烂青春纯爱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却那么悚然,令人悲愤交加:一个女人成长起来到底有多难?
从小到大,她得承受多少风险才可以心中坦荡无所事事地活着?
无意站在男女对立面进行情绪宣泄,但那些让她走入暗夜的男人们确实因着一腔私欲擅自侵入她的人生肆意染指,从原始的进犯到以所谓爱情之名(对,只需给欲望一顶漂亮的帽子,就可以戴上它公然伤害她了)而唯一一个并不曾用那样的眼光审视她并终于对她出手的男人,却是因为机能的不健全...多少有点讽刺。
这份愤世嫉俗让我在观影途中多次出戏,无法沉浸。
你以为你追求的是爱,是庇护,其实你要的是理解,和自由。
能拯救你的从来不是那束黑暗中的光,而是那朝着光拼命奔去的你自己。
ps:刚看完电影心潮起伏和后劲比较大,收拾好心情再来客观补充吧......
又仔细想了想这个镜头放在最后,尤其是放在文对更纱的坦白之后的意义。
第一遍看的时候,到了擦番茄酱的闪回,第一反应就是——不适。
这应该是两人全片最暧昧的一次接触,而且镜头聚焦在嘴唇和眼睛,这种近距离的私密性也让人不安。
当对方又是一个小女孩时,一瞬间伦理道德的弦就被拉紧,让我产生了“你果然还是有点炼铜的吧!
”的想法。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再回想,尤其是了解了下原著的段落之后,我又觉得这段镜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
单看两人的表演,松坂桃李饰演的文,眼神和手不自觉的在更纱的唇上流连,但是他的触摸很轻,他的眼神透露的是迷惘,沉思。
好像不确定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到底在干什么。
他这样的行为是不正常的吗?
但如果他本身就“不正常”呢?
他是怎么看待更纱的,又是怎么看待自己?
通过他失神的脸,我仿佛读到了那一刻文复杂而无解的纠结,而不是像野兽或恶魔一样渴望更纱的心情。
更妙的是更纱的反应。
她坐在那里,任由文帮她擦掉番茄酱,一脸非常无所谓又坦荡的样子。
作为一个被异性伤害过的女生,她对文有着非比寻常的信任。
她在文的眼中没有看到可怕的东西,所以他的手传递到的也是温柔的感情。
文和她道歉,手移开,更纱的神情全程没有任何大的变化,好像早就知道文不会对她做什么,也知道刚才的动作并不改变他们的关系。
这种对文的理解和信任,从小时候开始,从未改变,一直延续到了她成年。
当镜头从擦番茄酱回到“现在”,文睡着了,他刚刚经历过非常痛苦又激烈的坦白,将自己最大的秘密以最震撼的方式分享给了更纱。
他一直想说实话,想告诉她,但又不敢告诉她。
而更纱靠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回想起的正是擦番茄酱的那个片段。
那是她的回忆。
这份回忆也是更纱对文的回应,好像在说,我早就知道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虽然那时候不知道你的秘密,但我也是完全信任你的。
文也许以为这个秘密会改变他们,也改变更纱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痛苦的隐瞒了很多年。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秘密并不改变任何东西。
现在即使更纱知道了,回想起的还是小时候他们在一起的样子,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事,她依旧对文充满了温馨的感情。
她没有凑上去亲文,只是静静看着他。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是世俗的情或者爱。
九岁的更纱明白这一点,现在的更纱更坚定了这一点。
还有本片关于“长大”,看似将更纱和文树立在了这个概念的两面。
再也无法长大的男子,和未长大时就受到了伤害以至于不愿长大的女孩。
但他们不是硬币的两面,磁铁的两极。
十五年的时间,他们的关系没有改变过,仿佛永远停留在了擦番茄酱的那一刻,停留在了文的迷惘和更纱的理解。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长大,所以他们无法和这个世界兼容。
所以他们需要彼此支持着继续流浪下去。
正如观众看到擦番茄酱的镜头,第一感觉是不舒服,常人知道他们两个的关系,第一反应也肯定是不舒服。
这种外在的审视和偏见,从屏幕内延伸到屏幕外,拉远了我们和更纱和文的距离,也加深了更纱和文独特的,只有两个人才能懂的羁绊。
在不被理解和祝福的地方,他们继续流浪下去。
我们能替他们做到的,就是静静地在远方看着,越静越好,越远越好。
比高分四星,是因为这部电影立意是可以的。
男主有隐患而自卑且无法正常男女生活,女主有童年阴影而害怕有男女x生活。
男主在女主身上看到了天真烂漫自由,女主在男主身上感到温暖,家的感觉,父亲哥哥的角色。
有点互相救赎的意思。
但剧情确实拖沓,很想女主勇敢表达,公布全世界男主不是变态。
但一直没有,悲抑无可发泄。
可能电影想表达的是,大众社会主流偏见很难打破,而且男女主宁愿被误会也不愿意说出真相。
因为一旦真相,隐患缺陷也将公诸于世。
男女主各有硬伤。
也可能是这部份同样经历的人的社会现象就是这样吧
听说人设魔改了,原作两人并不是相爱的关系但“我们与全世界为敌也想要待在一起”,消解了文恋童癖的嫌疑。
But单从电影来说就是先天性无能导致的“萝莉控”青年与被家人性侵离家出走少女——两个机缘巧合形成的无性恋者,相互救赎、横跨15年相恋的纯爱故事(电影中已经多次明示了他们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联结是爱情)。
其实这个设定在我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只有没有性作为潜在威胁的文才能让更纱有安全感,也只有未成熟的少女不会对性进行索取才能让文有安全感(这里更纱配合亮doi时英勇就义的表情,与文被多部演的小女友疯狂亲吻暗示时全身僵直的样子,为我们提供了鲜明的反例)。
所以他们的气场会相互吸引,天然地想要靠近,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家一样的归属感是合理的。
至于这样是否就坐实了15年前的文真的是恋童癖,那就关系到这样两个问题: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产生没有性的爱情,是可以被接受的吗?
当一个早慧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年龄与一个未成熟的成年人相持平时,且他们之间不会涉及到两性生理层面的不对等,这样的爱情是合理的吗?
(刚好我的答案都是认可的,所以在这种定义下文的萝莉控我可以接受)但影片结尾15年后的文依然在为自己少了那根dick破防我就十分不理解了,是来自社会toxic masculine的洗脑和迫害深刻到过了15年还没有跟自己的身体和解,还是没想明白更纱和你之间之所以会相互喜欢正是因为你的爱不掺杂性的杂质,所以性无能是你俩能在一起的利好,而不是“天啊我不配,她怎么能接受这样残缺不堪的我呢?
”这样脱光衣服痛苦的呈现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我觉得不ooc的坦白应该是沉静的,起码不是这样给人感觉文还在为性无能耿耿于怀/对拥有性能力存在无限憧憬和向往。
Anyway感谢松阪桃李又一次阴郁地贡献了他的屁股,以及震撼的正面“露出”,虽然我那个资源糊到调亮放大眯眼都没看清啥样;横滨流星真实的家暴&床戏演出确实够掉粉,我又回忆起了看娼年时替村长粉丝共情时的心梗(虽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了);第一次看丝丝的戏,她的演技是能让我有代入感的;更纱的子役好惊喜,真的是眼睛会说话的早慧小孩,可以说她的表演充分合理化了和文之间的爱情,后生可畏
谣言杀人,另一层面也是提醒我们保持社交的距离。
越是亲近之人越容易伤害自己,这是主观决定也是社会整体看待事物的惯性。
没有人在乎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人人急于输出观点,并且向负面评价统一。
在这层理解上,我多给这部电影一星。
明明是一场解救,度过平稳的时光。
在拯救更纱的过程中,阿文也在拯救童年的自己,在时空来回穿梭中,我们能看到阿文投注的关爱是纯粹的,不夹杂男女情绪,在少女未曾辩解的十九岁,在背负萝莉控之名后,他默默忍受了。
我不喜欢这种处理的方式,但我能理解他的感受。
这世上缺少他这种角色,而更多的人愿意去理解他人做某事是有目的性的,这种目的性合理化了猜测,从而用自身的见解去审判现实,从而证明自身的正确,赢得社会的认可,掩饰自身的错误。
虽然这种理性人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能看到关于阿文与更纱的相处并不被社会认可,她父母的错误永远会归咎于他处,而自身永远是处于“神圣”的地位,去左右孩子的发展,从而忽视了更纱所说的:“我不想回家”。
孩子们总希望快乐的,如同家养的宠物知道依赖对它友善的主人。
我总相信动物是可以明白的,正因为你释放了善意,它们才会真诚所爱,而且不需要社会他人的认可。
所谓纯粹,是否是不被舆论所左右,只存在直接联系的个体之中。
不用考虑其他因素,痛痛快快依据最舒服的状态,一起生活下去。
结尾虽然合理解释了阿文不是萝莉控的原因,但是特别让观众唏嘘,甚至有种“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好了”的心理。
而本作对结局的处理,我是觉得需要扣除一分的,我更希望不是生理层面的不可能,而是通过其他逻辑去解释阿文这样的选择。
吃女主的颜,同样对这种舆论环境感到悲哀。
李相日导演的镜头随着流淌的胶卷切换着,每个场景的色调,布景似乎让银幕里每一个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在眼前浮动,不自觉地在心中留下了淡淡地感伤和无奈。
影片中更纱与文的关系恐怕用三言两语是很难形容的。
社会给他们贴上“加害者”与“被害者”这样不相互憎恶,仇恨就不正常的标签,甚至为文辩解的更纱会被认为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而所谓的“加害者”的“被害者”反而是这个世界上最能理解对方的人。
他们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走到了一起,不是因为亲情或爱情,更不是为了金钱或肉欲,只是为了能有一个相互抚慰,能共同在月色下流浪的灵魂伴侣罢了。
“我是为你好。
”我们似乎总能听到这句话,或许我们自己也在不经意间说出过这句话。
而这样看似善意的话语,却是在包装和改造当事人的意图。
我们总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很难跳脱出自身,以及所谓社会常识的限制。
正如更纱无论对任何人解释她九岁时发生的事件,面对新闻报道上的“诱拐”一词,便先入为主地表达出对更纱被“监禁”,“性侵”的同情和关怀,甚至认为为“诱拐犯”辩解的更纱“有病”。
很多人只相信冰山一角的“事实”而扭曲的“真实”,自以为是“同情”,“正义”,是善意的伸出援手,殊不知是在把对方推入更深的绝望之渊中。
而那些总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所谓的善意的人,当他人陷入绝望孤立无援,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又为何不见你的身影?
遗弃,性侵,诱拐,恋童癖,DV,我好像看到了一条条骇人听闻的新闻想我涌来。
就像用放大镜观察着整个社会,阴暗面被放大,被集中到一起,社会的创口被不留情面地暴露出来。
我想起来在2018年斩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繁华无比的东京都,涩谷人潮涌动,银座灯火绚烂,是枝导演偏偏把镜头架在了光未曾照到的阴沟前,日本社会最黑暗的一面脓水般地流出。
又想起同是李相日导演的《怒》,丝丝在片中被强暴的那段,哭声,嘶喊声夹杂着爆发出来,而银幕前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不尽相同的表现手法,《流浪的月》同样带给我这样的感受:生活在这样一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暗潮涌动的世界中,难以定义每一个善与恶的我们,就同影片中的文与更纱一样,持续地在逃走中前进,流浪于月光之下。
流浪的月绕着地球公转,始终将一面对着地球,地球也只看见自己想看的一面,不论坑洞还是皎洁。
而月球所谓的流浪,不过是原地打转罢了。
人亦是如此,无论是多么敏感失常,也没有人是一座绝对的孤岛,我们渴望触碰他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
一如糖衣包裹的毒药更加致命,用善意包裹的歧视也更伤人。
愿我们能收获真正的善意,能剥除他人黏在心底的尖刺和标签,不用编制虚假的人际关系,不必受肉体金钱联系的束缚,能和灵魂相契合的人流浪于月光之下,纵使是在原地打转。
再黑暗的社会,总会有星零希望。
生活中来自陌生人的小善意,路人旁观时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安静留白,涓滴微光,或许能让月亮心想:即使我永运无法抵达,但眼前这颗有温度的星球真的好漂亮ps:丝丝的演技真的好棒!
流星也有进步!
终于看完了电影 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叫流浪的月亮 我在想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群人或者说大部分人共同设定并认可的一些标准 人们程式化的认为那就是对的 是真理 如果有人不按设定进行 就会被孤立 被污蔑 被凌迟 无法。
这些人为了活下去 活在这个并不能容忍他们的世界上 最终他们只能流浪 像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 赤身裸体的把自己完全溶解在如湖水一般的芸芸世界里 视线里只能看见那一弯清冷的月 如目 更如泪 无论流浪到何处 只要扬起头 就能见到那颗遥不可及的孤独的月我们只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对于那些世间事 不乱加揣测 不诽谤 不嘲笑 是我们为人的根本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 世界上就会少很多流浪者 多很多幸福的人希望能看到这个世界被包容和善意包围
真是可笑,可笑的影评区。
没有性能力就是无性恋?
拒绝和对象进行性行为就是无性恋?
两个无性恋之间跨越15年的爱恋?
哈哈哈,真就学会了一个词,之后拼了命的瞎用,气笑了。
如果你看不懂,没关系,如果你不喜欢,也没关系。
但如果你和电影中那些让阿文处于同等境遇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妄加评论,虽然我也能理解,毕竟乌合之众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乌合之众的一员,也不曾自觉自己作为乌合之众的言论有多么无理取闹。
所以我不得不出来说两句话,尽可能给你一个能理解这部电影核心的视角。
下次请你发言前,先把自己放到你评论的人的境遇中,你再说话也不迟。
抛开所谓“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从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的角度切入。
你能做到顶着社会性死亡的压力去这样做吗?
//我看没可能,除非你有所图,对吧?
所以谁才是变态?
你,对不对?
那你凭什么说阿文是呢?
所以这是源自于我最大恶意的揣测。
像你这样的乌合之众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但是阿文做到了。
又请问这和那些概念(“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有什么关系吗?
阿文不仅做到了一次,还做到了第二次。
这是这部电影,这个故事的精髓。
可惜啊,这么多瞎子,愣是看不到。
那么为什么阿文可以,但是你们就不行呢?
你和阿文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不就是你是个乌合之众嘛,你这么了不起,啥都做不到,就只敢乱用你所谓的“无性恋”?哦,你不是无性恋,你厉害,你NB呗?
那我告诉你区别,你还不是个人,但阿文是的。
你可能觉得我在骂人,确实也是,毕竟能骂醒的,也不多。
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他人与自己的本质上的关联,就一定不会在那种时刻去在意所谓社会压力,舆论谴责,道德威慑,而是把那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你呢?
无性恋,哈哈哈哈哈,我咋说你好呢?
真是没话说。
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get到一点点,但没法让我动容,剧情也还蛮无聊的,全靠演员撑,但演员尽力了也撑不起这干瘪的剧情
李相日还真是热衷于这种苦大仇深的主题,他也蛮擅长制造情绪,虽然利用过多音乐不怎么高级吧,但这种负重前行的感觉还是出来了。前半段溯源女主对绑匪的复杂情感,后半段逐步揭开男主的行为动机,一个是童年被终止,一个是被终止在童年,而且都拥有被母亲放弃的相似经历,所有相遇和重逢注定不是偶然。结尾的番茄酱悸动还蛮敢的,没洗白成单纯受害者,村长现在饰演这种拧巴人设很熟练了,广濑丝丝还差点儿。
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加害者其实是社会和病理上的双重受害者。然而导演将这个惊人的伦理问题与边缘人之间的恋爱这种俗套的文艺题材混杂在一起,就像给一个怪胎涂上了胭脂。
不要掩藏真实的自己,也不要期待他人的理解
真诚、感动、震撼。前提是坚持看完。
松坂桃李对选片肯定有执着。
这么一看,那横滨流星的演技确实提升了很多啊(渣男这块)。原来《流浪之月》的片名是这个意思,很美。剧情虽然有突兀和令人尴尬的地方,但我觉得不难看。相反,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被微风吹拂的窗帘、叮咚的风铃、透明的弹珠和水晶球还有那轮月光一样,清澈单纯和美好。是对彼此的想念成为了两人活下去的理由。现在再也不用仰望天上的月亮了,有TA在身边就足够。
果然和怒的感受是一样的,如果没看过原著,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片在干嘛(怒看了书才看的电影,这部是直接看的电影,感觉就这????)
看似豁达没关系的人性实则都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感动全都是被利用的实质。2h30mins真的太长了…
一个令人难受痛苦的故事,还好最后姑且能算还有救赎。几个人演得都还不错,至少不会让人出戏。
有点过于长了哈。。。
我好爱好爱好爱好爱好爱这部影片!!!!!!!!!!!!!!!!!!!!!!!!!!!!!!!!!!!!!!!!!!!!!!!!!!!!!!!!!!!!!!!!!!!!!!!!!!幸好影片结尾男主与女主可以在一起生活了 让人感动 让人心灵上得到了安慰!!!!!
三位主演的演技都明显跃进了一步,李相日折磨有方👍这部里终于get到广濑姐妹的相像了,无数次幻视成爱丽丝…
一个萝莉控在路边就能捡到一只萝莉回家,还与自己形成共犯关系,这故事里的人也太幸运了吧,现实中没有一个人能享有这种幸运。
希望所有的女孩都先确定对方不会把自己的伤痕当成武器来攻击自己,再把自己的伤痕揭给对方看吧
就这点事儿拍二个多小时?
挺失望的,一些细节和铺垫都没有拍出来,但选角真的挺棒的,松坂桃李还原了原著里那种黑洞般的眼神,为什么没有眼镜。根本没必要脱,结尾也很突兀不如交给我来拍,更纱的浪漫父母,法式书包与日本硬壳书包,更纱在公园告别朋友时假装的开心与随后的落寞孤独,我一定要拍更纱带着太阳帽墨镜和家暴伤痕,涂着厚厚的红嘴唇,她买了花和吃的,穿着白色崭新的衣服在公园长椅上开心住在阿文隔壁这件事。明明细节最动人。
處理得不太好,讓觀眾留下太多疑問了,浪費了好的題材
日本人努力完善制度,層層疊疊的,盡力規避危險也高度敏感,但人性幽微和性別不平的大環境(對女的凌虐對男的刻板要求)又改不了,就在這個框架下把關係的可能性推演到極致,還是很動人很有說服力的。絲絲一如既往真的很會演。啊 桃李 雖然不像絲絲是天賦型選手但真的太努力了,誰看了不respect,對演戲是真赤忱。李相日就。。看一部兩部還行,看多了、看兩個半小時真的讓人煩躁,而且總愛選這種本身設定就苦大仇深的故事,表現手法又毫無新意,不禁懷疑在討巧
有些东西夸张化了 跟个韩国电影像的 不愧是韩国棒子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