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千
主演:王珮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简介:1947年9月8日,梨园传奇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在中国大戏院上演。这是"冬皇"告别舞台的最后公演,在上海引得万人空巷,戏迷不惜重金坐飞机来听戏;戏票价格炒到了十倍依然一票难求,买不到票的戏迷,为了聆听演出实况,将无线电收音机抢到脱销……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被誉为"广陵绝响",创造了中国京剧史乃至中国戏剧史的奇..详细 >
影院的立体声觉得不太适合京剧呢,毕竟京剧的文武场在舞台一侧,访谈的部分实在…可能看过太多遍了没什么新意
3.5星。20211110大华大戏院。把京剧片段揉到纪录片里,零零散散,看的发困。
就一大型空中剧院录播,她还有脸来一句“重点不在唱念”,个么重点是啥?唱也没唱好念也没念好拍又不会拍,对她来说重点是钱吧可能🤔
敬佩瑜老板为京剧的传播科普做的努力,希望京剧这样的国粹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这不算纪录片也不算电影,大失望加大无语!
不得不说,拍片量太少了以至于让我横跨十几公里而行瑜老板从不让人失望也终于在屏幕上看到瑜老板上个月看音乐剧赵氏孤儿这个月看京剧搜孤救孤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演绎手法叙写这史诗悲剧
不知道该算舞台实录还是算纪录片,整个片子都有洋溢着粗制滥造的感觉,甚至采访某电视台(还是电影)导演的时候,都不愿意找一个安静、没有底噪的地方。明明采访了三个人,戏曲的live也有不少戏曲演员参与进来,主演就偏偏只写瑜老板一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拿她圈钱。甚至对于另外两位采访人物,我好像也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必要,突然就从京剧讲到了《搜孤救孤》,逻辑上感觉是跳跃的。如果这样的片子也能算纪录片的话,那纪录片拍摄的成本与门槛会不会也太低了?之所以还给了两星,只因为它让我发现,当镜头怼上去的时候确实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开放信息场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戏曲电影究竟是要以还原开放信息场为主,还是通过特写、角度的变换来超越人眼的极限。影片后半程的几处特写确实给了我这些思考。
对京剧感兴趣是因为鉴证,后来看游百川也觉得不错,但搜孤救孤这个本子放到今天看,太单薄了啊。好怀念鉴证啊,看今年能不能看上大宅门吧
2021.09.25 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探索,作为纪录片的话,除了清晰度和看空中剧院好像没什么差别。采访排练的占比还可以再大一点,剪辑还是相对保守。我去的路上还在想,王珮瑜好像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模糊了性别的,我不觉得她是男性,也不觉得她是女性,坤生而已。我看到字幕是“王珮瑜 京剧演员 Ms.WangPeiyu”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蛮感动的。“我现在也没有多好,不过在无限的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人生的不圆满要在戏里求。”“传统戏里也有糟粕,新编戏里也有明珠,总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以上是她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我说的。映后谈有将近一个小时,聊了很多有的没的。的确有些观众的问题很有水平,瑜老板的回答也颇有见地,让我也有很多发散的思考。任重道远,来日方长。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瑜老板是不错的,但是感觉没有那么挂味,雌音明显真心不喜欢王佩瑜给自己立人设跟冬皇比差十万八千里
#补标2021BJIFF
承蒙瑜老板的传播普及,我成为了那个———喜欢听京剧的人。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念想,明年可以在广州一睹瑜老板的大戏吗?!
BJIFF2021首映打卡
后窗放映。各方面来说观影、访谈体验极佳。说一点不足吧,影片的纪录片部分内容薄弱。
长条凳子早早占位,我家的,挨着你家的小孩从戏台搭建钻到戏曲结束。脚踩的棉花糖,油炸的路边摊,小时候的戏。戏曲频道的循环播放,和长者同在的声音,尔今不在,一次新的连接,一次旧的回忆。
这出戏把我撕裂。两口气看完,或者听完,饭前和饭后。在一个诗情画意的下午,我受了《圆桌派》的启发,打开这部不长的京戏。我有些睡意但不多,拿铁咖啡喝了两口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准备看完戏曲就去睡觉,养精蓄锐去看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其实这部纪录片做成纯粹的戏曲更好,那些夹杂在其中的人物访谈看着有些碍眼。一口气放完戏曲最好,我能够沉浸其中,感受京剧的魅力,表演的魅力,一个故事的魅力。按理说作为新世纪伊始的青年,我跟京剧本来是没什么渊源的,可躺在床上看完了新一期的《圆桌派》后,我忽然就想找一部京剧来观赏一下了。全程落泪,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沉入这个民间故事中。四星,等待重看。开端,但不会是结束,咱们京剧没有“停顿站”。
两代京剧人在同一舞台上的经典戏曲传承,展现在复仇与救赎、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两难选择的经典剧目,多元视角的完美舞台呈现,也是以经典折子戏为载体、有效进行京剧科普与传播的上佳作品,难忘的观影体验。
NTL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影院的立体声觉得不太适合京剧呢,毕竟京剧的文武场在舞台一侧,访谈的部分实在…可能看过太多遍了没什么新意
3.5星。20211110大华大戏院。把京剧片段揉到纪录片里,零零散散,看的发困。
就一大型空中剧院录播,她还有脸来一句“重点不在唱念”,个么重点是啥?唱也没唱好念也没念好拍又不会拍,对她来说重点是钱吧可能🤔
敬佩瑜老板为京剧的传播科普做的努力,希望京剧这样的国粹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这不算纪录片也不算电影,大失望加大无语!
不得不说,拍片量太少了以至于让我横跨十几公里而行瑜老板从不让人失望也终于在屏幕上看到瑜老板上个月看音乐剧赵氏孤儿这个月看京剧搜孤救孤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演绎手法叙写这史诗悲剧
不知道该算舞台实录还是算纪录片,整个片子都有洋溢着粗制滥造的感觉,甚至采访某电视台(还是电影)导演的时候,都不愿意找一个安静、没有底噪的地方。明明采访了三个人,戏曲的live也有不少戏曲演员参与进来,主演就偏偏只写瑜老板一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拿她圈钱。甚至对于另外两位采访人物,我好像也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必要,突然就从京剧讲到了《搜孤救孤》,逻辑上感觉是跳跃的。如果这样的片子也能算纪录片的话,那纪录片拍摄的成本与门槛会不会也太低了?之所以还给了两星,只因为它让我发现,当镜头怼上去的时候确实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开放信息场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戏曲电影究竟是要以还原开放信息场为主,还是通过特写、角度的变换来超越人眼的极限。影片后半程的几处特写确实给了我这些思考。
对京剧感兴趣是因为鉴证,后来看游百川也觉得不错,但搜孤救孤这个本子放到今天看,太单薄了啊。好怀念鉴证啊,看今年能不能看上大宅门吧
2021.09.25 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探索,作为纪录片的话,除了清晰度和看空中剧院好像没什么差别。采访排练的占比还可以再大一点,剪辑还是相对保守。我去的路上还在想,王珮瑜好像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模糊了性别的,我不觉得她是男性,也不觉得她是女性,坤生而已。我看到字幕是“王珮瑜 京剧演员 Ms.WangPeiyu”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蛮感动的。“我现在也没有多好,不过在无限的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人生的不圆满要在戏里求。”“传统戏里也有糟粕,新编戏里也有明珠,总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以上是她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我说的。映后谈有将近一个小时,聊了很多有的没的。的确有些观众的问题很有水平,瑜老板的回答也颇有见地,让我也有很多发散的思考。任重道远,来日方长。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瑜老板是不错的,但是感觉没有那么挂味,雌音明显真心不喜欢王佩瑜给自己立人设跟冬皇比差十万八千里
#补标2021BJIFF
承蒙瑜老板的传播普及,我成为了那个———喜欢听京剧的人。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念想,明年可以在广州一睹瑜老板的大戏吗?!
BJIFF2021首映打卡
后窗放映。各方面来说观影、访谈体验极佳。说一点不足吧,影片的纪录片部分内容薄弱。
长条凳子早早占位,我家的,挨着你家的小孩从戏台搭建钻到戏曲结束。脚踩的棉花糖,油炸的路边摊,小时候的戏。戏曲频道的循环播放,和长者同在的声音,尔今不在,一次新的连接,一次旧的回忆。
这出戏把我撕裂。两口气看完,或者听完,饭前和饭后。在一个诗情画意的下午,我受了《圆桌派》的启发,打开这部不长的京戏。我有些睡意但不多,拿铁咖啡喝了两口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准备看完戏曲就去睡觉,养精蓄锐去看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其实这部纪录片做成纯粹的戏曲更好,那些夹杂在其中的人物访谈看着有些碍眼。一口气放完戏曲最好,我能够沉浸其中,感受京剧的魅力,表演的魅力,一个故事的魅力。按理说作为新世纪伊始的青年,我跟京剧本来是没什么渊源的,可躺在床上看完了新一期的《圆桌派》后,我忽然就想找一部京剧来观赏一下了。全程落泪,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沉入这个民间故事中。四星,等待重看。开端,但不会是结束,咱们京剧没有“停顿站”。
两代京剧人在同一舞台上的经典戏曲传承,展现在复仇与救赎、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两难选择的经典剧目,多元视角的完美舞台呈现,也是以经典折子戏为载体、有效进行京剧科普与传播的上佳作品,难忘的观影体验。
NTL