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预警——————————是观后感,不是什么影评—————后半部分涉及另一部电影:
光辉岁月 (2000)8.62000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鲍兹·亚金 / 丹泽尔·华盛顿 威尔·帕顿如果你比较关心时政,或许会有和我相似的感觉:最近4年过得特别快,发生了太多意想不到的事。
以前见证历史是不容易的,但这些年却时不时就能见证历史。
世界好像突然变了脸,整个地球从上到下的精神状态都令人堪忧。
曾经强调的道义与原则在现在看来十分无力,自私虚妄反而大行其道,比以往更加扎眼。
时政博主们去年的数据恐怕要比往年翻几番,已经拉满的更新速度甚至跟不上世界变化的速度。
更让人没想到的事,2024年还没过一半,各种震撼的国际事件便接连发生,似乎马上就要把2023年给比下去了。
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数不清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个节骨眼上,我想聊聊两部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类电影,谈谈片中那些无论何时都无比珍贵,但眼下似乎格外值得人深思的东西。
本片主演为饰演超级英雄电影《黑豹》主角特查拉国王的查德维克·博斯曼。
但在我看来,《42号传奇》中呈现的内容比《黑豹》更显英雄主义。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影的原型人物——杰基·罗宾逊:
再补充几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杰基·罗宾逊进入MLB时压力有多大:
考虑到罗宾逊进入MLB的时间,他在球场内外受到的压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那时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依旧极其尖锐,连著名的马丁·路德·金都是他进入MLB16年后才发表那番著名演讲。
《42号传奇》只呈现了罗宾逊一部分的人生故事,可即便如此,观众也能从中一瞥罗宾逊曾经不得不面对的滔天恶意。
值得庆幸的是,罗宾逊在经历数次崩溃后坚持了下来。
他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是坚韧的、沉着的。
不过此片最出彩的地方不在于对罗宾逊的塑造,而是对其他角色的塑造,尤其是一批帮助过罗宾逊,与他一同成长的人。
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决定签下罗宾逊的布鲁克林棒球俱乐部老板里奇先生,他和罗宾逊的关系就像千里马与伯乐,互相成就,谁都离不了谁。
里奇先生有一段台词发人深省:
此处字幕"turn the other cheek"翻译错误,不是“改头换面”,而是“以德报怨”“不予还击”或“甘受侮辱”。
此句化用《马太福音》第5章第39节:"but whosoever shall smite thee on thy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译为“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耶稣以此劝众人不要对冒犯我们的人予以还击,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
——译本来源:godcom.net/cnen/934.htm这可不是轻飘飘一句话,而是真正要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是最高程度的“道德绑架”,是让人无法拒绝且必须执行的那种道德绑架。
杰基·罗宾逊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实在受不了就通过“发癫”发泄,他需要一直保持镇静,保持理智,哪怕他的对手在众目睽睽之下极尽所能侮辱他。
他代表的是非裔美国人,如果他失去理智,就会被人说成“非裔美国人无法承受压力”,这是任谁都难以承受的“帽子”。
但变化的时代来临,他既然成为了时代的先锋者,那就必须承受压力,而且要承受住,承受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当世界做好准备,即将变革时,万事不由人。
时代变化看似是一瞬间的事,实际上早就埋下了种子。
谈起将黑人球员引入大联盟的原因,里奇先生一开始说是“为了赚钱”,但在影片后半段,他终于吐露了真正原因。
仇恨让世界不幸,让同族反目,国家分裂,民族瓦解,人民受苦。
我们明明见过无数次仇恨导致的恶果,大部分人也发自内心的抵制仇恨,但某些十分具有迷惑性的仇恨变体——比如歧视、偏见等——依然在世间畅通无阻。
幸好,还有里奇先生这样铭记仇恨苦果的人,有罗宾逊妻子这样坚韧自信的人,有主动接纳罗宾逊的队友,有在新闻领域做着与罗宾逊类似抗争的记者,当然还有杰基·罗宾逊本人这种担得起时代递过的担子的人,他们一同摈弃成见,携手共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看见世界变化的潮流,引导他人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份子。
片中有句台词如下:
如果把最后一句台词“he is coming”里的“he”换成“it”,那么这句话就适用于描述每一次时代变革:“it coming(它来了)!
”无论如何,变化都会到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趁着它还没来,赶紧武装自己,做足准备;等到它乘风踏浪而来,那么无论你有没有准备好,只管迎接它吧,因为这是你唯一能做的。
首先介绍一下电影剧情:1971年,一间黑人中学和一间白人中学合并,学校的橄榄球队必须重新组成一支混合球队“太阳神队”。
一向以白人为主的小镇迎来这些黑人后,当地居民感到十分震惊。
黑人教练布恩成了该队的主教练,而白人教练比尔却成了布恩的助手。
比尔从一开始敌视布恩,到逐渐发现二人除橄榄球之外有许多共通点:他们都极富正义感和荣誉感,有很强的职业道德,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布恩从一开始遭到所有人的排斥,到凭著自己的信念和比尔的配合,将一群脾气恶劣、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调教成了一支富有活力、专打胜仗的橄榄球队,并成功将这一只长败军的黑白混合美式足球队伍推至冠军宝座。
自从黑白教头并肩作战后,胜利的消息便不断传回……——文字来源豆瓣,稍有改动在此片中,教练布恩组建了一个训练营,种族不同的学生们在训练营中打打闹闹,从互不搭话到亲如兄弟,黑白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他们因为错误的刻板印象对对方恶言相向,大打出手;但他们有比成年人更清澈的心灵,可以迅速辨清事情本质,在意识到错误后立马改正,与对方结成好友。
管他是什么肤色,他们是一队的,一体的,所有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相同点远远大过不同点。
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9.6Marvin Gaye & Tammi Terrell / 1989(动图中大家唱的就是这首歌)可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回到他们的学校,除了参加训练营的球员们,其他大部分人仍旧难以接受学校开始种族融合的现实。
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它不仅刻画了橄榄球队队员对此事的反应,还展现了学生家长们对此的不同态度。
有人开明接受,有人冥顽不化,还有的人一开始不愿改变,但在亲眼见到孩子们相处融洽的情形后,终于一点一点转变心态。
这些不同的人,就是社会不同观点的缩影,他们之间互相争辩,各有输赢,唯一的裁判官是时间。
片中有许多有个性、有特点的人物,他们从互看不顺眼走向称兄道弟的过程,正如种族融合的历史。
其中也有顽固不化,哪怕目睹球员们交往甚欢却仍不愿相信人人平等的人,他们逐步从球队退出,从学校退出,最后从社会与时代退出。
都说竞技体育就是现代的战争,橄榄球队队员们的前辈已经为种族问题真刀真枪地干过仗。
而现在,他们要在现代运动场上打响另一场战争,一场不流血的战争。
前辈用血汗泪拼出抵制仇恨的法律,现在轮到他们用竞技体育赶走仇恨的余孽。
这是新一代的使命和责任。
《42号传奇》聚焦于历史变革中一位标志性人物,《光辉岁月》展示了历史变革中学生百姓的生活与观点变化。
看这两部电影前,我完全不了解棒球和美式橄榄球的规则。
但归功于它们优秀的视听语言,任何人都不会因为不了解规则而看不懂剧情。
他们向观众展示时代变化时人们的各类反应,用镜头呈现世界的物换星移。
历史的十字路口旁,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世界”“时代”“变革”之类的词语看起来好像很大、很空、很不接地气,但别忘了,它们其实就在每一个人手里,在你我手里。
曾经被忽视、被掩盖的问题,更有可能在变化中暴露出来。
趁现在,去掌握世界的舵轮吧。
作者 | HardTime封面&图片 | 电影《42号传奇》&《光辉岁月》&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只想写观后感的公众号😊)
《42号传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一部关于美国职棒大联盟史上首位传奇黑人球员Jackie Robinson的传记电影。
该片和《光荣之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魔力,都讲述了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时期那些勇于承担痛苦证明自我价值的黑人运动员的璀璨人生;这些为体育运动本身作出巨大贡献的黑人无疑都是伟大的,而那些背后率先摒弃无知为黑人创造机会的白人,也无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端的谩骂、人身攻击甚至生命威胁,一般人很难体会那个年代身为黑人处处遭受不公对待的痛苦,但这个时候总有人站出来,或黑人或白人,他们一同经受这份难以想象的历练,他们一起推动着捍卫黑人民权的浪潮,他们最终成功的证明了自己无可替代的存在,成为被历史铭记和书写的名字。
《42号传奇》讲述黑人球员杰克罗宾孙在美国奴隶制废除已久,但社会上种族歧视依旧很严重的大背景下加入了布鲁克林道奇队,并带领球队夺得冠军的故事。
影片开始一组资料镜头展示了一战结束后的一段背景。
其中除了一些历史资料镜头,还用叠化方式穿插着黑人记者打字的画面。
画外音是黑人记者给杰克罗宾勋写的传记里的前传。
一战结束后,美国仍然存在着“种族隔离”侮辱黑人人格等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棒球是民主的,但棒球运动却是尊重传统。
400个联邦棒球手都是白人然而在1947年出现了唯一一个黑人。
这个简单的“一”是质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跨越。
画面定格在黑人棒球手奔跑的一刹,把连续画面中最精彩的一瞬间固定下来。
让他在观众视觉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以加深印象。
影片中道奇队的总经理——里奇,是一个崇尚《圣经》的基督教白人。
也就是这个白人将杰克带到了这个团队, 他不是为了绿色的钞票而是为了黑色和白色有着平等的人权。
他的敢于突破使道奇队获得了冠军也使社会开始逐渐认可有色人种。
影片运用大量的自然光,办公室中淡黄色的光顺着窗户投射出来,象征着光明希望也表现了里奇和蔼,高尚的人物形象。
在办公室中杰克问道“你想招一个没有勇气去反抗的人吗?
”他沉稳的答到“我想招一个有勇气不去反抗的人。
”是里奇使得杰克能在唏嘘声责骂声中保持冷静,他是个智者,更是个时代的推动者。
有掌声也有唏嘘声,后者占的比例更多。
赛场外是众多白人的责难,唾弃。
赛场上是对手的刁难队友的排挤。
白人观众席中喝倒彩的声音与黑人观众席中的鼓励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的高潮,费城队经理在赛场上辱骂杰克,然而杰克仍在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中保持自我。
费城队经理是一个社会的投影,在他身上映射的是整个社会对待黑人的歧视。
观众席中有一个白人小男孩儿在看到父亲和周遭观众对杰克辱骂,他也开始学习他们的嘴脸。
社会上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下一代有着很大的影响。
平行交叉蒙太奇的叙事,各型各色人物的填充。
我们看到杰克罗宾逊在赛场上不断进取得成就,看到他与队友们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看到他从一个男生变成了一位父亲。
看到他让42号,成为一个传奇。
我是从道奇队的1号球员白人队长Pee Wee Reese搂住球队的42号黑人球员Jackie Robinson肩膀的那一刻开始喜欢这部电影的。
在自己的老家辛辛那提,这个种族主义格外盛行的地方,Pee Wee是个颇有影响力的运动明星,在MLB(职业棒球联盟)中担任布鲁克林道奇队的队长。
1947年,道奇队的老板Branch Rickey顶着压力签下了黑人球员Jackie Robinson。
这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选手。
在赛季开始之后,虽然Jackie努力像球队老板要求的一样,场内做个优秀的选手,场外做个优雅的绅士,流言蜚语,能忍则忍,实在不忍,也要强吞。
不是做一个没胆量回击的人,而是做一个有胆量不回击的人。
然并卵,大多数的观众和媒体并不那么关注他的出色,而只关注他的肤色。
球场上也并非纯粹的竞技场,甚至裁判也会故意做出不利于他的判罚。
而面对对手喋喋不休的垃圾话,Jackie也曾不堪忍受,在无人的球员通道里崩溃大哭,怒砸球棒。
道奇队的白人队友们在赛季开始就以联名请愿开除Jackie的方式来“欢迎”他。
但随着赛季的深入,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开始被Jackie的忍耐所改变,更衣室里的问候声越来越多,在场上也会为他打抱不平,赛后也开始像正常队友一样一起洗澡。
目睹这一切发生的俱乐部工作人员也都不知不觉的开始站在Jackie这一边。
正如老板Branch Rickey的解释:sympathy,同情,希腊语的本义就是suffer,受苦。
Jackie的遭遇让大家产生了同情心。
共情是改变观念的开始。
要普及作为人的常识,就要先通晓人之常情。
然而很多在现在看来是常识的东西,比如,消除种族歧视,在历史上却是如此荒谬的盛行。
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不久,美国的民权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
法律早就消除了对黑人的制度性歧视,但是对黑人的观念性歧视和文化性歧视依然纹丝不动。
再看60多年后的今天,Jackie Robinson已经是职业棒球名人堂的成员,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甚至全联盟退役了他的42号球衣,每一年都会有一天,所有职业球员都穿着42号球衣以致敬。
即使少数的种族主义者仍然存在,但是大众的主流观念已经被彻底的翻转。
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值得每个教育者认识和反思,因为教育就是一个致力于让人的观念更加完整的事业。
我们要不断追问: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也要发现身边的现实:有多少符合普世价值的观念,依然被我们视若无睹?
现在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和当初美国的种族主义者们在某些地方何其相似。
这种现象当然也是某种“教育”的结果,并且需要另一种教育来改变。
我们首先要原谅作为主流的大众,因为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然后,或许可以像Pee Wee Reese那样,做点什么。
道奇队到辛辛那提打客场比赛时,作为道奇队队长的辛辛那提人Pee Wee在赛前收到了一封恐吓信,信中威胁他说:如果黑人Jackie上场,那么他将付出代价。
从未受过如此惊吓的他慌忙找到了球队老板Rickey,谁知Rickey从抽屉里拿出了厚厚一摞信件——全都是Jackie Robinson所收到的来自辛辛那提的恐吓。
比赛热身的时候,Jackie一露面就毫无悬念地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嘘声、谩骂和人身攻击。
Pee Wee走到Jackie面前,当着他的家乡父老的面,史无前例地搂住了Jackie的肩膀,在全场观众的错愕和愤怒中对他说:“不要在意这些声音。
我要谢谢你,Jackie,我的家人就坐在那里,今天我要让他们知道我是谁。
也许明天我们全队都会穿上42号球衣,那样他们就分不出是谁了。
”这个时候,看台上有一对父子,10岁的孩子在前一刻还跟着父亲和身边的人群,用稚嫩的嗓音高喊着:“黑鬼,我们不欢迎你!
”然而看到这一幕的他开始若有所思。
教育就发生在这一刻。
至于Jackie的球衣号码42,不得不让人想到《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那个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
若是这个答案指向的是更完整的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Jackie的故事里确实可窥一斑。
有些人是不是看不得别人好,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多了,一定要挑刺。
好就是好,又不是文艺片,主要为人权与反种族歧视的斗争,这样的一条道路走起来的艰辛与苦闷。
凭借自己的实力、勇气及精神最终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接收。
片中感情部分多了,只要结婚和孩子就可以了,足够成为精神支柱。
去掉两段感情的加上两段比赛,更好。
老演员哈里森·福特的演出,真的好。
过去这么帅的说。。。
二战刚刚结束,美国确立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国内的一切开始欣欣向荣,除了种族问题,南北内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固有的歧视,二战过后,美国开始实施种族隔离。
棒球作为美国人最喜欢的运动,没有之一,mlb棒球大联赛在国内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人热爱棒球,更喜欢在闲暇之余观看一场棒球笔赛。
就这样,这两个永恒的的话题在本部影片相遇,本片作为一部小小的传记片,讲述了mlb史上第一位黑人球员杰基·罗宾逊从被发掘,到进入顶级赛事,一路忍受着种族歧视的压力,最终改变人们看法的故事,从此42号成为传奇,他的球衣成为mlb历史上唯一一件退役球衣。
观看这部影片时,还小小的恶补一下棒球知识,例如 棒球打法,mlb联赛,和一些专有名词如盗本垒 ,在疯狂百度的时候,越发觉得杰基太厉害了!
棒球本就是速度与激情的体育项目,杰基的加入让整个联赛都更具活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杰基的加入使得原来心照不宣的种族隔离在棒球领域被打破,在美国人热爱的棒球大联盟中,偏见一点一点被化解。
乍一看,这部电影并不算少年这这种热血主题,而是涓涓细流般的是清爽。
片中一个小男孩观看比赛看身边的大人都辱骂杰基,也跟着辱骂起来,少年本是澄澈,却受世间污染。
愿再也没有种族的歧视,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对于其他性向的反感,愿大家都是少年。
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去大致了解一下棒球的规则和主角原型的生平,可以让人更加好的理解电影。
真的是对杰基·罗宾森肃然起敬,这个人真的是非常“坚韧”的一个人,看电影的途中真的对于当年美国的黑人们所遭遇的歧视感到惊讶的地步,数次拳头硬了😂,上一个承受侮辱谩骂还逆风翻盘的人,我印象中还是韩信呢,这样的人太少了,更何况他面对的还不是一次的侮辱甚至还遭受生命威胁,电影里的他遭受那么多都没有哭过,仍然表现的那么好,真的想对他说一句“太棒了”其中瑞基这个人物也很重要,因为老话说的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不是瑞基做了这个决定,那么主角也无法来到大联盟,这世界也少了一个“英雄”,主角的妻子也很伟大,一直支持鼓励他,为他料理好家庭中的一切,让他无后顾之忧,可惜现实中杰基五十多岁早逝,他的朋友都说是压力过大所致,不过他的成就与贡献却是超越了绝大部分人了
一、超越界限,他是一位优秀的棒球员在影片内,42号以他卓越的实力赢得了一次次比赛,无疑,他是一名优秀的棒球员。
导演为了展现他的卓越魅力,为他设置了许多叙事障碍。
例如对手教练的辱骂、对手故意不让42号发球等。
从视听上,导演用了框架式的构图来显现42号的困境。
例如地下室的门框住了42号,或是通过对手的小队形成三角框的构图内拍摄来42号,表现他的不自由等。
42号以出色的耐力与实力打破困难,获得一次次胜利。
二、打破隔离,他是一位黑色英雄即使林肯颁布了种族平等,这种歧视却并没有消失。
影片无处不是种族隔离。
例如酒店不允许黑人入住,黑白人看球赛得分开等。
在奏响国歌时,所有人都唱一首国歌,但却以场景设置与交叉剪辑来表现黑白人看台的分离与关系的疏离。
国歌与画面形成声画对立,讽刺了种族歧视。
42号的成绩打破了这种歧视,黑人为他骄傲,在此白人也感到震惊,不少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在这个倡导公平与自由的运动土地上,42号的棒球杆不仅打破了运动边界,更是打破了种族隔离。
他是一位黑色的英雄。
直面心底最深的恐惧,将自己的未来与之对照。
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有同情心。
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受苦,我同情你意味着我与你一同受苦。
这是自己对这部电影记忆最为深刻的部分,令自己对于语言,词语的各种起源有了些许的兴趣。
在那之前从来不知道,同情心原来意味着如此。
许多的时候自己所认为的同情更像是一种,他不需要你的同情,只是需要你的正常对待这般的尊重,同情两个字总显得有些廉价一般的不尊重。
而同情心被这般解释了之后,自己下意识的重新的审视了有关于同情二字。
忽然觉得,被人同情其实也谈不上一件坏事。
我同情他所遭受的所有歧视,却也尊重他本身,为他的坚守以及信念所感动。
你是要当一辈子懦夫 还是要当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来自心底的革命呐喊只为惊醒少数人
稍微看了其他影评之后,发现多提及影片很明显展现出的克服种族歧视和主人公42号Jackie从刚刚通知懵懂惊讶到愤怒受不了到最后在里奇先生的鼓励下全心打球一举夺冠成名的奋斗故事这两个角度之外,我想剖析个大家没怎么提到却让我印象深刻的角度,即是布鲁克林道奇队老板里奇先生对挖掘黑人棒球手Jackie Robinson并克服万难对战胜种族歧视主义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虽然杰克在棒球运动上的天分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即使他再厉害如果没有里奇先生在前面铺好路来的重要,这不仅涉及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在影片中既有提到里奇先生的妻子是黑人,说明他也是种族歧视主义的受害者,另一方面,由于他对棒球运动的高度热爱,而且慧眼识珠看出了黑人的生理结构决定该种族在棒球运动上更具有优势,故他排除万难,一直坚定的签约黑人杰克,并知道他是四项全能天才,爱惜人才,威逼原道奇经理善待杰克,不断扫清Jackie在成长道理上的障碍。
总结一句就是在成长道路上有位伯乐而且他会帮助你扫清障碍格外重要,有时候靠个人那微薄的力量,如杯水车薪,需要要人拉一把,而咋着之前,让他发现你是更重要的第一步。
好故事
本来只是一部单纯的“种族歧视”的电影,但最后教练的讲话很不错,大意为——我热爱这项运动,不能忍受在其核心部分存在着某种不公平。从消除种族歧视到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总体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体育题材全程拍不出个高潮也够不容易的 琼斯博士老成这逼样了都……
不错的传记片,意料中的叙事。另学到了,Philadelphia 是源于希腊语,意为 brotherly love... 评:3.7星
一般,不是很能理解
居然有哈里森福特,看不出啊。棒球看不懂,电影感觉也不是很连贯。还以为种族歧视之前是19世纪的事情了,没想到二战后还如此严重,警察不管么?
最近看的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真多。此乃又一部佳片,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第一位黑人运动员杰克·罗宾森的故事。1962年,罗宾森入选棒球名人堂。每年4月,大联盟球员都会穿上42号球衣纪念他。42号,也是大联盟所有球队唯一退役的背号。突破种族歧视,是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
★★★☆
有关体育,有关那个传奇的年代,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真心很无聊
电影一般,英语不是很好懂,完全不如前一部HOST,前一部能懂百分之九十,这一部估计才一半。另外主要原因是代入感不强,所以真的感觉很一般,边上坐的两个黑人和电影院的黑人经常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电影之后也久久不愿离开,说明文化差异对电影的评价确实存在
传记本人的故事值得传诵,但电影传达的取向实在难以苟同…首先展现Robinson对棒球的热爱和才能的镜头只有寥寥几笔,还拍得仿佛舞台表演,较多的篇幅放在他本人面对种族歧视的内心挣扎、对他不离不弃的老板、不带偏见的教练和逐渐接纳他的队友。诚然这些在他的生涯中很重要,但如果不从正面讲述Robinson在球场上让人心服口服的优异表现,就搞得他的成功好像是周围的白人大发善心地赏赐给他的一样,是一种非常鸡贼的叙事手法。另外他的妻子出镜异常频繁但基本上是个花瓶,仿佛“一部电影没有半裸女体就没有人看”的思路。
典型反映种族歧视打破常规就能赢得奇迹的片,看太多都感觉乏味了。
棒球 完全不懂 没看出什么励志来
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在给你讲一个黑人如何在白人社会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它的核心价值和甘地的思想的一致的,那就是我们怎么样去面对非理性的歧视和暴力,是起身反抗,还是保持沉默?42号的成功恰恰在于他的不反抗,其实有时候这比反抗更难做到。
04/26/2013 Edwards Alhambra 14。这种政治正确的人物传记片子不错,就是怎么看都不入戏,不知何故啊。
还好吧~一般而已啦~
全篇主旨反种族歧视,传记性质,对体育本身弱了一点。
很励志,但是没有让我产生热血沸腾的感觉
不需要好演员的好故事,尤其节奏,恰到好处,悠扬舒缓,令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