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山西话,很写实,充斥着山西老西儿的地方特色。
自己想独立做成点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现今,真难,具体到出家人身上,就更让人心酸不已。
讽刺的地方很多:1.找相关领导修缮佛像,科长说没钱,但另一边教堂的负责人送礼上门,科长马上笑脸迎人,并表示筹款修筑教堂。
2.找文物办,说让把古窗框拿来兑钱,又三令五申别自己卖违法,只能卖给他。
3.找大师兄借钱,师兄满嘴生意经,去五台山,让师弟入股给他看着自己的庙宇。
4.没法,坐等香火不上门,只能自己下山筹款化缘,却被警察当成骗子逮捕,末了国家规定只能在庙里筹集香火,不能出门化缘,更讽刺的是,警察下午不办公。
5.“小姐”们想帮着集资修缮佛像,其实是因为自己心中还有“惧怕”,怕报应,怕道德。
基督教的盛行,由它的道理,因为它相信“原罪”,每个人都惧怕自己的罪孽,所以要行善,要减轻自己身上的刑罚。
6.所有化缘所得被没收,路上遇到要算命的,得到了撕裂的钱,一个和尚,在路边买了个小佛像,愣说五台山大师傅开的光。
买了本算命书,研究了下就开始“骗钱”,却又都被小混混抢走。
7.听老乡说,之前做B超说是怀的丫头,化缘师父保佑说是小子,真生了个小子。
8.最后,终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和尚也被世俗侵染,不抽烟抽起了烟,为筹三千块,学会了说谎。
年轻的出家人一次次骑自行车往返于县里与村里的公路,摔倒在路边接着扛着自行车前行,拿稻草人回庙里代替佛像,被小混混抢走钱还被打一顿跟人家说是摔坑里,他只是为了实现最初最朴实的梦想:修缮佛像,保住自己承袭的这个上百年的寺庙。
结果路越走越偏,被汹涌的世俗之流冲出去很远,那个淳朴的本我已经消失不见,因为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他只能低头,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坚持。
最后的结局真是悲剧。
宁浩作品,永远不缺少曲折,他总是变着方的折腾主人公。
还没毕业的他,最后也不让主人公有个好结局,比黄渤、郭涛倒霉多了。
这部写实的片子让我感慨良多,超出了140字,写了我的第一篇影评。
在一个以杀羊为生的小村庄南小寨,有一个古老又破败的小寺庙,寺庙里的人都另谋生路了,只剩下一个老实巴交的和尚。
年关将近,和尚想收拾一下小寺,以便承接十五的香火,不料佛像坍塌无法补救,修新佛像需要三千元,为了这笔钱,和尚四处奔波求讨,遇过白眼、进过局子、撒了谎、骗了人、挨了揍……新佛像好不容易修成了,却得到寺庙即将被拆的消息,和尚茫然无措地站在那里,不知在想些什么……《香火》是宁浩执导,李强等主演的剧情片,也是宁浩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影片上映于2003年,全片采用山西方言对白,看起来像是纪录片一样,给人真实之感,更能觉出影片幽默讽刺得辛辣刁钻。
和尚要修佛像,不是因为笃信佛法,只是为了承接香火,这目的就很人间,这故事就注定是个人间的故事。
所以你会看到推诿责任、收受贿赂的官员,喜钱财、买摩托的和尚师兄,装瞎子算命的骗人团伙,想帮忙却遭嫌弃的妓女,家徒四壁却重金求神的夫妻,重男轻女的婆婆,哄骗女人的渣男……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展示了人间种种,像一锅大杂烩,“食材”丰富,但并不十分追求色香味。
这就让观看影片的人有些为难:说它好吧,确实不够精彩;说它不好吧,表现了那么多,也着实难得。
如果非要说影片的好处,那就是它似乎提示了一些问题,引人自己去思考:其他人都走了,只有这个和尚留下来了,不是他对寺庙有多大感情,是因为他就会当个和尚。
如此怂批的一个和尚,却为了三千块钱,开始坑蒙拐骗,这世界果真能让人疯狂,且如此地轻而易举。
有人说: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没错,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和尚的影子:对权势的怯懦、对暴力的恐惧、对善良的欺压、对他人的怨怼、对事情的执拗、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在某一瞬间,我们是可以与和尚共情的,甚至回想起自己相似的经历。
和尚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底层百姓的不易与不堪。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的路似乎有千万条,但真正能让人走通的却屈指可数。
和尚也想走正规道路来修缮佛像,可正规的道路走不通啊,他只能不断地降低自己的底线,靠愚弄欺骗更穷苦的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世界就是如此等级森严、制度明确,向上的诉求总是很难得到满足,向下的抢夺却通常要容易得多。
佛说不可妄执,和尚历经曲折也要重修个佛像。
佛讲善恶因果报应,笃信佛法的穷人都上了当受了骗。
和尚不信佛,只为一炷香火,这就是人间的故事了。
我个人认为宁浩《香火》比《疯狂的石头》更真诚!
当然《疯狂的石头》是商业的,一定要更市场化才有票房和正比例回报。
主要是娱乐的作用。
灰色和晦涩的《香火》是一部学生时代的作品,只能用学术的眼光去看了。
拍摄的质量是很难上院线的。
但内容和思想是一流的!
《香火》让我想起我的河北老家,那里也生活着一群靠天吃饭的人。
羊、善、佛,影片中的和尚是为大家还是为佛,还是为了自己?
让我再回忆回忆一些破碎了的片段:村里的佛像塌了,和尚借上一辆破自行车去县城寻求主管部门帮助。
预算需3000元!
年末,主管部门人员应酬着各方来宾,并认真准备着上级单位要求的各项政治活动!
县城政府是个清水衙门,大小公务员也是有苦难言,文物部门也要靠文物养活自己!
村里的庙破落不堪,没有可以当的值钱宝贝;化缘是个不错的买卖,至少比乞丐强!
被警察撞上,你总没有理,又碰巧在年根上,化缘的非法所得和卖淫嫖娼性质一样!
小姐也是人,可谁会让你当婊子又立牌坊?
佛怎么能让一群小姐塑身呢?
原则问题!
到处都在严打,表哥的发廊也被查封,只有算命的人还可以原地画圈,和尚更适合!
算算男婚女嫁,只要他们高兴,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否如人意,赚钱有时很简单!
被黑道痞子洗劫的痛苦感就象是蹲了一下午的班房,两者的区别无非是肉体和精神!
操,佛难道就这么难修吗?
让信佛的人掏大钱!
和尚有幸去帮别人瞧病,张口三千!
佛,金光灿灿!
香火点燃。
只是为什么要站在高速现代化交通枢纽的交叉点上等死?
写到此,我不禁长叹,和尚!
只可惜你的庙太小!
海客小树
南小寨的和尚有个深植于内心的图式:和尚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所以佛像坏了必须得修。
但本就生活窘迫的他,无力承担修佛像的费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尝试,走正规渠道向直管部门进行申请。
但每个岗位都有上级制定的目标,南小寨的佛像修缮,与他们的岗位目标无关,且不涉及他们的自身利益。
虽然和尚言辞恳切,但最终还是得到个他们也没有办法的答复。
换了个文物科碰运气,迎来了第一次的转机。
文物科刚好需要旧窗框,拆了俩来卖。
(这里给我穷人卖血、或出卖身体健康换钱的感觉)但好歹估价两千,修佛像有望了。
没成想年前都关账了,得年后才能拿到钱。
这样没法赶到正月15前完工,而正月十五那天的香火钱,是一年中主要的收入来源。
他开始了第2次尝试,向亲近的人求助。
先是找了开发廊的表弟,再是拥有更大寺庙的大师兄。
但别人怎么会为你的愿望买单,哪怕是亲近的人,最多给点小钱救济,或推荐下其他出路。
这也让和尚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
第3次尝试,擦净尘封的铂,开始化缘。
在与城里人接触中,他原先单纯的规则也被打破后重建。
他发现想让人掏更多的捐款,得给一些虚名,比如在功德碑上刻名字;得应承下他人的心愿,比如哪怕B超做了是女孩,也要说功德会保佑生男孩。
踏遍了城化了一千多,本以为有奔头了,没想到被警察看到,怀疑行骗抓进了警局。
虽然最后身份得到证实,但国家禁止化缘,钱被没收。
这个阶段他开始学会说谎,但底色还是虔诚和善良的,所以他能打动关押在一起的卖淫女,从而让她们想筹钱塑像、做些善事、洗刷罪过。
也是因为这样的底色,导致他没法接受卖淫女的钱。
机缘巧合,在路上碰到想让他做托看面相,发现这是个路子,于是他开始了第4次尝试-摆摊算命。
这个阶段他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正途,发现不行,开始彻底的行骗。
利用人性、社会规则,钱确实好赚了不少,但没成想早就被几个混混盯上。
收摊时,不光钱全被抢光,还被暴打一顿,眼镜腿也折了。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着城里庆祝新年搭起的火塔,废了多少人力物力只为一晚的燃烧,而自己只想修个小小的佛像,却这么的艰难。
和尚在此时彻底的转变了。
回家路上,载他的好心人提到之前化缘时想要男孩的那家,最后竟真生了个男孩。
大家在传他的神通,而自己邻居的老婆瘫痪一直治不好,也想让他看看是不是中邪了。
和尚当机立断马上就让载着去了,而且即使知道对方为生病花了不少钱、家境贫寒,还是开口要了3000。
这些过程中,发现和尚变化、学习、适应新规则的能力还挺强的。
但同时,他也丧失了原先的价值判断,开始说谎、抽烟、重视形式以谋求更多的财富。
实现了修佛像的目标,但丢失了对信仰的虔诚。
虽然他一开始修佛像也是为了温饱,目的并不单纯,但社会染缸的浸染依然让人惋惜。
故事的最后,佛像终于修好,金光熠熠。
公路局的人却在门口测算数据,画上了拆字。
忙活了这么久,终究还是一场空。
环境是不受控,且变幻莫测的。
我们的人生也可能碰到类似的事,还是应该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结果就随缘吧,否则容易心态失衡。
我看电影都很理想主义,比如到那个男的塞给他一百块钱求他说好话骗骗他女朋友的时候,我非常希望他能在犹豫之后把钱还给那个男的,但还是能帮他说好话,虽然这种行为也算是成人之美,但毕竟是拿了别人钱,总觉得从道义上讲很不对劲;还比如,最后佛像落成他开光的时候有人在庙门外搞测量的时候,我以为是政府终于发现这座百年破庙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小和尚这么长久的坚持总算有了回报,从此以后再不为他和庙的命运奔波。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这就是宁浩的高明之处,他就是讲一个小人物,一个被社会逼迫的快没有饭吃的小和尚,他只认一个死理,他当惯了和尚,他不会还俗娶媳妇,更不会扔下自己的破庙去大师兄那个好庙里过好日子。
于是他拿了别人的钱,帮别人说善意的谎言;最后小和尚站在那堵写着大大的“拆”字的黄土墙前,呆呆的痴痴的,我想那时他一定想到底是因果报应还是四大皆空?
一个小人物的一件小事却控诉了一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的诟病。
尽管有人说这个小和尚用了一些卑劣的手段,似乎在说主角是个相对不够正面的人物,但我还是习惯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主人公。
小和尚本是单纯的,他的目的单纯而明确,修庙修佛像收香火钱让自己活下去。
可能这是和尚的一个传统观念,至少他在坚持一种生存下去的信仰。
他以为政府会帮他修,谁知道政府的人敷衍打发了他。
在政府大院有一些细节与小和尚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极浓。
他们搞文艺节目,朗诵的内容都是赞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把所有的垃圾都留到昨天,共同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还有那个小安,看似要拿吉他给《杜十娘》伴奏,让人不禁失笑。
打牌休闲,收礼修教堂……这都是对社会风气官员习气的揭露和控诉。
还有在派出所的那段,派出所的人出于对“人民负责”推断他是骗子,其实应该是觊觎他化缘的钱吧,他们放走了人没收了钱,他们抓来了妓女象征性的关押了一下,最终还是要收罚款。
而妓女们的窃窃私语却在那个时候比那些表面正义实则龌龊的收罚款人员更具人情味。
在别人都沉浸在喜洋洋的过年气氛之时,小和尚连这以后的吃饭生存都成了问题。
多次碰壁,短短的几十分钟描写,这个人物要活下去,要坚持自己的生存理想,必须转变,他于是被迫异化。
化缘、算命、骗人。
他终于筹到了修佛像的钱,庙虽小,我是主,小和尚认真的做着开光仪式,我想那时的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香火距离观看香火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所以现在只能凭着记忆大致刻画一下心中的这部影片。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宁浩第一部电影,香火对于他的意义不可谓不重要。
正是香火在国际影坛的成功,使得宁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开始得到大家的赏识与称赞。
也为他今后的电影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电影的剧本早在开拍一年前就已经写好,但是因为投资的问题,一年之后,深知不能再拖的宁浩毅然拿出自己的十几万积蓄自己拍摄。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庙的和尚因为佛像坍塌而四处筹款修佛像的故事,在我看来本片具有非常讽刺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和尚的动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了礼佛敬佛而去奔波,小和尚为的,是佛像带给他的香火钱,另一方面讲,宁浩也用这个形象暗讽了那些仅仅为了好吃懒做而遁空出世甚至用佛来敛财的一类人,延伸到本片,政府工作人员也属于此类。
这点上,从和尚另外一个身处大庙香火旺盛的师兄的所作所为中便可见一斑,他比小和尚来的更加直接和赤裸裸,毫不避讳自己已经把佛门当成一个上班单位,把升迁当成是发财渠道的想法。
可惜他不知道小和尚的算盘,因为村里的女教师已经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又怎么舍得离开那个清水衙门?
毫不夸张的说,在掩饰自己这一点上,小和尚做得非常到位,为了多看女教师两眼,还要指着她哥哥的照片来掩盖自己。
而当自己和小姐被关在拘留所以后,从他的行动中还是能看出他对使用小姐的钱来修庙的意愿并不像他口中那么坚决,不然他也不会在搭小姐回去之后还跟着进了歌舞厅。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他的淳朴,但是后来他用假佛像欺骗别人钱财的行为就彻底将他本身否定了。
事实上佛门对于化缘是允许的,但是对化缘的僧人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化缘的范围,化缘得到的物品以及该有的礼节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小和尚已经不能算是佛门中人,也许他口中所说的“附近都是杀生的,需要庙”是事实,但是这个庙对于谁更重要可能大家都心知肚明。
本片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语言了,可能我是山西人的缘故,对于这部影片中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体会尤其深刻,一个语调的变化都有可能将人的心态完全颠覆,好在演员的演出十分到位,自然而生动。
这在宁浩之后的几部影片中都看得出来,他对于演员的选择上的确拥有很高的天赋,也这因为如此,他的影片才那么的富有生命力。
会讲故事是一方面,慧眼识人更是重要的一方面。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而这一时期的题材对于中国导演来说,是非常好的创作源泉,从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举成名到贾樟柯的《小武》《三峡好人》都是如此,以至于有人说,外国人通过这些优秀影片认识到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式国家。
诚然这类影片的确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没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也毫不留情的揭开了我们国家被隐藏起来的那些矛盾与不公。
也许我们还是应该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再来考虑外在的形象比较好。
也就是在这一个时期,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人心的沦丧,连庙里的和尚都已经染上了一身的世俗气何况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的其他人。
地方政府机构尾大不掉,养的尽是靠纳税人生活的吸血鬼,他们甚至不如那些出卖肉体的小姐高贵;宗教要依靠送礼来得到本应就属于他们的资金;小和尚开理发馆的亲戚组织卖淫;街上的流氓欺负弱小无人主持公道;假装盲人算卦的男子对欺骗别人驾轻就熟;重男轻女;得病不去医院求菩萨;殊不知,菩萨还忙着数钱呢。
种种弊端几乎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而作为中心的和尚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讽刺的重点,虽然影片中这个角色走投无路,受人欺凌,但是这丝毫不能减轻他自身的罪过,影片需要这个变质的和尚用他的足迹告诉我们,现实是什么。
影片的最后,在贯穿始终的“阿弥陀佛”歌曲中,宁浩依然用惩恶扬善来结束故事,只不过这一次,和尚依靠欺骗得到的佛像以及幻想中更多的香火钱随着拆迁令的到来而宣告破灭。
也许对于宗教来说这也是一个警示:礼佛不是跪在佛前磕多少头捐多少香火钱,而是从内心来向善。
同样,爱一个人不是给他买多贵的礼物,而是在他感到寒冷的时候轻轻为他披上一件御寒的衣服。
那一撮佛前的香火,代表的不是世俗的钱财,而是我们的心。
--没想到这段感想5年后的今天还在有朋友评论,说实话对于剧中的情节早已遗忘了,这段貌似影评的话,我也无心再读:当年或许对一件事情是这样解读的,但是经历过人生很多的或成功或失败之后,一定会有新的,不同的感悟。
感谢你们愿意进来评论,诸位也一定是热爱宁浩导演的朋友,能做的不多,就是继续支持宁导和中国电影吧。
写于14年8月
和尚和自行车和尚筹钱明面上目的,为了修倒塌的佛像,有佛像才能有香火钱,才能活下去。
至于暗线或许还有其他目的,比如个人私信等,姑且不表。
既然有了目标,那就想办法搞它。
正常的找组织,亲朋好友,搞不到;那就见招财招,别人能乞讨,我就化缘,别人能算命,我也能做法,只要能来钱,那就整。
谈信仰太高大上,不至于,只不过卑微的活着,但至始至终,小和尚从没抱怨放弃,一直在努力地活着。
虽然最后的拆字,宣告了出发的目的就已然错误,在别人看来白忙活一场,那又怎样?
佛像立起来了。
和尚为修庙攒钱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合法 和 不合法 的阶段。
合法的阶段,他尝试过找县里的宗教管理机构,却因为没有像隔壁基督教堂一样上供被赶了回来,被踢皮球到文物局,文物局暗示他拿庙里的文物来卖,结果被打了个欠条;去找已经还了俗开了发廊的大师兄,大师兄的发廊被扫黄了;还在开庙的二师兄手头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无奈他走上了化缘之路,就在化缘一点点攒钱有了奔头的时候,他被警察给抓了,在拘留所他遇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几个和他关在一起的妓女。
妓女和僧侣是个非常有趣的母题,在中国,笑林广记里编排了一大堆这种段子,在西方,则有著名人物被耶稣点化的抹大拉的玛利亚(不过我查了一下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妓女这事似乎不是圣经原文而是后人编排的,有圣经学者甚至怀疑他是世俗的耶稣的老婆)。
处在根本没有道德观念的假和尚和博爱人间的上帝之子这个spectrum正中的主人公显然还是有自己的宗教坚守的,他坚持不碰妓女们为了赎罪凑的修庙的钱。
而这是他奇幻之旅上最接近无伤完成任务的一次。
这又涉及到上次我说的《金陵十三钗》里隐喻的不贞洁的女性的生命价值问题,显然主人公和尚对此是认同的,于是他拒绝了。
但这也是和尚黑化的起点。
正是因为坚信自己作为高尚事业从事者的想象被和妓女共处一室的现实粉碎,从公安局里走出来并被没收化缘所得后,他彻底放飞了自我,走上了招摇撞骗之路。
不幸地摆摊算命被小流氓打伤后,终于和尚靠卖开了光的法器给病人攒够了修庙的钱,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庙里,重新塑造了那做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的泥塑木胎。
这佛像干净吗?
很难说。
为了正义的目的,手段的非正义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容忍是个老生常谈的哲学话题,而和尚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和手段都太复杂了。
他说他的动机是,他驻牧这个教区是以宰羊为生的,业太重,没庙不行,然而“一年就指着十五这点香火”这句意思是经济主义的私字一闪念也不经意间流露过一次;手段上,虽然最后靠的是坑蒙拐骗,可他也坚持了不能拿妓女的脏钱的原则。
所以,佛像干净不干净,和尚本意好不好,是这天杀的世界让和尚同流合污了,还是和尚本来就是物欲横流的黑暗世界中不那么纯洁的一部分呢?
这实在是不好回答。
不过据说,和尚可能把经念歪,但仏祖的本意总是好的。
和尚历经千辛万苦修好的神像,在影片最后被开着松花江小面包的几个县公路局的工作人员用一个大大的“拆”字宣判了死刑。
如果说这就是佛祖安排的报应的话,那大概他的确是觉得我们的主人公是扛着佛像反佛像了吧。
阿弥陀佛!
佛塌了。
上报、化缘、算命,都不好使,或多或少地都引来暴力。
万般无奈,柳暗花明,一个大病人求缘,花钱的意向很重。
于是修了佛。
兴致正起,看到庙外一个“拆”字。
为了路,上面把佛连同庙一起趟平。
很妙的缘分,佛塌了,但是佛没塌。
为了修塌掉的假佛,佛塌了。
所以,关于世上所有的因缘际遇,看清是泥佛,还是心佛。
然后,再拜下去。
和尚把支佛的树枝下的黑布拿走,补鞋。
男人杀羊,从脚吹气。
佛祖倒地上烂了,和尚到小学找男人的妹妹,修自行车,想去县城找领导修庙。
时间改革开放春风下,地点类似于县委大院宗教科,科长以抓大放小,小庙都排不上号。
科长让他还俗哈哈哈,或者去投奔大师兄。
教堂大姨送礼,科长询问教堂修缮计划。
和尚又去找了文物科,科长指挥女人练歌。
和尚最后见了还俗的理发师哥哥。
和尚化缘要钱,被警察抓了,结果和妓关到了一起,小妹说做这一行死了要下油锅,和尚说做善事能抵,小小妹提出花3k修缮,妓修佛,但是和尚嫌弃小姐的钱,和尚交完罚款,送小姐回夜总会🪩。
一人找上和尚拿一百块的一半做抵押算命,说姻缘合适。
和尚买了十几块的小佛,《人生预测万年历》,在胡同口摆摊算命。
结果被小混混以没交税为名殴打抢钱,另一个算命瞎子摘掉了墨镜,讽刺。
和尚推着自行车走在热闹的广场上,落寞。
雪地里,和尚扛着自行车回村。
遇到三蹦子搭车拉回家,被告知比妇产科医生还厉害,生了男孩,然后又要他看中邪的村民,真狠啊,要三千。
佛像也修起来了,男人给了和尚一个念经机,和尚打趣到自己要下岗了。
公路局来量尺寸,告知和尚要修一条致富路,庙正好在路基上,过完年就要拆,转达文物局的话,不是清末窗子,而是民国,让他再搬回去。。
贾樟柯出镜石头,宁浩摄影。
《香火》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不过寓言仅仅是寓言而已,并没感到现实的冲击力
阿基考里斯马基式的悲剧,从头悲到尾
tui
写实的过头,而且能看到之后的影子
模仿贾樟柯的拙劣之作,主角说话根本听不清
挺好看的
这社会有原则也被洗成没原则
宁浩处女作,大师相毕露
太可怜了,难为他了,筹齐了钱却要被拆了,经历那那么多
自力更生,逼良为娼。
与其说电影,倒更像一部辛辣精悍的小说。而且这电影也太不宁浩了吧。每个导演的处女作都会让你心里哏儿一下。
肤浅,虚伪,匠气,刻意,功利,野心十足!!!PS:佛像崩塌可以重新塑,可是信仰的崩塌……就好像电影是导者心境的折射,一个太想成名,急功近利的导演是不可能拍出深层次的好片的!!!
8/10。信仰与生存规则面前每个人都露出了真实的嘴脸,基层干部绿灯只为钱礼开宁修教堂不修庙、靠文物生财吃回扣,民警吃了妓女吃和尚在劫财时了无身影,佛在情侣、小姐和病人家属那成了寻求信仰的消费,和尚为了帮杀羊为生的村子赎罪这一理想顺从了现实,涂漆画彩的新佛沦为赚钱工具而心中的佛也塌了。 @2017-10-21 11:25:22
7.9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是找熟人帮忙不如愿就背后骂他娘的人我是对待领导唯唯诺诺的人我是对待警察低声下气的人我是对待流氓认怂挨打的人我是与妓女讲善恶的人我是与病人谈生意的人我是拿信仰化缘的人我是良心被羊吃了的人我是不信邪的人我是被生活整的哭笑不得的人我是你每天照镜子都会看见的人
很学院派的黑色幽默,差点以为贾樟柯拍的
看似拖沓节奏的整个过程,却把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给拉长了。
佛像的坍塌预示着和尚筹钱之旅的展开,他想到过政府、师兄、表哥、化缘等方式,现实的正常世界在和尚这里成了非常世界。那里的很多规则是和尚不知道的,这才有了受到启发的和尚去算命一说,打趣的是,那辆从来在归去途都会掉链子的自行车在和尚骗到3000元后终于没有再出毛病,但等着他的是更大的掉链子
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现在才看这部宁浩处女作。第一观感:特别特别喜欢。和宁浩后来的商业片作品完全不同的一部极具粗粝感的文艺片。故事写的特别漂亮,一个和尚被社会改变失去初心的故事,饱满曲折,还有些黑色幽默,结局大大的加分。如果宁浩当初不走商业片路子,也能成为一个一线文艺片导演,这人太聪明了。有很多人说匠气太重,拜托,这只是一个20多岁的学生毕业作品啊!作为一部处女作,真的无法苛责太多。至少在我心中这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品,哪怕没有处女作的滤镜,也依然十分出色。确实有贾樟柯的影子,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比贾樟柯前几部作品还要好。影片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无力感和世事无常的结局我可太喜欢了。8.8分。
很有风格,很有才华,很有野心
庙再小,也是家。那时候的宁浩,有他自己的延续,如今十几年恍然而过,除了钱在贬值,其他的什么都没变。那面刷着“拆”字的墙,正是当代中国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