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以为我活在一片死寂中,并不是这样,我脑子里随时都充满音乐,永远静不下来。
只有把它写下来才能舒解。
上帝在我脑中灌满音乐。
然后呢?
他却把我弄聋了。
他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我的音乐,却拒我于门外。
他慈悲吗?
//从此音乐将不同以往了。
//我亲爱的安娜..你是我灵魂的天使,是唯一一双能引领我度过时间洪流的手。
//你给了我天赋,为什么又不让我用它?
这天赋不是我祈求来的,你到底想要我怎样?
//安娜:这个乐章在哪里结束?
--贝多芬“没有结束,它就像流水,别再去想开始和结束”//寂静才是“关键”,音符之间的寂静。
当心中充满寂静,灵魂才能开始歌唱。
总体感觉就是成句不成章。
有那么几个片段让我很感动。
首先当然是贝九的首演,和声响起的瞬间简直热泪盈眶,庄严神圣,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美与力量还有他心中的回响压抑迷惘被瞬间打垮,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是最灿烂的日出蕴含着激昂的希望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给安娜那么多胸部特写= =Karl听到最后流泪的镜头实在是太蠢了orz演奏结束老贝转身的瞬间掌声如潮和永恒的爱人如出一辙,却还是忍不住又感动了一把在他的世界里,连掌声都是沉默的却也无法压抑他将心中奔腾的音符诉之纸面方可善罢甘休的热爱这样的希望之光,热爱,激情,念念不忘然后是老贝对安娜作品嘲笑后诚恳的道歉,追赶着被风吹散的他亲自修改好的安娜的乐谱,瞬间让我觉得他这个人骄傲执拗蛮横的那么真实又可爱安娜因为砸了她男朋友的桥对老贝放了狠话,我都不想靠近你!
却又在贝多芬演奏起她的作品时出尔反尔大概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撮人,爱音乐胜过一切吧看到古迪锅锅也算是个惊喜还有贝多芬独自一人在林中的那段,那悠扬的配乐也许就是上帝在他耳边的低语?
而那个做了他多年邻居的老太太,哈哈!
真是妙不可言!
搬走?
为什么要搬走?
我是Ludwig van Beethoven槅门的邻居,我能比任何人都要早的听到他的乐曲,甚至在首演之前,全维也纳都在嫉妒我随即手执烟斗在微微温热的阳光下轻轻哼唱了起来,她的眼中尽是光彩美妙极了,新作又要发表了是吗?
叫他加油啊!
老妇人这样说不知为何这段对话直击我心脏最柔软的角落天才需得到应有的保护的吧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够幸运肖邦莫扎特贝多芬都如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从来不乏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的事实多可惜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可以亲眼目睹神迹的年代如今只能凭借这些影像聊以慰藉
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偶然遇到一些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我接触了《复制贝多芬》这部影片,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就如《勇敢的心》一样,可以让人震撼,让人痴迷。
安娜`霍兹因为有个姑婆在维也纳的圣心修女院当院长才得到父亲的准许来维也纳学习作曲,成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一名优秀的学员。
后来被推荐成为贝多芬的助手,为贝多芬抄写乐谱。
安娜的到来给精神寂寞的贝多芬以支持与理解,也赢得了贝多芬的信任,使贝多芬也更宽容地理解了卡尔(贝多芬的儿子)。
在安娜的帮助下,贝多芬克服耳聋的限制,成功指挥他的《第九交响曲》。
当演奏会结束后,安娜把自己的作品给贝多芬看,遭到贝多芬的嘲弄,她伤心地离开了,在贝多芬的恳求下才回到贝多芬的身边。
后来贝多芬打碎了马丁(安娜的男朋友)设计的模型桥,使安娜的男朋友非常气愤,要安娜在贝多芬和他做出选择,因为对音乐的追求,安娜选择了贝多芬,在贝多芬的指引下走向音乐的圣界。
故事发生在如诗如画的维也纳,这座寂静庄严的城市时刻跳动着生命的音符,这座城市的人民对音乐深情的理解与追求让人想到了永恒,而倾听内心声音的贝多芬灵魂充满了音符,并把那些美妙的音符献给了维也纳,献给了热爱音乐的人民。
影片多处情节给人以无限的思考。
作《赋格曲》的大师离世前,看着窗外说:“天亮了。
”雨滴从窗橼滴落,预示了一个生命的结束。
天亮了,本是生命的新生,而结果却是死亡,那清澄的天空也因此留下了希望的寄予,寄予的对象便是充满灵气的安娜。
也许因为有所希冀了,才能那么平静地离开。
贝多芬去昆斯基酒馆用晚餐经过青灰色的广场时,空间的旷大,色彩的肃穆,音乐的雄壮、庄严。
一个人在一个旷大的空间,让人想到了特立独行的静寂之美,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妩媚。
当贝多芬酒馆回来,宁静昏黑的街,身后有一个火盆,三个人,三个身影,几声狗吠,分列两边的影子最后在移动中连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和谐而又美好。
这样的夜街是值得向往的,那意象太美的。
贝多芬到卡伦堡森林散步,听到自然之音,当心中充满寂静,灵魂开始歌唱,他立即挥笔作曲。
邻居的老妇只有此时才能得到宁静,她受不住贝多芬的喧闹,但依然喜欢住在他隔壁不搬家,为了是在他的作品首演之前第一个听到,让整个维也纳都羡慕她。
是音乐的美妙吸引了她,而不是与贝多芬一墙之隔的虚荣,这是原始的纯粹的音乐追求,是一个灵魂通向天堂的自我完善。
耳聋的贝多芬不顾一切劝阻坚持亲自指挥他的乐曲《第九交响曲》,在安娜的帮助下,指挥如此精彩,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他生命的所有卡尔也来了,他们都泪流满面,一种对音乐的理解,对贝多芬的尊敬与感动。
这让人们相信:倾听内心的声音可以超越一切生理的限制。
病危的贝多芬躺在床上口述自己的四重奏作品,他的虔诚和平静让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从远古传送而来。
而安娜顿着那灵魂的呼唤向着春天早晨的原野走去,在那晨光中,一个离去,一个走来,音乐从不停息。
所有的音乐家离上帝最近,听从内心的声音可以抵达音乐的圣界。
很久以前就钟情于音乐,虽然不懂如何欣赏,但是我想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灵魂就会随着音符舞蹈。
2008年03月19日
片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十分震撼,安娜霍兹看完降B大调大赋格后,说这太疯狂了,没有见过如此的乐谱。
贝多芬说:是啊,现在的人还听不懂这样的旋律,但是上帝告诉我要这样写。
尽管大家对电影褒贬不一,但我还是觉得拍摄的相当不错,至少不俗套。
电影采用了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作品,我当时还不太了解他晚期作品,看了电影,尤其开头部分在大赋格极具现代气息的紧张节奏中,女主人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见病重的贝多芬,我立即被这些作品抓住了心灵!
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一个十九世纪初的作曲家,居然写出了二十世纪的音乐!
于是,顺着大赋格,我开始听贝多芬其他晚期四重奏,并且开始听巴托克四重奏(因为他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四重奏的瑰宝),而后开始关注整个现代乐派。
现在已经成为真正的现代派乐迷了。
*素质警告*攻击性警告*语无伦次警告在下第一次接触到这部电影,还是看了其中《第九交响曲》首演的片段。
虽然其中男女主的互动让我感觉有些许违和,但是总体上还是挺感人的。
但是正式成为贝厨之后,我发现圈内人基本上都给这部电影差评。
我不信邪,真的去看了全片。
现在我可以非常自信并且负责地说:“上面所说的片段,基本上是这个电影唯一能看的片段”其他地方,基本上是砖寄癫瘾依托答辩苟都不看浪费生命污染眼睛杀软剧情老谭塑造抹黑伟人侮辱智商。
现在,我来细讲一下这部电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这部影片中存在许多低级的史实错误。
不是指雇佣女抄谱员这件事(合理史同脑洞)而是说其他的一些细节和情节。
首当其冲的,是路凡贝在女主面前,亲口把自己的曲子叫“热情”,“月光”稍微有点音乐史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两首曲子的“标题”是后人出版商和乐评家起的。
路凡贝自己不可能知道什么“月光奏鸣曲”其次,是贝多芬的助手在女主面前弹《致爱丽丝》并且说“这才是以前的贝多芬”EXM,我不想展开说贝多芬无论哪个时期都有温柔的曲子。
而且这首曲子不叫《致爱丽丝》!
这是《致特蕾莎》!
然后,是剧中多次出现的“助听器”导演想要展示自己还原历史,让老年贝动不动就拿着助听器指挥,弹琴,和人对话。
白豆腐是用过一段时间助听设备,但是那是人家没有完全失聪的时候!
而且也就用了几年而已,之后他就一直抱怨助听器越来越不好使,到了电影里面的这个时间节点助听器已经完全没用了!
只能靠着打小纸条来与人交流。
说起失聪这部电影里的LVB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明明听不见乐队的声音结果女主说话声音大点就能听清楚。
白豆腐本来因为耳疾导致与人交流困难,性情也变得极其孤僻。
但是这部电影里面的贝爷基本没有表现出来所谓的“交流困难”就算表现出来也根本不像一个完全失聪的人,而是更像一个耳背的老头。
这是什么?
薛定谔的失聪吗?
还有贝多芬在酒馆里和人掰手腕,先不提贝多芬怎么会对掰手腕感兴趣他踏🐴的,居然掰赢了一个比他高一头的大汉!
导演是一点传记不看啊,人家晚年基本上百病缠身,风吹草动就卧床不起的身体情况是被你吃了?
但是,就凭以上的这些这些错误。
真的不至于被骂成这样。
真正让我难以接受的,在于导演对白豆腐的人物塑造,简直让我怀疑她上辈子和贝多芬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
电影开场不久后,就有一个贝多芬托着女主下巴对她说话的镜头,经典邪魅霸总设定。
但是考虑到贝多芬确实容易给那些了解不那么深入的人留下霸道狂傲的印象,导演这么拍虽然雷但是也还在底线之内。
但是看到后面…呵呵,我高估导演了。
其实没看电影之前,我早就耳闻这部电影着重刻画了一个“粗鲁,暴躁,古怪,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提前留了一个心眼,结果还是被种种雷人的塑造方式给创死了。
编剧原来是这么理解粗鲁暴躁古怪的???
粗鲁,就是把贝多芬塑造成一个恶臭油腻猥琐大叔,不仅对女主讲荤段子,还在女主面前故意裸体,甚至故意用臀部羞辱女主,甚至脱光了要女主给他洗澡是吗?
这已经不是粗鲁了,这根本就是XSR我记得我在我之前的辟谣文里面特意强调过路凡贝的精神洁癖。
他的私人作风简直是艺术家里的一股清流。
他会劝阻朋友远离风流浪荡的生活会因为朋友侮辱女性而愤然割席。
会因为唐璜是个色鬼而吐槽他的偶像莫扎特会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没有灵魂相通,空有野兽般的RT交欢是可耻的”这样的话。
他是被身边大部分密友评价为“那么纯洁”的一个人。
怎么到了电影里就完全背道而驰了呢?
导演和编剧赶紧去维也纳公墓给贝圣道歉!
暴躁,就是写LVB明知道自己的抄谱员身患癌病,还暴力虐待对方(抄谱员对贝表现出来强烈的恐惧)简直就是土匪土匪都不如!
贝爷是暴躁,但是他的暴躁本质上是因为他内心敏感,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并且爆发的很猛烈,而这种爆发在其他人眼里就像愤怒一样。
不是恶毒,更不是残暴!
人家内心是讨厌伤害他人的,事实上,LVB在控制不住发火之后,是会诚恳地写信道歉的。
LVB之所以能让他的朋友接受他的脾气,靠的不仅仅是才华,更是内心的澄澈与善良。
而且,他再暴躁也是有底线的,不会做出这么出生的行为!!
古怪,就是满口爹味说教,甚至为了逼迫女主做选择,公然搞职业歧视,捣毁建筑师的心血?
就是弹着女主用心写的乐谱,还挖苦讽刺伤害女主?
(他会骂别人的作品,但是仅限于专业作曲家)还有他对自己耳聋的态度,几乎没有史实里的痛苦绝望,甚至还有几分卖惨的嫌疑。
说真的,编剧你不会写狂气人设可以不写。
贝多芬是狂,但是他的狂,是诘问天命的不屈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质问是“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傲骨是在黑暗中以崇高理想点燃前行的明灯,是大刀阔斧地冲破束缚的创新精神。
他并不自大,反而非常清楚自己的渺小。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的LVB,根本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还对他人毫无尊重的精神小伙!
这是贝多芬的传记片不是特斯拉的,编导不要发电了OK?
不仅如此,编剧和导演还把贝九首演成功的大部分功劳揽给了女主,甚至十分钟的镜头里面,都要强行加入些许青涩的意味。
接下来,就要说这部电影最最最无法原谅的点:就是让老贝晚年深沉浩瀚的哲思,心怀天下的理想,纯洁高尚的道德,孤身傲立的气魄,细嗅蔷薇的温柔全部消失不见,降级为三流史同一般的卿卿我我,降级为那种最粗俗不堪的萝莉与大叔的故事。
就是把LVB的所谓人格魅力,塑造成一个空有才华的恶臭男!
…我真的无法写出一个理智而漂亮的结尾了,请谅解。
很多人不知道,贝多芬是一个躁狂症患者,也就是所谓双相抑郁症患者。
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本片会有帮助。
所以他的脾气大,不近人情,喜怒无常,并不能说是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疾病的表现。
贝多芬得这个病,有遗传的因素,他爸爸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酒鬼。
不过,躁狂症患者中有一些是天才,可以类比的例如梵高。
关于躁狂症患者的说明可以百度。
电影是一个导演通过影片想要表达思想的方式。
我不能说某个电影怎样恶劣,或许只是某个导演的表达方式我不能够理解。
这是我对电影的一个理解。
《复制贝多芬》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宣扬何种精神。
无非是通过贝多芬来讲述了他后半生的部分的经历,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狂热。
如果把影片放到一个时代里去品味也许也会收获颇丰。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着金钱和权位的硝烟。
人们追求高雅,于是有影片里那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大人物”,他的角色也许是代表着当时一类人群对音乐的态度,在贝多芬最后的一场音乐会开场时,他与安娜的对话也能够表达出这位天才的些许无奈和嘲讽。
普通的人群也向往着那些主流人群推崇的“高雅”,于是影片里贝多芬的那位老邻居也出现了,她会在贝多芬去散步时享受那宁静的时刻,却不肯搬家离开这位“吵闹的”邻居,因为她说,她是贝多芬的邻居。
她能够听到未开场的音乐。
脑海中浮现着影片里贝多芬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上帝对每个人都在说话,只是对他说的话声音太大,震耳欲聋的声音,所以他失聪了。
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并没有像主流人群那样,去教堂里祈祷,祈求上帝的眷顾,把上帝当做神灵一样信奉。
所以他是安娜姑妈那些人们眼中的异类。
但是,他却无时无刻的诉说着自己和上帝的交流,他的音乐是上帝的耳语,他的音乐是沟通上帝与心灵的桥梁。
所以,贝多芬会把马丁的桥梁模型砸烂,这便是他对艺术的态度。
他是人们眼中的异类、怪胎,也是他们眼中的音乐家,可是当贝多芬创造了他们不能够欣赏或者说不会欣赏的 音乐时,他们也不过对这位天才拂袖而去。
所以,所谓的怪胎这样的评价,也是对贝多芬所追求的音乐的不理解。
我想这也是这位天才的孤独和怪异的原因。
至于,安娜在影片中的作用,我想她也许就是一个天使,来拯救这个沦陷在现实之中的天才,来修缮这座与艺术天堂和现实世界相连接的桥梁。
所以,在影片中贝多芬在酒馆里对老板说了那样的话。
尽管对贝多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音乐家、天才”等等这样的词语,但是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贝多芬,也许给了我们对这位人们眼中的“天才音乐家”的更多思考。
其实,贝多芬厌倦了这些来自那些主流人群的称谓。
他对安娜大吼着不要奉承,他喜欢安娜的坦诚。
在教堂里下跪的那个场景,也许只是一个流浪在山谷之中的孩子找到了一个伙伴。
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倾听内心的人。
而不是那些只会鼓掌或讽刺的人群。
结尾,是贝多芬的向往。
如果说,贝多芬如人们评价的那般“色”,但是影片里他却没有对安娜有何过分举动,如果说让安娜去洗净身子是挑逗,不如说,那只是一次灵魂上的洗涤,洗干净了他在现实沾染的灰尘。
贝多芬用灵魂和自己钟爱的艺术在对话,每一个音符,都是他的诉说。
真的很高兴在这里找到这么多的知音! >_<这部Copying Beethoven实在是砸了路德维希的牌子. 导演, 摄影等等, 太多的败笔. 情节的空洞使贝九也无力回天. 懒得去看这导演的名字. Diane Kruger真漂亮.再次, 很高兴看到大家与我有相同的看法. 哈
我今天一边咬着香蕉一边看了《复制贝多芬》,成功地在第九交响曲的最后擦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女主是贝多芬的乐谱抄写员,但是贝多芬歧视女性,所以老是跟她开一些恶劣的玩笑。
有一次贝先生兴致来了,在女抄写员面前光着屁股冲澡,一边问:“你最喜欢我的哪个曲子?
是XX?
还是XXX?
哦,我知道了,”这时候已经接近于聋子的贝先生大声说:“是月光!
”根据保罗奥斯特的理论,大家都生活在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巧合中。
今天晚上的巧合是,当我听到贝先生这句话,并感觉有点儿不对的时候,令我感觉不对的源头就放在我手边的桌子上。
严锋老师的爹爹辛丰年老师写的《处处有音乐》,当年我在(现在已经倒闭了的)学校门口的特价书店买回来之后,一度成为我的厕所必备书籍。
开篇第一就是《杂话月光曲两百年》,辛老师说:“有趣的是贝多芬生前也没有想到,他自题为《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的此作,在他身后会被人们取上一个浪漫情调的别名,而且掩盖了正式的曲题。
”显然错的不是辛老师,贝多芬生前不可能自己说出月光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支曲子不叫月光。
这跟斯琴高娃老师在《康熙王朝》里自称谥号:“我孝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为错之一。
但是,最近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前阵子迷上了《读库》,看到有一则是采访著名编剧那个谁,说到写黄金荣和杜月笙的故事,仅仅靠推测就编出了一大段对话还杀了一个人,黄金荣死前深情地对杜月笙说:“没有我就没有你的今天,没有你也没有我的今天。
”我就想:编剧也挺难的,总不能让贝先生光着屁股说:“我知道了,你喜欢的是那首《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
”说月光,地球人都知道,多好。
我又想:那也可以把这句傻话去掉哇。
贝先生完全可以说:“我知道了。
”然后狡黠又下流地看着他的抄写员小姐,继续洗澡,一边哼哼他的月光。
我接着想:不对,有几个看电影的人能光凭哼哼听出这是月光呢?
最后我想:我真的是太神经了,关我毛事,想这么久……此为错之二。
紧接着,我非但没有反省自己的无聊程度,还哼着歌写了博客。
此为错之三。
荒唐,她在台下作了手势,贝多芬再指挥,节奏怎么对的上?
平平淡淡,中规中矩。
和同学在音乐课上看的,还满激情的
这个虚构可能会让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有个错误的认识
实在是对这种传记类的没什么兴趣,看了评价也一般,就没有再看下去的想法。
朴实中的刚毅
第九交响曲那段太精彩了。电影是真没看出好来
艺术家,音乐,贝9,我喜欢
只为HC~~
还是只爱曳地长裙的装扮。贝九的合唱部分太有爆裂感和震撼力
两星全部送给最后的第九交响曲生命!
几次看得都热泪盈眶的,这几天又要一直听第九了
Matthew Goode &gt;&lt;
看片儿名,还以为是另一个人的故事,结果主角还是贝多芬。欢乐颂听着真是让人激动啊,明显就觉着自己血管里的血液不像是在流动,而是像海浪一样在向前翻滚,奔腾~~
最爱的音乐
第九响起,大合唱时的那种震撼难以言喻。
作为传记片,比嚎叫好很多。
极大的错误,贝九的时候他已经聋了,没办法跟人正常交流。
不太认同导演对贝多芬的解读,过于现代了。
音乐可以听听。copying beethoven这个名字太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