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二月

May December,忘年恋,五月的你,十二月的她(台)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朱丽安·摩尔,查尔斯·梅尔顿,克里斯·坦齐斯,安德里亚·弗兰克尔,加百列·钟,伊丽莎白·于,米肯齐·泰勒,乔斯林·谢尔福,迈克·洛佩兹,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五月十二月》剧照

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2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3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4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5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6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3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4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5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6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7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8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9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20

《五月十二月》剧情介绍

五月十二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对备受瞩目的夫妇——格雷斯(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和比她小23岁的丈夫乔伊(查尔斯·梅尔顿 Charles Melton 饰)成名于一本充满八卦的小报之后,他们的浪漫故事已经风靡全国整整20年。如今,他们准备送他们的双胞胎孩子去大学。同时,好莱坞女演员伊丽莎白(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正在为一部拍摄格雷斯和乔伊爱情故事的电影做着演出准备,为了更好地理解她的角色,她决定前去格雷斯和乔伊的家中生活一段时间。 乔伊从未真正面对过自己年轻时的过去,现在他已经超过30岁,成为了一个空巢家长,他开始直面生活的现实。在伊丽莎白和格雷斯互相审视对方的过程中,两位女性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逐渐浮现。外部世界的压力也让这个家庭的动态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挑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绝园的暴风雨唐人街探案2兽爪茶友们血战之境彼方的阿斯特拉死亡街区十三号:大逃亡日落倒霉大叔的新事大正少女御伽话血与水第二季那家伙江湖少年诀蜜月旅行四平风云人山人海踢出一片天哭声最后的救援麦尔斯开封奇谈植物的欲望河童之子盲者之国夜袭寡妇村假面骑士Kabuto心里美当时间越来越大声黑帮教母我们这一天第二季

《五月十二月》长篇影评

 1 ) 你的故事版本

这是一部晦暗的电影,整个故事在一开始就已经清楚明了。

一个在宠物店工作的已婚已育的36岁女店员,和一个13岁(七年级)男生偷情被发现。

之后,女店员离婚,和这个小23岁的男生结婚并在很快生了3个孩子。

然后这一事件在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媒体铺天盖地的的报道,引发电影从业者想要以此为题材拍摄电影。

电影一开始是一个女演员因为要在即将拍摄这个故事的电影中扮演这个女店员,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她征求了这对忘年恋夫妻的同意,并与他们在一起生活一个月以便更好地演绎这个故事,让世人解除对他们的误解。

女演员描述对电影的理解以上剧透并不会影响你观看电影。

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罗生门,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涉其中的每一个人怎么叙事这个故事。

电影开始的时候,女店员已经60岁了,而那个男生当然研究37岁了,他们一起生了3个孩子,而最小的孩子都即将上大学了。

由于这种不堪之事的发生,女店员当然也离开了宠物店,自己在家做烘焙,以及做一些教人插花的工作养活全家人。

而那个男生,则未在继续学业,在不满18岁之前就已经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也没有什么正经工作。

女演员住在这个家里,试图还原1992-1994年发生的故事,因此也就需要了解牵涉其中的每个人的看法。

在女店员的叙述中,是这个小男生勾引了他,这个小男生是韩国男人和欧洲女人的混血儿。

他的父亲一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子女,而男生的母亲在此事发生7年后去世,总之,是个缺乏家庭温暖的男生。

男生一直以为父亲对此他的丑闻并不在乎,但其实并非如此。

多年后,男生的父亲也为此愁到烟不离手

而女店员的前夫,算得上本地成功男士,前夫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高中生的女店员,此后恋爱并顺理成章地结婚,家庭幸福,并生了三个子女,其中大儿子和她的忘年恋男友同龄,且在同一所学校。

前夫即便在她离婚后也对她满口称赞,只是诧异于她的行为,以及这件事带给他的伤害并非不严重。

在与前夫的儿子的交谈中,女演员得知这个女店员在青少年时期被自己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弟弟时常性侵,前夫的儿子诱导她去认为这是童年创伤,需要治愈。

但也藉此想要让女演员帮他获得电影音乐总监的工作。

而与故事真正的男主角,那个小男生的沟通中,女演员了解到,是女店员勾引了他,在他不能明辨是非的年纪,不仅通过肉体的吸引,还通过书信精神诱导。

最终他离开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和她厮混在一起。

那么到底谁的故事版本才是更可信的呢?

是女店员诱导了小男生,以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呢,还是小男生在女店员这里寻求家庭温暖呢?

以电影结束时候连续了NG了4次的女演员的表演是:拿着宠物蛇的女店员在不断勾引小男生,告诉他:害怕也没关系。

她不是那种咬人的蛇。

这隐喻已经告诉了我们女演员对故事的真实看法。

电影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已经先天地带入了导演和演员的视角,而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否又是电影的理解呢?

我想,这部电影是现代版本的《罗生门》,甚至是超越黑泽明视角的。

因为它想说的是,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仅仅只是一种叙事。

 2 ) 小弟弟会长大

看了《五月十二月》,导演是《天鹅绒金矿》的托德.海因斯。

这个片名是一个英语成语,大意是“忘年恋”,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女主,在她30多岁时引诱了一个小她23岁的未成年男孩,当时才13岁,因此入狱,但出狱后两人继续交往,等男孩18岁后结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

当年沸沸扬扬的不伦禁恋,由于双方的坚持,成了爱情奇迹。

而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女演员,要饰演这个爱情故事(显然携带了艳情色彩)的女主角,因此走入二人的生活。

为什么法律要规定18岁成年,此前的性行为都是犯罪?

为什么有婚姻年龄限制,多为20多岁?

是因为这个年龄被认为具有了自主行为能力,有了健全的头脑,有充分的自由意识,不会被剥削,被左右,被侵害。

这是个硬性规定,忽略了个体差异。

李银河也说,年龄更小的人,甚至儿童有没有性自主性?

也许是有的,但不被允许。

这个故事里,男孩被熟女引诱,二人深陷丑闻,万夫所指,但当他们坚持下来,结婚生子,直到男方长到30多岁——当年女方的年龄,又成了人人羡慕的爱情神话,这是旁人的眼光,世俗的伪善。

事实是怎么样呢?

他们为了当年的错误苦苦坚持,迷失自我,心理年龄永远固滞于年幼,两人都在欺骗自己。

男孩因为一时轻率,再没有同龄人正常的人生,不再上学,过早的承担起养家糊口责任,面对一个可以做他妈妈的女人,既无力反驳,又要努力扮演大丈夫,照顾喜怒不定的妻子,而实际上心理脆弱幼稚,苦楚难诉。

女方呢?

她儿时被亲哥哥侵犯,于是把爱欲转移到低龄者身上,她努力装嫩,无法接受任何一点讨论和质疑,动辄歇斯底里。

两人都是病态的,病态的女人害了男孩。

罪恶和痛苦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和报复,儿时被强迫的女人,又色诱了男孩。

两人都意识到,当年不是爱,是某种赝品,是个彻底的错误,但只能这么下去了。

娜塔丽波特曼提供一个深入和戳破这个爱情故事的视角,但她不是个理智的侦探,一个悲悯的智者,她是个婊子。

当她被人性幽暗和不堪吸引,她不是、也没能力拯救他们,而是玩味这个艳情故事,玩赏不伦爱欲,甚至和男方发生关系,像看a片自慰,随时可以关掉屏幕,擦擦干净。

生活的美妙表象下是丑陋可耻,真相不可能被认识,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真正理解。

这个女演员像是一切虚伪的看客,但她逐渐发现,人性的幽深远非她能想象,她以为了解到的二人,有多少真,多少假?

那个亲哥哥强奸的故事是真的吗?

两人有几分欲的放纵,几分爱的伸展,几分痛的释放?

没人可以知道,你们永远是局外看客,不要自作聪明了。

你不过是拙劣模仿女主人公,又被男主人公睡了而已。

影片可以看出含义很丰富,但可惜完成度欠奉,主题很深邃,表现形式比较粗浅。

吃嫩牛的老草朱利安摩尔的扮相挺到位,妆容衣着轻柔温馨,和我身边一些“姐弟恋”配对的女人很像,她们显得比同龄人年轻漂亮,往少女打扮,其实是顶着“你未长大,我不敢老”的压力演戏,你看装嫩大s比小汪大几岁,这是她不能说的秘密,嫁给韩酱老卤蛋终于放松。

可惜再幼稚的弟弟总会长大,喜欢起嫩b。

片子主题是:真相不可获知,人性深不可测,以及人人心里都有的罪恶。

“宠物店男孩”当事人究竟如何,外人永不会知道,他们唾骂斥责,又欣赏玩味这个艳情爱情故事。

人人都是潜在炼铜癖,只是没机会和胆子而已,就像看porn网站时,不自觉点入年龄差那栏。

你深入其间,看不到他人的真实,只有自己的罪恶。

 3 ) 爱的扮演者 ——评电影《五月十二月》

(作者 周游)好的爱情只发生于邂逅,电影似乎也一样。

偶遇佳片《五月十二月》,远超满怀期待却差点睡着的《拿破仑》和《奥本海默》。

超好看的女人戏,就像香奈儿的外套、席琳的box包一样,长在了我的审美上。

朱莉安.摩尔(以下简称朱摩)的问题不是娈童,而是自恋。

或者说,精神上的恋童癖,而那个童,是她自己。

拒绝成熟的女人却并不缺乏控制欲。

恰恰相反,她们对异性的控制欲往往更强,强到扭曲。

只不过朱摩掌握权柄的方式,是扮演天真——易碎、敏感,像花瓣、小鸟或是别的什么令人怜惜,渴望呵护的小东西。

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渴望权力的快感,其中最无需天赋和刻苦的途径,就是通过性。

一旦她疲于婚姻,或者年纪渐长,感觉对男性的调度掌控开始力不从心,朱摩那样的童真扮演者,便把目光转向了更为年轻的男孩。

多情却不解风情的文艺少年,于是迷上了那种被预先设计,故意赋予的主导权。

从这个角度看,朱摩的确也算娈童,更可怕的是,为了自己永葆青春,她还从精神上“阉”童,囚童,直至养成盆中之景、杯中之宠。

外熟里嫩的巨婴男主不是没有想过挣脱。

他对养蝶的同伴精神出轨、与女演员偷情、向自己的儿子学抽大麻、羡慕孩子们可以离巢的自由,甚至不厌其烦地养虫化蝶,放飞天空。

确实天真,同样的行为艺术,上一次出现,还是渣滓洞的小萝卜头。

(致敬,没有半点侮辱英烈的意思)为什么说朱摩的孩子气虚假呢?

看看她控制子女的时候,打击得多么精准、老辣:送给胖女孩的礼物是体重秤;嫌弃另一个女儿着装暴露的时候,会用赞美的语调说自己佩服她的勇气……这点十分有趣,她无法用统治男人的假孩子气来统治自己的真孩子,必须不时切换回真实的地位和年纪。

这种分裂必然让孩子们觉醒,厌恶,他们要么讽刺,要么逃离,尤其是那个玩音乐的大儿子,遇佛杀佛,仿佛一把尖锥,隔着屏幕,都会害怕被他戳破些什么。

娜塔丽.波特曼(以下简称娜波)确实是信徒式的演员。

而且她的自我祭献不同于小李子那种变肥变丑可就是不变真我的表皮功夫。

某些时刻,就算效果未满,也看得出她对忘我这一境界的追求。

有人说这次娜波被朱摩辗压,我感觉那是没看懂。

一个是千年的聊斋,一个是虚张声势的花瓶,娜波越来越凸显的颓势才是正解。

她要是battle赢了,电影就输了。

娜波扮演的艺术家显然要比她扮演的娈童女精湛许多,但很不幸,这种扮演与朱摩一样,只能在学生和巨婴面前奏效,一旦遭遇她道行深厚的同行(女人都是同行的“同行”),便乱了阵脚。

“我是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别忘了在你的表演中加入这点。

” 当她在毕业礼的最后,被朱摩揭开底牌,明白到自己只是对方故意引进,预先安排,用以激活“爱情”的棋子,再度收复男人的工具时,那一脸的败相,愤怒输给了慌张,就像魔术师露出马脚,就像齐奥塞斯库的麦克风故障一样,结果只能是遁逃。

人设的崩塌,好比从手电筒光柱上坠落,成为了扮演者一辈子的噩梦。

看一个天才影后扮演一个努力而平庸的演员真是有趣,尤其她讽刺的,实质上就是那令人不满的一部分自己。

从入我到忘我,这件事真是高级。

剧本太迷人,无处不显示出智力上的优越性。

女人心理像蝴蝶精密的花纹,像玫瑰重叠的褶皱,一层层被剥开直至深处……她们对自身的迷恋与男性对权势的渴望一样,构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戏份,以及取之不尽的故事题材。

(当被问到片名的含义时,导演解释说是英文中老少配的俗语,类似“一树梨花压海棠”。

直译有点尴尬,换我大概会译成《春光迟暮》什么的。

据说,在法国,描述这事儿还有个时新的说法,叫“马克龙”(Macron)。

)(作者周游,现居美国加州,著有长篇小说《喜相逢》、散文集《借问桃花源》。

 4 ) 2023年度十佳(院线外&院线内)

今年得益于全面解封,可以在各地以及大小影展特种兵式奔走观影,以及上海“一周一影展”(虽然已成过去式)等活动助力下,让我自己能第一时间看到不少好片子,不止看到及格线以上的电影,而是想在新电影中看到新东西存在。

但仍然有很多电影没有来得及看,或者是因为有引进的消息选择等一等,所以这份榜单也是现状下暂时的消遣,波折略多的2023,和2022比起来那也是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草率列单子之余,也期待2024苏州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能捧出一份什么”不一样的惊喜片单“。

本来想年前发的,后来转念一想不会有人春节放假还能安静地看电影吧?

院线外十佳(以我观看时间为准榜单不分先后)1

俄罗斯方块 (2023)8.12023 / 英国 美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历史 / 乔·拜尔德 / 塔伦·埃哲顿 尼基塔·叶甫列莫夫 乔·拜尔德 榜单里可能唯一一部商业性质较浓的片子,选这部也是唯一一部游戏电影的原因是,它既不是今年现象级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一样纯粉丝向照搬游戏的改变方式,也不是传统好莱坞将游戏作为讨好玩家的卖点但内核仍是主流类型片的做法,如《头号玩家》等,而是把真正把游戏的作者、产业、时代进行合理地结合,并以普通人而不是玩家视角进行再创作的,平等的游戏电影。

2

梦想情景 (2023)6.7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克里斯托弗·博格利 / 尼古拉斯·凯奇 莉莉·伯德 克里斯托弗·博格利 Netflix逐渐退版本后,如今的爆款之王花落A24,《过往人生》好评如潮,但我更想推荐这一部, 如何看待墙外如火如荼的政治正确或是取消文化?

尼古拉斯凯奇毫无疑问的可以作为那个问题漩涡中心中老年白男的典型,男主突获闯入他人梦中的能力在如今就如同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是福是祸?

影片的离奇设置可以与他的跌宕人生和影迷地位形成一种荧幕内外的对照,故事也在逐渐的误解中走向必然的无解。

3

下一个素熙 (2022)8.32022 / 韩国 / 剧情 / 郑朱莉 / 金时恩 裴斗娜 郑朱莉 人自愿的选择被现代性所异化,成为受害者的同时又是加害者。

虽然给不出任何问题的答案,但也将现状展现地足够彻底和绝望, 在这几年女性主义题材大热,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困惑,怎样算女性主义,又不是消费女性困境,本片可以给出一种中立的解法。

4

闭上眼睛 (2023)7.52023 / 西班牙 阿根廷 / 剧情 / 维克多·艾里斯 / 何塞·科罗纳多 安娜·托伦特 维克多·艾里斯 如此纯粹的作品,没有一秒不和电影有关,现实与过去的界限在荧幕内外模糊,女主的出现是《蜂巢幽灵》的回溯,戏中戏的厚度与质感仿佛都重回《南方》,想象你在搬家多年后的老房子里找出来的旧录放设备,一经启动就仿佛点亮了迷人的记忆,维克多·艾里斯正是用他的三十年提醒着我们岁月的重量。

5

寺木帮 (2022)7.12022 / 法国 / 剧情 动作 犯罪 / 拉巴赫·阿莫尔-兹梅什 / Régis Laroche Annkrist 拉巴赫·阿莫尔-兹梅什 大卫芬奇的《杀手》用10%的时间研究杀戮细节,拉巴赫的杀手用90%的力量对抗阶级权能。

一个退伍军人返乡后想融入社区,却因为民众出头不小心招惹到当地帮派,听起来如同《战狼》式的故事开头,接续的是镜头调度与生活细节的反复打磨,拆除黑道类型片的动作幕布,背后是法国移民社区生存状况。

6

邪恶不存在 (2023)7.12023 / 日本 / 剧情 / 滨口龙介 / 大美贺均 西川玲 滨口龙介 “可怕”的滨口龙介依然在进步,将老生常谈的环境保护与开发商琐事讲得妙趣横生且具有深度,视角的切换透露出诡异且原始的危险感,每一方都不抱有针对性的恶意,但每一方都自说自话,反而不自觉成为了“自然”的闯入者,本能性与功利性、本地人与外地人、动物与人构成一体两面的对照组,本能的邪恶的确不存在,那鹿也这么认为吗?

7

五月十二月 (2023)7.22023 / 美国 / 剧情 / 托德·海因斯 / 娜塔莉·波特曼 朱丽安·摩尔 托德·海因斯 奥斯卡错过芭比不算什么,私以为这才算是遗珠,如同去年最爱的《金发梦露》一样,对于好莱坞建制真正的讽刺永远会被拒之门外,狗血肥皂剧怎样利用配乐和视角转换更上一层楼?

婚外情和忘年恋的背后是表演艺术虚实的探讨,如果你所热爱的艺术丑陋平凡,你所大声疾呼的主义虚伪浮夸,那么你还会为之鸣不平吗?

8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2023)7.92023 / 德国 / 纪录片 / 维姆·文德斯 / Anselm Kiefer Daniel Kiefer 维姆·文德斯 还是要选个唯一的纪录片,关于经验与灵感的记录,以往属于纪录片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轨迹成为概念的中转站,输送一种纯粹的审美和表达,童年形象则更像是德国历史的影子,艺术的翻新,政治的演变,早已交织不清,密不可分,但3D却是对观众的不信任,导演和画家如同游走在虚假立体空间里的幽灵,为“门外汉”们时刻提醒着透视与构图,却忘记了你用来取材的相机本就无需3D。

(在香港错过《完美的日子》还是很可惜)

9

枯叶 (2023)7.92023 / 芬兰 / 剧情 喜剧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阿尔玛·波斯蒂 尤西·瓦塔宁阿基·考里斯马基 提到阿基就是无产阶级、复古清新之类词汇,但我在今年被《白塔之光》击中后有了些新的体会,当所有城市人都在调侃各自版本的“花束版的恋爱”不够真实时,阿基用他克制的语言交流,和舞台版的场景设置,呈现出特有却共通的疏离与情感,界定人的不只是爱好,城市、社会、时政、阶级共同缔结了人与人的千丝万缕的缘分,一个地方的人永远无法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彻底分割。

10

吹响悠风号 合奏比赛篇 (2023)8.72023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石原立也 小川太一 / 黑泽朋世 朝井彩加 石原立也/小川太一 二次元硕果仅存的记忆,动画至少也该有一部,甚至这都可以算是一部预告片(但毕竟隔壁碟中谍和蜘蛛侠也干了),所以本来还在EVA新剧场之间纠结,后来看了庵野执导的奥特曼和假面骑士……还是期待我们北宇治高校吹奏乐部的第三季表现吧!

图为高坂领队就真假三文鱼的热门民生话题做出重要指示。

院线内十佳(想法以前都写过了仅以榜单展示)1白塔之光2奥本海默3火山挚恋4造梦之家5灌篮高手6野蛮人入侵7燃烧的巴黎圣母院8忍者神龟:变种大乱斗9记忆10稍微想起一些发布于 浙江

 5 ) 补充一个视角,浅谈一下对娜塔莉波特曼和Elizabeth这个角色契合度的理解

(本来想写短评的,但写着写着字数超了一点,大尴尬!

不想删,只好发影评了,从来没在豆瓣写过影评,不过既然写影评了就再多写一些吧。

)首先来补充一个视角。

制作方是娜塔莉波特曼的制作公司,她自己也是producer,剧本是她看过之后发给托德海因斯看的,聊剧本的时候托德海因斯想到了朱丽安摩尔。

摩尔也是娜波从很多年前就公开说过最想合作的演员,她最爱的五部电影里其中一部《安然无恙》也是托德海因斯执导摩尔出演的,但一直没什么机会正式认识。

所以从根本上是娜波和她的团队主导了这部电影,对于她自己来说就是一场“追星之旅”。

说这个点是因为看到短评里有人提到,托德海因斯的选角是不是在讽刺娜塔莉波特曼。

而且那条短评写得挺好的,我觉得是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才能提到击穿第四堵墙的这一点,而不是像戛纳之后的热评,都是一些简单粗暴的“朱利安摩尔吊打娜塔莉波特曼”。

我想说这俩人的演技孰高孰低好像从来就没什么争议,但看电影不是看竞技体育,也不是做小学数学题。

所以与其说导演选角讽刺,不如说是娜波的自嘲,毕竟也是她自己看中的黑名单本子。

不过就角色本身来说,至少我的观影感受是,娜波确实很好地给予了Elizabeth作为表面上的叙事者、实际上的旁观者,一些复杂的性格设定,让这个角色变得更加讨厌而真实:Elizabeth看似做了很多努力,但其实都是机械性的,服务自我性质的。

她其实根本就懒得去理解或者共情一个特定的对象,却要逼着自己在为艺术而“发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高潮。

她明明一点都不在乎普通人的生活,却为了艺术还原而过度用力地戴好社交面具。

感觉这个角色一看就是那种已经从业多年、家喻户晓了却还在努力构筑代表作来证明自己的女明星。

也就是摩尔所说的“Insecure”表象之一。

对于流量明星来说,保持虚伪就是她们的真实生活,所以她对艺术的关心是肤浅而惨白的。

表演只是一个容器,承载的完完全全是她对于自身职业突破和挑战的野心。

Elizabeth不能多一刻沉浸于当下的体验和亲密关系,即使激活了自己赠送给自己的人生体验卡都难以掩饰的、经常会通过微表情传达的不耐烦,在很多镜头和细节中都有体现,就不详述了。

对此我愿称之为“理性地发疯”,和那些从事理性主导的职业,人却非常感性,所以就会特意学习如何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的人一样:她在逼着自己发疯。

这个角色的确是娜波的舒适区。

因为娜波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也有点别扭,出道太早,很在意自己聪明的一面,所以不愿意放弃理性的内心世界对于感知的侵占。

她年轻的时候也经常因为“太假”被一些美国人讨厌,但其实这种虚伪反而是质朴和真诚的。

所以我甚至不知道哪一刻她在演Elizabeth,哪一刻她在假装自己不是Elizabeth。

好像既要成为Elizabeth,又要和Elizabeth的职业缺陷划清界限。

希望别人觉得我就是她,又怕别人看出来我就是她。

娜塔莉和Elizabeth都是那种非常敬业没在敷衍的演员,热爱表演,且有着极致的专注力,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是笨拙、自卑和无趣的,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这种扭曲可以被透视,就显得很有趣。

但区别是Elizabeth更直面于自己单一的职业,更迫切地需要解决自己表演肤浅这件事(其实从她的视角来看整部电影也都是在挣扎于这个)。

娜塔莉波特曼本人对表演艺术的执念是比较点到为止的。

所以如果说本部电影的遗憾的话,就是Elizabeth的人物小传不够立体,除了一段不耐烦的电话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篇幅在铺垫她的人生困境和欲望来源。

她作为一个明星的事业野心,作为一个观众对于不伦恋的本能性排斥,主观地认为Gracie一点愧疚感都没有是难以置信的,这些都是太正常的情绪了。

可以说,Elizabeth在进一步介入“故事”之前,除了一些来自女明星的造作姿态之外,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可以blame的地方,但却仍然是悬在半空、让人很难理解的。

这也就导致了影片的后半段,很难为她的心理动线找到一个落地的出发点。

单纯从人类窥私欲的角度出发,她这个居高临下的社会身份好像也不是那么合适。

这就像拍一个推理片,主角是个侦探,他为了挑战自己而努力接近真相,但智商不足又导致他做了一切努力还是在原地打转,但你并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对于挑战自己的执念深到这种地步。

那这人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人,可见这电影重点在于推理,不在于侦探,只是为了不让侦探的形象看起来那么单一无趣而随意加了点道德模糊性,以便引发更复杂的矛盾和剧情冲撞。

所以立项之后我记得看了一眼简介,大概就知道这电影就算效果非常炸裂也扫不到什么leading的奖。

因为Elizabeth本质就是个旁观者。

但冲奖不是拍电影的唯一目的,我能写这么多证明它还是好看的。

至于摩尔(这篇影评也不是主要写她这个角色,有空可以以后写写),我个人觉得她其他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气场弱化处理得不太够。

她演得不太像个防御心理极强晚上会痛哭的普通宠物店员工,她演得太像个丑闻发生之后退圈多年、为了这段爱情放弃了往日的一切风光,然后眼看着一个把野心写脸上的晚辈过来一边尊敬理解自己一边疯狂挑衅自己的前女明星了。

不过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深度、剧情的复杂性与趣味性、镜头的风格化处理、目前的媒体口碑都是相当不错的,对于波特曼的制作公司来说肯定是个不错的开始,对于男配查尔斯来说也是。

摩尔就有点像是回馈老友(托德海因斯)和粉丝(娜塔莉波特曼)友情出演在线教学的感觉了。

娜波在表演上缺乏体验和共情能力,这一点她自己应该也知道(ESTJ绝对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缺陷在哪)。

摩尔恰好很擅长这个部分。

这部电影宣传期的主创采访尤其是双人采访我都看了,这两个人此前的采访也看过一些,娜波绝对是一个演讲型女性(TE),但也明显能感受到她的表达舒适区更多的是在社会学领域,让我记忆深刻的punchline永远在于一些思辨性的问答里。

而电影主题、人物理解这些方面她也不能说聊得不好,就是聊得比较功能性,缺乏抽象的分析。

朱丽安摩尔的抽象性阐述能力就太强了,一聊起表演这些事就是主打一个开闸入海般的丝滑,用词凝练有力,节奏感也很好,显得娜波像车轱辘话背托福口语答案,在摩尔说话的时候一脸迷妹相地看着她。

看到短评里有人说忘年恋居然不是摩尔和娜波的忘年恋大失望,因为我确实看了一些采访,就顺便也从采访里找点这俩人戏外的友情线发一下(因为从戛纳到现在宣传期拉得很长,采访太多了,也是想起来啥写啥了)

若干年前的采访里被问到最想合作的演员因为娜塔莉波特曼就是那种会把目的写脸上的人,她拿着剧本去找托德海因斯的时候,朱利安摩尔这位导演缪斯的名字应该就已经在她大脑里跳跃了。

但她的克制式小心机就是,不显山不露水,假借他人之口,听到自己想听的名字。

托德海因斯在采访里回顾他和娜塔莉波特曼第一次会谈:托德海因斯:至于另一个角色,你觉得朱利安摩尔怎么样?

娜塔莉波特曼:你觉得她会来吗?

听上去非常像你出于一些想认识某人的目的而组了一个局,找来朋友策划:我们应该请谁来呢?

朋友一下子就点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你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没有说你觉得合适也没有说你觉得不合适,下意识问出口的是:你觉得她会来吗?

假装有缘,实际上哪有任何缘份啊,都是单方面的努力。

一部仅仅拍了23天的电影,娜波说:每天和她在一起就像在家一样,完全感受到了爱与被爱。

戛纳新发,首次和娜波作为队友亮相的摩尔说:我爱她,我就是爱她。

朱利安摩尔:我记得娜塔莉的一件事是,我们一直在赶进度,只有23天的时间,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我们上午花了很长时间在一个场景上,我不记得是什么场景了,但托德说我们要去拍晚餐那场戏,我才意识到我一直在想上午的工作,却没有想过下午的工作,我有六页纸的对白。

我说到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他当时在上课,我不记得了,我们得摆桌子,我和Gabriel一起喝牛奶,娜塔莉like,然后发生了什么,然后发生了什么。

我就一整个乱掉。

当时我很害怕,我觉得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我做不到。

娜塔莉对我说,你可以的(模仿了一下波波的you got this,虽然只有三个单词但模仿得真的好像,冷静理性又慵懒的语调比波波本人还波波,比Elizabeth模仿Gracie也是像太多了)。

我非常感激,真的非常感激,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直到现在我还会这样对自己说:你可以的。

这是一群很棒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投入,每个人都很有默契,在合作中互相支持。

能和这样的伙伴们共事,能听到娜塔莉对我说这样的话,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我们并不认识对方,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只在一些颁奖典礼见过对方,但我觉得我爱她,我就是爱她。

她给了我能量,让我集中精力完成了六页台词,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娜波对于和摩尔合作的描述是:我的梦想,我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欣赏和仰慕的演员,看她工作,和她一起工作,能够和她演对手戏,能够模仿她,这真的太好了。

摩尔对于和娜波合作的描述是:我喜欢娜塔莉的简约(simplicity),我很倾慕她的工作风格,也真的很喜欢了解她这个人本身,我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从来没见过不怎么在sns上社交(朱利安摩尔则是个sns社交狂魔)的娜塔莉波特曼祝过谁生日快乐,但自从因为这部电影真正和摩尔有了私交之后,连着两年发story祝她生日快乐。

用词是:Happy Birthday to this goddess who I worship and adore❤️还有最近好像是纽约screening的QA环节,有记者问摩尔和娜波:所以你们俩之前不认识对方吗,我还以为纽约会有个什么奥斯卡影后club之类的东西。

娜波:之前确实不认识,也就是见过几面。

记者:In the club?娜波:Yeah in the club.记者:我就知道有个club。

摩尔:《黑天鹅》之后我给娜塔莉写过邮件,因为我太喜欢那个表演了。

然后我总能看到她,在club什么的。

娜波:我每天都因为自己能和她一起工作而忐忑不安(I pinch myself every day that I got to work opposite her)。

另一场在LA的screening,QA环节有记者:你们两个的表演是如此的交织(so intertwined)摩尔和娜波听到这个词之后彼此注视,笑到不能自已,甚至一起低下了头。

记者:你们如此相互吸引(You’re so hooked into each other),你们是怎么准备的?

看到这里我觉得托德海因斯真的也别花心思拍什么bad people complex relationship了,直接卡罗尔2吧,把好莱坞女明星一对对的都撮合上,大家确实是更想看俩影后拍点禁忌之恋。

娜塔莉波特曼:我想我们还在学习如何心灵感应(I think we’re still learning now how telepathic.)全场哄笑。

这个语言效果主打一个撩得天衣无缝。

虽然大家也不知道戏都拍完大半年了你们还学那玩意干嘛,但反正就是有种还没出戏的羁绊感。

查尔斯在旁边直接喷水了。

娜塔莉:我们一直穿着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出现。

心情平复的摩尔突然拿麦补充:The same color. Every day.

 6 ) 肠道问题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方法派表演是怎么发生的呢?

如果把其当成一个悬念来看,其答案就特别容易被回答成为一个叙事。

有故事的开端,一个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比如查尔斯·梅尔顿扮演的乔伊,恍惚间就突然从一个孩子、一名学生成为了一个丈夫和一位父亲。

同时叙事也还需要故事的结束,在校园中乔伊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自己仿佛相仿的年纪毕业时亦悲亦喜的悲喜交加......无论期间发生了什么,一对经历过很疯狂的、一般人没有经历过、甚至有些违法背德事情进而成名情侣,俨然已经变成了某种“神话”,在外人看来,这段经历几乎是只能作为谈资而不可触碰的。

但随着这个故事逐渐进行下去,当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演员伊丽莎白慢慢地深入到这对业已成名情侣现在恩爱夫妻的生活细节之中时,看似不可触碰的纠结和对此的解释,就难以避免地要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

此时情节内部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面相:一个是乔伊夫妇可能要主动压抑自己的性格或不满或创伤,为了某种承诺或金钱报酬去回答种种问题甚至欺骗伊丽莎白,进而破坏或守护他们生活中的某种东西;二是回溯一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夫妇现实的层面,和作为演员的伊丽莎白研习表演层面,去追求新的发现或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两种面相组合起来形成的图景如此复杂又引人入胜,以至于某种被社会称之为不正常病态,而格蕾丝乔伊为之牺牲的代价,是一种非常吸引观者接近,又如此与众不同的另类真相。

它看起来不同于创伤,也非不满,更不是性格。

就像想象一个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或听说一个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其中(例如DDL在《我的左脚》,希斯·莱杰在《黑暗骑士》,罗伯特·德尼罗在《愤怒的公牛》等)的敬业传奇经历,是夫妻社会框架中,老妻少夫的实质里,夫妻角色这一身份本身该有的表演性。

其维系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稳定形态,仿佛验证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派“方法派表演本质是非常人性化的、深刻地彰显人性的东西!

”的论断,叙事从故事中提取的强说之理,犹如电影化不开的氤氲滤镜,让观者与演者沉浸于这种生活和其表演的现象,梦幻又真实。

如果说方法派表演的所谓“理解”是方法派表演本身的性质要求,又一次回溯少夫老妻曾经的过往,则更像是某种窥私癖的病态延伸。

可以看到,在情节中,无论是格蕾丝,还是伊丽莎白若隐若显的道德瑕疵,都毫无疑问对电影本身要追求所谓新的意义、新的价值产生了不小的解答压力。

这种压力显然让《五月十二月》并不单纯止步于一部简单的窥私或解答权力支配关系的电影,并时刻改变着以此为基础的电影中的电影。

那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扮演关系、模仿关系等等的戏中之戏,所谓追求方法派表演能达到尽善尽美的隐秘的体验,构成《五月十二月》情感纠葛下隐藏的汹涌暗流。

如同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演员伊丽莎白是一个喜欢“全身心投入”的演员,她不划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表演的界限,她沉浸在扮演格蕾丝的一切之中。

可以看到在结尾,就算是导演喊停以后,她依旧要求要再来一遍,要更“真实”......回顾方法派表演的历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为了塑造真正可信的人物,演员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情景来引导自己的情绪;李·斯特拉斯伯格认为,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推断出一种情绪还不够,他认为你必须真正经历过它,才能在舞台或者镜头前重温那种感觉;甚至表演教授和成名老师们,要说服演员去看心理医生,帮助演员更多的接触过去,挖掘内在,重温历史。

回溯和再塑那个{已完成的角色},可以说,方法派表演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挖掘,方法派表演要求演员扎根于自己的经验之中。

这样的表演,很容易让观者将银幕上的形象看成是演员们现实生活中形象的延伸,所以当他们表演时,他们并不像在表演,而是代表着在演员在电影中表现她/他的现实生活。

电影之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表演看起来很真实,他们都像是在电影开拍前就存在的真实之人,在片尾职员表滚动结束之后还会继续存在。

方法派表演都在表演他们自己,使用自己的情感记忆来理解角色在那一刻可能的感受,让自己经历痛苦,让演员通过做角色可能做到事情来沉浸其中,最终演好一个角色。

方法派表演模糊表演与存在的边界,也即是靠解决演员的存在问题,继而解决表演问题。

托德海因斯也借势在《五月十二月》指出了这种存在主义式暗流不可能存粹的假设:那些为自己的生活付出惨重代价,甚至为此而死或发疯的人,周围萦绕着一些独一无二的,在同质化的世界中定义自己与众不同乃至非同凡响的诱惑,与其通过放大自己的个性来创造一个角色,还不如练习方法派表演改造自己,变形自己,来适应角色,用他人成就对自己的诠释。

所以如果说,最后伊丽莎白与格蕾丝分离时,格蕾丝的警告与忠告,不足以回答表演与生活为什么必须要分离的问题的话,那么《五月十二月》终究还需要解决这个人类精神的存在实在性问题。

从所谓塑造真实可信的普通人、描绘日常生活的动作、夫妻关系感情,甚至堕入越活越觉得自己人生不值得越失去的沉默虚无来看,任何电影严格意义上都并不存在任何祛叙事、祛情节的可能,如同毛虫化蛹成蝶,并不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玄学过程。

最终落到表演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观察者与表演者理解上则存在着天壤之别。

对于观察者来说,当产生理解感觉的时候,就是观察结束的时候,但对于表演者来说,当他们产生感觉理解的时候,表演才刚刚开始。

这其间,存在巨大的又难以理解甚至想象的的理解鸿沟,导致他们的生活几近崩溃,只能重温、重复和象征性地重新开始。

因为有一个机会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并窥视到了其中的表演,此种审视带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天然赝品印记,与摄像机天然的审判性,可以想见,没有什么生活能经历这种物质主义的审视,尤其当痛苦被浪漫化以后,人们对痛苦的悲剧和自己受苦的偏视想象有种疯狂的执着之时,亦如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过分强调主体的作用,关于她/他的需要、信仰、决定、选择等等,应该被视为智识理性的唯物主义对情感与生俱来的强烈腐蚀,也是方法派表演“华丽真实”的光鲜外表下,难以避免的、必然经历的、又十分难看的肠道问题。

 7 ) 短评,有点散乱

“她什么时候认清现实的?

” “她有吗?

”“你看到了,这件事不是没有造成伤害” “但我感觉她在社区很受欢迎” “去看看订单,你会发现是一小群人在反复订购” “所以大家是为了让她有事做?

” “一个家庭能吃多少个翻转凤梨蛋糕?

”“我该假装很享受呢,还是假装一点都不享受…剧组大多都是男人,他们都在掩饰自己吞口水的动作…每一次你都会屈服于这种节奏,那种无所不在的紧张感”“你说自己要做演员的时候父母什么反应?

” “失望至极,他们对我说:你的聪明不应该用在这种地方。

” “你有对他们说过:难道你们比我聪明了太多吗?

” “哈哈哈哈,没有,但差不多吧。

”“你父母是做什么的?

” “我父母都是教授,母亲写过一本关于相对认知主义的书,很受尊敬” “我妈妈写过一本很棒的蓝莓派食谱”“要去上大学了,离开家会紧张吗?

” “我早就想离开了”“好了,我们这些旧家人打算到后面去了”“这不是故事,这tm是我的人生…我还以为你真的喜欢我…” “我喜欢你啊” “那这算什么?

” “成年人会做的事罢了”女主人面对寄来的狗屎早就已经习以为常,却难以忍受访客过界的试探。

男主人用假装恩爱的茧蛹抵挡现实中的尴尬和错误,包裹十三岁的自己和当年荒唐的冲动。

真相都早随着时间被掩埋,只剩下格雷斯营造的爱、乔伊眼中的爱、伊丽莎白探索的爱,小心翼翼呵护的脆弱的爱、不忍戳穿的虚假的爱,和几个孩子眼中都想要脱离的生活。

他迷恋的是当年的她,她扮演的是当年的她,她依旧是当年的她,他一直困在了当年的他;她引诱当年的他,她也引诱当年的他,他经不住她的引诱,也经不住她的引诱。

她的崩溃是欢聚结束后的夜晚,衣服上不愿闻到的烟草味;是老顾客离开小镇,取消了所有的订单;是毕业典礼当天谈话中濒临失去控制。

他的崩溃是孩子都离开家庭,在儿子那抽了第一支大麻,自己吐出的脆弱的茧已经剥落,房子里的东西要独自面对,偏偏这时候被戳破“如果我们真的有我们说的那么相爱的话”。

风暴过后的生活法则多么残忍:关心自己,照顾别人的感受就会输“你知道?

” “乔治每天都跟我通话。

别忘了,我控制着一切”毛骨悚然,真的毛骨悚然。

那些随意出现神经兮兮的配乐音效,我开始还不屑一顾感到厌烦,后来才发现这个无处不在的阴谋。

电影在处理有些细节上注意的不足,没有更好的打磨一下,不然这将不输《消失的爱人》。

男主的演技很一般,有时接近拙劣。

娜塔莉的表现也谈不上惊艳,摩尔则是得心应手,但三个人的表现在自己的人物上却非常适配“我感觉已经接近真相了”“再来一遍,我感觉我已经进入状态了”对于女演员这个闯入者来说,只能用自己的生活去代入当年。

在储藏间的角落幻想当年的性爱,在主人公的片刻欢愉中体会激情,在片场镜头前想象当年的爱恋,但始终不解。

因为她是傲慢且拙劣的演员,而这是一场故事,她关心的是自己的感受,是虚伪映射的虚伪。

“电影”又何尝不是呢,演绎一个大家渴望的故事罢了

 8 ) 或许人生就是场巨大的表演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是很难去展现的一部片子,它既要顾及到它想展现的那种伦理上的中立,但它又要顾及到对大众伦理的接受度,所以这其实是挺难处理的一个片子。

片子所构建的故事无懈可击,以一个体验生活的演员的视角,一个窥视者的视角去慢慢地了解那个不可置信的狗血故事背后的内容。

在看似的恩爱背后,却又有互相的推诿,互相的表演。

最后那个妈妈告诉女演员说不要相信她儿子所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她所谓的精神不正常,所谓的那么容易就崩溃就大哭,甚至所谓她各个兄弟的故事,可能也是她的一种表演。

男主也在掩饰自己不安分的想法,掩饰自己对自己当时太小的后悔。

女演员也在刻意掩饰自己对这家人的批判,她电话里说的女主有些不正常,在学校提到的她喜欢有些糟糕的角色,她其实在调查之前就对这一切有个预设了,但她却要掩饰成她觉得这很复杂充满了人性的复杂。

其实所有人都在表演着什么,但人生没有结尾拍摄那般可以再来一条。

有个镜头电视里在播放着他们的故事,在宠物店储藏室的片段,我觉得还蛮酷的。

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就像开场的那场派对一样,但一旦有人介入去回忆会发现一切都不是如表面那般。

所谓的尊重是想让她有点事情做,所谓的恩爱,其实有太多不能选择,所谓的没影响,其实充满了影响。

女演员就像一股外力,轻轻一吹就捅破了这个不经考验的粉饰太平,可是粉饰太平难道不好吗?

她的出现让男主突然意识是这件事情的不公平,意识到太多之前没有谈过的话,而且那么巧男主也正好三十六岁,和当时女主的年龄一样,这仿佛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同时这个片子还引发一个思考就是故事和人生的边界,女演员一直在探索别人的人生,并把这当成所拍摄的片子,但正如男主崩溃的那句话“这不是什么故事,这是我的人生”。

这句话其实也是很戏谑地表达了娱乐,传播的某种糟糕的地方吧。

2024-6-20看

 9 ) 用爱情给桃色新闻正名

讲到老少恋,除了家喻户晓的王石田朴珺外,还能联想的有杨振宁和翁帆、法国总统马克龙。

老少恋在英语中是有描述的单词的,叫“May December”,特指的是一段关系中年龄差距较大,翻译成中文就是“五月十二月”,也是我最近看的这部电影名字的来源。

两位女主非常引人注目,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和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这故事有啥特别的?

20年前,36岁的格蕾斯(朱利安·摩尔 饰)和13岁的美籍韩裔乔伊在一个宠物店里相遇,一个是职员,一个来打临工。

格雷斯当时已经是一位已婚妇女和母亲,乔伊恰巧与格雷斯的大儿子同龄。

没想到的是,这两个人竟然好上了,并且被当场抓包了,格蕾斯也因为出轨一个13岁初中生被抓入狱。

说句题外话,虽然电影作品经常脑洞大开,但作为和当年格雷斯年龄相仿的我来说很难想象此刻如果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我会有想和对方好的冲动,感觉有点欺负人了,23岁可能还好些?

这已经不是年龄问题了,这可是Generation Y和Generation Alpha之间的鸿沟啊!

唯一能将心比心有代入感的大概是在校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情愫吧,但爱这个字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太沉重了。

所以导演真的很敢拍。

在传统的电影情节中,这样的老少恋大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不是成为了彼此一生的遗憾,就是后来感情生变各自有了新欢。

但在这部电影里,两人不仅结婚了,还生了三个孩子,恩爱有加相伴了二十年。

它为我们揭开了一个虽然好奇但禁忌的谜底,也为“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在一起”加上了续集。

这个时候,我们的女演员伊丽莎白(娜塔丽·波特曼 饰)决定在一部影视作品里扮演格雷斯,于是打着了解角色的名义去他们家观察和“体验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类似老少恋画风一般很辣眼睛,不信可以去某音刷一下,但在《五月十二月》中的这对,即使朱利安·摩尔皱纹爬上脸,依偎在三十多岁小老公身上依然不会有违和感,显示出了一种高级美。

在爱情这座宏伟且神秘的宫殿中,每一段情缘的结合都似乎是命运编织的华美织锦,每一线每一色都蕴含了深邃与意义。

如同星辰在浩瀚宇宙中轨迹交错。

他们决定放弃单纯的路去选择崎岖泥泞,那也注定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情投意合的伴侣不易遇。

突然闯入者居心在哪?

伊丽莎白年轻貌美,以出演裸体和情爱镜头而闻名。

她有一股清高和自负,先入为主带有权威的道德审判视角。

看似她在虚心请教,以一个演员的身份贴近主人公,与格雷斯的家人共餐、学习她的妆容,实则是带有偷窥的倾向,唯恐天下不乱,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写满了“欲望”两个字。

她前往当年的事发地,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用身体去表达渴望,以为这就是表演的精髓。

她不惜引诱乔伊以印证他们婚姻的不忠,煽动他离开这段“不匹配”的婚姻重新开始,还大言不惭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拍床戏的心理洞察。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多自以为洞悉了其他人生活苦难并执拗地认定自己就是救世主的重度自恋者,心安理得缺失同理心。

这对老少恋真的幸福吗?

这想必也是大家所困惑的,所谓的“真爱”是否真的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这段结合无疑是艰难的,他们的恋爱因年龄差异巨大而被视为社会禁忌,引发广泛争议;他们的关系涉及多重复杂情感和道德议题,这些影响并不会随着时间过去而消逝,而是双方需要去习惯的“常态”。

格雷斯虽然年长不少,但实则敏感脆弱,会因为邻居取消她的烘焙蛋糕而陷入抑郁痛哭不已,乔伊看似成熟了,实则内心还住着一个大男孩,每天研究各类昆虫,和从未见过面的网友聊天。

他们的爱情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流经了时间的沙漠,留下了复杂和矛盾的痕迹;既藏着年少的激情又饱含了成熟的痛楚,像一首旋律优美却略带忧伤的歌。

但即便如此,乔伊悉心呵护格雷斯的情绪,在每次她崩溃的时候不厌其烦地安慰陪伴,从没有表露出不耐烦;他看到她坚强外表下的林黛玉内心并无条件接纳,明确表示不会离开;而即便不喜欢昆虫,格雷斯也非常迁就老公的爱好,让他可以有一片独立空间和自由来研究这些生物。

你说他们没有私心吗?

你说他们真的毫无保留地无怨无悔吗?

别傻了,那是神话,不是人类了。

但是,他们在这二十年的岁月里找到了彼此最适合的相处方式,在这无声的时光流转中悄然活成了彼此的依靠。

这个世界上哪里有完美的感情啊?

你在选择一条路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放弃其他的可能性。

但没有人规定说哪条路一定就是正确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不过就是一辈子的光阴。

对了,朱利安·摩尔的气场根本不像一个宠物店职员,更像是一个奥斯卡影后。

 10 ) Who’s in Charge? | 海因斯谈《May December 》翻译,附原文。

“这部电影很可能不够成功,但我真的不在乎。

我不会用任何事物来取代这段经历。

托德·海因斯谈《五月十二月》我讨厌两位女性角色,格蕾丝和伊丽莎白。

你说过,她们不同于你其他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也不同于朱莉安在[1995年]《远离天堂》和《安然无恙》中扮演的角色。

我想说的是,这与我的大多数家庭故事不同,除了[2011 年 HBO 迷你剧]《米尔德里德·皮尔斯》(Mildred Pierce),因为我的大多数故事中的女性都无法像这些女性那样获得自己的欲望或意志。

在早期的电影中,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受到更大程度的奴役。

这曾是疯狂而特殊的。

唯一能让你对其中任何一位女性产生同情的是其对另一位女性的救赎。

每个人的力量都是相对的,蕴含在某种更大的体系中。

因此,你会不断地在信任和不信任之间来回转换。

也正因为女主角们很难让人喜欢和关心,这不像托德·海因斯的电影。

以致于观众更倾向关心孩子们。

你会觉得,尽管他们的父母有这么多问题,但他们会想办法解决,会没事的,这就是希望。

当然观众们也关心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格蕾丝的丈夫乔,大家都希望他也能想通。

我已经提到过,我还没有准备好思考玫琳凯·勒图诺故事的某些方面。

但朱莉安娜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想法,她认为这个女人不是恋童癖,她有公主综合症,强烈地需要被一个年轻、阳刚的男人拯救。

就像神话中年轻的骑士,以他的男性气质与惊人的青春,拯救一位落难的少女。

这样一来,双方都可以否认年龄上的差异,因为权力可以理所当然地重新回到男性的手中。

我确实想要最后那场卧室戏中的台词--“谁是主导?

谁说了算?

谁说了算?

”- 这些台词暗示了他们的生活神话。

这部电影充满了极端例外事件和小报的过度报道。

它还讲述了那些拒绝正视自己和自己所做选择的人,我们都是这样,我知道我也是这样。

此外,对于当今想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身份政治文化而言,这是一部具有潜在爆炸性或令人不安的影片。

影片中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不可知性和道德模糊性。

我们必须快速、高效地完成这部影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让对话之间的空白、无言的时刻,像说话一样响亮,甚至比说话更响亮。

我制作的电影几乎都是这样,这是一次实验。

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然后说,"好了,就这样吧”没有关系网,没有太多的剪辑方式和故事覆盖面。

所以如果不成功... 但因为制作过程太有趣了,我坚持完成它。

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很可能不成功,但我真的不在乎。

我不会用任何事物来取代这段经历。

”托德·海因斯接受艾米·陶宾采访,《视觉与听觉》,2023 年 12 月

原文:Todd Haynes on 'May December'I loathed the two women characters, Gracie [Moore] and Elizabeth [Portman].You've said tha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women characters in your other films, or the characters Julianne played in Far from Heaven and Safe [1995]. And yet it is very much a Todd Haynes family, with parents and children.I would say it's not like most of my domestic stori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2011 HBO miniseries] Mildred Pierce, because the women in most of my stories don't have access to their desires or their will the way these women do.The women in the earlier films are much more subjugated in different kinds of ways from film to film. That part of it was crazy and exceptional. The only thing that gives you any sympathy for either woman is in relief against the other. The power of each is relative and embedded in larger systems. So you keep shift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rusting and mistrusting one or the other. It's not like a Todd Haynes film because the women are so difficult to like and care about. It's the children you care about. And you feel that despite all this stuff with their parents, they are going to figure it out and be all right. So there's hope. And you care about the man, Gracie's husband Joe - there's hope that he'll figure it out too.I already mentioned how I was not ready to think about certain aspects of the Mary Kay Letourneau story. But Julianne had a very strong idea that this woman wasn't a pedophile, that she had a princess syndrome, an intense need to be rescued by a young, virile man.It's like the myth of the young knight, who, with his sheer virility and stunning youth, will save you, the damsel in distress. This enabled both parties to deny the age difference, because the power could shift back into his sure hands or whatever. And I did want those lines in the final bedroom scene - 'Who's the boss?' and Who was in charge? Who was in charge? Who was in charge?' - to suggest the myth that they live under.This movie was just so full of extremes and exceptions and tabloid excess. It's also about people who refuse to look at themselves and the choices they make, which we all do, and I knew I also was doing.Also, it's a potentially explosive or disturbing [film] for today's identity politics culture, which wants to know who's good and who's bad. There's volatility, impenetrability and moral ambiguity here. And we had to do it quickly and with great economy. The simplicity of the coverage was the only way we could get this done. Letting the blank spaces, the non-speech moments between the dialogue, speak as loudly as, or more loudly than, anything said. As is almost always the case with the films l've made, it was an experiment. You just throw these things together and you go, 'OK. This is it.' There was no net. There was no other way to cut it. We have no other coverage. So if it didn't work... But because it was so much fun to make, I kept going, 'It's probably not going to hold together, but I really don't care. I wouldn't trade this experience for anything.'Todd Haynes interviewed by Amy Taubin, Sight and Sound, December 2023

《五月十二月》短评

意外的反转已被剧透,故事一般,色调超丑

7分钟前
  • 哲马菅梁
  • 很差

5.0/10 和阿莫多瓦一样,海因斯不仅“懂男人”,也更“懂女人”,从《卡罗尔》到《五月十二月》,不得不说,海因斯“懂女人”的一面一再得到彰显。但叙事的新意匮乏与艺术元素的缺失是《五月十二月》的首要问题,其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配乐推动,但在这种徒有其表的叙事呈现下,逐渐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或许,也就只有影片结尾当戏中戏达到高潮时的戛然而止能够创造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10分钟前
  • 朝觐电影
  • 较差

用方法派演技扮演体验派演员,最后发现被表现派演员狠狠拿捏了。

14分钟前
  • BATIGOL927
  • 推荐

好糟糕的电影啊。。大部分人都演得很假 台词破碎不堪 娜塔莉怎么这么丑了天呐 丑得吓人 而且演技非常糟糕 朱利安摩尔近年状态有点神了 和娜塔莉同框居然能把对方秒得渣都不剩 活活演成了女王和女仆 白天鹅和丑小鸭 就连娜塔莉这么美的人也有这样的一天真是不可思议

15分钟前
  • ricecream
  • 较差

极具侵略性的theme实在有些过分且无必要甚至有些廉价…JM白得惊悚,NP独白一段点睛,觉得这个角色真的太NP了…蝶茧潜滋暗长像这个故事的一切 || 不要搞未成年人警示 || 我本来以为那个没修好的泳池会有人死在里面… #SIFF2024# 爷叔说“关系老开放额” @和平

20分钟前
  • 还行

24分钟前
  • lish
  • 很差

太棒了。扭曲但又坦荡,幽暗但又光明,看起来一切都往事随风,但女人总在卧室里暗自哭泣,男孩终究问出了那个如子弹和利刃般的问题。故事一直在道德灰度上翩翩起舞,不只是回溯事件本身时开始拷问道德,而当女演员开始介入他们的生活,进行戏仿和模演时,道德灰度又一次出现了,而这一次的拷问或许更尖锐。两位女主角演技封神,那场化妆戏中的对峙,那场信件的独白,有一种冷静的疯癫。配乐大赞,复古又乖张。

2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剧本复杂精彩,drama既是形式上的,也是剧情上的。性转版《洛丽塔》的部分是一面镜子,女演员对着镜子找她的角色,试图将影子缝在自己身上,但发现影子不但不跟着她走,还主动给了她一击。剧情的表面是对操控与权力的控诉,实际是在演示一种解剖:你看到的人真的是你想的那样吗?他们的灰色道德地带你还应该来瞧一瞧。和锡兰的抽丝剥茧不是一个路数,海因斯在给角色撕面具,层层叠叠,多到令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真实的脸。Julianne Moore和Natalie Portman的表演精彩绝伦。

26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我不理解,但我大为震撼。以要艺术创作为名,搅和进别人的夫妻关系,即使这个夫妻关系也许早已岌岌可危,但最终因此破裂、这不就是妥妥的小三行径,只能说贵圈太乱。不过这设定本就让人目瞪口呆,我最开始就是好奇这23岁的差距怎么来的,没想到是13vs36………

27分钟前
  • 最幸运的幸运
  • 还行

摩尔姨是高阶版晚晚,娜塔莉波特曼则是晚学博士生,literally一直在记笔记。前者试图营造出自己根本不具有的一切,包括浪漫的爱情、完美的家庭、优雅的品位,和对待往事与当下危机的那份云淡风轻,而后者试图戳破假象捕捉到背后更本质的阴暗。不同之处在于,晚晚的假一戳就破了,而摩尔姨的“假”,掰开来还是“假”,即便是床上崩溃的时刻和私人日记本里的语句,也未必为真,直到最后,她仍然是一团谜雾。而留给娜波的只有无尽的挫败感,并非因为她剖析一个女人的尝试失败了,而是因为她意识到,真实本身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价值。

29分钟前
  • 麻友安
  • 推荐

影像风格1分,朱利安摩尔1分,题材1分,娜塔莉波特曼-2分

31分钟前
  • 午夜滴长岛冰茶
  • 很差

镜头制造了一个玻璃房,把所有的人际关系放在其中供人观察,波特曼扮演了一个恋综观察室嘉宾

32分钟前
  • 崔秀彬
  • 推荐

可以看作是melodrama风格的《假面》remake,我很喜欢melodrama但感觉这个大胆的想法在海因斯的领域之上,至少是之外了;而且还是两位用看低的角度创作的女主,确实会想到Mildred Pierce(当年课上看这个我就很懵,完全理解不了),这个太难完成了吧。塑造人物就很难了,还要加上情节剧带来的时代错误感,情节剧时期的女主脑回路已经很难被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理解了,为了磨合这个时代错位问题导演很努力了,努力讨论爱情故事里的权力问题,但出来的效果就还是很奇怪。把big brothers problem当作重要的inter-women stake我也完全get不到,就是会觉得哈?两个女主就为这?因为缺乏信心表达上散了,形式上也有点乱了,虽然色调布景还是很美。男主表演也不错,不输摩尔。

35分钟前
  • 还行

当一个melodrama高手开始解构嘲弄melodrama;当一个方法派演员开始解构嘲弄方法派表演。最有趣的是Haynes回到了Safe中对大众媒介的批判与讽刺(同时和Safe一样是一个高概念美国后-现代生活寓言式电影);但是和影片中重点着墨的那段满城风雨的老少恋一般,在2023年的美国不知这样的回归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时间错位。

40分钟前
  • 疈䴻
  • 还行

權力是慾望最好的春藥,控制是權力被慾望催化的快感,難以戒斷的毒藥。道德倫常是這個故事裡最無趣但也最重要起因,Gracie 的不倫是一個有毒家庭為求繁衍的結果。Elizabeth 對性愛戲的表述之所以直指人心,是她將每個人對於窺私的慾望以一種豔情的方式,把對她的羞辱轉化成對不懷好意者的羞辱。Joe 被控制了 24 年,直到 Elizabeth 的闖入和兒子的一根大麻才喚醒了他的自我,只可惜為時已晚,這個索套已經長進了他的身體裡,他的心裡。瀕臨絕種的蝴蝶在他的照料下可以破繭而出,而他,即便飛出牢籠也無處可去。「妳瞭解我嗎?」「我瞭解」很喜歡這個結尾。沒有任何人可以瞭解你,包括你自己。P.S 真是一流的視聽設計。

4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方法派演员波特曼扮演了一个方法派演员,知道更多不等于更接近真相,就像微距拍摄下失焦的养殖箱,为建构能说服自己的叙事罢了,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记忆建构而成,谁说了算,谁对“谁说了算”这个问题说了算?(摩尔演得真好,出场时间比波特曼少一半,却牢牢抓住了观众思绪,连续追问的那几句”who’s in charge”份量太重了!)陌生人闯入一段关系能带来什么改变,维持抑或打破平衡,导演选择在两者之间暧昧摇摆,演员Elizabeth如愿“表演”出了被改变的那个,而Gracie夫妇选择把过去埋得更深,维持表面的和平,包括与孩子、与邻里的关系。没太想明白Gracie为什么愿意让Elizabeth贴身观察,为了确保她塑造的角色符合自己的预期?但她似乎没有料到别的连锁反应。

46分钟前
  • 吴慢慢
  • 推荐

TH会选故事,但他的拍摄方法,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都完全不喜欢。这部剧本真的很差,拍的更是,不过没关系,用音乐来强硬过渡。另外,NP的演技是发生什么了?

49分钟前
  • andarta
  • 较差

波特曼和infj锁死吧 一出场就闻着那味儿了 年纪小还没独立的时候依傍上一个成熟的大人 结果就是一辈子被她当孩子当学生当下属对待 被她指使干预控制给她提供情绪价值 活在她的价值观的阴影之下 而自己永远失去了同龄人都有的成长的机会 在想好自己这辈子打算做出什么成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前就已经被剥夺了权利 人生已经被她规划清楚了 太可惜也太可怕 女明星睡了他 他还以为她是理解他真爱他 实在太天真 连出个轨都不会 女明星看他的眼神充满同情和怜悯

54分钟前
  • 较差

怎么说呢,真的很失望,托德海耶斯之前还夸他最懂女性,拍得出女性细腻的感情,这部真的扑街很难看🆘摩尔真的看不出演的,她平时戏路就这样手到拈来,波波真的苦逼兮兮委屈巴巴演技,看的太难受了😣

58分钟前
  • Dita
  • 较差

好喜欢这种阴间抓马片……台词运镜和音乐都在强化一种过度表演的氛围,本质上这就是一部关于表演的电影,自我保全的表演、操控他者的表演、追名逐利的表演……看到最后会发现真正被框在镜头里的表演才是最真实的,因为它泄露出一种虚张声势的虚假。而不被镜头记录的表演,因为深入和生长于生活的肌理,早已有了一张真假莫测的脸。

1小时前
  • 雁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