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最初是一名剪辑师,2011年一部好评连连的《周末时光》令他获得广泛的关注,亦成为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同志浪漫电影之一。
几年后,仅用六周拍摄的《45周年》(2015)获得了五项英国独立电影奖提名;电影的两位主演,夏洛特·兰普林与汤姆·康特奈,更是同时获得了同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女主奖项。
此外,他还创作并制作了HBO同志剧《寻》(2014-2015)及其电视电影特别篇。
除了屡次封神的表演和日常而细腻的情节叙事,海格的作品一向以对同志角色与关系的真实刻画见长:细腻的变焦、动态平衡的双人镜头,编织出舒缓、沉浸的对话语调和氛围,往往只是几个日夜的展现,观众便会被日常中迷人的“意外”们吸引——迷人的不仅是角色的情愫,还有他们的孤独与不安。
无论如何,海格以往的电影是有着浓浓现实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美学并扎根在社会生活中,正因如此,他的2023年新作《All of Us Strangers (都是陌生人)》的出现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他要如何着手去展开一个悬浮在玄幻与现实生活间的区域呢?
日前正在61届纽约电影节上映的《都是陌生人》,改编自1987年山田太一的小说《遭遇异人的夏天》。
同一部小说,早在出版的翌年,被导演大林宣彦改编为电影《幽异仲夏》,留下了许多温情与悲伤并存的记忆。
海格的版本也遵循着原著小说的大体故事结构,只是放弃了狭义上的“恐怖”元素:原著和《幽异仲夏》里两段并行的意外邂逅始终在温情中暗藏不安;而《都是陌生人》则削减了这种处理,更聚焦于性少数者的家庭与成长疗愈、艾滋危机时期以来的同志史,以及普遍、超越时空的“爱”。
亚当(安德鲁·斯科特)是一位中年同志编剧,独自居住在伦敦边缘一栋几乎空无一人的崭新高楼,一边听着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怀旧音乐,一边创作着一部关于80年代和自己童年的作品。
电影的第一个画面,便是高楼窗外一个现代大都市遥远而静谧的天际线。
这是所有的城市,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他们都有着一样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一样地匍匐着低垂、闪烁的楼房,纵使视野广阔,却也无处联结。
亚当沉静的身影渐渐浮现在都市的画像之上,在变得真切之前便隐入画面。
用后见之明来看,这个细腻的叠画开场,已然预示了全片的气质、传递了整体的信息:首先,这是一场内向性的“心灵之旅”,一个人所代表的内在世界,与整个广阔的外部世界自然地融合转化;然后,电影的画面也将亚当平静的面孔离间成一个若隐若现的“陌生人”,似乎是对其身份、对他者、对家庭的概念的疏离;最后,这将涉及到一段群体的回忆与地缘特征叠加成的历史,它正无形地笼罩着广阔的城市远景。
一晚,楼中仅有的另一位神秘住客哈里(保罗·麦斯卡饰)敲开了他的家门,醉醺醺又自来熟地同亚当调情。
虽诞拥有相似的同志身份,亚当沉默内敛,哈里更年轻也更热情主动,经历一番波折,甜蜜和激情依然迅速将个性大相径庭的二人包围。
如同海格的其他同志电影,浪漫唯美的性爱场景重塑着部分观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一番云雨后,哈里更是大胆地舔舐亚当身上残留的体液,这样直白的性感必定也打动并影响着更为性压抑的亚当。
不得不提一句,保罗·麦斯卡在一年前的《晒后假日》中,扮演着女主成长记忆中去世的父亲;而在一年后的《都是陌生人》中,他恰是以死后幽灵的形式复现,与另一名主角的成长记忆并行。
如果真的有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形而上的“电影世界”存在,这有意无意的巧合便是最奇妙的戏剧性。
与此同时,沉浸于自己的童年碎片并为之寻找剧作灵感的亚当,正进行着另一段平行的旅程:他坐着(情感与时空的?
)列车前往自己童年在郊区的住所——一栋早已废弃的独栋住宅。
在又一个广阔的自然远景与亚当面孔的叠画以后,亚当似乎是完成了对外部世界投影的重设;他看见身后的树林边缘有一个中年男子(杰米·贝尔饰)正招呼他过去,表面上如同一次同志之间心照不宣的艳遇。
两人一同到了那栋童年住宅门口,与另一名女子(克莱尔·芙伊饰)相见如故:原来两人正是亚当30年前车祸去世的父母;他们似乎一直在老宅生活着,两人的模样和屋内的装潢摆设都与当年别无二致。
自那以后,亚当不断地回访,与父母重续着童年时便终止的对话和陪伴,在都市边缘的高楼和郊区老屋之间来回漫游。
这种新情人和父母的超现实并置,促成了亚当出柜的契机——平衡家庭与爱情的尝试,其实是自幼失去家人、长年形单影只的亚当本来没有办法经历的场景。
但父母对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他们去世的那个年代,时间带来的观念隔阂使得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全然成为陌生人。
其实无论父母去世与否,人们会遭遇的都是类似的场景。
在与父母的分别对话中,亚当向他们告知了自艾滋病危机笼罩的80年代以来同志史的线索,像是法律的前进、社会态度的更迭、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类似的历史“代沟”也发生在哈里和亚当之间,毕竟哈里是更年轻一代的同志,他同亚当进行过一段关于“gay”如何逐渐被“queer”取代的对话。
寻回家庭的意外之喜也疗愈了亚当。
童年被霸凌的创伤记忆、细腻的情感、压抑的恐惧,在父亲的理解与那句“对不起没能给你一个拥抱”的道歉中化为释然的眼泪。
这份属于那个年代同志群体的记忆和经历,从荧幕上的他人口中说出s,顿时有了抚慰人心的力量。
只是,观众始终会记得亚当的父母已然去世的现实,一丝隐隐的“不可能“永远伴随着每一分和解,令人悲从中来。
尽管真挚动人,这种直白的对话是有遗憾的:过于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电影的可能性被框定在了某个目标的范围内;对话退为了群体对委屈的宣泄、心路历程的自我梳理甚至说自我沉迷;父母最终也只是以亚当想象的、需要的方式在与他对话,让他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
人到中年重新碰撞遗失已久的家庭概念,似乎还有别的探讨空间:性少数群体无法组成传统意义的异性恋“家庭”,而他们大多又是传统意义“家庭”的产物;究竟是“家庭”的概念需要全新的定义,还是要从观念上重新理解性少数群体和自身家庭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之间的鸿沟,是一个值得去更深入呈现的问题。
随着与几个幽灵交往的深入,《幽异仲夏》以第三者的客观视角,展现男主角原田如何聊斋式地日益严重消瘦、形容枯槁;《都是陌生人》的影像则用精美的电影语言,直接承载了亚当逐渐陷入模糊的意识中的状态:剪辑跟随意识的流淌与骤停转换着场景,亚当的层层梦魇在加速更迭,高楼与老屋的边界也变得不再清晰;他眼中地铁上那个培根画作般扭曲的人是自身恐惧的投射,也是陷于过去的回忆(或想象的温情)中造成的混乱。
但另一方面,这一切也是破茧而出前加速的分化与阵痛,促使亚当最后对童年放手。
在这个意义上,《都是陌生人》依然是非常自然主义的作品:灵异事件具像化了记忆与生活的衔接,让主观世界不同思绪的碰撞拥有了载体;同时亚当编剧的身份和进行中的创作,更加合理化了这些意识流动的存在和虚实边界的消解。
海格企图让音乐成为唤起记忆最直接的方式:Pet Shop Boys, Blur,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歌曲,都是影片感情线索,自带了完整的氛围。
由于“怀旧”体验的不同,这些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于中国观众而言多少是有感知壁垒的。
映后海格也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私人化的作品,就连电影中亚当童年的老宅,也是海格本人童年时的居所——他甚至将整个场景的每一个布置的细节都按照自己童年的记忆还原。
《都是陌生人》表现出来的唯心倾向,让观众在温情过后最终被巨大的孤独感笼罩:与一个人联结最紧密的父母、情人,竟然都不是活生生的人,整个成长自愈到放手过程也只能在内心安静发生。
但或许,其实对于每个孤独的性少数者而言,伴侣都像是另一个并不存在的、同样痛苦的幽灵,只有敢于紧紧拥抱这份虚无的痛苦,才让爱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吧。
试想你叫小帅,你是一个编剧,生活在大都市伦敦,小日子过得勉勉强强,事业上并不顺利。
爱你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开人世,这世上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了,此时你是孤独的。
你喜欢在阴冷的雨天蜷缩在被子里深夜emo,想一些住在这栋公寓里的其他人也在想的事情,因为在这个加速前进的时代,我们都是陌生人。
一天你遇见了一个陌生男人,他长相英俊犹如古希腊雕塑,你的心跳漏了一拍。
到了晚上,古希腊男神一直萦绕在你的心头,你开始写故事,写关于古希腊男神和你的美丽爱情故事,因为你太需要一个庇护所了,你太需要一个可以让你的心脏身体神经休息的地方了,于是你将你幻想出的古希腊男神的模样,作为暂时栖息的庇护所,存放所有的痛苦、情欲和对人与人之间连结的渴望。
正如电影中bgm歌词里写的那样,keep the vampire from the door.书最后一章的结尾写好了,梦也该醒了。
爱人没有离去,只是他从未存在过。
现代人的悲剧嘛。
zzz美丽的落地窗
如果绝望是一种病症,患者是这样的一个/一群人——童年时失去双亲,同性恋,从来不知道爱一个人是什么滋味,长期在孤独中工作和生活的创作者,与世界连接寥寥,对未来毫无指望——别说主角被塑造地种种元素占全,哪怕只是其中之一,都会让一个人短暂或长久地陷入绝望,并思考:有什么办法说服自己活下去呢?
通过幻觉来麻醉自己?
这是顺理成章的想法,或许也是这部电影每个环节都很好预知,却又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
我们完全理解主角对年轻恋人从初次的拒绝到很快地敞开,也可能理解为何他一次次地踏上回家之旅的奇幻设定。
这是他,和他这样的人,能想象到的最好可能性。
在幻想中,遇到在生病时给自己放热水泡澡的爱人,重新拥有家人,重新成为一个孩子,甚至比不被理解的童年更好,因为他可以以成年人的理性和阅历去和父母对话,坦白自己的性取向,问出“当初我在卧室哭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进来呢?
”,被完全地接受和被爱……还有比这更好的可能性吗?
如果色情影像给单身人士一种做爱的幻觉,这部电影就是给绝望者的安慰剂,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发生,可是当我们随着电影从头到尾体验过一遍这样的幻觉之后,就和主角一样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而正因为这幻觉不可持续,就像幸福的时刻一样,我们在主角难以与死去的父母再次告别,再次失去的时候一同默默流泪。
可惜,这只是安慰剂,结论似乎并不乐观,安慰剂并没有拯救一个绝望的人,他只是回到了婴儿的姿势,拥抱着不存在的爱人,缓缓沉入睡眠。
但依然感激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稀有的体验,让一些连梦都不做的人在影像中感受。
注:感觉给这部影片写影评的难度会很大,我认为它是一部很难再被复刻的电影,从演员们的化学反应,到成片的质量,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那一类,我很怕破坏了电影氤氲的感触、思绪和人文关怀。
剧本的内核无疑是富有悲剧色彩的,如果顺着故事的基调,沉浸式的影评将耗费大量心力,恐难以维系,所以我将尝试用一些充满违和感的叙事方法来完成影评,以求适时抽离。
有关键剧情透露,请观影后阅读。
作为一枚合格的 NPC,在被系统回收之前,应将自己一生的记忆打包上传,打包过程中如果超过容错率范围,须自行消除 BUG 后才能被系统回收。
倘若届时还有能力合并同类项,则闪耀值 +1,回收速度 +1,系统赠送 “引路天使” 勋章 +1。
但即便脱离生死的框架,超越现实的维度,整个过程中最科幻、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却仍旧与初始参数相关联:充满 BUG 的角色设定、喜忧参半的生活、以及五光十色的爱恋。
如果生命毫无意义,世界就失去了残酷性。
NPC 们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也就并不重要。
生,微不足道,死,不值一提,失败和成功也毫无意义,在脱离初始框架时,NPC 们以为可以从此卸下身心背负的责任和重担,但如果 NPC 在人世间的记忆残留了怨念、执念或心结的时候,NPC 仍须自行消解,否则便会一直被困在楼宇之中循环反复。
引路天使
NPC 甲、乙
你还有什么未解的心结?
NPC 彼此用尽全力,过平凡的一生
死亡经历:建立在大量濒死回忆实例上的基础共识THE KEY / 内核钥匙:片尾曲:The Power of Love 爱的力量演唱: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 (“法兰基到好莱坞”乐队)
敲门声传来,Adam 家中电视屏幕正在播放 “The Power of Love”
我会保护你远离利爪的伤害 I'll protect you from the hooded claw让吸血鬼远离你的家门Keep the vampires from your door当危机降临时我会在你身边When the chips are down I'll be around无所畏惧地守护着你With my undying, death-defying爱就像一道光Love is the light它驱散了黑暗Scaring darkness away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你I'm so in love with you让我以爱为目标Make love your goal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就像从天而降A force from above使我的灵魂净化Cleaning my soul爱是纯洁的,唯一的珍宝Love is pure, the only treasure……
A. 心结、渴望与牵绊
Adam,你准备好了吗?
Adam 准备迎接召唤
但似乎有些事情仍然无法释怀
Adam 意识到自己还有尚未放下的心结
心结,是芸芸众生在有生之年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
当我们惴惴不安、辗转反侧、愁眉不展或忧心忡忡的时候,我们会说心里面有放不下的事情,就像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因此在语言体系中,心结是需要被 “解开” 的。
但其实在更广的时间跨度上来说,我们的有些心结,应该被描述为 “创伤” 更为确切,这些创伤是无法通过相对简单的 “解开” 来操作处置的,它们需要更加复杂和系统的过程来修复和治愈。
Adam 的心结中就有这种创伤,这种早期埋下的创伤,形成了他日后心结的叠加效应。
而最难向世人表述的地方,便是作为一个 Gay,生而为人的创伤和心结。
很多 Gay 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跟父母出柜,因此就无法公开地和自己相爱的人宣布关系、逛街牵手、安居乐业。
当然局外人可能会说现在这个年代情况好很多了吧,你们还想怎样之类的疑问,但如果局外人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来体验一个 Gay 的日常生活的话,想必会感到十分 “科幻”,谎言只是其中最小的问题,更加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长期生活在各种心结或创伤之下,不得不把追求幸福阳光生活的渴望压抑到阴影里去,逐渐变得厌恶自己,憎恨生活,也无法好好地去爱别人,因为他们无法爱这样的自己。
Adam 说他 “感觉跟别人做爱就会得 AIDS 而死”,所以总是宁愿孤单一个人生活。
双亲在他 12 岁时候的一场车祸中双双去世,这不仅意味着他无法跟自己的父母出柜,更意味着他无法修复和消除父母在车祸之前的生活中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意无意地贬低某些脆弱或敏感的特质,忽视 Adam 在学校遭遇来自同学的孤立和霸凌,即便听见 Adam 放学回家在房间里哭泣,也不过问在学校里发生过什么事情…… 这些影响,便是 Adam 早期创伤的来源,使得他日后的生活,很难敞开心扉去爱自己,和别人。
心结,温凉如丝,却也能灼身,它虚而不假,真真切切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
与 Adam 隐忍的孤单相比,Harry 似乎显得要稍微外向一些,然而当我们看见他大口灌黄汤,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敲开 Adam 的房间,说自己家门口有一只吸血鬼时,我们明白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虽然跟父母出柜了,但老派的父母只是在习惯他的情况而已,平时只要自己别说太多,一切就还过得去。
姐姐已经有了孩子,哥哥刚刚结婚,他们在家庭里都有一席之地,但自己却感觉一直漂泊在家庭的外围边缘,像是家里的陌生人,所以他后来也很少回家见父母。
“出柜只是给家里一直就存在的差异加了个噱头而已,当然也不会就此结束。
这其实也不是任何人的错。
”
我曾一度以为 Adam 的爸妈只是他走马灯过程中重温的一段回忆,直到后来 Harry 也能够看见他们,我才确定他们不只是 Adam 的回忆。
与 Adam 困在塔楼公寓相似,Adam 的爸妈被困在了他们离世前的旧居。
在车祸的那个晚上,Adam 在爸妈的床上睡着了,他原本是要和爸妈一起去参加圣诞派对的。
结果爸妈在回家途中醉驾发生了事故,爸爸当场去世,妈妈几天后也在医院去世。
Adam 没能和妈妈告别,因为奶奶觉得那样会吓着他,车祸中妈妈撞碎了挡风玻璃,有一只眼睛都不见了。
“护士说,妈妈在临死前醒了过来。
我猜她当时一定很混乱,因为她几乎什么都看不到,爸爸不在那儿,我也不在。
”Harry 对 Adam 说:“我都无法想象你的感受,你当时该有多孤独啊……”Adam 说:“是的,不过我…… 其实一直都感到孤独,哪怕在车祸发生之前的日子就是如此…… 我总是独自一人,所以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整个人就好像被那种孤独感给禁锢了起来。
失去爸妈以后,我的生活更是焦头烂额,比如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让我觉得,未来对于我来说,变得既不重要,也毫无意义……”Harry 说:“是啊,我知道放弃自己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B. 孤独感、白噪音,以及阴影面积
Adam 和 Harry 各自的孤独感,悲壮又安详。
Harry 说:“听!
这里太安静了…… 伦敦就在外面,但我们 TMD 居然什么都听不到…… 平时我会放音乐,但等音乐结束后感觉只会更糟糕…… 我甚至还在家里搞了台白噪音机…… ”后来我们知道,Harry 说的白噪音机,只不过是台满屏雪花没有信号的电视机。
我们也知道了,这座寂然无声的塔楼,就是 Adam 和 Harry 内心孤独感的真实写照。
世界就在外面,但是被孤独感禁锢的他们,除了警铃以外,几乎听不见任何声响。
“你喝酒吗?
这是日本的酒,它号称世界上最好的酒,不过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如我进屋聊?
如果你不爱喝酒,我们也可以干点别的,随便什么都可以…… 如果我不是你的菜,你什么也不用做……”像孩子一样看待世界 If I Could See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_哔哩哔哩_bilibili……影评陆续完成中,未完待续……To be continued.
第一次尝试无中文字幕电影,体验感还不错。
电影一开场朋友就和我吐槽英音根本听不清听不懂特别是保罗麦斯卡的,安德鲁的还能听懂一些,本人也深有同感。
前半场连猜带蒙,好在故事线很清晰一知半解台词也能看懂。
不过一开始就听到了adam和情人说父母12岁就去世了,结果后来出场了很多有父母的画面使我深深迷茫是不是听错了,看到中段才意识到没听错,父母是adam的幻想;以及不禁感叹你们gay子能因为一个望远镜里的对望就从陌生人到do,这也进展太快了吧~哈哈后来才知道情人也是幻想出来的。
孤独的adam。
整部电影的画面我很喜欢。
胶片的复古质感,回忆里暖黄色的光,以及有几个画面很有表现力,给我了很大的震撼。
其一是adam在火车里混乱,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因为孤独而尖叫那一个场景,虽然adam的身体随着年龄增长,但他的灵魂却一直困在在了小时候没有父母的那个小男孩身体里。
还有一个画面我也很喜欢,就是adam右边睡着妈妈,左边的情人揽住了他,等他再往右边看去,妈妈已经不在了,也是一个对父母是在幻想中的暗示…最后父母离去的时候,酒馆中的光昏黄,服务员端上来了三杯酒水,可是只有一个人在桌上且泣不成声。
看完电影回到家以后又看了眼Andrew的ins,才发现这个故事的简介是“is a ghost story”,哑然失笑,实在精准,三个ghost,也许是四个ghost的故事。
总体来说体验感不错,为了Andrew给五颗星。
因为我在订这部电影的票的时候,已经知道这部电影已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而且安德鲁斯克特的个人演技也是非常受认可的,更何况他现在正在伦敦西区上演《万尼亚舅舅》的戏剧。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观前的心态是相当矛盾的。
一方面,为能够看到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感到欣喜,并感到期待;另一方面,对于同性题材的作品,作为一个在英语世界生活多年的人,事实上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
毕竟这么些年对于这一类融合了政治正确元素的话题已经看得太多了。
但是,这部电影仍然给到了我们相当大的震撼与感动。
因为它非常有趣地把奇幻的元素融入其中,也就是主角回到家里,然后再见到死去的爸爸妈妈,就像主角带着我们走入了一场奇异的幻梦一样。
这部电影里面对于主角的塑造,一方面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同的矛盾与成长,另一方面也确实对于他悲伤的过去展现出了一种克制的,耐人寻味的忧伤,一定程度上感觉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从那种悲伤中走出来,我们或许也可以,但那样一份悲伤,永远地活下去。
我想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尤其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点是,他对于镜头语言和色调的运用可以感受到这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使用的滤镜是和电影《云端情人》当中的滤镜是一样的。
他在主角一个人的生活当中使用了冷色的滤镜,把镜头当中所有的暖色都给抽离了出来,显示出一种忧伤和克制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why so blue”。
而当他回到他以前的家庭,在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当中,见到了他的家人的时候,他又进入了这样一个暖色调的滤镜之中,也从这个电影当中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而鲜明的对比。
而电影里面对于剪辑的手法也非常有趣,他每次都会在一个背景音乐缓缓响起的时候,直到他即将勾起观众共鸣的那一瞬间,让它戛然而止,然后忽然一下子进入到了下一个镜头。
这个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他对于情绪表达的一种克制,这是非常有趣的。
因为我习惯于在看电影的时候收集它的背景音乐,但是这部电影每当我打开手机想偷偷地听歌识曲,摘下这个背景音乐的时候,电影就戛然而止,仿佛就提醒着我们什么。
而另一个可圈可点的就是电影对于其中的转场,也是对他回家看到父母这一事件本身作为假象的这样一个暗示。
就是他每次在他与父母交谈当中,或戛然而止,瞬间转向或在谈话当中,让他的男友乱入到他的梦境当中,把它唤醒,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把我们从梦境拽回到现实当中,提醒我们这个世界非常美好。
我好像在那个世界,什么都没有逝去,但它终究是个梦。
而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带着男友真实的回到他当年的那栋老房子的时候,努力地去敲门,然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因为里面再也不会有人去回应他,再也不会有人去给他开门了,他就不断地敲门敲门,直到把玻璃敲裂,维持,然后发现那好像也是一场梦。
而他走进伦敦地铁的那段镜头也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抽离感。
因为作为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人,我们对这一些城市再熟悉不过了,同样的地铁站,同样的装潢,同样的车厢,但是不同的是,里面许许多多的东西是让人感受到既熟悉又陌生,一种强烈的抽离感侵袭而来,让人感觉到这是如此的不真实。
这一切让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当主角呆在电梯里的时候,整个电梯的两面墙的镜面反光形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隧道,仿佛就像这个主角被困在拥有无穷无尽可能性的一个世界当中。
或许在某一个可能性当中,我什么都没有失去,我还保留着那份我最真实的美好,尽管那对我现在的我或许没有意义了。
而当初学回到他过去的那个家里面,与家人在不断的沟通当中建立感情,并且通过向家人介绍自己的情况,而更加深层次的认识自己的时候,确实会让我们感受到他在不断的拾起过去的那份美好。
尤其是最后他的父母去告诉他说我们以后可能不能再见面了,主角一下子非常着急的说,那我可以少来一点,我可以一个礼拜再来一次,一个月再来一次,哪怕只有圣诞节来也好,因为他实在是太珍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了。
但是,是梦总有醒来的那一天,岂有永远醒不来的梦?
以至于在最后我们看到镜头逐渐拉远,它慢慢地化作一颗心,然后屏幕上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星星,他们好像融入了繁星的一部分。
这就让我们莫名其妙地想起了那样一句话,死若星辰生如朝露。
我觉得需要明确其实Adam抽烟嗑药酗酒,这就是导致他产生幻觉的最大原因。
他的幻觉让他看到死去的父母which和30年那天一模一样,以及自己的帅帅邻居acted by保罗麦斯卡,后者也是死人。
这样看其实电影的名字就很好解释了,死去的人一直存在在记忆当中的,Harry并不是Adam幻想中的,反而只是住在隔壁的租客而已。
他们在Adam的记忆深处,熟悉,但是又陌生人,都是陌生人。
其实是Eva概念:
最熟悉的陌生人8.9萧亚轩 / 2007电影其实我感觉与其说是同志影片,不如说是家庭影片,很多地方真的蛮好哭的。
我觉得我的父母真的对我很好,所以我没有理由去责怪他们。
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激起了我的这种感觉,我们不应该和父母成为陌生人,如果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1. 不是很喜欢解析剧情,但看到很多影评所谓的解析有点不是很合理所以说说我的理解。
电影院二刷之后读了原著,因为导演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所以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应该有原著故事线在脑海中。
第三第四遍看的时候带着原著结局的印象,大概更好的理解这剧情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著里Harry是个女性角色,她在书中一开始和Harry一样喝多了之后上来找男主,被男主拒绝了。
在书的最后男主发现女主在被拒绝的那晚就自杀了,之后她心怀怨恨,报复性的让男主能见到死去的父母,以此来消耗他的阳气,男主确实难以抵挡重见父母的好奇和慰藉,无视朋友劝阻一再去拜访父母的鬼魂。
在书的最后女主显出女鬼的模样试图带走男主。
总而言之,是一个略带惊悚的聊斋故事。
带着这个设定来回看电影,首先电影非常明确的指出了Harry是第一晚被Adam拒绝之后就死了,至于是overdose还是自杀,这点不清楚。
(Harry最后床上和以鬼魂出现时候穿的衣服都是第一晚的,手上和床边的酒瓶都是第一晚拿的)但至于为什么第一晚之后Adam开始见到鬼魂这点电影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只能靠观众想像,但其实无论是为什么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电影营造的情绪和对于孤独的展示,所以导演并不想过多去解释。
但他写剧本的时候应该是有一个逻辑在的,细想有可能是Harry死后,有一个可以看到死去的人的异度空间入口对Adam打开了。
Adam借此机会重新和父母建立感情并试图修复之前因为时代和代沟造成的各种误解和伤害。
Harry再之后都是鬼魂的形式出现的,直到最后一次Adam推门看到Harry的尸体,已经是好几天之后了。
Harry鬼魂再出现问道:How come no one found me? Where are my friends? My brother and sister. Where are my Mum and Dad? 结合之前两人的对话,Harry也是个因为queer身份和家里人很少联系的边缘人。
第一晚Harry本就孤独伤心喝了酒之后想找楼里唯一的住户Adam排解被拒绝之后就更伤心以至于嗑药加喝酒死去了。
之后或者Harry自己或者宇宙中神秘力量打通了Adam去异界的通道,我的理解是为了引导Adam去Harry的住处找到他的尸体,即使这样也是几天之后,尸体已经开始有味道,如果没有Adam的话,恐怕尸体会更加面目全非。
这样理解的话其实是一个稍稍有点温暖的结局,Harry的鬼魂帮Adam解了心结,也帮自己留了个相对不那么难看的死亡。
2. 电影本身是想讲孤独的,同时也讲了不同时代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认知以及相应造成的影响。
性少数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有孤独的底色在,Adam这一代人,从小或多或少都会被欺负,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喜好,只是偷偷的跑去火车站,向往着以后可以去伦敦这种大城市,离开自己的家乡。
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同类人,好像去了那里就可以更自如,更可能找到另一半。
但同时Adam也是不敢想什么是组成家庭,什么是爱,因为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大概这辈子都没有找到另一半组成家庭并有下一代的这种生活的可能性,这种未来没有路可以走的阴影,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即使几十年后同性婚姻合法了,也很难弥补的缺失。
Adam来到伦敦之后,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是自己一个人,因为即使来了城市,有很多同类人,但其实他们也都和Adam一样,因为对未来没有值得憧憬的东西,所以不会或者很难真的去爱一个人。
大概有自我保护的原因在,既然看不到未来,那何必要交心呢?
大都市:伦敦,纽约,上海,都是类似,不少人为了找同类而来到这里,然而这群孤独的人即使聚在一起,也难以融合,只是形成了一群孤独的个体,像是群居的孤岛。
电影通过Adam和父母的对话,其实展示了现在(英国)社会已经进步了很多,起码大多数人不会当面辱骂殴打,艾滋也不再是可怕的绝症,但是底色孤独的这群人却好像没有怎么真的改变。
Adam和Harry也是两代人,Adam还不是很自在称自己是queer,觉得是insult。
Harry说他父母都知道他的取向,他们也都ok with it,但还是不自觉的,会变成edge of the family。
Adam下面的一段话大概是对这所谓的时代进步给性少数群体带来的感受的很好的阐述 It’s so much better now, of course it is.Most of the scabs have healed bu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be back there again. Skin all fucking raw, feeling how you used to feel. 3.这片子并没有想提出或者解决什么问题,只是用一个相对巧妙的框架在讲了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但对于孤独的展示和对情绪的渲染是给能改同身受的人一个慰藉的。
仿佛这个导演,这群演员,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人也在经历着这些事情,有着这些很难描述的想法和情绪。
我们好像通过电影找到了同类人。
虽然最后我们也只不过是天上的星星,永远只能待在自己的轨道,看到同伴的时候,也还是会试图照亮一下彼次,提供一点微光和温暖而已。
看了几条短评,简言而止全片皆为男主adam的幻想。
我觉得这样解释也行,不过不至于框死,像晒后假日一样看个大概完事,没必要较真谁真的爱过谁。
音乐、调色和对话(虽然这个对话明显差多了,有强制煽情之嫌,尤其亲情戏)都让我想到晒后,这个底子实在薄,最后揭开了也没啥意思(除了解释了harry薄得要死的人物形象,okay,harry的人物我是自始至终都没看出点啥),说真的,我看到一半还以为是adam死了呢,一直嚷嚷着热热热,还又是gay,我还以为他艾滋死了,这一切都是harry的回忆嘞,结果这是他的。
看完了以后,我还以为他俩都死了,看短评才发现他可能没死,随便吧,死没死无所谓,反正我也没磕起来。
本片对记忆幻想交错构成的现实表述极好,可惜在每一个可以再推进、做风格化的点有戛然而止之感。
对于queer群体的集体发声义务,我觉得讲好个人故事就挺好的,有点太自我感动了,谁和你说queer是个集体了。
都这时代了,别执拗着那群体困境了,关注关注个人与具体的关系吧,喊来喊去同志也是真爱,任谁都早脱敏了,累不累呀。
首先声明这完全是我自己看完之后的脑洞,虽然一部分理论在国外reddit 等网站上也看到类似的猜测,但绝不是官方的观点。
其实如果设定Adam就是为了写剧本臆想出来的一切,已经足够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电影对光影的处理,几位主人公的演技,还有配乐等都有很强的氛围感,对于现代社会孤独感和LGBT群体的心理问题也涉及的恰到好处。
所以请不要当真!
不要当真!
不要当真!
脑洞的起源是关于Adam自己到底死没死的争论。
很多人觉得Adam也是鬼魂,我后来重新看了一下也觉得有些细节的安排很能说得通,主要原因以下:1. Adam所在的公寓楼,偌大的一栋楼就只有他和Harry两个人居住,这在伦敦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2. 整个片里,Adam坐火车地铁,到郊区找父母,周围似乎都很空旷寂寞。
除了父母之外,就只有夜店那里人最多;但基本也都是一些路人身影。
如上面提到,这在伦敦根本太不符合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给过特写镜头的路人,比如Adam第一次去父母的小镇时门口看到的孩子,后来火车上和他对视的孩子,夜店里和他对视的黑人queer大哥,要么是孩子,要么是边缘人物,这是很有意思的设定。
3. 开头莫名其妙的火警,另外Adam经常喊自己脑热感觉在发烧。
4. 如果父母是鬼魂的话,他们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Adam不可能这三十多年从来没去老宅子探访过,为什么之前从没看到过,突然这一次去就看到了年轻时的父母?
所以一个说的通的解释是,Adam是在影片开头去世的,去世的原因大概就是引发警报的,要么是大火要么是燃气泄漏一类。
开头有镜头他从冰箱里拿出剩菜加热,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的事情。
所以也能解释他为什么一直感觉在发烧,大概是被烫着了@@他去世之后,相当于进入了地狱之前的炼狱(一个中间状态),因为他的灵魂还有很多没有处理的问题。
所以整个片里的伦敦,实际上是这个炼狱里的伦敦,很空旷,而且飘荡的魂魄很多是孩子还有边缘人士。
而之所以他整栋楼里只有他和Harry 两个人,是因为楼里只有他们两个是未亡人,他看不到真正活着住在楼里的其他住户。
这也就解释了,开头他去拜访父母老宅,第一次见到了父母的鬼魂。
后来和父母的告别,不仅是Adam自己和自己的和解,更是父母鬼魂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可能他们去世后就一直住在老宅里,因为和儿子的羁绊没有结束。
只有后来看到了来到炼狱的儿子,聊开了许多事情,这才能够离开,得以安生超度。
另外就是,似乎这里的鬼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自己已死,因为根据结局Harry的反应来看,他应该是也刚意识到自己已死不久还非常的迷惘。
我认为,他是在Adam老宅里真切地看到了Adam的父母,所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活着的,而之前他是不知道这些的。
也就是之后他回到家里,才感知到自己的死状(联想到Adam父母超度的过程也是她们死去的过程,因为有提到母亲眼睛先看不见)。
这点说的通的原因是,Harry和原生家庭不和,所以他的灵魂羁绊更应该是孤独本身,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家人(他估计也不在意)。
所以看到Adam温馨有爱的父母,对于他自己也是一种救赎。
而此时Adam的灵魂还没到能接受自己已死的程度,因为自己在爱(浪漫之爱)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全了结,所以他感知不到自己的死状。
但是结尾两人在床上变成星星的段落,可以理解为在这个过程中Adam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已死(变为星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燃烧?
),然后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同完成了自己最后的旅程。
脑洞结束,大家权当笑话看看~
形式不错,内容乏善可陈。
也就还行吧
誓死捍卫性取向自由,只可惜个人欣赏不了,难以下咽。拜托以后这种电影请标记“男同”好吗?
视听还不错,that‘s all…
有种现代聊斋的味道。在剧作上,影片以虚讲实,真真幻幻,虚笔是男主角回到已去世的父母身边,实笔依然是男主角自己。父母的言行装扮,暗示了80s艾滋危机时代。海格使用标识性的镜像、以音乐参与叙事,让故事意识流了一些,并借此描述一份中年同志特有的心境:那些少年时的不满足,身心被留下的扭曲,被压抑所致的发育不良,像梦魇一样时时回魂,无法摆脱。失去联结的孤独,是最痛苦的经历。
很情绪化的一部作品,比一下我还是喜欢更叙事型的作品
太多情绪和调性,太少故事和人物,莫娘演技爆表,其他演员也都很赞,但没有故事支撑的情感就像广告宣传片,很好很好快来买,我也点头说很好,但钱包并没有掏出来。
如果没看过大林宣彦的幽异仲夏,可能会对这版改编评价更高。都不过是陌生人,原版是更有些很东亚的遗憾和作别在里边,同性元素的加入有能欣赏的地方,情感上要的很多显得却很虚
摄影和选歌发挥出了导演的强项,那样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拍得如此老套煽情洒狗血,演员自我感动看得好尴尬
故弄玄虚版晒后假日
不好看。更多是很失望,卡司并没有很成功,性张力是一点没有而且两个人同框演的有点尴尬,就是一点化学反应没有,鼻子打架的时候我笑出声了。对白写的平淡又糟糕,不确定是在反讽或是加深标签刻板印象的台词(在2024年还能让我们产生困惑是不可多见的功力)这个话题十年前讨论比起现在会有价值的多
我们爱的人都会变成星星。
奥斯卡best pictures
情感高饱和的安德鲁·海格,用充满私人touch的鬼故事杀到我。亲情与爱情不再是(同影中常见的)互斥选择题,而是藉由奇幻元素和迷幻手法形成温柔的自洽:放手是因为爱,沉沦也是因为爱,茫茫宇宙惟爱永生,有爱就能对抗所有寂寞。两位主演的化学反应太浓烈,感觉胶片都快烧起来了。连海格自己都说谁能拒绝保罗·麦斯卡呢,他真的、我哭死…
关注《都是陌生人》已久但未被剧透的我本来以为这会是安德鲁·海格的又一部《周末时光》,结果却是Gay版《人鬼情未了》(爱情+亲情)。虽然安德鲁·斯科特和保罗·麦斯卡上演了犹如《寻》系列一般的大尺度色情戏,但整体剧情却像《45周年》《赛马皮特》令我觉得有点沉闷、不够有意思。
困在时间里的gay子
隔了一个月的沉淀,觉得开头和结尾是最好的部分。开头的大楼真的是孤独感的绝佳表现,结局当时的确被刺痛了。中间非常之平庸,滥用音乐太MV了。/ 又被种草蓝色的baracuta了。
不敢相信海格在这部电影里对两位主角是如此的残酷,他们在现实和虚构空间里的存在都是如此的没有厚度。
2023 nyc amc film at lincoln center 运镜不错 开场几个镜头很喜欢 但讲真剧情非常predictable 而且主演演技一般
还好我两分钟快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