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出现抢先字幕版的第58分钟,我欣喜若狂地将优酷链接发到Q群上和所有人分享我的喜悦。
然后静下心来,戴上耳机,跟着宫崎老爷子的画笔,和摇着红色裙摆的ponyo,游入深海。
那一刻,恍惚间我仿佛又坐上了那班旧旧的海上电车,沿着蓝色海水间细细长长的铁轨,远行到那个叫做童年的小站。
宗介救起了困在人类垃圾里的红色金鱼,给她取名ponyo,故事这样开始了。
悬崖边上的小屋是宗介的家,绿色的塑料桶是ponyo的家。
在那个海边的镇上,没有人不相信传说。
宗介相信,丽萨相信,老奶奶们也都相信。
时子奶奶看到ponyo一脸惊恐。
她说,人面鱼游上岸后,会有海啸。
老人们的话从来都会应验。
一场数万条墨兰色鲸鱼引发的海啸将ponyo从宗介怀里夺走。
失去了ponyo的宗介哭得泪眼汪汪。
丽萨安慰宗介,她说ponyo会回到海里,是因为有命运这回事。
晚上,远航的爸爸打来电话,说还要出海,不能回家。
这让煮好了一锅子好菜的丽萨满肚子埋怨。
漆黑的海上,爸爸遥望远处悬崖上的家,用灯光发出信号,宗介趴在阳台上,用灯光回应。
一闪一闪的灯光,成了这家人最独特的沟通方式。
爸爸:我爱你!
丽萨:笨蛋笨蛋笨蛋笨蛋笨蛋笨蛋……宗介:一路顺风!
整部片子看下来,宗介和父亲只在电话里有过一次交流。
一面未见。
很早就听说,宫崎骏长期忙于动画工作,没有尽好一个父亲的职责。
宫老的儿子宫崎吾朗就曾坦言,童年时常常见不到父亲,他总是忙于工作,在动画上,他是一个大师,但在家庭里,他不是一个好父亲。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段记录金鱼姬创作过程的短片,里面有几个片段让我对宫老的无奈和悲哀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
片段一:宫崎骏来到动画制作室,发现儿子宫崎吾朗和人讨论着地海传奇的色彩工作,宫崎骏不敢见他,只得躲到另一个房间,自言自语:他怎么会在这里?
什么时候才完啊……(指吾朗什么时候能讨论结束)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想和儿子说话,宫老说,与其说是不想说话,倒不如说他根本不想见我。
片段二:地海传奇首映还没结束,宫崎骏便离开了首映现场,走到外面的大厅里抽烟。
从神情上看得出,他有些无奈,又有些释然。
他说,他(指吾朗)还不成熟,他不应该独自担当这个工作……在所有动漫迷眼中,宫崎骏是大师,甚至染上了几许神话色彩。
当我们深入他的生活,深入他的内心,却发现他不仅仅只有动画巨匠这个身份,他还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平凡的父亲,和所有人父一样,有一本难念的家经,有外人难以明了的无奈和遗憾。
此时再回看前面那一段无声的灯光交流,竟让人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温暖和心酸。
让我们看看宫崎骏怎样把故事讲下去。
ponyo被鲸鱼们带回了海底宫殿。
留着红色长发,眼袋青紫,穿得像个小丑一样的怪叔叔是ponyo的爸爸,他把女儿小心翼翼锁进了泡泡里,嘟嘟囔囔地怜惜ponyo:人类的环境脏死了,我怎么能让你和他们在一起?
借ponyo爸爸之口,宫崎老爷子抛出了问题:自私而骄傲的人类污染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人类在其他生物眼中,绝不是什么好东西。
自然和人能和谐共生,是否只是一种奢望?
可ponyo喜欢宗介,她想变成人,想和宗介做朋友。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在宫崎骏的童话中再次上演。
而这一次,可爱的金鱼ponyo,是否还会因为人类的薄情而化作泡沫?
毕竟,金鱼和人是那么的不同。
归根结底,还是那个宫崎童话里不变的命题,人与自然,可以相互接纳么?
幸好世界上有一种人叫孩子,幸好,还有许多保留了孩子般纯真心灵的大人。
他们的心灵力量可以打通人与自然彼此接纳的心扉。
乘着鲸鱼海浪,ponyo化作一个红发红裙的小女孩,回到了宗介身边。
活泼可爱的ponyo让我想起了龙猫里那个精力旺盛又固执得可爱的小梅。
同样的红发红裙,同样淘气而可爱的模样,和ponyo极其相似。
好想知道,ponyo和小梅的原型,是不是他童年时的姐妹。
那一夜风好大,浪很高,屋子里好温暖。
小金鱼第一次喝到甜甜的蜂蜜,第一次捧起温暖的电灯,第一次尝到美味的拉面,第一次睡熟在沙发上。
海啸在屋外侵袭着城镇,将一切卷入了海底,悬崖上的这间小屋却是安全的。
孩子们什么都不用怕,只管静静睡熟在梦里。
第二天一大早,ponyo叫醒了宗介。
走出门外才发现,小镇早已成了一片大海。
悬崖上的小屋,成了一座孤岛。
放眼望去,只有蓝的天,和更蓝的海。
公路和房子都沉入了水下。
海生动物们在水下小镇里悠悠畅游,仿佛是滑行在路上的船只。
《千与千寻》里也有这么一段,大雨过后小镇沉入了海底,世界被蓝色包裹,宁静得只剩下海潮的细语。
不知宫崎骏安排这样的情节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我猜测这暗示着人类创造的繁杂世界被自然净化,一切回归本源。
或者说,自然的力量覆盖了人类的蛮横改造。
当繁华褪尽,人类会重新拾起那种朴素的美好。
ponyo用魔法将玩具船变大,宗介和ponyo坐上船,去向日葵之家找丽萨。
红色的蜡烛小船在平静的海面划出两道波纹,海星、鱼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动物在海底小镇恣意舒展优美的泳姿,仿佛他们才是这个小镇的主人。
宫老在这里并不急着将情节往前推进,而是让观影者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这片蓝海的宁静中。
生活在繁杂都市里的人因感官麻木而开始相信,匆忙和无休止的竞争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忘了海的声音,忘了树的颜色,忘了童年时我们曾经拥有的,简简单单就会快乐的魔法。
于是我们从简单活向复杂,从快乐活向疲惫,从单纯活向世故。
所谓的成长,只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
ponyo和宗介遇到一个怀抱婴孩的母亲,孩子饿得直哭,ponyo便把瓶子里的热汤全给了那个母亲,最后还不忘了给孩子一个吻。
可爱的童真,可爱的善良。
你也知道,宫崎骏童话的结局,多是完美的大团圆。
这次也不例外。
不管ponyo是金鱼,还是人,我都喜欢她。
小宗介坚定而可爱的回答,将海的女儿终会化作泡沫的神话打破。
正如ponyo的母亲所说,世界打开了心扉。
世界打开了心扉,人和自然终于能够相互原谅,彼此接纳,我们也才得以看到一直以来厌恶人类的ponyo父亲,与宗介握手言和。
一切都很圆满?
不是么?
金鱼海,水底森林,是我体会到的这部动画的意象。
也许有人会挑剔宫老的这部收山之作过于简单,不够深刻,画面的表现也过于平实,没有从前的细腻。
可宫老就是想一心呈现一部简简单单的动画而已,我们又何必要求它必须承载多么深刻主题呢?
又或者说,我们有什么必要强迫自己深刻,把观赏吉卜力的电影当作一次思想教育呢?
静下心,抛开繁杂,回归宁静,体会平日里日渐麻木的神经所疏于体会的温情和天真,也就够了。
谢谢宫崎骏,谢谢吉卜力,谢谢所有造梦的人。
如果金鱼姬是宫崎骏平生最后一部作品,我希望第一个站起身来,向大师的完美谢幕鼓掌致敬。
但愿宫老有生之年能来中国一趟,我相信会有成千上万的影迷愿意和宫老分享,吉卜力动画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么多的回忆和感动。
【后记】从高中开始喜欢宫崎骏,在还没有电脑的时候,我只能从所在县城的各家影碟店搜罗吉卜力的动画,陆陆续续地竟也把吉卜力的作品看了个遍。
如今家中的抽屉里还珍藏着龙猫的vcd影碟和朋友赠送的吉卜力动画全集DVD。
那种搜到喜爱影片时的欢喜心情我会珍藏一辈子。
喜爱吉卜力的动画,是因为它是朴素的,怀旧的,不刻意深刻却能经得起反复回味的。
吉卜力珍藏了太多人共同的童年回忆。
童年时见过的山与河,风和花,玩过的玩具,遇到的伙伴,都能在吉卜力的动画里找到影子。
那些偶遇的妖怪和不可思议的魔法,也时常出现在童年的梦里或者想象中。
观赏吉卜力的电影,人的心灵似乎脱离了那副成熟的肉壳,缩小成了童年时的模样。
仿佛时光列车真的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叫做童年的小镇。
真正的大师作品是不见刀斧痕迹的,与之相比,当今许多刻意往故事里渗透思想理念,却弄得满篇匠气的动画相形见绌。
如今的日本动画市场浮躁之风日盛。
只要能卖钱,只要够吸引,哪怕黄点暴力点血腥点都在所不惜。
可即使是在日本国内,最受欢迎,也最卖座的动画,仍是宫崎骏式的质朴童话。
我们需要的刺激,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多。
因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良,什么样的电影才能唤起人们心底普遍的美好——自在人心。
电影很好,宫崎峻的风格,但是主题不再是想倡导什么,而是一个对乐园的设想。
比较他其他的作品,这次他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大方的承认两个小孩子的恋爱关系。
值得鼓励!
我很喜欢他的构想图,末日的和乐园的来临都如此的偶然。
没有预言,没有前奏,没有人受伤害:)
趁国内上映的热潮,在评论页面重发下旧文 _(:ι」∠)_ 《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是宫崎骏晚期较为重要的一部剧场版动画,很有可能也将是他低幼动画长片的封笔之作。
虽然与长期占据吉卜力最受欢迎动画电影排行榜顶端的《龙猫》相比,本片的光环要显得黯淡许多,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作为晚期宫崎骏为数不多的原创动画,本片对于研究宫崎骏的思想及其动画电影艺术显然是有很大价值的。
宫崎骏曾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9岁的时候读的第一本文字书就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对那里面的‘人类是有灵魂的,但人鱼只是一个“物”,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价值观实在无法接受,如果追溯起来的话,这或许就是金鱼公主(这个故事)的原点吧。
”宫崎骏的这段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与《海的女儿》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尽管据媒体报道,《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最初的企划并不是以《海的女儿》为基础的,而是打算以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为蓝本,但最终“不不园”的企划无法继续,而“金鱼公主”的剧情也逐渐转向表现以传统童话的“变身”主题为重心,这个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也正表明了《海的女儿》的主题对《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这部动画内在的巨大影响么?
而这种影响又恰恰是通过对其结构进行某种倒置和改写来实现的,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话题。
一、 倒置的父亲之位 在传统童话中,父亲常常处于缺席或无能状态,而从传统童话中脱胎出来的安徒生童话也继承了传统童话的这个特点。
在《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的父亲“海王”仅仅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我们只知道他的存在,但他却从未露过面,处于一种典型的缺席状态,而王子的父亲则干脆是完全消失的。
这显示了在《海的女儿》的故事中,父权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是被排除在故事的基本结构之外的。
更明确地说,父权不构成该故事的阻碍因素,阻碍只存在于王子与小美人鱼之间,只存在于爱情(灵魂)与命运这个结构本身。
正因为如此,小美人鱼的爱情才显得格外地悲壮,阻碍她的完全没有人为的因素,一切都是命运弄人。
也只有这样,宗教性的主题才能得到更高地升华。
而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父亲不再是缺席的了,波妞的父亲藤本成了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配角,成了结构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代替无常的命运成为波妞追逐爱与自由的阻碍。
于是我们看到,《海的女儿》中 的“命运的阻碍”被倒置为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的“父权的阻碍”,呈现出由神圣化堕向世俗化的“反升华”倾向。
这种倒置使得《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能够大致保留住《海的女儿》的主体结构:对人间的向往——来到人间,爱上人类(拯救)——被迫返回海底——变身后返回人间(魔法)——面对抉择(危机),同时又掏空《海的女儿》的宗教性主题,将其置换为父子关系的世俗性主题。
显然,这个置换有其特殊的意义。
无论是藤本,还是宗介的父亲耕一,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却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
耕一忙着渔船的工作经常无法回家,藤本忙着提炼海水制作“生命之水”,所以无论是宗介还是波妞,事实上都缺乏足够的父爱。
唯一的区别是,宗介有一个能够陪在他身边的妈妈,而且父亲懂得如何与他进行沟通,因此尽管宗介并没能得到足够的父爱,但他仍旧能保持着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可是波妞这一边却是个完全不正常的家庭,母亲作为海之女神缺乏人类母亲的常识,就犹如大海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几乎完全采取放任的态度。
作为大海的象征或化身,她可以被认为时刻都在围绕着、拥抱着大海中的每一个生灵;但作为一个母亲,她也可以被认为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关心,很少留在他们身边。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是另一个父亲之位的倒置,它所倒置的是父与母的身份位置。
海洋女神作为母亲,在这里占据的却是父亲之位;藤本作为父亲,在这里占据的却是母亲的位置。
海洋女神在外巡游,就犹如耕一驾着渔船在外巡航;藤本在家照顾孩子,就犹如宗介的母亲理沙在家照顾孩子。
这对父亲之位的第二重倒置,呈现出了浓郁的宫崎骏式的女权主义思想,以一种必然的形式撕裂了《海的女儿》中传承自民间童话的“以阙如的方式对父权所进行的维护”。
这种撕裂的必然性表现在,藤本事实上对自己被倒置到了母亲的位置是一无所知、毫无自觉的,他仍旧认为自己是个父亲,拥有父亲传统的权力和义务,因此他对孩子的照料显得无知而生硬,将他们一直关在狭小的空间内,这恰恰放大了波妞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渴望,成为波妞逃离的重要动因。
在波妞逃离后,藤本又试图动用父权阉割波妞的出逃欲望,但早已失去父亲之位的他所能遭遇的只能是必然的失败。
通过这种倒置所导致的必然失败,我们反过来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传统童话中父亲的缺席或无能状态(背景化)会显得非常普遍,那是为了有效地避免父权与儿童的直接冲突,从而使得父权的权威性不会因这种冲突而遭到撕裂。
藤本的失败事实上也告诉了我们,当一个人的象征位置(身份)被置换后,他的言行也应当随之进行相应置换,这样才能维持原系统的正常运转而不至于出现异化和被撕裂。
换句话说,当藤本被倒置于母亲的象征位置时,他就应当转变对自我的认知,不再将自己固定在父亲的象征位置上,而应当多采取一些类似理沙养育宗介那样的被认为是属于母亲的言行。
如果藤本更像一位母亲些的话,或许波妞就不会那样坚决而任性地出逃了吧。
【補注:這裡可能需要修正。
波妞的生存狀態是處於一種缺乏強有力父親的境遇,母親是擁有權力的一方,但她從不使用,造成了事實上的父親缺失。
藤本不具有權力,所以他不是一個完全的父親,也無法給波妞一個父親的存在。
這裡可能並非是完全的倒置。
但是理沙是擁有權力的,所以她有足夠力量代理父親的位置。
父親的有無,對於波妞和宗介之間的差異也具有重要意義】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父亲之位的二重倒置,宫崎骏成功地将《海的女儿》的悲剧,结构性地转换成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喜剧,将一种宗教性的悲剧必然性转换成了一种世俗性的喜剧必然性。
二、 倒置的王子与拯救在《海的女儿》中,王子是被拯救的对象,并且他对自己是如何被拯救的一无所知;但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这一切被颠倒了过来,被拯救的对象是金鱼公主,而她对自己是如何被拯救的一清二楚。
这个结构性的倒置也是由悲剧向喜剧转变的一个关键性结构置换。
这里的关键置换也有两重,一是被拯救对象的倒置,一是被拯救对象知情与否的倒置。
第一个倒置主要实现的是男性功能的唤醒。
在《海的女儿》中,王子与海王类似,事实上更接近于一种符号性的象征,象征一种男性的地位,即性的和权力的。
对于小美人鱼来说,王子首先代表一种性的吸引:“啊,这位年轻的王子是多么美丽啊!
……夜已经很晚了,但是小人鱼没有办法把她的眼睛从这艘船和这位美丽的王子撇开。
”小美人鱼爱上王子,不是因为别的,更不是因为王子为他做了什么,而首先是一种性的吸引力——当然,在这种性的吸引力中也隐含着一种权力的修饰。
但是体现王子作为一种男权象征的,还主要不是他作为王子的身份和与这个身份相配的容貌,而是他作为人类的代表(男性的、高贵的)所具有的宗教的神性:“你想要叫那个王子爱上你,使你能得到他,因而也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
”这里的王子的力量并不是王子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而更多是他的身份——他的符号位置赋予他的。
因此,尽管王子的面目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模糊和虚弱,但他所拥有的权力却是巨大的,他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就掌握小美人鱼的命运,给予小美人鱼幸福或毁灭。
但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这一切被倒置了。
王子的身份被置换成了一个普通渔夫儿子的身份,这就使他失去了符号位置所能赋予的特权(但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这个故事框架的结构性问题,一个关键性的特权仍旧被保留了),于是宗介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行动了,这就使得宗介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一个身份,一个位置。
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的颠倒,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为了展现宗介的实际魅力,体现他的实际行动与力量,为了证明宗介和波妞具有对等的基础,如果还是宗介被救就会使整个故事变得有些牵强。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宗介身上看到许多文明的规训痕迹,比如他非常有礼貌,也有同情心,而且还是个技术宅,跟野性的波妞相比,宗介显得更加沉静和成熟,这也使得他和波妞具有了性格上的互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宫崎骏的性别观念来。
第二个被倒置的是知情与否的问题,这与倒置的拯救也有结构上的联系。
正因为被拯救的是波妞,才有可能实现知情与否的倒置。
因为鱼可以装在水桶里带上陆地,但要将人带进水里却需要特殊的魔法,而那是波妞尚不具备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知情与否的倒置实现了波妞对陆地的认知和与宗介的交往。
这是《海的女儿》与《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关键性区别。
小美人鱼对陆地的向往是建立在想象与远望之上的,缺乏类似波妞的与陆地生活的直接接触。
更关键的是,小美人鱼的愿望与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紧密相连,这确立了《海的女儿》的宗教性主题;而波妞的愿望是直接与跟宗介的交往联系在一起的,其基础是人际交往与依恋,这确立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世俗性主题。
以世俗的神圣破解宗教的神圣,这似乎就是宫崎骏对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个创作原点问题的回答。
宗教的神圣通过悲剧而确认,世俗的神圣却是通过喜剧来确认的。
这就再一次更深地将《海的女儿》的悲剧导向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喜剧。
三、 倒置的魔法与代价在《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是魔法的承受者,为了得到魔法所赋予的能力而付出了失去嗓音的代价。
但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波妞却是魔法的拥有者,她魔法能力的觉醒并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只要有强烈的意愿。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代价的话,就是她还无法掌握这个魔力,从而导致了世界的混乱。
事实上,魔法能力的倒置隐喻了小美人鱼的位置跟波妞的位置是相反的。
小美人鱼拥有勇气和行动力(虽然也有害怕和动摇),但是她所处的位置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的位置,是没有权力的位置,所以她没有魔法。
而要想获得魔法的帮助,她就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便是她最富魅力的东西。
而波妞所占据的位置具有双重性,其一是现代女性的位置,并且是宫崎骏式的女性主义下的女性位置;其二是海的女儿的位置,也即代表着尚未开发的自然力量的位置,因此波妞内在地便拥有强大的魔法,她能够去选择自己的命运。
在《海的女儿》中,魔法赋予了小美人鱼一双脚,而夺走了她的声音。
脚是用来行走的,这使得小美人鱼得以跨越海底世界的秩序框架,进入人类社会;而声音是用来沟通的,这使得小美人鱼即便进入了人类社会,仍旧无法融入其中,她试图跨越社会秩序的尝试最终是失败的。
安徒生在这里其实已经隐约察觉到了语言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如果他不收回小美人鱼的语言能力,那么小美人鱼就有成功突破海底世界而融入人类社会,跟王子结婚的可能性。
因此,他通过巫婆收取了获得魔法帮助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即撕裂社会秩序所要受到的惩罚,这个惩罚被定为说话的声音,也即语言的、交际的能力。
“但是你还得给我酬劳!
”巫婆说,“而且我所要的也并不是一件微小的东西。
在海底的人们中,你的声音要算是最美丽的了。
无疑地,你想用这声音去迷住他,可是这个声音你得交给我。
我必须得到你最好的东西,作为我的贵重药物的交换品!
我得把我自己的血放进这药里,好使它尖锐得像一柄两面部快的刀子!
” “不过,如果你把我的声音拿去了,”小人鱼说,“那么我还有什么东西剩下呢?
” “你还有美丽的身材呀,”巫婆回答说,“你还有轻盈的步子和富于表情的眼睛呀。
有了这些东西,你就很容易迷住一个男人的心了。
唔,你已经失掉了勇气吗?
伸出你小小的舌头吧,我可以把它割下来作为报酬,你也可以得到这服强烈的药剂了。
”毫无疑问,声音是小美人鱼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她得以跟王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有力的武器。
巫婆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她要去了小美人鱼的声音,并且欺骗小美人鱼说,用她的身体和表情也可以俘获王子。
的确,她是迷住了王子,迷住了作为一个男人的王子,但失去了语言的她无法跟王子交流,因而也无法真正跟王子心意交通,她无法获得作为一个丈夫的王子。
所以,小美人鱼最终没有能够跨越秩序的壁障,而只是获得了一个补偿性的机会,一个由宗教性所赋予的补偿机会:只要你行善,在人世间所无法获得的,当你死后就有机会能够得到。
但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魔法是波妞本身就具有的潜在能力,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只要自身有足够的意愿就能够使用。
波妞的魔法的效果,藤本说的很清楚,就是破坏了世界的平衡。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所谓魔法,它所隐喻的其实就是打破和撕裂秩序的能力或者说权力。
波妞天生就拥有魔法,意味着她天生就有打破和撕裂秩序的能力,宫崎骏将这个能力赋予了一个由“金鱼”变成的小女孩,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他认为小女孩跟大自然有着某种原始的亲密,它们都有打破和撕裂现存秩序的潜能。
而男孩,他的使命就是支持女孩,接受女孩。
“不管是鱼的样子的波妞,还是半人鱼样子的波妞,还是人的样子的波妞,我都喜欢。
”不管是狂野的女孩,还是调皮的女孩,抑或是贤淑的女孩,男孩都能喜欢和接受——这就是男孩,是宗介的意义和使命。
只有这样的男孩他才能驯化女孩。
于是,我们回到了前一部分提到过但没有展开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作为一个普通渔夫之子的宗介,他没有任何的特权,但唯一还保留了一个特权,那就是驯化女孩,驯化波妞的特权。
只有宗介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全部的波妞,波妞才能成为一个人类;如果宗介不能接受,波妞就只能变回一堆泡沫。
这是《海的女儿》类型故事的一个标志性的结构,它意味着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人,就必须被另外一个人所接受,否则,他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才是成为一个人所要付出的实质性的代价。
当宫崎骏采用了这个结构的时候,他在事实上就已经输给了安徒生,承认了安徒生的合理性。
波妞变成人的代价是舍弃魔法,这也就意味着她必须从此接受人类社会的规范,意味着她愿意为了宗介舍弃自己打破和撕裂秩序的力量。
如果考虑到宗介的男性身份,这事实上也意味着女性为了心爱的男性而自愿舍弃自己的野性而被男性所代表的人类社会秩序驯化;同时,考虑到波妞身上代表自然的另一半特性,这事实上也意味着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再一次驯化。
是波妞变成了人类,而不是宗介变成了鱼:这就是结尾。
没有永恒灵魂的许诺,只有“我会接受全部的你”的回答。
实在不明白,5岁的小屁孩就已经懂爱情了?
小金鱼波妞的妈妈问:“你会一直喜欢她吗?
不管她什么样?
”要求一个5岁小朋友作出爱情的承诺,才5岁啊,人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他遇到的人还太少了,也许,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他才会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真正遇见他所喜欢的女孩。
然而5岁,这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
要是真正喜欢了别人,这时该怎么办?
会不会恨父母?
为什么大人会觉得他们已经是男女朋友了?
挺心疼小男孩的,也为小女孩的未来担忧。
宫崎骏终于又出新片了悬崖上的人鱼公主本以为又会落入公主化成泡沫的结局还好这个人鱼公主是个5岁的有着胖胖脸蛋穿着红裙子的女孩她在最后在水泡里亲吻到了叫做宗介的男孩彻底变成了人宗介在海边救了一条卡在玻璃瓶里的鱼他受伤的手被鱼舔舐过后伤口也好了他叫鱼为波妞宗介向她保证会永远保护她但是波妞的爸爸怕她收到伤害将她带回了家并用水泡囚禁了起来波妞的姐妹们救了她她由于舔了宗介的血暂时变成了人她返回陆地寻找宗介的同时还引发了海啸整个城市都处于瘫痪之中她终于可以和宗介团聚宗介的爸爸是船员妈妈在一家托老所工作妈妈不放心托老所的老人又返回去宗介和波妞一同寻找妈妈波妞的妈妈劝服了一直想把波妞拉回海洋世界的爸爸她说完全可以让波妞失去法术让她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只要宗介不变心波妞就不会成为泡沫两个孩子寻找宗介妈妈是个艰难的过程在波妞又变成了鱼的时候她的爸爸出现了要宗介沉入海底承诺一个约定宗介在面对波妞的妈妈时说无论波妞是人鱼还是半人鱼还是彻底的人类都会喜欢波妞都不会离开波妞于是波妞的妈妈放心把她交给宗介并说在返回陆地的时候亲吻波妞宗介上岸后看到了爸爸的船平安无事返回心急的波妞跳起来亲吻了宗介她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波妞是如此的幸福有宗介对他永不离弃的承诺有宗介的悉心照料有宗介失去她后的眼泪有宗介永远都像个靠山一样男人般的保护有宗介说的无论波妞怎样都会喜欢她所以波妞无论是喝热蜂蜜还是乘坐小船的时候宗介救起她时把她放进去的绿色小水桶她都不会丢弃在面对黑漆漆的山洞时也会将手与宗介紧紧牵起即使是在他面前渐渐虚脱直至变回了鱼形这样的男孩子是值得依托的真是难以想象在科技这样发达的时候宫崎骏的电影仍是坚持使用手工画稿据说这部电影共用了170万张画稿所以在看电影的同时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双手的温暖在呵护着看电影时的心绪在豆瓣上看了评论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有个网友评论的题目是不管爱上什么都请爱上一辈子也许感动的只是一句认真的承诺之后就会死心塌地信仰承诺的人都是单纯而幸福的
宫崎骏的电影,绝对是浮生安慰。
尽管波妞,不如之前天空之城、萤火虫,移动城堡那样发人深省,但仍是我的大爱。
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们呢?
没有情话,只有傻呼呼地递一个食物,或者傻呵呵的相视一笑,转身就跑。
那么肉乎乎的小肉身拥在一起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爱,可是谁也不能否认那的确是爱啊。
天空之城,骑士与落难公主,什么是萍水相逢,什么叫舍身取义,什么叫视死如归。
简直比武侠还武侠,比梦幻还梦幻啊。
再加上那小提琴,拉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把你的心戳的一个窟窿一个窟窿,拼命漏水。
哈尔的移动城堡,无所不能的王子与灰姑娘。
他拯救不了全世界,但是她却可以拯救他。
爱是拯救,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武功,爱是永恒的谜底。
当最后的谜面解开时,除了相对泪两行,别无它想。
到了波妞。
看到她因为想念他,拼尽全力突破樊笼,在浪尖上奔跑,那个呼风唤雨的劲,那股子傻气和可爱,真是想抱过来捏一下亲一口。
然后再看到他们的小船扑哧扑哧的在浪里面行进,看到她呼呼大睡,从小女孩变成小鱼,他紧张的捧着她,使劲喊她:波妞!
波妞!
我的那颗老心啊,瞬间都萌到16岁了。
在宫崎骏的心中似乎永远都有一见钟情、两小无猜、相依相伴,相濡以沫。
他知道,在任何成年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在任何一个女人心里都有着一座城堡。
而他是永恒的YY之王!
在童话的世界里,让小肉手告诉我们,手牵手是最初的感动,因为牵了手,所以今世分不了手。
就像一个蒸馏器一样,27层深层净化。
蒸馏出一个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没有跑车,没有名牌的世界。
不知道为什么要爱,也不知道爱是什么。
但是有敌人就一起战斗,有草地就一起奔跑,有飞翔就一起看风景。
纯粹的让人心痛。
他不会说:咦你不是鱼吗,怎么变成人了,你是害人的妖怪吗?
他也不会说:哇,你有法力啊,那给我变个奔驰宝马玩玩。
当然,他也不会说:你的法力没了!
你真没用,我们拜拜。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哪个世界,我爱你相信你并且愿意守护你。
这是童话里爱的哲学。
当看到那么稚嫩的肉胎守护着另外一个稚嫩的肉胎时,我真的没有办法不感动。
我们貌似在不停成熟,不停长大,其实不停的更加懂得如何去懦弱懒惰并且拒绝麻烦。
让我忏悔一下下吧。
不知道哪年哪月哪日开始,我再也不再相信,爱是牺牲爱是奉献这种屁话了。
是谁让爱的神台变成善良的祭台。
最后剩下的,不过是将YY进行到底。
不快乐的时候,若有人问,怎么了。
我会告诉他们:这是少女综合症。
伤心的时候,要无理取闹的说:请叫我十二公主。
下雨的时候说,你看,全世界都在为我落泪。
出太阳的时候唱,想你的时候,一直都是晴天。
就是那个《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啦。
故事挺简单,人物形象软软的也非常可爱。
可全剧一百分钟没有高潮,本来在考验正太的段子可能会稍稍煽情一把,可是宫老爹一看表,我靠只有五分钟了,就直接一个问题——你能接受你马子是个人鱼么——了事。
这么看来泡妞真的是好容易的说。
这么说宫老爹有点毒舌了,不过这个故事完全丧失了宫老爹对细节的刻画,对魔幻故事的讲述能力。
人不服老不行啊。
本来呢老爹是想走《龙猫》路线,里面的小萝莉波妞颇有小米风范,可是人物多少单薄了一些,萝莉除了身体素质可怕得一比之外,还真没有小米的倔劲儿。
对于正太更不用说了,丫纯捡便宜。
一个可爱到要死的丫头对你拼命示好,这好事哪里找去!
我们这些过了一个又一个光棍节的男人们哪里哭去!
故事的伏笔做的挺失败的,本来波妞打开那个力量之井,这就是个很好的伏笔,故事可以就此讲述下去,说为了让生态平衡,宗介正太和波妞萝莉去什么地方,然后变出什么老太太,故事性要好得多,可是宫老爹直接直接搬出来观音菩萨般的波妞妈妈。
好,大妈一出现,故事走到了古希腊戏剧的模式,这个麻烦那个麻烦都给大妈一下处理了。
还有么看头!
老爹骂他儿子的《地海传说》故事差,它确实比不上宫老爹的《风之谷》。
可是在面对《金鱼》的时候,宫崎吾郎可以放肆大笑了。
老宫有足够的理由去蹲墙脚五分钟——面壁去。
不过这个故事里面有些东西还是有深意的,比如宗介他妈和波妞他妈面对面的聊天,这个就充分说明了在早恋面前,两边家长要早点正视。
不能藏着掖着。
还有,波妞她爹真是够窝囊,纯把他老婆当神供着...这倒是够男权主义喝一壶的。
总体来讲,还是值得一看。
我们说《千与千寻》中宫老爹走下坡路了,但是和金鱼相比,还是不错的。
不过作为一部消遣的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毕竟除了家长会之外,没什么太囧的情节,波妞小丫头也嫩到足以满足像我这样的萝莉控的不正当倾向。
故事轻松愉快,吉卜力工作室的画面效果还是可以信任的。
这个估计是老宫的收山作了吧,挺可惜的呢。
http://xiaonei.com/yezhouxxx
《悬崖上的金鱼姬》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又一力作。
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超可爱、超活泼,特别是宗介和波妞。
故事情节更是令人感动,就是现代版的浪漫故事。
活动环境富有日本岛国特色,动画风格也是明快、简洁、浪漫的。
金鱼姬是一条活泼好动的小鱼,一次偶然的机会,它在涨潮时被冲进了玻璃瓶中无法脱身。
此时,刚好来海边度假的男孩宗介路过,帮它解困,从此人鱼相识。
宗介把金鱼抱回家里喂养,一起玩耍,感情甚笃。
由于海员父亲终日出航,宗介只得跟母亲相依为命,这让他的性格孤僻自闭,甚至对长辈也不理不睬。
但是,遇到金鱼姬后,宗介逐渐改变了对生活的冷漠态度,这也让他慢慢修复了性格中的缺陷。
一次意外的海啸中,宗介撞伤了身体,金鱼姬沾染到了人类的血,飘回了大海之中。
原来海洋中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个操控水文环境的古怪男子藤本,因为发现了人类污染环境的丑陋,所以自造了另一个水中世界。
他发现金鱼姬沾染了人气,正准备用魔法将它打回原形,却事与愿违…… 片中有很多具有人文性、很感人的情节。
一是宗介直呼父母的名字,这在中国可以说是不可理解,也是不可饶恕的。
这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呢?!
二是宗介的父亲出海不能回家了,母亲很生气,宗介代替母亲用信号灯和父亲交流,每一句都令人感动至深,这是何种的亲情,看到这里,说实话,我的眼泪都要快来了,同时又有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三是宗介送给老人纸折的金鱼和帆船,以此来安慰她们,作为曾经的一个教育者,我们是不是也不仅仅给孩子们灌输知识,也让他们关心老人、关心身边的人呢?!
当然,片中最精彩、最经典的应算是宗介和波妞的故事了。
他们之间一波三折,宗介和波妞经过那个山洞时,魔法的力量开始消失,波妞越变越小,宗介惊慌失措,拉着波妞狂奔,我的心里都捏了一把汗。
波妞变回了小金鱼,宗介伤心了,我也难过了。
幸好,结局是完美的。
其实,片中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东西,三言两语也说还完的。
看完之后,有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
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不快都不见了,就像一阵春雨洗涤后的树叶一样。
真是一部不错的动画片!
好久没看这么暖心的动画,宫崎骏一定是个暖心又善良的老头,波妞孩子气的声音:“波妞喜欢宗介”要萌化了。
喜欢就多远多难也要找到他,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不管是鱼是半人鱼还是人类,一百个样子宗介都不介意 愿我能成为那个亿万人潮涌动中,独抱你一个的人。
不要在囫囵的情感里消磨气力。
你要保持初心,因为当你真的有一天遇到宿命中的那个人时,要有攒足足够的力气和勇气向那个人跑去,然后给他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最后很有底气的说出让你一生都不会后悔的那三个字。
波妞!
鱼如其名!
五岁的小金鱼,那一吻,你和宗介便结了缘分!
爱吃火腿的小波妞,喜欢你叫宗介 宗介时那种天真可爱的样子!
有时候还挺羡慕你的,做事勇敢,不顾反对也要变成人形,冲破你爸爸设下的海底世界,一路乘风破浪,追着宗介不放弃!
有时候挺佩服日本动漫,就算感情在这些小小年纪身上都显得那么纯洁,不会给人反感,却让人羡慕不已!
依旧色彩宫崎骏画面美好。故事却真是平平平平,最“童趣”的一部了。5岁便和人类签约,喂,太信任人类了吧,如果是正常的小男孩到17岁就不会再喜欢上别的妹子了?糟糠之鱼变泡沫可能是我真正想看的结局
没有打上宫崎骏的标签就是因为仅仅监制,但是甚至出了画风外,几乎找不到宫崎骏的影子了。
绝对给小孩子看的片子
5岁的宗介的压力可太大了。
宫爷爷老年痴呆了么...一对5岁小孩定终生了,鼓掌
對經典美人魚童話的改寫,去除了原作中的基督教因素。劇作的問題在於過於集中在兩個小主人公的愛和承諾上,從而對其它更具說服力的支線予以放逐。特別是其中主動放弃人類身份、投入海中生活的藤本角色,對於影片的主題而言是有深度的,其與宗介握手言和的過程顯得過於倉促。2020年12月24日20:10於太平洋中關村6號廳,點映,平安夜—聖誕節場次乙。
还是为了补课看的,还是太低龄了,但有一个地方没看明白,那个男孩是再组家庭嘛。
是的,海浪总也得从万物中卷起点什么,但宫崎骏的理想主义是不灭的灯塔。
我们还是要抱着看动画片的心态看动画片,别老什么都扯爱不爱,真不真的。
我哭死,依然是最纯净热烈的感情,在宗介抱着小水桶站在风浪里的时候,在波妞从海浪上不停跑来的时候,在他们和对方互动的微表情里,原来理纱是山口姐姐配音的,太爱啦!
较宫崎骏以前的感觉不如
虽然故事简单,但节奏很好,是一部用心的作品,喜欢宫崎骏风格
作为唯一一部给吉普力打一星的片子。宫崎骏的孤注一掷惹出了这么一部电影
只能算是一般。
两小无猜的跨物种的爱恋,单纯的治愈系故事。画面干净清新,随意截一张都是壁纸。但是部分设定细思恐极,波妞根本对世界一无所知就被赋予了无法掌控的能力,对人类和普通鱼类真是灾难。宗介不会思考波妞的身世背景,里莎也没有丝毫疑问。波妞父母也不怀疑两人长大后感情发生变化。想看他们成人以后的故事。
#重看#@电博;海港小镇、信号灯观感和《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有相似处,所以大概也能想到他们父子在作品间流露的呼应和感情;虽脱胎于海的女儿,性格却仍是宫老一贯的坚强、执拗,在鱼群上奔跑的波妞就是小魔女,就是幽灵公主,就是天空之城的少年,绿叶老婆婆们也功不可没;永远充满童心童真。
美好的童话。
is this a love story?
宫崎骏最烂之作
完全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