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美国大学。
充满了书香气息的楼内,幽静而古意的文学部静静地守着它的文化和价值。
主任办公桌上的调侃继任者的桌牌透露着在这古老屋檐下藏着的有趣的灵魂。
而这样的文学之地,正面临着危机。
在权力和制度方面,这所大学名义上有“英文系主任”的职位,但是校长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kim作为有着女性和亚裔双重标签的新主任,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校长方面更多的压力和来自下层的不信任。
在教授方面,老教授们的古老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现代的学生,因而被校长盯上,要想尽办法辞退三位老古董。
在学生方面,他们自主意识很强,又极大地被社会上标签化的话语体系所影响。
因而,kim想要提拔有人气的黑人女讲师而振兴文学部的计划收到老教授和校长的阻力(校长甚至想要找一位演员来讲课);老教授们因为得知被划在名单上而计划coup d’etat;一位男教授因为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礼而最终遭到革职。
古老的文化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授们尽管腹有诗书,他们仍然是常人。
他们会沉溺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会因为女儿而操心,会抱怨办公室的环境,会亲自揪出在网络上辱骂文学和自己的学生讲道理,会因为待遇和tenured而改变决定。
然而他们终究有着文人的傲骨和尊严,在解构化的文化中坚持着什么。
因此老教授们坚持经典的传授,浪漫的bill拒绝违背意愿认错,kim费尽心力地周旋在各方。
从剧情安排和结局来说,这部剧还不够老练。
结局过快地走向解决,很多事件并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结束。
比如说老教授中的女教授,她一方面不能接受自己将要被踢出英语系的侮辱,一方面对Kim有同情和认可,理应是个有复杂心理过程的角色,却在结尾匆匆当上新主任而没了后话。
女主角过于忙于处理各种涉及多方的事情,以至于缺少女主角的深入的人物刻画(但因为时间很短,而且是喜剧的类型,并不是很影响观看体验)。
从观影体验来讲,有些情节因为展开过快而不及完全理解;幽默和笑点很舒服,但也在另一方面加速了整体的节奏。
不过反正要二刷,亦无妨。
而Bill是一个典型又比较特别的人物。
在生活方式上不拘小节而凌乱,长相帅气,抽烟喝酒听摇滚,沉溺在悲伤中,典型的美国理想中年男人形象,当然会有些老套。
但文学和存在主义又赋予他超脱平凡的气质,加上他与众不同的天真和随性的性格,让人跟随他的镜头进入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抛掷态,体验而接近本质的生活。
他和Kim的女儿的互动也令人会心一笑。
相对于Kim,Bill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加饱满和有趣。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
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
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
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
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
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
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
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
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
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
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
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
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
看这部片也是纪念曾经的似水年华,只悔当初没能沉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只是徘徊在文学门口的门外汉,只感慨文学大厦的巍然壮观,却未能欣赏内部的精妙。
剧情很有张力,有有色人种与白人的冲突、女性职场困境、老教授与年轻教师教学理念的冲突,领养家庭状况,夹杂办公室恋情,演员演技也在线。
吴珊卓最初因为网上戏称林永健的妹妹而认识,去年看了她的killing eve让人印象深刻;Divid本人经历和此剧天衣无缝,普林斯顿本科文学,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最后一年放弃。
曾经声明显赫的老教授们,如今已到风烛残年,老套的授课方式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old-timers,课堂上寥寥无几的听课人数与曾经的一座难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几十年不更新教学内容,年轻人只觉得上课是toture,是反高潮,加上学生们不再喜欢读长篇,超过300页甚至没办法读下去,他们被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只看见历史的马车匆匆而去,扬起了一阵灰尘。
年轻人不再读chaucer的古英文,才不管什么love is blind是他的金句,当人人都在抖音的时代,如何恢复文学经典当年的荣光,如何重新焕发文学当年的光彩,利用新方式传承文脉,就像如何在当代发挥京剧豫剧黄梅戏的魅力一样,值得探究。
生态批评、性别研究等文学批评理论纷至沓来,老人不能停滞不前,年轻人也不能数典忘祖,正所谓继承中发扬。
而剧中的黑人女教师探索了其中的一条道路,通过戏剧、热点话题课堂上气氛热烈,燃起了经典阅读的热情。
可惜没有遇过这样的老师,moby dick这样的课堂演绎让人难忘。
Ji-yoon是首任女系主任,同时还是亚裔。
看看faculty中只有3个女教师,一直以来的招生简章中也是将她作为diversity的宣传,可见男女gender balanc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女性要冲破天花板的障碍,也要付出诸多努力,Yaz优秀闪光得像钻石,但还是免不了遭到老教授的睥睨,被当成助教,不愿意授予tenure。
同为老教师,joan只能搬进地下室办公。
最后一集听Ji yoon读起Dickinson的hope时,仿佛神谕般在教室回响,忍不住泪流满面,自己读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这样被打动过。
随后的文本分析,也是以前老师们惯常的操作流程,读书时不以为然,认为破坏了文章的美感,现在渐渐明白,只有深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明白名家高明之处,更何况以写作者的视角看书时常常在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要是我该怎么写?
这首诗也为全篇结局打下了upeat tone,虽然Ji yoon不再当chair了,可是找回了教书的快乐,不用再在纷杂的人事、各种关系中奔走,有些人注定是吃教书这碗饭的,就像她小时候抓周抓到粉笔,36岁由于未婚夫去异地,不愿屈尊尾随,渐行渐远,始终不忘自己的坚守。
不畏强权折腰不仅表现在迂回战术劝退金主力荐的unqualified celebrity作为英文学院的教师,力争要给黑人女教师what she deserves;而且在男主Bill被学校开除这件事上,最终也扛住了所有的压力,不赞成校方的方案,她并没有成为dean's puppet.最感人的片段:EP1结尾男主在课堂上引用切萨雷·帕韦泽 Cesare Pavese “The only way to escape the abyss is to look at it, gauge it, sound it out and descend into it.” 伴随这BGM,感觉一切都会好起来。
虽然现在男主精神抑郁寡欢,借酒浇愁,生活看起来不能自理,课堂常常迟到,但是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EP6 BILL听证会上说的一段话EP6 Ji-yoon读诗“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 And never stops - at all - And sweetest - in the Gale - is heard -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 -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 Yet - never - 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 - of me.
文革末期的1975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决裂》,讲的是解放已经九年了,“放牛娃出身”的延安“抗大”毕业生龙国正按照上级意思创办“抗大”式劳动大学当大学校长,把“资产阶级老爷把持的大学改造过来”。
我们龙校长上任之后的一些经典的操作有:取消入学资格,所有人想上就上,不识字也行;不允许淘汰差生;取消教学计划,否定教材系统性,全部临时临场(Ad Hoc)教学;排挤甚至打倒办学、教学更有经验但是成分不好的老校长和老教师,等等等等……这些经典操作也伴随着一些经典情节,比如:老师上课讲马的生理构造,上到一半,有个老农牵了一头病牛一定要让老师看病,不看就死活不走;老师继续讲马,学生自说自话站起来提意见,讲我们又不骑马,你讲的我听不懂,所以不要讲马,要讲猪和牛。
最后还是不服气,被老师轰出去后就写了大字报,基本就把老师干掉了。
我估计,上面随便哪点,有点脑子的人看完都已经被气出脑淤血了。
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拆学校的正气凛然,身后是历史洪流浩浩荡荡,办学校的灰头土脸,都是老谋深算的阶级敌人。
所以我一直认为,《决裂》是一个手把手教你怎么捣毁一个地方的教育团伙的指南,可谓瓦房店版的《威尼斯商人》。
这或许需要一些解释。
《威尼斯商人》是一个光荣伟大的基督徒们一起把卑鄙无耻的犹太人打倒的胜利故事,但是后来,大家越来越发现,shit!
原来犹太“奸商”Shylock惨兮兮,似乎更像一个悲剧的主角。
女儿跟人私奔,家产被瓜分,连自己的信仰都被剥夺,各位打了土豪、分了家产,在Shylock一无所有的身体上开趴体,再逼他说好好好!
打得好!
“I am content.” (IV, i). 留下了什么呢?
留下了一段“我们难道不流血”的阶级敌人的狡辩,振聋发聩。
铺垫至此,还是要讲《英文系主任》。
白男是《英文系主任》的Shylock么?
不是,因为你放心,或许是怕写出一个很多年以后发现原来斗错人的角色,编剧们已经极尽所能把第一男主,一名白人男教授,塑造成一个极不讨喜的中年混账巨婴,就算最后来一段对文学诗歌热爱的演说也于事无补。
我们再来看看剧中想要讨伐的老白男是什么形象:当众放屁(字面意义上的放屁),不修边幅;不更新课表三十年,打印机都用不来还敢居功自傲的老顽固;以及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听都不听系主任三番五次给黑人女性教职的决策的Dean;学校里没人批判了,还有校外的明星,一个三十年没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男演员,竟然想着回来教书?
岂有此理。
最后,所有人竟然联合起来搞变法,把我们第一个亚裔英文系主任给革职了!
真是令人发指的被白人老爷把持的英语系啊!
聚在一起喝个香槟都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密谋集会。
唯一的黑人女教授义正严辞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不会唱rap不会发推特不会讨好学生不会教书的垃圾,竟然还拿不到教职委身去耶鲁。
这些塑造无疑是充满恶意的。
不会用打印机的刻板印象或许并非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在剧中虚构的Pembroke大学,一所小常春藤(Minor Ivy)中,没有一个品行端正又会教书的白人男性教授简直是对常识的侮辱。
再看一些具体情节,万恶的白男老教授在台上讲《白鲸》文本,台下学生举手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老教授辩解了两句不再展开,而伟光正的黑人女教授则立刻声援,说到时候我来讲家暴的部分。
我不禁哑然失笑。
不仅是这个情节把我带回了《决裂》。
我们就假设一个在讲台上身经百战三十年的老教授的确手足无措。
好的,谢谢你的补充,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的人格污点,属于劣迹艺人了。
即使我善意地认为不是要因为梅尔维尔家暴所以把《白鲸》从美国文学史上记忆抹除,那能讲什么呢请问?
这是一个文学意义上可以深入讨论的知识点么?
反过来,此剧在道德批判白人至上问题上,高举旗帜,反倒是对把美国文学课的标题取成Sex and the Novel这种走投无路又想吸引眼球的把戏不置可否。
当然《决裂》和《英文系主任》还是有层次的区别,不能滑坡式地划等号。
政治的抽象符号不需要过人过的日子,而《英文系主任》还要被包装成融入有可有可无的家庭元素的生活工作平衡轻喜剧。
Sandra Oh教授背后也并没有一个大救星指东打西,神机妙算让他的虾兵蟹将地把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给大卸八块再斩草除根。
是,你们是哥大,达特茅斯和威斯利安的毕业生,似乎挣得了自省的权力。
只是好莱坞创作者和他们的受众在炮制这部和下一部自以为聪明的娱乐檄文时,逐渐忘了艺术并非只能做讨伐的刀口,我们读莎士比亚并不因为他的站对(或站错!
)了立场。
Shylock或许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恶人了,也可以是如今万恶的白人男权至上的西方大学体制。
该剧以一个轻喜剧的角度剖析了美国现今盛行的cancel culture,以及人文学科在科技大潮下的式微。
该剧塑造的几个形象也值得玩味:男主在中年危机下依然有着垮掉一代那样的玩世不恭和幽默风趣;几个老古董固守陈规,拿着三十年的教学大纲不放;透过女主和她墨西哥裔的养女讨论了一个韩裔在美国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这部剧不是一部亚洲女性一屁股坐在了一个被白男多年霸占的位置然后叱咤风云的爽剧,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的常青藤名校如何应对一批生活在新浪潮下的学生,一批出没在black lives matter,metoo运动下的学生,一批对传统体制不满的学生,又或许是一批矫枉过正、卷在浪潮里的热血分子。
BLM盛行时,一系列常青藤高校面临巨大压力下扩招非裔学生,将校内大楼以非裔领袖命名。
而不管是年近中年的男主,新任系主任,老态龙钟却握着tenure的教授,传统老派的dean,野心勃勃的非裔老师,都是在这个浪潮下被该剧塑造的活灵活现的角色。
It's kind of interesting watching this drama as an English teacher. It's totally different to teach in college and in middle school. But i do somewhat relate to it when Bill talked about that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 I feel connected to language and I see how charming and inspiring it is. I also relate to the happiness and peach the actress delivered when having class. Honestly, the happiest moment in work is when I'm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For me, it's the place where i get to meet my cuestest students in 45 minutes each day and where i can teach things i like and they can inspire me by their talents and creativity. As for the show,i watched it all in one sitting and i do enjoy it. I don't think Bill is just a fucked up widower. Instead, i do like his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everything. Be casual. Be real. Be faithful. Be humorous. Modern people including me are so uptight sometimes. We're so busy with things at hand and we forget how to live our life with a peaceful mind. Moreober, there are too many items included in this drama, namely racism, unfair treatment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workplace, White supremacy, emotional riot, speech freedom, fight, hatred, March, social media, literature impasse etc. It's very close to the hit topics currently and the plot is kind of predictable. So i think it's a good drama to enjoy while having meals or relaxing.Light up my weekend morning anyway.
“你为什么要做一个doctor”, 4岁的Juju这样问她的妈妈“因为我想与书为伴,读一辈子的书“, 难得养女主动沟通,Ji-Yoon回答Juju的时候总是毫无保留。
“但你从未帮助过任何人”。
童言无忌,在一个4岁的小孩眼里,所有的doctor都是以帮助别人为生的吧,问得Ji Yoon一个人傻呆呆的坐在那里。
这个“从未帮助过别人”的doctor最近荣升高校英文系主任,作为一个女性,又是亚裔,Ji-Yoon的当选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即使是在Pembroke这样一个末流的常青藤校。
新官上任三把火,看看Ji-Yoon是如何🔥起来的。
第一把🔥,先以燎原之势烧掉那些老旧势力。
在万物皆可量化的今天,学校的KPI毫无疑问的学生的入学率。
那些无法吸引到更多学生的课程理应关停,授课老师顺理成章的应该回家。
名单呈上来,位列前三的无一例外都是曾经辉煌过的老学究,尽管年事已高,但在他们自己看来,仍处在脑力充沛的黄金时期。
拒绝与学生的需求妥协,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所抱持最后的气节。
狠狠撕开现实,让他们低头?
不,那似乎太残忍了, Ji-Yoon下不了手,她要帮帮这些老同志。
第二把🔥,让徐徐春风复活这片行将就木的大地。
Yaz是系里最先锋的年轻讲师。
同为女性且是少数族裔,Yaz深知要想获得优秀讲师的荣誉势必困难重重,但Ji Yoon却拍胸脯保证志在必得。
如果说和那些父辈的妥协,Ji Yoon展现了自己“软”的一面;那提携新人,她必须“硬”起来。
硬起来的Ji Yoon到达了哪里?
No Where.这无形的天花板严丝合缝,任你东南西北风,一律别想进来。
第三把🔥,在利益冲突之中秀出自己的立场。
好友Bill Dobson是系里的人气导师,他敢说敢做,才华横溢,但读不懂空气的人,往往是拒绝长大的孩子。
隔三差五的迟到旷工在粉丝看来,反而增加了他蔑视权威的个人魅力,但课堂致敬希T勒,就有花样作死之嫌了。
无心之举演变为一场政治冲突,Ji Yoon怎么办?
力挺好友,大事化小?
还是站在“正确”的一方,把这个”斯文败类”赶出Pembroke。
这时代从不缺少热搜,怕的是你还没准备好就被卷入了漩涡。
家有问题养女,外迎四面楚歌,此时被提拔为系主任的Ji Yoon看起来的确像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背锅侠。
平衡家庭,感情,事业之间的关系,一向是女性所面临的终极难题。
在讨论Ji Yoon如何推倒“父权”,争取“女性独立”,为“少数民族”“有色人种”发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Ji Yoon一直在用一种类似中庸的态度尝试两全。
在东亚文化或者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崇敬甚至迷信“权威”,耗尽毕生之力只为成为“大部分”中的一员。
我们害怕站出来,又渴望被听见,维护固有秩序,又梦想有所改变。
Juju的一句“你没有帮助任何人”以及Yaz的“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似乎是在提醒Ji Yoon,她必须跟从内心,做正确的事。
难能可贵的是,最后编剧非常现实的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罢免了Ji Yoon,但也没有悲观到让一位白人男性去接替她的职位。
Bill也没有选择逃离,仍在以一己之力对抗不辨方向的正志正确。
因为我们都知道,变革无法在朝夕间完成,被荼毒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间成为了帮凶。
改变这个延续千百年的思想观念将会是异常艰难又漫长的过程。
自己整理的喜欢的台词截图:
Knowledge doesn’t just come from spreadsheets or Wiki entries.🥺
“ Why they’re not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whe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be worried about? Climate change. Racism. The prison-industrial complex. Homophobia.”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有色人种,尤其是亚裔在好莱坞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即便有极少数幸运儿混出了头,也会被当做好莱坞精心竖立,用来彰显“政治正确”的人肉幌子,或是白左们玩弄种族主义的道具。
(奥卡菲娜获得第77届金球奖 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其中有一位韩裔女演员,被人戏称为林永健异父异母的亲妹妹。
因为容貌不符合大众审美,她甚至被家人劝着去整容。
她的前半生庸庸碌碌,是众多“认识但叫不出名字”的配角专业户之一。
某部长寿美剧的配角,她一演就是整整8年,却在好不容易被观众记住的时候急流勇退。
直到2018年,她才终于得到了饰演女主角的机会。
47岁的她,和一个90后小美女同台共演,竟在世界范围内爆红,她凭借该剧获得第76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殊荣!
那部剧叫作《杀死伊芙》。
她的名字,是吴珊卓。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由吴珊卓主演的最新美剧:英文系主任
吴珊卓饰演的主角伊芙,在全英国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学院任教,终于在46岁这年当上了王牌院系英文系的主任。
她不仅是全校首位女性系主任,更是大学教职工里极少数的有色人种,还是个亚裔,实属少数中的少数。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居然是碧昂丝。
院长对她寄予厚望。
英文系全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伊芙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其中资历最老的三位文学泰斗。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倒不是说偌大的学院养不起这几个老古董。
主要他们实在是跟不上时代,压根没人选他们的课,连累整个学院参与课程人数锐减30%,学院预算因此严重缩水。
学院为了劝退这几位老古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把其中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了地下室,紧挨着健身房。
女教授表示她身体好顶得住,希望加大力度。
伊芙在和老前辈们缠斗之余,还得张罗着帮好友小黑申请年度杰出讲师课,从而获得终身教职。
拥有终身教职的教师,一经聘任后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
没有被解聘的压力,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简直爽翻了!
这一制度的本意是为教授们提供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搞学术研究,多出大师级的人物。
但终身教职也有可能仅仅只成为一种待遇,例如英文系里养尊处优的泰斗们,人均终身教职,搞得系里一潭死水。
偏偏负责审核小黑资质的,就是那三位要被劝退的老前辈。
伊芙只能在里头和稀泥,想出了共同授课的办法,却收效甚微。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院长夫人试图越权,邀请一位演员来担任杰出讲师课的老师,利用他的明星效应,给腐朽的英文系注入新鲜血液。
他就是大卫·杜楚尼,《X档案》中的男主角穆德探员的扮演者。
(《英文系主任》真的请来了大卫·杜楚尼本人……)确实够格,毕竟他不光是演员,还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
工作已经够伊芙心烦的了,然而生活中的压力反而更多。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伊芙家里那本怕是《变形金刚经》。
伊芙虽然单身,但上有老下有小:她领养的女儿不光早熟,精神上多半也沾点毛病。
每天不是画一些恐怖的儿童画,就是偷窥保姆上厕所。
伊芙的父亲不会英文,照顾自己都困难,还经常把外孙女弄丢。
伊芙还有个暧昧对象比尔。
他在英文系威望极高,一旦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公私就分不清了。
如今比尔妻子新丧,女儿也去外地上大学,老比尔突然成了空巢老人。
论自理能力,他四舍五入可以直接归零。
好在他才华横溢,又兼具强烈的人格魅力。
蓬乱的头发,稀疏的胡渣,温室里抽大麻,抱着女学生笑哈哈。
关键是他胆大妄为,敢在文学课上公然比纳粹军礼,就问还有谁!
这份不羁却为他引来了祸端:他敬纳粹军礼的一幕被学生拍了下来,恶意P图后在互联网疯传。
原本他是为了生动地诠释荒诞主义,却被不明真相的学生们误以为纳粹主义。
主席接到了赞助人和校友的电话,连带跟着比尔做课题,欠了一屁股助学贷款的学生,也要跟着倒大霉。
原本比尔只要和学院的危机管理主任,联名出一份道歉信就完事了,谁都知道比尔不是纳粹分子,学生们也不过是想看校方表态。
可他作为文人的傲骨,不允许自己和别人联名,哪怕是道歉信也不行!
比尔问心无愧,居然要去市镇大厅,和学生们当面对质。
尽管真理越辩越明,可比尔显然低估了舆论的破坏力,更高估了学生的理性。
这次公开辩论,被学生们视为他傲慢态度的外化。
比尔以为大学校园,应当是维护每个人平等自由地交流。
但是在学生们看来,他是终身教职获得者,本就和他们不平等。
在提到纳粹军礼时,比尔又抹不开面子,没有正面道歉,甚至有些避重就轻。
再加上院长为了举办捐款活动,带着校警突然来到现场清场,场面瞬间升级为针对比尔的游行讨伐。
面对逐渐失控的家庭、扑朔迷离的爱情、举步维艰的工作,伊芙要如何在这潭浑水里挣扎?
最初在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部《英文系主任》又会大肆宣扬政治正确,硬蹭女性、亚裔和有色人种的话题。
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中的困境,确实贯穿始终。
但《英文系主任》想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一点,而是借助性别歧视和学科焦虑等话题,传达着“不迎合”的态度。
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这话一点都不假。
即便是高等院校的象牙塔里,女性和少数族裔依然是被歧视的对象:三位老教授都面临着被劝退的危机,可只有其中选课人数相对乐观的女教授,她的办公室被擅自搬到了地下室。
小黑的能力有目共睹,可她就算再努力,有伊芙这位女性系主任鼎力支持,在白人男性掌握主导权的学术界依然举步维艰。
就连几乎到手的杰出教师课,都被半路杀出的男明星横刀夺走。
而伊芙,她堪称标签集合体,兼具女性、少数族裔于一身,开展工作时左右为难。
但无论是老教授还是伊芙,都没有迎合规则、讨好上级。
《英文系主任》同时也反映着学科焦虑。
英国的英文系,就好比我国高校的中文系,处境其实相当尴尬:学生们学不到编程和工程,也没法把学到的东西当做技能写到履历上,毕业后往往对前途十分迷茫。
院系所教授的内容更无法被量化,不能产生直观的社会价值。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会疑惑:花花世界如此精彩,我可以关注地球气候变化,关心阿富汗最新局势,八卦某位明星的绯闻和情史……为啥非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分析这首诗的韵律?
百度百科或是某乎某瓣,你从这些渠道得到的只有信息,而非知识。
正如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无穷无尽,但智慧该从哪儿找呢?
”这是老教授开授的“18501918美国文学概述”课,不能说门可罗雀,是能说压根没人选。
老教授们整整30年没更新过课程讲义,相信经典无需更改,更不必迎合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生对他们教学方式的质疑,更是哪里有问题点哪里,so easy!
学生甚至对他们产生了超出师生关系的微妙情愫,这些文学泰斗们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沦为人形伟哥。
反观年轻教师小黑,她在学生间人气极高,注重与学生沟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
看看小黑教授的“小说与性爱”课,座无虚席不说,还有不少人选不上。
尽管立场与观点大相径庭,但老一辈和年轻教师都选择了“不迎合”。
话虽如此,但知识也得更新。
一直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最终只能是束之高阁。
罗翔老师和戴建业老师先后入驻B站,他们的视频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还经常直击热点话题。
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在年轻人喜爱的平台对话。
却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娱乐化和碎片化,正如两位老师多次在视频里强调的一样——他们做视频的初衷,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主动接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看似迎合受众,实则坚持原则,正是“君子和而不同”。
再看饰演女主的演员吴珊卓,她绝对是演艺圈的异类,也是拒绝迎合大多数的典型。
吴珊卓是加拿大籍韩裔,父母都是多伦多大学高材生,父亲经商,母亲则是一位生化学家。
按照父母为她规划的人生路径,最终吴珊卓要么进军学术界,要么在她唯一的爱好芭蕾舞方面有所建树。
直到她十岁那年,意外地和父母走进了剧院。
从此吴珊卓的人生完全偏离了既定的轨道。
对于一个保守的韩裔家庭而言,从事演艺无异于当街卖艺。
吴珊卓拿下卡尔顿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四年全额奖学金,却没有上大学,而是进入加拿大国家戏剧学校学习。
固执到有些执拗,一旦认定一件事就绝对不会动摇,更不会迎合别人的感受和意见,这就是吴珊卓。
但她的演艺之路十分崎岖。
先天不具备动人的美貌和诱人的身材,吴珊卓在歧视亚裔的好莱坞举步维艰,只能拿到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配角。
比如《水果硬糖》里惊鸿一瞥的房东。
好不容易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因克里斯蒂娜·杨的角色为观众所熟知,吴珊卓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我用这个角色探索了一切,我觉得我完成了我的工作。
”
吴珊卓演过舞台剧,给动画配音,继续接不入流的配角。
吴珊卓在不断磨练和突破自己,而非迎合观众,在一部剧里永远演着她的女二号。
终于,在2018年,她收到了《杀死伊芙》的邀约。
最初她以为这又是一个配角,没想到她就是被“杀死”的“伊芙”。
要知道原剧本中的伊芙是个白人女性。
最初的选角,可是《杀死伊芙》的编剧,《伦敦生活》的女主菲比·沃勒-布里奇。
最终吴珊卓凭借高超的演技,和“小变态”朱迪·科默强烈的CP感,拿下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大奖。
也成为艾美奖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提名“最佳剧情类女主角”的亚裔。
曾经反对她的父母,骄傲地和女儿的海报合影。
一切都该归功于吴珊卓的努力,和她身上所蕴含的反抗精神。
这次的《英文系主任》,是吴珊卓的又一次突破。
我们在成长路上,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各种人的质疑。
为了迎合别人,被迫改变意愿,正如剧中的系主任伊芙最初所做的一样。
伊芙最终选择了辞职,因为讨好没有终点,不迎合才有出路。
愿大家都能坚持自我。
大家要是觉得这篇图文说到你心坎儿里去了,不妨给我点个赞,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全剧一共6集,每集二十多分钟,加起来一部长电影的时间。
周六傍晚窝在沙发里一口气看完,觉得不算虚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我向来觉得文学是很有魅力的学问,也深深的被那些迷人的长句子背后的情感所吸引。
但说实话我并不了解文学以及文学学者的所谓困境。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并不深刻,只是跟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动机去试着感受罢了。
剧里还是巧妙的把时下一些典型的社会形态、人物状态穿插了进去,譬如女性、言论、被煽动的情绪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大困境,我想大家都没有答案。
说回演员,吴卓珊我觉得她真的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一些剧本很牵强的地方我都觉得她演出来就蛮有说服力的。
不知是不是滤镜太厚。
全场shitty humanity不值得 希望下一季她能少给人擦点屁股 尤其是睡不醒白男
烂摊子有时候确实难当好人
为什么一个标榜打破陈旧学科陈腐架构的剧要把那么多精力放在描述一个fuck-up中年老白男身上??
剧本太一般,不能接受“多年媳妇熬成婆”式的replace…
礼貌大卫杜楚尼:你吗?
m(21.8.9)professor eve?第一集就这么了无生趣的演完了?(9.1)。。。。。偷国连抓周都不放过啊 没什么就是看夹杂的“韩文化”非常反感(9.2)啊?我还以为会大展宏图 结果最后拱手让人了?然后还和那个丧偶白人继续情感纠葛?。。。。。。感觉什么都想说 但没什么能力和时间去说。。。。一般 但预期太高失望之余给2.4星
文学系主任,一个任何人做了就再也不想连任的工作。年轻老师和年老老师的分歧太大了,但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当有人于麦尔维尔去世时在纪念他的讣告里把《白鲸》(Moby Dick)的Moby拼错成Mobie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悲哀和伤心。
2021年9月11日一口气看完,并没有下载来看。一方面,讲来讲去,学术其实也都是生意。第二方面,自以为自己能搞得定文字的英语系教授,还是不要以为自己也能理解同样是玩文字的PR,不然类似于自焚。
可惜了这么新颖的题材…人设的矛盾性也太多了…吴珊卓看上去实在不太像一个文学系教授…
这个题材实在是有点 too close to home,尤其最后尾声其实达成的是一种非常欠满足的 closure,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有色人种(年轻)女性获得权力的不仅仅是艰难,而且是排在白人(老年)女性的后面,一步到位的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前进的路上前者的努力会被用来提供后者的可能,唉,唉。有很多发散话题值得讨论,感觉播客主题又有了。
两集弃,包装在学院背景下的政治正确玛丽苏剧,隔靴搔痒,把英文系作了奇观化展示而已。吴珊卓演什么都一个样。
只差一集,都懒得看完。。。
言之无物不可以,隔靴搔痒不可以,挂羊头卖狗肉更不可以
Fuck this generation. Fuck gender studies and CRT. 整个English Department没有一个正常的白人男性教授,然后要个黑人上来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你当是没人上过大学么?
看了三集弃了,感情戏太别扭,而且学校这样里里外外搞zzzq还有时间搞研究嘛= =
我感觉编剧就没想好这个剧该咋写
费心布置了这么多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微妙设定 结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讲亚裔女系主任和自己系里的白男教授搞暧昧???每次尝试探讨女性 少数族裔的话题就像是要完成业绩一样生硬 本质就是个学术版狗血悬浮剧…
听说某教授30年没更新讲义,我直拍大腿
理想主义的一瞥,文人相轻,文人又斤斤计较。眼镜教授男在旁观黑人女教授和学生们玩到一起的画面拍得特扎心。剧集努力平衡现实与浪漫喜剧的效果,Ethan Hawke 被cue...
对不起但还是亲热戏想到林永健最好笑。。没耐心看学生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