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视频和链接的版本发在我的bloghttp://b.impanda.org/?p=305==================一年前分析《低俗小说》的时候,曾经yy过更激进的玩法:用复调音乐的手法来组织电影结构。
一开始是一个简单的主题,随着时间轴的纵向推进,几条旋律(故事)不断发展下去,在横向上互相影响、映衬甚至发生直接的联系,最终织成一个强劲有力的逻辑网。
曾经向当电影导演的朋友问过如此操作的可行性。
大导演说太难了这不可能,而且观众没法理解。
没想到沃卓斯基姐弟真给做出来了!
对位法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
对位法的英文名称Counterpoint来源于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为“音符对音符”。
对位法并不是指单独的音符之间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既可以是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交织成和弦,也可以是以多组和弦交织表现出旋律。
对位与和声的特点刚好相反,和声追求的是纵向的发展,除了一条主要的声部外,其他的声部在自己的进行中以特定的和声结构辅助这条主要的声部;对位追求的则是横向的发展,各个声部各不相同,但又要互相和谐不冲突。
via: wikipedia复调音乐最重要的写作手法称作“对位法”,这个数学般精密而复杂的音乐写作手法,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被《云图》的编剧大量使用:6条一开始貌似毫不相干、自说自话的故事(旋律)独立倾泻出来,每个故事(旋律)其实都有类似的立意和结构。
故事们被打成碎片之后重新拼起来。
同一时段,多个线索交替出现,例如:Sonmi受审时谈到“死亡类似打开一扇门”和废奴者回家推开门的画面剪在一起,把废奴者“水和海洋”的谈话和Sonmi上刑场剪在一起。
而时间轴上,所有的故事都在不停地重复、变化、演进。
这都是典型的复调音乐的做法。
所以片子生造了一个《云图六重奏》来点题,以表明电影的结构灵感源自音乐,这不意外。
试试下面这首《赋格的艺术》(Art of Fugue),J.S.Bach作品。
你可以仔细分辨几个独立旋律之间的关系 —— 云图把这种玩法视听化了,而且一下子就来了6个声部,比巴赫还要狠1. 《赋格的艺术》曲式分析:2. 《赋格的艺术》动画版,这个更直观一些:最浅层的理念是反乌托邦、反抗奴役、克隆人伦理、政治和商业阴谋……千言万语汇成两个词:(1) Freedom;(2) Truth 依稀有《Matrix》的影子,很是普世价值、喜闻乐见 —— Truth老是被未来的夏威夷土著人读成True True,呵呵。
克隆人美女 Sonmi 代替了 《Matrix》里的帅哥 Neo 当了先知;《Matrix》里的大反派 Smith 出现了好几次;那个针对克隆人所谓“第一教义、第三教义”,倒像在嘲笑“机器人三定律”;文明陨落之后,人类只能用石头和弓箭作战;关于未来世界,最有意思的是语言 —— 英语已经简化到可爱的程度了。
但最重要的观点是:在时间和空间都无比浩瀚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个人像一滴水一样微不足道,但这些个人看似微小的举动并不会完全被淹没,而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被放大,机缘巧合着影响后人,甚至有可能像牺牲者如 Sonmi 一样,被万年后的人类奉为神明。
点题的对话是即将投身废奴运动的夫妻回答他的岳父的质疑:岳父:“No matter what you do,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 more than a single drop in a limitless ocean!”(你们无论做什么,这不过是无限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
)夫妻:“What is an ocean, but multiple of drops?”(海洋,不正是由水滴汇合而成的吗?
)同时,对于人类的死亡焦虑,牺牲自己照亮众人的先知 Sonmi (她颇像耶稣)在行刑之前的那段话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I believe death is only a door. When its closes, another opens. If I can’t imagine heaven, I would imagine that door open. And behind it, I will find him there, waiting for me.” (我相信死亡只是一扇门。
当它关闭时,另一扇会打开。
如果我想象不出天堂,我愿意把它想象成一扇正在打开的门。
在门后,我会发现他就在那里等我。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 rebirth our future.”(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在未来轮回。
)一代一代的人类,肉体也许被毁灭了,但人的文化基因(memo)没那么容易湮没,会不断传播下去 —— 所谓精神的“轮回”,其真实机制并非通过heaven、hell这类玩意儿(Sonmi 被土著奉为神,暗喻了传统宗教不靠谱),而是通过书信、图书、影像、雕塑、音乐,甚至部落里的歌谣……这一系列文明的载体薪火相传。
从这个角度来看,肉体 / 生物基因的传承反而不那么重要。
当然导演还是埋了一堆彗星胎记暗示这些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天注定,就好像库布里克在《2001: a Space Odyssey》里搬出的那块黑石,但这已经不是要点了。
其实赋格曲本身就是“轮回”: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主题后,其他声部会上模仿这个片段,这时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声部相对应的乐句,最终会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这犹如电影中这一连串历史人物:相隔巨大的时空距离,却似乎在隔空直接对话。
把电影搞成“六重奏”,头绪太多,无法一次看透。
犹如巴赫和绝大部分交响乐,第一遍是不可能听明白的,因为信息量太大。
电影前半部分那些支离破碎的故事对观众的记忆力是个挑战:会看不到一些重要细节埋得有多深,走到后面就忘了。
《低俗小说》只有四条线,而且耦合度比较高;《云图》放了六条,呃。
如果按照最新研究成果,人类的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的处理能力大致为5±2(以前常说7±2,据说我认识的某心理学专业人士说已经out了),这个已经接近人类认知的上限了。
这个玩法对于电影风险很高,也就沃卓斯基姐弟这样的疯狂人士干得出来。
话说3小时讲6个故事,平均每个故事只有半小时,讲好那是真心难啊。
所以这个电影的评价一定会非常两级化:被喜欢的人赞死,被讨厌的人骂死,呵呵。
1. 《云图》由若干发生在不同年代的小故事并列而成。
这是些同义反复的故事,中心思想都是:逃离奴役,获得自由。
这种并置构成深一层的意义:受奴役和为自由而战,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不断重演着的故事。
2. 每个小故事拆开来看,水准有参差。
那个为了避免坏人破坏核反应堆而战的故事,那个那个人类文明破坏殆尽逃离地球的故事,都是陈词滥调的好莱坞式叙述。
你可以同时想起好几部情节相似的。
其他故事稍好,但没有一个让我惊艳。
怎样能让我惊艳?
我觉得《黑客帝国》做到了——关于虚拟世界,是一个开创性的叙述。
也许导演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小故事中最亮的一个——克隆人星美的故事,创意克隆于他们自己的作品《黑客帝国》。
3. 故事和故事,必须有机关联。
《云图》的小故事们是同构的,中心思想相同的故事一遍遍说,因此无法将意义的递进作为关联。
有两处关联我认为还算有机:一是核反应堆失败摧毁了人类文明,然后引出摧毁后的蛮荒地上的故事;二是星美揭露与传播被奴役真相,使得她留在了幸存人类的记忆里,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她变成了一个偶像,甚至是神。
除此之外的关联就比较机械,无外乎上一个故事的人物的信件,被下一个故事的人物读到;或者,上一个故事人物的一粒衬衫纽扣,变成下一个故事人物的颈饰,诸如此类。
至于轮回的构思,也不仅是因为佛家思想,更多是为了加大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联度的小技巧罢了。
4. 故事本身平庸,依靠结构补足,本身就是险招。
《云图》显然没做好。
如果删掉一两个小故事,把剩余部分组织得更精致直观,可能会加分。
当然,如果能集中笔墨把一个故事讲到极致,那是最高明的。
4. 很多人高呼《云图》如何有思想性。
我认为它没什么过于深刻的思想性。
不能和《PI》比,也不能和很多真正经典的影片比。
它的意思是直白、简单、口号式的。
它毕竟只是一部大片,别在里面寻找深沉,也别把它吹成经典,好好享受视听效果吧。
我一如既往保持了优良的观影贞操:进影院前不看简介、预告片、演员表、影评等任何相关信息,甚至连亲手买的票都没认真瞅一眼直接递给看门人,挤着眼直接钻小黑屋。
以至于看到片头寰亚标识出现时左顾右盼问:“这是部香港电影吗?
”无褒贬无期许无抹黑,纯纯一颗赤诚的好奇心。
导演你说,这么好的观众那里找?
只见镜头穿叉交织各个故事,A的配饰叫B捡到,C的经历成为D的梦境,相同的一条疤瘌长在每个时代主角的身上……虽然故事干涩生硬,情节传统老套,说教那么明显,但我想既然设置这么环环相扣,看点应该在于它怎么解这一发九连环,大行不顾细谨,铺陈过后必将释放整体宏大的锋芒。
于是强打精神睁大眼(伪时差党赶早场容易么),生怕漏掉了什么关键细节。
然而为粗浅剧情难以名状的尴尬、变装cos微妙雷劈感以及对割喉吞枪轻度生理不适之后,我大概数清楚了每个故事的设定,这时唯美音乐响起,蒙太奇镜头切换中,各个场景居然好死不死地同时高潮了!
然后各种姿态纷纷交错,最后一齐拗出模范作文一样的光明尾巴……这分明纯乎就是霓虹群P片好么,还是最没创意的让所有优伶都步调一致既不美观又不科学那种。
直到片尾字幕出现前,我都还存着一丝侥幸:最后一定会给我一个解释,即便漏洞百出不合逻辑。
可现实就这么残酷,灯亮起,人群散。
只剩我定定地坐在原处,讶异无比肝肠寸断——说好的连环扣呢?!
好罢,没人说好,是我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前面耍那么些炫乎乎的花招让我不带眨眼坐仨钟头脊柱都要断了就看这么几个毫不相干的烂故事?
真是银幕诈骗犯,业界坏良心。
同样是烂故事集,从《破事儿》到《性爱宝典》,平铺直叙全须全尾地好好讲,也能教人泪点笑点尿点槽点各种戳中,即便对某个故事不感冒,直接跳过这段也一点不影响。
可这片儿呢,假如说我中意《飞跃养老院》,也不得不看纱布垃圾把眼皮糊上装棒子的鬼佬在未来世界各种高精尖科技下打怀旧室内沙袋堡垒步枪战,除非自个儿把片子从头捋顺,自己把破碎的故事重新剪辑回来。
所幸这六个故事没一个出彩,为数不多的亮点截几张图就够啦。
打三星,两星半给基佬雪白粉嫩的脊沟翘臀,半星结尾演员表。
已足够宅心仁厚。
电影在国内的暑假上映,恰逢前面007里面Q博士让很多人认识了本。
反正我朋友坚持拉我去看的原因就是“有007里面那个小可爱诶!
”...电影讲的大概就是前世今生吧,很传统的哲学思想。
过去对现在产生影响,所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其实两个人的相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好了其实我觉得吧...就是个披着文艺外套的商业片,看不懂的各位也要装着说看懂了很深刻。
所以相比我这种电影散场时候,要硬说“看懂了,真是好有哲理啊”的装逼犯,跟我一起看电影,说着“啊啊啊本喵真是可爱,两个男的在一起真是养眼啊”的朋友真是可爱直白多了——而且某种程度上她看到的也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看九十分钟美女帅哥然后就闭嘴吧”
在我的印象里,凡是科幻电影,总是离不开两大主题:要么探索浩瀚宇宙中的超自然魔力,要么追求万物生命里的无穷奥妙。
哪怕就是《超人》、《蜘蛛侠》这样的纯“瞎想”节目也都离不开以上两类终极奥义,更不要说像《云图》这样命题庞大的主题性科幻片。
《云图》在国外的评价不太好,并不是说电影本身质量的问题,倒是觉得西方普世价值与电影核心发生了冲突。
从东方神学的角度来看,《云图》并不是没有缺点,但却是利大于弊。
撑过前40分钟后面越来越精彩,后30分钟的交汇令人激动,澎湃。
相同人物不同角色在不同时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这部电影六个故事,分别为:A、1850年,亚当的航行日记,剧情片B、1936年,来自希德海姆庄园的信,文艺片C、1975年,半衰期——路易莎的第一个迷,悬疑片D、2012年,卡文迪许的苦难经历,喜剧片E、2144年,星美451的记录仪,科幻片F、所有之后,思路刹路口及以后,神话片这个六个故事风格迥异,题材大相径庭,单独将其中任何一个罗列出来,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心而论,这些故事虽然不乏情节曲折、大起大落,但总体而言各自都是水准之作,放在如今的影视海洋中并为突出。
但本片神奇之处就在于本片作为一个整体,将其中六大段落剪成一个个小段,重新拼接,这样一来似乎造成了观众理解上的缺失,但优点在于神叙事手法穿插起来的效果却带来了彼此之间因果渊源、宿命轮回的境界。
李安曾经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XXX。
诚然,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作品中的人物或者其他都有不同的评价。
在小弟看来,《云图》打乱结构之间精巧联系并不复杂,需脑补的是角色梳理,下面奉上个人观点:轮回在东方人看来,《云图》明显是一个转世轮回的故事,这是由我们的文化氛围和信仰所决定的。
但在西方宗教信仰中,关于轮回和前世今生的概念比较模糊,基督教认为人死后要么上天堂与主同在,要么下地狱灵魂永灭,轮回某种意义上来说被认为是死而复生的一种方式,而基督教中拥有这种能力的只有耶稣本人,轮回更被认为是魔鬼的骗术之一。
所以《云图》在西方世界中被认为是胡说八道,但在东方,乃至国内口碑明显要高于基督教众。
人生如戏三个导演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本来就比较少见了,三个臭皮匠都能赛过诸葛亮,更何况三位中一个是特立独行的怪鸡导演,另二位是极客教父的怪异姐妹,这三昧真火一喷,《云图》这部号称最难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就这样的诞生了。
但三人导演同一部电影之前的案例都不太值得现身说法,比较著名的例子,《铁三角》让徐克、林岭东、杜琪峰拍一部电影,一个拍完另一个接上,电影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说白了这三位玩心比较大,《铁三角》终究逃离不开一个“玩”字。
虽然沃卓斯基姐妹可以算的上一个整体,《云图》也算出自两个部分的导演之手,但依然能从其中看到导演的玩心。
从化妆和结构上面尽其一切手段玩花活,这恐怕是该片备受诟病的原因。
但话又说回来,如此这样的布置,片中主要人物就那么几位,在不同时代的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处于的地位、性格、人种甚至性别都有所不同,唯一的流星胎记决定着几位人物谁是主角。
除去标志性的轮回,本片一定程度上更让人感受到“人生如戏”的含义。
另外,这几个故事打乱排布虽然能造成理解上的不足,但有助于电影本身的观赏性提高,通常一个故事总有平淡期和高潮期,《云图》中这几个故事这么一打乱,除了衔接轮回和因果的关键情节之外,还有一个举措,每当一个故事发展到平淡之时,就马上跳至另一个故事,从后者的高潮阶段讲起,发展到平淡期时在换下一个,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几个故事的大结局一块上演,让这部将近3个小时的电影没有尿点,过程转瞬即逝,岂不快哉普世人的一生,好比一个大舞台,你所扮演的角色兢兢业业的走完了一生,直到生命尽头,舞台谢幕。
来世新一幕开启,你的角色斗转星移,以此类推。
在不同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又西方普世论的核心,机会是平等的,没有人天生注定将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方电影中很多小兵扛大旗的故事正是源于此,而《云图》更是将其扩展为六幕,并告诉观众,没人是万古不变的主角,没人会永远会享受至高的待遇,而西方普世价值的背后,却是东方因果的缘由。
宿命北周无名氏《步虚辞》:“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
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命运,在出世之前已由天意注定,人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不能违抗,这是东方宿命论的代表,与西方普世论相悖。
而《云图》却别出心裁的将之共存,上天无论如何安排,你是否是主角,是否顶天立地,结果必须完成你命中注定的任务。
比如吉姆·斯特吉斯饰演的角色:故事A中几乎扑街,最终被人所救,在历经艰辛之中,心中不忘家乡的妻子——裴斗娜饰演的角色,最终二人抵御外界压力,同进同退。
故事E中,二人同样统一战线,吉姆·斯特吉斯退居护花使者,完成自己保护裴斗娜的使命。
这就是典型的宿命论,无论你身处何种角色,你的任务,与你相关的故事是不变的。
同样的关系还有汤姆·汉克斯与哈利·贝瑞之间的爱慕:(故事B中的一瞥,故事C中的简短火花,故事F中终成眷属),吉姆·布劳德本特与本·卫肖之间的怨缘:(故事A中欺负与被欺负,故事B中被射伤与射伤,故事C中奸情而被拖下水)。
最有意思的是,六个故事中的主角选择,除了流星标记之外,还有一个命中注定的事,就是在自己的生命里,必须要看上一世主角留下的信、日记等等,接受上一世的信息,才能被选为主角。
而且主角们的共同点,就是在当下体制中高举反抗大旗,不同灵魂,不同角色,在不同世代的宿命任务。
因果出来混迟早要还,电影中很多地方也体现了因果关系,印度传统宗教认为,业力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原素,其中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
仔细揣摩本片中的一些细节,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
故事A中,吉姆·斯特吉斯虽然救了的那位黑奴一命,但后者在随后中将其救命之恩偿还,已经扯平了。
但斯特吉斯却铤而走险的让黑奴差点丧生在枪口下,后者桅杆上的动作到飞身而下一气呵成,按照宗教方面的说法,斯特吉斯犯了“业”,然后在故事E中得到了偿还,斯特吉斯在高空独木桥上密集的枪火下,最终掉落,捡回一命,偿还了前世的“业”。
同理还有故事C中休格兰特引爆飞机杀死汤姆·汉克斯,故事F中汤姆·汉克斯将休格兰特饰演的野蛮人割喉而死。
故事C中裴斗娜饰演的墨西哥女工杀死雨果维文,故事E中雨果维文饰演的政府军头目处死了裴斗娜,都算报了前世之仇。
前生来世的缘与怨有一则寓言是这样的:在大海边的沙滩上有一具女尸。
海滩上走来一位年轻人,当他远远发现这具女尸,便转身向来时的方向走去。
不一会儿,海滩上又走来一位年轻人,这具女尸映入他的视线时,他走过去脱下身上穿的外衣,把外衣盖在了这具女尸身上,然后离去。
年轻人走后不久,第三位年轻人也发现了这具女尸。
这位年轻人走过去弯腰蹲下,在女尸旁的沙滩上用手挖了一个坑,把女尸埋了进去。
女尸和三位年轻人转世之后,她摆了第一位年轻人一道,与第二位发展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最终嫁给了第三个年轻人。
这就是前生来世的缘与怨,集普世、宿命、因果于一体。
汤姆汉克斯与哈利·贝瑞是缘,历经三世的缘分,故事B中那个暴戾的作家短暂的出场瞥见了哈利·贝瑞;故事C中对手戏不多,却在各自流露出一见钟情,却因汉克斯意外身亡而告终;故事F中历经千险终于走在一起。
就像寓言中的三位年轻人,这里纵向扩展为三世的缘分。
吉姆·布劳德本特与本·卫肖是孽缘,故事A中吉姆狠踢本的屁股;故事B中同性作曲家本对吉姆表露爱慕之情遭致嘲笑,坚决不同意后者的剽窃行为进而将其射伤;故事D中二者有奸情。
从完全敌对到求爱不成再度奸情,三世的孽缘。
汤姆·汉克斯与斯特吉斯是怨,故事A中汤姆·汉克斯企图杀死斯特吉斯未能得逞,在故事F中汤姆·汉克斯眼睁睁的看着斯特吉斯被蛮族杀死。
雨果维文则属于死怨,无论是庄园主、唱片商、杀手、女护士、政府军头目还是心魔,每个故事中都站在了主角的对立面,跟任何人都有过节,道教有云:十世怨为煞,看来雨果维文只当了六世坏人,如果再当四世恶人,就该该转世为魔鬼了。
万众交汇六个故事的结局,完成于最后30分钟内,不同风格故事,一脉相承的前世今生,让人分外激动,六个故事的最后感受分别为幸福、泪水、鼓舞、欢笑、悲凉、希冀。
《云图》犹如一个庞大的网,多线相交、相连,层层推进之后,迎来了的结局怎能不让人唯如此恢弘的命题而叫好呢。
忍不住来说说云图吧,关于彗星胎记,这是我和一个朋友在观影后大致回忆梳理得来。
第一个故事,参加废奴运动的航海律师,他的在胸口,标识着“良心”;第二个故事,同性恋落魄天才作曲家,他的在下靠近臀部,标识着“性”;第三个故事,一直追求揭露石油公司核工程秘密的女记者,她的在肩膀,标识着“责任”;第四个故事,挣扎在老人院密谋越狱的出版商,他的在小腿上 ,标识着“人身的自由”;第五个故事,要摧毁克隆人残酷体制的星美,她的在脖子上,标识着“生的自由”;第六个故事,大毁灭后岛屿上敬星美为女神又时刻害怕心魔的老汉,他的在头上,标识着“精神“。
总的来说,作者或许是想要传递一种哲学观念,永恒的轮回,灵魂的繁衍完整。
人类在追寻自由,实现自我的道路上,良心、责任、性都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直面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实现绳命的辉煌!
10月29号到附近AMC的一个IMAX看了这部期待良久的电影,全程接近三小时,六个故事交错叙述以及多样的英语口音让我全程精神高度集中,在影片复杂的的叙述下,一方面对其人性的主题有所体现,一方面也暴露了导演对其子故事内容和对主题把握的不足,整体过于碎片化,连贯性并不强烈,叙事显得有些失控。
由于笔者也只看片一次,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清晰,故注明【不完全解读】 (下面内容剧透 )一、内容详解和分析——整个电影由6个故事组成引入:原始部落组长Zachry和现代人类Meronym在新纪元的新世界组成家庭,给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1.美国律师女婿Adam Ewing为取得贩卖奴隶生意远航新西兰,记录下奇异见闻,同时救下一个受鞭刑而逃上船的土著人Moriori,返航时adam得病,并被照料他的医生Henry Goose暗算, 后者企图谋财害命,但此时Moriori打败Goose拯救adam,由此adam放弃了贩奴想法,回家后当着岳父烧毁不辞辛劳带回的合同带着老婆私奔。
2.英国穷酸的双性恋作曲家Robert Frobisher帮助年迈的作曲家Vyvyan Ayrs谱曲为生,在这个过程中Ayrs发现并提升了 Frobisher的作曲天赋,同时因为自己的自大,老婆也跟F有了一腿。
一次偶尔Ayrs听到了F的新作品Cloud Atlas(云图)组曲,心生嫉妒威胁F毁坏他的名声从而名正言顺的将组曲占为己有,F不小心枪杀了A,在完成云图组曲后自杀,并把这个组曲留给了他的男友Rufus Sixmith,一个在剑桥读书的富二代。
3. 1975年美国记者Luisa Rey巧遇已经年迈的著名物理学家Rufus Sixmith,后者透露给Rey一个掩盖核反应装置中漏洞的阴谋,老人在两人再一次相见前因泄密被暗杀,同时女记者意外获得了老人一直保留的年轻时和男友Robert Frobisher的书信,并设法获得了《云图》组曲的光碟,由此女记者开始追查这一案件。
整个阴谋起因于一个属于Alberto Grimaldie的核能公司,女记者在采访这一公司时得到了良心未泯的工程师Isaac Sachs的帮助,后者很快在飞机事故中身亡,而前者也因为企图揭露秘密而被追杀。
记者Rey按照老人Sixmith遗愿转交书信给一女子,促成了一本小说的出版,另外女记者同时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情报,在躲过重重追杀后写出报告,揭发阴谋。
4.小出版商Timothy Cavendish出版了一个恶棍的自传,乏人问津。
然而当这个恶棍公然杀害著名图书评论家以后,他的自传大量热卖。
获得大笔钱财的C被黑道人追讨敲诈,忍耐不堪的他最终被哥哥诱骗躲进一个自以为是酒店的封闭式疗养院。
在另外三个老人的帮助下,C终于成功逃出敬老院,迎来新的生活。
5. 在22世纪的新首尔城,克隆人Somni-451在餐厅中夜以继日的完成工作。
一天她被克隆人朋友公然的企图逃离震惊,并从长期的愚昧中苏醒开始自我思考。
同时来自反政府组织Hae-Joo这时出现,帮助451逃离并让她看到了克隆人被反复使用、奴役的真相,在这个组织被攻破之前,451通过录下视频向全世界广播了这一真相,并促使她成为新纪元时代人们崇拜的女神。
同时在451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部来自21世纪的源自Timothy Cavendish出版小说的电影成为了她了解社会的第一个窗口。
6.在文明世界核战争毁灭后的新纪元,原始部落组长Zachry带着他的族人生活在残存的韩国,他在心惊胆战地逃过了野蛮人kona对前族长的哥哥和侄子的杀戮后当上了族长,并一直有一个名叫old George 的心魔。
一天高科技文明时代幸存人类Meronym来到他们生活的地方,请求他们带领到一个危险的山峰,找到发射装置发出求救信号给offworld的人类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Z进行了激烈的心理斗争,从充满戒心要杀死Meronym到一点点战胜心魔,成功带领M找到装置发射信号后,Z在族人被Kona人杀光与他们搏斗中成功战胜了自己,与M一起带着侄女逃离被烧毁的家园,奔向了人类的新世界,故事中,Zachery部落就以前一个故事中Somni为神。
结尾:Zachery 跟孩子们讲完故事,家门口Meronym 幸福的笑着,与引入相互呼应。
从我颇费口舌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云图》电影本身故事多而繁杂,每个故事其实本身并不显得特立独行和有趣,电影本身采用的交错叙事手法把每个故事都拆成多个部分,且并没有按照原著的1-2-3-4-5-6-5-4-3-2-1的叙述方式,一开始就让观众晕头转向目不暇接,刚刚入戏就得脱戏。
另外由于重复使用多名主演,神似形似的一堆脸重复出现,总让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杂乱感,尽管不同角度、时空的描写扩充了电影厚度,显得电影叙述浩瀚而哲理,但总会给观众一种信息量过大难以承受的压力。
二、电影主题分析——电影直接线索联系如下:故事一:航海家日记故事二:一半的航海家日记-写出云图-给男友的信故事三:云图-男友的信-小说故事四:小说故事五:根据故事四得来的电影故事六:信奉5中的克隆人为神明主角:星云状胎记—— 电影暗线和主题:1:贪婪与奴役,自由2:贪婪,自由,爱3:贪婪,自由4:贪婪,自由,爱5:反抗,自由,贪婪6:反抗,战胜自我,自由,爱通过明暗线索的对比并不难看出,明线只是某种刻意牵强下的人为巧合和联系,而全片重点在于每个故事间暗线主题的联系。
然而六个故事中,除了刻意的画外音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是互相影响相互联系的之外”,主题都显得相对晦涩隐含,加之每个故事都大不相同,这给电影不多的连贯性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在横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暴露的人性本质,不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状况,人类由欲望驱使的贪婪没有改变,人类对利益追逐带来的压迫没有改变,同时,人类对于自由和美好的追求也是一样一直存在的,不论再黑暗的年代,都有人为了平等和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着。
总而言之,《云图》可以被概括为 子故事联系不多+主题不够突出+复杂的交错叙事=平庸故事、破碎叙述和炫目技巧下的中等偏上大片。
但是不能否认,三个导演空前的合作还是将这个“史上最不可能改编的小说”基本完整的呈现了出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未能圆满表现的人性主题,将会成为电影史一个重要的组成。
在好莱坞大片日趋雷同的当下,从主题和叙事技巧上下功夫也许将成为一个新的潮流。
俺没看小说,只讲电影 ————《黑客帝国》中除了Neo,剩下的其实都是史密斯,而《云图》里留下了“6个史密斯”。
《云图》和《骚年π》一样,从一开始就没掩饰过自己通过故事进行哲学探讨的野心。
只不过《骚年π》是货真价实的亚洲货,选择了最敏锐的话题,在表达时却极尽中庸;而《云图》则是披着轮回/报应外衣的米歇尔·福柯类西方哲学,虽然卖弄玄妙、通篇暗示,却有意把各种屌丝倒霉蛋全给嘲弄了一遍。
俺大胆写一写,毕竟不是原作者,才看过2遍难保不会过度解读,但希望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喜欢和讨厌《云图》的人,用一条线或许就能划分开————能不能耐着性子坐下来安静听完一场交响乐。
这电影节骨眼正是剧中的小gay音乐家(其实暗指创作者自己)因为爱上美男子“6个史密斯”而谱写出的“云图6重奏”。
6重奏是个啥?
熟悉交响乐的喷友应该都懂。
这恰好正是全片的核心结构————6个故事先拆分、再按着节奏逐层推进、相互辉映、最后在同一时段推向高潮。
不过导演事先连个剧透都没给,又没像《月升王国》里那样给乃们手把手的教一遍,上来10分钟不到就开耍野兽派手段,连个主音刷副歌都没,不但不是屌丝们熟悉的QQ音乐排行榜风格;也完全没替那些在米国听惯了果婊、麻辣鸡,在大弄朝听惯了套马杆、爱情买卖、大霉day、张杰宝等等罐头音乐的土摇伪清新们捉急。
突然间面对这种潮水般的大段乐章时,找不着主旋律的屌丝们,如何能够不晕、不吐???
最逗还得是今天俺前排那俩一直在嗑瓜子、打手机、抠屁股的极品,差不多抱怨了2小时:怎么还没来上一首“云图6重奏”听听?
结果等最后出完演员表,莱比锡中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正式演出的“云图6重奏”响起,这两2货已经迫不及待离场了。
笑!
如同作曲一样,“云图6重奏”编织的世界中,指代不同性格的符号都是固定的,在不同时空的穿插下形成了不同的乐式,这正是本片所谓“一人多角”的卖点。
俺粗略整理了一下,大约应该有这67组(有几个是来自电影台词、有几个是俺的随手归纳,欢迎提建议):【欲望/权势—雨果·维文】各种邪恶的堕落过程。
故事三、四中被打败,故事五中报仇,故事六中幻灭【贪婪—休·格兰特】各种损人利己、吃人不吐骨头的堕落过程。
恶贯满盈在故事六中遭到报应【生存—周迅】在苦海中挣扎。
被“贪婪”凌辱,无力自救,却把生存的希望传递给了别人【反抗—凯斯·大卫】隐士。
在恶势力管辖下,隐藏着的觉醒中的正义【迷茫—汤姆·汉克斯】人性。
6次轮回中很明显从恶到善逐渐在转变,最终战胜贪婪和欲望,得到救赎【拯救—哈莉·贝瑞/大卫·吉雅西】善良。
同盟关系。
6次轮回中由弱到强、积累实力,最终救赎了迷茫【艺术—本·卫肖】孤独又骄傲的艺术家。
一枪崩死自己,从此在人海之中迷失或解脱【情感—詹姆斯·达西】传统而保守。
痛失所爱,却在意外中得到了自由的启示【交易—吉姆·布劳德本特】船长和搬运工,心机重、个性强、缺乏艺术天赋、手段却很多。
和艺术一直有夙缘,在明白了真爱是智慧后退休【智慧—苏珊·萨兰登】一直在提示和帮助有需要的人【理想—吉姆·斯特吉斯】推进了拯救,激活了自由,却最终倒在了欲望和贪婪刀下。
人类还能生存时,理想总有胜利的机会;活不下去时,迷茫的人哪还能顾得上理想【自由—裴斗娜/朱珠】同盟关系。
故事一中抛弃欲望,却是欲望的女儿。
三中战胜欲望,故事五中牺牲自己获得升华,故事六中变成了所有人的信仰【大众—其余角色】在各种时期通常都是欲望和贪婪直接或间接的帮凶而按照时间规律,分别讲的是这6代故事:一代故事主角“理想”、受“贪婪”迷惑,而险些被“迷茫”所扼杀的“理想”,在阴差阳错中得到了“拯救”。
最后和“自由”一起,背叛了培育出自己却也是罪恶根源的“欲望”。
二代故事主角“艺术”、“艺术”和“情感”相恋,灵魂上碰撞出了美好共鸣,却因为生活所迫,“艺术”不得不投身于“交易”;在被出卖后,“艺术”选择了自我毁灭,却让“情感”得到了无尽升华。
三代故事主角“拯救”、“贪婪”和“欲望”携手制作阴谋愚弄社会,“情感”出于善意去寻求“拯救”却不幸遇害,“拯救”在意外中得到了“反抗”的帮助,最后在更意外的情况下通过“自由”获得了胜利。
四代故事主角“交易”、“迷茫”因为遇见“拯救”而觉醒,“交易”因此获利,但由于“交易”前期投身“艺术”而欠了“贪婪”的债,“交易”和“贪婪”本是兄弟,“交易”为脱困去投身“贪婪”寻求庇护,不想中计。
最后在“理想”帮助下战胜了“欲望”。
最终醒悟到自己的真爱是“智慧”,而不是“艺术”。
五代故事主角“自由”、在真正觉醒前,“自由”只是个没有灵魂的复制品。
因为“生存”受到“贪婪”凌辱,从而唤醒了“自由”。
此后“自由”追随着“理想”,在“反抗”的鼓励中,站到了“权势/欲望”的对立面。
在启迪了“情感”后,“自由”牺牲自己转化成了新的信仰。
六代故事主角“迷茫”、旧世界在“欲望”中毁灭后,“欲望”成为了“迷茫”的心魔;“贪婪”继续污染、摧毁着地球。
“迷茫”已经放弃了“理想”,却在“生存”的激励中、在“智慧”的指引下,最终和“拯救”协同战胜“贪婪”,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具体的角色关系,可以参看这两个链接: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858852955/http://www.douban.com/note/252675201/这6个故事交织在一起看,给人类带来毁灭的是人性的弱点(原罪),最终得到救赎却是因为对生存下去的渴望,而真正追求美好、自由和理想却往往不得善终,或被社会摒弃。
虽然残酷,但却是对于现实非常贴切的演绎。
有不少评论批评这6个故事都太普通,这确实是遗憾,其实关键点毁在《云图》的预算成本主要来自德国,即使完成6个简单的故事,这点钱估计也是紧巴巴的————这比起有好莱坞充足资金支持的《骚年π》,《云图》在作品完整性上败北,几乎是一定的。
这部电影还隐含着不少排斥亚伯拉罕系宗教的特质——对有神论的质疑、禁忌数字“6”、“gay情”、“套用耶稣模式的克隆女”、甚至哈利·贝瑞最后救苦救难的导师角色都快变成了“六世达赖喇嘛”。
所有这些元素美国保守派应该都恨死了,所以今年着重推保守思潮电影的奥斯卡,一个提名也没给《云图》。
然而作为一件寡淡的艺术品,《云图》应该瞧不上必须浓妆艳抹来遮丑的《骚年π》那种叫卖方式,电影艺术本身也不可能达到大艺术家窦唯仙子的睾端水准——你见过有人直白滴去电影院里叫喊“矛盾虚伪贪婪欺骗”吗?
俺也不认为裴斗娜丑到令人出戏,(正如从施洗约翰激活普通人耶稣,从以利亚激活普通人以利沙,)真正的自由就应该在这样的普通人、大众脸中崛起。
2小时“云图6重奏”像6朵云在剪刀手的操纵中反复幻化着,通篇在鸣奏人世间无尽的眷恋和爱意。
但如果你不爱这调调,这电影无非只是天边的6朵浮云,看起来都差不多,没准去听含根、周笔畅版“云图”或许更适合你。
只有当你对这件艺术品有共鸣,才可能察觉泛音中的万千变化,又或者像听交响乐一样,体会到音律中所传递的绵绵情感————说归到底,这些和被热炒的“智商”都没几毛钱关系。
接下来重点说说这个伪轮回中的“交易” ———— 故事一六中的船长、故事二中的作曲家、故事四中的出版商“提姆·卡文迪许”和故事五中卖艺的。
这其实是我们大多数弄朝人,年轻轻就放弃了生活的追求,自以为看透一切,其实早已活得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咱们羡慕嫉妒恨坏蛋们优越的生活,喜欢像个船长那样担风险、挑头做交易又缺乏创造的天赋,只能赖着脸皮去山寨别人的成果,最终辛苦一场却也只混得个一穷二白。
好容易碰运气发了一次财,才发现自己连欠下的债都还不起。
终于想要投身贪婪时,却发现自己被人畜般的扔进了老人院。
如果还不开始抗争,不去寻求理想,不重新去追随自己年轻时所放弃的智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流落街头,像个卖艺的一样整天表演,吃自己年轻时攒下的老本;又或者像所谓“文青”、“艺术家”们一样自哀自怜,孤独到终老。
最后说下为什么打一星。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理想”和“艺术”的结合,俺自然不情愿被说成是卡文迪许,但也不至于像汤姆·汉克斯所演的“迷茫”那样去唯利是图伤害别人。
那么就让俺做那一颗子弹,射向《云图》这个朝自己抠扳机的艺术家啵!
后记:其实最容易让脑残们产生耻辱感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通篇暗喻、暗讽的作品,这完全无法满足脑残们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强迫症;难怪他们最爱的音乐形式往往都必须直白滴叫嚷出 “ love来 love去” 或者 “矛盾虚伪贪婪欺骗”。
看沃卓斯基姐弟(《骇客帝国》)与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罗拉快跑》)导演的“科幻史诗片”《云图》(Cloud Altas)。
影片改编自大卫·米歇尔(David Michell)同名小说(2004)。
原作六条叙事线环环相扣,如俄罗斯套娃;影片则运用经典的交叉剪辑方式——这在1916年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中就已被娴熟运用,用来制造悬念和加强速度感,及暗示人类经验的普遍性。
《云图》在不同时期故事中混杂各种类型元素,情节剧、爱情故事、悬疑剧、科幻与电子游戏色彩……但尽管作为独立制片作品,又有巨大野心,风格俗套,匠气十足,欠缺情感与思想深度。
当然,利用高超化妆技巧,令演员可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局限扮演不同角色,为有意思的尝试。
《云图》六个故事中,蒂克威拍摄的故事发生于1930年代、1970年代及当代,沃卓斯基姐弟的则为更久远的过去与未来。
前者更多有趣细节和情感深度,后者更多强调技术与技巧奇观,乏情绪与思想层次。
西方演员扮演细眼睛的亚洲男性角色、对东方女性执迷的情色展示,都是好莱坞惯常手段,一世纪不变。
片中虽不乏强人女性,旁白则都为男性“权威”声音,亦为经典好莱坞电影手法。
从种族与性别角度看,《云图》颇保守。
与原作小说相比,电影更强调“幸运饼”式的通俗说教哲学而压抑政治层面,也因过多沉湎视听奇观而缺乏批判性。
六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呼唤正义和爱的故事消息封锁,恐怖统治,奴化教育,歪曲历史都是纸老虎不知道为什么人们都不去评价以下关键点?
废奴,奴隶去的地方多了就当不成奴隶了,律师发现奴隶其实是有智慧和感情的人老作曲家威胁真正的作曲者,要以扣大帽子,制造恶名来搞臭他让群众不明真相某种冠冕堂皇的机构——比如老人院,可以绕开法律,肆意囚禁别人高压政府不仅要吃人,还要大家都必须吃人如此等等不知如此多的资深观影者为什么对反反反反复复复复出现的“索尔仁尼琴”视而不见?
当俄罗斯早已认同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我们还在因为坐稳了片中的克隆人而悠然自得
6个短片拼凑,形式大于内容,可能小说更意思。整的人类好像在宿命中混不出来了似的,还幻想了一个挺可怕的未来。对于我这样的梦想家来来说,这是可怕的打击,我选择不知道。
1.没看完书,但不阻碍理解剧情。2.外国版2046。除了故弄玄虚、彰显高智商和突显精妙的衔接,我想不到任何理由要把各线故事搞得支离破碎。3.看到最后的彩蛋,所有人都会为自己的脸盲症捉急吧?!(不会只有我吧?)
导演不会挑小说,找了一部拍不出来的,之前《香水》属于传统的故事所以还显不出来,现在找这么一部构建在情怀和臆想上的小说,就更难下手了,实在的东西还没玩顺手呢,能不整虚的么?
比书好看!五个时空的切换节奏这才叫过瘾!而且通过同一批演员的扮演突出了轮回的主题,路易莎·雷和星美451的那两段,在看书的时候就觉得拍成电影更合适,这样反而就削弱了书的观感。现在的化妆术真是了得!
前几周我才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目前已看了三遍,每一次看到结尾都会给我带来情感上完全的释放,这部电影是如此丰富、充满想象力、磅礴,将各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是情感、史诗、传说…很少能够见到如此大制作的实验电影,本片本该被奉为经典的,都怪美国人脑核太小
你说些不深不浅不明不白的因果轮回论我忍了,你把故事窝窝皱皱的揉碎了,我也忍了。可你TM这六个故事没一个好看的好么?!滚粗!
以同性之愛替換洛莉塔 刪去張海柱背後的陰謀 對原著的改動很少 打碎原有的敘事結構是一種必然 一人分飾多角卻是了不得的創新 雖然亮點了了 卻依然佩服導演的勇氣 穿越千年追逐愛與自由的信念即是活著的意義 期待上映
瑕不掩瑜的佳作。无论时间的车轮如何前进,唯有携子之手,才会把人类文明的火种延续下去。前世启迪后世,后世书写前世,互为因果,轮回不息。六段故事虽不相关,但叠加了本片的精神。演员的穿越更是现代电影的叙事手段一次有力探索。
有一两个故事还不错,整体又碎又无聊。卡司们每人分饰多个角色是亮点,但西方人扮演亚洲人跟外星人无异,吐了...
内地版的这种删减,甚至比因为审查因素而删减更加可悲,因为它是为了缩短影片时长,争取更多的排场——也就是说,它是为了钱而去做这种粗鄙的举动。电影需要拍多长,是导演和投资方、发行方共同博弈的结果。观众会用电影票做出选择,但最好不要替观众做出选择。
没看懂。。
期望特别高,看的过程特别煎熬。难怪几个杂志和影评人给评成2012最烂十大之首。
慢热型的片子,一开始需要耐心看下去。化妆真心牛逼!明年拿不到奥斯卡最佳化妆奖天理难容。悲壮感人和温馨搞笑的元素都有,未来韩国和夏威夷两个故事里很多画面壮观美丽的让人赞叹。状似流星的胎记作为一种图腾贯穿了影片始末。裴斗娜正面全裸的上半身也不及Ben Whishaw惊鸿一瞥的全裸背影…
其实我并不喜欢,轮回如此之扯。
有史以来第一部以演职员表为最大亮点的电影
评价非常高。原著小说看了一点点没看下去。小说在整体叙事方面格局很大,想说的东西很多,黑奴,同性之爱,自由,人类的未来,蝴蝶效应等等,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立场。架构方面卡尔维诺的影响很深,这种穿插进行的打乱的故事架构很适合直接拍成电影啊= =虽然难度高了很多。导演拍摄一流水平!
本来6个单独俗套的故事合在一起变得如此好看
我不爱看科幻片,但这片看了两遍。总的来说,想法不错。但凡是关于科学幻想的部分,都无兴趣,只是强忍着看完;其他部分还看的比较有性质。晚安。
六个《故事会》里的故事串起来说就算是前卫的叙事了?
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