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三个视角。
1)投身战争的学生,他们为了摆脱国内的环境,摆脱经济上的困顿,而选择去参加阿富汗的战争,为了以后能一身轻松的继续求学,继续朝改变的路上走。
就像教授讲的一样 - IF, If you come back, sadly, they never made it back. 残酷的社会么?
2)议员与记者的对话,议员向记者推销战争的新策略,来吸引大众来热情投身战争。
凭着几十年的经验,凭着女性的直觉,她知道被告知的跟真实情况又会十分的不同,苦于生计还是向大众推销这个策略,送更多的士兵去参战。
3)教授与他觉得有能力的学生的对话,他,有思想,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渐渐变得不再关心学习,只是想看透了社会,而随之无所在意。
教授惜才,引导他用行动去做出改变。
但是最后决定永远是自己的,在不想长大的时候已经悄然长大,在不想做出决定的时候,已然做出决定。
2,3两段话都是或多或少被1所影响。
我蛮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而近几年看到类似影片也越来越多,似乎不相关的一件事,结果却是整个电影所表述的核心。
演技没得说,最喜欢的还是Meryl。
1772年,英国记者经过多年奋斗,获得国会旁听权,得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
1882年,政治家爱德蒙克•巴特说:“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和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他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
”这一观念为西方新闻界接受,并解释为报业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构以外的“第四权力”。
其后,《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19世纪),《泰晤士报》在上层社会的舆论权威,使得新闻记者享有“特殊”的地位,而被称为“无冕之王”。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大众传媒私有化时期到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纷纷改组或拍卖国有媒介公司(集团)。
传媒的私有化调整,促成传媒向商业化转变。
到了90年代中后期,西欧和美洲许多国家的公共广播事业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媒介在商业化背景下实现对政治系统的主导性”。
另一方面,技术力量使得信息渠道急速扩张,尤其是互联网络和手机通讯,极大地打破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障碍。
垄断资本和透明渠道,从两头挤压着所谓“第四权力”,昔日的“无冕之王”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戴着金箍的“猴王”。
11月北美上映的一部电影,Lions for Lambs(《狮入羊口》),梅丽尔•斯特里普为我们展现了如今的新闻记者“紧箍咒”下的挣扎。
片中,新一轮的大选即将开始,而美国此时仍陷在阿富汗沟壑星罗的战场上。
雄心勃勃的共和党参议员贾斯柏•艾文(汤姆•克鲁斯饰)邀请电视台记者珍琳•罗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进行独家专访,讨论美国的军事行动和政府新近推出的军事策略,希望借媒体的力量为自己的选举增添筹码。
然而,珍琳•罗斯,一个有四十多年采访经验的左派记者,对这一“策略”不断提出质疑和尖锐问题。
但参议员贾斯柏的回答也相当坚定,那就是要相信政府,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政府需要继续打这场反恐战争,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民众的支持,而民众的支持来自哪里,当然需要媒体。
珍琳凭着自己的采访经验,认为这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而且这是一条没办法进行核实的消息,和以往政府提供的消息一样。
她坚持不发这条新闻,并和她的上司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她质问自己的同事,过去坚持的那种新闻原则去哪里了?
而她的同事也质问她,难道如实报道对方说的东西,不对吗?
不对么?
这样的“是非”问题又一次困扰了记者,从业务规范延伸到职业精神。
“这场长达六年的战争,媒体不是和政府在一起推销的吗?
”参议院理直气壮地问记者。
的确,9•11之后,布什政府加强了不利于“反恐”的信息控制,美国的媒体也“同仇敌忾”地站到了政府的一边。
一方面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部门频频组织新闻发布会,引导传媒按政府的口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也主动地规避着那种被认为是“不爱国”的声音。
只是六年后,当初的谎言,或者信息中的错误暴露得越来越多,而这些政府提供的信息,政府有意无意地引用了很多错误的情报。
真正的权力者对被冠以“第四权力”的新闻记者(媒体)产生强制作用时,尽管我们努力使这种权力理性化,但政治中的“人性”依然非理性。
作为“公器”的媒体,又应当是谁的“公器”?
国家欺骗了人民,但夹在中间的往往是记者(媒体)。
现实还不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选择。
当文化像工业一样被推上流水线,记者只不过成了一颗螺丝钉,他们努力维持着“流水线”的运行,任何抗争,结果都可能是被替换。
这种替换,不管对个人的意义如何之大,对庞大的工业体系来说,这样的“翻新”无足轻重。
就像电影里的珍琳,面对上司开出的条件:要这份工作,还是为了坚持原则离开。
她选择了前者,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抚养家人。
对记者而言,职业自律在现实环境下,变成了一种追求,甚至是奢求,而不再是基本的需求。
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随时都可能侵犯新闻媒体这个“第四权力”,新闻记者连自己说话的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使我想起很久前的一个片子——《无主地带》。
丹尼斯•塔诺维奇的一部小制作影片,曾引起西方影坛的喧哗。
在片中塔诺维奇对传媒的力量作了讽刺的描述:交战士兵的生命成了只是保证亿万电视观众“继续收看”的一个悬念——电视使战争成为一种商业文化,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成为一个卖点,转化为娱乐情趣。
Lions for Lambs中也透露了一样的情况,坚持严肃新闻的电视台被商业媒体机构收购,严肃新闻在电视台占有的时段越来越少,电视屏幕上充满了年轻的金发播报女郎,阿富汗的美军远不及娱乐明星的一举一动。
一切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早在现实中发生了。
孙悟空纵有千钧棒,但当紧箍咒念起的时候(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所受的挤压,和记者处境相似),也不得不抱头挣扎,可他仍能选择躲进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落一身清闲,而我们却无处可逃。
记得有一本书,叫《说,还是不说》,名字意味深长。
而我们往往就是:话多了,就说出来;太累了,也就不想说了。
剧情由三条线组成。
第一条线,记者采访克鲁斯:克鲁斯为了国家安全,奉行全球干预政策满地球找事,正在实施一个在阿富汗的小规模军事行动时,把记者找来想播发这条新闻影响舆论,而记者有着40年的从业经验,察觉出这个小规模军事行动规模实在太小,只是一个故意的苦肉计,士兵很有可能白白送死。
而克鲁斯口中说这个行动是为了“国家安全”,实际上却是为了他自己将来竞选总统造有利舆论。
记者希望对克鲁斯进行道德批判,但克鲁斯反驳说你别光说我了,你们媒体也不干净,我想干的事没有媒体也干不成。
第二条线,大学教授找一个最近经常翘课的学生面谈,说你这个人有天赋,你得努力,你得上进,国家的未来,美利坚民族的希望就靠你了;现在上层政客太虚伪自私了,有能力的人被他们领导着,就像狮子被羊领着一样。
学生就说,努力不努力有区别么,反正我看不管怎么努力都一个鸟样,改变不了什么,我不如吃饱穿暖平安一生得了。
教授说那至少你努力过啊,看看我以前那俩学生,他们就有“勇气”,努力了一把,虽然他们努力的方向我很不赞成。
你别学他们参军,但是你可以从政啊,你别光想着自己凉快啊,得拉国家一把啊。
第三条线,刚才教授口中的两个参军大学生参加刚才参议员提到的军事行动,由于情报失误中了埋伏。
最后记者违心的播发了新闻,路过阵亡士兵公墓时似乎眼眶湿润;翘课学生看到了这条电视上播出了军事行动的新闻,但是却不知道其中更多的的内幕---两个理想主义的学生因为政客的某些自私目的,战死沙场。
沙发上的另一个同学在电视上分别看的是电视购物节目,明星绯闻和虚假的新闻,联系到《黑客帝国》,看电视的普通百姓也许脑子后面没有插电线,但是眼睛前面的荧光屏充当了电线的作用;他们看到(和认识到)的东西虽然不是全然由电脑画出来的,但距离”现实“也有很大距离。
有两个字形容这种情况,洗脑。
教授会在周二知道翘课学生的人生决定,我想连编剧也不肯定什么决定是对的。
这个电影反映了现实,但同时也似乎反映了现实的无奈。
虽然教授是理想的化身,但可能教授也认为理想很大可能只是理想,人们并不能改变什么。
他最后对翘课学生说人是会变的,虽然我现在对你寄予很大希望,但很大可能你以后也变成了我不希望看到的那种人,消失掉了现在的优秀特质。
个人看法,影片主创虽然认识到了各种问题,但是却感到无力解决;虽然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但似乎他们也说不清年轻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不同现在政客的事情。
比如美国的干预政策,单边主义,给自己培养出了不少敌人,影片中借记者之口让他们汲取教训,避免再犯同样错误,但看起来没有效果。
我想这时中国的传统智慧在搞明白这些问题上也许能够帮的上忙,比如《道德经》上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满地球找事自然会给自己找来满世界的事。
不找事则无事。
但平常人都有欲望,在欲望的控制下就不得不找事。
克鲁斯想往上爬,记者想获得更多的工资,政客和媒体联合起来促成了另一桩军事干预事件。
教授看起来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是他的公共利益大概就是开奔驰所需要的石油和公路,可以说是全体美国人个人私利的交集。
两个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崇高理想下稀里糊涂送了命。
这里的崇高也许只是为了大家都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做的镀金奖杯,好让那些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同时满足了大家的利益)的人事前有个信念,事后有所慰藉,而慰藉也仅仅是慰藉罢了。
在一个人人追求所谓“更好生活”社会中,没有道德制高点,崇高有时仅仅是自私的借口,大家只是在进行利益的博弈,永远没有举世公认的道德标准。
据说导演很多年致力于环保,至少环保看起来是满道德的:)最后翘课学生还没有给出他的人生选择,一个有自由思想的人在一个丧失信仰,难以判断何为对,何为错的社会中,做出选择是困难的,特别如教授所说,你的选择将会影响你的一生。
而大多数人,正如两个参军学生演讲时围坐的大多数学生一样,他们人生选择的目标是明确的(所谓爱情与事业),而考虑的仅仅是途径而已。
导演最后也许想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你想怎么活着?
在看完《狮入羊口》的凌晨十二点躺上床,毫无睡意。
影片的三条线索六个人物在脑海里来回倒腾,勇敢无畏与狡黠逃避,理想主义与犬儒,政客嘴脸与媒体立场,刻画得如此现实鲜明,发人深省。
我和水冰一致高呼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片,疑惑豆瓣6.5的超低评分,直到浏览影评看到“我当然是暗示了,其中不排除一个犬儒主义者对这部影片的很生理的、直觉的、自然的排异反应”,深以为然。
但兴奋并非辗转难眠的唯一原因。
片中两名来自“第三世界”社会底层的大三学生在讲台上笨拙答辩自认为成熟精明的同班同学们的傲慢质疑,最终以两张征兵入伍令让所有人闭嘴。
对此教授与消极的托德之间有一段对话,教授:我不赞同他们自愿入伍的决定,但我尊重他们做出这决定的动机。
托德:因为他们是肾上腺素派?
教授:不,是无畏,虽然害怕但依然坚持走下去的无畏,这是真正的勇气。
在参议员艾尔文针对阿富汗贸然推动的新的军事行动中,这两名因错误情报陷入塔利班武装组织包围圈的理想青年,在苟且偷生与体面死去之间,再次郑重地选择了后者。
在精明市侩的犬儒者眼里,或许他们too young too naive,但又如何?
他们敢大声说出并践行自己的理想,你们敢吗?
在患有流行性犬儒病的世界里,有太多的托德。
他们曾经好奇心旺盛,正义感强烈,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热情。
但现如今,历经世事的他们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不再发表旗帜鲜明的观点,逐渐沉默漠然。
不出意外的话,托德们会很快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完成从愤青到犬儒的褪变。
片中的托德很幸运,他出了意外,理想主义者的教授诲他不倦:“罗马在燃烧,孩子,问题不在放火的人身上,他们已经不可救药,问题在我们身上,我们所有人,我们有的袖手旁观,有的毅然寻欢作乐,还有的趁火打劫”。
我没有片中托德的辩才,但我明明就是托德。
曾经那么随意挂在嘴上的豪言壮志早已深藏,面对潜规则不会再有零秒启动的出离愤怒,畏手畏脚谨言慎行。
我不想把这些改变归咎于职业和为了生存,虽然从未对人袒露过,但我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愧。
这一切在这里都是其次,我想说的是,我也有一位如片中教授一样的精神导师,这部电影便是他的推荐。
他是我将近三十年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束光,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因为羞愧且自觉无奈的缘故,我用诸多在我们之间不构成理由的理由放过了很多次与他碰面的机会,也不再频繁通电话。
他时不时会贴心地把我点穿,每次都一笑了之。
今天受托德鼓舞,我终于有了要去明明白白“伤他心”的勇气。
嗯,理清了五味杂陈的心情,我想我可以安心去睡了。
《Lions for Lambs》在香港上画时片名译作“命运迷墙”,被影评人舒琪评为狗屁不通。
Lions for Lambs是有典故的,出自二次大战,德军说当时的英军如雄狮般威猛,却为羊牯一般的将领所指挥,比喻现时火力强大的美军,被华府那些未上过前线但只想巩固一己政治地位的白痴政客点去中东送命。
这个戏名的意思的确难译,戏本身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类型。
如果要我去译,我会译做《权欲点兵》,又或者再简单些,叫《乱点兵》,反正要用戏名来说名剧情,太难矣。
此戏坊间有两派不同意见,但详情我也不甚了了,只知另一影评人石琪说“讲来讲去,真的口水多过茶,又扮客观地不帮某一方,观众实在难以知道究竟想说什么。
(见原文)”惹来舒琪连用地盘四日来反驳兼力撑。
我喜欢《命运迷墙》这部戏,也很敬佩罗拔烈福拍此片的勇气,这点我是颇认同舒琪的。
但我必须承认,我的国际视野很有限,此片对我来说是增进了认知,所以不会意识到影片是重覆说着别人说过的话。
简单来说,肤浅的我是未有能力觉得此片的政治反思其实很粗疏(如果不是很幼稚的话)。
可是此片由第一个镜头开始已明显有政治主张的:总统民望下滑,不曾上过前线打仗的政治新星却想通过发动国外战争来捞国内的政治资本上位,代价却是国内无知的弱势社群,他们为国家打无仁义之战(影片把近年的中东战争比作当年的越战),白白送掉宝贵的性命。
既然是有鲜明的主张,自己亦觉有理,为何要虎头蛇尾,为何不大大方方大声呼吁,给受众介绍出路。
石琪在他唯一一篇影评的结尾说:“就这样吞吞吐吐、麻麻烦烦地没有结论。
最大问题是片中一切讨论都是美国本位主义,只顾美国。
其实发生九一一及反恐战,正因为美国以“天朝”自居,与世界其他国族矛盾重重,恩怨关系弄成死结。
此片毫不理会外国人感受,根本上触不到全球化时代美国困局的要点,搔不着痒处。
”我虽然很讨厌布殊政府所以看《命运迷墙》觉得很过瘾,但不得不同意石琪的批评。
《命运迷墙》虽有自省,但依然是为我独尊,依然是美国即世界的大美国主义。
事实上,也不是你最后摆个“开放式/要读者自行思考”收笔姿态就能装出中立模样,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IMDB的评论,此片纵有不足但也不失为一部认真用心又难得的电影,但评论各走极端,十分满分和只得一分的评论比比皆是,反正就是难见一篇是以戏论戏中立持平。
我甚至怀疑,美国两派阵营都有派枪手来留言,意图力撑/抹黑此片。
开放中立,看来只是导演的一厢情愿。
原文兼谈西片译名的困境与香港立法会补选,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0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1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坚持与放弃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勇于站出来说话的电影,这是一部号称这个星球上最帅但还没得过奥斯卡的阿汤哥投钱,一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双料得主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又请来了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不知道得过多少次奥斯卡的梅尔斯特里普,三个人一起合力出演的电影。
单听这些“这是”,你就可以确定,这是一部不能不看的电影。
可是,当我们到达电影院,才知道,这是,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于是,这成了我们大家人生当中,最受打击,也是看的最无聊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阿汤哥跟梅尔斯特里普,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罗伯特雷德福跟他的学生,也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个黑人哥们儿跟一个拉丁哥们儿,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雪山上。
这部电影得梗概,就是他们不停的对话,于是,这部电影就这样开始了……然后,这部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其间,阿汤哥始终没离开他的办公室,他的整部戏都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部戏里,他最大的动作就是脱掉了他的外套,他第二大的动作,是又把他的外套穿上了……当然,这期间他还去办公室的里屋打了一个电话,这就给了梅尔斯特里普充分的个人表演空间。
想到《世界大战》跟《牒中牒3》,看来拍片挣钱跟拍片砸钱所需付出的劳动量果然不一样。
再说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先生,他的劳动量中等,首先,他的办公室没有里屋,这就限制了他的发挥,他在开始对话前的第一件事也是脱掉了外套,咱年纪虽大却也不能输给靓汤,在他结束谈话前,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穿上了外套,好像这是导演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设计,另外,尽管他整部戏也没走出办公室,但他还出现在了两个场景,都是回忆的,一个是课堂上,一个在饭店里,由此可见,雷德福还是很累的,因为,要出三个场景……最后是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梅尔斯特里普,她是这部戏里最劳累的人,首先,她打的去找阿汤哥,在办公室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接着,她竟然又打的回到了她的办公室,跟另一个人进行了五分钟的谈话,当然,这期间她也不能避免的脱掉了外套,这部戏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巨星在电影里面都会脱掉外套,当然,我们没有看见她穿上,但是,据可靠证据推断,我们可以断定她穿上了,因为在下一个场景里面,她又打的了,在车上她的外套穿在她身上……总起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虽然除了我之外的其余六个人全都睡着了而我也基本没听懂说些什么,但这依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下午。
对了,上面忘了介绍最重要的一句:这是一部肯定不会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据《爱的教育》说,当加富尔首相弥留之际,说到:“教育我们的青年!
”老先生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完成大业之后,最害怕的就是后继无人。
所以有政治理想、才干和热情的青年自然是各股政治势力争夺的对象。
想尽办法要让他们上道,把旗帜接下去。
本片中记者和教授是自由派,反完越战、老了老了、还得亲自出马反伊战、看中的小伙子不上道;相比之下,鹰派参议员可真是共和党的栋梁、将林肯、老罗斯福、布什、赖斯那面为了自由与正义不怕牺牲的劲儿传了下去。
记者满心眼瞧不上参议员那套死不认错、还修修补补的政策。
觉得这都是林登和斯特莫兰玩下的。
论操纵媒体、“小花演讲”的尼克松怎么样,五角大楼文件案、水门案、什么风浪没见识过。
“我在校报上写稿、你六岁。
”怎奈形势比人强。
媒体现在是按照六个西格玛管理、独立核算的事业部、收视率、广告、收支决定一切。
“你知道你这么写发不出来”。
苦口婆心教育之后、希望小伙子把握人生、可又得支持弟子上战场“学徒出阵”、“爱美国意味着积极参与它的事务、争取改变它的机会”。
自由派既不能当花儿孩子、也不能当雅皮、要进取。
以免又出现一位共和党的老兵对一位民主党的逃兵役者的局面。
既然在911之后、只要共和党祭起防恐大旗、自由派就得噤声、要改变的总统增派三万军队,怎么才能将肯尼迪的火炬传下去呢?
同盟军、积极向上的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问你为国家做什么。
要把民权、反战、发展的火炬传下去。
http://blog.roodo.com/meow_books/archives/7194781.html一瞬間還以為銀河英雄傳說上演真人版了。
TOM CURSE扮演的政客,彷彿優特布留尼希和霍克准將的恐怖混合版。
是美国的政治宣传片?
还是反战宣传片?
看似三条线,实际就是两条线,一条上层政治的意识纠葛,一条是下层民众的观点碰撞。
上层揭露了媒体对战争的推动作用,以及智库对于战争冷酷和好大喜功的态度。
下层从一个教授与三个学生的故事,展现出作为战争参与者(有色人种居多)和吃瓜民众(白人居多)对于战争的态度。
一个角度,是美化美国对于他国的侵略战争,宣传一种敢于践行所谓理想的英雄主义,另一角度也会渲染一些狭隘的反战情绪,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牺牲有志青年。
影片的缺陷,语言表达太多了,比较枯燥乏味。
实际上,对于战争,理想主义者、犬儒主义者、现实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各自有着各自的站位观点和客观环境,随着时间抽的长短以及宏微观的程度的认知不同,以及自身生存与利益格局的不同,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出各种态度。
在现实主义者眼中,从短期利益角度上看战争,上层需要业绩,下层需要待遇,媒体需要热点,军火商需要市场,吃瓜民众需要宣泄情绪等;从长期利益角度上看战争,国家发展需要战略空间,政治需要强化执政优势转移国内矛盾,经济需要战争消费刺激,民族主义需要载体。
而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为自己的真实欲望或目的披上华丽的利他性外衣,比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文主义,和平主义等等,肯定或否定战争,成为犬儒主义者。
犬儒主义也是由于需要凝聚不同认知人群,或者说利用不同认知群体的力量,所采取的思维转换性言行,虚伪错?
相机行事对?
那完全要看各自的立场了。
当然也不乏纯粹出于主观意愿的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和无视于现实的虚无主义者。
战争就像决斗场,里面的是残酷,外面的是情绪。
在战争的思潮中,只有顺之与逆之,谁也分不清,它的到来到底是政治主导,还是民意所致。
微小的我们,或湮灭于其中,或苟延残喘于其下,或贪婪于其上,或远离于其外。
如今,中美南海台海争端甚嚣尘上,双方都在不断示强,战争之影越来越近,希望两国有更多人看到战争的痛,不要滥用民主自由和民族主义的观念,在失控中机械式地毁灭几辈人辛苦创造的一切。
在人类历史中,战争是最极端最无人性的再造过程,是貌似具有人类意志性的熵增定律体现。
两个非洲裔美国青年站起身受死。
就在他们倒地后的不久,支援飞机呼啸而过,歼灭塔利班武装分子。
镜头停住,悲乐响起……斯特里普饰演的资深女记者因自己坚持的新闻报道的正义与追求新闻商业价值的上司发生冲突。
影片最后,她乘出租车,路过白宫、林肯纪念堂、公墓。
镜头中的她流泪了,她必须在生存(家中尚有一个需要24小时看护的老母亲)与坚持信念做出选择。
影片最后,那位玩世不恭的年轻人通过breaking news下的字幕得知那位参议员在阿富汗的新战略。
新闻更使他重新思考选择参与政治还是逃避现实。
而次片段同时也暗示了那位女记者的选择……
根据记录显示
政治,政治
对terrorist没有妥协 任何妥协都是人类之耻
睡着了(。
看的中文版 以为在看麦兜政治版… 梁朝伟的配音 阿汤哥的脸 麦兜妈妈是梅姨
浪费````
题材不喜欢 光是汤可露的颜就值得加两颗星
有点沉闷
看完就能理解美国强大的原因 反思和自省
3.5
和美国政治紧扣。。演员很大牌。。剧情很一般。。感觉没必要把该类题材放到银幕上还浪费了优秀演员。。
左逼电影。没有故事,看不下去
这样的记者。
五星给这个如此深刻的剧本,不愧是一堂新闻伦理课
一场无聊的政治秀。
???
一篇紧凑且华丽的政治论文,实则通俗易懂,甚至很多地方有点老土。用绕了几圈的现实场景把阿富汗战争和平民老百姓共情了起来,中间很多探讨都直接用台词的形式说了出来,实际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对话,更像是假想的辩论场景,而且个人对那段历史本身也不是很感兴趣。
无聊透顶。
主线情节过于薄弱,再精彩的对话和支线剧情也无法很故事丰满。
虽然比起内容的激进,拍摄手法显得很简单粗暴(多线叙事结果几条线几乎毫无交集),虽然看的当中睡着三次,但正是这类片的存在说明了美国先进在何处。即使剧中人物讨论之最终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拍出来让所有看到的人思考何尝不是一个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