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 Manoj Sharma (Manoj Kumar Sharma) 确实是出身寒门,他的种姓 Sharma 是婆罗门,家庭经济条件的确不太好,所以是「寒门」。
但在印度社会里,打扫厕所这一类的活儿是绝对的低种姓的工作,轮不到他干的,电影对原著中的几个细节做了巧妙的嫁接。
女主人公的名字 Shraddha Joshi,也是个高种姓。
这是两个人得以交往的前提。
有些电影解说,一上来就说 Shraddha Joshi 种姓比 Manoj Sharma 高,这是胡扯。
至于电影本身,非常精彩。
虽然说的是一个关于现代版本的科举考试的故事:世道艰难,家人受辱,明志发奋,寒窗苦读,佳人相伴,友人力助,考官责难,咸鱼翻生,鱼跃龙门。
科举制度并没有废除,很明显,在印度还有保留。
面试通过后,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故事的真是原型在 2005 年通过 IPS 考试,全国排名 121。
现在他在 X 上还有账号,没少为电影宣传。
以后仕途应该会更进一步。
至于我国的考公,你那吭哧吭哧考上了也明明就是个小「吏」啊。
还他妈的「上岸先斩意中人」呢,瞧你那点出息。
我给电影打了四星,是基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的四星是给正主为考试为学习不懈努力的四星。
向来这类励志电影,大抵是主角受挫最后一步步踏上成功,大伙看的也热血沸腾,皆大欢喜。
这部《12年级的失败》也是如此,但我有一个疑惑,印度为什么一个坏人都没有?
在男主哥哥受到欺凌,有正直的警察帮他撑腰。
在男主来到异乡,身无分文,有善良的饭店老板给他饭吃。
在男主考试被取消,有好心的富二代带他去大城市合租买新衣服找关系。
在男主手足无措一贫如洗,有茶馆老板给他家里寄钱给他安顿住处。
在男主迷茫失去希望,有美丽女友一句“我爱你”激励男主去颠覆这个世界。
在男主对主试毫无把握,有专业人士为他指点迷津。
在男主面试夸夸其谈不被看好,有考官替他说话。
这些漫天来的帮助,哪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男主每日高压生活下本身人格崩坏。
导演,我很好奇想问你一句,印度真的就一个坏人都没有吗?
都说厄运专挑苦命人,男主的厄运又是什么呢?
男主一次次的失意,撑死也只是考试没有准备好,作文审错题目。
导演,我相信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但你也不能把这样一个有如神助的成功案例放出来,而否定那剩下的十九万八千人的努力。
我了解到这部电影闯进豆瓣250且名列前茅,可惜你是印度导演,你也并不会知道你这部所谓的励志电影,在我眼里也是无异于电影里的“作弊”一般。
【本文转载,目的为了更清晰了解印度行政制度】原文:深度 | 一文看懂印度行政官职体系!
(qq.com)南亚研究通讯 2021-10-07 23:19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印梵华 ,作者梵华居士中印梵华.客观了解中印,冷静思考本文共6762字阅读预计17分钟编辑 | 穆祎璠江怡
托人办事在中国和印度都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特别是经商之人更是深谙此道。
因此,中国人进入印度市场,都习惯性地会比较重视结交一些印度的官员,以期在关键时期能够保驾护航。
不过,令中国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是,印度的官僚体系似乎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谙熟于心的省市县乡的行政区划、部厅处科的干部级别,很难套用于印度,以致于闹出了很多笑话,多花了许多冤枉钱。
那么,印度的官员,到底谁才是老大呢?
小米在印度的发展红红火火,其准确的印度政商关系定位令人啧啧称叹,图片来源:cellit.in一、印度的行政区划若要找对BOSS,首先必须了解一下印度的行政区划。
虽然印度的行政区划同中国有类似之处,但是在地方政府的结构和功能设置上,还是同中国有不小的区别,这也就导致了印度官员的体系结构同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
印度全国划分为36个一级行政区,包括28个邦(States)和8个联邦属地/中央直辖区(Union Territory),都是省级单位(Subnational Entity)。
➤邦(State)印度的邦等同于中国的省,这个比较好理解。
比较特别的是,印度有5个邦的名字中有“Pradesh”这个词,该词在南亚地方语言中原意为“国度/Nation”,现在表示为“邦”或者“省”。
例如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意为安得拉人或泰勒固人的国度,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意为“雪之国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自然就意为“北方的省”。
➤县(District)印度省级之下的行政区划主要为District,约等同于中国“市”的概念,但是在中国正规的翻译中都称其为“县”。
刚开始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很纳闷为啥是如此怪异的翻译,一番查证后才明白,原来县比市大才是长久以来的传统,而目前中国普遍的市管县的体制其历史并不长久,最早是于1958年才在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辽宁省开始实施,并在80年代改革开发中才开始推广到全国。
在海外,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很多国家或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也是县比市大。
所以,咱们当前习以为常的“市比县大”的行政体制其实才是非主流。
用印度的泰米尔邦和中国的江苏省来直观的比较一下:印度泰米尔邦: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8370万,共设32个District。
中国江苏省:面积10.7万平方公里,人口8474万,共设13个市,95个县(含县级市和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印度的县比中国的市要小,但是又比中国的县大不少,介于两者之间。
差不多一个印度县等于三个中国县的大小,可以把印度的县看成一个低配版的中国的市。
➤地区(Division)在印度的部分邦中,存在着介于邦与县之间的二级行政区划——专区或地区。
专区或地区是区域协调性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若干个县的行政事务,地位要高于县。
但是在目前印度行政机构中,专区或地区的作用逐渐减弱,基本上已无实权,甚至在大部分的印度邦中,专区或地区已经完全被取消。
地区管理县的模式在我国解放后也曾是长期存在的主要行政架构,直到1983年中国开始积极试行地市合并的政策后才逐渐减少。
我隐约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淮安市原来叫“淮阴地区”(对应的翻译就是Huaiyin Division),下辖清江市及灌云、灌南、沭阳、宿迁、泗阳、盱眙、涟水、淮阴、淮安、洪泽、泗洪、金湖县1市12县,就是这种地区辖县的模式。
直到今天,地区辖县依然在中国的局部地区存在,例如西藏的阿里地区,新疆的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内蒙古的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以及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地区,共计还有十个地区行政公署。
中国西藏阿里地区行政区划地图,图片来源:阿里地区行政公署网站印度的地区概念要比中国的地区要大,约介于省和地级市之间。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江苏省(State)分成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地区(Division),那么苏北地区就包括了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这五个市(District)。
➤乡(Tehsil / Tahsil / Taluka / Block /Mandal)乡是印度县以下广泛存在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Sub-district),印度不同的邦或者中央直辖区中乡的叫法不尽相同。
如特伦加纳邦中有589个Mandal,泰米尔邦中有295个Taluka,北方邦中有327个Tehsil,德里首都直辖区有33个Tehsil。
目前,印度全国总计有6562个Sub-district行政区(数据来源:wiki.openstreetmap.org)。
考虑到截止2020年底印度有人口13.8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那么印度平均每个乡大约有21万人。
相比之下,截止2020年11月1日中国总人口数为14.4亿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而中国乡镇级区划数为39945个(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那么中国乡镇的平均人口为3.6万人。
因此,印度的一个乡人口约等于6个中国的乡镇的人口,可见印度的这个“乡”的概念同中国的乡镇的地位是不太一致的,倒是更接近于中国“县”的地位,但是体量上印度的乡只相当于中国的县1/2或者1/3县的大小,或者说介于中国的县与乡之间。
➤县辖区(Sub-division)类似于地区(Division)的概念,在印度某些邦的县(District)和乡(Tehsil)之间,还存在着县辖区(Sub-division),统管若干个乡。
印度的阿萨姆邦(Assam),比哈尔邦(Bihar),曼尼普尔邦(Manipur)等9个邦和中央直辖区沿用此体制。
➤村(Village)村为印度乡级以下行政区划中最为广泛存在的基层单位,这同中国基本差不多,两国平均每个村都有约17002000人左右。
中印行政区划级别参考对比,制图:梵华二、印度的部长和文官了解了印度的行政区划和政府结构,就可以一个萝卜一个坑般的理解印度每个层级的BOSS了。
不过,这里还必须提醒一下,印度的官员分为民选的部长和考试选拔的文官两个重要的范畴。
印度文官(Civil Service)类似于我国公务员,是印度国家政权体系中担负着管理国家职能的骨干官员,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印度党派,只是作为独立行政执行层面来落实民选部长政策的实施。
简单的说,印度民选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省级政府政治系统(Politician System)中的部长们(邦以下的地区、县、乡无选举),而部长们的决策交由印度的行政系统(Administrative System)的文官来执行(从中央-邦-县-乡形成行政体系)。
民选的部长可以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但是科举考试选拔的印度文官却地位相对稳固,是印度官僚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实权派。
(印度文官在下一篇文章中另行介绍)➤中央政府的部长和文官印度中央政府正常情况下每五年进行一次国家大选,通过角逐印度议会人民院(下院,Lok Sabha)545名国会议员(Membersof Parliament, MP)的议席来确定中央政府的组阁权。
人民院545个议席中,543名议员由民选产生,2名由印度总统指定,在人民院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有权组建印度中央政府。
在2014年的印度大选中,人民党及其联盟党派共赢得了336席的绝对多数席位(其中人民党砍下282席,已经超过半数),而到了2019年,人民党已经不需要盟友加持,直接赢得了303席的绝对多数,实现了中央政府的连任。
2014年和2019年印度大选得票前五政党统计,可以看出人民党BJP一骑绝尘,国大党INC已经日渐式微➤总理(Prime Minister)印度中央政府是总理内阁制,赢得中央大选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推举国会议员,经印度总统任命,成为印度总理,是实际上印度最大的BOSS。
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图片来源:莫迪官网虽然根据印度宪法,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兼三军统帅,但是由于国家的大权实际掌握在人民院多数党组阁的国家总理手中,因此印度总统几乎没有多少权力,更多的是名誉上的领袖。
话虽如此,印度总统访华,我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三军仪仗队也是不能少的,礼宾级别还是很高的。
➤内阁部长(Cabinet Minister)由总理提名报总统任命,是总理内阁成员,是仅次于总理的重要领导,相当于我国各部委的正部长,是印度各个部的头号BOSS。
➤国务部长(Minister of State)国务部长相当于印度各个部的副部长,不过这个副部长的实权就相当小了,并不具有独立的决策权,同我国的副部长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基本可以看作为部长助理的角色。
➤内阁秘书(Cabinet Secretary)内阁秘书是印度行政部门体系中的最高首长,直接听命于国家总理,极为位高权重,其职能包括:印度总理的首席顾问。
衔接总理办公室和不同的印度政府行政部门。
衔接印度民选政治体系(Political System)和非民选的文官系统/公务员系统(Civil Services)。
掌管内阁秘书处。
掌管印度文官系统,是公务员体系中的No.1大BOSS。
等等➤部委秘书(Secretary of Ministry)印度民选的部长很多都是不同党派中的政治型干部,或者干脆是靠党内领导人的裙带关系上台的,因此对于管理国家具体部门的业务可以说基本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甚至是一窍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不同部委中的部委秘书就实际承担起具体的工作,其角色类似于常务副部长,这点和我们中国人常规思维中的“秘书”是有天壤之别的!
如外交部秘书(Foreign Secretary),内政部秘书(Home Secretary),电子与信息技术部秘书(Secretary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等,都是印度极为位高权重的实权派。
图片左:印度前内阁外交部长斯瓦拉吉
苏杰生退休后加入人民党,被莫迪任命为现任外交部部长,是比较少见的懂部门实务的内阁部长。
➤辅秘(Additional Secretary)部委秘书下有辅秘辅助其工作。
辅秘的角色类似我国的部长助理。
➤联合秘书(Joint Secretary)联合秘书一般简称为“联秘”,一般主管部委中不同的司或局,类似我国部委中的司长或者局长。
➤司长/局长/主任(Director General); 副司长/副局长/副主任(Director)印度部委下的一些司局级单位的负责人有时候也用Director General(DG)的称呼。
印度旅游部一位领导的名片官职为DG,名字后面的IAS是金字招牌➤副秘*(Deputy Secretary),类似于我国部委正处级干部➤次秘*(Under Secretary),类似于我国部委副处级干部* 实在找不到官方的翻译,自己根据辅秘和联秘的翻译习惯和单词常用职务翻译习惯创造了这两个翻译。
三、地方政府的部长和文官同中央政府选举类似,在印度的邦或者中央直辖区,也是每隔五年举行一次地方大选,选举地方议会下院(Legislative Assembly 或称为 Vidhan Sabha)议员(Member of Legislative Assembly, MLA),在地方议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有权组建印度地方政府。
➤首席部长(Chief Minister)印度邦或者中央直辖区民选政府的最高领导是首席部长,类似于我国省委书记的角色,是邦里的No.1 BOSS,绝对的地方老大!
我与前安德拉邦首席部长巴布
因此,赢得中央政府选举的政党未必能够在地方政府选举中获胜,那么就会出现中央政府和省级地方政府分属不同党派领导的情况。
可想而知,控制中央政府的政党一定会通过国家机器去扶持同属自己阵营的地方政府,同时限制和打压竞争对手的地方政府。
这种情况加剧了印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印度内部的矛盾。
➤邦部长(Minister of State Government)邦首席部长任命,主管邦内各部门,相当于我国省政府下的各个厅的厅长。
➤首席秘书(Chief Secretary)首席秘书是邦或中央直辖区内政府行政部门的最高领导,或者说邦内文官(公务员)的最高领导,级别等同于印度中央政府的部委秘书,相当于副部级的领导。
首席秘书直接听命于首席部长,是极为重要的实权派领导,类似于我国常务副省长的地位。
有时,首席秘书身边会有辅助首席秘书(Additional Chief Secretary)来协助首席秘书的工作。
➤邦部门秘书(Principal Secretary / Secretary of State Government)邦首席秘书之下是主管邦内不同部门(Department)的邦部门秘书。
部门秘书协助邦部长(对应我国厅长)工作,类似于中央部委中的部委秘书协助中央部长工作一样。
部门秘书的级别对应于中央部委的辅秘一级,但是也可以调到中央政府担任联秘的工作,相当于我国的正厅级,在省厅为常务副厅长主持工作。
譬如我的这个朋友,以前的职位就是安德拉邦工业和商务厅的Principal Secretary,相当于常务副厅长,同时他还兼任工业促进委员长(Commissioner)一职,权力不小。
名片上名字后面的I.A.S(Indian Administrative Service)也是极为闪亮的金字招牌,这个也在下一篇文章中另行介绍。
邦部门秘书之下,还有一系列不同层级的秘书来协助工作,一般包括特别秘书(Special Secretary),辅秘(Additional Secretary),联秘(Joint Secretary),副秘(Deputy Secretary),和次秘(UnderSecretary)。
➤地区专员(Divisional Commissioner)地区专员由邦行政机构任命,非选举产生,是地区行署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地区行署目前更多是形式上的存在,因此地区专员其实并无太多实权。
➤县长(Collector / District Magistrate);副专员(Deputy Commissioner)县(District)的最高行政长官是Collector(收税官)或District Magistrate(治安官), 或者二合一Collector cum. Magistrate。
Collector的字面意思是收税官,这是源自英国殖民印度时期的产物,毕竟当时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搜刮资源,基层官员的主要工作自然也就是征税。
除此以外,Collector也需要负责辖区的治安,故也称为District Magistrate。
由于印度邦以下的地区和县不实行民选政府,县长也同地区专员一样是由邦政府直接任命(即省管县),因此县长实际上就是该地区的最高长官,有的邦称其为副专员或县专员(Deputy Commissioner)也是比较贴切,是县级区划中最大的BOSS。
根据中国人的习惯,Collector或District Magistrate翻译为“县长”更加符合标准汉译,不过根据上文的解释,其职能实际上更加接近中国的“市长”,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小看了印度的“县太爷”啊!
➤县辖区长(Sub-divisional Magistrate, SDM或Sub-divisionalOfficer, SDO)介于县长和乡长之间的次级地区行政最高长官,有的地区称为助理县专员(Assistant Commissioner),这是印度文官中IAS的起步岗位。
工作若干年后,有机会被提拔为类似副县长的辅助治安官(Additional District Magistrate,ADM),或者联合收税官(Joint Collector),或者辅助县专员(Additional Deputy Commissioner)等头衔,作为通向县长仕途的跳板。
当然,在印度文官序列中能不能被提拔,不光取决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在印度这样社会关系复杂、政商绑定严密、种姓层次分明、腐败严重的国家,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这大家都懂得。
➤乡长(Tehsildar / Tahsildar / Talukdar / Mandal Revenue Officer
乡征税官直接向上级Sub-divisional层级的官员(如SDM)负责,负责乡一级的征税、治安、选举、农业、土地等事务,类似于我国乡长的职能。
乡长身边也有副乡长(Deputy Tahsildar或Naib Tehsildar或Shirastedar)来协助开展工作。
➤潘查亚特(Panchayat)根据印度宪法,在印度的村实施村级潘查亚特自治机构。
潘查亚特意为“五人长老会”,这是在印度有着数千年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决策村中公共事务,解决村民纠纷,发展农业生产,预防疾病、提高教育等大大小小村中杂事。
,时长02:16印度电影《厕所英雄》中,是否能在村中建厕所这样的“重大事项”,就需要村中的潘查亚特五人长老会召集村民集体讨论决定印度文官介绍了那么多,估计很容易被绕晕,做个表格方便对比。
但限于本人水平,内容仅供参考:
印度文官官衔和级别对照表,制表:梵华四、印度的市长是干啥的?
可能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会感到疑惑,咱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市长,英文Mayor哪里去了?
难道印度没有市长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印度自然是有市长的,不过印度的市长和中国的市长可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印度,按照地域划分,形成了中央--邦(省)--县--乡这样的行政管理层次体系。
而印度的市则是在人口比较聚集,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立的自治管理机构,也就是自治市政府。
因此,印度市的概念是同地区人口数量密切相关的。
印度宪法并没有规定设立自治市政府的条件,一般习惯而言,100万以上人口的聚集地设立市政法人(Municipal Corporation),也有地区称之为Mahanagar Palika, Nagar Palika, Nagar Nigam, City Corporation等等;小一点的10万以上人口的聚集地设立市政工会(Municipal Council),再小一些的就成为那加潘查亚特(Nagar Panchayat)。
印度中部有640多万人口的海德拉巴
其角色是我国市政府功能的一部分,像一个大型的市政公司。
而且从隶属关系来看,市政法人并没有上级单位,也无下级单位,也的确像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地方国企的角色。
市政法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是市长(Mayor),这是由市政法人管辖区域内不同片区(Ward,类似街道办)民选的委员(Councilor或Corporator,类似街道办主任)选举出来的。
不过市政法人的实际管理却是控制在市政专员(Municipal Commissioner)手中。
市政专员是由邦政府直接任命的IAS文官,是市政法人中实际的BOSS。
因此,在印度有时会看到国内访印代表团会有安排某个国内市长和印度某个城市市长签署协议或备忘录的场面。
其实这两方面的市长虽然名称上是一致的,形式上也对等,但是由于中印两国国情不同其地位则是完全不相称的,有着天壤之别,印度的市长纯属是来打酱油的。
至此,印度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的主要官员中,谁是老大基本上应该有点数了吧。
中国人去印度发展,可不要再被忽悠了啊!
本文转载自“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2021年10月4日文章,作者为梵华居士本期编辑:穆祎璠江怡
据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了“铁饭碗”加入考公大军。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破300万,平均77人竞争一个岗位。
然而,有一个国家的国考,平均1千多人竞争一个岗位。
是的,那就是卷王的修罗场——印度。
印度公务员考试,号称“全世界最残酷的考试”。
印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初试、主试、面试,考期贯穿一整年。
考试内容五花八门,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环境、安全、危机管理、技术、经济发展、生物等各种领域。
闯过了这一道道鬼门关,才有机会进入最后的面试。
2022年,超113万名印度考生报名,最终只有933人成功上岸。
录取率1217:1,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就是这样一场卷生卷死的考试,报考人数却越来越多。
印度甚至限制普通人一生只能参与6次公务员考试。
这么卷值得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人考公是为铁饭碗,印度人考公是为了改命。
印度公务员的收入和待遇极为可观。
2023最新数据显示,印度人民月收入的中位数是2万多卢比(约合2千多人民币)。
基础职位的公务员月收入6万卢比,高级职位能拿到22万卢比,甚至更多。
而且印度公务员还配房配车,全家享受医保。
对穷人来说,考公是他们翻身的唯一机会。
2023年,一部讲述印度小镇做题家逆袭人生的电影《12年级的失败》,让全世界看到了印度人考公的疯狂。
《印度快报》盛赞它是这个愤世嫉俗的时代里,最能抚慰印度人心的励志电影。
中国网友给出了更为中肯的评价:科幻片。
豆瓣评分8.2。
不过在IMDb上,却有11万人评出9.0的高分。
确实,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村青年,在地狱级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大概有某种神秘的宇宙力量在加持。
12年级的失败12th Fail导演: 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编剧: 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 / Jaskunwar Kohli / Anurag Pathak主演: Vikrant Massey / 梅德哈·尚卡尔 / Joshi Anantvijay 类型: 剧情 / 传记上映日期: 2023-10-27(印度)片长: 147分钟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原型是印度人熟知的警官Manoj Kumar Sharma。
他出生于印度一个贫困家庭,最艰难的时期,甚至和乞丐一起生活。
终于在第四次参加国考时成功逆袭。
《12年级的失败》没有印度电影常见的大段歌舞,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小镇做题家的励志故事。
主角马诺吉出生在一个因强盗出没而臭名昭著的偏远山村。
当地贪官横行,老百姓生活艰难。
马诺吉的父亲也是个村官,但因刚正的性格,不愿与上级同流合污,因此被停职惩罚。
为了讨回公道,老马前往首都上诉,从此音信全无。
马诺吉从父亲身上得到教训,认为诚实毫无意义,他选择投机取巧。
当地学校有古老的作弊传统,允许学生打小抄,老师甚至直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学校升学率有了,学生也拿到成绩,皆大欢喜。
至于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没人在意。
然而那年,村里新来的警长杜申特,阻止了集体作弊。
受到杜申特的影响,马诺吉没有继续作弊。
这位正义的警长,让马诺吉有了人生目标。
之后的3年,他刻苦学习,为了参加省考,成为像杜申特那样的警察。
省考的难度没有国考那么高,考上了也只是一些地方小职务。
至于国考,马诺吉压根就不敢想。
为了去省城参加考试,奶奶将毕生积蓄交给了他。
马诺吉带着全村的希望上路了。
然而,刚到省城就遭遇行李被偷,流落街头。
更惨的是,当地政府破产,不再招聘警察,那年的省考取消了。
三年苦功毁于一旦,奶奶的积蓄也打了水漂。
身无分文的马诺吉在车站遇到同来考试的富二代小潘。
小潘建议马诺吉,和他去德里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UPSC),通过就能成为国家警察局的官员。
马诺吉别无选择,弄丢了奶奶的积蓄,他没脸回家。
就这样,小镇做题家开始了漫长的考公之路。
来到德里,马诺吉才发现给自己挖了个多大的坑。
数百万新老考生聚集在这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大多数人注定是陪考的炮灰。
马诺吉了解到国家考试需要经过初试、复试和面试三道关卡。
20万考生,只有25-30人能通过。
而且,每个人一生只能参加6次国考。
培训课的老师就因为英语不过关,连考6次都失败,用完了最后的机会。
国考从起点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不公平的竞争。
大多数通过国考的人都出身富裕家庭。
只有这样的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流利的英语,可以专心备考。
而马诺吉这样的穷小子只能半工半读:早上6点起床,凌晨3点睡觉,中间工作15个小时,端茶送水、打扫厕所、整理图书馆、磨面粉……能挣钱的工作他都做过,最惨的时候还跟乞丐一起生活过。
马诺吉第一次参加考试就以失败收场。
不仅是第一次,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全部失败。
很多印度考生就在这样反复考试的狂热中蹉跎了岁月。
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最后一无所有。
连考6次落榜的辅导班老师,鼓励马诺吉继续战斗。
国考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执念,即使自己考不上,也希望身边同样阶层的人能考上。
“一人获胜,全群皆赢。
”
毕竟他们的父辈就一无所有,他们是菜贩、卡车司机、街道清洁工……世代的贫穷如魔咒一般难以摆脱,只有国考能给他们翻盘的机会。
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能带来莫大的鼓舞。
电影中的马诺吉是幸运的,在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马诺吉搬出了破旧的工棚,有了自己的“房间”。
此后,他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四次国考时,马诺吉进入了最后一关:面试。
诚实是《12年级的失败》贯穿全片的信念,从12年级考试不再作弊到面试时拒绝撒谎。
正因为男主对诚实的坚持,才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在最后的面试环节,他被问及12年级的考试为什么没及格。
他原本可以用家人离世为借口,但马诺吉选择了诚实:他那年因为作弊被抓。
虽然诚实值得肯定,但“候选人都是学霸,为什么要选一个12年级的失败者?
”马诺吉的回答是,因为他见过这个国家底层最腐败落后的一面。
从号称“土匪窝”的小山村,走到面试场的他,比在大城市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更值得。
他坚持不再说谎,也坦然接受不被录取的可能,计划考公失败后选择当老师。
“如果我不能成为照亮地球的太阳,我仍然可以成为一盏灯,照亮我的街道。
”
保守的主考官并不喜欢小马的大胆言论,但副考官却认为马诺吉是难得的人才。
学霸很多,但品行高洁的学霸却屈指可数,这个系统需要勇敢、诚实的人。
“如果勇敢、诚实的人没被选中,那选拔还有什么意义?
”
如同所有励志电影一样,马诺吉经历种种艰难坎坷,苦尽甘来。
他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那20万人里的25名幸运者之一。
当初因为杜申特警长的一句“不要作弊”,改变了马诺吉的人生。
故事结尾,马诺吉去拜访曾给过他深刻影响的杜申特警长。
杜申特惊觉面前的年轻长官,竟是当年那个穷小子。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12年级的失败》可能只是一部励志电影。
但对印度人来说,却是无数底层贫民奋斗、挣扎的缩影。
真实的马诺吉们,面对的恐怕是更残酷的现实。
他们在对抗贫穷的同时,还要加倍刻苦学习,拼尽全力才能勉强够上富家子弟的起跑线。
然而,作为一部励志电影,给人带来信心又有什么不好呢?
至少马诺吉的原型Manoj Kumar Sharma确实做到了。
他的故事告诉世人:现实再灰暗,也总有辉光升起,照亮每一个锲而不舍的灵魂。
*本文作者:RAMA
* 公考励志故事怎能不触动东亚人血液里的考试基因?
男主角不畏艰苦、考上官职,就足以振奋人心。
他所坚持的诚实品质,帮助他走到了最后。
因男主角考公成功而感动,因男主角的高尚人格而感动,因公务员选拔制度的正义而感动。
关于最后一个感动,电影狠狠地拍了印度公务员选拔制度一个马屁。
* 故事看似缺少新意,而实际上,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
成功者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还是一些社会对于成功的期待过于单一?
* 电影体的保守性。
一是爱情线对等级制度的维护。
阶级差异是浪漫爱的创作土壤,这部电影也是。
但是,当他们结婚时,男主角已经完成阶级的跃升,不再是村子来的穷小子。
二是对政府制度的维护。
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于公务员选拔制度的肯定,电影中长官、考官,等相对更有权力的人多以正义的形象出现(除了因剧情需要塑造的个别反面形象),而卑劣的、受贿的只是最底层的工作人员。
这里也暗含等级与人格优劣的关联。
学而优则仕,继而兼济天下。
人不能忘本,政党更是如此。
《12级的失败》,虽然我看的是非常烂的机翻,但是也不影响寒冬的凌晨此刻被电影感动到在被窝里抱着手机摁字来平复心情准备睡觉💤。
我每年都会特意找几部印度高分电影来看。
很讨厌网上对于“印度阿三”的轻蔑。
咱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
莫名其妙。
对于印度电影人,在我这里只有尊重&致敬!
印度的电影人很纯正,电影充满着希望&爱。
满屏幕的真、善、美往外溢。
宝莱坞予印度是真的造梦工具,是十几亿苦难印度底层的“梦工厂”。
当全社会只剩勾心斗角,比谁精明算计,谁不占便宜谁王八蛋!
当大家都越来越不爱做梦,甚至嘲笑周遭拥有梦想的人,你还相信🈶光吗?
干什么都那么现实活的他妈不累吗?
别总用权谋思维,商业利益分配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就一个字,累!
我就愿意做一只傻逼的鸵鸟撅着屁股不顾现实。
在看👀电影这2个多小时就是沉浸在梦里,舒舒服服的。
电子鸦片就鸦片吧,就好这口儿,抽吧奋斗励志的题材永不过时!
《赠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泰戈尔给林徽因的诗,感叹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没可能有结果但电影里的歌词和故事云给了风大声的回答:风筝向一望无际的蓝色说什么我要等多久才能收到你的消息风向云低语什么我会听到你大声说同样的话吗?
(女演员挺漂亮)
国际优质级的励志大片,某种程度,绝不输“当幸福来敲门”!
近几年印度电影的整体光芒凸显,水准远高于我们另外一个邻居:韩国!
韩国电影给人感觉有严重的显摆意思,满屏的你看我画面、色彩、故事,包括表演,那儿那儿都是世界最好的。
甚至在其他行业他们也是这样毫不避讳的彰显着。
而印度电影却实实在在的挤入了世界前列,这表现在选择故事的多样性、编撰的真实感、影像处理极度成熟、调色的高级性、拍摄时的后期考量、剪辑的极其流畅又不突兀、包括表演的自然又近真实,以及还有一个很明显又伟大的细节:大部分电影国际惯例可能不会超2个小时,或者超不多。
但是《12年级的失败》却在2个小时26分钟多一点,这意味着可能会实质的影响排片和收入。
更这预示着出品方和制作人给了创作者极大的宽泛,以及导演对钉观众于座位的把握。
事实也证明了,他们做到了!
PS:这部电影,其实是假借励志的商业片,印度目前状况一定也是阶层的腥风血雨,民众艰难生存,虽然在片中隐约感觉到编剧和导演曾经的满怀激烈……SO:而我们的电影呢,距离印度电影是两个韩国!
但是,我也坚信,虽然困难极大极大,一定会有人站出来的,书写的永不褪色作品的!!!
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小地方做题家的正能量电影。
没有歌舞,比较克制,没有过多渲染奋斗过程,而是通过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将奋斗串联起来,比如阶级、爱情、生计与学习的平衡,同时展现一些社会问题。
总有少部分人像光一样,简单、纯粹、勇往直前。
如果只是惊叹于他们的运气,未免太小气,因为世人虽然不能或不愿做光,但至少愿意靠近光。
整体上,前面还是比较刻板的,后面渐入佳境。
主角有三次激励。
第一次是家人:我的马诺杰,会穿着制服回来。
第二次是爱情:马诺杰,我爱你,现在去颠覆世界吧。
还是失败了。
第三次是集体:我会给你家人寄钱……我不是在帮你忙,这是一笔贷款,我将从你的第一笔工资中拿回双倍……再多说一句话,我就把你埋在这里。
你认为这只是你的战斗?
这是我们的战斗,即使我们中的一人获胜,群体皆赢。
人有可能失败,但人生的失败又不是考试或面试能决定的。
印度电影总能把“傻人有傻福”拍得令人感动,信服。
短评字数限制实在太少了,只好写影评。
从整个影片的完整度来看还是不错的,各方面都可圈可点,商业性拉满,主角的演技很细腻,剧情设计比较完整,配乐还是一贯的印度色彩。
从故事来说吧,引发感慨的地方太多,一边看着一边时不时停下来思考。
首先影片开始,就写出来官员和商人勾结,明目张胆去黑市售卖本来是要给农户的种子,直接就描绘出社会的腐败。
在一个副警司去查学校作弊的时候,校长表现的很游刃有余,同时给警官黑白两道的威胁。
说明当地基本上快“烂透了”。
后面男主去赶考,丢包的情节设计的太巧妙了,这个转折很好。
能想到他的包会丢,但是直接由旁边散发出“善意”带着孩子的女性来完成,给人震撼更大。
赶考不成又去转战德里。
在请求高木兄弟帮助的时候,演员演技很自然。
男主有很强烈的自尊心,让帮忙找工作还希望私下里谈,这里展现的很好。
在图书馆还是哪里有个情节,一个长辈说他30年前就参加了4次考试。
我觉得很震撼。
因为30年后的男主依然如此。
考试的机制到现在从来都没有革新过?
如此狭窄的上升渠道,不同的考生人数、不同的年代,竟从来没有过相应的革新吗?
然后想谈一下片中女性角色。
最开始有一个片段,奶奶给他钱还要偷偷的瞒着他母亲。
我不知道这段是真实情节改编还是编剧故事设计。
看前面和后面的剧情,他的母亲一直都在很用心地为这个家庭工作和付出,甚至为了生活连家里的牲畜都卖掉,为什么要瞒着他的母亲呢?
支持孙子考试不能全家人商量一起努力吗?
如果儿媳是那种大手大脚的人也就罢了,可是明显与影片中母亲人设不符。
怕让儿媳知道,但给孙子钱可以?
很奇怪的情节。
再加上一直在说如果你当上警察,你的爷爷会很骄傲的……这让我思考,是不是在表达一种隐含的父系传承。
可能是在印度社会中女性角色的缺失,造成奶奶只是在传达他爷爷的意志这种古怪情节。
看到那段皱了眉头,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极端的印度社会的父权观念。
但看到后面,出现了一个聪明、强大、独立的女主,让我又改观了。
我想,也许只是在反映老一辈的观念,新一代还是有所进步。
结果看完电影后,看到科普说感情戏不是原型,两人是男生考试后在婚恋网认识的……一瞬间竟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然后要谈到电影的几个缺点。
1、最大的问题——影片里导演不敢谈论什么?
思考一下,如果他父亲这样的事情会持续发生,是因为印度总警察局少一个男主这样的人吗?
我想也并不是。
根源还是在于制度、种姓、阶级等问题。
但纵观全篇,男主想要当印度总局的警察,只是说要诚实这种品质,然后从上而下影响这个国家;如果他不能当上警察的话,他也要去当一名教师来教诲大家诚实。
从始至终他没有流露出关于制度、种姓、阶级差别的愤恨(或者埋怨),总是在说鄙视某个人诚不诚实。
我觉得这种理念异常的滑稽,他根本就支撑不起来。
在明朝,腐败到那个程度,从上到下全部腐败,所有人都是德行有亏、毫无节气的吗?
在他们把读的圣贤书喂到狗肚子里之前,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腐败?
男主在去保释他朋友的时候说的话全部都是法律法规相关的,为什么在面试的时候说的话变成了诚实这种道德相关的。
难道你要要求一个人仅凭道德就能成为好官吗?
腐蚀一个官太简单太简单。
“慎独”,是所有人追求的,可当一个人贪污腐败完全没有什么可惧怕时,道德又能管束住他几分呢?
我们思考了那么多年,想该如何跳出历史的周期律,我想,答案绝不会简简单单是道德二字。
2、第二个问题——影片里导演在掩饰什么?
我想恐怕很多人看完电影都受到激励,尤其是备考的人。
在某篇报道印度公务员考试很卷的文章里,结尾说:“少数成功案例仍激励数百万个印度家庭,马不停蹄送他们的孩子参加考试。
”其实正相反,大家应该警惕这种少数成功。
在影片里有一个很虚伪的片段,大意是讲,只要一个人获胜,整个群体就获胜。
我认为恰恰相反,如果只能有少数人的胜利,那就证明背后整个群体的失败。
你不管怎么动人地去说主角如何如何走向成功、怎样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都难以掩盖底层人民上升渠道狭窄的真相。
如果你能看到非常艰辛的少数成功的案例,那只是因为害怕民愤(历史周期律)而被迫留出来的狭窄的上升空间。
不说别的,就在7月份的孟加拉,学生就因“公务员配额制度”发起了全国性暴力抗议,百余人死亡。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断,实施宵禁,军队巡逻。
少数成功根本上掩盖的是就业的危机和阶级的剥削。
“印度公务员考试的热度各地有所不同,总体上北方比南方更爱考公,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南部经济较发达,能提供更多优质工作机会。
”如果上升渠道和就业机会都很多的话,想必也不会出现崇拜、歌颂少数成功的情况。
影片里面试那段说要让大家受到教育,说到控制贫民选票问题,但是怎么不敢说的更深,其实是要通过受教育而完成阶级的跨越。
我觉得一部电影,对于这些事情,要么就完全不讲,要么讲了就讲深一些。
讽刺的是,据大家的评论科普,男主原型并不是低种姓,而是婆罗门。
目前已经在孟买当警务处处长/警察局局长。
所以,影片由真实故事改编,那为什么没有人拍一个普通的警官,而是拍的这位。
当任期间拍这种影片,并且还配合做很多宣传名声大噪,是否会涉及到为下一步仕途上的晋升造势呢?
拍摄这部影片背后的资金又从哪里来?
上映后作为原型又获益几何?
这几个问题很尖锐,希望是我多想了。
上岸成功学鸡汤。
当你对我说你爱我,我就能征服全世界😎
过于理想主义了,等待这个单纯男人的真正试炼其实才刚刚开始。印度这些年在电影中加入尖锐的社会批判虽已屡见不鲜,然而咖喱味儿的爽文剧情和过于简单粗暴的戏剧冲突,看多了也挺尬的。不过,好在这回终于没有歌舞桥段了。
又臭又长 流水账电影 译名也很不对
印度伟光正,但是底层的互相帮助还是比某国人性善。
平庸励志片
莫名其妙
越哥打卡……多么悲哀的努力啊……
没有歌舞的印度片,低种姓考公逆袭的科幻片,送给印度底层人的棉花糖。
非常主旋律的片子。但和国内不同的是,印度直面伤痕,其最终颂扬的落脚点也是完全放在人的身上,反而更容易获得共情。只是男主受到的帮助多到离谱,让最后的成功有些失真
一系列好人好事都怎么遇到的,中彩票一样,最后还是爱情的力量?
重要的是能够真实的展现出这一面,虽然最后其实还是考了富人朋友。但是被录取的时候还真的有点激动呢
上一次看这么励志的印度电影还是几年前的《摔跤吧爸爸》,不得不佩服印度人确实擅长拍这种励志电影,不会像国内一些导演拍的刻意煽情,看着就挺自然的。看完感觉印度环境确实比国内要卷要差很多,这部电影很适合在国内上映!
印度电影牛逼。《杰伊比姆》《因果报应》。就是穷小子遇上白富美这点太low了。阶级/社会/竞争/柔情音乐&欢快音乐
高富帅提携,白富美青睐,一群好友为其两肋插刀,真正验证了那句话,当你只有一个目标时,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与此同时,更是告诉你,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机遇,这么一堆助力巧合男主才能成功。努力阿三千千万,赤脚跨龙门难上难。咖喱味鸡汤,爽文男主,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我都准备开始吐槽了。年纪越大,越发不待见鸡汤啊。
非常励志感人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底层乡村青年的人生逆袭之路。整个故事的讲述非常棒,让人与男主一起体会着其中各种酸甜苦辣。真是一部好片。imdb也是将近5万人给出了9.2的高分,许多人评论说是2023年的年度最佳影片。强力推荐。
#SIFF24 第二次看这个电影,这次更多关注了影片背后想传达的东西。巧的是碰到了男主见面会,问了他这部电影是更想传达对腐朽体制的批评还是对个体成功的歌颂。他说其实这并不冲突,通过对个体的歌颂来让人们意识到这个体制的问题,我并不完全认同。映后的签名环节就更混乱,几个老年人明目张胆插队,导致后面几位影迷没有签到,我提出居然被某位男性电影节摄影助理说“外宾在,不要宣扬”。从始至终电影节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跟我的交流,仿佛默许这件事,讽刺,对今年的SIFF失望至极。
印度电影看起真难受,有警察的戏更污更黑暗,20分钟弃。
非常千篇一律的底层人民励志传记片样板戏,打出8.6分的人我真的好奇他们都看的什么片子
Complete waste of time。再一次证明了如果想要维持阶级固化,不是要关闭所有的上升通道,而是要留一个小小的小小的缝隙,这样剩下的人都会疯狂内卷,你踩我我踩你的去挤那个缝隙,而不是想着推翻整个阶级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