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觉得活着像是由一个个静止的画面串成的一个动态的视频,每个人都像是画本里的小人似的,做着作者给他们画好的动作,活着的意义似乎就只是活着,做着自然要我们做的事情。
但是像新阳一样的热情的生命却一次又一次的打动我,他们一次次让我认识到,活着是一件很鲜活的事情,他们开心的玩、大声的唱,用力的跳,努力的活着,热切的,明亮的。
让我感受到活着这件事不是静止的画本,而是飘动的云,是流动的泉,让我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自然中的元素,我们是生命。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泰戈尔
王新阳(荣梓杉饰),七年四班的学生,最爱音乐和吉他,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唱着自己写的歌。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他被确诊了白血病。
挺狗血的,不过是拿着朋友给的有些暴露的CD看,他就流下了一管鼻血,活像是少年青春的躁动。
再后来,他就晕了,晕倒在他弹着吉他、唱着歌的时候。
这下子,全校都知道,他,王新阳,得病了!
他那把刚买回来的五十块钱的吉他碎了,他也住院了。
吉他可以再买,健康却买不回来新的。
王新阳住院了,但他依然是那么的青春洋溢。
班上的学习委员晓若为他补习功课,空闲时,他就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里。
对于这个少年来说,尽管自己的病治愈率仅有50%,可在这样充满生机的年纪,他没见过死亡,自然也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
对他来说,自己只是生病住院,照样学习功课,照样写着自己的歌。
当他经历过病友的突然死亡、经历过化疗的痛苦折磨,他才恍然间明白了,原来自己真的会死掉。
这时候,他才真正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生命不再是吃喝玩乐、认真学习,而是更深层的,我为什么活着?
亦或是如果我离开了,怎么告诉世人,我曾来过?
影片里穿插着王新阳和病友组建乐队、登上天台歌唱、为音乐奋斗的画面。
那是王新阳用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展现生命的歌来,是他、他们,用生命的热,点燃了夜空的星光。
人都是有同理心的,当看到生命的逝去,没有人不会停下脚步,更遑论看到同类的逝去,那里面掺杂了更多的、更复杂的牵挂和情感。
所以我们才会在看到王新阳的父母坐在桌旁,安静压抑的吃着早餐时,不自觉地流出泪来。
悲伤着一个花样年纪的生命的逝去,更难过着尚存人世的家人的痛苦。
作为王新阳的父母,尤其是生他的母亲,她更是心犹滴血。
为了孩子治病,他们卖了车,卖了房,都是二话不说。
为了孩子,妈妈还辞了职,尽心尽力的照顾孩子。
我们看到最多的时候,是她在电脑旁做着功课,研究这个病到底是什么,该怎么治,怎么养最好。
一篇文章说花生衣对血液类疾病有好处,她就买了一大堆花生,坐在小桌子旁,仔仔细细地剥着花生,整理出花生衣来,好煮足够多的水给孩子喝。
这样养着养着,孩子的病就不会再犯了,也会好好的跟别的孩子一样健康的长大。
曾经少年的飞扬洒脱,对比如今的虚弱苍白的少年,尽管他幸运的拥有了出院的自由,却又在不久后被收回。
他该拥有这无尽的肆意,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不一样,成为被禁锢的小孩。
他该弹着吉他唱着歌,在舞台上毫不吝啬的挥洒自己的热情,而不是让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封绝笔信他该,骑着自行车、背着那把二手吉他,吹着湖边的风,然后赶在最后一秒,着急忙慌地跑进校园……有这么多对比,才会有我们不自觉地泪流满面。
为这个少年,也为这个梦想,更为这个世界、这首歌。
当看到最后的镜头里,那弹着吉他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的少年,我们又会笑起来,因为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这就是王新阳,一个普通又不凡的少年,也是他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生命,燃放的最后一朵极美的火花。
球波关注,蟹啦\(≥▽≤)/
看完电影之后,我一度想起一位逝去的挚友:身患绝症,但一直微笑面对,在国外旅行时犯病辗转回国治疗;在医生告知关节严重受损,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应尽量避免不要继续写作时,依旧写着想要创作的故事。
当然,世上无奇迹,即便挚友满怀对生的渴望,与死做对抗,生命还是走到终点。
我的这位挚友,是世上的另外一个“王新阳”。
在患病的那几年,饱受痛苦,却与电影中的王新阳一样,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心中有梦。
也因此,挚友的离开,令我觉得伤痛之余,更多的是徒生出了几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要带着挚友那一份,跟这个世界讨要一点什么。
也因此,电影结束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海中,不是你妈和女朋友同时掉水里,你先选择救谁。
而是另外一个:如果你的人生中所剩时日不多,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说不定是这样的——会崩溃,会绝望,会嘶吼,会质问: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偏偏是我?
我是个好人,但为什么这样的厄运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但质问无用,它就是发生了。
如此之后呢?
是坦然面对,规划好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又或者是留下遗书一封,比如刀命运下手早之前,先行了结自己的生命,可能也会有“以后风往哪儿吹,我就在哪儿“这样的话,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句。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在黑板的板书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回报以歌”。
在电影中,王新阳的确回报以歌,所以有了电影的开场和结尾的那一段,陈楚生与王新阳对唱,串联起了这段故事。
然而,王新阳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改编自真实故事。
16岁的少年王越阳,怀揣音乐梦想,得了白血病后,最终离世。
去世后,王越阳的父母历经辛苦,找到了六位歌手,将他创作的歌曲录制下来,并且被无数的人听到。
他在病情复发时,于自己的歌词文件夹中,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愿意无偿捐献我的眼角膜和其他器官给需要的人;我生病后,很多人给我捐款,把剩下的钱给其他白血病孩子用吧。
现实生活中的王越阳也好,电影中的王新阳也罢,他们在生病之后,所做的每一个件事,都是对惨痛生活的对抗,无一不都力证了《脱口秀大会》中王勉声嘶力竭的那一句——”世界以痛吻你,那你就给它大嘴巴子啊”!
世界亏欠过他一个奇迹,但他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心碎的父母活下去的勇气,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呢?
《再见吧,少年》在国庆档中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部小成本制作,但是相信仍能吸引不少人走进电影院。
毕竟,饰演王新阳的荣梓杉在《隐秘的角落》里表现不俗,无数人觉得他未来可期。
诚然,在电影中,荣梓杉的表演极为不错。
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刘敏涛老师的表演。
看完电影之后,不断感慨,选择刘敏涛来饰演电影中的妈妈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
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以痛吻你,那你就给它大嘴巴子”的实行者。
“抹茶冰淇淋”这个梗可能大家都记得:2013年,刘敏涛跟丈夫去日本旅行,当她想吃一个抹茶冰淇淋时,丈夫去不愿意给她买。
刘敏涛后来自白,她说:彻夜难眠、不值得,也因此,她选择结束了这段婚姻。
离婚后的刘敏涛选择做自己,靠自己,放飞自己,成就自己。
她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更加努力,她说:生活让人失望,我偏要逆流而上。
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也正是因为有此人生遭历的刘敏涛,在诠释这个角色的时候,才会不费力气,轻而易举就懂得如何处理那些人生的爱与痛。
可能多数人看完电影之后,最大的感触是——太好哭了。
然而,私以为,在为剧情掬一捧热泪后,更多的是反思:即便生活给了自己一手烂牌,会质疑为什么只有自己在遭历苦痛,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将生活中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同时,也要收起冷漠,趁着年轻利落,把握机会,因为我们终此一生的时间实在有限,不要等到变老时,想要重来已经毫无机会可言。
那么,现在再来问一下开头的问题:如果你的人生中所剩时日不多,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整部电影 要带着那种不是悲悯不是上帝的看,而是把自己观影者的姿态放低 去感受生命的价值。
不同于《滚蛋吧肿瘤君》那种青春的活跃,也不同于《我不是药神》那种无声的震撼,而是用一种写实的视角来表述白血病患者这一特殊团体的真实一面,略有些压抑和催泪,再见吧少年,愿你的青春永在,用生命的燃烧留下自己的轨迹,为留下的人留下另类的激励,再见吧少年,愿你为留下来的人留下唯一的希望。
这不是一个电影 而是对生命之花的一瞬凋落的挽歌。
作为一个路人,我为今年没在影院观看这个影片而感到遗憾。
先说原因:这么好看的电影雇黑水刷影评,导致我对其判断失误。
其次是观影后的正文:开头,故事较为老套,讲述的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少年的日常。
通过王新阳看女人裸体的CD封面,流鼻血,为其在文艺选拔时晕倒,被送往医院正式确诊白血病埋下伏笔。
中间,通过对同病房的2个病人日常生活状态,以及先后去世的剧情,侧面烘托出白血病的恐怖与难治愈。
中间伴随主线剧情:王新阳从入院配合治疗到第一次做化疗,被剃光头发,只到第二次化疗,出院,突发感染,死去。
主线剧情推动的不仅是王新阳死亡的客观事实,更是王新阳和其父母主观感情的变化,王从自信乐观到担心、恐惧,然后不畏惧死亡,最后接受死亡;父母从心怀希望,跌入谷底,最后心如死灰,因为儿子留下的托付而死灰复燃。
剧中不乏友情、亲情、同情等。
(王组乐队、同学默默的支持、王出院后的学校生活、王给父母的临终托付)影片最后以一场演唱会结束的,非常激励人心。
其中有天台乐队病友、小女孩的身影,给整部剧压抑、悲伤的氛围,留下了希望。
提醒我,如果他还活着应和我一样大啦,可他却他永远的活在啦17岁。
亮点:父母在剧中的行为、心理刻画的都很理性,很真实。
父亲的弟弟还欠着钱,宁可卖房子,也不肯向弟弟要钱。
爷爷奶奶有心脏病,也没有告知,这些小的心理的描写,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真实,不假不造作。
剧情有些许bug,看着不舒服,如下:①王新阳出院回学校,吃饭时,同学嘲笑他癌症,不能吃肉。
导演本意是想从旁观者角度突出社会对病人的态度吗?
我不懂。
但是按照剧情推算他应该上高中啦,绝对不可能有这么无脑、低情商的高中生。
②天台演唱会,不写实,太魔幻出戏。
还有王新阳化疗剃光头啦。
演唱会都戴帽子啦,为什么帽子底下还有那么多头发?
看旁边的大壮是爆炸头,可以推测戴的是假发,如果全员为了避丑,戴的都是假发,王信阳都戴帽子了,为什么还要再戴假发?
⊙ω⊙有一点点杠总之,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片子,个人认为是今年截止现在最好看的华语片子。
“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什么啊?”“你还会记得我多久啊?
你为什么叫海盐芝士不加糖啊?
”《再见吧!
少年!
》真的是赚足了我的眼泪,故事很简单,一个白血病少年在努力之后遗憾离世,因为在生前听到妈妈说没有自己妈妈也活不下去,于是给父母安排一个小任务,希望父母能幸福健康的活下去。
可能是朱朝阳的演技真的非常具有感染力,也可能是我突然感慨,自己每天说不知道的生命的意义,却是别人求而不得,梦寐以求,并且无法得到的东西。
这大概是人性使然,总是吧珍惜已经有的,而一味的羡慕自己没有的东西。
“我想活下去,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不想死。
”其实我有一点点羡慕他能说出这样子的话,还我不行,我怕死,怕的要命,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也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和想见的人。
这样子一想真的又遗憾又伤感。
电影的整个色调在我看来还是非常明亮的,故事画面演技也通通在线,非常值得一看。
小学读泰戈尔诗集 ,就格外喜欢这句话。
谁不想永远绚烂自由肆意的人生呢?
我是高三毕业生,谢可寅粉丝,当时学校补习错过电影院播出,一直知道这个电影但是放着没看,假期补了。
我泪点低,全剧从新阳得病就开始有间断地哭了,其实这部剧的制作和布置都比较简单真实温馨,没有安排令观众思考太多的细节,直接地打动人心催泪。
最打动我的是在观看时一些观众的弹幕。
他们自己,家人,或是朋友得了白血病,已经离开或是还坚强活着,发表那些感慨。
原来这样的病,就那么真实地存在在生活中,影响了这些人,这部电影也抚慰或鼓励了这些人,他们可能不能去影院看一部电影,却在手机平板上得到了安慰。
我想这是这部电影的能量意义之一。
我的感受就像那句话“幸运的人对不幸之人的愧怍”。
健康的人看了不幸的人或许会说“哎我还好还怎样”,但是王新阳不仅仅是让人这么感觉的,他实现了心愿理想,也给爱他的,活着的人留下安慰与希望。
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与不幸之人对比下幸存的侥幸,更多地是乐观生活,多为别人考虑,还有关心帮助别人。
我开始谅解自己,高考成绩还没有出,但感觉不能如意,可是我真的很想成为医生或是其他有特别意义的职业,想帮助和保护一些人。
想去献血了,毕竟我也成年了。
这部电影缓和了我出成绩前焦虑的情绪。
谢可寅的推广曲的一句“来人间一趟,要燃烧不要腐朽”让我曾在一模前找回学习状态,陪我很快跑完高中最后一个800米,而这部电影又给我我新的能量。
其实这些能量都是我内心深处的,我可以面对一切,而外界的影响唤醒了它。
再见吧,少年!
也再见了我的少年时代,俗人在意结果得失,我是俗人,但是故事还没结束呢,我们来日方长。
千万流量的刘敏涛为什么能在中年时持续翻红?
《隐秘的角落》里荣梓杉扮演的朱朝阳,为什么小小年纪能一跃成为这部年度悬疑大戏中最耀眼的角色?
看过《再见吧!
少年》,我找到了答案。
《再见吧!
少年》深深震撼到了我。
震撼我的是扮演患病孩子王新阳的荣梓杉和扮演他母亲的刘敏涛那殿堂级别的演技。
即使在黑暗寂静的电影院里,炸裂般的表演也穿透了观众们的内心,它们成功建构了精彩的戏剧冲突,完美演绎了人与病魔互搏时的艰苦状态:哭泣、不甘、愤怒、倔强……淋漓尽致的表演震住了所有观众,直到电影结束,观众们依然静静坐在座位上,停留在观影状态中。
在命运巨大的挫折前,主演们昂起头颅,有着不甘不屈的硬骨和勇气——饰演母子的刘敏涛老师和荣梓杉,把自己生命和灵魂深处的珍贵东西、对生活深刻的感悟,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奉献给了观众。
当刘敏涛老师扮演的母亲周岚,得知孩子病情复发时,她怒吼道:“我们一直在配合你们医院的治疗,你们让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们就怕给孩子耽误了。
房子也卖了,工作我也辞了,你还让我们怎么样啊?
他怎么会复发?
我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会复发?!
你救救他吧,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救他。
”说着说着,泪水渐渐从她的眼眶中迸出。
为母则刚,周岚并不是一个轻易甘心和认命的人,但面对孩子的病,她却是最脆弱无助最放不下的人。
她可以日夜不息地照看孩子,却并不宠溺,依然坚持天天监督他写作业。
她可以果断卖掉房子卖掉车子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她实在承受不起那个结果。
因为害怕失去,她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这场悲剧中,其实最抽身难退的,是母亲。
有些演员的红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把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把握,都融入了表演中。
这使得他们有能力演绎每个角色充满能量感和真实感的瞬间、那些细微自然的表情和反应——逐渐流出的热泪、慢慢崩溃的内心和在绝望中缓慢崛起的意志和决心。
每一场戏,他们都在倾尽自己的生命和所有感觉,精准、充沛、富有层次感,令人动容,也令戏剧充满尊严。
荣梓杉扮演过今年的悬疑大剧《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
在《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谜团人物。
荣梓杉小小年纪,已经展现出了对人性、对生活惊人的理解力和细腻入微的表演力。
在《再见吧!
少年》里,他演绎出了少年王新阳在得病后微妙困苦的心理状态:刚进病房时,王新阳表面看起来无所谓,其实一直在艰难维持着内心的平衡。
直到他发现自己的病治愈率其实很低,直到他不得不接受化疗、被迫剃光头时,他崩溃了。
荣梓杉演出了少年的自尊心和脆弱:被母亲剃着头,他渐渐哭了出来,他感到恐惧和手足无措,面容因为痛苦也随之扭曲,直到泪水将他淹没……父母的眼泪也像掉珠子一样落下来。
一个本来美好的家庭,被命运不幸的螺旋痛苦缠绕,他们紧靠着抵抗命运的打击,他们努力着互相拥抱……即使痛苦像潮水涌来,王新阳也依然是坚强乐观的孩子,病魔从没有夺走他内心的温暖和善良。
他从容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爱自己爱别人到了最后一刻。
看过《再见吧!
少年》令人更觉生命和真情的宝贵。
生命并不永恒,活着时要多加珍重,方不辜负曾经活过。
在电影的结尾,弥留之际,王新阳和要好的女同学来到了海边。
他转过身,问道:“你还会记得我多久啊?
”风起云涌,海浪就在他的身后起伏,无数的瞬间组成了这个世界。
他站在瞬间里,依然问了一个关于永恒的问题。
电影把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都放在了这个无解无答的结尾,也令这些存于银幕上的瞬间,转化成了观众记忆里的永恒……“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朴树《生如夏花》
最近连续看了好几部这个类型的片子,《五尺天涯》、《滚蛋吧,肿瘤君》和这部,基本上都是讲身患绝症的人,而且多半是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如何乐观向上的故事,这个主题是动人的,但是细节方面就高下不同了。
从医院到学校,这部片子呈现的景象都感觉不在国内,那个天台也明显并不在那个人民医院的外景楼顶,电影中乐队的成立也很牵强,普通的中国小孩,不管是男主角还是病友小胖和吹口哨小女孩,未经训练是不可能掌握演奏技巧的,更不可能搞天台音乐会
第一个镜头,是王新阳和母亲争执不剪秃头的画面,第一次放声大哭,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母亲不得不配合医院的治疗,做出更多的配合。
心疼几分钟,眼泪不由得出来。
初步治疗得到控制,王新阳回到家和校园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变得特别陌生。
可慢慢地死神又悄悄来临,打破平静。
第二个镜头,就是看到王新阳白血病复发重新入院,妈妈崩溃的镜头。
妈妈已经对孩子,对家庭,做了一切的健康安全保护措施,但还是未能挽回。
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代价,换来的结果任何人都接受不了。
后面还有很多感人落泪的镜头,可以自己亲自观看噢。
演员演技一流,给所有人都点个赞。
节奏太慢,有了孩子以后就会自动代入母亲的角色,唯几个戳我的地方都是刘敏涛的部分。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幸幸福福的吧
Too young to die,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前面老套和工整,从复发麻麻痛哭开始(刘敏涛演得真好,每一帧都好),后头就彻底散黄了。少年版滚蛋吧肿瘤君,分数全靠真人真事撑。
故事出自《阿弥陀佛,么么哒》,质感和书一样文艺油腻。
可以热泪盈眶的电影。也可以青春活力,对生命充满希望。。。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有些点很生活化很真实,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本就无须再煽情,刘敏涛一人扛起所有情绪爆发点。看到化疗后新阳想吃包子的那段,想起去年陪患病的友人化疗,他也是提出想吃肉包子,因为化疗让口中味道全变化了,只有包子在那个时间点吃下去没有金属感。到最后非常痛苦的时候,究竟是放弃更为轻松,还是拼命想活下去更实际,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但他坚持到了最后。
涛姐情绪控制好厉害啊。几个小孩演技有点青涩,但不算出戏,青少年懵懂的好感拍得挺美,不矫情,很难得。音乐不错,配得上涛姐的情绪释放。剧情嘛,熟悉的小岛清新风。同样是接二连三地送别朋友,本片就能拍得哀而不伤,隐隐还能体现出生命挣扎的张力,全程哭丧的《姜子牙》应该反省一下了。
感觉剧情太多刻意的处理了,然后整体又比较平,不过刘敏涛的感染力在这部里有get到
为什么我感觉导演留下的拍摄痕迹很重,我没法入戏
追星的好处,再见吧!陈楚生
挺感动的,活着真好
住得起这么好的病房,他妈一定从小就给他买了保险。
搞乐队交女网友都是些啥玩意儿。。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6分,废戏真多,电影质感就是一网络大电影水平,在私人影院里选了这部电影真的是很人让绝望的。估计很多人在院线看都觉得没必要,我竟然在私人影院里选了这片。。。但电影毕竟给逝者留下了存在的证明,从这意义上来说,并非拍得一文不值。
真挚的情感永远无法用电影评星来衡量。五颗星送给王越阳。很遗憾现在才知道你的故事。
题材决定下限,才华决定上线
很惊喜,这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单看梗概还有点担心落入俗套,但是,剧情编排、剪辑、选角及演员发挥在国产绝症题材的影片中无疑都是出色的,包括年纪很小的配角也都不错,从中可寻到台甚至日影的风格,也并不过分煽情,伤感事最终以温馨结尾,台词较生活化、真实,美中不足是最后让孩子喜欢我们这辈才熟悉的艺人(但相当于合适的商务合作、是可以理解的)。爱奇艺的工作室参与投资和制片的低成本片,这样的创作路线值得期待。 ps. 演爸爸的谭凯,声音太有魅力太有磁性了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md,太催泪了,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基本找不到槽点,虽然不是深刻到令人发省,但理念传递传递的方式是让人接受的;老妈表演很在线,戏剧点爆发的细节我也买账,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