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这里是追求理想的具象化,是真实生活的激情,像褐山煤矿一样,几十年都挖不完,像矿山的火车一样兜兜转转。
男一号追求的并不是诗人的本身,而是一种低层身份的逃离,向另外一种身份的向往,是儒家文化官本位思想的价值体现。
男一号不是诗人,他是一个蜷缩在社会底层而又不甘心的普通人,想通过追求诗人的光环,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还不是诗人的时候,他写的诗,是写给自己的诗,被一一退回,不能发表。
讽刺的是,当他当上作协主席后,写了一本本的诗集,将办公室的书架都装满了,但当仰慕者拿出其中一本让他签名收藏时,他却没有一点欣慰,只是苦笑,因为这些能发表的诗,都是写给别人的,他觉得不值一提。
当他成为作协主席,当他为举办诗歌大会的经费发愁时,准备牺牲自我换取经费时,他的挫败感,让他的诗意阳痿了。
女一号才是一位生活中真真正正的诗人,为了理想,放弃自己深造机会,只为照顾诗人的起居生活,自己学刻蜡纸出诗集,在社会上下不断的走动,最终把自己打造成女强人,但她最后却像影片中的诗一样,一句也没有出现,甚至像红色毛线裤一样被抽散了线,像诗人的味道一样,溃散蔓延在四处,无从拾取,消失不见了,却又无处不在,她变成了诗。
男一号找不到她,在高档的饭店找不到,在万元户的公司找不到,在工友的按摩店找不到,却在活在记忆中患老年痴呆的看门大爷的口中找到了。
经济社会的大潮,要将伟人塑像旁的工人宿舍推倒,宿舍里有她的红色毛裤的激情,有他原来真正的生活,他决定和那些墙一样一起倒下了。
在严重内卷的经济社会,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多少愿意成为'诗人'了,都在为了分数、名校,为了比较而烦恼,不比修炼德行品性,只比谁能利用考试和标准答案换取社会重要地位,就算获得了权力,他会记得自己的本质追求吗?
有权无德只会苦了大众,害了自己。
想做一个人生顺遂的'诗人',最初时应是多数的,只是受累于坏人坏思想坏欲望的牵绊,最终只剩下了极少数。
这是属于父辈的一个简短的时代。
似乎只是一段烟云,一代人的青春。
刚好是我的父亲那一代人。
85思潮刚结束的时候,全国的文化刊物也不多。
干这一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海子,顾城真的影响了一代人。
那个时候追求诗歌的人,都是很纯粹的。
因为就没看过别的东西。
在僵化集体制度的时代,这些诗意正是当时青年精神向往,而且是唯一的通道。
那些青春的激情与躁动。
反叛与不甘,都指向了这一个出口。
所以影片里很多人想当诗人,想当个诗人的女人的内化需求,在今天看来都很不可理解。
但在当时,的确是一代人的精神高地。
整个剧本来看,人物弧光还是比较完整的。
李五最后还是没能走出思想里的矿区。
这里确实是他的归宿。
如同张目说的,离诗歌近一些。
这个人物一生都在干这个事,但是其实离诗歌精神非常遥远。
他只是享受着鹤立鸡群的红利不能自拔。
但这最后的一步,确实离诗歌近了。
最后用这种殉道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全片抑郁的气质间接阐述了下岗潮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创伤。
这是一代人不可回避的隐痛。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剥夺。
如果要为这代人写一首诗,写一本书的话,也一定是归类为伤痕文学。
出品:艺术清渠作者:terri声明: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
“只要是你的东西,哪怕是你的影子和味道,我都要留着。
”当诗人李五沮丧的将自己埋在她的怀里,他的爱人陈蕙拿着他的退信,缓缓地说道。
一语成谶。
故事的结尾,一个落寞的背影,一种弥留的味道,伴随着赫然的“拆”字,不远处翻滚的尘烟久久未曾散去。
埋葬的是一份思念,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01当人们望向诗人,而他却希望等一等灵魂1陈蕙成就了诗人“我也喜欢你的味道,那是阳光的味道。
”李五搂着陈蕙,仿佛就是在拥抱着太阳女神。
陈蕙对李五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她认为李五离不开他,需要他的照顾,她把他当成了大儿子。
为他做饭,给他送吃的,为他放弃夜大学习的机会,为他将诗集编辑成册,为他争取获奖的机会……所有的牺牲,她都甘之如饴。
与其说她生活在诗人的身边,不如说她沉浸在自我构造的诗意里。
面对两次误会,她选择了沉默。
哪怕是最后的离开,她也一直在远远的观望着,“守护着”。
实际上,她是离诗意最近的女人。
这一走,她把诗人的灵感也一并带走了。
2李莉想做诗人的女人作为陈蕙的闺蜜李莉,既埋怨陈蕙为李五付出太多,又羡慕陈蕙是诗人的女人。
因为幸福的感觉,是无处躲藏的,显现在陈蕙含笑的眼眸中。
后来,在陈蕙与李五分开之后,李莉终于有机会给李五做菜时,她用高压锅煲的汤。
而李五喃喃着,如果是砂锅炖就更好了。
陈蕙曾经就是用砂锅给他炖汤,她就像是慢火炖出的滋味,醇厚而细腻。
这是李莉身上所匮乏的,所以她只能甘为拥趸,仰慕着李五,而不能成为诗人的女人。
3张义因陈蕙想成为诗人张义是一个有些玩世不恭的男人,他是李莉的男朋友,他的父亲张目也是一位诗人。
这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影响,反而是因为陈蕙而有所触动。
看到陈惠为李五默默的付出,把他的诗集用油印编辑成册的时候,张义也感叹着我也想做个诗人了。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
”4李冰下辈子想做诗人曾经是矿上的组长李冰,他曾经对李五说“这是一个需要时刻走动的社会。
”他鼓励李五多走动,也能顾及到诗人的情绪。
他说面子上的事得做,即使安排了工作,但是他对李五说可以找个地方发呆。
在面对宣传科科长来矿上,李五只是一个“嗯”字回应,李冰则回复感谢领导的支持,他们的反应截然相反。
懂得人情世故的李冰,后来选择了下海经商,顺理成章成为了大老板。
在一次聊天中,李冰谈及下辈子想像李五那样,当回诗人。
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向往被人拥着的感觉罢了。
02追逐“诗人”的位置,还是“诗意”的人生?
对于人心所向的“诗人”位置,李五也深深的在乎过。
曾经他也艳羡老一辈诗人张目被人前呼后拥尊着的状态。
在张目第一次读到李五的诗时,读出了极力想摆脱现状的情绪。
也正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李五不断渴求往上发展。
张目说过他的诗分为能发表的,还有写给自己的。
可是到最后,他连写给自己诗的能力都没有了,涌现出苍茫的无力感。
当李五如愿以偿,做上褐家山文联主席,也坐上了张目的位置之时。
他最终也是感慨着:“下辈子,我希望等等自己的灵魂,用一生去写一首好诗。
”“诗人”是一个被物化的形象,在那个时代,代表着某种权利与地位,人们趋之若鹜。
在改革开放之后,翻涌着市场经济的浪潮,这时候谁还看诗呢?
“诗人”的位置也随之没落了。
“诗人”,被一个时代所推崇,又被另一个时代所抛弃。
而真正离诗意最近的,实际上就是陈蕙,那是拥有阳光味道的女人。
03一步错步步错,错过之后的另一种人生影片里着墨不多的洪大姐,这条故事线也耐人寻味。
她与陈蕙相反,和一个非心仪的男人过日子。
她是车间主任,受厂里工人的拥护与爱戴。
但是她的女儿选择了一个矿上的男人,洪大姐苦口婆心的说道“一步错步步错”。
反被她的女儿指责,说她选择不喜欢的男人过一辈子。
结果在她退休之后,她女儿没了工作,女婿又下岗了。
她只好开饭店经营,填补家用。
如果她的女儿之前听了她的话……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那么到底什么选择是正确的呢?
假如在李五怀疑陈蕙的时候,她能够解释。
假如在李五说“滚”的时候,她没有离开。
假如后来他们没有擦肩而过……“人生诸事皆有命,到头来又是一场空。
”这是影片里矿上工人的感叹,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叹。
在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下,所有人全都是渺小的一粒尘埃。
人生没有那么多假如,错过之后便是另一种人生。
04她的毛裤,是最迷人的一道风景人的一生看似很长,暮然回首,能真正留下的、记住的,或许并不多。
曾经是门卫的杨师傅,后来脑梗了。
他说,一辈子真正记住一个地、一个人就可以了。
张目生前也说过:“一个诗人,这一生,要用心写好一首诗,一行诗,那就够了。
即使最后,不能有一首诗,一行诗,为我自己送行。
走的时候,我也要离诗意近一点。
”
毛裤,是陈蕙最独特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最迷人的一道风景。
扯毛裤,扯下的是过去的生活情趣,扯不断的是他们彼此的回忆。
爱,是相濡以沫。
爱,也是横亘在你我之间的缄默。
影片里的镜头拍得很唯美,火车的鸣笛声穿越在矿山之中,温暖的桔光在屋里点亮。
李五在物是人非的故地中,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庞,他的身上。
他曾经离“阳光”如此之近,如今他唯有默默流着眼泪。
祭奠他死去的灵感,他的灵魂早已迷失。
结尾让人痛心,却又是最好的安排。
【艺术清渠】WXID :yishuqingqu
一曲时代悲歌,是以记录的形式,温情的故事,温暖的态度,温度的情怀来呈现的,让我们回望8、90年代的光阴变迁,岁月更迭,思考当下,温柔的面对余生。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语言,导演真诚传达着情感,那灰暗色调里宋佳的一抹红,诗意的传递着苦涩生活中的远方,有一定时间积累的观者更会产生共鸣,太喜欢宋佳朱亚文的表演了,满足了对彼时有生活有理想的青春年华的情感期待。
大时代背景下一些青年人如何对待人生的起承转合,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诗人,爱恨悲欢求索交织挣扎,让故事更有质感,表达有张力,生活往往会更加真实而残酷。
当理想实现了,爱的人走了,心里空了,不知不觉把自己弄丢了,灵魂无处安放了。
记得在阿尔卑斯山下,有一个牌子,提醒游客,慢点走啊,欣赏啊!
观景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李五仰面哭泣,结束生命那一刻,泪目,他释放了情绪,终于解脱了!
爱还在,人没了,当宋佳趴在地上,诗意地表达着她的爱,不禁让人悲从中来,爱而不能得…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节开幕影片观于202009241800因为要赶下一部《阮玲玉》,没有听完导演访谈。
厚重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毛线裤,刻版油印,筒子楼轰鸣的工厂流水线非常舒适的沉浸感。
故事扎实,对白自然,演员到位值得一看。
诗人 (2018)5.92018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刘浩 / 宋佳 朱亚文期待更多这样叙事风格的中国故事。
片名《诗人》挺耐人寻味的,导演似乎没想也没能力表达诗意。
由此观感上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讽刺效果:“诗歌”和“诗人”提供的都只是干瘪的叙事环境设定,整个故事几乎没有关于诗歌精神的深度讨论,但又处处在强调——写诗、写诗…… 非常造作。
写诗的人不懂诗意,真正的诗意诞生于完全不写诗歌的人——陈蕙在完成对李五的极致热烈的爱中同时完成了自己命运的诗意,即使这诗意是大梦式的悲怆。
然而在导演的叙事逻辑里,她被降格到是完美妻子形象、是诗人的背景板,她只是太爱他…… 一个本可以挖掘得更有深度的角色,就这样草草被标签化为大多数男人都渴望的圣母般伟大爱情的化身……至于李五,一个背叛诗歌信仰的人,一个拿诗歌作为阶层跃升工具的人,怎么会懂真正的诗意呢?
他说陈蕙是他的太阳,他贪恋的却只是那束源源不断的温暖罢了,他永远不懂太阳为何发光。
(全员人物都塑造得那么贫瘠刻板,最鲜活文艺的大概是混混张义。
要看时代巨轮下小人物的命运,还是去看《地久天长》吧。
)另外推荐陈年喜的《炸裂志》,这才是诗人,这才是真正的(矿工)文学。
《诗人》这电影实在太烂了,寒酸且恶俗。
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导演水平不行,场景转换、镜头运用都特别生硬,拍的像大学生毕业作品。
第二反应是编剧水平不行,情节与情节之间非常跳跃,不好好讲故事,只会耍滑头;人物除了男女主之外都像是强塞进来的,闲了没事就围着主角转,都工具人。
最恶心的还是电影的人物,男女主夫妻俩仿佛母子俩,一个妈带着一个巨婴,这俩人怎么爱上的,没拍,怎么分开的,没拍,最后怎么样了,没拍,从头到尾都在糊弄。
影片名字叫诗人,男主是诗人,但并没有在诗歌方面有任何的具体呈现,从头到尾没有展示过一首诗,编剧压根儿不懂诗人这个群体,诗人二字不过是一个噱头。
而且,这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男人自恋、傲慢而愚蠢的幻想和恶趣味。
男主一个懒惰又幼稚的精神巨婴,女主不知道为什么爱得死心塌地,放弃上夜校机会只为给他做饭;女主同事对女主十分羡慕,表示想做“诗人的女人”;以及女主同事的男友,出场先耍一通流氓,令人作呕,但女主认为他只是没长大,而且后面剧情也印证了女主的话,让这个令人作呕的男人大发善心,帮助女主,乐于助人,使得人物看起来完全前后割裂。
也能看出一些导演想表达的,比如男主作为诗人也有虚荣的一面,想像另一个诗人一样做官,但做了官,生会变好之后却也像那个诗人一样写不出诗了,这构成一个循环什么的。
但说这些也只是硬从垃圾堆里捡破烂罢了,这个电影就是充满垃圾,浪费了宋佳和朱亚文的表演。
作为一个伪文青,对于自己的手速和脚力都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凑电影节热闹。
碰巧今年公司团建在东京,毫无计划地被同事拉去六本木看夜景,下地铁才发现从隧道开始就布满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隧道两边挂出了所有参展电影的海报,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美好了。
地铁隧道里海报之一,后悔没有拍更多,充满电影节气氛
地铁上来前往六本木的电影节宣传
你瓣女神Gakki对于六本木,此前唯一印象是《东京女子图鉴》,大概是绫初到东京最向往的港区高楼。
从环绕Roppongihill的任意地铁站出来,都可以看到这栋目前东京最贵的高大商业楼。
除了商场和写字楼,六本木充满了现代文艺气息,包括进行当代艺术鉴赏的森美术馆、深受游客喜爱的52层展望台,同时也是观赏东京铁塔最佳地点之一。
六本木观景台眺望下的东京塔随处可领取电影节的宣传手册,可惜没有中文版,40页的手册里介绍了参展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还有丰富的周边活动,包括讲座、音乐会、电影讲座和教学等等。
买票的时候听到旁边下沉广场传来很热闹的摇滚音乐,据说也是电影节的动漫Live Show。
这次电影节专门设置了汤浅政明的放映特集,令人心痒。
当然,以上文字主要来自我的瞎猜,毕竟日语水平很是苦手。
本想买当晚的《三夫》,特别想尝试一下在大荧幕看情色画面,可惜售罄,幸运的是买到了第二天的《诗人》,电影节期间TOHO影院不再上映院线电影,同时特设了售票处,可见对电影节和影迷的支持重视。
整个商场随处可见宣传,右下是特设的售票处
电影节会场导览
参展影片拍片和介绍
电影节周边活动第二日观影的体验也很舒服,除了硬件设备完美,开场广告也很有特色和质感(此处表示不会添加视频),和国内小众电影放映不同,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知是否算是日本老龄化的反映。
但同时这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喜欢文艺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诗意生活,而不似国内电影节往往成为现代青年加持文艺标签的聒噪狂欢。
屏幕和音效都非常棒,忍不住放低手机偷拍一张
皮质座椅,有座椅间隔和存包处,非常影迷和社恐患者友好了
观众投票,不知道是否会作为某些奖项的考评因素,emmmm有一种受到尊重的幻觉……意外收获是观影结束还有主创交流环节,导演刘浩和宋佳都到场。
但可惜的是与电影相关的,只交流了创作过程和演员评价,对电影本身的理解讨论不多,被气到的是在主持人表示只剩两个问题可以问的时候,中国粉丝竟然问宋佳你最近有没有吃锅包肉这种傻逼问题。
主创的观影交流环节时间宝贵,浪费理解电影的机会也浪费交流的初衷。
师娘很美对于东京电影节关注不多,最后说一点粗浅的感受,似乎东京电影节对中国作品偏爱沉郁文艺的年代戏,一如《暴雪将至》和《不成问题的问题》。
镜头的审美克制和压抑,有些过分的工整。
这部戏主角和大部分配角的情感变化都一目了然,反而张牧这个角色显得神秘有趣了起来。
诗人张目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几乎是所有人物的纽带,电影很少给他直接的镜头,多是别人口中眼中的侧写,工人羡慕的大诗人和大官,儿子鄙夷的负心汉和老色鬼,李武从崇拜到愤恨,最后却复制了他的生活。
张目一如中国式领导,说令人生厌的虚伪官话,以致他谈论诗歌是否真诚,对陈慧的关怀是否真的暗示勾引,都变得暧昧朦胧。
而陈慧对他的情感也进行了微妙的处理,她自然是全心全意爱丈夫,但似乎也不相信别人口中的张目如何猥琐,她认真看张目的诗歌会发出微笑,会把抄写的底稿专程送给张目的长子。
如果当时有机会,大概是很想问问宋佳如何去理解张目和她之间的情感吧。
TOHO电影院入口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诗人》既有集体的时代记忆,也有个体差异化的时代记忆色彩。
😅杭州大象点映和“转场”组织的放映刚刚圆满结束。
我也连线回答了观众提问(都很尖锐啊):🙃为啥票房这么低?
😇一共几个诗人?
🤓怎么指导年轻观众看懂时间线索?
🧐都删减了什么?
😂为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还将持续一个月点映和长线放映活动。
陈慧小心翼翼地帮李五整理退回的诗稿,并说自己都要留着, "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留着。
” 陈慧的这句话很动人,有诗意。
导演说,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他觉得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李五扯毛线裤的桥段很有趣 。
陈蕙每一次出现误会都不解释,有点费解。
可能情节需要吧,如果解释了,这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
是看到导演自己写的关于本片创作初衷,觉得他对当年的环境里对文化人儿的处境了解透彻才去看的。结果他说的那些东西在作品里根本没有,当年人们希望仰仗写诗得到尊重与仕途,落下这病根的人现在都还在,病也一直没好,依然为登一篇豆腐干文章要死要活,对这种情结的追本溯源才应该是重点。
没美感,没实感。
前半段特别好,后半段比较差
理想主义社会分崩离析,迷失于文学的精神寄养、酸腐自恋的文艺青年终成为被时代列车碾压的碎石废土。到头来,在动荡和变革中投入万般柔情予以迂回进退、辗转腾挪的女人,才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诗——电影架子拉得很大,却没有充足的血肉贯通其中。很多关键节点语焉不详,一些戏剧化冲突也制造得相当生硬突兀,导致最后连个故事都圆不起来,甚为可惜。服道化下了大功夫,年代气息拉满。
什么玩意,1.75倍看完,可是没有看懂,就知道朱亚文跟宋佳没羞没燥的做那事。
可能李五扯毛线裤的功力能让陈蕙死心塌地吧(笑)时代背景不懂不瞎说,我倒是越来越能理解这些“扭捏”的男主了,虽然现实中我还是得鄙视他们被自尊掩盖的懦弱本质
和诗无关,其实名字应该叫《毛裤》,千千万万个中国风爱情故事之一,没啥大毛病,没啥大惊喜。
宋佳有多好呢?穿着土气松垮的毛衣毛裤,依旧美得不可方物。冷不丁说出句不像人话的台词,也丝毫不令人出戏。以至于宋佳的角色中途下线后,剧作就肉眼可见地坍塌了。并非预想中矫情地讲文学和文人情爱的电影(此处@许鞍华),导演试图表达的“时代变迁下人物的选择与命运”是有被精准地呈现的,主角表演和美术也很扎实。可惜整体上有点僵硬,配角不时蹦出两句不符合阶级身份的台词,隐喻也太过直给——是那种觉得不错又打不出高分的片子。
平淡无奇,电影的视角电视剧的篇幅,冗长且过渡非常不衔接,剪辑差,关键还让人没继续看得冲动,最后推土机是报仇的吧,那么大影子也能看见了,编剧想去表达的东西简直是自以为是,唯一让人有感触的就是那个年代了。
镜头碎不拉叽…剧本辣鸡…台词既符号化又尬。男人看着想打死,女人想骂死。。总的来说看的气死。我就不喜欢看那年代那地方的电影,讨厌那时的生活方式。在影院看安静的情欲戏倒是让我有些呼吸不太畅…就一点点…宋佳蛮好看的,女二男二都蛮好看…看到最后,女人才是诗人。(山一第四届开幕
娶了个好老婆.. 没把握住.. 闺蜜也是硬.. 为了姐们也豁得出去.. 可收录.
还挺喜欢这个调调的。能get到导演想说啥,但是乱了点,而且关于80年代诗人们后来的命运,也并不是这么回事。带着镣铐跳舞,也没法放开手脚拍就是了。宋佳绝美。
时隔三年终于公映,整体视听语言其实是非常扎实的,美术和摄影也是非常不错。剧作上后半段急转直下,并没有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第三幕转折点。结尾还不错,宋佳的眼泪,也是时代的眼泪。
当朱亚文拿鼻孔怼镜头一脸阳痿地说要拿灵魂写一行诗的时候,我败了。
前一个小时:煤矿、国企、失意的落魄男孩和近乎痴狂的母爱。后一个小时:整段垮掉。宋佳这个角色,男性意淫出来的工具女性,令人不适,不懂宋佳为啥会接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诗人死了,诗人的老婆还活着。
婚姻之路不好走,文学之路不好走,但更难走的是每一个有些才气的人挣扎着想要在阶层国度体制社会的时代洪荒里想要混出一点头。
要不是“宋佳+朱亚文”这种荷尔蒙爆棚的CP组合,要不是令人向往的80年代大背景给故事兜底,要不是我一个人包了场………我至于现在还在影院里坚持着看《诗人》这种前后脱节刻意还不着调的影片吗🙃🙃🙃虎头蛇尾,前半部分看完还能给个80,后半部分直接离谱到8[再见]
美术不错,奈何导演野心大,不明白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故事
看的时候就想告诉simon 也看看。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