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我习惯了我的标题永远是无题。
蛮有趣的。
来看这电影是因为我偶然在一个人的空间里看到他的评论,说看了不哭算他输。
我自认是一个泪点极低的人。
然而全程我麻木无感。
他输了。
但其实真正输的人,是我。
因为并非导演和演员没有讲好这故事。
至少不完全是。
更多的则是我,在经历过和艰难困苦又单纯宁静的边疆生活完全不同,但也堪称复杂而惨烈的人生之后,很难再对世间的辛苦和不容易共情感慨。
但这故事让我想起十九年前高考结束填志愿,老妈拼死拦下我原本选定的北京某高校医科专业援藏计划,那个计划要求毕业后在藏区工作不低于十五年。
老妈当时言辞激烈地说西藏海拔那么高我这个身体根本上不去,学医五年工作十五年,你一走就是二十年等你回来的时候我早已经不在了。
那时候我完全理解不了她的激动,二十年而已又不是一辈子。
怎么就成了天人永隔从此再不相见。
其实是那年刚满十八岁的我太年轻,还不懂得对于时间的力量生出足够的敬畏。
到如今不单是我老妈几次一病数月身体垮掉再也回不到从前,连我也变成了一个体能精力断崖式下跌,光是活着本身已经不堪重负的中年人。
这些年我经历了别人口中几辈子的曲折苦难,感觉已经过完了漫长的几世纪,然而距离当初二十年的最低期限尚有一年之遥。
所以老妈说等我回来她已不在这句话其实是当真有可能成立的。
十九年过去当初年轻滚烫的身体里激荡炽热的血液早已变凉,也会暗笑自己从前的无知与天真,但我仍然对于所有真正选择了这条路并且能够坚持数年甚至坚守一辈子的人致以最大的敬意。
你们,是这世间最赤诚的勇士。
无论当初是因为信仰和热血,还是因为迷茫无助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考虑才选择了支教这条路。
歪个楼,并非所有支教的目的都是源于热血和纯粹,也并非所有真正走过这条路的人都崇高而美好。
十年前我遇到一个曾在华中地区支教一年的男子,他选择去支教的最大原因是08年的金融危机让他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才做出了这样伟光正的选择。
但是当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我支教生活条件真的很苦现在再让我选一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再去,换了你也根本撑不下来,不要凭着你简单的想象就以为你可以承受一切以及那些学生和家长对你的尊重和感激是如此真诚炽烈的时候,我依然觉得他勇敢而纯粹。
我后来嫁了这男子又分开。
直到如今他仍是我的噩梦。
所以我很不喜欢这故事里韩老师和妹妹相爱结婚这一段。
但我又十分理解若非如此,小韩老师恐怕也未必能一直留下来。
人是如此脆弱多变的动物。
热血和理想随时会消失。
多少热忱单纯的年轻人最终被现实的苦难打败,曾经纯真的信仰变得模糊而面目全非,选择和希冀终究变成了名利场和现实安稳。
就像北岛诗里说的那样,“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下个月我工作即将满十五年。
没有学医。
没有援藏援边。
没有去任何地方支过教。
连志愿者也不曾做过一回。
我甚至早已忘了这些事。
忘了十八岁那年那个一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这个世界带来哪怕一点点好的改变的姑娘,也忘记了二十七岁那年遇到一个当真身体力行过的人依旧会肃然起敬,生出欣赏和崇拜的女子。
虽然那个人在我遇见他的那个时刻,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只会饮酒吹牛追名逐利的庸常男子,并且日益加剧地暴露出自私凉薄的性格底色。
我如今三十七岁。
早已拋不开我用了将近半生经历了无数黑暗与痛苦挣扎才勉强换来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然而我依然羡慕,依然敬仰,依然感动于世间会有人做出这样天真而辛苦的选择。
是因为永远有这样的人存在,世界才有了那么一点可爱。
这些年我始终没有去过西藏。
如今的西藏也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般贫瘠荒凉的模样。
甚至很多人说它早已变得不纯粹。
但是也许,我还是应该去看一看。
我决定明年九月之前,在二零零五年夏天错过的那个二十年之约到期之前,我要去亲眼看一看。
看一看我错过了的二十年和另一个时空里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昨天,机缘巧合看完了这部讲述青年教师韩松援藏支教的电影《藏草青青》。
老师这个职业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开始,教育从贵族扩展到平民。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大部分老师也秉承着“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教导着我们。
影片讲述了姓名为韩松的青年老师为了下基层镀金选择了援藏支教,他原本想着待三年回家谋求更好的发展。
他也没想到他舍不得西藏的孩子们和他深爱的姑娘。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援藏事业。
影片告诉我请相信真爱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就可以问心无愧。
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能和坏人同流合污。
否则和他们没什么区别。
最后,这部影片值得我们每个人观看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做好事的决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这种题材的电影,近两小时的放映,剧情很写实,一群质朴的藏族孩子们,还有心有大爱的支教老师,虽然条件艰苦,但所有人都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很治愈人,简单纯粹的感情,让韩老师从三年变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扎根为了孩子们,为了让他们走出来,为了让知识改变命运,为支教老师的伟大点赞👍,很值得看的一部电影🎬……
藏区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支教老师不知所措,但孩子们的善良纯朴,让老师心坚定不移地做出奉献。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梦想的追求都寄托于前往支教的教师上,而主人公用自己的付出,也将换来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也会换来整个藏区今后的发展改变,这也是我国多年发展模式的缩影,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现在市场上的网络电影问题很多,剪辑、特效、剧本、演技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吐槽半天。
甚至在豆瓣评分上,网络电影很厚脸皮的有着“3分即合格”的说法,这跟院线电影的6分相比足足差了一倍。
今年上映的数百部网络电影中,即使票房最高的前五名,也只有打破网络电影开分纪录的《硬汉枪神》拿到7.1分,《兴安岭猎人传说》与《浴血无名川》勉强维持在6分线上,其他两部皆在6分以下。
6分,貌似成了网络电影极难跨越的一道坎。
不过最近上映的一部聚焦藏区支教的电影《藏草青青》,仅上映两天,却有着挑战《硬汉枪神》地位的趋势。
在豆瓣三百多个评价中,四星,也就是8分占了大多数,6分以下极少。
这种情况,在网络电影中可谓是一个奇迹。
电影以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的视角,讲述了他从初到藏区时打算“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到后来与孩子们产生深厚感情,决心把一生都奉献给支教事业,最终帮助众多藏区学子改变了人生。
《藏草青青》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技技巧,也没有令人惊叹的特效镜头,仅仅是用主角韩松的所见、所闻、所遇,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电影开头,向我们展示了藏区美景。
用剧中人物朗措的话说就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地,美得很“。
可在这美景之下,藏区人民生活的却极为艰苦。
学校用水,需要孩子们从远处的山溪背回来。
晚上睡觉要随时拿着枪,因为周围可能有狼和盗猎者。
厕所是用两块木板简易制作而成。
就连吃饭,都很少有能吃饱的时候。
村长担心韩松刚来不适应,还专门送来了白米和牦牛肉。
普通常见的拉肚子,因为没药物没医生都成了疑难杂症......
电影通过这些常见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九十年代藏区人民生活的艰苦。
按照计划,支教老师需要在这里教满三年才能离开。
可艰苦的环境,已经吓走了多位老师。
甚至在这里从小长大,与朗措感情极深的藏族姑娘旺姆,在考上北京的大学后就带着家人一起离开了。
逃跑或是离开,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有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只能继续留在这里生存下去。
这就体现出了支教的意义——既让孩子们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同时给藏区的改变带来了希望。
电影对韩松、朗措、梅朵三人进行了着重刻画,他们代表了为脱贫攻坚默默奉献的人。
正如前文所说,韩松刚来时是抱着“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的想法,于是就选择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藏族地区,毕竟三年后就可以离开。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刚到这里时,他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了这里人对教师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种情形对于年轻人来说冲击极强——别人的认可和期待,能够激发无限动力。
当然,这边条件艰苦,韩松有过挣扎。
只是看到默默照顾孩子们的梅朵和朗措时,他也开始坚定起来。
三年之后,韩松可以离开了,母亲病重也给他提供了合适的理由。
但他终究放不下与孩子们培养出的感情,以及与梅朵之间暗生的情愫。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梅朵就是韩松背后的女人。
她是朗措的妹妹,负责照料学生们的饮食起居。
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与韩松结婚的几十年,她没有买过新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对此她却从没有抱怨过。
如果不是梅朵的默默支持,单靠韩松一人很难坚持下来。
尤其在朗措牺牲后,所有的担子,一个人如何扛得动?
朗措这个人物犹如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一样。
可电影对他的塑造,不但不让人感觉假,反而就像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人。
他把所有工资都用来帮助住校的学生们,对韩松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甚至青梅竹马的旺姆离开后,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最后因为盗猎者的原因中枪身亡,更是把这个人物提升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高度。
韩松、朗措、梅朵,都是无私奉献的人,这种人少见,却很多。
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我们会被其精神所感动。
自从年初《山海情》获得巨大反响之后,脱贫攻坚类的电影也多了起来,可都是有形而无神,打着口号来赚小钱钱。
《藏草青青》反而像是一股清流,不但用心讲了好故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支教的不易,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
对于这样用心的好电影,两日分账票房仅有37.7万,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昨晚在家看完了这部电影,一位从北京到藏区支教的年轻男老师,有点知青下乡的感觉!
即便条件艰苦,但是因为有爱,很多困难都坚持了下去,一呆就是一辈子!
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学生们也都很孝顺!
这就是用爱浇灌出来的情感!
善良的人最识得善良!
印象深刻的就是病危母亲临死前对男主的灵魂质问,你的爱在哪里?
你的家在哪里?
这句话其实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敲醒了男主的犹豫,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很好看的电影!
值得推荐!
韩松,松树的松,松鼠的松。
他像一颗松树种植在了草原上,扎根为家,为松鼠们带来了渴望的松子,也收获了松鼠们的爱。
捧上一杯酥油茶,是那圣洁的格桑花。
有人闻不惯,有人偏爱这油与茶,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茶与花相伴便为家 。
善良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救错了恶人。
为什么要救人?
救人并没有错,不救就根他们那样的人没有区别了。
世界上有很多个门,你打开不同的门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有人渴望外面的世界,有人也愿意坚守在这一方土地上,送他们去看这世界。
生命的意义何在,一生坚守一件事便是了。
韩老师为了孩子们留在高原一辈子,孩子们眼里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们懂事的让人很心疼。
可能对于韩老师来说能看到孩子们通过他学到了一些知识,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朗措大哥真的为了孩子们太无私了,虽然他没有等到她,但是他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把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最后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的眼泪不值钱呜呜呜太好哭了
“真正美好的爱情就是这样!
”。
我愿称之为藏地草原上最美的爱情故事。
像是一种相似的灵魂,初见时相互尊敬,再见时不舍别离,最后成为永恒的定格。
韩松与梅朵的爱意体现含蓄,可以在梅朵盛饭时、晒被时、喂马时、以及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表露出爱意。
他们俩个人对待事情很专一,他们对彼此更是无微不至,相互依赖,展露出爱情的美好本质。
我不禁为这样唯美的爱情所感叹,草原最善良的人,灵魂的高度匹配,可谓是藏地深处的佳话啊。
时代发展飞速,人们的经济物质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爱情也流失了它原有的本质,没有了像韩松和梅朵那样至真至善的爱情,也许慢下来,才会有一段永恒难忘的爱情吧。
片子中有这样几个人物及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首先要说说真善美的化身——朗措大哥。
朗措大哥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却错过了爱情,女友旺姆去北京上大学却再也没有回来。
为了韩老师上厕所和洗澡方便,给韩老师搭建简易厕所和淋浴间。
死活发脾气不要韩老师的生活费,自己的工资却全部花在了孩子身上。
明知晚上进学校的人有可能是盗猎者,还是出于善心救助了饿狼,最后为了救孩子僧格,被盗猎者开枪打死,朗措大哥死的那一刻我丝毫没有觉得这个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人丑陋没文化,相反却觉得这个人美得像佛菩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着实把我给看哭了。
再来说说真善美的实践者——僧格,这个小孩子在片头朗措大哥给韩老师介绍学校学生时,归为了最调皮的学生,从小没了父母,是个孤儿,却又最有情有义。
特别的骑着马打着乌尔朵的出场,让韩老师记住了他,也在韩老师说出他名字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爱和尊重,在后面的剧情中,他那“最调皮”的标签被老师慢慢撕下,成了孩子们中间的主心骨,长大后如愿成为了一名军人。
当韩老师在全班同学聚会,他打来电话韩老师开心的跟他寒暄并说及他的终身大事时,他很开心的说起了自己已经找到了女朋友还是老师。
那一刻韩老师很是欣慰,知道他要回来看他,买了很多他爱吃的鸡蛋,可是等待韩老师的却是僧格女朋友捧着的覆盖着国旗的骨灰盒。
原来僧格都已经请好了婚假的,却在一次抢险救援中不幸牺牲了,着实让人心痛,却也让人可敬,他不愧是韩老师最看好的学生,他用他的生命践行了什么是真善美,再一次验证了韩老师教育的成功。
还要说真善美的衬托者——梅朵,这个藏族姑娘跟他哥哥朗措一样心善,照顾着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日复一日,忘记了自己是一朵绽放着的最美的格桑花,心里面只有孩子们。
直到韩老师来了以后,她开始心头小鹿乱撞,喜欢有意无意的去接近这个北京大城市来的帅气大男孩韩老师。
只是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想着韩老师有一天也会回去,怎么可能会喜欢她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只会喂马的草原女孩子呢?
可等到僧格偷看韩老师写的日记,无意翻到韩老师写的诉说衷肠的日记并拿给她看时,她才发现她对这个男人的爱有了回音,原来韩老师也是喜欢着她的。
她开始每天都痴痴傻傻地望着门口,期待着她心上人的回来。
直到她看到他回来了以后,她双眼带泪却嘴角带笑的说:“你再不走了吗?
”高兴的跟自己的心上人相拥。
片子的结局是韩老师斜靠着梅朵安静的逝去,她流着泪唱着韩老师喜欢的歌曲,眼前浮现是他们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一生。
她是故事中很关键的人物,如果说韩老师是只雄鹰,那么梅朵无疑成了雄鹰眷恋着的那片草原和最牢的羁绊,她这朵最美的格桑花完美地衬托出了韩老师的人性光辉。
最后让我们说说真善美的引导者——韩老师,故事的一开始已经通过韩老师自白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想来支教镀金,然后回北京好发展的知识分子,可是他的如意算盘却在接触到孩子们后全盘散落了。
他开始丢掉了目的心,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们的老师,耐心的给孩子们教知识,积极的学藏语。
晒黑了皮肤,也慢慢瓦解了他要回去的想法。
即使是只来自北京的雄鹰,也在翱翔到草原的那一刻选择了将草原变成了自己的领地。
开始融入了环境,吃起了糌粑,喝惯了酥油茶,也喜欢上草原姑娘梅朵,只不过迟迟不敢往前走一步,只是把心头的情愫写在了纸上。
最后在母亲临终前话语里支持他的选择后,果断的选择了回去,扎根草原,收获了最真挚的爱情,也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
将最美的青春年华若火燃烛,照亮了草原的夜,成为了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电影的场景很美,是一部温情而质朴的影片
拍得很平实,千千万万支教老师的缩影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旺卓措姐姐演的也很好,其他演员也巨好,特别感动。
西藏真的是充满了自然和生命奇迹般的生机与活力,太震撼了。
卡在我想推荐和不想推荐之间首先是音乐,有些欢乐的音乐搭配画面充满活力与趣味,但是大部分音乐感觉就很乱七八糟其次就是内心os,很多时候太多余了,突然的煽情,有些莫名其妙还有就是时间跳跃,有些时候也会有些突然看的时候,会想这里是不是少了镜头故事虽然比较老套,很多人物比如朋友/妈妈/旺姆等很像工具人,像小时候看的科教课文,但片子还是很有生活细节,可以一看
为什么人生的遗憾和价值,总是用失去生命来呈现?反感用死亡强行升华的剧情。
非常模式化的电影
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初到藏区,恶劣危险的生存环境立马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被狼王追赶,被动物夜袭,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不知所措,但藏区学童和同胞们
好
好家伙,直接把《鲁呐呐之歌》的剧本扣下来套。
看到后面很狗血,非要刻意煽情,莫名其妙把几个人写死了
藏区支教不是一件简单事,韩老师本想来镀个金就回去就,但在这质朴的生活寻找到就自己的人生意义是——让藏区孩子们接受到教育。在藏区这里只有简单的人际关系的,没有那么多人情世故,一年过去了,三年也就过去了,韩老师曾挣扎过到底要不要回北京,但最后还是被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留下来,也和藏民联姻踏入新的人生阶段,最后学生们有的出去接受高等教育,有的去当了兵,也有的人留下来给孩子做教育,这一切都是韩老师多年前埋下的种子呀
陪爸妈看看 援藏的老爸,不过80年代援藏的还是更艰苦
爱在哪里,哪里是家
总觉得像什么,好像看过。记起来了《教室里的一头牦牛》。题材不错,藏区支教。
题材满分,剧本其实也很细腻,就是剧情有点跳跃,烘托不够,但是瑕不掩瑜(化妆的细节最赞)。不足的是开始时候藏区学生的服装太干净了,那白衬衫白的像是新衣服。还有韩老师刚刚进入老年阶段的状态行为举止不像老年人,尤其是那段接僧格从边疆打电话的戏份反应敏捷得像是个小伙子(明明那个时间已经是中年)。
情节断断续续不太行。男主还挺好看的。
典型主旋律,援藏题材很特殊
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和天然好风景,完全就是靠一栋房子和几个人意淫的当年艰苦岁月,让人都无法共情。这不是藏区支援,这是再苦不能苦教育的当年的各个地方故事拼接。
前半段剧情朴实纯粹,后半段拍的什么东西,结尾更是奇怪,很突兀,大杂烩,当兵牺牲,感谢国家,老师坚守岗位上去世,不明不白,好头结了个烂尾,普通大题材电影,很一般,前面的铺垫白费了,给不了让人净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