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先生写父女母子之间的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她是从年长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看似有一种孤冷与凄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目送之前,父女母子一世,最大的作用还是相互的陪伴,尤其是在幼年时,父母对子女的悉心照料,从身心灵方面的陪伴!
电影《向阳的日子》说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对于少年向阳来说,父亲从十岁开始的陪伴,虽然做法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而且那个后母的表现也并不算的体贴,但是再怎么说,在向阳未来漫长的生活历程中回望,他始终会想念起那短短的父子相互陪伴的时光,就连父亲的爆怒和耳光,或许都会成为他思念的滋味!
而对于观众而言,看《向阳的日子》最大的感慨,或许也正是产生共情,从父子俩相处的模式中,找到对自己父母的思念与回忆!
电影很私人,很散文化,并没有特别明晰的故事主线,大体上是通过一些生活片段组接而成,但是形散而神不散,重点写的还是少年向阳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父亲为了开解他内心的孤独,所做的细心的举动,用细节来展现父子亲情的可贵,也体现出人生在世,即便终究将要孤独长大,但是永远也别忘了那些曾经陪伴过你,给予过你他们全部的亲人!
《向阳的日子》导演是张罗平,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在此之前他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时尚人像摄影师,曾经为几乎所有当红的明星拍过人像照。
而就在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转换跑道,捧出了《向阳的日子》这样一部电影,我并不了解这是否就是导演个人的自传电影,但是很明显,其中有许多细节一定是倾注了导演个人的情感和经历在的。
正因为越是个人的,就越深刻,也越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以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动人,而演员的表演也很明显倾注了很大的感情在其中,尤其是吴超,这位曾经在《独自等待》、《新街口》等影片中塑造过各种不同青年的演员,应该是第一次在电影中饰演父亲的角色,因此这个父亲也融入了青年特有的狂傲与文艺气息,和身为一个父亲所必须具备的深沉的爱,不那么典型的父亲形象,反而更让观众有新鲜感,也会恍然明白,其实虽然身为我们的父辈,但是他们也曾经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
另一方面,张罗平导演在《向阳的日子》的影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有非常特立独行的一面,破旧的茅屋里,却用五颜六色的颜料画上金黄灿灿的向日葵,内蒙古独有的草原、山坡还有大淖的景致,赋予整部电影现实主义之外的梦幻色彩。
其中有一段描述少年向阳内心孤独感的镜头,泛着血红的镜头,手中的大鱼突然开口对向阳说话,正好暗示了向阳即便回归到家庭之中,却依然摆脱不了内心深重的孤独感,而正是这种孤独感,更显得父亲为他所付出的努力如此可贵!
“老太太一辈子没拍过彩色照片”,于是张恒远给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彩色肖像,作为遗照。
从影片的这一开头,便能感觉到父亲张恒远是一个有趣的人。
《向阳的日子》片是张罗平导演的处女作,在影片中,时不时的也会感受到作为摄影师的张罗平导演留下的摄影审美痕迹。
影响最深的是电影中的场景设置。
秋天,是让人感觉到温暖的色调,大片泛着金黄色的草地,风吹麦浪般涌入眼帘。
与其说是电影的一段场景,更像是一幅幅油画串联出的一帧帧风景。
夏天,也是让人觉得温馨的暖色调,一片片绿色的长草,随着风摇着,父子在草地上嬉闹、作画,让人感觉仿若置身其中,看着这对父子欢乐的样子,就像在春日里的暖阳下,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在野餐,放风筝,追逐打闹,那是一种惬意而温馨,欢脱又安稳的感觉。
让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影片中张恒远为儿子创作的那一幅墙画了。
满墙的向阳花,透着金黄,洋溢着光,一朵一朵丰满的花体层叠在一起,像要涌出墙壁一样。
儿子向阳住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每天大概都是新生暖阳的心情吧。
向阳,这一名字本身就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躺在床上,稍一侧身,就是满墙的阳光。
在观影时,镜头转向张恒远刚刚画好的那一面向阳花的墙壁时,整个眼前都明亮了,感觉像是被阳光包裹了起来。
这幅墙画,让人感受到的不止是温暖的阳光,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一朵朵向阳花肆意的盛开着,就好似努力生活的人们,不论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争执、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不算过不去的坎儿,都依然存有希望,非常热烈的希望。
向阳的日子,在向阳的生命中,从小缺少母亲的陪伴,父亲对于他而言,是一种更为特殊的存在。
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给我们的都是严父的形象,不善言辞,不爱沟通。
如果孩子犯错,可能不问究竟,直接一顿毒打。
到现在,在很多不发达或是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很多中国式“严父”,父亲的形象映入脑海,大多都是这类。
而影片中向阳的父亲,张恒远,就是一位特别有个性的父亲。
没有在片中听过一声“爸爸”或者“父亲”的称呼,向阳去找他的时候问的是“他在哪儿?
”、“张恒远在哪儿?
”。
那个时候,便直呼其名,可谓是非常的大胆了,这像是非常生疏的一对父子有的行为。
确实如此,从小没有父亲的陪伴,因为奶奶去世才被迫加入父亲重组的新家庭,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当然,对于父亲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影片中的父子俩,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寻常父子的情谊更加深厚。
慢慢的相处,慢慢的弥补,慢慢的了解,他们之间让人感觉不止是父子,更像是朋友一样的存在。
学骑自行车,学画画,一起抓鱼,吃果子……从疏离慢慢走向亲近。
亲情像一条纽带,将双方系在一起,靠的不止是血缘关系,双方在一起的时间才更为重要。
看过影片后,最想做的大概是回到家陪父母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腾出一些时间,去陪伴自己最亲近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往往对于最亲近的人最不珍惜,因为有着血缘或者是其他的关系捆绑在一起,像是有一种保障,对于有保障的关系,人们很难再去花费更多的时间维系他,发展他。
所以才会有很多的悔不当初产生。
《向阳的日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更是关于父子情、亲情的一种深思。
我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导演说故事的本领很差。
导演的想法是:不需要太大的故事框架,仅仅是一些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电影。
并无异议,但是关于日常小电影的一些操作也可以多参考一点别人的剪辑。
就我观影三天后仍然觉得很是不对的几个点来说吧:①三块钱。
他爸爸发现三块钱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冲进来就问谁拿我钱了!!!
我们从影片知道、背景钱的衡量是1毛2可以买块肉,但是和三块钱相比,在裤子里面还有另外好几张更大额的纸币这样,是不是可以有个镜头说的是他爸爸在花钱的时候想到他好像还有三块钱的巨款遗丢。
(同时我认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1毛2也可以买块这么大一坨肉的时候,怎么起码也要5毛以上啊...这一点,由于影片也没有交代到更具体的年代背景,观众很缺乏代入感。
)②鞋子。
爸爸给儿子买了鞋之后,儿子马上练自行车是穿的新鞋,但是后来跟儿子爬上楼顶那一个镜头他穿的旧鞋。
在后来很长日子里他穿的也还是旧鞋,直到他坐上离家的车,才舍得换上新鞋找爸爸。
1是我认为说明儿子的鞋子其实没旧到导演用背景音乐这么悲怆的镜头去描写“儿子你好苦啊你的鞋这么旧了竟然还在穿”好像另外两个孩子的鞋很了不起只有他受欺负没鞋穿一样的一些观感展现。
2他儿子在车上穿上新鞋的时候、鞋新的痕迹太大,鞋底没有任何的泥垢,道具完全没用过,没有时间的痕迹、太新了,而且还是特写。
这是真的在表明儿子真的很舍不得穿吗?
还是洗得很干净?
然而很宝贝的镜头或者勤洗的镜头都没有,还很新的话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了。
3他都没穿过拖鞋出境、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鞋放外面呢..........③鱼。
鱼那段拍得不明就里、猫的出现、干涸的场景、迷雾的场景、还有鱼对他说“放了我吧。
” 都给观众造成很大的错觉。
那几段场景构图是好看、然而实际对剧情对整体构造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涸的场景既不是要表明吃了鱼之后地方会干旱的预言、猫的出现也对鱼没有任何伤害。
这一多出来的部分除了让我单纯很难受以外、对画面的美一点也欣赏不起来。
(好像还有另外的场景说明、然而我也忘记了) 我觉得从这段之后的剩余片段很大程度上是评分不能再高的原因了。
那场雨本身很大,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很大、足以支持塌方于是想要造新房的剧情推展。
并且以前也不是没炸过鱼没捞到过这么大的没吃过、但是只有这次抓了这条、然后吃的时候给特写显得是很稀有的丰盛晚餐。
所以这条鱼是不是可以去暗喻一些什么东西,所以才塌方啊怎么样的。
或者爸爸很多次侥幸没死、跟“龙王爷”的关系设定已经建立起来了、如果把那天抓到的鱼就是神仙来设定的话会怎么样呢、后来观众期待的爸爸/儿子其中一人出事的场景没出现..也不是说非得按照观众的想法,要的就是出乎意外的效果嘛是不是?
我们可以理解导演觉得日常不就这点破事、死不了的还没到死的时候的想法,那么最结尾他爸爸死的时候能不能给个死的缘因...能不能去考查一下一般在矿场会因为什么死掉然后再给个镜头交代...比如跌落啊比如啥的.....④最后那几块钱的交代。
他后妈叫某叔叔去学校跟老师说了什么、老师是不是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有个表态。
他后妈在他爸走了之后对他也挺好的,但是这件事情上她不维护⑤他爸爸、身为三娃爸应有的操作。
他也会去找工作的时候说:“家里娃多、想多挣点。
”但是他对也是自己生的其他两个孩子缺乏一些表面关注,完全是一点交流都没有,不要因为主角光环太大就缺少对另外两个小孩子的戏份关注啊,这个父亲形象并不鲜明。
他死了我最后一点都不惋惜。
并且也可以看见其实另外两个小孩也是知道这个偏爱现象的、他哥哥去偷钱可以说是一种报复心态。
他后妈最后对他也挺包容、怎么就不能大家都包容一点。
要不就一狠狠到底,塑造一个毒后妈形象之类的。
唉总之看得我简直是不明白一些前因后果、大家的关系相互没有很大的联系,想好时好、不喜便坏。
⑥孩子离家出走之后后妈没想过去找吗?
这一部分是转拍儿子的公路片吗??
⑦自行车坏掉那个笑点卡得有一点奇怪 。
⑧前妻死因我竟然是在剧情梗概中知道的。
啊?
片中有写吗?
⑨中间那段两人关系紧密玩耍的镜头很像菊次郎的夏天,其实还蛮好玩。
但导演BGM操纵能力不行...更多的已忘记or下次有空查看盲写的笔记本再来补充。
就摄影来说、导演确实未来可期、请前期准备再充足一点。
希望加油。
影片中的画面很美。
尤其是田园风光,每一帧都可以铺在你的电脑桌面上。
影片中一贯的拍摄手法完全符合韩国偶像剧的气质。
但是此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并非是一部唯美的韩式爱情故事。
导演用接地气的写实镜头诉说着日常。
小屁孩们调皮捣蛋,家中的女主人整天絮叨。
这琐碎的一切被抠像后,叠在桌面式的田园风景画上,似乎有些不搭调。
影片中,父子抢厕所的一场戏,透出浓浓的烟火气,被叠加在矫正过颜色,毫无杂质的风景上后,似乎有种在五星级豪华酒店里撸串的味道。
不知是体会到了奢华的享受,还是生活的真实。
如果能让生活中的斑驳与凌乱更多的投射到故事中去,也许更能符合整部影片所述故事的气质。
故事更多的是以向阳小朋友的经历和视角展开的。
田园生活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方式。
恬静,舒服,天高地阔,云淡风清。
如果不是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张向阳的生活也许如你、我一般普通到无法引起注意。
影片开头干净利落的交代了家庭变故给向阳带来的巨大影响。
而这些在一个十来岁少年的心中无疑是敏感而不愿触碰的。
他用世俗与大人们不能接受的方式来逃避,反抗,从而试图抹平心中的伤口。
而那个有着大男孩气质的爸爸就成了向阳灰暗生活中的一点色彩。
导演对于父子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的描写和渲染十分到位。
成功的让观众被影片中散发的浓浓的父子之间真实、细腻、绵长的感情所感染。
影片行之后期,父子分离后,向阳的焦虑,不安以及由此而闯下的一系列祸,把父子之间的无法割舍的情感渲染推向高处,并由此带领着观众直接站在宇宙中心祈祷父亲回归、呼唤爱,这也符合观众心理要求。
而如果就此结束,故事难免走向乏味与俗套。
结尾,向阳的爸爸并没有如观众希望的那样回到向阳的身边。
向阳没有表情的表情和蜷缩在草堆上的身体,强烈的透露出绝望的气息。
影片就此结束,没有交代向阳今后的生活如何。
影片最后的绝望情绪和之前的父子之情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被放大后毫不留情的终止在结尾处,导致我心中压抑、闭塞的情绪无法宣泄,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难道导演最后只是想通过一个少年表达绝望,以及绝望后的苦难?
影片最后,一朵向日葵也许给出了答案。
向阳花,向着阳光就能生长。
这才是鲜活、顽强的生命教给我们的意义。
也许生活中的所谓苦难是让花朵向着阳光肆意绽放的动力。
下午去美术馆看了温州站的路演,今晚上院线。
导演年轻,谦和,腼腆,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紧攥的玻璃弹珠。
很遗憾,影片并没有因此而让人觉得多一份亲近,虽拍得如此之美却让人始终觉得“格格不入”,辽阔的内蒙草原上,如果拍的是一群悠然嬉闹健硕的羊,那么“羊大为美”,这片子够得上国家地理级别的摄影,可惜拍的是人群,拍的是那个“猪肉二斤八两 一块九,大花过时了,烫个大波浪”的时代,拍的是那个时代里父亲的陪伴与少年的成长。
片头奶奶死了,片尾爸爸死了,可死活都不见少年的成长;而所谓的“陪伴”大抵也就是一起掏鸟窝炸鱼骑个单车,一起上树眺望远方顺便飞个纸飞机...美则美矣,毫无灵魂,难得美得如此之假,用片子里的一句台词就是:“你妈,很美。
”...可惜没了。
稍微看久些就每一处的光影都让人觉得刻意,每一丝的色彩都让人觉得妖艳。
感觉这是一个跨界导演的摄影师躺在如今泛滥成灾的民宿大床房里,伪装成精细的田园风光,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了成长的忧伤,想象着亲情的陪伴,窗外闪过一幕欧式的户外野餐,不远处牛车马车或者驴子拉的车滴滴答答漏了一地的98号汽油,在阳光下五彩斑斓。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配乐用的是郑智化的“水手”和迟志强的越狱歌曲“十不该”,墙上贴的是“少林寺”的电影海报,可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就如“武当山驻少林寺办事处党委书记兼职牧师”陪你唠了一下嗑,嗯嗯,父爱如山,且行且珍惜。
除了养眼,收获感悟还是很多的,我觉得“爆米花”电影这个类型还应该细分,一类是大伙儿熟悉的票房收割机,还有一类就是片中必有“手摇土炮型爆米花机”本尊现身,堪称中国式美好童年回忆大杀器,嘿哟一声炮响,洒落满天花雨。
都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对的,我一直坐着,心里念念叨叨,如坐针毡。
出品的“梦推手”公司的LOGO丑爆了。
我以为又看到了东施效颦的《小情人》。
这些人的穿着造型乱七八糟,有的像当下,有的像80、90年代。
向日葵花海有点假,主要是拍得不美。
爆米花雨。
《欢迎来到东莫村》在炸弹爆炸后的爆米花雨才叫好看。
导演是时尚杂志摄影师出身,这电影拍得不知所云,讲故事能力还不如小学生。
导演还是回去给明星拍照片吧。
上一位明星摄影师跨界的导演夏永康,现在都不敢拍了。
导演是摄影师出身,每个画面构思都很美!
从片子看不出来取材地是在内蒙古,画面很辽阔!
因为小演员的家乡就在这儿。
扮演父子的演员表达也算到位,从故事框架来说,真的撑不起来剧情。
总体又很割裂,在最幸福的时候,也要时刻担心害怕失去。
有些隐喻就靠观众猜,悲剧比喜剧深刻,但表达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童年记忆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极深,对于人的一生也经常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小时候从来不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会养成自信且有同理心的性格,而经常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以后不是性格过于张扬就是自尊心太强,所谓的原生家庭影响其实也不无道理。
电影《向阳的日子》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文艺片,因为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能给人以暖意洋洋的感受,整部电影表现出的深厚父子情成功做到了用平实和真诚打动人心。
以死亡为影片开场让电影有了关于生死的思考。
抚养小张向阳多年的奶奶去世,擅长作画的父亲张恒远为奶奶的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成为一幅“彩色”遗照,还特立独行的穿上黑色西装,在白色孝衣的送葬队伍中异常扎眼,遭到不少亲戚的埋怨,但也用这种颇有创新性的方式冲淡了张向阳对于死亡的恐惧感。
和奶奶的生活关系,来自父亲的再婚,因为张向阳的母亲很早就去世,再婚的张恒远要承担养育另外两个孩子的重担,便由自己母亲抚养张向阳,而母亲这一走,抚养张向阳的责任自然又返回到张恒远这里。
为了“破冰”,张恒远在家中一隅的墙壁上画上大朵大朵的向阳花整个房间都溢满了洋洋洒洒的暖意,也让一开始还有些拘谨的张向阳眼前一亮。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张恒远可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擅长画画并且热爱画画、不怎么种地反倒去城里奔波、天性浪漫有想象力、随便什么小东西都能玩出花样儿来……这些在其他村里人看来,都是些典型的花里胡哨不能顶饭吃的玩艺儿,这种“自由且无用”的理想追求,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张向阳。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导演张罗平之所以创造出张恒远这个比较理想化的人物,也是在为“捍卫童年”的理念发声:不曾真正拥有一个无忧无虑快乐童年的小孩子,实在是有点太委屈太可怜。
对于父子之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父爱如山、深沉沉默这种形容词,而《向阳的日子》却让观众看到了张恒远和张向阳之间明媚的、敞开的父子情,父亲的爱像一双手推开张向阳紧闭的心门,让阳光温温柔柔地洒进来。
影片以一场死亡开始,以父子之间的磨合过度,然后,以另一场死亡为结束,但此时,张向阳再无对死亡的恐惧,他已经接过父亲传承下来的理想情怀,足以让他度过即将失去阳光的这段日子,
《向阳的日子》最令人感动的应该就是非常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画面。
多年来始终从事专业摄影师的张罗平,在拍摄电影时对于画面的和谐与美感同样相当重视。
灿黄的向阳花、大片金色麦田、衣带飘飘色彩鲜艳的稻草人、波平如镜的清澈湖面,田野,长路,皆是画面……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场景和意向,都包含着导演张罗平的独具匠心,在极致的美中徜徉,“向阳的日子”变成观影者对自己童年的一次回望。
国产影片中,涉及母爱的题材不少,比如《找到你》、《亲爱的》,但涉及父爱的题材故事却并不多见。
相较于母爱,可能父爱有点欠缺张力,如果用艺术形式来体现,的确有点不容易表达。
没错,就像筷子兄弟的那首《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父爱总是内敛的,克制的,又是坚定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伴随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像是一首无言的歌。
电影《向阳的日子》就是一部表达父爱的电影,讲的是一个男孩和父亲的故事。
男孩儿正处于叛逆期,而父亲的再婚也更加剧了男孩儿的逆反心理。
他无法融入父亲的新家庭,与继母的关系也是水火不容,还顽劣的打了比自己小的弟弟。
其实男孩儿的叛逆心理并不奇怪,尤其是在经历母亲去世,父亲再婚,与自己相依为命长期生活的奶奶又突然离开,让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父亲的新家庭。
影片中触动观众泪点的是父亲的态度,对儿子向阳的一切行为,父亲采取的是包容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即便是发现向阳真的偷了钱,也帮着向阳把事情隐瞒了起来,这说明父爱更趋同于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同理心,一个男人能感同身受一个男孩儿的心理,他知道如果戳穿这一切会给男孩儿造成怎样的后果。
所以在观众看起来,父亲给向阳的爱是一种无限的宽容与包容,那种默默的背负着一切的感觉令人动容。
男孩儿就是应该在父亲的陪伴下成长的,父亲的宽厚品德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男孩儿。
片中男孩向阳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无疑是最快乐的,他们一同捕鱼、画画、骑自行车……电影把父子之间的互动表现得很细腻,看起来很平凡却感觉很真挚,让人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撒尿和泥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故事充满暖意,与这股暖意相匹配的是影片中摄影对镜头的运用。
雨夜、迷雾、草原、麦田等画面的呈现如油画般唯美诗意,大面积的留白,长焦镜头的使用,还有如黄金分割点一样的画面处理,让所长想起了好莱坞那部也是关于父爱的电影《大鱼》,唯美得让人窒息。
影片的整个色调都是充满自然光的暖色,如同太阳,如同电影的名字《向阳的日子》。
影片早在2017年在奥本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上就荣获“最佳故事儿童片”,2018上海电影节展映期间也获得了“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影片将于10月19日全国公映。
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影院感受一下,就像导演张罗平说的“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成长与陪伴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现在大家在大银幕上吃惯了的‘大鱼大肉’,偶尔来点‘青菜素汤’洗洗肠胃也挺好的。
”相信影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情绪经常会无意识地受到天气的影响,或许是人类至今在基因中残留下来的某种动物性本能。
日光鼎盛的日子里,被阳光轻轻刺痛眼睛的时候情不自禁走路都变得轻快,而当天色阴沉、间或夹杂雾霾的时候,就算提前带好口罩也很难从嘴角挤出一丝笑容来。
电影《向阳的日子》这个片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指的是男主角张向阳,另一个自然就是取希望生活充满阳光的意思。
然而,电影的一开始却并未急于向观众呈现一个暖意洋洋的世界,而是以张向阳奶奶的去世将剧情逐渐铺展开来。
说起来,年仅十岁的张向阳身世已经称得上坎坷:年幼时母亲病逝,父亲张恒远再婚,所以从小就在奶奶的照顾下长大。
现在和向阳关系最亲的奶奶去了,张向阳自然轮到爸爸照顾,可毕竟这对亲生父子之间横亘着将近十年的淡漠疏离,如何让这段濒临破碎的亲情“破镜重圆”,显然成为了这部影片最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一提到十岁左右小孩子,大多数人首先会把他们和活泼、可爱、生龙活虎这些非常模糊的形容词联想到一起,仿佛他们就应当是无忧无虑只会疯玩傻笑的小天使。
但正像樱桃小丸子的那句名言所说,“我们的哀伤和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小孩子就算不曾深刻地理解死亡的真正意思,也一定能感受到分离的痛苦,再加上突然需要适应一个陌生环境显然也是个不太轻松的挑战,所以张向阳一开始始终是沉默不语、郁郁寡欢的。
好在父亲张恒远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在张向阳房间的墙壁上用橙黄亮色画出大片向阳花,就连原本残破的墙壁也顿时显得暖意融融。
乡下的生活,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其实就是苦中作乐,为了不致陷入无聊,就要随便找些什么事情做才好。
小张向阳略显腼腆寡言的性格让他很多时候在小伙伴之间显得格格不入,久而久之爸爸张恒远就成了他的最亲密伙伴:画画、吹埙、爬房顶,甚至还跳起了草裙舞……乡下人想得到想不到的统统被父子二人耍了一遍。
玩这些有啥用?
没啥用,就是图一乐呵,这种看似无用之用的说法,恰好就是一种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
从《向阳的日子》的电影画面上,可以看到导演张罗平很明显的个人风格。
作为职业摄影师的他,很注重画面的色彩运用以及整体的和谐感:日光摇曳、金黄麦田、平静喝水和空旷天空,就连看似破败的土房子和不算热闹的市集,也因此变得生意盎然。
在电影后半段张向阳的想象中,还拍出了一种类似于意识流的奇异观感,实在让人不忍分心舍弃一帧精美画面。
《向阳的日子》中父亲张恒远对张向阳的爱,其实正应了那句“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不管张向阳不小心犯了些什么错误,在张恒远这里总能得到绝对的豁免权。
谁说父爱一定要如山沉默,如暖阳一般的父爱才够温情。
电影随导演,台词不多但是通过导演多年的摄影方面的技巧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地淋漓精致。第一,采景地点就是目前居住在聒噪城市人们心之所向往的地方;第二,电影原本就由一帧帧图片而组成,而我确能从电影中看出了一种由一张张图片组成的一个很动容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第三,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太巧妙了,特别是后妈慧娟开始接受向阳的几个片段,细微而感人。但是我还是有一点是有困惑的,也是我个人看法,因为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这是一个父爱的电影,我只能说是部亲情的片子,这里的父亲,不可否认对于向阳来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也是一个偏私的父亲,在向阳的问题上处理得也非常好,每每父亲在对向阳好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另两个小孩是怎样想的
泡泡观影团-广州站 寻找向阳的日子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悲剧,向阳的老爹本来能成为一名比梵高还要出名的画家,结果呢最后变成了一位为了生存而去挖煤的煤黑而因为矿难而离开了向阳和他的继母。说到向阳其实是个很可怜的小孩,从小母亲就不再靠跟奶奶相依为命,后来奶奶去世了向阳回到了父亲的身边,然而父亲已经有了自己新的家庭而对于后妈而言向阳的到来无疑是后妈多少有点自私,例如向阳的同父异母弟弟偷了他的钱结果后妈不由分说就找向阳麻烦而周围的小伙伴更是认为向阳是个小偷,钱是他偷的。而向阳刚跟父亲关系改善后父亲就离开向阳外出打工,结果因为做煤黑而意外的离世对于向阳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那么他的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期待。一部结局有点悲哀的故事
从失去到拥有再到失去,故事情节感人,画面唯美,是一部用心的良心电影,支持一下~
画面太美~
劫训挖
画面配乐真的很美,想起菊次郎的夏天。我也认识一个类似的孩子,一岁半父母离婚,以后再没见过母亲,父亲再婚,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在他七岁过世,爷爷再婚…除了奶奶,没有人爱他,也没有张向阳那样的父亲
感觉更应该是获最佳摄影,而非最佳儿童片。电影剧情很简单,中间向阳淋雨部分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
活席活镇鳃
摄影不错,除此之外emmmm
据说拿了好些奖,导演的美术功底强。的确,观影的最主观的感受就是很多画面都很美,截图都可以直接当桌面,也很有那种文艺大片的范。向阳是片中儿子的名字,也很多画面用到了太阳花向阳怒放的画面。从父母相恋那时的向阳花怒放的美,到向阳房间的向阳花,以及向阳去找父亲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招牌上的向阳花。都是呼应,更有美感。片头和片尾,各有一个亲人去世,场景呼应。在这两个过程里,向阳的悲伤在第二个亲人去世时变得更伤切。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长大了,向阳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这部文艺片的确很文艺,节奏缓慢,画面美丽 ,音乐好听,有淡淡的伤心。故事聚焦于父子相处,这也比较难得。
画面真的太美了!!虽然人物形象十分出戏,故事窠臼…导演突破的努力还是看得出来的!
色调炒鸡好看!!!
榨油
斩屯奉替改八知
浪漫至极的故事及电影&18年电影节
摄影不错,别的一般
值得一看
画面是很美的一些浪漫的想象也挺有趣听了导演的分享 能理解一些观影的时候没有理解的东西但是除了父爱以外,别的人物的感情处理得还是简单了。导演会用现实的眼光来思考后续的情感故事,但是也应该把需要的情感的表达出来😂最后导演说,我还是个新导演,以后会拍得更好还是期待的 能感受到追求 希望导演以后能拍出故事更丰满的作品
莫名其妙
张罗平导演,我和他是2014届北电的同班同学,他是我们班级公认的优等生,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我想给他破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