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苏格兰女王:争名夺后(港),双后传(台),玛丽一世,苏格兰女王玛丽,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主演:西尔莎·罗南,玛格特·罗比,杰克·劳登,乔·阿尔文,大卫·田纳特,盖·皮尔斯,嘉玛·陈,布兰登·柯伊尔,马丁·康普斯顿,伊斯梅尔·克鲁斯·科尔多瓦,艾琳·奥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玛丽女王》剧照

玛丽女王 剧照 NO.1玛丽女王 剧照 NO.2玛丽女王 剧照 NO.3玛丽女王 剧照 NO.4玛丽女王 剧照 NO.5玛丽女王 剧照 NO.6玛丽女王 剧照 NO.13玛丽女王 剧照 NO.14玛丽女王 剧照 NO.15玛丽女王 剧照 NO.16玛丽女王 剧照 NO.17玛丽女王 剧照 NO.18玛丽女王 剧照 NO.19玛丽女王 剧照 NO.20

《玛丽女王》长篇影评

 1 ) 女王对女王:玛丽为什么注定在宫斗中输给伊丽莎白

英国王室的故事是富矿,常能被影视剧取材并带来创作灵感。

在2019好莱坞颁奖季,讲安妮女王的《宠儿》夺人眼球,但另一部讲英国王室的电影《玛丽女王》却没扑腾出太多水花,在奥斯卡只提名了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

这个玛丽女王并不是指“血腥玛丽”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而是苏格兰女王,就是历史上因谋杀伊丽莎白一世未遂而被处死的那位。

其实《玛丽女王》的演员阵容还是很强的,由都提名过奥斯卡影后的两位90后女星担纲,“伯德小姐”西尔莎·罗南(饰演玛丽)和“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饰演伊丽莎白)——以前大银幕上流行双雄,现在受女性题材崛起的影响,流行起双姝。

导演是70后英国女导演乔西·洛克,她之前主要是执导舞台剧。

主要男演员也都是90后,杰克·劳登(《敦刻尔克》里的Collins)、乔·阿尔文(他也出演了《宠儿》),可以说是青春版的英国宫斗了。

对了,华裔的嘉玛·陈也演了个配角(伊丽莎白的贴身侍女),她最近出现在了《惊奇队长》里。

影片开篇是1587年的英格兰,是玛丽女王被砍头的时刻。

历史上玛丽女王以美貌著称,西尔莎·罗南不是第一眼美人,但长了一张电影脸,是很有情绪的脸。

玛丽女王死时是45岁,罗南这张脸看着还是太年轻了。

然后时间线转到1561年的苏格兰。

这时候玛丽的法兰西国王丈夫刚去世(注:历史上玛丽出生六天后即位为苏格兰女王,17岁时还成了法国王后,但在18岁就成了寡妇),她受婆婆的气加之迫于苏格兰国内局势动荡(玛丽母亲去世),玛丽返回苏格兰亲政。

虽然玛丽从水路登陆时很狼狈,但缓过劲来后神情还是一派意气风发,配以广袤的地貌和宏大的音乐。

不过抵达爱丁堡圣十字宫后,气氛马上就微妙起来。

玛丽同父异母的哥哥莫里伯爵此时掌权,他也接受着英格兰方面的资助,但由于血统不正无法登基,他对玛丽自然不会全心辅佐。

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知道消息后,态度是她愿意接受玛丽为代表的斯图亚特家族为表亲,作为回报玛丽也必须得接受她在英格兰的地位。

当时的情况是,苏格兰王公信奉新教,玛丽是天主教徒,玛丽为异教徒,而英格兰贵族信奉罗马天主教,伊丽莎白是新教徒,伊丽莎白也被视为异端。

罗马教廷不承认伊丽莎白的继位权,如果成功罢黜伊丽莎白,玛丽大有可能继承英格兰王位。

需要说明的是,电影是艺术化的表达,对于历史它不是忠实呈现,有简化、有删减、也有改编。

不太了解玛丽和伊丽莎白生平的中国观众,可能看起电影来有点云山雾罩,但即使了解历史的,电影剧情又未必和史实对得上号——例如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应该是玛丽的表姑,但电影里二人是以表姐妹相称;例如历史上玛丽和伊丽莎白是一生之敌,电影里却为升华主题演绎起了“姐妹情深”。

所以啊,就纯粹就电影论电影好了。

玛丽给伊丽莎白去信说,希望不要由男人掌控左右,两个女王来签订协议,玛丽愿意承认伊丽莎白在英格兰王室的合法地位,条件是要提名玛丽为伊丽莎白的继任者,还提出面谈的建议,“我们也许会处理好我们的命运”。

伊丽莎白让自己的情人罗伯特伯爵去苏格兰向玛丽求婚,为的是把玛丽收在掌控之下。

玛丽原本拒绝嫁给罗伯特,但用侍女勾引伊丽莎白的使臣打探到伊丽莎白患了天花之后,她写信给伊丽莎白说答应,条件还是指定她在英格兰王室的继承权。

言辞间还各种夹枪带棒,把伊丽莎白刺激得崩溃。

这时候杀出来一个亨利·达恩利,他也是斯图亚特家族的,但他是英格兰子民,他从英格兰来到苏格兰,也对玛丽表达了爱慕和忠诚。

两人很快滚了床单,玛丽提过她和法兰西国王丈夫只圆房过一次,那次房事还不怎么成功,基本上还算处女,她对男女床笫之事充满好奇和欲望。

玛丽被激情罩顶,一意孤行要嫁给亨利,并觉得他无造反谋权之心——但亨利在婚礼当晚就本性毕露,不仅醉酒失态,而且还睡了一个男人里奇奥,这男人还是玛丽心腹(游吟诗人,玛丽的私人秘书)。

玛丽下嫁大大得罪了哥哥,他愤而退出王廷,于是追随他的新教徒们引发苏格兰内乱,英格兰还驰援了叛军。

玛丽亲自率队作战,确实还挺像个英姿飒爽的女王。

玛丽取得大胜,并在莫里生死存亡之际放了他一马,没要他性命,只是流放。

亨利毫无建树,却自high得像个凯旋的将军。

玛丽和亨利的夫妻矛盾很快发展到互相动手,不过玛丽也许是故意激怒亨利好让他勃起,玛丽只是想要亨利的种,她要生育,以此巩固和拓展王权——子嗣有英格兰血统,企图同时拥有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继承权。

玛丽如愿怀孕了。

而亨利的野心也更大了,想当有实权的国王。

亨利问玛丽:你爱我吗?

玛丽说:你已经给了我两个王位继承人,这比爱重要得多。

玛丽的哥哥从流放之地潜回,和亨利的父亲勾结想再次造反,造谣玛丽和里奇奥通奸,从而质疑玛丽腹中胎儿的血统。

王公们发动宫变,亨利也签了协议。

他们杀了里奇奥,一人捅一刀,把里奇奥捅成马蜂窝,亨利在父亲的逼迫下捅了最后一刀。

玛丽被软禁在房间里,她对亨利洗脑,说那些王公只是利用他,下一个就要对付他。

哄着亨利带她外出后,在外面集结的玛丽党羽迅速围住了亨利,从而玛丽夺回了王廷控制权。

对丈夫,玛丽自然是失望透顶,但对同父异母的哥哥,她不仅没降罪,还大打感情牌,说自己的孩子想交由他抚养,哥哥被感动得哭了,哈哈。

临盆前,玛丽又给伊丽莎白写信,说希望放下分歧,还请伊丽莎白做孩子的教母。

玛丽生下一个儿子,承袭外公和舅舅的名字,叫詹姆士。

多年来一直效忠和保护玛丽的博斯威尔也造反了,强迫玛丽嫁给她,玛丽从了。

玛丽和亨利举行的是天主教婚礼,和博斯威尔则是新教婚礼。

叛党杀死了亨利并嫁祸给玛丽,称玛丽为妓女女王,鼓动新教信徒们推翻玛丽统治。

那个年代宗教是总能蛊惑人心的,统治者都企图用宗教让臣民死心塌地效忠。

王公们逼玛丽退位,答应詹姆士长大后继承国王,现在由孩子舅舅当摄政王。

被罢黜的玛丽走投无路去求助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因为天花容貌变丑,还脱发,所以她涂很厚的粉,还戴夸张的假发套。

玛丽和伊丽莎白唯一的会面、仅有的一场对手戏,被安排在一片影影绰绰的纱帘间。

隔着纱布,说的自然都是不痛不痒的辞令。

玛丽一把扯开白纱,直面伊丽莎白:如果你拒绝我建立军队,那就当面跟我说,别逼我在你身后祈求。

当玛丽看到衰败的伊丽莎白容颜,她愣了愣。

伊丽莎白:保证你在英格兰的安全,是我能给你的全部了。

玛丽:那么多人背叛我,我现在孤身一人。

伊丽莎白:我也是,孤家寡人。

玛丽:那就做我姐姐、我儿子的教母,我们在一起,可以征服所有那些质疑我们的人,别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他们就希望我们争锋相对呢。

我知道你的内心,比那些给你建议的男人更强大。

伊丽莎白:我现在不只是个女人,王位让我成为这样的人,但我对你毫无敌意。

玛丽:除了一次次背叛?

一次次欺骗我?

伊丽莎白:如果你还想继续寻求我的庇佑,注意你的言辞。

玛丽:我不会接受下属的责难。

伊丽莎白:你的下属?

玛丽:我是斯图亚特家族的人,我比你更有权执掌英格兰。

这时,伊丽莎白摘下自己的假发套。

伊丽莎白:我曾经嫉妒你,你的美貌,你的勇气,你的娘家出身,你各方面都强过我,可现在,我找不到嫉妒的理由了,你的天赋,使你垮台!

玛丽:那现在呢?

伊丽莎白:我还会继续庇护你,只要你听我的,只要你不去挑衅我的敌人,你不用害怕任何事。

你的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上。

玛丽:如果我去帮助你的敌人,都是你把我推向他们的怀抱,你应该杀了我,记住,你杀了你的妹妹,杀了你的女王。

历史上玛丽和伊丽莎白从没见过面,电影这么安排是为了爆发戏剧张力,也是女导演擅长的舞台感。

两位女王互述心声,女性间的互相理解但不能接受,各自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心路历程,被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演绎得有血有肉,让观众颇为动容。

伊丽莎白其实是不想弄死这个妹妹的,觉得这世上只有玛丽才能感知她的艰辛,但玛丽只要活着一天就始终是她王位的隐患,在英格兰议会施压下还是签了死刑令,伊丽莎白的心声是“愿你的灵魂能宽恕我”。

行刑那天,玛丽在黑袍底下身着一袭红色,表明她是一个天主教殉教者。

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愿我们安息。

后世广为流传的则是另一句: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18年后,老娘又是一条好汉)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无子,从未指定继承者,在位近45年。

玛丽唯一的儿子詹姆斯活了下来,并在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成为了第一位同时统治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君主。

《玛丽女王》视效精良,画面有古典学院派油画的质感,每一帧都经得起观众凝视。

而且还有辉煌壮丽的景色,科埃峡谷、爱丁堡城堡、林利思哥宫、布莱克内斯城堡(电影里被用来演绎荷里路德宫)……营造出史诗氛围。

两位女主的表演也堪称精湛,那么为什么《玛丽女王》会扑街呢?

豆瓣6.0分,IMDb 6.3分,MTC 60分,烂番茄鲜度63%,在颁奖季也几乎收获。

《玛丽女王》会输,就跟玛丽女王为什么会输,其实是输在同一条:自身定位不准。

《玛丽女王》划分在历史、传记、剧情片,但明明和历史出入太多,没有很好地解决史实与艺术表达的矛盾,观众很出戏。

像《宠儿》是划分在喜剧、同性、剧情片,它的剧情算是架空的,用了真实人物当角色原型,讲了个和历史关系不大的故事。

《玛丽女王》的女导演是剧场出身,拍电影还是太想夹带私货,表达女权方面的理念:在男人堆里做事,女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即使,你是女王。

而玛丽女王呢,也是输在不自量力想太多。

她出身显赫,王位是奉天承运,年纪轻轻、斗争经验不够连苏格兰的烂摊子都还整理不好,却一直心心念念英格兰的王位,按王室继承规则她是有这样的权利,但她并没有相应的权力来支撑她达成目的啊,而且身为女王太过敢爱敢恨、无所顾忌,面对爱情没舍掉少女的狂傲与天真。

伊丽莎白则不同,她的王位是拼争来的,为了守住王位不婚不育,抛弃掉自我意识,甘愿被王位控制住一言一行。

但也很难说,玛丽和伊丽莎白谁的人生路就更精彩,就看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了。

不过就像盛明兰说的,这世上人与人之间,往往是看谁比谁豁得出去。

既要王位,又要自我,大忌。

 2 ) 2小時的大銀幕群嘲

抱歉,“歷史”這個標籤恕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環球但凡有一點尊重事實的態度都不會拍出這種非裔貴族亞裔近侍齊飛的兒戲據說導演用自己的舞台劇背景來辯解,看來您還是清楚舞台劇和電影不是同一種藝術形式啊?

進一步地尊重diversity,要請跨性別演員或者男演員來演“女王”,憑什麼只有女演員能演女王?!

除開這最大槽點,整個劇情也有數不清的史實錯誤。

比如蘇格蘭貴族出身的侍女“四瑪麗”變成了法國人;比如歷史上瑪麗繼位後以令羅馬教廷失望的態度聯盟新教勢力打擊天主教,影片中變成了一回國就和約翰諾克斯決裂;比如完全沒有依據地虛構亨利斯圖亞特有同性戀傾向;說實話,如果宣傳口徑是清晰的“戲說”或“基於歷史背景的虛構故事”,像《寵兒》所做的一樣,這完全沒有問題;或者能看得出來影片盡量嘗試還原歷史但是不能做到完美,這也可以接受。

只是本片遮遮掩掩地打著歷史正劇的旗號宣傳卻幾乎看不到尊重史實的態度,像不像那什麼也想立牌坊呢?

純粹作為一部電影本身來評價,本片也只是及格水準。

首先,劇情的發展沒有明顯的邏輯關係來串聯顯得過於跳躍。

其次是僅有的戰斗場面實在太小氣,兩邊的士兵加起來竟然只有幾十人… 但是無論如何,佈景和服飾,不管是不是還原了歷史場景,還是做得很不錯的,演員的平均演技也算過關。

事實上這一切都說明了導演確實有一些來自舞台劇的經驗和習慣,但這些經驗習慣在電影製作裡就顯得弊大於利了。

總而言之,導演,請您還是繼續從事舞台劇吧謝謝:)

 3 ) 只有我才懂你的孤独

今天又开始了一个人的城市探险。

自己荡下荡下就去了中图翻到了一本讲都铎王朝的史书,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那一幕电影画面简直在我印象里渗出来:被伊丽莎白女王判刑的玛丽女王穿着一身黑袍在侍从的陪同下缓缓靠近断头台,最后被扯开黑斗篷露出一袭红裙自认烈士像一只优雅的天鹅一样没有一丝犹豫地走向死亡。

而那时候的伊丽莎白已经身患天花面容憔悴美貌不再。

历史上玛丽女王和伊丽莎白女王为王位一生明争暗斗,最终都没有获得爱情,也许最后一生无儿无女的伊丽莎白帮助扶植玛丽的儿子詹姆斯成为国王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玛丽曾在信件中跟伊丽莎白说”除了我,你身边没有一个朋友,没人会知道做女王是什么感觉,只有另一个女王知道。

"一生里两位女王生前颇少见面死后却埋葬左右得以相伴,都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我看<苏格兰玛丽女王>是跟mxx在飞机上很无聊的时候看的。

先把电影看了再读书这种体验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像电影在脑子里在重播了一次一切细节情节都被无限放大不断回味。

(罗南真的超级适合演史剧像在油画里走出来一样这个电影的梳化服超级无敌美的裙子裙子裙子!!!这个在我夏天的微博已经说过了)

 4 ) 如此弱小的两位女王

电影的开头我其实看得一头雾水。

台词是几百年前的英语,剧情的展开也很难懂。

本来以为,这就是一部卖弄玄乎的电影吧,也不打算太认真。

可后来,我渐渐看懂了。

渐渐地,我投入进去了,走进了两个女人的世界。

我看懂了Mary利用一身智慧,试图追寻心中的和平与人民的爱戴,却造得其反,身败名裂。

我也看懂了Elizabeth无能的外表下,渴望着自我,渴望着幸福的心。

终于认识到,原来做女王,也是那样身不由己,也是那样地弱小,甚至不能保护珍重的朋友,不能与爱的人相伴一生。

Mary. 她美丽,聪慧,勇敢。

可她输得一败涂地。

Elizabeth. 她隐忍,退让,放弃自我,于是她在这个男性主义的社会里活了下去。

可Elizabeth她真的赢了吗? 不。

她输了自我,输了渴望的幸福。

最后,Mary是孤身一人,众叛亲离。

可Elizabeth又何尝不是孤独的? 她羡慕过能做母亲的Mary,羡慕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可最后,她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做回懦弱无能的自己。

因为那样才是她保命的武器。

是啊,她明明可以跟Mary联合起来,以两个女人的力量,统一Scotland和England,可是她没有。

这不是她的错误,而是她的悲哀。

在这个男性的社会,两个最强大的女人,还是那样的弱小。

弱小到,害怕以一己之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都是奢望。

这才是最可悲的啊。

在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屏幕上呈现出片尾字幕时,我觉得被震撼到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神奇: 在不知不觉中,它给了我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

它让我觉得世界很残酷,可我所存在的世界,又很美好。

电影所展现给我的,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社会。

是一个连权力最大的女性都被迫服从的社会。

选择服从,一生失去自我。

或是追寻心中所想,却惹祸上身,失去一切。

你会选择哪一个?

 5 ) 无聊透了!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阵容

论起好莱坞的天才女演员,一定绕不过西尔莎·罗南。

她还不到25岁,却已经演了15年戏,提名过3次奥斯卡,说她是这世界上演技最好的90后女演员之一也不为过。

但前有提名去年奥斯卡影后的《伯德小姐》,后有和梅姨、艾玛·沃森一起出演的明年大热门影片《小妇人》,罗南今年冲击颁奖季的电影《玛丽女王》则显得有些尴尬。

被媒体和大众抱有极大期待的《玛丽女王》在上映之后口碑并不佳,IMDB评分6.4,烂番茄新鲜度只有62%,豆瓣更是跌破及格线,只有5.9分。

IMDB

烂番茄

豆瓣在奖项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今年的奥斯卡上,表演奖项提名颗粒无收,只提名了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化妆与发型两项装修奖。

和同“宫斗”类型的《宠儿》一比相形见绌,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玛丽女王》成为如此这般呢?

《玛丽女王》讲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了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伊丽莎白的表妹妹玛丽一直居于法国,但18岁那年返回苏格兰亲政。

玛丽信仰天主教,因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担心她也可能夺取英格兰王权。

两个女人就政治、婚姻、信仰等多方面的争议展开了角逐,两人虽有亲戚关系,却始终没有见过面,通过战争、谈判等手段竞争了数年。

本片的导演乔希·罗克是第一次指导电影,虽然女性电影由女性导演来指导会更加细腻,但乔希·罗克作为导演的经验实在是不足。

她此前一直是戏剧导演,虽然履历相当漂亮,但戏剧和电影本质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玛丽女王》过于浪漫和解构了,它几乎是假定观众都了解16世纪英国的王室纷争以及朝代更迭,在已经对玛丽和伊丽莎白有了详尽的了解之下才来观看这部电影的。

这种自信给影片的叙事带来了灾难,在历史传记片的框架之下,极大的弱化了背景铺垫和时代推力,单纯的将人物作为刻画重点。

但问题是缺乏背景和来源的人物又极其单薄,时间顺序混乱,主线故事松散,令影片变得平庸甚至是尴尬。

导演所想深入讨论的内核全部趋于结论,不论是天赋和结局的因果论,还是女性在男性权力之下的挣扎生存展现,全部都流于表面了。

如果你恰好不了解这段背景,那么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都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更不用说探讨动机了。

历史传记片的基础功能应该是帮助观众多维度的思考,而不是给观众设置门槛。

再者,《玛丽女王》作为一部女性电影来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并不成功。

《宠儿》里的三个角色,一个入围奥斯卡女主,两个入围女配,靠的就是三个女人之间相互利用、伤害、相爱所带来的悲怆感和戏谑感。

它在政治斗争中直面了女性天生所带着的软弱、冷漠以及嫉妒心,角色的特质被时代的洪流推动向前,身不由已却又合情合理。

但也没有彻底将其变成后宫甄嬛传,还是将人物放在了无情、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的,每个人物的转变都和大环境的变化相辅相成。

而《玛丽女王》中玛丽和伊丽莎白作为双女主,却没有这种张力。

两个处在权力顶端却身不由己的女性彼此斗争,但同时相互依赖,这本该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却呈现的没有那么浓烈。

罗南只展现出来的自己不屈、坚毅的一面,却没诠释出玛丽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国家、儿子、婚姻面前,罗南的表现还是稚嫩。

玛格特·罗比则好一些,在偏执和疯狂这些负面情绪的演绎上还算出色,可缺乏其他方面的展现,还是使得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更像是个疯子。

玛歌特自述角色时认为“两人之间有一种姐妹情,彼此相爱,但这种爱又非常复杂,因为彼此的生存都威胁到了对方,”她解释说,“这是这两位角色间的爱情故事,非常非常复杂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她才华杰出、精明开朗、坚强圆滑,以其开明的政治而著称。

她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在近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她即位后,可以说,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在《玛丽女王》中,这些人格特质均没有得到任何展现,几乎所有的政治斗争都被抽真空了,两个女性的爱与恨变得非常私人和情绪化,配合众多高度凝练化的台词,整部电影太像是导演所拿手的戏剧了。

有意思的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男友乔·阿尔文恰好参演了《宠儿》和《玛丽女王》两部戏,而且角色都是女王背后的男人,虽然角色有点雷同,但演的还不错。

《玛丽女王》因为双女主戏份的失衡反而使得身边人的戏不错,外网有评论说玛丽身边的侍女一角色如果片方好好公关一下的话说不定还能捞个女配,也足见主角表演方面的不足。

电影最好的方面已经在奖项上获得了反馈,双女主戏虽不出色,但服化道的确精良。

玛丽刚到苏格兰时,服装非常干净纯洁,然后随着故事越来越黑暗,暗色调也逐渐在服装上蔓延开来。

故事本身没有带来的严肃感和华丽感借由着服化弥补了一些,我看完之后倒真是很想拥有一件华丽的大裙子。

 6 ) 站在苏格兰玛丽女王看这一切

之前的作品都把苏格兰玛丽女王形容为一个荡妇,但是这一部不同,这一部是站在苏格兰玛丽女王的角度来描写的,所以有人说美化了她,我不认同,历史没有人会知道是怎样的,都是后人的猜测和杜撰,为什么苏格兰玛丽女王就不能是正面的?

她身上难道就没有人闪光点?

凭什么给她贴上标签。

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这一切就变得容易很多。

一开始,她从法国回到苏格兰,她渴望统一苏格兰和英格兰,但是伊丽莎白肯定不肯让权,这就导致她们两人之间的纠缠,两位女王同时期竞赛,变得很有看点。

但是由于两人分别在两个国家,所以她们通过信使来传递消息。

两人比赛谁生下孩子就让谁来继承大统。

苏格兰玛丽女王之前曾经在法国生活过有过丈夫,回到苏格兰爱上了一个小伙,生下了孩子,名字起名詹姆斯,这是她哥哥的名字。

但是她哥哥一直觊觎王位,而她因为个人的奢华自由的作风,而引人非议,被人利用这一点煽风点火,使她渐渐处于下风,而她的猪队友这时又杀了她的丈夫,要和她结婚,更是雪上加霜,让她的名声和口碑一落天丈。

她哥哥终于把她拉下了王位,还霸占了她的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

她没办法只要去英格兰求伊丽莎白一世帮她,但是却被囚禁。

这一步是她大错特错了。。。

上面这一段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苏格兰玛丽女王根本不是伊丽莎白的对手,伊丽莎白从小就在皇宫斗争中长大,她的父亲亨利八世曾在她三岁时就杀了她的母亲,而亨利八世死后她的继母找了个新老公,而这位继父跟她之间还有段故事,最后她被她姐姐关了起来,直到她姐姐死后她才被放出来。

这一切使得伊丽莎白不可能相信苏格兰玛丽女王,因为她们两个是对手,当初虽然说好谁生下孩子谁就统一两个国家,但是那得是在苏格兰玛丽女王死后才行。

所以她不可能帮助苏格兰玛丽女王组建军队,去让她到苏格兰解决她王室的矛盾。

因为一,这跟伊丽莎白没关系,二,谁知道你会不会用军队来打自己。

所以伊丽莎白根本不可能相信她,不可能上当,是她太天真了,相信了伊丽莎白的姐妹之情,相信了她们之间的约定,毕竟伊丽莎白早已不是那个当年的伊丽莎白了。

她经历了特别特别多的谋杀和背叛,所以她不会相信任何人,更何况是她的对手苏格兰玛丽女王。

这世上只能有一个女王。

当然在两人都死后,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当上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的皇帝,统一了这两个相邻的地区。

所以说啊,命运总是如此奇妙。

顺便说一下,罗南和罗比两人的演技非常非常的好。

尤其是最后一场,两人见面的戏份,导演安排了一个森林里的小屋,两人偷偷见面,隔着一层层纱布,两人的对话非常的紧张刺激。

总之,推荐!

 7 ) 《玛丽女王》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

讲的是十六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故事。

类似的题材从1936年开始,拍了不少电影,这部是最新的。

故事从玛丽在1561年返回苏格兰讲起,一直到她1587年被砍头止。

玛丽这个从小在宫廷长大的女子,由着她母亲把她当成棋子来回拨弄。

直到她在法国丧夫之后回到苏格兰,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权力,而此时她才十八岁。

那时的她,教养良好,聪慧过人,虽然耳濡目染的全是王室和贵族间争权夺利的那些破事,可一直置身事外,对于宫廷斗争仍显生疏,一路败下阵来。

婚姻不能自主,王位被剥夺,被幽禁多年之后,终于被砍了头。

生活在今天的一统华夏之地的我们,很难理解和领悟当时欧洲的状况。

很多观念也不尽相同。

所以要看懂这部电影,除了首先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之外,还要脑补一些观念。

咱们这里对国家的概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在欧洲,就没有了普天这个词。

今天我占一块土地先活着,明天有钱有力气了,再去占一块。

没劲的时候就守着我这一亩三分地。

打不过别人,割一块土地去求和也很正常。

既没有秦皇汉武宁丧千军不失寸土的胸怀,也没有成吉思汗横扫世界的豪迈。

所以在欧洲,各国的领土隔上几十年就变一次,昔日一统欧洲的罗马帝国早就烟消云散,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打下之前,一直在苟延残喘。

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却一直由德国人担任。

现代也是这样。

阿尔萨斯和洛林在都德眼中是法兰西的,而在希特勒眼中,却是日耳曼民族的传统领土。

相似的情形在波兰在奥地利在意大利,比比皆是。

所以,他们对国家的概念更多的不是疆土,而是民族认同加上权力。

在影片中,苏格兰和英格兰是两个国家,闹到现在连爱尔兰也被牵扯进去了。

再一个就是宗教信仰。

有信仰是很好的事情,人生有了目标,有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不过这信仰也需要有胸怀。

更不应该去排斥别的信仰。

早期的多神教我看挺好的,管他是宙斯还是朱比特,虽然不时有点争风吃醋,毕竟几百个神尚能和睦相处。

后来有了一神教,犹太教兴起到基督教的产生,互相就有点不对付了。

过了些年,伊斯兰教又来了。

虽然都是一个祖宗,互相之间却打打杀杀了几千年。

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刚消停一会,这边穆斯林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干上了,那边天主教和新教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影片中,玛丽是天主教一边的,而她的表姐伊丽莎白一世则是新教一派的。

最后玛丽临刑之时,一袭红裙分外耀眼,令人震撼,这红裙其实就是代表了玛丽天主教的信仰。

不过我想,这所谓的信仰不过是完成其它目的的借口而已。

早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是打着夺回圣地的旗号开始的,顺手却把同一信仰的拜占庭攻下来了。

现在的委内瑞拉也是这样,大国们心里想的是石油,嘴里却高喊着维护民主自由。

影片中的玛丽企图让天主教在英格兰重振雄风,伊丽莎白则希望新教普及苏格兰。

其实都是在琢磨着对方的土地。

而之后的三十年战争也是以天主教和新教之争的名义展开的。

天知道这信仰在他们这些人心里占多大成分,在貌似庄严的宗教仪式的后面,无不是心怀鬼胎,各自想拳经。

接下来就是王室的婚姻。

很早以来,欧洲的王室之间就有通婚的习惯。

各个国家中也制定了相关的复杂的继承法律。

在玛丽的思维中,“我们应该先考虑继承问题,然后才是结婚。

”当时的想法似乎是有了这种联姻可以保持相互国家间的和平和稳定。

而实际上,在国家利益面前,家族的联姻起不了什么作用。

如影片中伊丽莎白所说:“做为女王是没有姐妹的,她只有国家。

”于是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成了扩大的家庭纠纷,无数与这家族毫不相干的老百姓为了王室们的家庭去送命。

玛丽被她的哥哥赶下了王位,被她的表姐送上了刑场。

而到了最后阴错阳差,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却同时继承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从此开始了英国统一的进程。

历史就是这么诡异。

玛丽仅仅活了45岁。

虽然她位极国王,无限风光,却从始至终是政治的牺牲品。

她的内心深处,也有女性的爱和母性的温柔。

她在新婚时那种喜悦和娇柔,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渴望,她在孩子降生的时候,流露的疼爱之情更是令人感动。

如果她出身在一个普通人家,应该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可是遗憾的是她生在王室之家,从她出生的那天起,她的命运就被规划好了。

她所有对生活的渴望都被毁了。

一旦坐上了女王的位子,她就是一个没有人性没有感情的机器。

当她的丈夫问她是否爱他时,她这样回答:“你给我生了一个能够继承两个王位的继承人,这比爱情更重要。

”影片中,旁观者在评论玛丽时也说:“这个女人生活在恐惧之中,她总是怀疑有阴谋诡计,总是害怕被推翻。

”实际上,这种阴谋在王室中是无处不在的,她的恐惧也是很正常的。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坐上权力的宝座费尽移天心力,最后才明白这无异于将自己放在炉火上烤,和进地狱的滋味差不多。

无怪乎前些天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宣布辞职后愉快的哼起了小曲,心想:可算解脱了!

所以,看完这个电影的最大体会是:千万不要当女王!

男王也别当!

玛丽女王西尔莎·罗南饰演,演技很棒,女王的威严和无奈表现的恰到好处。

她和饰演伊丽莎白一世的罗比撑起了整个的戏。

影片拍摄的苏格兰高地的风光也非常美,山峦原野,河流森林,令人向往。

只是剧情编的不怎么样,导演听说原来是导舞台剧的,所以缺乏电影应有的气魄,特别是那场战斗,几十个人打来打去,和儿童游戏差不多。

看了一遍上面写的,跑题太多。

原因一是我的心智衰退,二是影片的情节实在让我没有什么可“感”的。

本人评分:6.0。

 8 ) 在男人的世界里做女王真难

两个女王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男性的世界,一个不婚理智,一个恋爱脑感情化,想想武则天和慈禧吧,不强悍不会计谋的耿直女是做不了女王的。

不是宿命,是自己不够强而被男人们牵着鼻子往坑里跳,没有铁腕就只能听凭自己任人宰割。

只有女人懂得女人,却又何苦相逼相杀?

纵然不是出于本心,也双手染上鲜血。

 9 ) La traición más cruel de Felipe II hacia su esposa inglesa María «la sanguinaria»

El ascenso de la hermanastra y enemiga íntima de la Reina, con el propio apoyo del Rey de España, supuso una victoria póstuma y completa de

María TudorMaría Tudor, llamada «María la sangrienta» por la propaganda protestante, tuvo una infancia triste, un matrimonio vacío y, de postre, una muerte cruel si se piensa en el mundo que estaba por venir. Felipe no acudió a tiempo para consolar a su segunda esposa a las puertas de su muerte, lo cual está justificado por las dificultades en el transporte en aquel periodo, no así que el Rey de España empezara a cortejar a la hermanastra de María, la futura Isabel I, con su mujer aún en el lecho de muerte. La hija de Catalina de Aragón había vivido una infancia turbulenta a causa de la decisión de Enrique VIII de Inglaterra de divorciarse en contra del criterio de la Iglesia católica. El obstinado carácter de la hija de los Reyes Católicos, que se negaba a que su hija María fuera declarada bastarda, impidió encontrar una solución que agradara a ambas partes. La intervención del todopoderoso sobrino de Catalina, Carlos I de España, elevó la disputa a nivel internacional. A la vista de que el Papa iba a tomar partido a favor de la española, Enrique VIII asumió una resolución radical: rompió con la Iglesia Católica y se hizo proclamar «jefe supremo de la Iglesia de Inglaterra».

Años después María fue trasladada al castillo de Kimbolton, donde tenía prohibido comunicarse de forma escrita y sus movimientos quedaron todavía más limitados En 1533, el Arzobispo de Canterbury, Thomas Cranmer, declaró nulo el matrimonio del Rey con Catalina y el soberano se casó con Ana Bolena, a la que el pueblo denominaba «la mala perra». Además, Enrique privó a Catalina del derecho a cualquier título salvo al de «Princesa Viuda de Gales», en reconocimiento de su estatus como la viuda de su hermano Arturo, y la desterró al castillo del More en el invierno de 1531. Años después fue trasladada al castillo de Kimbolton, donde tenía prohibido comunicarse de forma escrita y sus movimientos quedaron todavía más limitados. Allí, el 7 de enero de 1536, antes de morir a causa posiblemente de un cáncer, Catalina de Aragón escribió una carta a su sobrino Carlos I pidiéndole que protegiera a su hija.María nunca olvidaría que en 1533 tuvo que renunciar al título de princesa y que, un año después, una ley del Parlamento inglés la despojó de la sucesión en favor de la princesa Isabel, la hija de Ana Bolena, la mujer que había desencadenado el divorcio. No en vano, la ejecución de Ana Bolena en 1536 provocó un cambio en la situación de María. La nueva esposa de Enrique VIII, Juana Seymour, logró que María capitulara y jurara las nuevas leyes religiosas a cambio de una posición más aventajada en la corte, siendo ahora su hermanastra, Isabel, la que quedó marginada.Fruto del matrimonio entre Enrique VIII y Juana Seymour nació Eduardo, que fue designado el heredero de la corte. Cuando falleció de forma prematura este joven monarca en 1553, la niña marginada se convirtió a sus 37 años en la Reina de Inglaterra e inició una represión religiosa contra los líderes protestantes. Una de sus primeras medidas fue encarcelar y ejecutar al Duque de Northumberland, quien había endurecido la política contra los católicos en esos primeros años del reinado de Eduardo VI.Felipe II, el príncipe deseadoCuando el heredero del Emperador Carlos V quedó viudo de su primer matrimonio con María Manuela de Portugal, los consejeros de Felipe II plantearon que se casara con la tía María que reinaba en Inglaterra. Las buenas relaciones entre Carlos y María no facilitaron, sin embargo, las negociaciones para lograr un acuerdo que debía salvar la oposición interna de los nobles ingleses y su desconfianza natural hacia los extranjeros. Las exigencias británicas terminaron por ser humillantes: la Reina no podía ser obligada a salir de las islas; Inglaterra no estaba obligada a tomar parte en las guerras de los Habsburgo; el posible hijo del matrimonio heredaría Inglaterra, Irlanda y los Países Bajos; y, lo que a la postre fue capital, el monarca español perdería cualquier autoridad si María fallecía antes que él.El Rey mostró sus recelos en privado, pero finalmente tragó con un acuerdo que prometía recuperar por completo a Inglaterra para la causa católica. A nivel personal, la Reina también tenía sus recelos hacia el matrimonio.Su historial amoroso se reducía a haber descartado la posibilidad de casarse con Eduardo Courtenay –hijo de un noble decapitado en 1538, acusado entonces de conspirar contra Enrique VIII– al que había liberado de su prisión en la Torre de Londres con este propósito. Tras descartar la boda con Courtenay, de sangre real, pareció que María permanecería soltera siempre. Al menos hasta que apareció el apuesto Felipe, cuyo cuadro pintado por Tiziano en 1551 fue enviado a la Reina. Quedó prendida de él desde el primer instante hasta el último de su vida.En tanto, Felipe II entendió que el matrimonio respondía más que nunca a asuntos de Estado y aceptó sin la menor queja, pese a que la belleza de María brillaba por su ausencia. A sus 37 años, la Reina inglesa parecía aparentar cerca de 50 y mantenía una mirada triste de forma perpetua. Antes de salir de España, no en vano, Felipe recibió también un retrato de su futura esposa pintado por Antonio Moro, donde se evidenciaba que la reina era mayor que él. Una vez en Inglaterra, los integrantes del séquito español coincidían en señalar lo poco que se parecía aquel retrato al auténtico rostro de María.«Lo mejor de este negocio es que el Rey lo ve y lo entiende que no por la carne se hizo este casamiento, sino por el remedio de este Reno y conservación de estos Estados», escribió Ruy Gómez, uno de los hombres que acompañó a las islas Británicas a asistir al enlace, celebrado el día de Santiago de 1554 en la Catedral de Winchester. «Bloody Mary», 300 muertos en la represión Bajo el reinado de María y Felipe, se ejecutaron a casi a trescientos hombres y mujeres por herejía entre febrero de 1555 y noviembre de 1558. No sorprende por ello que la historiografía protestante la apodará a su muerte como Bloody Mary («la sangrienta María»).Muchos de aquellos perseguidos eran viejos conocidos de la traumática infancia de María. Thomas Cranmer, quien siendo arzobispo de Canterbury autorizó el divorcio de Enrique VIII de Catalina de Aragón, fue objeto de un proceso para privarle de su diócesis y posteriormente fue condenado a morir en la hoguera. Se trataba de una persecución religiosa en toda regla, pero también de los esfuerzos de la reina por acabar con sus enemigos políticos. En previsión de su boda con Felipe, el noble protestante Thomas Wyatt encabezó una sublevación que alcanzó las afueras de Londres en enero de 1554. El intento de golpe de estado fracasó gracias al apoyo de los londinenses, debiendo Wyatt rendirse y entregarse solo un mes después. La rebelión terminó con las ejecuciones de varios parientes de Juana Grey –bisnieta de Enrique VII de Inglaterra– y de la propia joven. Felipe II apoyó en todo momento a su esposa e intentó congraciarse con sus súbditos repartiendo mercedes entre los nobles leales a la causa católica y organizando justas y torneos para el entretenimiento popular. Estas actividades, que llevaban décadas sin celebrarse en las islas británicas, fueron recordadas durante varias generaciones por su magnitud, como recuerda el hispanista Geoffrey Parker expone en su biografía definitiva sobre Felipe II. Sin embargo, el matrimonio se tornó en una experiencia triste cuando se fueron acumulando una serie de embarazos psicológicos o fallidos que hicieron imposible que naciera un heredero.Después de un año en Inglaterra, Felipe partió a reunirse en Bruselas con su padre. Carlos I había decidido abdicar y con ello legar a Felipe y al Archiduque Fernando, su hermano, sus reinos y también sus guerras. Asediado en diferentes frentes por Francia y el Papa Pablo IV, el rey español reclamó a María su ayuda militar, lo cual estaba específicamente prohibido por el acuerdo matrimonial.En marzo de 1557, el Monarca regresó a Inglaterra durante unos meses y empleó su capacidad de persuasión sobre su mujer, que no era poca, para lograr su participación en una guerra que iba a desembocar en una terrible pérdida para Inglaterra. A las puertas del desastre, el Duque de Guisa conquistó a principios de 1558 de forma sorpresiva Calais, la última posesión inglesa importante en el norte de Francia. Tras solo siete días de asedio, las tropas inglesas se rindieron y entregaron la ciudad sin presentar batalla, con el único objetivo de desprestigiar a la reina María. De la pérdida de Calais a su muerte

Según la tradición, María quedó tan destrozada por esta derrota que predijo que la palabra Calais aparecería a su muerte grabada sobre su corazón. Triste y supuestamente embarazada de nuevo, la inglesa reclamó en esos días la presencia de su marido, que recibió la noticia con «gran alegría y contentamiento» pero hizo poco por desplazarse a Londres. Tras aceptar que se trataba de un nuevo falso embarazo, la reina cayó en un estado depresivo a mediados de 1558. Rápidamente, Felipe entendió que en caso de fallecer su esposa iba a ser su hermanastra, Isabel Tudor, la persona con más apoyos para reinar, por lo que, temiéndose lo peor, comenzó un acercamiento hacia la que a la postre sería la mayor villana del imperio. El plan original de Felipe era casar a Isabel con algún príncipe católico de su confianza, siendo el mejor candidato su primo Manuel Filiberto de Saboya, quien había encabezado su victoria en San Quintín. Los acontecimientos, sin embargo, se precipitaron y el propio monarca se ofreció a casarse con Isabel cuando vio que Inglaterra podía alejarse de su control para siempre. A principios de noviembre, María hizo testamento designando sucesora a su hermana Isabel con la esperanza de que abandonase el protestantismo; unos días después falleció a los 42 años de edad. El ascenso de Isabel, con el propio apoyo de Felipe, supuso así una victoria póstuma y completa de la decapitada Ana Bolena, que todavía hoy es equivalente en la lengua castellana a ser una mujer alocada y trapisondista. Lejos de aceptar la propuesta matrimonial de Felipe, Isabel se negó a volver a la obediencia papal y permaneció soltera toda su vida.La relación entre el Imperio español e Inglaterra fue de mal en peor en los siguientes años. Isabel se mostró implacable con los nobles católicos que amenazaron su poder y tomó todas las medidas posibles en pos de borrar la huella hispánica en las islas. Cualquier posibilidad de que el catolicismo volviera a ser mayoritario en Inglaterra en el futuro pereció con la muerte de María. No obstante, el hispanista Geoffrey Parker apunta en su obra «Felipe II: la biografía definitiva» (Planeta, 2010) que «incluso sin hijos, el catolicismo se habría instaurado perdurablemente en Inglaterra si la reina hubiera vivido hasta (digamos) los 56 años como su padre».本文为转载,原文链接:https://www.abc.es/historia/abci-traicion-mas-cruel-felipe-hacia-esposa-inglesa-maria-sanguinaria-201810160247_noticia.html?ref=https:%2F%2Fcn.bing.com%2F

 10 ) 人物原型对比

剧中傻白

皇后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玛丽女王》短评

第一次看到把玛丽女王贬低到这种程度的戏

4分钟前
  • Jane
  • 较差

73/100 其实从女性为主人公的历史素材里进行创作,作者的意图已相当明显,但是没想到的是,电影没有盲目的把现代平权价值观生硬往里套,而是用了诸多真实可信,跃然纸上的男性形象,烘托出一幅尔虞我诈的贵族权利斗争的画面,进而去表现女性在此环境下的种种困境,玛丽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关系也“意淫”的像模像样。能够看出为了缩短时间,有些细节不可避免的丢失了,也就意味着虽然整部电影华丽有致,但对它中心人物的展现,还是缺少了一种完整性。

5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焦点集中于玛丽斯图尔特,却用现代女性观点与解读去诠释未免对于塑造历史人物夹带私货,后半段开始俨然是「爱与理想的使者」,同样塑造伊丽莎白一世也是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唯有罗南与罗比两位女演员的表演卖力,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凸显主角表演而牺牲了故事本身。

6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导演是觉得观众们都该对你村里的历史如数家珍,没必要再把剧情讲清楚了是吗?东拉西扯有一茬没一茬的,场景瞎转八转,这么随性还不如回头拍你的舞台剧好啦。麻痹比肉嫩演的好一点其实,见面那场戏不知是因为肉嫩太面目狰狞还是角色写得就有问题,整个是在拗分的小太妹……唯一看点是两个男花瓶,但因为麻痹就是女配,导致她的面首脚爱闻后半段一直掉线。。。然后什么咬啊男男啊女上啊强奸啊的船戏特别津津乐道,打仗啊政变啊宗教啊撕逼啊都随便略过…哦把绿了女主的男gay蜜当成ace女主的老王宰了那段也比较用心……但这还是围绕着床笫八卦惹……口区

11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较差

扑街必然

15分钟前
  • 傲娇小青龙
  • 较差

两演技派对戏(虽然只有一场),但是把玛丽女王塑造成了玛丽苏,真的好么?

20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影像连贯性不足,现代映射有趣但些许露骨;Jack好美,Margot太棒,罗南的表演令人上头

23分钟前
  • 唐那啥
  • 还行

女主的生平有足够撑起一部电影的戏剧性但不意味着可以进行这种在宗教对立的框架下完全无法成立的美化。片中中年男性普遍胡子造型好难认哦,异母哥哥和第三任丈夫只能靠头发长度来区分。伊丽莎白和玛丽怎么能以姐妹相称呢

26分钟前
  • grace5ants
  • 较差

和盛产宫斗剧的中国比起来,太小儿科了。@俄航

27分钟前
  • levitating
  • 较差

太難看了⋯⋯很少有讓我非常受不了的片子,亂糟糟的,可能看在羅南的面子上才不至於一顆星的吧

29分钟前
  • 🍸
  • 较差

拍的确实散乱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想要说一堆,更像是 docu 而不是电影了,会用这种手法,但是古典油墨的画卷下,又是那么工整的西方古装结构,一点没拉下,非常科班之感,着实不失为一部好片

32分钟前
  • Silas
  • 推荐

故事说得还不如荷里路德宫的语音导览引人入胜……

37分钟前
  • 仇鸠谷
  • 较差

几位少数族裔演员在16世纪英格兰苏格兰宫廷里真太扎眼了,让人一秒出戏。导演说这是因为她舞台剧的背景,我真醉了,舞台上演员离观众多远,电影屏幕上人脸又有多大?!?!!?!//伊丽莎白的台词和罗比的演技都让我对这个配角印象更深。//没看出电影的立意到底是啥,女性?权力的游戏?自由先锋vs乌合之众?感觉都想讲一点又都没讲透。

39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和宠儿两场连看得出的结论:好演员确实是能拯救平庸无聊剧作的,罗南的吸引力可以让我忽略掉电影很多缺点,撇开没头没尾的历史呈现和过分注重多样性的选角,我反而觉得这其实是在借女王历史和脱欧背景拍女性叙述史,讲得是女性被压垮和边缘化的命运,哪怕是女王也不例外。所以她们相遇时的场景会让我觉得分外动人,一个被操控却自以为可以挣脱的女性遇上一个甘于被操控深知无法逃脱的女性,两种丰富纯粹的female subjectivity的碰撞,那一刻就够了。

44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推荐

But only through suffering do we know joy. Your gifts are your downfalls. 但是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老年妇女,而是年轻的,金碧辉煌的女王,如同我第一次凝视的五年前、二十年前的画像,当我们相遇时,她的美丽闪耀着光芒,尽管她很绝望。

48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3.5 舞台剧导演生拔起来拍史诗片,还是差点意思。Ronan口音下功夫了,Margot演得更好,可惜电影是从玛丽女王的角度,弱化了伊丽莎白一世。这段历史的确值得一拍再拍,最终两人棺墓都在西敏寺,相距不过十几米。还是挺喜欢最后双女王对峙的那场戏,就像台词所说,普天之下,只有一位女王才能理解另一位女王。

51分钟前
  • 潘萌SoPhia
  • 还行

把两个这么有个人特质的女王的故事拍得如此沉闷也不容易。

53分钟前
  • ...
  • 较差

最后,伊丽莎白一世变成了红桃皇后。#也太无聊了吧!

5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绝对女性主义视角。一时间真没认出脱下冰刀鞋的罗比姐姐,但一眼就认出了在宠儿中也过场的乔弟,也许这类女王戏中最适合这样气质的软萌弱男形象。

56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看完毒蛇王后看这部,补齐了玛丽斯图尔特的一生

58分钟前
  • Lord Foolis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