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
摘取了作业的部分。
战争下的人们战争下的小人物的生活无疑是这部片子的主题,青年男女的相爱热烈而真挚,就像他们相会的那片橙黄色的花田一样,明艳而娇媚,即使是在侵占区生活,人们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在酒馆里喝酒的人们大声讨论着时事,酒接着一杯又一杯,小人物有些牢骚和不满,但都没想着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父亲们会产生争执,会互相看不起,但也会在结成亲家之后一起喝酒,畅饮畅谈。
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而有趣的,酒馆里的女人会爽朗地边喝酒边畅快聊天,长不高的侏儒男人最后跟着爱人的马戏团前往远方的世界,玛拉的父亲冲动鲁莽但也颇有义气,女人们会一边聊天一边刷洗衣服,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耍。
独裁与虚假当时正处于斯大林统治末期,苏联无比推崇和信奉斯大林,将他视为工人阶级的救世主,相信只有信仰相同的人才是同志,才可以互相信任。
同时苏联对于罗马尼亚有一种侵略者对于被侵略者的优越感和不屑,他们将罗马尼亚军人视作俘虏,将平民视作蝼蚁,他们自信满满,相信自己是将高尚的文明和制度传给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人竟然不懂得感激,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将自己视为主宰。
他们荒谬而虚假,下层阶级的党员甚至都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不知道工人阶级的权利与抗争,只知道加入了就可以成为统治者的一方,他们愚昧又可怜。
荒谬的无声婚礼电影中最值得深思的还是长达17分钟的无声婚礼,也是电影的核心。
在17分钟里,导演用了默剧的表现方式,所有动作被放大。
吃饭的刀叉被收起,人们用手抓着食物吃饭。
布裹住了桌子脚和酒杯。
父亲按住自己抖动的腿。
挂钟的声音,苍蝇的声音,肚子因为饥饿发出的声音,一点点声音都被人们警惕、担忧,人们面面相觑。
乐器被装模做样地演奏,却不能发出声音。
小孩子们被毛巾堵住嘴巴,不能畅快地笑。
所有人都忍住笑,只在空气中做出大笑的动作。
这样的场面荒诞好笑,却又在好笑中品出一些心酸和可怜,在婚礼中被压住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声音,还有自由,那份能够自由欢笑自由生活的属于他们的自由,但被侵略者是没有这份自由的,他们是囚徒,是被监禁的人。
最后苏军的汽车声盖过了他们的欢笑声,子弹射进父亲的身体里,他低下头擦拭,只能把血迹涂抹开来,越擦越多。
死去的新娘在电影中频繁出现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行人开车经过的新娘,兰库和玛拉在树林里相会时突然出现的白色长裙的新娘,死去却又醒来的新娘,还有最后身着婚纱满身血迹的新娘玛拉,可以看出女人是这部电影中一个隐晦又意味深远的线索。
我们有时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当一个国家军队入侵另一个国家时,经常会给到被侵略国家的妇女被侵犯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演意识和男性意识中将女性视为私有物的体现,通过抢夺伤害他人的物品来达到侮辱他人的目的。
白色婚纱意味着纯洁和忠贞,被侵犯的不只是女人,也是这个国家,被侮辱,被割裂,被伤害。
那个死去又醒来的女人手里攥着的,是那位来下达命令的军官胸前的勋章,是苏军侵犯而又杀死了她,但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着噩耗。
那个女人真的醒来了吗?
那些穿着婚纱的女人又是什么人?
谁也不知道,谁也无需知道,活着的人只能继续向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着。
笑声与哭声影片还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人们的笑声。
人们总是很爱笑,大声地笑,在酒馆也是,在工作时也是。
在放电影时,人们看着前面的四个士兵,笑得人仰马翻,笑得泪水从眼睛里流出来,而在这一段里,导演也用了胶卷相机拍摄的手法,将画面定格,一帧一帧地欢笑,在欢笑中悲伤。
这部电影的标签是喜剧,而最好的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
荒诞喜剧、黑色幽默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描述,在笑中深思,在笑中感到悲哀。
这部电影讲述了小村庄里一对相爱男女兰库和玛拉准备举行婚礼,战争和时代带来的“规矩”使这场婚礼连连受挫,更被禁止。
为了不发出声音被发现,村庄里的人在一个夜晚偷偷举办了一场无声的婚礼来祝福以这对新人,最终无法忍受这滑稽的做法的大家放声庆祝,引起了强电者的注意与愤怒,一场时代的悲剧也接踵而至。
电影整体呈黑白调,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破碎,在那个灰色年代的灰色婚礼是让人心碎的。
电影中很多给不同人物刻画的细节和剧情,都给人从一个幽默诙谐的形象中传递出莫大的悲哀。
从无声婚礼开始推向高潮,被纱布包裹的酒杯防止碰撞声音,被收掉的刀叉,众人静默传递着祝福,没有音乐的演奏,新人的共舞,被丝带封住的小孩的嘴,精细到连蚊子、小猫的的叫声都让大家胆战心惊。
金-叉◎大家看似合理的进行着这种行为,又为电影增添了点无稽和嘲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没有祝福的声音,欢声笑语的婚礼潜在是悲伤的,画面还特意给到被胶带封住口的小孩悲悯的眼神,给到的暗示太到位了 !
一场无市的婚礼,也象征性的代表着对于那个时代,无声的抗议与无力的斗争。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句很古早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很讨厌日耳曼语系及和拉丁语系。
模糊地记得2018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异国他乡的语言配合荒诞的画面带来的不适感。
电影少有的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我的生活切割成熟悉的一半和陌生的另一半。
我坐在熟悉的沙发上,头脑却被眼前的景象丢进了一片陌生、震惊和恐惧中。
无论是激烈的性爱场景还是无声的极权压迫。
都充满着令人作呕的不适感。
今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由此重新记录一下当时的场景。
谷堆里做爱是我没想到的。
羅馬尼亞《無聲婚禮》,是一部從荒誔、默劇形式、舞台劇呈現風格,到最後急轉直下,成為以悲劇收場的悲喜劇電影在收尾前,我一直覺得可以把在史達林統治下的羅馬尼亞 拍的如此歡樂、又充滿色彩,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
尤其是最高潮,那場因為史達林過世,要求全羅馬尼亞不淮開心、不準任何聚會下,產生的「無聲婚禮」,更是用來作為舞台劇的最佳內容。
沒想到最後十分鐘的風雲變色,給出意外的衝擊。
全劇沒有控訴、也沒有過激的情緒,只有靜默的畫面,以及最後老婦人問:「你們還要奪走什麼?
」,強而有力地訴說那個無情又心痛的時代。
#中間一度看到多金兄弟姐妹的影子#看完後完全靜默#結局收的太令人心碎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如果提到婚礼,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什么?
我想,大家在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闪现出的几乎都是热闹甚至有些吵闹的影像:比如震耳欲聋的欢快音乐、新人在宾客堆里各种敬酒、小孩子们激动地跑来跑去、来宾们喝的酒酣耳热大喊大叫等等。
但你是否见过这样一场婚礼,明明所有人都是能够正常说话的人,却一点声音不敢发出来,甚至是婚礼的乐队都要虚空演奏?
《无声婚礼》就为我们上演了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无厘头的婚礼故事,而在这个荒诞可笑的故事背后,却是无尽地沉默与悲伤。
01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座小村庄里,彼时的罗马尼亚已经是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罗马尼亚政府自然也承受着苏联老大哥无微不至地“爱护”。
不过,在这个遥远的如同世外桃源般地小村庄里,人们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整个村庄的景象就如同赵本山《咱们屯里的人》唱的那样:“别看屯子不咋大,有山有水有树林,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
”生活在这座村庄里的都是一群最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举止言谈粗鲁,但却也有着最质朴的情感。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掌权的政府是谁,对他们来说生活并没有多少影响,哦不,也有些影响,那就是大家的土地被以人民的名义征收走了不少,同时村里还多了几个扛着红色旗帜的小丑,不过也还好,不耽误过日子。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村里的一对年轻男女相爱了,他们在山野天地之间,用自己的身体尽情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最终,他们决定用婚姻来彻底锁定对彼此的承诺。
然而就在双方亲朋到齐,所有牲口宰杀完毕,婚礼即将举行的时候,却从城里来了一名苏军军官,他在宣布伟大领袖斯大林的死讯的同时也警告所有人,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哀思,从现在开始七天之内不许有任何的活动,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
然而,婚礼的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尤其是那些被宰杀的牲畜,七天之后肯定早就腐烂了,而这些牲畜已经是一个农民家庭能够负担的极限了。
为了避免损失,大家机智地趁着夜幕的掩护举办了一场“无声婚礼”,大家沉默地吃饭、用口型无声地为新人献上贺词、乐队虚空演奏、人们沉默跳舞,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滑稽,让人忍俊不禁。
最终,女方父亲忍无可忍,一巴掌重重地拍在了桌子上,所有人都不再沉默,尽情肆意地挥洒着自己的喜悦,而且一切的代价,就是引来了附近的苏军,村里的全部男性都被带走枪决,只剩下一个小男孩逃过一劫,从此,这个总是充满了男人粗野笑声的世外桃源,变成了死一般寂静的寡妇村。
02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了血泪,同时也充满了讽刺。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仅仅5年之后,苏联的驻军就撤出了罗马尼亚,不过之后罗马尼亚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去,整个国家在齐奥塞斯库夫妇的统治之下一路下坡,最终被忍无可忍的人民给掀翻,罗马尼亚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一切对于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一批压榨自己的人而已。
在影片中,那个唯一活下来的小男孩在多年之后成为了这个寡妇村的村长,面对来采访的记者,他仍然像他那些死去的父辈一样,用粗野的笑话调解着生活的荒诞,他说:“这里以前是个村庄,后来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庄推倒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庄,是度假村哈哈哈”虽然他笑得很开心,但谁都能感受到,这背后的荒诞与悲伤。
而这种荒诞与悲伤,在后面的采访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当记者对当年幸存下来的女主角说“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的时候,老妇人一脸困惑地问道:“你们还想从这儿夺走什么?
”
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幕,镜头逐渐显示出这座村庄的大远景,曾经成片金黄的麦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都已不见,留下的只有破败的教堂、灰色的工厂废墟,空旷荒凉的街道上,只有那个洁白少女的幽灵跑过。
这一幕像极了《利迪策大屠杀》的结尾,男主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场景。
对了,那部电影讲述的也是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让一个村庄遭殃的故事,1942年5月27日,纳粹党卫军核心人物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杀,希特勒选择了一个名叫利迪策的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展开报复,整个村庄的所有男性和动物全部被屠杀,女人与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房屋全部被烧毁,最后连废墟也全部被拆毁运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抹平”一个村庄。
03“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我想大家已经都很熟悉了,而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出的,就是我们个人头顶上的这座“山”,是如何突然出现,又是如何瞬间压垮我们的一切生活的。
村里的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遥远国度一个大人物的死亡,却让他们这些没有任何思想的小老百姓遭殃,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虽然有抱怨,但却并不敌视,地被收走那就收走好了,只要还给我剩下点儿,我就能快乐地活下去。
但就是这么一群淳朴的农民,却最终成为了“叛国者”,那些向他们射出子弹的苏联军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坏分子”,却丝毫没人在意,这些人其实根本连伟大领袖长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他们只是不想浪费,不想让自己受损失,不想让这对儿相爱的男女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留下遗憾,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了呢?
为什么这个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人死掉了,却要让他们的一切生活也因此停止呢?
那既然如此,伟大领袖过生日的时候,怎么不给村里每个人都分上二斤猪肉一杯酒呢?
“他”死了,无数人都要诚心祭奠,天大的事儿都必须要放下;而“他们”死了,却根本没人在意,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
我想,那些死去的村民大老粗们的灵魂如果能够回到村庄,恐怕还会举起酒杯,彼此笑嘻嘻地说:幸好,“他”和“他们”都只能死一次。
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玛拉和颜古的婚礼,大喜之日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政治指导员要求立即取消婚礼。
在威吓下,村民不得不低头。
但当监视者离开,所有的欢乐气氛再度引发,双方的亲朋好友决定举行一场无声婚礼。
席间客人不能做出任何声响,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期间演奏乐器也只能是拿拿样子吹出无声的奏乐,即使是一个笑话也只能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
到了最后,人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无声婚礼,于是寂静被打破,这样一群狂欢的人们最后招了了毁灭。
这些专制所要带给人们的就是要憋死你的快感,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绑架你的自由。
影片得到很大赞许,是因为电影本身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不自由,网上发言要先被审核,如果有言论过激或者敏感词,对不起,你的发言会被删除或者退回邮箱。
于是乎,人们学会了在和网络管理员的博弈中懂得了敏感词分类。
原本只是一片小小博文,接二连三的被退回来重新修改,将自认为是敏感的地方删除,然后继续发表,发现删除的词语不对,三番五次后终于发现所谓网络设置的敏感词汇也不过是一个人名,一句调侃。
如此博弈的结果,就是人们发现自己自由言论的空间被一步步压缩,被限制的地方越来越多,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还要跳舞,于是智慧无穷的网民便激发出了更大的语言和词汇来和这些限制与不自由做斗争。
与电影相反,追求快感是人最起码要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可以试想一下,做爱要射精的时刻,突然伸出一双手对你说,“现在不行。
”,歌曲听到高潮戛然而止,电影看完了漫长前奏,酝酿了好久情绪,就等着高潮迸发的时候,突然黑幕,然后影院工作人员告诉你,“对不起,停电了。
”在快感爆发的时刻忽然被人制止,这样的感觉断然不会好到那里去。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不多,一是快感,一是自由,当两者都被钳制的时候,人们就会憋不住,然后就要寻求一个倾泻的闸口,然后如洪水猛兽,喷涌而出,否则,心理健全者回沦为变态,心理不健全者会拔刀相向。
所以,在人们能把握自己人生快感的时候,大家都尽力。
熬夜看场电影,只为片中男女演员深情对白的时刻,一首老歌翻来覆去地听,只为了祭奠以往逝去的岁月。
常为《三联生活周刊》写圆桌杂谈的作者大仙曾经打车回家,当时出租车内正在播放一首萧亚轩的歌,大仙正听到兴头上,等车到了大仙家门口,歌曲还没有放完,当司机准备抬起计价器跟大仙结账的时候,大仙告诉司机“麻烦你在我家楼下再绕一圈,等我听完这首歌再下去。
”等歌曲终了,大仙才心满意足地结账下车回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王小峰身上,当时出租车内正播放着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还差几句就说完,但出租车已到家门口,于是也和大仙一样,让司机继续往下开,等侯宝林先生都出最后的包袱后才心满意足下车。
所以说,快感和自由其实是一样的,是顺其自然而来的东西,是不能被压制和绑架的,要不然,憋死了快感,人生也就真的无奈了。
倒叙的方式,一个村庄被毁灭后留下了一些寡妇,缘由是被共产主义推平。
在推平前,村庄自己想办法进行婚礼,因为斯大林哀悼日期间不能有活动,于是在房子里进行无声的婚礼,没有语言声音音乐,大家敬酒吃东西鼓掌奏乐传话给钱等等,这些描绘地很生动。
但灾难就要来临,村庄被毁灭,男人被带走只剩下女人和小孩。
这个电影的风格比较独特,人物夸张的笑声、下流黄色的玩笑、逗趣的片段、人物表情等等都很生动,需要细细品味。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就因为一个领导人死了,非让大家都被快感带来的欢乐给憋死,最后憋不住了,结果大炮来了。嗯,有点库斯图里卡味道
冰凉冰凉的故事...
差点错过的佳作!一场简单美好的婚礼让一个纯朴宁静的东欧小村庄被共产主义的幽灵践踏蹂躏至消失,笑中带泪的超现实情节让悲剧的力量更加动人心魄!
导演是个天才。尽管大家都认为他模仿库斯图里卡。库斯图里卡固然牛逼,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失控到没节制——说得难听点就是没玩没了的“狂欢”,以至于影片拖得过长,节奏变得拖沓。此片导演对节奏的把握,细节的捏拿,都很见功力,关键是,紧凑,不拖沓,十分难得。
很多细节独具匠心~~~
超级政治波普
这种表达形式欣赏不来。。里面的一切太吵了,政治的一切题材拍起来总是这么让人索然无味要么就是莫名其妙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无论什么主义,本质都是掠夺。这观点挺有虚无主义的味道啊。什么主义都是工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我们现在脚下走的就是用事实验证过最合适的,要自信”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五星,有板有眼,极稳
政治片儿,统治阶级禁锢人们的精神和自由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村庄。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子,做度假山庄。
嗨呀不就是反共吗…除此之外这电影还有哪里能夸的地方吗…洗眼睛去了…
“电影以似乎荒诞而超现实的形式叙说以欢笑包装下的悲剧。”前边的欢乐无羁和最后的独裁者的独断专横形成显明对比,震撼性更强。影片处处充满讽刺意味。PS:罗马尼亚人其实是欢乐无比、无拘无束的民族啊~~
欢笑包装的悲剧
xzd
要是除掉导演的某些脑残段落,就完美了!有点《地下》的味道~~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了,我反省下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