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故事情节紧凑,很不错。
钢琴教师发现女囚竟然有天赋异禀的杰妮,但杰妮性情暴躁难驯,相处的过程逐渐相互了解,闪回钢琴教师年轻时女恋人被纳粹行刑交代为何一直留在此处,也发现杰妮并非真正杀人凶手,而是替男友定罪,还被养父强暴过的经历。
汉娜演的很好,那种愤怒表达的淋漓尽致,据说片中solo是她自己完成的,敬佩。
音乐原声非常强大,看似癫狂发挥到极致却是美妙绝伦。
除了音乐,镜头也同样出色。
无意中发现的一部德国的影片,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上面的电影宣传画,钢琴、镣铐、女孩构成了一种奇怪的气氛。
使得人想了解那女孩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部分堪称精典,也就是杰妮在克鲁格夫人的帮助下,越狱来到德国歌剧院参加钢琴比赛时的那段。
杰妮在局促中缓缓地走上了舞台,在拘谨中静静地坐在琴凳上,开始了她“四分钟”精彩的华彩乐章”,在台下观众的注目下,在随后赶来的狱警的包围中,忘我投入地真情演绎了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即兴地加入了老师克鲁格夫人所不喜欢的黑人音乐元素,把整台钢琴都当成了演奏工具,琴弦、琴板,加上自己的皮鞋。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王推荐这个片子时说,看吧,最后的四分钟,精彩。
那只看最后的四分钟,行吗?
你只吃第八个包子能饱吗?
嗯,一个古老的故事,包子要一个个吃,吃到第八个才会饱。
片子要一分钟一分钟的看,才能体会最后四分钟之灿烂精彩。
为了享受结尾的惊喜,我第一次没有性急的倒到后面看看。
德国电影,关于音乐的总是极致。
片子的情节并不复杂,以至于无须赘言。
观影的酣畅体验在于导演对画面,影调,节奏的控制,就开头那个上吊角色的处理,已经足以让我汗毛直竖,手脚冰凉了。
再配上音乐这个媚惑人的妖精,真是让我死心塌地,死心塌地的。
想起有个音乐人讲,跟画画相比,音乐之无形,音乐之想象,音乐之表达,实在是高出许多的。
憾自己没有白居易的妙笔,描摹不出最后四分钟带给自己的万千感慨。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是有暴力倾向的叛逆女孩,一个是古里古怪的别扭老太太。
两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去。
她们在监狱的教堂里相遇,老太太弹钢琴,她们唱歌,她在钢琴的反光面上看到女孩很投入地比划着弹琴的姿势。
之后老太太给几个女孩教钢琴,看着她们一个个对钢琴手足无措的样子,老太太只能无奈地叹气。
后来狱警带着女孩来了,他觉得她很有天份。
她叫Jenny,她是那样粗鲁无礼,老太太说你想用你那双手碰我的钢琴?
我只有这双手,她傲慢地回话。
带她回去,老太太不给机会让狱警带她离开。
狱警和女孩起了争执,女孩疯狂地袭击狱警,镜头转向钢琴上那只垂死挣扎的虫子,老太太闭上了眼,小心翼翼地离开。
她慢慢地走着,和狱警们的匆忙奔跑形成鲜明对比,后面传来了激荡的钢琴声,是Jenny在发狂般地弹奏。
不希望浪费她的才华,即使觉得她是个卑劣的人也希望教她,于是她们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虽然电影的整体感觉挺阴沉,但很多细节都让人忍俊不禁。
钢琴刚搬进监狱的时候突然天上落下几条鱼砸在钢琴上,办公室高层说,不管什么鱼从10米的地方摔下来都会挂的。
它们是鲈鱼。
第一次去比赛的时候,老太太嫌Jenny的衣服太过随便,看看自己又看看Jenny,No,Jenny说,Yes,老太太笑着,于是两人对换了衣服。
进场的时候老太太让Jenny把外套脱了,Jenny说那你也脱掉,Jenny穿着老太的连衣裙,老太太穿着Jenny的T-shirt,那叫一个别扭。
钢琴练习时Jenny觉得烦了,老太太又在一边教训她,于是一把抢过老太太的眼镜戴上,还模仿她说话。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第二次去比赛,被Jenny打伤的狱警拿枪指着她脑袋的时候,她才吐出迟迟未说的那句对不起,狱警那叫一个郁闷。
之后Jenny又向老太太表白说自己喜欢她,还亲密地抱着老太太跳舞,老太太杵在那边像木头似地跟着女孩转圈。
钢琴刚运进监狱和后来搬走的时候老太太都是让那两个大块头来搬的,这两人曾犯过罪是被禁止进入的。
从一开始就很不爽她的警卫问起他们身上有什么是别人没有的?
老太太答曰:一个是杀人犯,另一个强奸了他侄女。
也就是这么两个人帮老太太把Jenny弄出监狱去参加比赛的。
Jenny以为老太太和她养父是一伙的,两人大吵一架,期间她对她说出自己是lesbian的事实(字幕翻译成玻璃女同志,害我大笑。
)曾经爱过一个人。
然后Jenny一拳朝老太太脸上甩去。
你打我,老太太很委屈,我提醒过你,Jenny说。
于是我又笑了,两个可爱的女人最喜欢一段是的Jenny桌子上画钢琴键盘,人都一样吧,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着疯狂的投入与坚持。
老太太年轻时的那段故事跟V for Vendetta很相似。
都是些闪回片段,和恋人的那些回忆拍得异常漂亮,那么暧昧隐晦。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最后那四分钟是老太太帮她争取来的,这段演奏是全片的高潮和精髓,原来钢琴还有这样的表演方式!
这是Jenny一直坚持的音乐,老太太一直提醒她不要弹的黑人音乐。
她的压抑她的愤怒她的暴戾全都发泄在这短短的四分钟里!
演奏完毕,观众哑然,之后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全体起立。
老太太举着红酒杯,两人对视,那是释怀的笑容。
虽然Jenny之前咬牙切齿对老太太说自己是不会给任何人做屈膝礼的,但最后她还是做了,警察随之来到,镜头也就停格在她的屈膝礼和笑容中。
09年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能认认真真投入去看,不快进不中途放弃的不超过5部。
因为这部电影我很满足
对音乐没有天分,连听的天分都没有。
所以,退而求其次,去感觉它们,不是它们所表达的情绪,而是我所体会到的情绪。
不去努力辨识它们,只是让它们像影子般投射到自己身上。
音乐归根结底也不过是种声音。
奇妙的声音。
Vier Minuten里的声音是放肆的自由与记忆的牢笼之间的碰撞。
现实中我们没有配乐,也根本不存在着那样的碰撞擦出的花火;现实中我们的配乐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聒噪的语言碎片,大多数不过是我们的自导自演,要不也不过是别人的粉饰或是呐喊。
我记得第一次被音乐和画面双重感染是在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时候,那是一种艰难的呼吸,在步履维艰的青春空气中。
现在,Vier Minuten的空气里同时存在着两种呼吸,两个丢失爱的女人的声音,关于背叛爱和被爱背叛,一种是60年的执着的呼吸,另一种是4分钟的自由的呼吸。
Traude Krüger那60年毕竟是困兽之斗,这样的执着到底是值得人敬佩,还是让人觉得悲哀,此一时彼一时是理不清楚的。
最后的4分钟,是Jenny von Loeben一个人的交响乐时间,然后4分钟的自由对60年的执着行了个屈膝礼。
Die heftigen Hammer an den Tasten des Klaviers berühren mich tief bis ins Herz.Schlag auf SchalgAufregend,nervoeus,unruhig,wütig,rücksichtlosEine Erzählung,einmal erzählt von den Deutschen wird,kann es keine richtige elegante und lyrische Erzählung.In der Spannung versteckt jedoch etwas anderes,was einen zur tiferen Bedeutung des Lebens führens wirdVier Minuten ,nur vier Minuten ,aber schon ausreichend,um das Mitgefühl der Zuschauer zu erregen
动人的音乐,洁净而有点潮湿的画面。
在监狱压抑束缚的环境里却上演着真实·暴凛天真的人生。
他们是一群容易失控的人,在压倒而来情绪面前变得狂放颓败。
血管里流淌着不受束缚的倔强血液,做着一个爱曾分明的人,却因为命运的愚弄和天真的付出使之成为了生命的疤痕。
珍妮实际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只有这样心灵洁净的人才能获得上帝的天赋。
她为钢琴而生,却因为父亲的伤害,情人的背叛固执的背上可怕的罪名,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被夺走了,在一个年轻单纯的女孩面前,生活暴露了他过于残忍的一面。
于是她要复仇,她要控诉,而她的报复唯一的手段就是伤害她自己,伤害这份来自上帝的天赋。
她变得冷漠,残暴,在混沌的生活中生命摇摇欲坠。
这时一个年过八十的钢琴教师却出现在这冰冷的监狱里,不相称却固执,在生命的寒冬中给与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样一个年老的女人,没有子女,没有丈夫,只因她一直深爱着一个女人,在爱人离去的时刻他或许就该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人生或许还有她的另一项使命,她与音乐相伴一生,在监狱中教授钢琴课,直到遇见这个天赋异常的女孩。
她提出苛刻的条件教授女孩钢琴课,并希望这惊人的天赋能够去除一切晦涩和阻隔散发出他的光芒。
在钢琴课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女孩似乎对这位弹着钢琴的奶奶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通向音乐之门的道路也并非平坦,狱警和女犯的报复,珍妮的恐惧和逃离,老师的欺骗,父亲的忏悔。。。
最终珍妮还是在那个华丽的舞台上给了我们震颤心灵的四分钟,他用激烈的发自灵魂的音符征服了所有的人,也给生命一个重重的注脚。
最后还是难逃重回监狱的命运,但她却完成了人生最最重要的使命,她寻得了人生真实的意义,不是为了仕途的顺利,虚荣的名誉。。。
因为,她为音乐而生!
虽然导演在故事的处理上由于几条主线的铺陈显得有些涣散,有些情节让人不甚明了,但依然给了我们感动。
珍妮,钢琴教师与监狱长,狱警的生活印迹对比着,让我们冷静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有些事,可能早就注定好了的。。。
继《女裁缝》后又一部比较喜爱的精彩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理解的故事,替深爱的人顶罪的叛逆女孩,和监狱里教钢琴的老太太,竟然开始了一段忘年交。
惜才的钢琴教师帮助女孩参加钢琴比赛,尽管波折无数,女孩的精湛琴技在初赛和复赛中都赢得了好评,决赛前女孩的同屋将她弹琴的手捆在床栏上点燃,女孩拼死挣扎中将同屋打伤,因此被惩罚禁止参加决赛。
老钢琴教师因此辞职,借运送钢琴将女孩从监狱中偷出。
女孩看到父亲曾找过钢琴老师表示愤怒,因为父亲希望她不要替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顶罪,她以为父亲指使一切,于是拒绝参加比赛,勾起了老钢琴教师的伤心回忆,原来老太太也曾深爱过一个女人,她是个同性恋,为了那个女人的死,她情愿不计报酬一辈子在监狱教钢琴。
女孩感动并上台演出,将舒曼的乐曲用黑人打击乐的方式演奏出来,汗水泪水,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感染了每一位听众,谢幕一刻,警察为女孩戴上手铐,女孩抬起头的最后一个笑容,令人永生难忘。
精彩的是女孩戴着手铐背对钢琴演奏的那个情节,“四分钟”寓意最开始老太太答应警长四分钟的媒体采访,最后警长赠还给老太太四分钟女孩在决赛台上弹奏的时间。
豆瓣上的评分总是有些偏激,有些片子离奇的高,有些片子一水的低,过度“文艺”和鄙视商业,偏爱冷门并贬低大众,倾向海外瞧不上大陆,种种作态已经到了有些让人受不了的地步(当然我也多少有这个问题)。
这个片子在IMDb上的评分是7.2分,共3128票,而在豆瓣上是8.5分,包括我共4203人评分(截止2012年3月5日)。
如果这些人都再上IMDb评一次,评分也许会冲到7.8左右。
随便列几部IMDb得分7.8的影片(这几部在IMDb投票数都大于5万)及其[豆瓣得分]:《当幸福来敲门》[豆瓣8.8]、《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豆瓣8.7]、《赛末点》[豆瓣8.0]、《幸运数字斯莱文》[豆瓣7.4]、《蝴蝶效应》[豆瓣8.6]、《东方的承诺》[豆瓣7.4]。
以上的片子得到7.8,我表示都能接受。
但要是这个片子在IMDb得到7.8,我就会觉得不爽了。
因为这么好的材料,才炒出这盘菜,实在是可惜。
有二战、迫害、拉拉这些政治敏感元素,有乱伦强奸未成年少女、监狱、自杀、流产这些人伦敏感元素,还有昔日钢琴家拯救迷途罪犯、天才钢琴少女重新焕发光芒、底层狱卒突破自我追求文艺这些人性敏感元素。
大概就是料太足,导演挑花了眼,难以取舍,最后胡乱纠结了一通还是没能理出主脉,只是用教琴、比赛的毛衣针穿起了一个满是疙瘩的毛球。
(当然很有可能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我猜是野心重些了吧。
女老师的部分,年轻时拉拉的经历及爱情不幸与现在要教女孩琴有何关系,为何要不断插入回忆?
除了说明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背负着沉重的记忆,徒然老去且无所依以外,教琴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女孩的部分,极度自我和强硬的态度是因为幼年的痛苦遭遇和少年时的被欺骗和抛弃,拒绝他人是因为外界一次一次摧残了她。
但弹琴是为了什么呢?
重生?
解脱?
向世界控诉?
因为包括柔软内心的坚硬的壳被女老师融化?
可是到最后不也是既没有放下也没有得到救赎?
狱卒的部分,诚实而谦卑的人却因为天资不好而遭到冷遇和蔑视,期望获得肯定而不断努力最后却还是没有换来成功和认同,反而因此而失去理智。
反而这条线倒是说得清清楚楚,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而向狱卒这种普通人终究还是逃不开悲剧收场,参加节目失败没有获得任何安慰,到头因感到被人轻视而失去理智犯了错还要自己反省,并以扛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去协助越狱来补偿。
所以它是在说世界就是不平等,没有天分的人就该被唾弃?
女老师正直而富有同情心,还在为当年没有敢于承认自己与同性女共*党的恋人关系而忏悔,甚至因为得知少女的“罪行”而毅然决定放弃对这个天才少女继续教学。
可她就是不肯正眼看狱卒,甚至对她的女儿也同样刻薄。
而影片最后,少女向女老师行屈膝礼,不正是在说明,这个老女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歧视他人的人么?
她坐在教堂的高处歧视下面的罪犯,用莫扎特、舒曼歧视黑人音乐,用对教琴的全心投入歧视没有天分的狱卒,她就这样,傲慢地歧视被她认为是劣等的一切对象。
这个老不死的,人生的高潮在二战时就终结了,只剩下无尽空虚,无处宣泄。
如同这部电影,刻意营造的高潮结束后,也就是观众散场,少女被抓,剧院重新归于平静。
四分钟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仅仅最后四分钟的震撼足以掩过前面2小时。
当库鲁格夫人听到意外琴音,她的转身走开不是离去,而是选择尝试的开始。
以从未喝过的酒开始,试它的味道,一口喝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大概从这一口放下偏见。
酒给了她更多情绪去接受黑人音乐,当她靠着酒杯再次走进音乐厅时——从观众席而非后台,她不是一名厌恶黑人音乐、教出了不听话学生的钢琴教师,只是作为一名为台上天才震撼的观者。
最后的四分钟太震撼,为这四分钟电影是满分,只有这四分钟的音乐会会让我愿意买票花上两小时路上时间去坐在观众席上。
它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乐器是工具,演奏者是主宰。
原来钢琴可以这样奏,它是一种被发明的乐器,演奏者是灵魂,而不是只按照琴谱注入有限感情的工具。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让人意识到自然即音乐,但在我听到4分33秒前早已意识到自然声音的美妙,却从未想过人对于乐器的驾驭。
似乎当一种乐器从诞生一刻起它就成为俘获人类的工具,人们尊崇它,在共识的创作空间内将它演奏到最好,却很少有人主宰它,而这一点随着乐器经历了最初的创造期至今日的完善已成僵化。
乐器作为文明的地位越崇高,演奏者作为人的地位越低下。
当乐谱中的华彩乐章都被作曲家谱写好,即使再强说演奏者的感情与灵魂也有些不适宜。
导演克里斯·克劳斯4分钟的精彩甚于4分33秒,何况它还有前面2小时。
杰妮是一位脾气不好的姑娘,或者说她不是坏脾气,而是从未被教导过如何去约束脾气,她习惯自然释放。
从小未被规则束缚的她,热爱奔放激情的黑人音乐,她认为音乐都是同样美妙的东西,只是更爱激情,不似库鲁格夫人以为音乐有高低贫贱之分,这一点上她是天才,胜过库鲁格夫人太多。
美妙的音乐完全不需建立在道德上,即使她就是杀人犯,即使在监狱那一晚她戳瞎了同宿的眼睛,这样的她只更美。
能被历史记住的人是和它的规则最契合的人,而往往最美妙的天才转瞬即过,留不下痕迹。
在玻璃前杰妮讲“我知道玻璃不会碎”,因为几年前在医院的她也同样撞过这面玻璃。
很喜欢胖胖的莫兹和她的小姑娘,性格截然不同的一对父女。
父亲才疏,但对文明有一种天然尊崇和敬畏,女儿活波灵动,也并不觉得文明的屈膝礼如何重要,在随意画了好几副天真烂漫的画后才在爸爸的要求下画了一幅严肃的库鲁格夫人像,可见她一定很不喜欢这个不苟言笑的老女人。
库鲁格夫人年轻时畏惧权威,她严谨胆小遵守规则,所以也轻易地被热情突破规则的少女打动,当上校质问她和少女的关系时,她撇清了,她的懦弱让她更难以忘情。
随着她逐渐年迈,库鲁格夫人学会了直言反对权威,她在众人前承认了她是一位女同性恋者,她同样被奔放的女生打动。
但她还是那个遵守规则有无上道德的人,她认为如果杰妮做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她不能再接受她,她说“她和你不一样,她什么都没做过”是违心的,杰妮什么都没做过,而即使少女做了什么恶行,只是教会库鲁格接受更多。
舞台上的那段表演很精彩
亵渎。
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又怎样。这才叫牛逼!纯正的欧洲电影。
德国出品一贯的节制、沉着与踏实
两种方式质疑世界:隐忍并寻求解脱,回归美好;挥舞拳头砸向一切。最后的4分钟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可是它带给人的震撼恰恰就是:这是用最本质的生命作出的抗击,如垂死一搏的波澜壮阔。部分的“黑人音乐”大约应当是中东音乐,求证
残缺的灵魂在四分钟里肆意拼凑,孤傲的屈膝礼只为你而定格
最后的4分钟可能是期待值太高,感觉没有海上钢琴师和我看过的另一部德国监狱音乐的片子好。而且情节并不是很连贯,导演手法故弄玄虚,回忆的支离破碎没有什么意义,不过能让我坚持看完和反手弹琴那段不错,给个良可吧。
天赋这个东西,如果不能用它来表达自我,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本该是一个极具爆发力的题材,却被处理得断裂感和顿挫感十足,看得我全程尴尬又困惑不已。
其实也是一般 就是凑活看看吧 没啥 一个老女人为了过去不了情帮助迷途天才少女
“也许我的职责是保护,而你的职责是像蓝天一样明亮。。。”有自己挚爱的东西,管它沉重、痛苦、疯狂、歇斯底里,最后那段好强劲。。。镜头色彩都很美啊,即使大部分场景是监狱。。。
the last secen....good
这是恐怖主义电影
结局妥妥的看哭了,最后那个定格的画面很值得仔细品味
是的!!!!!!!!!!
我本不喜欢这样过于激烈,因心中充满过多情感而不得不爆发的艺术,包括电影、音乐和文学,但,几年过后再反观自我,却发现自己的心中不知何时已经被那些自己很不喜欢的东西填充,虽然自己依然不喜欢反感。
女主角乖戾异常,很难取悦,这种强烈性格与中国8、90十年代走出国门的那几部电影类似。如果编剧不为人物附加太多伤痛的过往则会更加脱俗。
結尾還好。(但貝多芬以前也是離經叛道出格的藝術家呀!)
虽然是双线穿插,但整体故事讲得很生硬,特别情感转折点的牵强,欠却抓人的细腻,略点了一些支线情节,更专注于两个人交往的碰撞与火花上,塑造的人物却比较单薄,激化的矛盾始终构建在难以忘却的过去和痛苦的回忆中,堆砌的符号元素太芜杂
Frau Krueger 的故事实在没什么意思,Hannah的演出很震撼,原声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