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从哪儿听说了这部电影,并且口碑还不错,带着对这个山寨气息的片名的怀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看了《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结果却像走进了杂货铺子,发现了心仪已久的古书,有种意外收获的感觉。
因为影片的配置从导演到演员,再到片名,都让我们对影片的质量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尤其是导演赵小溪,拍了几部国产恐怖片,也成了恐怖烂片的标杆。
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不知为何,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突然间有了灵性。
《我不是王毛》讲了一个名叫狗剩的主角自小便被人收养,却被养父百般嫌弃。
从少林寺学艺十年回来的他,为了能够娶上自己心爱的姑娘,也就是养父母的女儿,决意代自己的养兄当兵,从而在三次当兵,又三次逃回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故事。
影片没有刻意去回避什么,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什么,而是用一种冷静克制而又荒诞不经的态度去呈现那个时代下一些小人物的浮生百态。
更加可贵的是,影片把这些小人物放在这个独特的大背景下,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刻画了这些人物的愚昧、挣扎与无奈,也表达了这个时代的残酷、混乱和痛苦。
片中的狗剩不仅是一个打小的孤儿,更是这个时代的弃婴。
为了能够娶到喜欢的姑娘,不惜出卖自己的生命。
与村里的汉奸权贵斗争,与军队中的无良长官斗争,最难的还是与自己内心的斗争。
当这斗争有了结果,狗剩回到家中,却发现等待自己的是养父母的死亡,自己心爱姑娘的死亡。
影片与《鬼子来了》有些类似,同样的农村题材,同样的小人物,同样的黑白摄影,并且同样的喜剧色彩与悲剧色彩交替。
影片在前大半部分都是用一种喜剧风格来调侃着所有的不公和愤怒。
但前面的喜剧色彩越浓厚,后面的悲剧氛围就越沉重。
影片结尾狗剩养父母一家的惨死再一次给了我们震撼,也让我们明白了影片是一部喜剧色彩包装下的人间悲剧。
一直拍好片的导演偶尔拍个烂片倒也有情可原,但一直拍烂片的导演,偶尔拍了个好片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尽管《我不是王毛》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仍然要为之鼓掌。
因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抗战片了,它独立有姿态,朴实不浮夸,真实中透露着荒诞,嬉笑中孕含着苦难。
导演也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抗战题材片,绝不是靠天雷滚滚的剧情,更不是靠一厢情愿的意淫,而是靠扎实的故事,靠有力度的思考,靠对民族苦难深刻的体察与感悟。
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火了,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被遗忘了,《我不是王毛》就是这种!
说它被遗忘,是因为它无论是出身,还是选题,又或是演员,乃至电影的营销推广都像是刻意营造的一般与市场格格不入!
说真的,电影于2016年3月11日上映,最终名气了了,甚至都没有几个大众知道它的存在便草草下线,最终的票房也只有可怜的193万,真是活该被遗忘了,不过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觉意外,甚至觉得应该如此,毕竟先天不足么!
<图片2>只是,在偶然看完了电影之后,稍稍回昧,还是未免会感觉有些可惜。
先说说他注定被遗忘的几个原因:第一,这电影出身太正!
确实很正,电影是八一制片厂的出品,算是根正苗红,却偏偏小制作,上不得大席面,而且八一制片厂的特性也使得它不可能得到太高的推广费用,映前关注度几乎为零。
第二,这电影的选题!
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少有人触碰的“抗日”题材,这一方面也不用多说,随着抗日神剧被人口诛笔伐,再加上国内一些“文化人”引导起来的“逆反”思维,导致所有的抗日题材或是“正能量”抗战剧几乎都逃不过一个“未映先衰”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影评人来讲,你去夸这样一电影,都要冒着被扣一顶“五毛”帽子的风险,实在不值。
<图片3>第三,演员方面!
我只想问一句,若不是几年前的“白莲花”事件,谁能认识王大冶?
而王大冶在电影里,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人了,你就可以想象他的演员阵容了……就这么一部几乎注定要被人遗忘的电影上映了,然后也确实被人遗忘了,可在某天夜里T哥看到了之后,却决定要夸一夸它,就因为从这电影里流露出来的“诚意”!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赵小溪,他的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的父亲赵葆华应该不陌生。
<图片4>没错,传说中《无人区》延期四年上映,就是他的手笔,在某一部分,甚至说很大一部分观众眼里,赵葆华简直就是广电的代言人,也就是手持一把大剪刀毁掉你们想看的电影的人。
<图片5>父亲是广电剪刀代言人,而电影又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从这两点来看,《我不是王毛》就算想不是五毛都不可能了,想必这也是许多人从它还没上映的时候,就把它划进了黑名单的原因,因为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它必定是无趣的,说教的,一昧歌功诵德的……<图片6>但它真不是!
《我不是王毛》讲述了一个抗日时期的屌丝青年狗剩,他从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回来,想逆袭白富美却又没钱(需要三间大瓦房),因缘巧合下,狗剩代替自己的干弟弟王毛从军(干爸不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去挡枪子),从而学会了把自己卖入军队来换大洋,三次从军然后返回的故事,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也表现出了狗剩的心理变化,而在电影的结尾,也并不像简介里说的那样最终逆袭,实际上主角只是被生命当头劈了一棒子,杀了他的白富美,也断了他的最后一份念想,最终签了一份不再逃脱的卖身契而已。
<图片7>电影不无趣,通篇地道的山东话台词以及扎实的剧本,使得电影格局虽小,却跌宕起伏,在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上几乎达到了满分,或许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让你大哭,但总会让你在该笑的时候咧下嘴角,在该哭的时候攥紧拳头,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了……电影也不说教,包括片中新四军指导员的那几场“教导”,都抱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意味,而且电影里也没有任何试图教化观众的意思,他只是不急不躁的讲了一个故事,把小老百姓、汉奸、伪军、日军等各种形象徐徐展现在你的面前,最终能看到了什么,瞧你自己。
<图片8>至于歌功诵德,就更不用说了,最让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坦白与直接,从来没有试图用镜头去歌颂任何一个角色,统统都是直白到让人心里发闷的风格。
主角狗剩(王大治饰)本身是一个看似憨厚实则有些鸡贼的人,他一心想娶自己的干妹妹杏儿,为此颇有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气概,通过卖自己进军队然后当逃兵来赚钱,可见他打从根上就不是一个传统样板戏里高大上的工农兵,就算他最后一无所有,成为了新四军一员,但影片也没有对他彻底的歌诵,反而用更详细的篇幅铺展了他的投机取巧以及农民式的“狡猾”。
<图片9>而第二配角,汉奸杨三,也就是狗剩的情敌,则是一个将奸猾表现到了极致,但最终内心还有着一份良心的人,最终这份良心也最终让他丧命在日军屠刀之下,没有彻底批叛。
<图片10>至于电影里的平民代表——狗剩的干爸王大举——则一心给自己天仙儿一样的女儿“攀个高枝”,因而对狗剩下了三间大瓦房的高门槛,也是他为了护住自己的傻儿子王毛的命,跪了下来求狗剩替他的儿子去“挡枪子”,而且直到最后答应了把杏儿嫁给狗剩,都一直在念叨“亏本了”,这份觉悟也着实与传统抗日电影里睿智开明的“老乡们”丝毫不沾边吧?
<图片11>也就这么一群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我不是王毛》里形形色色的镜头。
我从未见过任何一部抗日剧里将百姓的愚昧与荒唐刻画的如此淋漓尽致——当然,除了一部遭封杀至今的《鬼子来了》——大家都知道骂人的时候最气人的就是面无表情的说着最为歹毒的话,而《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也就是不动声色的讲述着最残酷的故事,甚至整部电影用的都是黑白色彩,直到最终白富美一家死光了,希望没了,色彩反而回来了,这一点与《鬼子来了》极为相似,但说不上谁模仿谁,都带着种残酷的绝望美感!
<图片12>论格局,论深度,《我不是王毛》当然与《鬼子来了》相差甚远,但若是结合他的出身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了,它是八一电影制片场出的,而他的导演也是比电影更为根正苗红的出身,但他做到了这一步,是不是代表着,某些时代的变化也要来了呢?
<图片13>当然了,《我不是王毛》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电影本身的名字就有些撑不出主题的味道,并不贴题,更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某些情节的设定,也太过巧合,多了些许斧凿痕迹,只不过,这些东西却都不是我想要说的了,有句话叫“瑕不掩瑜”,电影表现出来的诚意,足以让我们忽略这些美中不足的点,而这份诚意,也正是我推崇它的最主要原因。
《我不是王毛》在中国电影市场里存在感很低,但它的意义或许还要大过存在感,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注定被遗忘的电影,但或许该有更多人看看,更多人支持一下,也好让我们中国的导演们更大胆一点,多做一些这种打破格局、挽回口碑,也拥有更多闪光点的佳片。
最后提一句,《我不是王毛》票房不佳,豆瓣得分却达到了7.6,算是少有的好口碑了。
<图片14>从这一点讲,或许《我不是王毛》也算赢了。
⊱ 关注剧透社(Jutou321)⊱投稿:[email protected]剧透,是为了让你更懂电影
确实是相当不错的影片。
简单的说就是王毛想娶他干大家美若天仙的女儿杏儿,为了达到未来丈人三件瓦房的目标,他几次参军挣大洋的故事。
还是最经典的五W一H的模式。
学科都是相通的呢。
片中的黑色幽默做的很棒。
让人发笑的同时还思考很多。
其中一些杂耍式的片段也很有趣,比如狗剩锯茅厕木板的那一段,配的音乐很讲究;又比如几次跑回家的状态,都是有慢动作,然后讲究的音乐配合。
喝醉了把自己挂在树上睡着了也是脑洞大开。
在酒仓的几场戏也很有意思,虚虚实实,让人捉摸不透,也体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人心的恍惚困顿。
片头以伪军开始,心里还一惊。
后面回到新四军上也就放心了。
那个政委讲话的方式相当讲究,这种刻意的设置,教科书朗诵般的语调,说着千篇一律的抗战经典语句,很有意味,做出了新意。
最后杨三带日军闯进王家小院的一段太震撼了,甚于其他的战争、爆炸场面。
就是那么没来由的就杀人了,没有丝毫犹豫,已经麻木了。
一条命接一条命,就那么一瞬间没了。
杨三那不可思议的惊恐状态很到位,他才意识到事情不会按他期望的发展,事情闹大发了,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任何尝试都成了枉费,最终也丢了自己的性命。
跑偏的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抗战戏总是有拷问八路军在哪儿的桥段?
他们会隐身吗老也让人找不着?
为了保护八路军而牺牲老百姓是怎么个意思呢,八路军不就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吗?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吧。
都是战争带来这些悲剧,所以所有的战争片最终的主旨都在于反战吧,希望世界和平。
故事总能在荒谬的时代背景找到基调成功塑造一个历史性的英雄。
这个傻大个”狗剩“的角色让我想起了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的女主人公葡萄,葡萄是个童养媳就跟“狗剩”一样不是亲生的,一样愚昧朴拙。
正是因为不是亲生的,所以都更怀感恩之情,报恩之心;就是这些被别人看来都是一根筋傻到底,不懂功名利禄只求扎扎实实过日子的小人物还原了生活的本真,人性的善,时代的荒谬。
《我不是王毛》从整个片子来讲,几处对经典致敬,没有质的超越,所以好看但始终致敬痕迹太强。
以下有剧透电影刻意使用黑白效果使得画面的呈现更具有旧时代感,可以更好利用光和阴影给气氛加分。
人物的角色都各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那杨所长的角色,形象设计得是那头发一看就是知道此人必成汉奸,“狗剩”和杨所长斗来打去也没打出个伤大雅的事儿来和杨所长怂恿“狗剩”第三次去当兵的卖乖样倒是让人觉得他们俩是一对好基友。
电影的台词才是重点,时刻不在搞笑,只是搞笑的风格多变。
电影的配乐有一处特别深刻,在新四军与鬼子交战那一刻的音乐开始响起,画面切换成慢动作,硝烟战场上蓬头垢面的“狗剩”慌乱躲避子弹时回想起指导员对他说的那句话 “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倭寇不驱国难当头,我们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
”之后,望着自己手上的枪,回头反击鬼子...这是赤果果的爱国啊。
“狗剩”不忘指导员的让他打探鬼子有几个枪几个炮几个人的敌情,趴着墙上数着围着篝火转的鬼子时,数了一遍又一遍,把自己数晕了的情节...顿时大笑。
当杨所长带着太君进入狗剩家里大开杀戒的时候就觉得:哎呀不好,画风变了。
太君用日语讲了第一句就觉得:哎呀,终于不用听到中国人扮演日本人讲着不像日本人说中国话的中国人认为日本人这样讲中国话的中国话了。
(联想一下抗日神剧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之后第二句开始太君就一直在讲中国人扮演日本人讲着不像日本人说中国话的中国人认为日本人这样讲中国话的中国话了。
进入高潮部分用镜头认真告诉你日本人侵华的无情与残酷,小老百姓无奈,面对日本人一向懦弱自私的“干大”终于拿起了镰刀,临死的“狗剩”用一个巴掌把太君收了,也是不枉“狗剩”挑了10年的水,最后新四军拿着枪冲了进来。
“狗剩”为打鬼子立下功不可没的功劳。
他不是王毛,他叫狗剩;他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练就一掌劈死人的奇葩功夫;他没爹没娘没人做主,毕生最大的心愿是娶到干爹干妈的亲闺女,只缺20块大洋盖三间瓦房。
以往战争题材主角多有光环加持,要么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剑》;要么拥有满点的技能,如《红色》;最不第,也得拥有亿万人难有的好运气,如《活着》。
可是,由王大治饰演的男主狗剩,无论是窝囊的性格,还是习惯性做逃兵的劣根性,到酷似杨臣刚的颜值,都让人无法直视。
这样的人如何娶到“方圆三百里男人都想睡”的女神“杏儿”?
又如何成为抗日英雄?
这是个极度考验编剧能力的人物设定。
所以有观众调侃:“没看清,我还以为片名是《他不是五毛》。
”说实话,我也是把它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去看的。
看完后却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还真没打算教育我,它用黑白的反差色调讲述一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
它讲述的是在战争年代,人如何想生存却不可得的困境。
片中人物的一切动机,只因为最基本的欲望——“活着”“娶媳妇”“让女儿过上好日子”,每个人物都有私欲,有血有肉,主角也会从敌人嘴里拔出金牙;汉奸也会在同胞受难时良心觉悟,挡上一刀;面对二选一的征兵,还是让干儿子去送死吧……即使在片子的结束,我们也不能说主角成为了一个“英雄”,他只是因循自己的性格,走上了命运为他安排的道路。
本片影像中的中国农村,农民们淳朴但安于现状,他们被诸多势力欺压了太久,形成的秉性是温顺忍让。
只要不被打死,谁都可以做他们的王。
这在电影《鬼子来了》中我们也曾看到过。
它是真实的,自省的,不加粉饰的,也是本片可贵之处。
在片中,“没有国家哪有小家”这个理念被喜剧性地由唐僧般的指导员口中说出,但并未因此改变主角的行动方向。
这是编剧处理的妙处所在——在那个自给自足,封闭尚未开化的时期,“爱国”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理念。
真正能使狗剩燃起复仇怒火的,还是全家人被杀害这件他意料之外的结果。
只有在身家性命切实地受到伤害时,才能真正懂得一些道理,即使为时已晚。
故事整体基调是喜剧,结局却是悲剧。
在剧场大笑过后,让我们又一次回忆起那些不可忘却的耻辱。
这些耻辱不仅来源于曾经的积贫积弱,敌方的禽兽行径,更有国人对国人的欺瞒、金钱考验下人性的卑劣。
敢说实话的电影很难得,反思民族劣根性一点都不让人难为情。
相反,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曾经的耻辱,甚至粉饰过去的失败,将它改头换面,变成勋章挂在胸前。
我是好久没有看到了。
北京卫视影视频道是抗日神剧专业户,一部接一部,无穷匮也,所以我也有幸见识了各色各样的神剧,雷剧,眼睛辣得睁不开。
今天,有一部电影,把我从神剧的毒害中暂时解救出来,让我对抗日题材的作品,稍稍恢复了一点信心。
就是这部王大治主演,其他的主演,不看演员表根本叫不出名字。
导演倒是得提一下:赵小溪。
之前的作品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可是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赵葆华,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最著名的事迹是宁浩的《无人区》因为他的评价,拖了四年才上映,还是经过删减的版本。
影迷对这个人的情绪倒是很简单:讨厌。
他儿子做了导演,爱屋及乌的传统告诉我们,他也拍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之前的履历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我不是王毛》能达到这种水平,几乎算一个小小的奇迹。
首先是人物塑造的好。
王大治演得非常好。
我们对王大治的印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他神似一著名过气网络歌手。
二是他是董洁疑似的出轨对象。
太刺激了,这简直就是日本爱情动作片里面的标准配置啊。
可是,从士兵突击里的二哥开始,我就觉得他有演技,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对小人物的感觉拿捏精准,是个合格的演员。
在本片里,王大治饰演一名河南农民狗剩儿,一心要娶干爹家的漂亮女儿杏儿。
为此不惜屡次参军,再从战场逃跑。
因为每次参军都给四块大洋,只要攒够了二十块大洋,就够盖房娶杏儿了。
所以,他不像那些神剧里的男主角,天天高喊“打鬼子!
”自带英雄光环儿。
他参军,是为了挣钱。
第二次参军,加入的是皇协军,打新四军,他在战场上故意打偏,不是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对面新四军的指导员喊话说的“有道理”。
第三次参军,参加的是新四军,不给钱,但他不跑了,同志们的舍生忘死让他燃起了保家卫国的热情,但从战场上醒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搜死人身上的财物。
所以,这个人物很真实,虽然他也逃不出共产党的手掌心,但是他的小人物性格很典型,导演并没有去塑造一个天生仇恨鬼子,向往共产主义,还能飞檐走壁的英雄。
片中最出彩的人物是郭金杰饰演的杨三儿。
他是狗剩的发小,也爱慕杏儿,经常用些小伎俩陷害狗剩,还仗势要挟杏儿的父母。
作为当地伪军的头儿,他不出意外地做了汉奸。
可是,导演也没有完全把他放到主角的对立面上,让他坏的那么彻底。
他心心念的,还是要娶杏儿。
他的那些小伎俩,大多被狗剩一一化解。
他知道自己竞争不过狗剩,就怂恿狗剩加入新四军,因为听说新四军对待逃兵很严厉,狗剩加入了新四军就回不来了。
最后,他带着鬼子去了狗剩家,当鬼子军官大开杀戒时,他也会说“他们一家都是好人啊……”他也奋勇拦住了鬼子的屠刀,最后被杀害。
我认为,他最大的失误在于对侵略者的残酷性估计不足,他没想到日本人不是他和狗剩之间那种打打闹闹,找日本人帮忙无异于与虎谋皮。
郭金杰的表演非常精彩,承担了片中几乎所有的笑点。
反观我们的抗日神剧,那些低级错误就不说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像人。
主角要么就是出身显贵,整天花天酒地,突然就想打鬼子了;要么就是出身贫寒,家里人全被杀光,想要报仇而杀鬼子。
不论是哪种,全都天生神力,不怕流血,不怕牺牲。
开玩笑,哪里有人天生就能杀鬼子,天生就不怕死,没有令人信服的经历,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品质,抗日神剧里主角的性格,不过是编剧偷懒意淫出来的符号罢了。
其次是故事接地气。
整部电影主要表现的就是狗剩勇斗恶霸杨三儿迎娶杏儿的故事,为此他不惜在战场上装死,从伪军军营逃脱。
最后替死去的家人报仇时,本以为主角时刻到了,他应该一人血洗日军大本营,结果他只打死了三个鬼子便被鬼子军官偷袭,最后用上自己在少林寺挑水十年练就的臂力,一掌拍死军官,最后一心求死的时候被从天而降的新四军救下。
都知道如果结局是狗剩被日本人杀死就结束,会更加合理一些,这个片也就彻底牛逼了。
可是导演作为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著名委员的儿子,是不能那么拍的。
共产党是一定要出现的。
同样,《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没有结尾张嘉译那一大段台词,和李雪莲与前县长的相遇,影片会更好一些。
去年的神片《心迷宫》如果没有结尾处的字幕,就是一部彻底的经典。
曹保平前些年的作品《光荣的愤怒》如果沿用导演剪辑版的结尾,而不是公安干警从天而降,将坏人绳之以法,就完美了,这些“如果”如果统统成为现实,我们就将拥有一大批没有遗憾和瑕疵的经典作品。
可是为了审查,导演们不得不低头,妥协,强行加入那些连外行人都能一眼看出的画蛇添足,言不由衷。
这也成为影迷们大骂“赵葆华”们的理由,认为他们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黑手,是罪人。
可是,导演们能把拍不出好作品的责任全推到审查制度上吗?
要知道,《我不是王毛》,包括前面说到的《我不是潘金莲》《心迷宫》《光荣的愤怒》,即使有了妥协的结尾,它们依然是优秀的作品。
一点点瑕疵掩盖不了它们的光芒,而这些妥协,反而成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照不宣,成了一句大家心知肚明的“你懂的”,我们在得知了创作者的无奈以后,对他们的期待更盛。
因为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都能拍出好作品的创作者,才是真的艺术家。
反观被我们诟病已久的抗日神剧,它们的问题90%都还达不到怪罪审查制度的程度。
它们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弄错,连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最基础的故事、人物、场景都敷衍,糊弄,批量生产污染屏幕的文化垃圾,然后以一副受害者的腔调高喊“中国电影的环境不好”,我倒是希望有一天审查制度取消,实行电影分级,不为别的,主要想看看这些人,在自由的环境中到底能拍出什么样的好作品来。
最后说几句,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沉重的回忆,也是最光荣的经历,这使它成为了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由此诞生的影视作品,应该是佳作频出,因为对于这样的民族历史,我们的创作者应该抱有敬畏之心,生怕辜负了那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的先辈。
而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二元对立,善恶分明,对于历史,如果不能深入其中,探究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是粗暴的选择立场,然后想当然地创造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再高喊几句口号,号称表现我们的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是不负责任的。
先辈们不需要我们无节制的吹捧。
在那些抗日神剧里,日本侵略者大多愚蠢的令人发指,连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逻辑都不遵守,战胜这样的敌人,我们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而且,现在的抗日剧一味地渲染仇日情绪,没有就战争本身做一丁点深入的思考(《鬼子来了》倒是思考了一些,被禁了)。
忘了谁说过:一个民族最危险的就是两种思想,一是全世界我最牛逼,二是全世界我最委屈,也就是非理性的自豪感和非理性的仇恨。
很有道理。
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不就是这样的思维吗?
现在我们的抗日剧拼命给观众灌输的就是这两个思维,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所以,抗日神剧真的不仅是文化垃圾那么简单,它们的毒性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多看些《我不是王毛》这种电影,能让我们保持独立理性的思维,而不至于在盲目的民族情绪中成为蠢货。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可以翻译成“人不可貌相“,好像还是在翻译中丢失了一层意思。
如果用来形容这部电影,那倒是再贴切不过了。
影片的主人公不是王毛,是狗剩。
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被养父母送到少林寺学武,结果挑了十年水,一事无成,却也阴差阳错地练就了一支麒麟臂。
为报答养育之恩,狗剩顶替傻弟弟王毛参军,意外发现这是一条生财之道。
于是狗剩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舍身卖命,期望有一天能赚够银元,迎娶自己的梦中情人杏儿。
本片太容易给人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八一电影制片厂、抗日神剧、弱卡司、低成本、国产恐怖片导演、捉襟见肘的宣发、粗制滥造的海报……上述所有的条件都指向一个大写的“烂”字,然而<我不是王毛>却给2016年一季度的国产电影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就像故事主人公命运历经的各种阴差阳错,这部电影戏里戏外也都是出人意料的错位。
导演赵小溪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赵葆华的儿子,却拍出一部游走于审查边缘的作品;设定在抗日时期,却用了很多符合当代审美的幽默手法;抗战主题的正能量很饱满,但没有迎合主旋律。
好在这些错位都很讨巧,也很讨喜。
全片采用黑白摄影,呈现出来的影调充满了荒诞和绝望的质感。
在270万的小成本预算限制下,摄影的出彩为电影着实增色不少。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几次漫画式的构图,狗剩站在窗前的大逆光配合丁达尔效应,指导员说教的时候背后出现的“伟光正”式的背景光。
这些小技巧算不上什么登峰造极,也至少在影片的语境中独具匠心。
我并不认为影片有任何落入俗套,狗剩的角色从头到尾的动机都是合理可信的,最后的决战也不存在任何刻意的拔高,他只是个有血有肉有麒麟臂的痴情丑男,他会偷金牙,他会偷窥姑娘,他会牵挂儿女私情,他杀鬼子也只是为了复仇…即使再厉害,电影也无意把他塑造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抗日英雄。
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没必要比较<鬼子来了>,说实话也的确差了不少,但<我不是王毛>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会被轻易忽视。
<图片1>
这是一篇写于很久之前的影评。
从去年到今年,电影市场不乏各式各样的喜剧片。
有时尚小白暖心《滚蛋吧!
肿瘤君》,有笑cry到让人尴尬癌犯了的《夏洛特烦恼》,还有星爷个人风浓烈精刻细雕的大制作《美人鱼》等等,兵临城下的攻势席卷各大卫视及网络娱乐头条,加之众电影人都深谙观众笑点,点穴之功无一不精准,且点穴手法如暴雨梨花,无一不密集。
因此观众也都乐于在开怀大笑中掏钱买账。
谈到这里,似乎中国观众的笑穴已经被点完,再想出一部引爆满场笑声且令观众甘心买账,并不被诟病炒冷饭嫌疑的佳作真是不要太难呀!
既然有难题,自然就有功力深厚的大侠接招。
这不,就有我们现在谈论的这部电影《我不是王毛》。
这部电影不是我在各种贴满包治百病老中医的电线杆上找到的,而是在豆瓣,M-Time,大众影评等电影评论网平均分八分以上的推荐中找到的,关键词:轻喜剧,战争。
打开电影,从刚开始镰刀锤子根正苗红的“八一”标志,到由灰变彩的结尾,我只能说一句心悦诚服的“赞”。
平白简洁的叙事结构,毫不刻意的峰回路转,脱离苦大仇深的说教模式,而是以轻松的语气将一个深刻的命题抛给观众在笑过以后去思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譬如金庸武侠的化骨绵掌,化一切于无形。
单看影片简单的介绍,走惯套路的我们无非两种想法:第一种,屌丝男主在尝遍人世所有幸酸后化悲愤为浆糊,哦,不,力量,奋发图强励志逆袭,迎娶白富美,出任民国CEO,走上人生巅峰!
第二种,本片有抗日元素,定离不开“手撕鬼子”,“八百里射杀鬼子”等中国式超自然SUPER抗日男主!
但是,我只能说“但是”!
为啥?
因为这部电影的买点之一就是各种各样转折式的“但是”。
所以,接下来我要安利的是那些令我惊喜的小彩蛋,至于剧情和笑点,留给大家在电影院慢慢享受。
影片刚一开始通过一个风俗式的饭局解秘了呆萌男主的凄惨身世,在乡邻面前归来的男主并未功成名就,耍一套少林拳法都那样滑稽难堪,直到最后,在众人的不屑和无视中鼓掌一击,劈裂的桌子才象征性的收回了一些存在感。
这样的峰回路转略有点像袋鼠国的《恶女裁缝》,同样是点到为止的喜剧,同样是身世惨淡回归故里的主角,不同的是《恶女》是一部复仇式的救赎,女主带着直冲云霄的女王气势华丽的虐了一把麻木不仁,胆小猥琐的乡邻。
而《王毛》的男主,是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所能威慑众人的,还是一套略带滑稽毫不显眼的武术,面对乡邻也是憨憨的笑着以求共容。
为了追爱,我们的三无(无颜值,无身家,无男友力)男主角开始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各种花式上战场,因此,也拉开了我们的战争场面。
男主角征了兵,上了前线,蹲了战壕,在枪林弹雨,火烧烟滚的战场上,战友死了一摞又一摞,大家都在仓皇逃走时,无计可施的男主角只能选择装死,侥幸逃离死亡后对着故乡,拔腿就跑。
这一点和《阿甘正传》有略相似之处,只是呆甘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还能想的起心上人那句暖心的嘱咐“Gump, run, just run!”而我们这部剧的男主,只能一个人孤独面对死亡,奋力求生。
连一句祝福语都没有的孤胆求生,微微让人心痛。
男主在经历了两次生死,劫后余生时,这样的转折表述《黄金大劫案》也有用到,只是《黄金》的男主机智过人,命悬一线时还能靠惊人的应变力躲过命劫,而我们的这部男主,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危机时,只能用寻常人的本能去求生。
没有夸张的手法,只有直白生动的事实。
一直到电影的结尾,看到由灰变彩的画面,都会让人想到姜文的《鬼子来了》,余华的小说《活着》。
以及小反派杨三的引火上身,玩火自焚,也和老美的《社交网络》略有相通之处,同样都是人生百态,同样都是剧中的人物一己之私所造成的伤害,细追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正确。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非常会说话,用余华式通俗易懂的表述,将一个具有世界共性,又有本民族特性的小人物,以渐进式的笑点,让观众笑中带泪,感到了被尊重的智商。
所以说,本片全程无嘈点,还附带各种大片、经典电影及经典小说效果。
怎样?
心动吗?
接了我这片安利如何?
3月11日上映的河南地方特色电影《我不是王毛》,今天在《中国票房网》的实时票房中排名第9,昨日上映今天票房就超过120万,除此之外,还有消息称,该片男主角王大治也因为此片获颁俄罗斯邦达尔丘克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获得“俄罗斯影帝”殊荣。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片中说了风趣幽默的河南话,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盘点解说一下让人发笑的河南方言吧...... 盘点电影中出现的河南话 1,咦~你弄啥来!(你干么呢?)2,你那信球货!(你那么傻)3,憨瓜!(傻瓜)4,你那鳖孙!(骂人的话)5,白动(别动)6,你那不住贵样(不顺眼的意思).......太多了,想不起来了,感觉一句一笑,句句都是河南方言哇,欢迎发烧友继续补充...... 解说电影之外的河南方言 1,你那圣蛋样(就是说你狂妄自大的意思)。
2,你来不来,不来去球!(去球就是指算了、拉倒的意思)。
3,一起身碰到我不老盖儿,疼死了,还好有个河南老乡扶着我的哥老只儿把我扶到不远的石凳上坐下来。
(不老盖儿是指膝盖,哥老只儿是指腋窝) 4,你姑堆那干啥来?(姑堆是指蹲的意思) 5,咱俩男的,你就别老布住我了,多各意人啊。
(布住就是指抱着,各意人就是指恶心人) 6,嫩这布咋嫩苦楚啊,有木有光牛哩(意思就是你这布怎么这么多皱纹不平整理,有没有平民没有皱纹的那种。
枯楚就是指有皱纹,不平展。
光牛就是指光滑平整) 7,清早起来,喝了一碗糊肚饭,出门就碰到了一个老鳖意。
(糊肚饭是指稀饭,老鳖意是指小气、吝啬鬼) 8,看你那烧包样,有两钱烧包来不轻。
(烧包就是指炫富爱炫耀的意思。
)(文/常有才)
以小见大的故事折射了日寇侵华国人的生存状态,没有家哪有国,国之大义对于老百姓来讲或许太空泛,刺刀不见血或跑或跪或战都可以,去他妈能活下去最重要,至于怎么活管不着太多。
王毛一干人等最后在血淋淋的屠杀中完成了觉醒,不可计数的家恨上升到整个华夏大地骨子里的国仇,如何能忘。
日寇的侵略逼出了中国人最后的完全体,有人做了伪军有人做了汉奸,有人浴血奋战做了最后的脊梁。
逼到手无寸铁的百姓退无可退,逼出了最后的血性。
淞沪,三个月,伤亡三十万,中日战损比5:1,失败告终。
南京,十二天,伤亡五万,中日战损比4:1,失败告终,屠杀我同胞三十万。
太原会战,两个月,伤亡十万,中日战损比5:1,失败告终。
徐州会战,五个月,伤亡十万,战损比4:1,失败告终。
兰封会战,一个月,伤亡三万,战损比8:1,失败告终。
武汉会战,四个月,伤亡四十万,战损比4:1,失败告终。
南昌会战,两个月,伤亡五万,战损比2:1,失败告终。
还能往哪里去?
剧中这个杜撰的小人物不由得联想到另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
“天津没守住,我走了!
北平没守住,我走了!
华北没守住,我还是走了!
今天我张自忠,不走了!
”
坐等衡阳会战
还行。日本人必死!!喜欢日本文化的国男必死!!!女性角色依旧是被剥削和被奴役的,最可恶的是男的当兵女的就得等着他,简直是浪费女性的生命,这是最不公平的。还好有了新中国,女性可以离婚,可以自主拒绝结婚。
战争年代底层百姓的生活,就像是黑白色调的影片,结尾的彩色的回归,也预示着正常安定生活的到来。耳畔仿佛想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这波可以点个赞
王大治有着那种让你不顾一切想给电影减分的颜值
能不能拍一些给新时代的青少年看的东西😅
故事尚可。表演尚可。导演单薄了。前期喜剧风格不够精准导致后期的转正爆发达不到预期。
黑白滤镜,抗日时期,方言黑色幽默。两星半。
大历史环境下小人物的宿命,即便是有着明哲保身的大智慧,却依旧逃脱不了这种大多数人的命运。
影片的瑕疵是显而易见的,但作为70周年的献礼影片,同样也作为近几年少有奉献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而言,它的黑色幽默部分确实令人感到欣喜。而巧妙的地方还在于众多人物像的丰富表现上,血肉交织,国内二三流演员超额完成任务,着实难能可贵。
荒诞的黑色幽默,还可以,能看出用心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抗战剧里的一股清流,居然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2016年不容错过的国产电影
连指导员都算命了你们还不给点面子?当然、少了臣刚、董路、孙楠、不能给五星。
不喜欢的幽默风格
与抗日神剧有那么点不同
像从漫画走出的抗日剧,值得鼓励
确实是很新潮的拍法,可以读深也可以读浅,这样就让主旋律少了很多说教味。在这部电影描绘的抗战众生相里,人们愚昧而自私,但是底色是善良和同胞间的宽容和信任。哪怕是铁公鸡、伪乡长和伪军,都是在财富天花板也就十块大洋的赤贫状态下的小打小闹。但是也是因为这种留恋故土、要三间瓦房、日思夜想杏儿的善良决定了人们的局限性,村外的世界让他们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更何况是万里之外来的侵略者。千年以来这片土地上只有军阀和豪强,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和统治者虚与委蛇,切磋着一亩三分地的小智慧。人们不向往太阳,只想在月亮上求得一些安慰。直到有了亡国灭种的战争,直到有了一支真正能给你尊严的军队让你知道最主旋律的一条:没有大家,哪有小家。
终于看了荷兰版太极旗飘扬
你要说有多惊喜不算,多失望也不算,但因为有了鬼子来了这个太像了的影片,稍微期望比较高,但确实是用心之作,但也会很快消失在院线,取材没问题,还是导演节奏挺有问题的,几个战争场面处理的还不错,属于有硬伤的用心作吧,多一星鼓励下
审片以来难得看到不是烂片的国产片。虽然挺明显有鬼子来了和美丽人生的影子。但还是蛮好的。
能看
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