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影评,我主要是写了一些《中国机长》和《紧急迫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把两者做一比较。
所以,这篇文章放在哪部电影下面都可以,之所以放在这里,先说说我的主观感受。
99年的《紧急迫降》,电影频道重播了无数次,头衔也很多,给当年还很年幼无知的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很多看完《中国机长》的朋友,都会自然而然想到《紧急迫降》这部20年前的老片。
而我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点开了《紧急迫降》,我还是会把它一秒不漏的看完。
这是不是也说明了,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而没看《中国机长》前,我对它是怀着巨大的期待的,我也承认,看完《中国机长》第一遍之后,我还是会看第二遍,但只会跳着看我想看的几个桥段而已,而不会从头到尾看完。
因为对我自己而言,《中国机长》没有《紧急迫降》好看。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两部电影都是110分钟左右,所以从时长上分析故事节奏两者还是有可比性的。
《紧急迫降》里乘客登机是在10分钟的时候,《中国机长》里乘客登机是在16分30秒,《紧急迫降》里几乎是一起飞就进入了故事主线,而《中国机长》里真正进入主线,即玻璃出现裂纹是在33分50秒。
之前长达半个小时的叙述对剧情发展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而《紧急迫降》的剧情发展与节奏都非常地紧张,几乎没有留给观众松口气的机会。
《中国机长》机长刘传健《中国机长》对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与地面上的其他部门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刻画的非常细致清晰,几乎是一个步骤不落的展现出来,俨然像一部入门级的课题示范片,虽然是“走程序”,但这段却是全片我最想回看的部分之一,也许是好奇心作祟。
同样“走程序”的是电影刻画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乘客的登机场景,飞快的场景切换和镜头剪辑,感觉导演是想把所有乘客都给介绍一遍……(回看时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年轻乘客颜值都挺高的)也许导演是想营造一种和谐欢乐的大环境,但越是想塞得多就越显得混乱,有种群魔乱舞的既视感,又像街头海采,华而不实,还占据了电影很大篇幅,纯粹是记流水账。
不过换个角度想,确实需要在这个时候让一些乘客出出镜,可能还是表现方式的问题。
《紧急迫降》里刻画乘客的侧重点则非常明显了,一对恩爱有趣的老夫妻、揣着一箱工资的工厂大叔、盛气凌人的商人、处事不惊的老者等,每一个角色的刻画都很鲜明生动,戏份上做到了“适度”而且对主线发展也贡献了力量,这点是《中国机长》里对乘客生搬硬套的情节无法相比的。
《紧急迫降》机长李嘉棠关于地面指挥,《紧急迫降》里总共涉及了三个场景:航空公司、塔台和工厂,并且集中力量刻画了刘远这个人物形象,在面对录音取证和做笔录时忐忑不安的小动作刻画的很形象,在回答公司领导询问李嘉棠心理素质如何时的一句“比我强”都能在之后带出更多的戏,其他市委领导、各种局的官员也只是一笔带过。
而《中国机长》里,各种各样的行政单位与技术部门纵横交错,让观众有种“所有人都在指挥飞机”的感觉,这对于大多数外行的观众来说无疑会看得眼花缭乱,这种面向大众的商业电影如果专业性太强的话反而会分散观众观影的注意力。
后来才发现,《紧急迫降》里讽刺的梗也挺多的,除了大家讨论最热烈的主旋律以外,还有保险公司、消防救护走过场等等。
《紧急迫降》地面指挥刘远而对机长这个核心人物的刻画上,有位豆友说,邵兵演的是人,张涵予演的是神。
这话既是对演员的肯定,也是对后者剧本的吐槽。
《中国机长》里的机长以及乘务长,只能用两个字概括:优秀。
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两个演员再优秀,可没有剧本给予人物性格的充分塑造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中国机长》里的刘传健除了与女儿有一条很浅的感情线外再无其他,把人物过于“神化”会让观众产生更多的是一种敬仰而非感动。
所以整体感觉张涵予和袁泉是各演各的,电影几乎没有怎么去刻画机长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只是一句“我要把119名乘客安全的带回地面”完事。
但《紧急迫降》里,机长与乘务长却是一对夫妻,两人的感情线与故事主线并驾齐驱,从电影开始的矛盾,到中间微妙的变化,再到最后情感的爆发,比如乘务长向乘客介绍机长的桥段,机长的沉着冷静、紧张不安以及到最后压力的释放,还有向刘远托付女儿的桥段,把人在危难关头的脆弱与坚强都充分的展现出来,虽然没有免俗但是因为真实,所以依然能打动人心。
《紧急迫降》乘务长丘叶华虽然是二十年前的电影,但《紧急迫降》的剧本还是非常扎实的,很多地方都是多线并进:刘远的出场被处理成一个“下班被召回”的逆行线,返回途中对事故情况有了初步掌握,还顺道让男女主间的矛盾升级,而不是让人物简简单单来到指挥室开始工作而已,以及舒骏在处理麻烦乘客时的举动,也一并让乘务长对她的印象有了微妙的变化,这些都足见《紧急迫降》编剧郝建老师功底的扎实。
而不是像《中国机长》里同样无理取闹的乘客,只是浮皮潦草的一小段,非常的生硬。
同样是迫降,《紧急迫降》里不管是乘务员示范防冲撞姿势还是回收乘客的鞋袜首饰都占了一定的篇幅,对渲染紧张的气氛也很有效果,这个程序本应该是必不可少又十分讨巧的桥段,可是在喜欢记流水账的《中国机长》里却找不到。
《紧急迫降》里众多熟悉的面孔而关于《中国机长》里很多人物的设定,如机长的“黑脸”、副机长的“骚浪贱”,还有梁机长的多情,看战友的老兵、小伙与哑女的爱情、吴姓乘客的无理取闹等,这些人物乍看起来都各有特点,但却让人感觉很“尬”。
因为看完电影发现,这些看起来特点很鲜明的人物性格并没有给剧情的发展带来什么帮助,或是剧情的发展改变了人物的性格,都没有。
所有的东西,自始至终都只是摆在那里而已。
从机组人员到乘客都充斥着太多不尴不尬无关痛痒的情节,而导演甚至都不愿花点时间为观众解释一下为什么机长喜欢“黑脸”等,而机长与副驾在出事前一段很和谐的“传道受业”桥段更让观众对电影开始时机长对副驾的冷漠感到莫名其妙。
也许是电影开始前那段“事件经戏剧化处理”,或许是为了一劳永逸地为后面各种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的故事情节寻找一个完美的理由吧。
《紧急迫降》名场面但是,在事件主线的展现上,《中国机长》确实是可圈可点的,而电影最大的遗憾,就是非要把一个80分钟就能讲得精彩的故事硬凑到110分钟,电影中像机长想象给女儿过生日这种煽情冗长的桥段太多,让电影显得很拖沓,而同样是回忆女儿的桥段在《紧急迫降》里,只是用一个蒙太奇的剪切镜头简单带过,还顺带牵起了男女主的情感线,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抛去剧本原因,《中国机长》还算是一部质量比较上乘的商业大片,不过,就目前的大环境而言,一部商业电影的上线,中间牵扯了太多复杂的因素,直到电影里关晓彤的出现,也让我更加相信了这一点。
《中国机长》乘务长毕男我们说两部电影既然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么我想观众可能更想看的还是事件本身,是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中国机长》看起来像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件给“转述”了一遍,并没有太多的惊喜留给观众。
电影前半个小时,导演调度了非常多的场景来营造一个温馨且再正常不过的飞行体验,可这些场景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不同呢?
而观众最想了解的,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
比如电影看到最后,我们还是不知道飞机的挡风玻璃为什么会破裂。
而《紧急迫降》充分挖掘了故事内核,比如两段假想的迫降失败的场景、将倒计时作为牵引剧情高潮的时间线、以及那段颇有慷慨就义感的“制服秀”等,都把“紧急”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除此之外,《紧急迫降》里在貌似飞机工厂内众人对事故分析的桥段贯穿始末,几乎是与主线的场景一唱一和,相互呼应,所占的篇幅也非常大,足见导演编剧对剖析事故原因的重视程度,而这样的安排对不懂行的观众来说则更显得“人性化”。
《紧急迫降》里的“制服秀”究其原因,《紧急迫降》有些生不逢时,《中国机长》却相反,因为它是“含着金汤匙”降生的。
中国机长 (2019)6.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灾难 / 刘伟强 / 张涵予 欧豪
紧急迫降 (2000)7.52000 / 中国大陆 / 剧情 灾难 / 张建亚 / 邵兵 尤勇智
刚刚看完,趁着印象还比较深刻的时候写一下观后感。
很多人吐槽说这个片子又红又专,凸显政府及领导的作为什么什么的。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我国政府如此高效的应对措施,类似的灾难还能成功化解吗?
就因为有领导和政府的存在,地面各个部门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并相互协同做好一切措施。
我不认为这是电影的缺点,而且紧急迫降中也并没有过多渲染领导的地位。
还有人把飞机相关的一些所谓的技术BUG挑出来一条条骂的,我觉得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说的,铁憨批一个,姑且不论你列出的技术BUG对了多少,电影哪怕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也是艺术作品,是给广大观众看的,为的是让电影的受众群体都能看得懂。
是不是要把整个机舱的每个仪表盘每个按钮都拿镜头扫一遍才开心?
这是电影,不是飞行员操作手册,这种憨批估计看个星球大战都要给个一星说光剑武器和原力有BUG吧。
接下来说几个电影优点人物表现很棒,演员颜值在线,且台词功力和演技都非常不错,演得很真实,不光光是主角团队。
地面配合的人员以及飞机上的乘客,都通过简单的一些动作、台词把人物形象树立地很鲜明,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面对生死关头,不同人物各自的表现是个很大的亮点。
视觉效果出色,这部20年前的国产电影,竟然有不少制作精良的特效场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市领导看完电脑模拟后,脑中对飞机迫降失败的想象,制作团队运用精良的微缩模型,配合特技演员的实拍画面,塑造了一组十分震撼的特技镜头,而最后的迫降画面,还混合了当年真实的录像,提升了观众的代入感,这点非常不错。
细节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随便挑几个说说。
地面人员在商讨解决方案的时候,多次使用钢笔进行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而地面总指挥在安抚机长说迫降危险性不大的时候,另一只手已经把钢笔捏断了,这几幕真的是神了。
还有在面临危机时,机长遥想到自己心爱的女儿,与此同时乘务长也幻听到女儿在呼喊自己,这里的转场也是一绝。
以及最后机组人员撤离时,机长和乘务长悄悄走了另一个出口,避开媒体和朋友及女儿相遇的情节我也很喜欢。
在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同时,紧急迫降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也很到位,因为人物的情感,是无法通过新闻稿感受到的,因此人物之间的感情戏,便成为了这部电影发挥想象力的主要阵地:因家庭矛盾闹不和的机长与乘务长、时刻惦记行李箱的工厂老板、第一次坐飞机的老年夫妇、一声未发专心看书的白发老人、前后态度大反转的企业家、被同事误会的乘务员、出舱时因手电掉落大喊对不起的技师、以及最后迫降前,机长让年轻人去后机舱的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各个人物的情感。
此外,这部影片没有过多地塑造个人英雄主义,从驾驶舱到乘务员,以及对参与飞机迫降支持的各个地面部门都有丰富的描写,这种靠人类勇气与智慧化解灾难的主题是我非常喜欢的。
总的来说紧急迫降作为一部20年前的国产灾难片,在各个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哪怕放到现在来看也是优秀的电影,目前豆瓣的评分我认为是过低了,看了不少1星评论理由都挺扯的。
打动我的不是千人千面的众生相,不是迫降时的紧迫恐慌,不是空难时飞机上人性的淋漓尽致,不是航空各部门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不是机长乘务长之间的真情流露,不是尘埃落定后人们对机组炙烈的鲜花与掌声,而是那默默带着妻子从人群后溜出的身影。
他不需要鲜花和掌声,不需要人们真切的赞叹和对他能力的肯定。
不禁让我想到李白的那首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才是中国机长。
很多年前在中央六台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并没有觉得有多好,过多的感情戏,还有各种浮夸的群像。
但是随着阅历增长,回过头来再想想当初被伪文青恶意差评的电影,真的是亏大了。
也就是电影上映的年代不好,要是搁在现在,无论剧本还是演员演技,都算得上不错的作品了。
今年看完中国机长之后,对于这部电影的记忆越来越清晰。
单纯说两个事件来说,肯定是川航更惊心动魄,但是从电影来看,《中国机长》真的是垃圾中的战斗机了。
白瞎了那么好的题材,浪费了刘机长和所有乘务员专业的付出。
然而,当看到《中国机长》居然在豆瓣评分7+,而这部电影才6分多,真的是要为《紧急迫降》鸣不平了。
真的希望伪文青双标狗可以摸着自己良心好好看看这两部电影,从剧情,到演员演技,到拍摄手法,你们能把中国机长捧那么高而把紧急迫降贬这么低,你们的水平真的让人不齿。
本片全程都带给观众一种既紧张又刺激的内心感受,除了片尾的紧急迫降外,之前的各种高难度的飞行动作,以及一名机长徒手将起落架敲击的场景等等,都让观众们内心为片中的角色捏一把汗,真的是足够惊心动魄。
片中每一个人物,无论是身处飞机上的机长、空姐、乘客,还是身居机场的地勤、飞行总指挥、市领导等,都是个性鲜明,且都演绎得非常真实和形象。
那些惊险刺激的场面能够侧面表现出机长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各乘务员们过硬的心理素质,他们始终艰辛自己有能力让每一个乘客都平安送到地面上。
而地面总指挥也在化解这场灾难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感觉他面临的压力比机上的乘务员们更大。
而地面消防部队喷洒防火泡沫的场面也是非常壮观,能够感受到他们强有力的执行力。
另外,片中有两段假想的事故意外场面也带给观众们强烈的视觉震撼,特效表现得真不错。
一直到结尾飞机平安迫降,所有机上人员都顺利逃生,观众们心头的石头才终于掉落了。
总的来说拍得还是挺感人的,就是越回味越觉得带有政治宣传。
这样就不好了。
啥时咱中国片能自然点再自然点就好了。
机长和机组人员的无私,爱心和勇气。
地上人员的齐心协力和付出的努力。
哈哈,旅客就多姿多态了,可爱极了。
没搭过飞机的老两口,焦虑的光头,一心想着一箱子钱的老厂长,抱孩子的妈妈,穿白衣的武林高手,还有一对老外,各种人的心态表现的还不错。
最后结局圆满,啥事没有。
话说,尤勇大叔真真一脸警察相啊。
里面的市长跟我们胡爷好像。
还有记者抢新闻安排的太TM敬业了,搞不好害死人。
看《中国机长》之前先来补补据说更好的同类型片子。
其实本来这部我觉得应该打4星到4星半,但是鉴于之前的打分那么不客观,我决定还是打高一点平衡。
剧情线完整,人设塑造成功,空姐迫降时候喊得不知道什么虽然我听不懂但是很真实的感觉,消防泡沫两头行动和后续飞机起火然后滑行进前方泡沫里又灭掉前后呼应非常揪心了。
但是感觉有几个人设偏向极端?
比如仙风道骨大爷,孩子妈妈,也太淡定了,光头又过于精神激动,相对来说老夫妻那对感觉很真实,有紧张有害怕,但是又配合行动,还带点小抱怨。
情节上两个小问题,一个是高空出舱到底可行吗,技术上不太懂但是感觉有点可怕。
还有最后机长在机舱里闭目缓解情绪,觉得有点戏剧化处理了,正常情况下如果是不清楚乘客有没有完全撤离肯定是高度紧张现场状况的,如果是知道乘客已经全部撤离,而飞机还存在危险的情况,肯定是自己也要加速撤离的。
那股劲应该是提着,不可能还处于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就松懈下来夫妻俩还抱一起了,感觉有点点不太真实。
后面还几个机长围着他们旋转的镜头,一秒代入情深深雨蒙蒙,而尔豪又在场,李副官好像在下面哈哈哈哈。
最后,机长也太帅了吧!
感觉挺惊险刺激的,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些人纠结一些驾驶细节,以及影片里的一些领导,这些描写挺符合中国实际的啊!
影片里的一些细节或许与实际情况有差,但这不应该成为给低分的理由,看很多人打一颗星,真心不明白,电影跟实际难免不同,成天纠结这些,那很多电影都可以打低分!
感觉有些人口味真心有点挑
可能是因为技术的缘故,嘴巴与配音对不上。
在发生事故后通过一系列的特写展现飞机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紧张。
并且用地面工作人员的忙碌和重视当做气氛烘托,增强效果。
通过松紧交叉的方式带领观众情绪,还辅佐以激进的音乐。
通过画面展现如若出错就会发生的后果,吊起观众的紧张感。
通过眼镜转场为现实的方法值得学习。
看了一下对这部电影评价较低的一些评论,总结了这部分人打低分的主要原因:厌恶中国主旋律片子歌功颂德的生硬基调,认为片子里面因为各方面调度配合成功和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只是为了保持政治正确;特效差,画面看起来不真实;部分演员演技生硬;当然说的最多的是电影技术性BUG比较多,不严谨。
我针对总结出的这几个原因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1.政治正确问题。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1998年东航586客机成功迫降,是我国民航史上首次大型客机迫降成功的案例。
当然你可以说选择这个大团圆结局的事件作为电影改编素材也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既然已经有真实事件,而且电影铺陈清楚了情况并不是生拉硬套非要HE,那大团圆至少不应该成为打一星的原因。
印象比较深刻的抨击这部片子政治正确的评论里还有一个,说电影中的领导跟着专业人士的步调走,不符合我国政治形势(我觉得政治形势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对,但是这是评论者的原话),我查了一下上海市历任市长,建国初期的不计,1980年开始至今绝大部分都是学工科出身,并且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不少年头,专业造诣都不低(演员神似的那一位也是清华水利工程系毕业),长期工科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使这部分人对“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样的理念理解得更深刻也没什么奇怪。
我不是在洗地,只是说明这样的设定就算是为了主旋律,也并不生硬。
2.特效问题。
这部电影是2000年的电影,说起当时中国特效水平的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东游记》(1999)和《西游记后传》(2001),当然随着时代进步和自己阅片量的提升觉得这部片子特效辣眼睛也很正常,但是因为这个给将近20年前的片子一星就近乎苛刻了。
3.演员演技问题和人物刻画问题。
我觉得这部片子人物刻画还算精彩,即便不说主角,第一次坐飞机的老爷爷老奶奶也好,随身携带全厂人救命钱的小老板也好,优秀专业但是因为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即将辞职的空姐也好,虽然我们只能在只言片语中窥见他们身上故事的小小一角,但是给我的感觉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出现在这架飞机上只是命运的巧合。
演员演技整体上来说也是在线的,偶尔有演技尚需磨砺的戏份也不多,不影响大局。
4.技术BUG问题。
其实写这篇不是影评的影评的初衷是看了这一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143560/,心中郁郁之气难平。
该影评的作者语气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列举了15条电影技术方面的BUG。
然而他的说法也有很多错误。
A.飞机驾驶舱内不能吸烟。
该影评下已经有人贴了知乎的相关内容,证明驾驶舱内其实是可以吸烟的。
B.空中故障不看手册。
电影中两次出现机长下令执行不正常情况检查单,一次出现在14分钟左右刚发现起落架出故障的时候,另一次在70分钟左右做出了迫降的决定的时候,只是两次都没有出现检查的具体内容。
C.出舱修理起落架。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910/4741.html这是人民日报对98年东航586迫降事件的报道,里面写了机组成员试图在空中放下起落架的几次努力,其中就有机务出舱的部分。
D.MD-11的机型出了问题咨询波音公司。
波音于1996年收购了麦道,也有评论说就算这样照例也应该咨询波音下的子公司,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吹毛求疵了,毕竟说成是咨询波音也没毛病。
E.着陆前不记录着陆信息,塔台说迫降不是很危险。
前面一个问题,电影毕竟不是科普,还要兼顾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有些细节不做出来情有可原;后面一个问题,我回顾一遍电影没看到塔台有一丝轻视这次迫降危险程度的倾向,说不是太危险的那一次是为了不给机长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F.着陆架失灵滑行距离没有那么远。
模拟迫降失败的情况时那两个场景的确有夸大,但是正式迫降的时候,电影把这一小段距离中驾驶舱内的情况、空姐和乘客们的反应、地面人员的反应都拍了进去,时间肯定就显得长了。
G.空中释压液压。
其实没有太懂这里想说的是什么,按我的理解说的可能是电影刚开始断开液压开关试图放下起落架的操作,我也去查了日航123,我找的资料中与液压有关的是“飞机因维修不当造成飞行时尾部压力罩破裂发生爆炸性减压并失去液压操纵”这样的描述,在我看来与电影的情况并不相似。
当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或许两者原理相同也未可知,写出这一条只是为了说明可能像该作者写的自行百度并不能帮助我们不懂的人理解这些BUG(该作者的“自行百度”式制高点打击的确挑起了我的情绪,而该作者描述中出现的甚至不用具备专业性,只要查查新闻就能发现的错误也让我对他的专业性持怀疑态度)。
我认为作为豆瓣上能够给电影评出的最低的等级,一星给这样的电影实在是不公平。
尽管它的确有很多的bug,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情节、节奏、人物刻画、演员演绎都尚可,当然评价文艺作品这种事情毕竟会带着个人的偏好和情绪,但这样的想法仍不能阻止我对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待遇感到不平。
PS.评论有一些认为这部电影当年获奖名不副实,更有甚者,论调中颇有“矮个中拔高个罢了”的嘲讽不屑,中国电影人设立的奖项用来鼓励同时期国内电影中的优秀者难道不对嘛?
我和你们一样看到了国内影人学习国外电影时的拙,你们毫不客气的笑他们东施效颦,我却觉得他们不满足于固步自封,虽然模仿的略有些不得其法,却拙的可爱,至少他们尚有做电影的心。
为了凑时间,只能瞎编了
2019年上映的《中国机长》让我重新想起这部当年第一次在影院观看的电影,这样的题材我们并不是没有先例的,更何况还是在开启国产电影商业时代的《英雄》之前,这不只是6点多分仅及格这么简单,依稀记得在跑道上铺泡沫的场面很壮观,无论机组还是乘客的刻画都很有印象,情节也相当紧张,当时仅6秒钟的CG飞机镜头在我看来意义不亚于《侏罗纪公园》6分钟的视觉模拟对电影特效的革新!
现在看来,影片的节奏出了点问题,但是作为国产“灾难片”的尝试,我觉得已经挺成功了。有挺多细节做得很好,铺垫到位;利用摄影机进行镜头反打,也特别新颖。
没想到2000年中国竟然有如此优秀的灾难电影,对于飞机灾难处理和刻画都很让人印象深刻
比中国机长分数低这个事实我不接受!
微博有人提起才想起来,以前还觉得听紧张的
20年之后,拍中国机长还退步了578
= =也是学校组织看的
优酷看的画质太差然后没有字幕,有时候听不清。🤣🤣影响观感整个过程着力于展现飞机发生故障后,地面对飞行迫降的各路支持,机长邵兵沉着稳定,那豆大的汗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乘务长疏散完所有乘客跑向驾驶舱的慢镜头简直泪目!所有的怨这一瞬间都烟消云散了,她只想见到她的爱人,所有的都回家再说!
假死了,为什么都在夸
老演员演技真让人怀念,唾弃如今世风日下的演艺圈。
电视上在放,就跟着看了。我真的是满不能看这种“同心协力”的电影,明知道是口号式,还是会感动。说起来,这场面算是还满大的了。
就怕同类型影片横向比较,20年前的影片竟然还可以把后辈按在地上摩擦,影片节奏、情节设计、演员演技对比起来简直是某机长公开处刑现场。20年前的特效竟然可以如此还原逼真。当然影片也有国产电影“政治”通病,包括两个老外的人物完全没有必要,除了尬就是尬。不得不说,机务在空中人肉检测飞机轮胎那一段看得我脚心都是汗,非常过瘾。徐帆的乘务长也诠释的非常到位,人物很立体。瑕不掩瑜,影片3星,20年前的拍摄再加1星,太不容易,总体4星。
看见最近《中国机长》上映突然想起以前看过这个,当时看感觉还是不错的,怀着一点接受科普的目的。还记得电影台放幕后花絮时介绍最后迫降在机场的飞机是同比例模型搭出来,只搭了镜头前的一半,后面是空的。也还记得里面有个练太极什么的老乘客很有大隐隐于市之感。现在想来尤勇和徐帆还挺适合角色的。
央6看的,,叫人恶心的电影就属这样的了
大型小品似的2333
作为国产灾难片,能吓得小时候的我不敢坐飞机了~
邵兵穿制服那段我能看二十遍比中国机长好太多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怀疑是不是纪录片呢……童年啊
韩国空难重看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