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碧看电影# 安德丽·贝斯孔/埃里克·梅泰耶 《不能说的游戏 Les chatouilles》2018:🌟🌟🌟🌟让人眼前一亮的娴熟转场,太惊喜了,想象力无极限,从前半段影片小女孩在排练舞台上飞起,影片流畅自如,穿插黑幕里女主角疯狂发泄般的舞蹈,压抑多年的心理创伤通过肢体动作得以短暂释放;小女孩被熟人性侵的故事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母亲的麻木无疑给她带来成倍的二次伤害;好友和女主从夜店卫生间到探监室的转场再次给叙事按下加速键,全片节奏有张有弛,优异的呈现形式给影片带来如虎添翼的视觉享受,也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童年伤痕,有些记忆太过不堪回首,只能加速;当成年后女主带男友和父母见面,旧事重提,母亲的态度把餐桌对面的她一下子逼回到童年时期那个无助的小女孩,她一言不发,选择沉默;救赎只能靠自己,最后走进那间卧室的门,没有人和她同行,没有家人,没有心理医生,没有爱人,只有自己。
这是一部带有艺术的性侵电影。
看下来,有一种歌舞剧的感觉。
舞蹈,是一种表现自己的艺术形式,女主通过舞蹈展现自己的天赋,也通过舞蹈宣泄内心的恐惧与愤怒,更通过舞蹈自暴自弃挥洒青春。
是真的荒废了自己的才能吗?
我们只是局外人,不能评论。
性侵,这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很好。
心理医生的存在,不仅是让女主学会面对过去,面对恐惧;也是让同样有着这样类似经历的观众去面对过去,去反抗暴力,去和解自我。
故事一幕幕呈现,在舞蹈变化中,我们也看到了女主的变化,一个面对过去承受过痛苦的宣泄,再到坦诚面对,奋起反抗。
这种勇气,值得学习。
因为,面对本身就是再次经历痛苦,很多人都会本能逃避,所以才凸显面对的珍贵。
面对,说出来,让秘密公之于众,就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会不断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这或许是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愿想起的!
这部电影为什么好,不仅是这种类似于舞台剧的呈现方式,更在于其他人物的刻画,是那么现实,那么真实。
父亲的愤怒,母亲的怀疑,友人的理解,男友的信任,这些人性,无论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真真实实的存在。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
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我想,这就是女主反抗时的纠结吧!
一个结了婚,夫妻恩爱,有三个儿子,和自己父母是多年好朋友的邻居的男人。
没人会想到他会向一个八岁的女孩子伸出魔爪。
奥黛特的治疗断断续续维持了五年,找心理医生,应该已经是她迈出的最大的一步了。
她想摆脱,可她又不由得逃避。
我难以想象,那个恶魔还一直围绕在她周围,甚至父母仍旧视他为好朋友的情况下,要怎么让奥黛特走出阴影。
其实小时候她尝试过很多次想和母亲说,可每一次都被打断。
毫无疑问的,母亲是个强势的人,甚至掌控欲爆棚,包括奥黛特长大后,她也是这样。
这对父母不称职,他们有很多次机会发现真相,拯救女儿,但他们没有。
我不知道怎么描述奥黛特的坚强,影片就像是她混乱的人生,舞蹈是她唯一的光。
狂派真的很适合抒发情绪,每次的舞蹈都恰到好处,我希望她再用力些,尽情些,将自己的压抑都宣泄出来。
但这段阴影,毫无疑问的,用舞蹈来摆脱是不够的。
当我看见那个恶魔的儿子结婚妻子怀孕,甚至有了孙女那一刻,我和奥黛特一起开始耳鸣。
凭什么?
他凭什么安然无恙?
一个对八岁女孩都能下手的人,我甚至恶毒的想,他不会不安,担忧他的孙女吗?
甚至他会不会变态到丧失人伦,对着自己孙女下手?
如果不会,那凭什么别人家八岁的小女孩,就要遭他毒手?
第一次泪目是奥黛特对着两个朋友说出自己被侵害,可这不是现实,只是在治疗的回忆中,她才有这样的勇气。
这种事情是一辈子的阴影,不是每个人都有说出来的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如果没有这个恶魔,奥黛特会是一个优秀,优雅的舞者。
奥黛特没有任何错。
所有指责她为什么不告诉父母的人,都冷漠近乎于残忍。
首先她才八岁,其次那恶魔是父母好友。
她尝试过说,甚至拒绝和他一起出去,可结果呢?
她母亲还是将她推出去了。
正常的父母,就算把孩子交给一个关系好的男人带,在孩子对这个人表示厌恶后,都应该觉得有问题,他们没有。
奥黛特毛巾黏黏糊糊,他们说奥黛特不讲卫生。
奥黛特十岁不到就来了初潮,母亲一边说好早啊,不太正常,一边说你应该高兴,你成为了一个女人。
这是正常母亲吗?
我更希望这是个爽剧,那个男人被大卸八块,被折磨致死。
可我知道就算是那样,奥黛特受的伤一样愈合不了。
希望世界上没有这种恶魔。
希望世界上多一些称职的父母。
希望每一个奥黛特都明白,这不是你的错。
希望每一个奥黛特,都有勇气站出来。
《不能说的游戏》涉及到性侵这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不仅引起观众的关注,也值得反省和深思。
影片中的小主人公Odette只有八岁,她有自己的爱好,就是舞蹈和美术。
Odette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是父母的一个朋友却给她带来了困扰。
当她向最亲的人诉说时,母亲却选择了质疑,她能得到救赎吗?
幸好她还有一个好父亲,有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让这部片子并不全部是悲剧。
影片以女主人公寻求心理医生为主线,导演在剧情的设定上,从她的童年到成年,涉及到情感和演职经历,最终却摆脱不掉“不能说的游戏”所带来的伤痛,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主题。
情绪在前面的一次次诉说中积压,最后在奥黛特携手童年的自己穿过那扇充满阴霾的门后得以悉数释放,最终,还是长大后的自己疗愈、拯救了那个曾经破碎、怯弱的自我。
母亲的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态度;父母的情感疏忽;人面兽心的恋童癖吉尔伯特,罪人总是假装善良的接近并侵犯你,而他始终认为自己毫无过错,一切都归咎于受害者的“不拒绝”。
奥黛特说自己是天鹅湖里那只濒死的白天鹅,夹带幻境的回忆中、舞台上,奥黛特可以任意穿梭、随意变换,自由欢快的在街道狂奔、在舞台上肆意起舞,像一只洒脱、活力四射飞翔的鸟儿。
可现实终究是太过于沉重,即使她已经长成一个大人却依旧无法摆脱那扇粉色门的束缚,那扇门像一个硕大的黑洞,吞噬且封闭着她,奥黛特只能试图通过不断逃避的方式来忘记这段残害她人生的回忆,所以在一次次的叙述中,她总是躲闪回那段和好友一起大笑玩耍的日子,那扇门背后的故事,那个“不能说的游戏”在漫长的心理治疗中才得以被述说。
好在罪人罪有应得,奥黛特也并非孤立无援。
父亲说:“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面子其他的已并不重要,但你的人生还很长,你还有一个好的前程。
对不起,我不能说到做到,不然我一定会去杀了他,但我永远支持你,会一直陪伴着你”。
对比于母亲始终的不理解和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她一度拒绝相信并共情女儿,也拒绝承认并给予女儿所请求施与的爱和陪伴,父亲说的这已经足够了。
在场的叙述方式,打破第四堵墙,让旁观的观众也似心理师一样在奥黛特真实的回忆、现实世界与幻觉回忆世界中来回逡巡,感受着她一直抑郁积聚的痛苦,想要找寻解脱的出口却始终在迷途中来回奔走。
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爱,而不是所谓的太熟悉而不敢讲述,是他们的漠视、威逼夺走了奥黛特的自主,也剥离了搭建亲密关系的间隔桥梁,这段关系是有瑕的、破裂的,它无法抵达也无法触发奥黛特倾述的内心关卡,因为和所谓最为亲密的父母亦或是伴侣,这些关系传递出的都是不够爱、缺乏信任的,而作为内心破碎、没有安全感的奥黛特来说,躲避伤害的方式只有隐藏和回避。
我们或许并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很厉害的大人,可是这并没有关系。
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也不是一件很受伤的事,不够爱的话那就自己给予吧,长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善待童年的那个自己,我们依旧可以是自己的小孩,我们可以自己拥抱自己,我们可以爱自己,很爱很爱。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Odette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但因为童年被邻居叔叔侵犯所带给她的伤害,她的舞蹈逐渐成为了她表达情绪的出口。
她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咨询了一名心理医生,在对话和描述中逐渐克服生活中的混乱并最终鼓起勇气向父母坦白了这个事件并且报警…
这不是一个特别不同或很新的题材,但意外的因为她温柔活泼的叙事和特殊的剪辑方式及舞蹈的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力量感,也让我在最后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泣不成声。
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使她度过了漫长的压抑又痛苦的岁月,无法继续的芭蕾事业,长期的药物依赖,疯狂的个人生活,因秘密而无法维系的亲密关系,与父母间的隔阂…本该是芭蕾公主的她失去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控制。
她只能用她的肢体去一次次的表达压抑和痛苦,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如何讲述。
导演太狠了,自导自演,那些充满力量的孤独的舞蹈,和富有节奏感的剪辑,简直让我汗毛倒竖。
那么残忍的事实她却用这些明亮的色彩,明快的音乐,快节奏的剪辑,若无其事的对话去呈现,就好像她不在乎的和心理医生的聊天一样。
最让我惊喜的就是专场!
回忆和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交叉太丝滑了,又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就仿佛在看舞台剧,简直绝了,久久回不过劲儿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有趣又特别的讲述后面的事实如此残忍,才让人在结尾的时候无比的痛和心碎吧。
这个故事中我最恨的竟然不是那个罪犯,而是到最后都只是充当背景而没有抱住女儿的母亲。
她的残忍和自私让我看到女主难以启齿背后的原因和她被母亲终身折磨的苦痛。
如果一个孩子被侵犯是意外,是伤害,那么来自母亲的无视,不信任,和为罪犯开脱的一切行为就是亲手讲孩子推向悬崖的双手。
我看她的时候真的咬牙切齿,深切的感受到了,有人生来就不配为人父母。
电影结尾的数据触目惊心,意味着Odette不是个例。
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被阴影笼罩的一生不知道是否能有机会治愈,又是否可以拥有一个拥抱自己告诉自己那不是她的错的机会呢。
游戏——是介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模糊地带。
所以很多儿童心智治疗都会通过游戏来治疗。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即现实!
电影讲述一个跳舞的女孩,在一次选角中被老师点评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女孩在表达自己,你的家庭还好吧,你这是典型的PDSD(创伤后应激障碍),你应该寻求帮助走出来”女孩全部的隐藏被一击击破。
她开始随便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开始了重塑之路。
故事从女主七八岁展开,女主父亲的一位朋友在一次聚会之后邀请她玩一个游戏一个女孩做洋娃娃的游戏,这是一个邀请,也是噩梦的开始。
成人世界也有许多这样的邀请,邀请你成为我的玩具,供我来支配,控制和享乐。
男人带她走进了那个粉红色的卫生间门里。
一次一次的邀请,越来越胆大,不顾女孩的痛哭和拒绝。
在接她回家的车上,在一起度假的孩子们的卧室里,我女孩的房间里。
很多次女孩想告诉父母。
但是母亲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
父亲和他的朋友也非常亲密。
主人公没有可以信任和依赖的资源。
女孩考上舞蹈学院,开始住宿,逐渐拜托这样的生活。
随着女孩的长大,那个人失去了对她的兴趣。
她也结识了她的好朋友——小马。
也是一个混混。
却也给了她许多温情和友谊。
因为这些记忆的困扰,她无法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痛苦和混乱让他乱交、嗑药、幻想……在咨询室里的回忆很艰难,她曾经出现大量幻觉,说出这些秘密对于她来说并不容易。
随着一点一点的倾诉,她内心的压力在减轻,她开始和一个男孩交往。
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母亲在男友面前贬低女孩拍廉价广告,无意中提起了爸爸的那个朋友。
在和男友回去的路上,她又一次的歇斯底里,搞糟了关系。
男友受够了她的忽冷忽热,不辞而别,不告知,他在她身上感受到了她一直都被困的缺乏安全感。
当她感觉糟糕的时候,她会通过某种方法让对方有她一样的体验,也感觉很糟糕。
这是无意识的。
她又一次的参加了父亲朋友孙子的满月酒。
当再见到他时,她的感觉又回来了。
她知道一切都没有过去。
她必须把这一切说出来。
于是她告诉了她的父母。
父亲很自责愤怒,母亲一直失口否认,并且把责任推给女主。
女主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打电话给前男友。
她开始求助。
在他们的陪同下她站上了法庭,开始控诉这一切。
最后她渴望能和现实中的母亲和解,能够得到母亲的爱和忏悔。
但是她还是没有得到,她最后只能和咨询师抱在一起。
她的母亲没有能量去面对这件事情,她拒绝否认这件事情的发生和可能对她女儿造成的伤害。
她不想在愧疚生活。
甚至连一丝内疚都不愿意品尝故事的结尾,他走进那扇门去面对那个被自己遗忘和惩罚的八岁的自己。
她孤独的在地上画着画。
她可以看见她、陪伴她、保护她、爱她。
她和她自己终于待在了一起。
一切的关系都源于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如果以牺牲她人毁灭他人行使自己的欲望,简直可以下地狱的废物。
通过心理咨询和打破固定场景的方式,实现回忆的插叙讲述。
衔接主观视角的方式实现舞蹈动作的跳跃,好震撼。
导致青春期经历不幸的孩子父母往往具备不过问和过分干预揣测而不等待孩子发声的时刻。
其中的舞蹈都是很有张力的,女主角始终在通过她的舞蹈(靠吸毒、靠放纵)表达和发泄曾经历过的儿时伴随着心里的疼痛与回忆,而表面佯装正常与毫不在意、甚至伪装成开心的样子(是她认为说出来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所以索性选择闭嘴。
我觉得是痛在我的子宫上。
席间女主因为一句刺痛的姓名瞬间变成乖巧、沉默不闻的小时候。
还包括与儿时遇事同样无措的手势。
“这只是一段回忆,别让它毁了你的生活。
”就凭坦白后与父母间对话的社会议题,以及父亲的回应我会给它打满分。
母亲不过是借此逃避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最后她选择了关心自己内心那个,始终被关在小黑屋的女孩。
与她一起成长。
其实,影片中妈妈这个角色,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愤怒。
嘉莲·维雅饰演了这个引起观众公愤的角色,她的演技也相当不错。
在Odette年幼时选择向妈妈哭诉,却没有获得来自妈妈的帮助,才会让Odette一次又一次在性侵中沉溺。
观众在看到崩溃的同时,对Odette的妈妈也是痛恨到无能为力。
从整部影片的剧情来看,成年后的Odette所面临的真实生活与回忆相结合,没有过于悲情的情节渲染,也没有大力地控诉,但是影片却非常有力地将性侵这一主题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张力很强,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肩负起对孩子的责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电影选角很值得思考。
成年后女孩和父母袒露心事,母亲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小女孩的幻想,毕竟在她眼里这个施暴者“长得帅又成功,跟变态不沾边”。
这种stereotype贯穿整个电影,母亲对孩子的求救根本没往心里去。
小女孩长大以后舞蹈里都带着童年的阴影,虽然她很成功。
其实《素媛》、《熔炉》里出现的那种老恶丑并不是变态的固化样本,恋童癖也可能是潇洒多金衣冠楚楚的,不要思维定势。
用舞蹈来串场,剪辑和转折颇有新意。除此无亮点。
伤害只是一瞬间,修复伤害却需要很大的努力。整个叙述线很混乱,但是却在说明修复的巨大难处。
4.5
转场玩出花,平复伤痛只能靠心理医生和自己
有些蠢。
电影以对话加回忆的形式,只是表达方式太艺术化了不太能欣赏得来。“我的人生已经抛在身后了,但是你的人生还在前头。父亲会永远支持你永远陪着你”这句话可能也给了女孩一点点安慰和希望吧。
憋
走出
怎么到八分以上,看来豆瓣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题材是好题材有社会意义 只是不喜欢影片结构及表达方式
原来是自导自编自演,剪辑和舞蹈张力太强……对精神分析的运用是期待中欧容《感谢上帝》的模样Orz
几处剪辑转场确实是很花哨,不过同题材的影片中同是法国的那部《以女儿之名》情感表达力度更强些
儿童,行为艺术,街舞,你TM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 = M =
更多不是关乎犯罪,而是在乎心理、情感与家庭关系。
爱情就应该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你喜欢这个人就要去接受她的所有好的、不好的,即使全世界都站出来指责她,你也应该让她感受到你的依靠。
。
成长和面对伤害,表现形式再多样或再加入喜剧元素,也只令人明白要面对这一切和说出口有多难。
BJIFF. 9/10. 把转场玩得比烟花还绚烂,无论是同景异人还是同人异景,没见过转场用得这么多还这么流畅的电影,而且丝毫没有影响角色的加入和情绪的递进,技术与故事完全如齿轮一般精准契合,太牛逼了。基本可以看做是阳光版的《信笺故事》,法国人的奔放与浪漫在这种题材里也能肆无忌惮的迸发,虽然后段节奏有点赶,但是无伤大雅。今年北影节第一周给我的惊喜已然不少,都说片单年年不如一年,那毕竟是大方向,像这样的冷门佳片,反而越来越多,真棒。
施暴者给的痛苦是长久的,但母亲的不作为不维护的伤痛更是难以接受的。最恶心的是电影封面还在用与施暴者同框,不知道的总觉得是部温馨的电影。
🔹siff2019🔹非常有灵性的转场将回忆和现实完美结合,不渲染悲情,不过度控诉,却非常有力量。母亲这条线极具戏剧张力,让人异常愤怒。所以散场后大家手撕屏摄情侣也格外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